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哲思_曾野綾子《人間的基本》

最近讀到《人間的基本》(註1)這本書摘出的兩篇文章,
我覺得有見地,便到圖書館借閱讀完,其內容大抵傳達五概念,此即"人間之基本"。
下文,是以這五項作摘要之分類。


一.死於安樂
現前無償的安逸(自由)非全人類的狀態,得曉得世間的殘酷、人性黑暗面。
而眼所及的一切的美好便利、多選項的生活,非是與生俱來,
這是由於國家社會良好法制、家庭過度保護、別人的善意付出、及科技發展所支撐,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無一好事是平白無故而來。
別幻想世界這一切都那麼美好,為我所設,我能主宰。

若人生不順遂,那不過是恢復原貌。
不能老仰仗他人,煢獨去面對、思考及成長,俱足人間的基本。
19頁:
我認識一個年輕女孩子,很有跳舞天份,但有一些地方令人很困擾。
 每次家人外出,她獨自在家的時候,就把家裡的鎖都鎖上,爸媽回來了也不開門。
 有一次她母親帶家庭教師回家,想介紹給她,她卻無論如何也不肯開門。
 問她為什麼,她只說「因為我不喜歡」。
  從某個角度看來,或許可說她自我意識很強,但其實她根本完全欠缺現實感
 我們活在世上,有時刮起風、有時灰塵吹進來、有時熱、有時冷、
 有時東西散了一地、有時遇到不速之客、偶爾家裡出現老鼠到處亂跑的情況,
 總之這都是存在於現實空間當中的東西。
 若是為了抗拒這樣的現實進入生活當中,
 而死守著完全憑自己意志製造出來的人為空間,結果將漸漸喪失現實感。
 換言之,變成生活在一種完全隔音、當然也完全設置空調,
 有如錄音室一般的死亡空間。
 如果有愈來愈多人只喜歡這種生存方式,總有一天哲學也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蹤。
24頁:
遇到任何事,說聲『一切都拜託你了』就能活下去的國家,
 無須遭受那種嚴酷的考驗,所以面對生命本質時所採去的態度,完全錯誤。
56頁:
人類原本就非常脆弱,一半被逼上絕路,搶劫、殺人、放火都做得出來,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為了避免走到這種地步,應該先累積一些預備的行動或判斷經驗,
 一旦危機來臨,自己的行動多少會有所節制...
 我一直認為,在抱持希望的同時,也應該徹底學習人類的弱點和邪惡面。
106頁:
當今日本人,似乎不明白貧乏的意義。
 擁有健康、自由,多少也都有些錢,有能力出國卻哪裡也不去,
 視野愈來愈狹窄,失去判斷事物的能力。本人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也不讓人去冒險。 
 說起來,在一味歌頌安心、安全的世界上,生活全體都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
 儘管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卻仍有過多的不平與不滿,也或許是受到媒體煽動,
 但除了說這是「井底之蛙不知海之廣」的島國特性,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心中的貧困條件只有一項,那就是「今晚沒東西吃」
 雖很難填飽肚子,若還可到某地找到東西吃的話,就不能叫做貧困。
 在非洲,「沒東西吃」真的就是到哪裡都沒得吃,
 解決之道只有空著肚子喝水睡覺、去偷、去當乞丐,只有這三種方法。」


*****
二.生於憂患
莫將現在的舒服安逸,當成終其一生都如此,全世界全這樣。
因緣很難講,未來不可知,但有件事是確定的,天下是沒有白吃的午餐。
要享受,得付出辛苦來換,面對現實,自立自強才是最穩當的,不看人臉色。
教育先從全然靠自己開始,於匱乏(困境)中磨練。
要懂得未雨綢繆,要學會處置極端情況(危機處理)。
44頁:
無論遇到什麼(惡劣)狀況,都應該自己用腦袋思考、想像,
 設法活下去,這乃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53頁:
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多多少少提共一個惡劣環境,
 然後從中培養超越困境的能力,但現在卻把提供安逸環境的當成教育。
61頁:
 「所謂的自由,是盡了義務之後才有自由(自由的限制)。
136頁:
如果只求麻煩不要上身,就會認為最好什麼都不要做,
 只要什麼都不要做,就能保持安泰。
 我一直認為,只有隨時都願意面對危險,人生才可能有所斬獲。
 我完全不想強迫別人接受這種看法,因為這是個人喜歡哪種生活方法的問題。
 但是,我基本的想法是,世上一切東西必須支付代價
 若是我的人生過得比別人更有趣,那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在冒險。
 那也是我照自己的想法,考慮因應之道後所冒的少許風險,
 在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在這世界上若不付出代價,不可能成就什麼有趣的事,這是我真實的感受。
172頁:
人無論活到幾歲,都必須有緊張感與危機感。
201頁:
我向來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日本除了政治家外,
 很多人都非常有聰明而且有教養,太平時代大家都是好人。
 但是遭逢自然災害之後,政府若不提供食物、水或避難所的話,
 大概連日本人都會變成暴徒集團吧。...
 所以為了軟弱的自己,我本身必須先有所準備。


*****
三.親自體驗
生命經歷的一切,不能靠電視... 等媒體(包含書)來替代,喪失對真實的覺知。
哲學不是教你思考什麼,而是教你如何思考,真實多角度地體會人生。
我喜歡康德說的:「我不是教你哲學,而是教你哲學思考。」,我言近似此。
並且,要做到主動探尋,多聽、多看、多接觸世間林林總總人事物。
19頁:
「原本哲學就是相當貼近生活的東西。所謂生活就是現實感本身,
 所以生活中若是一味沈溺於電視、電腦、手機,現實感就會蕩然無存。
 登山的價值,只有千辛萬苦,親自登上山頂,才能夠理解。
 同理,尼采的思想也不是讀了時下流行的《超譯》版本就能夠了解。
 知識與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只有經由親身體驗獲得知識之後,思想才會產生生命。欠缺其一,都沒有用。
20頁:
思想這種東西,只有透過自己親身生活與體驗,才能確實掌握,
 而且人不可能只靠知識度過一生。若是不明瞭這一點,連現實感都會開始錯亂。
22頁:
人類喪失主動,一切都漸漸變成被動,
 選擇電視頻道、上網...或許被當成主動的行為,但在我看來,...
 只不過是極度消極的被動文化。
217頁:
若是今後資訊科技突飛猛進,什麼事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找出答案,
 那麼再也不會稱得上親自體驗的東西存在。
 結果只會製造出在有限的人生當中不斷浪費時間、不知變通、
 精神上極度貧乏的人類而已。
 想要成為不僅在太平時期、連非常時期也能應付自如的人,
 基本上除了仰賴每個人的人生體驗之外,別無他法。
 擁有強烈、豐富、深刻的人生經驗以及作為所有經驗的根基,
 那種被稱為道德的人性本質,才能成為完整的人。


*****
四.培養獨立人格,獨立思考
無論在何等情形下,皆得擇善固執,不隨波逐流。
依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冷靜思考判斷。
社會大眾,每個人的境遇背景不盡相同,喜好憎惡各不一樣,人心因而錯綜複雜。
應當尊重、理解、接納人相互間的多元差異,達權通變而對待之(情欲信,辭欲巧)。
81頁:
一旦習慣隱藏自我的價值觀與喜好、只求迎合別人,不僅永遠不可能嶄露頭角,
 而且被壓制的慾望,會形成奇怪的性格。德國納粹也是一樣,
 大家都盲目地跟隨他人,反覆做相同的事,結果造成那樣的大屠殺悲劇。
 不珍惜自己忙碌追求與別人相同,真是恐怖。
155頁:
所謂教養,或許可以說是人的膽識,管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總是能夠秉持著自己就是自己的強烈自我意識,冷靜說出重點
 透過充滿勇氣的一句話、古今哲學家的金玉良言、戳破現實讓人冷俊不止的幽默等,
 確實能在不經間顯露出整個人的教養與魅力,
 那是先天素質加上後天苦學的收穫,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所謂看清真實,首先必須能徹底看清自己。正因能面對自己,所以才會具有幽默感。
159頁:
日本的教育只說,大家都是好孩子,所以必須對別人好。
 但是現實中,並非大家都是好孩子。
 日本教育中缺乏值得大人深思的複雜感情與理性
 以及身而為人在面臨關鍵時刻必要的判斷,所以無法打動內心
165頁:
在人類所為構成的社會當中,能夠洞悉人心微妙之處,才是所謂教養。


*****
五.專業來自於耐心及大量練習
意思淺顯,不多說。
118頁:
我靠著文才加上耐性,花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
 每頁四百字的稿紙,至少寫了十五萬頁,總計六千萬字以上。
 我認為自己並非特別有文采,只是在『寫作』這件事很有耐性
 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作家,原因即在此。
122頁:
很多人身懷專長或特殊技術。但是,正如專業與業餘的工作顯著不同,
 每天練習十小時以上的專業鋼琴家彈奏給聽眾聽,
 與多少彈一些的程度的業餘者彈給別人聽,意義完全不同。
 以專業身分站上舞台,不僅須擁有天生的資質,而且也包含相當的努力在內。



----------------------
註1:從根本上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語文_三個X唸什麼?

鄭樵《通志》<六書略-指事>(註1)說:「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合稱為文字。
什麼是獨體呢?(1)象形:日、月等字;(2)指事:上、下等字。

什麼又是合體,乃兩個獨體所構成:
(1)會意:武、信等字。
 武,定功戢兵,打勝戰,便歇兵(止、戈)。
 信,從「人」,從「言」。意謂人言為信(誠)。
(2)形聲:江、河等字。
 形聲是「形符」(或稱「意符」、「義符」),加上表音(不必準確)的「聲符」。
 江的「形符」是水,「聲符」是工(用台語唸)。
 河的「形符」是水,「聲符」是可。

這是"文字"的原始解釋,不過老早之前沒嚴格區分,混用了。


應該很多人有經驗,常看到"三個X的字怎麼唸"。
可以確定,三個X是「合體為字」的「字」。過來,它們是會意,還是形聲呢?
我覺得是會意(不太可能錯),三個,代表多的意思。
但它們多數罕用,讀音唸法就比較難猜,所以,這類型的文章才傳來傳去,歷久不衰。
以下是有人蒐集的"猜「字」讀音",藍色字體又是這些罕用字的常見:

三個刀念刕(ㄌㄧˊ)梨
三個力念劦(ㄒㄧㄝˊ)協
三個又念叒(ㄖㄨㄛˋ) 若
三個土念垚(ㄧㄠˊ)搖
三個士念壵(ㄓㄨㄤˋ) 狀
三個子念孨(ㄓㄨㄢˇ) 轉
三個小念尛(ㄇㄛˊ)魔
三個心念惢(ㄖㄨㄟˇ) 蕊
三個手念掱(ㄆㄚˊ)爬
三個止念歮(ㄙㄜˋ)色
三個毛念毳(ㄘㄨㄟˋ) 脆
三個水念淼(ㄇㄧㄠˇ) 秒
三個火念焱(ㄧㄢˋ)驗
三個牛念犇(ㄅㄣ)奔 
三個犬念猋(ㄅㄧㄠ) 標
三個田念畾(ㄌㄟˊ)雷
三個白念皛(ㄒㄧㄠˇ)小
三個目念瞐(ㄇㄛˋ)末
三個吉念嚞(ㄓㄜˊ)折
三個羊念羴(ㄕㄢ)山
三個耳念聶(ㄋㄧㄝˋ)
三個舌念舙(ㄏㄨㄚˋ) 化
三個言念譶(ㄊㄚˋ)踏
三個貝念贔(ㄅㄧˋ)必
三個車念轟(ㄏㄨㄥ)
三個直念矗(ㄔㄨˋ)觸 
三個金念鑫(ㄒㄧㄣ) 心
三個泉念灥(ㄒㄩㄣˊ)尋
三個風念飍(ㄒㄧㄡ)休
三個飛念飝(ㄈㄟ)飛
三個香念馫(ㄒㄧㄣ) 心
三個原念厵(ㄩㄢˊ)元
三個隼念雥(ㄗㄚˊ)雜
三個馬念驫(ㄅㄧㄠ) 標
三個魚念鱻(ㄒㄧㄢ) 先
三個鹿念麤(ㄘㄨ)粗
三個雷念靐(ㄅㄧㄥˋ) 並
三個龍念龘(ㄉㄚˊ)達


---------------------------
註:鄭樵《通志》卷31~33<六書略-指事>

註:維基百科:六書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札記-文學-桃園三結義的排行順序(玩笑話)

下面說的,純屬玩笑話,別當真。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關於桃園三結義的傳說,講的是他仨最終如何排出長幼順序的,
我直接引用網上寫的描述(註1):
在民間的另一則傳說中,劉關張三兄弟對於誰為兄長曾有過一番爭執。
 為了爭取老大的位置,三人都不願報出自己的出生年月。
 劉備便建議按時辰來排順序,張飛想搶老大的位置,便說自己出生時天剛亮,
 關羽則說自己出生時雞叫,劉備則說自己出生在半夜三更。
 
 張飛聽了自己要當小兄弟,便耍賴不予承認,尋思自己爬樹最在行,
 便以爬樹來定兄弟順序。張飛二話不說便爬到了樹梢上;
 關羽對於此事比較淡然,便爬到了樹幹的中間;
 劉備不會爬樹,便抱住了樹根。
 張飛據此便說,我應該當大哥。
 抱著樹根的劉備便問張飛,是先有樹根還是先有樹梢,張飛聽後便傻了眼。
 隨後關羽、張飛覺得劉備智慧超群,便尊劉備為兄長,關羽為二弟,張飛為三弟。

無論是正史(《三國志》、《資治通鑑》)、小說(《三國演義》),盡無此說。
那純粹是民間趣談,而我在想,樹的少到老的成長先後,
按"傳統文化見解(古代人類的觀察)",由根到莖,莖到葉。那人呢?

最常提到的是五官的順序,
首先的是鼻子,最末的耳朵。所以有「鼻祖」、「耳孫」之名詞。
那人體呢(不說臟器)?或許也是從底部到頂部。
從下面的"湧泉穴"一直湧到上面的"百會穴"匯集。
足→祖(音近);
腹→父(音近)
胸→兄(音近)
→自己,鼻字,本意就是自己(註2)。
額,我只能硬掰成「兒」。
哈哈,我這是王安石的「坡者,土之皮;滑者,水之骨」式(註3)的胡扯。




-----------------
註1:美日頭條:假如「桃園三結義」是真的,那麼關羽應該排老大

註2:漢語詞典/鼻
會意。從自,從畀(bì),“畀”又兼作聲符。
“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後,另造了“鼻”字。

註3:【字說字趣】坡者,土之皮
可是蘇東坡並不罷休,又問王安石,我這個東坡的「坡」字,是什麼意思呢?
王安石滿有把握地說:「坡者,土之皮也」(明‧馮夢龍《古今笑史‧塞語部》);
蘇東坡笑嘻嘻地又問:「那麼,『滑』者,就應該是『水之骨』囉?」
王安石又一次張口結舌。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宗教_負面教材《老神XX1》

不知幾年前就看完一遍,最近又看了一遍。
對我這佛教徒而言,仍不能理解"這思想體系的合理性在哪",
還懷疑,這是基督信仰,抑是作者捏造?


主要有兩套邏輯,
◎邏輯一,就是神創造一切,不包含壞的
模式是在既有的世間是非善惡的道理規則(用A代稱),
上面安一個神,把那些個規則,說這一切是祂創造的、撿現成(用B代稱),
所以要感恩、與神合一、體會原本生命是愛、是完美(用C代稱)。

有規則,便可把人分兩種,遵守跟不遵守。
遵守規則者,就是遵守神給的直覺,這仍是神的安排(仍用B代稱),
最終走向跟神合一、有愛、有完美(仍用C代稱);
不遵守規則者,那是自找苦吃,
神了知(一切就祂創造的,怎不知道),但不是神的安排(用E代稱)。

所以,才會有人說:「因為人變強了,所以神變強了。」即這道理。


◎邏輯二,神給人自由意識(用D代稱)。
如此,便能完整解釋邏輯一為什麼不包含壞的,
因為你依據自己所思(小我),不遵照(神性)直覺,才招致惡果。(仍用E代稱)。


將代稱整理歸納一下。
(A)道理:現在所存在的道理、規則。
(B)相信神創:規則道理(A)是神創造的;直覺、善果是神創造的;要信賴直覺。
(C)學神:感恩神,其實你是神,學神一樣愛,跟神合一,世界原本就完美的。
(D)相信人創:神給了人自由意識,你可以創造其他東西。
(E)不學神:因為有自由意識(D),人不遵守規則(A),不順從直覺(B),
      卻偏偏執著小我,痛苦無止盡。


*****
這樣的說法Tricky,好事就是祂安排的,壞事就你自作孽。
而且,祂給的「自由意志」也很奇怪,形同虛設。
人創造的善物,則是神造,不就受控;
人造就的惡事,則非神造,又得接受神造的"因果律"懲處,依然受控。
說有選項,到頭來,就是叫你"不得不"挑神要你做的。


假如把神抽離,邏輯是否比較合理呢?
如果沒有創造神,整個邏輯會變成這樣:
(X)人們發現道理、規則是由一定的因緣、條件所成立的集體共識。
 就像法律,時空變了,就跟著調整。時空沒變,沿用下去。
(Y)人們有自由意志,可權衡時空變遷、條件異動,適宜地調整道理、規則。
(Z)人們有自由意志,可選擇遵不遵循道理、規則,而後獲善報或惡報。
如此說來,就沒有安立神的必要了。

後頭,我摘錄出一些句子,當作我之所以說出這兩套邏輯的佐證。


*****
A類:
Page 33:
 P:我沒有不信任金錢!
 G:那你為什麼一有錢就想花掉他...
 G(Page 38):宇宙是從不匱乏的,所有一切都是可以滿足每一個人而有餘的...(C)
 G(Page 46):那些被前追著跑的人(賺錢)就是願意把錢當成神看的人,
  他們知道要尊重金錢,有如尊重神明一樣;(B)
  他們知道該怎麼做,才可以讓錢不費力的自動上門,他們知道如何節流開支(A)。

Page 42:
 任何結果都是可以被改變的,因為在終極結果來到之前,
 所有的結果都還不是結果。...你的信念永遠可以控制結果的出現。(A)

Page 224:
 比成為別人議論對象更糟的事,就是--沒成為別人議論的對象。(A)

Page 264:
 別人正是你的鏡子,反射你內心的行為。(A)

Page 198:
 擁有什麼生活不是重點,重點是怎樣的態度去生活;
 發生什麼事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怎麼解釋那件事。
 活在怎樣的環境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怎樣創造你的環境(A)

Page 166(對於性的態度):
 拋棄罪惡感,享受其中去不沉溺。(A)


B類:
Page 51:
 G:一個有補償心態的人,只會得到更多、更大需要去補償的事情。
 我設定的宇宙定律就是如此...(B)

Page 71:
 G:只要你們對神的看法是「被灌輸」而來,不是「體驗」,(B)
 並用以創造自己的真實,則你們遇到真神的機會就少很多。
 §這段要教完全相信、完整體認(B)的道理。§

Page 98:
 G:我要說的只是:信賴你的直覺,而非你的感官。...
 用直覺去生活,你會發現總是能做出對你最適當的決定,
 即便那未來的結果尚未顯現,你卻已經知曉。(B)

Page 121:
 G:平安與直覺是我安置在靈魂裡的紀律。(B)

Page 177(善果都歸於神):
 G:我創造的一切都是我所愛的,都是圓滿和完美的。...(B)
 G:你以為那部電影(侏儸紀公園)的編劇跟導演我不認識嗎?
 是我賦予他們創作的靈感的。(B)

Page 191(相信直覺):
 G:滿足你靈魂的渴求,則你的靈魂也會滿足你,因為你的靈魂就是我。(B)

Page 192:
 G:我是神,我是愛,我是無所不在的一切萬有...
 只要我分裂出我自己的一部分,我就能如實的看見自己,
 並且經歷「我是神」和「一切萬有」的概念,於是我高高興興這麼做了,
 你們的科學家稱這是「宇宙大霹靂」,宇宙大爆炸。(B)

Page 214~216(安排,相信直覺):
 G:傾聽靈魂吧!她是全知全能的!...
 儘管宇宙是有因果循環,卻也提供了機會,
 讓靈魂藉由輪迴而進化,來達到最後的開悟...
 提供進步的機會,才是輪迴的積極意義。(B)

Page 210(安排):
 以生命的多彩多姿及千變萬化,和靈魂所要的進步而言,短暫的一生怎麼足夠...
 只要透過輪迴可以讓你們有無數次機會去經歷和進步。(B)
 §這段很怪,直接讓人長壽就好了。§

Page 224:
 G:其實只有(我)一個創造萬物的神。(B)

Page 226:
  G:你的每個細胞都是神的化身,
 你的每個意念都是神的意識,你的一切創造都是神的造化。(B)

Page 278:
 G:我當然知道發生什麼事,一切(作者不好的遭遇)都是我安排的!(B)


C類:
Page 47:感恩是一種能量(C)

Page 48:
 G:在缺乏感恩下,你就切斷了金錢所來之處,
 因為感恩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能量頻率,可以源源不絕供應你的需要,
 甚至無中生有的為你們創造出新的能源。(C)

Page 57:
 G:不要彌補,因為本無匱乏,何須彌補?需要的是以善、以愛再去做些什麼。(C)

Page  125:
 G:活在愛裡,用愛、用感恩,
 而非用恐懼和目的性、預期性去面對一切你們的人際關係...(C)

Page 138(合一):
 G:我一直在等你們,等你們明白,直到你們循著道路,找到我,和我合而為一。(C)

Page 156:
 G:最佳的領導,永遠是包含著愛的領導,
 最偉大的領導人永遠是讓人自願追隨的領導人。除了愛,沒有別的有效領導方式。(C)

Page 159(合一):
 G:除非人們真正在「一體」的概念下自我領導,否則無人可以真正有效被領導。(C)

Page 224:
 G:多數人們至今仍不清楚自己內在的神性,自然不會用合一個態度去看待神。
 一旦你認識了自己的神性,你就會清楚唯一需要拜的神就是自己--愛你自己。(C)


D類:
Page 44:
 G:我是神,我創造了世界與人類,好讓你們也能創造你們要的...(B)
 透過你們,而是我可以實際經驗到真實的生命。...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你創造,由你去選和宣告你自己是誰。(D)

Page 90:
 G:如果我需要妳們聽或,那我又何須創造生命呢?
 生命就是自由!沒有限制的自由! ... (D)
 我在宇宙制定了因果律,卻從不行審判...(B)
 即便有你們所稱的報復,也不是出於神,
 而是宇宙回應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所產生的結果。...(E)
 最宏大的愛,就是共一所需卻一無所求,沒有限制,全然的自由。(D)

Page 132:
 G:如果人不"能",那神也不會"能",因為人跟神都是一體的,
 我們都是同一塊料!我們是創造合作夥伴,沒有你們的意願,則我也無事可做。
 (B)+(D)

Page 136:
 G:人生是一場創造的過程;你怎麼創造,你創造什麼,
 你賦予人生什麼意義,完全由你決定!
 因為我給你自由意志去盡情創造,因為我創造生命以便讓你賦予生命意義。(D)

Page 155:
 能夠身而為人並且有個創造與經歷的過程,就已經是成功了,
 失敗並不存在我的計畫裡!(D)+(B)


E類:
Page 61:
 G:兒戲差勁嗎?若沒有兒戲又怎會有你們的科技和文明呢?
 若沒有初階又怎麼能夠進階...
 請問你們的政治人物有多少個是真正在為人民謀福利?(E)

Page 120:
 G:你們人類驕傲到只信任自己的科技,完全無視我所造萬物的神奇,
 然後當災禍上身,你們又將這責任推到我身上,說這是「神的作為」。(E)

Page 101:
 G:生命之所以苦,..因為你們遺忘了感恩和怎麼去愛。
 多少人是成天擔憂恐懼著這不夠、那不夠,
 而不去思考已經擁有的那麼多,甚至超過自己所應得的。(E)
 §這有兩個問題,你怎麼知道你應得呢?又怎麼知道超過了?
  偶然性,是這世界的第一特性,也有可能是偶然發生§
  
Page 187:
 G:這世界其實是不存在惡的,只因為刻意蒙蔽良知稱其為必要,
 而這就真的成其為惡,這乃是最大的惡,因為"存心"。(E)

Page 188:
 G:幾千年來,人性幾乎沒有長進,心靈一樣一貧如洗!你們看重的是這世界,
 然而我派來的老師,一再告訴你們這是只是虛幻。(E)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宗教_負面教材《老神XX2》

若非我朋友介紹,《老神XX2》這本書我在書局翻看幾頁,是絕對不會買的。
讀了有更多疑惑,既已買了,我就耐著性子讀完。


一.與佛教相違
凡書中談到的佛教概念,八成以上是錯誤,總括一句話,對佛教徒這是負面教材。
興許有人會問:「這本書就無益處嗎?」
我會答:
「希特勒也有優點不是?作這樣質疑,什麼都可以為是,
 世界上就沒壞人,也沒爛書了。」
其癥結點就在,他講他的理論就好,亦可創立宗教,
無論是他想引用多少多人的思想作為自己例證,都沒關係。
但不可以扭曲別人意思,把兩扞格不入的思想硬湊一塊,說成他的。

先說舉三個與佛理相違之見解。
1. 「神創」
佛教談的是緣起性空,創教起源,
就在破除婆羅門教大梵天王創造世界(世界有主宰)等邪見,一丁點「神創色彩」都沒有,
是無法與他在開頭第26頁說:「這一份靈性是我--神--所賦予你們的。」融通。
因此,書中交雜使用佛教術語,有混淆視聽之嫌。

2. 「愛」
第33頁:「愛如洪水,只能給予出口,豈能壓制...為不住積蓄的能量。
佛教講性空,不講有個永恆不變的本體(有人稱之為靈魂、神性等),
更無講本體能源流出愛的能量。
佛教是透過空性的體察而無我,對眾生有無畏的慈悲。這跟他所言之愛,南轅北轍。
所以,我尊重他的想法--「愛情(私慾)」與「愛(大公)」之不同,
可是他的「愛」再偉大,仍不能相應到佛法的核心上。

3. 「靜觀全貌、萬有合一」
第60~61頁:
這一份心處在如此寧靜祥和的狀態下,
 便能用細膩精微的觀察力去搜尋肉眼所不能及的細節,那便是「如是觀照」之意。
 你的心一旦被開啟,就等於全身細胞都成為感知的觸角,
 這一份靜是不起波瀾、沒有思想和批判的超然狀態。
 所謂的靜觀全貌,為的是要與萬有合一,
 以便接受那一份超越感官的訊息,因為超越感官,自然也就超越表象。
這很相似於佛教所批駁的「梵我合一」,
不相符於佛教的中觀思想,所謂的「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空性,不是去"合",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更沒有什麼本體有產生萬有,還能相合,
而是「有依空立」,因為空性,所以能「此有故彼有」。
也因此,他的「如是觀照」,與佛教是毫無關連。


再來說說幾個書中"顛倒佛教概念,好註解他是正確"的例子。
103頁:
真正的『心』是超越二元時空與至高連結的『靈性意識』,也就和神性合一,
 當你發現這一份『真心』,並能體會何謂『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的至高寧靜,那是真愛的起源。
「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佛教用語,
但佛教沒有他說的「靈性意識」,牛頭不對馬嘴。

122頁:
「佛陀曾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虛幻』一詞絕非形容詞而已
 ...這虛幻世界的取決於每個人的信念與態度,
 ...每個人都用思、言、行在『選擇』並創造他自己的世界。
 ...每一個人都是在他自己世界中的神,以便進行創造。
 我曾說你們是神,我可一點都不含糊。
說到底,就是在鼓勵創造虛幻,
曲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教是說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無所謂的神性,剛好與後文相忤。
又,他說每個人都是在自己世界中的神,以便進行創造。
那請問"你是神"的想法是不是虛妄世界觀?
是虛妄,那你就不是神了?
不是虛妄,你是神,那不可能有虛幻世界觀,幹嘛提"如夢幻泡影"。

196頁:
『我們都是一個』,沒有誰在誰之外,
 小到一株草和你的關係,大到賓拉登和你的距離,我們都在同共一個能場裡運作。
 ...用佛教的說法,這種承擔就是『菩薩的悲願』,
 祂們知道一切和一切之間並沒有分別,自己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人間疾苦,
 因而能苦民所苦,乃至解救蒼生於水火之中。
這錯得很離譜,
佛教沒說過「我們都是一個」,佛教是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又說:「佛教認為"一切和一切之間並沒有分別"」,仍是誤解,
佛教是指:「每個人"覺悟的真理"沒有差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204頁:
『無為』的意思在說明,只有往內才能尋得那一份超越世界的力量。...
  有些人稱這是『神通』

這對《金剛經》的無為法亂解釋一通,
竟然說:用無為法找到能量,那就有實體了,佛教的「無我」怎麼立說?
另外,我很好奇像他這麼講,把有為法、無為法斷成兩邊,
要怎麼解釋《金剛經》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二.控制自由意志?
74頁:「想得美!我不會那麼做!那樣就干預了她的自由意志。
 這在說:這位「神」可以控制人的意志,但不想控制。
75頁:「要知道,不論你做出怎樣的決定,我都預先同意了。
    自由意志就是我的祝福!你的意願便是我的安排
 這在說:這位「神」可以控制作者的意志。
93頁:「我(這位神)唯一所做的不過就是提醒而已,但你仍保有百分之百的自由意志,
    你也可以選擇不接受我的提醒;但經驗告訴你,
    凡你不接受最直接最清晰的直覺引導時,結果往往會讓你的生命經驗受挫
    我所做的並非干預,而是提醒,這一份提醒也在所有人身上發生。
 這在說:人有自由意志,但要聽神的提醒,但不能當作干預(控制)。

縱然是如93頁所言,神似乎給人"直覺",但這可能有好與壞的結果吧,要算誰的?
這三段給我的感覺,人還是得接受控制。
而這樣仍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一方面很難證明;另一方面,犯罪的人可以說:「我是神的安排,要來犯罪的。」
我實在難以理解,只想問一句:「人到底要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依然認為佛教的「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是比較合理的。


*****
三.因果(緣分)為了平衡?
83頁:
所有的『緣分』都只是為了取得因果中的平衡...
 對一個真正了悟的人而言,沒有一種緣份不是善緣,即便對方的羞辱與攻擊。
208頁:
因果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懲罰,乃是為了平衡
 ...每一次的災難發生...找盡讓自己滿意的理由...更有人開始為天災人禍非難他人。
 要知道,只有在幻象世界的小我,才會批判與問為什麼。...
 除非你能讓自己處在與超然合一的狀態下,否則你不永遠看不到事件背後的真相。
 即便你看得了了分明,怕也無法用他人所能理解的話語去敘述,因為太恢弘...
 所以悟道者皆不輕易開口討論因果,有些甚至是連話都不說了。

假如他說的因緣、緣分、因果、悟道是在講佛教的話,我想可以做以下的討論。

對於83頁,我認為是應如實見,平等心看待。
不然,戰爭、飢餓、疾病要怎樣當成善緣呢?
所謂的「沒有一種緣份不是善緣」,是的一套"權宜之計、暫時的說詞",
以好恢復心情平靜,後面再正確的觀察,極盡所能地作最佳的處置,
諸如,明瞭戰爭是錯誤的,應該學習理性的溝通,避免戰爭。

其次,這兩頁的「取得平衡」說得含糊,
冤冤相報豈不是可說為:「不是為了懲罰,是為了平衡所有的人物質與情緒。」
該不該讓它停止呢?是故,不知所云。
而在208頁,「每次災難之後...」講得玄之又玄,說:
"不能問為什麼",
"要超然合一",
"因為恢弘龐雜,悟道者不輕易開口討論因果,有些甚至是連話都不說了"。

我覺得他搞錯"悟道的方向",
重點不是在於"討論因果",而是在觸證當體即空、因果的軌則。
覺悟不是什麼都懂,像尊者周利槃陀伽是覺悟者,但他對於世間智不甚了了。
因為世間的事物,是要有學習的因,才有學會的果(因果的軌則)。
是可以問為什麼,就是因為不懂才要學;
沒有超然合一,不可能一個動作就懂世間的一切;
不會因為恢弘龐雜而連話不能說,學習就是了。


*****
四、斷念
94頁:
一念生八方動...凡是有因便有果...若要中止這因,就從斷念開始...
 並不是教你沒有任何念頭,(而是)處在某一個『專注』的狀態下去摒除雜念與邪思。...
 當你開始完整地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接受一切的發生,悅納一切的可能,
 意識上你已經可以出生入死,悠遊於人間的天堂;
 那名副其實是人間活佛,行走的基督,那份意識之光也將引領眾人隨行。
上面說過了,他立論的根本與佛教相違,佛教、基督教不可混為一談。
所以斷念,也就說得不太像「應無所而生其心」。全當是他獨特的經驗談吧。


*****
五、反科學(西醫)
104頁:
科學是『術』的一環,是對這物質世界一切可被觀察的計算、推演的情況下,
 發展出來的一門技藝;你們用它發展經濟與文化,
 試圖利用科學的力量改造人類世界。你們確實成功了,
 但千百年來的科技演進,
 除了讓你們有更為便利的生活之外,也帶來巨大的心靈桎梏與壓力。
 科學並沒有解開心靈的枷鎖,甚至帶來更大的心靈障礙。
 若要我說,科學讓你們的心靈倒退!科學部是唯一的救贖,從來不是。
 科學只能解決科學範圍內的問題,對科學以外的領域,你們的科學就一無是處。
105頁:
你們的問題不在科技,而是沉溺專注於科技所產生的幻覺,忽略的心靈指標。
110頁:
意志力也不過是用頭腦的壓抑;心靈力可以為此提供平安的處方...
 所有的疾病之發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你知道:
 你不過是一具身體,透過疾病,你可以關注到你仍有一個可以和身體分開的心靈

科學能破除迷信,讓人理智,
因而不是很苟同他說的"科學讓你們的心靈倒退",將人類遭遇的不幸歸咎在科技發展。
並且,(科技)能力有限,不代表沒有貢獻;(科技)出現差池,不象徵可以因噎廢食。
詆毀知識、倡導知識無用論,得拿出比之更好的東西,否則就是鷽鳩笑鵬。

再者,他的反西醫言論在106頁,
他過於強調心靈,偏激否認別人也像上文,沒意思,就不轉述了。
(上面提過,佛教不講靈性,便沒有"跟身體分開的心靈")


*****
六、情慾
168頁:
宗教企圖消除這些痛苦之因,只是他們弄錯對象了。
 造成痛苦的真正的原因不是情慾,
 而是情慾的污名化,以及迫不得已的壓抑和消除不了(情慾)的執著。
按佛教說法,上二界的眾生,已經控制住情慾,但是他們仍有煩惱。
究其原因,痛苦是來自"自我感(薩迦耶見)"。
這跟他說的不一樣,如此說來,他說的"宗教"不包括佛教。

又179頁:
當你遠離世間幻象,不以這二元世界為真時,你才是真的活在『當下』,
 否則只是活在『現在』,我說過真的的當下是超越時空的。
 而關於性,你們有幾人是用『超越二元』的態度面對....
 當你可以用『合一』的態度而非『分別』的態度,性愛就可以成為悟道之路
大大地錯解佛教的「當下」,依然執著於「現在的合一」當中。
「當下」是指空性,緣起無自性。
你要靠「合一」的方式才能自己變成「真理」,那「合」的因緣消散呢?佛變凡夫?
基礎的概念都錯了,談什麼性愛悟道,更無成立的可能。
181頁還解釋是性愛是愛的能量彼此交換,那就屬他個人創見了。


*****
七.結論
佛教徒讀這本書,好像在作"找錯誤"的習題一樣。
或許,對其他宗教的人,有他的市場吧。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小說_林語堂《京華煙雲》

《京華煙雲》這本書是我一位好心的朋友借我的,
他說他國中時(?)讀後,自此作文能力大增,推薦我一定要看。
這一借就將近十年,我擱在房間許久,也隨著我數次搬遷,
我有三次拿起,讀一百多頁(總共945頁)就放下,著實太大部了。
若不是可能難再跟這友人一同午餐的緣故,
這週末我不會一鼓作氣花了一天半啃完全書,說不準,永遠僅是看了開頭一些。


說到文學領域,我欽服能寫出像《京華煙雲》這種大部頭的小說家。
他們虛構出這麼多迥異性格、價值思維的人,鑲入時代而不違和,
刻劃得栩栩如生且維持故事前後一致,十分不簡單。
聽人說:「小說人物,多能從作者周遭找到原型。」
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一種受限。要是我來寫,肯定如此。
但對金庸、林語堂這些大家而言,居然跳脫此窠臼,厲害之處在此。
再者,出色的一點是,他們想像角色的言行切合人性,你會相信人間覓得到。

不是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嗎?」,還真不是如此。
我看過一篇文章,他批評某個電視劇,
男主角首次見女主角便粗暴對待,讓她第一印象感覺奇差,後來竟然相愛。
可是,現實世界是,男生初次見面就行徑惡劣,女生日後觀感要翻盤,幾近為零。
多俊、多美都不可能擇為終身伴侶,縱然會,必成怨偶。
那些絕非是「無巧不成書」的浪漫,也不當是能刻意營造「劇情的意外驚喜」。

或許有人會舉《傲慢與偏見》來反駁這論點,
然而,《傲慢與偏見》男女主角在起始的互不順眼,
是他們心中的自以為是,可不是我說的那種惡言相向、肢體衝突等。


中國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民國之後,西風東漸,自由戀愛的思想才植入人心。
《京華煙雲》的時代背景,正跨足在傳統、新潮的兩婚姻觀之隔閡(代溝)上。
姚家偏於自由放任,曾家本於封建守舊。
像姚木蘭半新半舊,喜歡的是孔立夫,但心甘情願嫁給曾蓀亞(有譯本翻"順亞")。
而且,舊文化固執男女雙方門當戶對,
主僕階級不平等,婢女高攀不上東家的少爺,不能作妻,能當偏房(妾)。
民國的阮玲玉,便受其苦,後來難堪而自殺。
《京華煙雲》裡的姚家大少爺體仁和銀屏就是這樣,銀屏最終也是自己結束性命。
從書裡的一代代人,可以看到這根深蒂固的婚俗,被鬆動、被革新。
如陳三與孔環兒的婚姻(註1),
而姚阿非和董寶芬的,嚴格來說,就不太像跨越階層,但勉強可算是自由戀愛了。


《京華煙雲》裡,有蠻多反應當時人迷信的情節。
例如,馮紅玉(姚木蘭舅舅馮子安的女兒)之死,
先是她(註2)幼時在什剎海看無名女孩溺斃,
似乎自此蒙上陰影,埋下她之死與水相關的伏筆。
又在杭州月老祠抽籤問姻緣,上面寫(註3):
「點畫峨嵋閨閣中,牡丹階上樂融融。末將真幻來相混。芬芳過後總成空。」
預言她與姚阿非的愛情,會被一個名中帶有「芳」的女子破壞。
而最後一一言中,她投水自殺(註4),姚阿非娶董寶芳;
又如姚母(姚木蘭的母親,馮氏)病逝,
亦是通靈者的一言成讖(註5),說她會死在一女人(馮紅玉)之後;
又像姚父(姚木蘭的父親,姚思安)說的謎語(註6),
從孫曼娘(姚木蘭的大嫂)的回答,預測中日大戰之勝敗。
以及暗示牛素雲(姚木蘭的前任二嫂),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讓她死得光榮(註7)。
書中好幾處,富有這類神秘色彩。


我認為書中最精采的莫過於姚木蘭營救孔立夫(註8),
最悲慘的是段其瑞天安門開槍屠殺(註9),
阿滿(姚木蘭長女)當場斃命,孔立夫一腳瘸,以及中日開戰後,日寇的種種惡行,
比如孫曼娘(五十歲左右)投環自盡後仍慘遭玷汙(註10),全書竟無一日本人是善類。

我最有印象則是,姚父出家還俗(註11)。這得談我一段往事。
大概是我讀小學時,看一齣不知劇名的電視連續劇,
戲中,(演員)傅雷飾一老先生,穿著道袍雲遊四海,十年還家。
我當時就想,等我長大,也要像他一樣壯遊,
連怎麼謀生都計畫好了,作一郎中或行腳僧,行遍中國看盡山林湖澤之美。
不過,就像國小必寫的作文題目:「我的志願」,多數人在年長後才知從前少不更事(笑)。
揣著少時之願,在讀到姚父出家、返家,發現這不就是當初興念之源頭嗎?
經一查,確定我那時看的是1988年趙雅芝演姚木蘭的【京華煙雲】(註12),
心中居然有破案的快感...


《京華煙雲》原名是《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的英文著作。
本來他寫此書,是想藉由小說型式,讓外國人能瞭解清末到民初的中國社會文化。
但由於故事精采絕倫,後被譯回中文(並非林先生重寫)。
同樣地,讀此書不單是看情節,也可從中看庚子拳亂到發動抗戰之間的家國變化。
好比教育,從清朝私塾之教,
女子讀詩經、五種遺規(註13)等,男子讀幼學瓊林、孟子等(註14)。
到民國,改以科學(如醫學)、自由(如集會遊行)、民主為主的國民普及之教。



---------------------
註1:第三十八章,Page 729

註2:第十六章,Page 272

註3:第三十一章,Page 561

註4:第三十三章,Page 626

註5:第二十九章,Page 519;第三十四章,Page 632

註6:第四十一章,Page 828(中日);第四十二章,Page 846(素雲);
   第四十二章,Page 856(中日開戰,呼應一缸水  Page 20)。

註7:第四十三章,Page 874

註8:第三十八章,Page 745

註9:第三十六章,Page 700

註10:第四十四章,Page 888

註11:第三十四章,Page 644(出家);第三十九章,Page 776(回家)

註12:維基:京華煙雲 (1988年電視劇)

註13:第四章,Page 67

註14:第四章,Page 69

參考資料:《京華煙雲》全文閱讀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行銷_《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這本書,
舉的例子雖屬於行銷,然所說的原則,亦能用之於人與人的溝通。
對付人性的方法,萬變不離本宗。


先說此書的前提,
是你大致已曉得說話對象(或大眾)的心理,書要教你「如何措辭」,
所以起篇就講三步驟(註1),
步驟一: 不要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步驟二:一定要先揣摩對方的心理
步驟三:考慮符合對方利益的說辭
它著力在"步驟三,有七突破口、八技巧,下面一一概略說明。


*****
七突破口
突破口1:投其所好
 (1)服飾店:"只剩下一件衣服"→"賣得特別快,這是最後一件"
 (2)空服員:"牛肉餐沒了,只剩魚餐"→
      (誇飾法)"優質香草、富礦物質天然鹽和黑胡椒嫩煎成的白身魚和普通牛肉"

突破口2:儆其所惡(最終手段)
 標語:偷竊是犯罪→多虧大家協助、我們抓到竊盜犯,謝謝"
 §我在台灣比較常瞧見的是:錄影中,請微笑。

突破口3:自由選擇
 小孩不喜歡穿鞋,對他說:藍色鞋跟紅色鞋,你想要穿哪一雙。
 §兩間早餐店,一間問:加蛋嗎?另一間問:蛋加一顆還是加兩顆
  第二間賺比較多。

突破口4:被認可
 這裡很危險,拉住我的手→我一個人很害怕,你能不能拉著我的手過馬路。
 §不用「命令」的口氣,用「請求對方施予恩惠」的方式
 我曾聽的例子:開車慢點→車子速度太快,我頭有點暈,能慢點嗎?

突破口5:非你不可
 我們會免費為你服務→我們只為一直支持本公司的XX先生您,免費更換。

突破口6: 組織化
 你也來組織酒會吧→我們一起組織酒會吧

突破口7:感謝
 請把桌子搬走→請把桌子搬走,謝謝。 
 §幾乎所有都知道,不太需要再多這一項。

生意上,最好用的是「投其所好」、「被認可」(Page 74)


*****
八技巧
用賣章魚燒的廣告詞為例。
1. 驚奇法:啊!是章魚燒! (哇,嚇一跳...!!)

2. 反差法:顯得盤子很小的大章魚燒 
     (好像在作夢,但不是在作夢;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還要加倍奉還)
3. 赤裸裸法:令人呼吸停頓的大章魚燒
     (好吃到說不出話來、好吃到腦袋一片空白;好吃到飆淚)

4. 重複法:很大、很大的章魚燒

5. 高潮法:接下來禁止拍照的....章魚燒
     (善用"...."、"--"。開頭可以是
     "請保密"、能聽到這個是你走運"、"只在這裡說(其他場合不透露"、
     "只說一遍"、"關鍵有兩點"、"我只告訴你一個人"
     例如:只有兩種選擇--要嘛拼命去活,要嘛拼命去死。)

6. 數字法(常用奇數):三倍大的章魚燒
         (多數人不知道這技巧,例如:3分鐘烹調)

7. 合體法:棒球章魚燒、男人章魚燒。
     (妖怪+手錶=妖怪手錶)

8. 頂點法(Top 1 ):原宿第一的章魚燒
       (銷量第一、店長推薦)


*****
個人覺得必須提醒的是,「儆其所惡」是最後手段,萬不得已才使出。
我有認識的人,超級愛用威脅的語氣:你不如何如何,就會有什麼損失(獲懲罰),
迫使別人不得不接受他提出的要求,讓人相當不舒服。

說話,不是張嘴就來。得情欲信,辭欲巧。
不說謊的基礎下,善用七突破口,學著說得讓人聽得舒服、欣然接受。
雖對方不能接受你,但能感受是"他在作決定",有被尊重之感。
這絕非是矯揉做作,而是必備的用心。



-------------
註1:豆瓣讀書:simonvsidaho的留言 simonvsidaho 2017-01-01 22:48:55

參考文章:得到-表達-如何說話讓別人無法拒絕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中史_(三代)大禹與塗山氏

關於夏商周三代,根據考古證據,
中國歷史能追溯到商朝,夏朝之有無存疑(註1),
大禹(註2)尚是傳說人物,
但《孟子》(註3)言及他的「三過家門而不入」,則家喻戶曉。
我從小到大,聽過無數次改寫的版本,
雖多為不正經的娛樂效果,卻足見他活在普遍百姓心中。
大禹另一樁家事,是關於他兒子-啟的出生,神話色彩濃厚,
我想這就沒「三過家門」來得有名。


《書經》(註4)紀載,大禹的妻子為塗山氏(註5,亦稱「 女嬌」、「 女趫」),
兩人成親後的第四天(辛日結婚、甲日上工)就回到工作崗位。
當大禹兒子"啟"出生時,大禹忙碌於治水工程,沒顧得上回家探望。

可是,在《漢書》註解(註6)的說法與此相悖,大禹看著孩子出世,且親自"接生"。
那天,懷孕的塗山氏送飯給大禹,沒料到撞見變身為熊的大禹,
羞愧而去(可能覺得自己很冒失),至山下化成石頭。
大禹趕到已來不及,對石喊道:「還我兒來!」,石頭裂開,小孩誕生。
取名為"啟",意謂著"打開"。
《楚辭·天問》說:
「為什麼夏啟出生殺害母親,使她屍骨分裂棄地而亡」,便在說這件事。
可見得,此說在戰國就流傳。既是講神怪,怎麼說都無法證實。

後人引用《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註8)來增添情節,
以大禹的婚喜徵兆-九尾白狐,說成塗山氏是狐的轉世(註9)。
非也,狐這裡應當視為塗山這個氏族的圖騰才是。

我大學教授曾講,大禹是穿山甲精所幻化的人形。這和上述之熊類似。神話!神話!



-----------
註1:維基:夏朝
雖然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
但由於最早提及夏朝的典籍成書於夏朝滅亡近一千年後,
加上現時並無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
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
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註2:維基:大禹

註3:
1. 《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
2.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予創若時,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註5:

註6:《漢書》.武帝紀第六:
應劭曰:「啟生 而母化為石。」文穎曰:「在嵩高山下。」
師古曰:
「啟,夏禹子也。其母塗山氏女也。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 :
『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
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
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事見淮南子。
景帝諱啟,今此詔云啟母,蓋史追書之,非當時文。」

註7:《楚辭·天問》:「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
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
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
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
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1)一種說法,她本來是一頭九尾白狐,
因為傾慕大禹的風采,也對大禹治水之舉打心眼裏贊成和欽佩。
便化身為人,自名“女嬌”(實際是“女妖”之意轉化而來),來幫助大禹治理淮水。
(2)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弄清,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話,
為什麼會牽涉到一個神秘的物象九尾白狐呢?
正像華夏族崇拜龍一樣,九尾狐也是原始宗教的一種圖騰信仰。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動物_為什麼貓吃老鼠:牛磺酸

醫學證實,貓吃老鼠,是因為牠含貓必須要有的牛磺酸。
百度百科(註1)這麼描述的:
 喜歡動物的人都知道,貓的眼睛總是那麼炯炯有神。
 其實,這和貓的食物有著很大的關係。眾所周知,貓最愛吃的東西就是魚和老鼠。
 通過專家研究表明,動物體中都含有牛磺酸,其中魚貝類的含量最為豐富。
 同時,老鼠體內也含有大量的牛磺酸。
 通過日常的食物,貓補充了大量的牛磺酸,
 而牛磺酸對貓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有促進作用,
 所以貓的眼睛能總是那麼炯炯有神。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用不含牛磺酸的貓糧餵養小貓,
 小貓的視網膜就出現了病變,乃至完全失明。

貓肯定是不知道"牛磺酸"這專有名詞。
應當是長期演化,在身體遺傳基因,促使牠們天生愛吃老鼠及魚類,
也形成人長久來對貓飲食習慣的既定印象。


貓體內不能合成牛磺酸,那人呢?
人體可以,同樣援用百度:
 人體合成牛磺酸的半胱氨酸亞硫酸羧酶(CSAD)活性較低,
 主要依靠攝取食物中的牛磺酸來滿足機體需要。
 ...與貓科動物不同,人類的肝臟是合成氨基酸蛋白質的場所。
 但是,體內合成的牛磺酸常不能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 
 所以也要經常通過從外界攝取的渠道補充氨基酸。
 因此,對於人來說,牛磺酸是條件必需氨基酸。
另有網路文章(註2):
 除嬰兒外,人體自身能從半胱氨酸合成牛磺酸。

優點除了和貓一樣,對眼視網膜有益外,
多到不勝枚舉,詳細部分參考百度上所說,不贅述了。
一天的建議上限,目前不明(註3)。攝取的管道,主要是海鮮,
肉類也含(撇除牛肉,一般肉類中牛磺酸含量很少,僅為魚貝類的1%~10%),
乃至一般的功能性飲料也有,如維基:
 目前在世界各地流行的功能性飲料亦主要以補充牛磺酸為主,
 例如奧地利的紅牛,以及日本的力保健,台灣的蠻牛、康貝特等。

或問:
「一般對眼睛健康,第一個想到的是維他命A、葉酸、Omaga-3,
 像夜盲症,隨即想到維他命A、葉酸缺乏,很少思及牛磺酸。」
我猜測,主要出在維他命A,Omaga-3不能為人體合成,必然得提醒。
雖然人體自製的牛磺酸也不足,但總比完全沒有,安全一些些吧。



-----------------------
註1:百度百科:牛磺酸

註2:精氨酸、牛磺酸等常見胺基酸使用量、副作用及與營養劑關係

註3:維基百科:牛磺酸
雖然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因服食又或者過量進食牛磺酸而導致任何不良反應,
但任何人士如果對牛磺酸有過敏反應的話,則建議不應服用,以免引起不適。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社會_【千禧世代】

這兩天網路的一段影片:
【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註1)在熱傳,
受訪者Simon Sinek談他職場所遇到千禧世代,
普遍存在的問題--不懂得如何跟人情感交流,以及工作上獲得成就感
很大的癥結出在這一代沒有培養出耐性,但諸多事盡賴此,跬步漸進,厚積而成。
Simon Sinek如何剖析此事,並提出解決方案,我筆記於下文。


千禧世代指凡1984年以後出生的人,他們廣泛給人的觀感,
職場中難以被管理、自我感覺良好、自戀、自我中心、不專注、懶惰。
其中,"自我感覺良好"最為嚴重的。
主管時時問他們:「你想要什麼?」
他們會回答:
「希望工作能給我們使命感,我能產生一定"影響力",免費的食物和豆袋沙發。」
一一達到要求後,他們依舊不快樂。
歸納起來有四個原因。
一.家庭教養(低自尊心)
 他們所受的是失敗的家庭教育,
 比如:經常被說"你很特別",被教導"想要什麼都可以"。
    有些人能進入資優班,不是因為優秀,而是因為他們父母去學校抱怨;
    有些人得成績得A,不是靠實力,而是老師不想應付家長。
    最終連校園競賽,一參加就有獎。
    科學證實這會貶低了真正付出者所得的獎勵,這也讓最後一名覺得尷尬。
 當這批人離開學校,投入職場,突然發現自己不特別,媽媽沒辦法幫他們晉升,
 墊底者什麼都沒有,變得非常受傷。造就自尊心比前一世代還低落的世代。
 而且,他們是在臉書IG世界長大的人,擅長美化個人事物,展示給別人,
 就算沮喪,仍故作堅強,但實際上不能釋懷,一點都無法振作奮起。  

二.科技(沒壓力應對機制)
 使用手機和社群媒體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成癮化學物質),它會讓人在接簡訊時興奮。
 當遇怪事、感寂寞,若同時對十個人發訊息,hi hi hi...,有一回覆,人便開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關注回覆數、算"讚"的數目,流量是否變少,對社群媒體成癮。
 糟的是,菸酒的成癮有年齡限制,手機、社群媒體卻沒有。
 人在步入青春期,情感交流與個體認同,本應從跟父母轉至同儕,乃至投向更大的人群,
 過渡中會使人有一定程度的焦慮,人要學會朋友間相互倚靠去克服,
 但此時卻接觸社群媒體(電子產品),發現它能令大腦產生多巴胺,麻痺焦慮,
 從此一生,當遇重大困難,種種壓力(社交壓力、財務壓力、工作壓力)時,
 不懂得如何跟身邊的人訴苦求援,
 最慘的還是在沒能學會應對壓力,反而找社群媒體,索取短暫舒壓。
 這些人沒辦法建立人經營深層、較有意義的關係,友誼變得膚淺。
 學證明,花在臉書時間長的人比時間短的,更容易得憂鬱症。
 
 凡事要適量,喝酒不是壞事,過量才是壞事。
 社交媒體、手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失調。
 當你在跟朋友吃飯或會議上,卻跟不在場的人傳訊,完全無法專心,就很失當,
 它遲早摧毀你跟所有人的關係、浪費時間、金錢並讓你生命沉淪。

三.沒耐心
 現在處於一種瞬間滿足的時代,在亞馬遜訂個東西,隔天送到。
 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都可瞬間獲得。除了,工作成就感,情感深化。
 它們沒有對應的應用軟體,
 它們有著非常緩慢、曲折、令人不安、混亂、複雜、冗長、艱鉅的過程。
 且這類事物也不少,如愛、對生命的熱愛、技術、自信心等等。皆需時間,無法加速。
 前有說過,千禧世代還有沒壓力應付機制之難題,不懂得怎麼求助,
 所以最糟狀況,將使自殺率攀升。
 即便是最好狀況,他們也會是一整個無法從生命中找到喜悅的世代。
 對於生活的一切,只說"還好",感情、工作種種,全這麼回應。

四.環境
 這群年輕、美好的孩子們,手上一副爛牌,這不是他們的錯。
 把他們擺在企業(職場)中,
 比起(心智)發展,他們更關心數字;比起(長長的)人生,更重視短期收益。
 企業不懂得協助它們學習,教會如何跟人合作,
 彌補前所提-他們的低自信自尊、低抗壓、沒耐心的諸種缺陷。
 這是一個領導力匱乏的企業環境,才落得這步田地。

解決方案:
優良企業(及社會氛圍)應當協助這些年輕人,建立良性互動機制。
和人生活上相處、諸如共餐、談話、會議等,遠離手機干擾,真實面對人。
唯有不接觸干擾源誘惑,方可去縛斷癮。


*****
電子產品可以讓人產生仿真的歸屬感(註2),
也可以使我們大腦顱內高潮,彷彿進入完美的幻想境界。
故爾,再回頭看真實世界,發現巨大落差而扼腕。
如同我讀一篇文章(註3)談到兩性感情,說:
「對異性期望值,或者對性本身的期望值,
 就會在虛擬和現實之間發生衝突,他就會覺得現實和他期待的不一樣。」

倘若用虛擬、用想像就得達到快樂,勢必會加劇對充滿缺憾之現實世界的痛苦,
易於裹足不前,越活越狹隘。
如果決心改善,那就徹底離線(註2)多接觸真實人與事物(註4),
認清自我(人的本質,自己並不特別)、不求完美求卓越(更好)、以及培養好耐心。



-----------------------------
註1: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Simon Sinek 賽門.西奈克

註2:得到-科學-放不下手機源自本能缺陷
人類需要歸屬感。
在今天,部落逐漸消失,人們於是在社交媒體上創造了虛擬的新部落並投入大量時間。
互動交流能增加幸福感;孤立、消費性的網絡活動卻會增強孤獨感、降低歸屬感和幸福感。
但無論是互動還是孤獨地消費,這兩種情況都會進一步增強你對隨時在線的需求。

註3:得到-心理-雄性正在衰落嗎?

註4:得到-心理-心理學給你的三個寄語
你需要知識和理論,但你更需要去投入生活本身。
作者說,後台經常有這樣的問題,
說自己從來不知道該怎樣建立和維持親密關係,能不能推荐一些書給他學習。
每當看到這樣的問題,主創團隊就會回复說,你需要的不是讀書,而是出去約會。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原則_計畫

◎事情的重要性是前提,不重要的事情,盡可能少執行。

◎有把握的事情(非得做)先做。

◎短的事情(非得做)先做。

原則_溝通

◎做事情,要細分成子項才好辦,說話也要口頭重點結構,切成逐一要點



-------------------------------
參考:
內參-阻礙職場有效溝通的四個原因
很多高管採用的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使用口頭重點結構。
比如在回答問題時把答案拆成幾點,然後逐一進行分析,
這種結構能幫助聽眾迅速獲取信息,而且不容易走神。

原則_抉擇

◎費了許久判斷的事,日後便不該再來一回,除非有強有力的理由,否則照舊,快速作決斷。

原則_學習

◎無止盡的好奇,細膩的觀察,大膽有創意的假設,小心謹慎的求證,永遠開放的心態。


◎聽別人說話,不要全然接受(重視獨立思考),先思考三問題。
一.他的根據是什麼?
二.有沒有實際的例子?
三.有沒有正面、反面等其他看法?



原則_職場※

◎工作就是把抽象目標,變成具體任務,或說:把戰略化成戰術可執行的任務。
 再將計畫切分(break down)成一個個短期(一天、一週、一個月)可驗收的小任務。

原則_古籍

○解釋時,注意上下文、及整篇文章的思想一貫性

○善意原則:解釋時,保持善念、往好而合理的方向去解釋、周延(註1)

○只要不是在同一篇文章,允許作者在不同作品有矛盾的觀點





-----------------------------------------------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札記-旅遊-到日本哪看櫻花

有朋友明年春想到九州看櫻花,
我說:「看櫻花,日本首選京都。」見過京都,其他地方"黯然無光"。

說個故事,春秋時代(註1),
吳公子札,即季札,到魯國訪問,魯國為他表演樂舞。
季札看周文王的《象簫》和《南龠》,說:「美呀,但留有遺憾!」
(文王在世時,天下不能太平,所以有遺憾)
看周文王的《大武》說:「美呀,周朝昌盛時,大概就這樣子吧。」
看商湯的《韶濩》說:
「聖人道德如此恢弘,卻仍有慚愧之事,看來做聖人不簡單!」
看夏禹的《大夏》說:
「美呀!勤勞而不自矜功德,除了夏禹外,還有誰能這樣呢?」
看大舜的《陬簫》說:
「德行達極致!和天地同大,像天沒有一樣不覆,像地沒有一樣不載!
 雖然世上有極高仁德的人,恐怕無法超過大舜。
 觀賞就到此停止吧!如果還有其它樂舞,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
  
看完這個,足矣,後面的,不須再看。
這便是成語「嘆為觀止」的由來,《古文觀止》之所以叫「觀止」,也引用此。
類似的句子還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意思是,若看過五嶽(註2),中國其他的山別白跑,比不過這五座;
若看過安徽黃山,五嶽別去了,黃山是中國奇麗千山萬壑之翹首,看這就夠了。
而京都櫻花之美,在日本,亦是這番豔冠群芳。


我曾二訪京都櫻花,再至他處,沒見能與之匹儔,觀止矣。



----------------------
註1:《左傳》襄公29年:《古文觀止》:季札觀樂
原文:
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
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
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脩之,
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註2:泰山、衡山、華山、嵩山、恆山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中國人物_四大醜女:舉案齊眉

中國有四大美人,也有四大醜女,比較少人談到。
她們分別是嫫母、鐘離春、孟光、阮家女(註1)。
很久前,我說中國四大美人應是基於政治意義。
若這看法成立,則也可說四大醜女,得名於道德理由,貌醜心美。


第一位,嫫母,她是傳說中的人物,中華民族的共祖-黃帝的次妃。
按普羅大眾的印象,黃帝的太太不是嫘祖嗎?
一切全是神話,事實很難求證,毋須爭論。
若統合官方民間說詞,黃帝的后妃有四位:嫘祖、女節、彤魚氏、嫫母。
依傳聞,嫫母的賢能展現在助黃帝敗炎帝,殺蚩尤(註2),
而且還有一重大貢獻,發明鏡子!
為對中華共祖表示尊敬,我不評論此事!


第二位,鍾離春,又叫鍾無厭,出生於戰國時代齊國無鹽縣,
有個罕用成語:「貌似無鹽」,意思是長得跟無鹽縣的她一樣醜,貶義詞。
(確定不是"無言",所以看人不說話,別對他說:你貌似無言。)
《列女傳》(註3)說她:
「其為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壯,大節,卬鼻,結喉,
 肥項,少髮,折腰,出胸,皮膚若漆。」
十幾年前有部梅艷芳主演的電影【鍾無艷】,便以她的故事為腳本。
她令人讚揚的德行,直言犯上。


第三位,孟光(註4),
她的故事載於《續列女傳》(註5)和《後漢書》.逸民列傳(註6,她丈夫梁鴻的傳)。
描述比前兩者豐富許多。關於她的長相,
《續列女傳》:「其姿貌甚醜」,後面趕緊補誇一句「而德行甚修。」
《後漢書》:「狀肥醜而黑,力舉石臼」,意思是醜、肥、黑、還力大無窮。
但史籍沒提梁鴻婚前長相!就講他到人家家裡當長工,
作為他不小心燒毀人家財物的賠償,意指他品行好!

三十歲的老小姐孟光,可能是因為此事,跟母親講,要嫁給梁鴻。
梁鴻聽聞後,答應。(這很令我疑惑,怎會答應?)
成婚那天,孟光盛裝打扮嫁入梁家,之後連著七天,梁鴻不理睬她。
孟光向他請罪,問哪裡不得體。
梁鴻答:「我是要個能跟我粗衣惡食的妻子,但孟光妳卻衣裝華麗,濃妝豔抹。」
(也可能孟光化妝技術不好,化得跟【少林足球】的阿梅一樣)

孟光便換上樸素穿著,幹織布的活。梁鴻說:「這才是我的妻子。」
有天,孟光問梁鴻:「你不是常說要隱居嗎,怎不提了?」
梁鴻便帶著孟光歸隱山林,時間大約是王莽新朝滅後。
(王莽死於西元23年,章帝建初元年是西元76年,可見得時間在漢明帝即位前後才合理)
後來,梁鴻作《五噫歌》得罪漢肅宗(漢章帝),帶孟光逃難到齊魯(現山東省),
不久遷移到吳(今江蘇省一帶)皋伯通家當僕人。
雖然雙人身分低賤,孟光服侍梁鴻仍遵禮儀,
吃飯時,把飯菜連著小桌舉高至眉毛處,表達對丈夫梁鴻的尊重。
這便是成語「舉案齊眉」的由來。
皋伯通曉得此事後,覺得此夫妻非一般人,用賓客之禮待之。


第四位,東晉時期阮德尉之女(阮家女),只存姓,"名"遺失了。
她嫁給東晉名士許允,《世說新語》說她奇醜(註7)。
洞房花燭夜那晚,許允見她長相驚為天人,負面的那種,扭頭走人。
許允的朋友桓範勸他:「許配給你,一定是有原因的,考察看看吧。」
(感覺很敷衍,這說詞可用任何事上,你如何如何的,一定是有原因)
許允再次進房見新娘容貌,又想溜走,阮家女抓住許允後襟不讓去。
許允:「婦有四德,你有什麼?(妳何德何能,敢留我?)」
阮家女:「我只沒有婦容(婦德、婦言、婦功,我都有),那你有什麼德行?」
許允:「我百行具備。」
阮家女:「百行德為首,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說俱備呢?」
許允感到羞愧,自此兩人相敬相愛。
(個人覺得,許允興許是喜歡她的聰穎,但古書說道德,那就道德吧。)


四大美女,
從政治角度看,楊貴妃、貂蟬,亡國喪邦;
王昭君、西施(越國角度),則利國、繼絕存亡。二惡二善。
而四大醜女,
嫫母、孟光巽順輔佐夫君;鍾離春、阮家女,直言匡正夫婿。
二順二逆,順逆雖有不同,皆是彰顯為妻之道德。
古代文化向來愛提倫理道德,不談這四對夫妻的情愛(情趣)。

史料沒說嫫母出嫁幾歲,也沒說有無為黃帝生子。
鍾離春40歲、孟光30歲才出閣,合理推測沒子嗣。
《世說新語》裡,許允被司馬師殺死時,阮家女教導孩子應對鍾會而免死,
因此,推斷四人中僅阮家女有生兒育女。
不知道我能不能這麼說,婦德比有沒有添後嗣來得重要。


此四人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孟光的「舉案齊眉」。
故事前頭說孟光「力舉石臼」,
所以吃個飯,飯菜連同桌子端起來,她一定沒問題。
問題是,就為表示對丈夫的敬重?
我是皋伯通,也會覺得孟光不簡單,能駕馭這種妻子的梁鴻更不簡單。
至於成語「舉案齊眉」,應該不消說,
它在形容夫妻相敬如賓,而不是讚美別人夫人長得像孟光。



---------------------------------------------
註1:
1.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99%的國人不知道
2. 古代四大醜女是誰?

註2:
關於這段傳聞,很多網路文章有寫,但都沒有標出古文出處。
(1)中文百科在線:嫫母
 傳說,黄帝敗炎帝,殺蚩尤,皆因嫫母内助有功。(沒標明經典出處)
(2)百度百科:嫫母
 内助黄帝败炎帝,杀蚩尤,帮助黄帝一统华夏。(沒標明經典出處)
(3)華人百科:嫫母
 傳說,黃帝敗炎帝,殺蚩尤,皆因嫫母內助有功。(沒標明經典出處)

註3:《列女傳》:齊鍾離春

註4:維基百科:孟光

註5:《續列女傳》

註6:《後漢書》.逸民列傳

註7:《世說新語》.賢媛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中國人物_(三國)衛瓘

三國的衛瓘,我讀完他的傳(註1),
他參與的事件中,最大樁的是收復蜀地(蜀漢),
但我不覺得他是此事的關鍵人物,亦不當他是歷史要角,只是剛好看到寫成筆記。


衛瓘和鄧艾、鍾會如何收復蜀地,
鍾會謀逆,怎麼設計鄧艾,借刀殺人奪取衛瓘性命,反被衛瓘識破而命喪,
維基百科(註1)已將《晉書》這段描述翻譯成白話文,交代得很清楚,就不再贅述。
這段歷史,我不認為衛瓘有多忠貞愛國,不過是怕死求名之徒。

有一篇文章標題是<他幹掉了鍾會鄧艾姜維,卻因說了一句話慘遭滅門>(註2)
頗讚揚他足智多謀,一介文士憑幾段謊言、幾場表演化險為夷,
讓當代人們眼中的三傑(鍾會、鄧艾、姜維),各各因他而斷命。
可是要想,
鍾會本身要謀反(相信《晉書》所言,而不是剷除政敵),不可用,
姜維是敵國之將,不能用(自殺),那鄧艾呢?
衛瓘為了獨攬戰功,陰謀殺害國之良將,怎是國家之福呢?(註3)
雖然,他返國後辭不受功,最後仍是加官晉爵呀!


而衛瓘後續的故事,最戲劇性的,是他死的那場宮廷內鬥(註4)。
擇選太子妃,晉武帝明明說:
「賈公(賈充)的女兒有五件事不可取,善妒、皮膚黑、長得醜、子嗣少、身矮。
 衛瓘的女兒剛好與她相反,五可取。」意謂武帝認定衛瓘女兒是適當人選。
但最後晉武帝的皇后-武元楊皇后(太子的母親,太子即後來的晉惠帝)
聽信賈家、郭氏(?)親信的話,固執己見,再加幾位大臣美言,
武帝竟讓太子娶了賈南風,之後亂政的賈皇后。
而對衛家,武帝也沒虧待,將公主嫁給衛瓘的兒子-衛宣,
提升衛家在朝廷的地位(君臣成兒女親家),這也是鞏固帝位的必要手段。


後來,果然如武帝原先所感,賈南風因忌妒,作了許多不可理喻的事。武帝動了殺念。
此時,武元楊皇后已過世,她的堂妹武悼楊皇后,於她身故後嫁給武帝,
可能是太子是武元楊皇后的親生兒子,
武悼楊皇后便幫她的媳婦說了不少好話,才倖免於難。
然而,因武悼楊皇后才得以免死這事,賈南風並不知情。

由於太子(後來的晉惠帝)不聰慧,難為一國之君,
衛瓘曾有一次借酒裝瘋,跟武帝上諫,廢太子。武帝裝糊塗當他真醉了,不納言。
賈南風知這事後,對衛瓘懷恨在心。
其實何勞衛瓘說,武帝對自己兒子的能力本就擔心,
好幾次派臣子測試太子有無資格當皇帝,
結果賈南風找人捉刀一一解決,使武帝誤以為太子能夠繼承大統。


到此為止,在檯面上的武帝的親家有楊家、賈家、衛家。政治角力上,衛家相對薄弱。
武帝重病時,楊家(楊駿)因衛宣曾經毀謗他,令他與公主離婚。
這層因果很奇怪,反正就為打擊衛家。
待武帝駕崩,楊家大權獨攬(單獨輔政)。
此時,賈家(賈南風)為了奪權,聯合皇室司馬家的司馬亮、司馬瑋和衛家,合謀將楊家打趴。
楊家倒台後,賈家騙司馬瑋去殺害司馬亮、衛家(衛瓘連同子孫九人被誅),衛家失勢。
接著,賈南風又以司馬瑋害死司馬亮、衛瓘為理由,將其殺害,為衛家平反。
最終,賈南風專權,主導政治十年,直到要殺太子,政局才再有變化。


衛瓘,除了他的書法造詣外,
他的生平,最該被提、最驚心動魄的,應該就這兩段了吧。
還有,他的孫子衛玠,長相帥到出門到哪都被粉絲團團圍住,
可能心理壓力太大,然後...套句羅瑩雪的話:然後他就死掉了。
成語「看殺衛玠」即是"活活被看死"這事。



----------------------------------------
註1:
原文:《晉書》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白話文:維基條目:衛瓘(衞瓘)

註2:<他幹掉了鍾會鄧艾姜維,卻因說了一句話慘遭滅門>

註3:《晉書》卷036:又欲專誅會之功,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
   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札記-理財-金額多少才算多、才算貴(2016年)

金額多少才算多、才算貴?別跟過去比,跟過去比什麼東西都變貴。

有人說:這很難說,要考慮事件、物品、地點等因素。
比如,普通的午餐便當,在台北(2016年),80元到100元算平價;在之上者,略貴;
超過300元,則超過台灣一般上族的負荷,
從前某高官顯要吃的500元便當,直至今日對多數人仍是高級便當。
而在屏東,所謂的平價,可以降低到60到80之間。
鄉下及農產地,消費水平比大都會低。
可是,這產生另一問題,為什麼是這個數,台北便當80~100元為平價呢?


食、衣、住、行是必需品、必要支出。消費能力強弱,得由收入來定奪。
換言之,"吃"的貴不貴,得看個人賺錢能力。
一個人一個月賺40萬台幣,500元的便當,仍算便宜。
而絕大部份的人,統計的月收入在4萬上下,
因此台北便當80~100元,是基於這前提下的相對合理數。
若是非必需品,則又另當別論,用不著的東西,可能花一毛都嫌貴吧。
由此可知,按「必需品」、「收入」是一種衡量貴淑(便宜、昂貴)的角度。


再以「必需品」、「收入」的角度作討論衍伸,
自「收入」所積攢的財產,怎樣算"足夠"(超過足夠,算多)呢?
目前人均壽命80歲左右,先用80減當下年紀,得到數字A。
其次,考慮「必需品」的物價水平,反推持有財產能支撐生活的年份數為B。
B大於A,就算足夠;B遠遠大於A,可稱得上"財產多"。
這也就是為何有人退休之後,想去鄉下定居的原因(必需品的物價水平低)。


有一個金錢數也值得聊,不會跳離現談主題,那就是:
出門帶多少錢才足夠(超過足夠,算多)?
我有個前同事,月收入至少有五六萬,但他錢包裡永遠不超過1000元。我問他何故。
他說:「這樣就不會亂花,而且我每次ATM領錢都領600元。」但他沒說一個月領幾次。
有次,我們一群人約晚上七點半在內湖集客聚餐,我跟他早到,
他看了一下菜單上的價目,於是跟我說他先出去吃個麵。
七點四十幾,他返回,只點杯飲料。
按這情況,或許在他眼裡(用設定的固定數判斷),80元的便當就算高檔了!
這和「必需品」、「收入」全不相干,
因此,我才說,那只是一種角度,前面所言或許對他皆不適用。

我曾讀一篇文章,作者說他身上常帶護身符。
不是符咒、玉珮等參雜神秘色彩的物品,而是200美金。
他認為,發生事故,馬上能掏出錢才是最實際的。
我之前有位長官,他則是隨身至少2萬台幣,也是以防不測。
兩人心態相似,數目不同,
想必,那是他們心中評斷不幸事件的「可能性」、「嚴重性」後,所得結論。
若論財產是多是寡,除了上述的「必需品」、「收入」外,
我想他們會再加一條:生命的「意外」。


說到這,提過「必需品」、「收入」、「固定支出額度」、「意外」,
但其實,我總結不出放諸四海皆準的準繩和枚舉所有因素,
因為「錢的多與少」之問,是何等錯綜複雜。2016年得不出,很有可能2116年也得不出。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藝術_聖母著藍紅裝

我在廟宇看到石雕,對於上頭人物故事不懂時,
就會聯想到,那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呢?
看到教堂彩色玻璃上圖案跟西洋畫作、石像,
他們能否辨識那是出自聖經或希臘神話哪則故事嗎?
知曉那是那位聖者、聖徒或希臘神祇呢?

有人說,那些個故事西方人自小接觸,爛熟於心,
每號"人物"都有固定形象,因此能一眼即識。
比方,聖母瑪麗亞,穿著一定(多數)是藍加紅。
我很好奇真的是如此嗎?為什麼專選兩色呢?
稍稍查了一下,
有種說法是(註1):
藍色代表「天主所創造」,
 所以聖母穿著在內的衣服 是藍色的,有些天使穿的衣服也是藍色的。
 紅色則代表「天主的恩寵」,
 就是用這顏色的衣服代表瑪利亞是「充滿恩寵者」(路1:28),
 而且紅色的衣服是蓋在藍色的內衫上的,顯出分量也比較多。
另有說法是(註2):
基督教中,聖母瑪麗亞又稱為「海之星」。
 英文裡海叫作「marine」,這正是瑪麗亞的由來。
 無論是「聖母」和「母」都和海有所關聯,
 海的顏色為藍色,因此這就是聖母瑪麗亞的代表顏色。
 瑪麗亞的藍色斗篷,表示「天上王國的女王」,紅色衣服則為「神之母親」的意思。
 另外,也有人解釋成藍色代表「信仰」,紅色代表「神的母親」。
 基於這個理由,無論是中世紀或是文藝復興時期,
 為了遵守基督教繪畫的傳統,都為聖母瑪披上一件藍色斗篷。
 其中尤以紅色衣服外面,穿上一件藍色斗篷的畫法居多。
 不過,無論是哪個時代,
 繪製瑪麗亞藍色斗篷的藍色顏料,都是使用價格較昂貴的群青藍。
 在著色斗蓬以外的藍色時,則使用價格較便宜的藍色顏料,
 至於為何如此,則是因為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

不論理由誰為正確,看起來聖母穿著藍色是肯定的。
附圖(註3)是拉菲爾的<草地上的聖母>,
這張最有名的是他的三角構圖,體現西方藝術的和諧對稱。
聖母穿著就是藍色加紅色。
藍色外圍草地刻意偏黃,即互補色,襯出視覺振動感。
紅色外圍草地刻意偏綠,一是同理。



------------------------------------------------------------------------------------------------------------




註3:畫的出處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醫健_生氣時別激烈運動

今天讀「得到」的一篇文章<心情不好千萬別跑步>(註1),
是環球科學<生氣的時候去鍛煉,心臟病發作概率升兩倍>(註2)的摘要。
於此,我僅引用得出結論與說明,
並沒有摘錄文裡說的實驗方法,考慮了哪些因素作出統計,條列如下。
1. 一個全世界範圍內的研究表明:
沮喪或者憤怒的情緒會使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提升到平時的2倍以上,
劇烈的體力活動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2倍以上)。
所以,如果綜合兩個高危因素的作用,
比如試圖通過體育鍛煉冷靜下來,那麼這個人心臟病患病風險就會大幅度提升。

2. 美國心臟協會的《循環》(Circulation)雜誌:
它指出,心情沮喪、憤怒以及劇烈的體力活動都是誘發心臟病的高危因素,
而且這幾個因素同時出現時,其導致一個小時內心臟病首次發作的風險關聯會提升1倍。
這意味著,對於在心情沮喪或者憤怒時去進行劇烈運動的人來說,
心臟病風險會上升到平時的3倍以上

3. 從事心臟護理工作的Maureen Talbot說道:
「這個研究表明情緒和過度運動可能成為導致心臟病發作的誘因
儘管這個結論有一定意義,但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因素並不是誘發心臟病的根本原因。」
心臟病的發作主要是因為脂肪沉積,脂肪斑塊堆積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
 如果斑塊堵住血管,血栓形成,就會導致心臟病發作。
「了解了這些可能導致心臟病的因素,
 人們就可以通過戒菸、開展體育活動、保持健康體重等措施來減少患病風險。」


從此得知,
心臟病的「成因」是:
 由於脂肪沉積,脂肪斑塊堆積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
 如果斑塊堵住血管,血栓形成,就會導致心臟病發作。
而情緒和過度運動,充其量,稱作是心臟病的「誘因」。
令我比較訝異的是,情緒加過度運動會導致心臟病風險會上升三倍。
有人提倡,靠運動來宣洩情緒,
其理論根據是,現在人生活緊張,
而人一緊張就會分泌腎上腺素,這是人類為了適應突發狀況,長久以來的演化結果。
在蠻荒時代(人的文明時代,比蠻荒短得多),遇到野獸攻擊,災難,
身體必須瞬間提供能量,為「或戰或逃」做出應對。
然而,時過境遷,現在的"緊急",經常不太需要靠霎時的爆發力了。
因此,需要靠運動,甚至是激烈運動,來代謝多餘的氣力,回復平靜。
便會有同理類推到"沮喪","生氣",也這麼幹。
我便是如此操作的。
誠然,按醫學報告所言,就應當停止。
但遇到"沮喪"、"生氣",不運動發洩,那該當何為呢?

我想,還是用我喜歡那段話:「血水只能用清水沖洗才乾淨,而不是用血水。」
與其跟人對罵,出口惡氣或找人訴苦,不斷回想,
都不如平平靜靜地坐著深呼吸、心念集中在觀呼吸,讓心情緩緩地降溫,直至安寧。



------------
註1:得到-醫健-脂肪;心情不好,千萬別跑步

註2:生氣的時候去鍛煉,心臟病發作概率升兩倍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札記-哲思-一切的榮耀在成功那一刻起衰敗

我好喜歡 巴頓將軍電影的這段旁白,整部電影印象最深的就這一段(註1)。
我跟很多人提過,早已忘記講幾回了。呵呵。

The film ends with Patton walking his dog, a bull terrier named Willie,
and Scott(飾演巴頓的演員) relating in a voice over
that a returning hero of ancient Rome was honored with a triumph, a victory parade in which

"a slave stood behind the conqueror, holding a golden crown,
and whispering in his ear a warning: that all glory ... is fleeting."

稍稍翻譯一下:
電影的最後一幕,巴頓將軍牽著一隻名叫威利的鬥牛犬,慢慢走遠。
旁白說:
「凱旋而歸的古羅馬英雄,接受勝利遊行的人群簇擁,
 戰俘捧著金冠站在這位征服者身後,
 在他耳中低語警告:『你的榮耀從今日起,開始逝落。』」


我一直以來的看法就是,人處於追求的過程中,是最快樂的。
就像曾有人問法師:「佛與菩薩的差別是什麼?」
法師答:「佛是更行菩薩道。」

成佛不是終點,最終坐那給人朝拜,
而是回到人間,倒駕慈航,與空相應從事莊嚴世界、成熟有情(嚴土熟生)的事業。


---------------------------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中國人物_(唐)李商隱

據百度百科條目:李商隱(註1),要知李商隱生平,可讀三史籍記載。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下·列傳第一百四十》(註2)
《新唐書 ·卷二百三·列傳第一百二十八》(註3)
《唐才子傳 ·卷七》(註4)
前兩本是官書,說史正式,著眼於述說李商隱的官宦仕途。
哪一年到何地,官拜何職,加入牛黨,倒戈變李黨,諸如此類。
《唐才子傳》的版本故事性較前二者強,讀起來趣味橫生。

下文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翻譯(註5),稍加做了刪減。
李商隱(按:生於813年),字義山,今天河南沁陽人。
令狐楚很欣賞他的才能,就讓他歸到自己門下,教授他應付科舉的文章,待他很豐厚。
(按:李商隱當時正在玉陽山上和宋華陽談戀愛呢,
   後來因為被皇帝知道了,就把這些上山修行的宮女都殺了,
   這也就導致了他的情一開始就注定了悲劇,他也被從山上趕了下來)

開成二年(837),24歲的時候,當時的進士科的主考官是一個叫做高鍇的人,
令狐楚和他友善,在高鍇面前說了很多好話,於是就升李商隱做了進士。
然後又因出類拔萃,令狐楚向朝廷上奏書,
李商隱當上了集賢校理(按:集賢院整理圖書的官職)的官職。

令狐楚後來死了,王茂元是當時的涇原節度使,一直很欣賞李商隱的文才,
向朝廷上表,調升他為涇原節度使府掌書記,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後來李商隱調回到長安當了待御史的京官。
但是王茂元是李德裕黨的,元本提拔他的令狐楚是牛黨的,
名流們譏笑李商隱行為不端(牆頭草),排擠他。在京城,一直沒有升遷。
於是來到了桂林總管鄭亞府里當了節度判官,後來鄭亞被貶到循州,他也一起去了,
過了三年回到了河南老家。
由於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了,太窮困了,因此又去依靠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
令狐綯討厭他忘記了他們家曾經對他的恩惠,
見利忘義竟去和李黨的人搞在一起,謝絕和他來往。
重陽那天,李商隱就跑到令狐綯議事大廳,在牆壁上提了首詩。寫的內容就是求個官職。
令狐綯看到了詩內容後,動了惻隱之心,於是讓他當了太學博士。
當時柳仲郢是劍南東川節度使,徵李商隱為節度判官,
李商隱作風清廉耿介讓人生畏,後來被別人彈劾,
他出任廣州都督,有人袖藏黃金來賄賂他,李商隱拒絕他說:
“我的性格本來就是這樣,難以改變,不是怕此事被人發覺。”
不久,他又回到長安當了檢校吏部員外郎。任期滿後,客居滎陽去世。

商隱工與寫詩,喜歡用典故,老是翻書查典故,寫的很隱澀,
古人認為水獺在捕到魚過後,先不吃,都擺到岸上,
等到了一定數量在來慢慢享用,因為著個樣子,像是水獺在祭祀一樣,
所以這種現象叫“獺祭魚”(按:意思就是水獺拿魚來祭祀)
而那岸上堆的那一排魚就像李商隱寫詩愛堆典故,
所以要查很多書,而那在桌上擺的書就很多,就像水獺祭魚一樣,
所以別人送給李商隱一個外號,叫“獺祭魚”。
當時和他齊名的還有溫庭筠、段成式他們的詩寫的很穠致(按:那一串字縮成一個字)
因為他們三個人在家裡排行都是第十六,所以把他們三個合稱“三十六體”
(按:三個排行第十六的人寫的詩的風格)。

李商隱考上進士之後的一天,在長安玩,但是很多人還不認識這個新科進士,
到了晚上到一個酒店去住房,不想有一群人在玩賦詩的遊戲,
剛有人寫完一首《木蘭花》,李商隱隨便寫了一首就技驚四座,
眾人不知原是李商隱,向他致歉,有眼不識泰山。
當時白居易老了退休了,晚年沒啥愛好就是喜歡讀李商隱的詩。
說:「我要是死了,我想下輩子投胎,要當李商隱的兒子。」
這話被李商隱聽到了,他於是把他生下來的兒子就取名叫做:“李白老”。
但李白老長大非常愚蠢,溫庭筠就嘲笑他不是李商隱的兒子。
後來李商隱又生了個兒子叫“李袞師”很聰明,這可能就是白居轉世的吧。
李商隱文章自成一格,有別與三十六體的另兩人,後人稱之為:“西昆體”。


有些文章提<木蘭花>事,說寫這首的是李商飲的魂魄,因為當時李商隱離世已久。
他們所引的出處是宋朝姚寬《西溪叢語》(註6),
而辛文房《唐才子書》成書在他後面的元朝。
不確定辛文房是基於什麼證據而省略,
如果是為不言怪力亂神,就不會寫白居易轉世成為李商隱二兒子的事了。


曾聽人說:李商隱寫了為數不少的"無題"詩,是因為他愛慕的對象不可告人。
既然不可告人,那難說確有其事。
央視有集節目說:<夜雨寄北>是寫給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可也有人說寄給長安友人。
十多年前,我從蘇雪林先生《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得知,
李商隱情詩對象,一向是難解之謎,困惑許多研究他的人,迄今並無定於一尊的說詞。
史籍上亦從來沒有明確地指出,李商隱情詩的哪首對上哪位女子。
在人們心中,
便常有金元文學家元好問所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渴望了。


《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32首,數量僅次於杜甫(38首),居第二位。
而王維入選29首、李白入選27首。李商隱在唐詩的地位,不言而喻。
杜甫是怎麼有這等成就呢?
他曾說自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又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在杜詩中,我們能看到諸多用典,可見得他是由後天勤奮,嚴格自我要求而來。
那李商隱呢?跟杜甫有近似之處,愛博覽群書,嫻熟典故而用於詩。
不過,不同的是,詩的風格好濃致,創作時如同“獺祭魚”,把相關的資料,擺滿書桌。

我便是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每次寫專題性的主題,
習慣盡可能查了個遍,一一比對安心後才成文。



--------------------------------
註1:百度百科條目:李商隱

註2:《舊唐書》卷190下

註3:《新唐書》卷203

註4:《唐才子傳 ·卷七》

註5:《唐才子書》-李商隱:白話翻譯

註6:姚寬《西溪叢語》
「洞庭春水綠於雲,日日征帆送遠人。曾向木蘭舟上過,
不知元是此花身【不知元是此花身繆校「元是」作「身是」。 】」
。一小說:唐末,館閣數公泛舟,以木蘭舟為題【木蘭舟「舟」原脫,據繆校補。 】。
忽一貧士,登舟作此,諸公覽詩大驚,物色之,乃李義山之魄,時義山下世久矣。
又嵐齋集載此詩,陸龜蒙於蘇守張摶座上賦此木蘭堂詩。未知孰是?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學習_萬維鋼<科學的休息方式>:活動筋骨與聊天才是

萬維鋼<科學的休息方式>(註1)讓我很有收穫,其中的重點有:

一.休息的目的:恢復注意力和意志力
 這兩個資源都是有限的,也是腦力勞動最需要的。
 注意力和意志力飽滿了,人才會看起來精神狀態特別好,處理工作才更高效。

二.只要是違背休息目的,都不是好的休息方式
(1)看新聞、刷微博這種事情,需要消耗我們的意志力和注意力,不是好的休息方法
(2)購物讓感覺很解壓,這算好的休息吧?
 正好相反,購物的時候,你要做各種各樣的決策,
 買什麼不買什麼,買什麼顏色,買多大型號,
 做這些決策都要消耗意志力,所以購物也不是好的休息方法。

三.正確的休息方式:做做伸展運動,或者跟別人聊聊天

四.幾點建議:
(1)斷網。讓意志力和注意力能徹底回血。
(2)休息頻率 
 很多人喜歡白天拼命地工作一天,到了晚上下班,再拼命地放鬆,喝酒泡吧,
 一直到眼睛睜不開了才回家,然後倒頭就睡,快意人生。
 另外一些人呢,主張勞逸結合,工作一兩個小時就休息一下,
 看看窗外的風景之類的,做到張弛有道。這兩種方法哪個更好呢?
 並不是各有各的好處啊,答案非常清晰,就是勞逸結合更好。
 而且科學家們說,這種工作一會兒就休息幾分鐘的休息方式,要從上午就開始。
 因為人體不是汽車,汽車油用完了能一次加滿,人不行。

(3)在哪裡休息
 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觀察了100多位在大學裡工作的人,看看他們的午餐是怎麼吃的。
 研究者發現,無論吃飯的時候談不談工作,那些跟同事一起吃午餐的人更疲憊;
 所以說,休息的時候,最好能夠遠離辦公室。
 如果你的朋友在你公司附近,最好跟他們一起共進午餐。
 如果只能跟同事一起吃飯,就盡量給自己爭取一點散步的時間,哪怕5分鐘都會很有效果。

四.區分好娛樂和休息


*****
這篇文章,萬先生給我們一個很明確的"休息"定義:恢復注意力及意志力(包含體力)。
與此相合,是休息,反之則不是。得明晰區別娛樂及休息。
而這句"區別娛樂及休息",我覺得是本文最大的亮點。
因為要問:為什麼常有人把"娛樂"當成"休息"呢?

例如,當遇到瓶頸又亟需解決,日思夜想、注意力被綁架,精神處於焦慮。
此時,身邊的人便會建議:
「轉移注意力,先將思緒跳脫現況,才有辦法從旁觀者審視問題。」
而所謂的「轉移」,多為請假旅遊、看電影、聽音樂等娛樂。

又例如,即將做一件十分不樂意或非常棘手的事,內心排斥、抵抗。
為了調整好心情,刻意淡化面對時產生的痛苦,
猶如藥品需要糖衣,便於開始前,先來段娛樂,愉悅得差不多再開始做事。


事實上,這不可免,更不能說是錯。
然而分撥"注意力及意志力"到「娛樂」,會有些副作用。
像是時間、體力、意志力的資源有限,過後依舊要「真正休息」。
再者,「娛樂」會跟「不想做的事」產生巨大反差,
日子一久,對事的抗拒加劇,對「娛樂」的需要會更加上癮,
因此,仍得克制「娛樂」。當然,休息過久,人也會倦怠不是。

重點依舊是:因時制宜,弄明白,需要的是什麼,做出最佳的對應。
而我個人是需要的,是「休息」居多,哈哈。



-------------------
註1:得到-學習-什麼是科學的休息方式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札記-心理-人可以自我治療心理疾病嗎?

某個機緣,我問我朋友一個問題:「人可以自我治療心理疾病嗎?」
他說:「他不信心理醫生治療心理疾病。」
這間接在說:他也不信「人能自我治療心理疾病」。

雖然我既沒有醫學數據佐證,亦沒有親眼所見、實際接觸,支持我說答案是Yes or No。
然而,我寧可揀擇正面積極的答案。
不然的話,那些天天接觸「負能量」病患的心理醫生,如何自適?
他們心裡一定要有更強大的力量支撐、自癒能力,以免自已受影響。
因此,我覺得應該存在「自我療癒」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要使一個人振作,
除了周圍的人的幫助,最要緊的還是此人的本身意志。
缺少自願,其他人的努力都將付諸流水。
但心理疾病這事,恰恰沒有一個病人不願意想把"疾病"甩開的,卻偏偏陰魂不散。
例如對付胡思亂想,
普通人的對策是"那就是胡思亂想",沒其他意義。
而憂鬱的人,就說"萬一我的胡思亂想是真的怎麼辦?",
於是這亟欲擺脫的念頭比擔憂的事更可怕,反成提油滅火。
又例如強迫症,我曾聽過我一個朋友說,
他的鄰居每天出門要開開關關七八次,篤定門絕對有關好才安心。
他們忙到焦頭爛額,就是想證明是假、沒問題,才願放下。
簡單兩句作結:越努力越嚴重,充滿意願錯用功。
時常會聽人對他們說:「別想太多」,便是這麼回事。


該怎麼做呢?若我有萬靈丹,我就不會問「人可以自我治療心理疾病嗎?」
但我倒是可以說說我所聽到的建議,就是:"不評價"。
維持自我覺知,曉得有這麼回事,但不評價。

當幻想來時,說:「你來了。」;當幻想散時,說:「你走了。」
無須與它周旋、隨之起舞或閃躲,亦無須描述他是何物(Not doing),
就接納其存在(Being)。彷彿你是旁觀者,觀察它即可。如斯平等對待你每個念頭。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札記-哲思-老農說皇帝早點吃什麼

在那個有皇帝的年代,
有人問一個從來沒有離開家鄉的老農夫:「你覺得皇帝早餐吃什麼?」
老農夫:「有吃不完的饅頭,喝不完的豆漿吧!」

這是我最近聽到的故事,雖不知真假,但感覺十分寫實。
早餐的種類形形色色,
有港式飲茶、有西式早點的沙拉、培根、貝果、中式還有清粥小菜、麵湯。
為何老農夫心目中的炊金饌玉,卻長這模樣呢?原因就出在「眼界」。

饅頭、豆漿,可能在他一生中所知世上最頂級的了,故爾,給出這番答案。
試想,我心中所認為的那個最卓絕群倫、無與倫比的境界,
是不是也像老農夫、也像成語「野人獻曝」的野人一樣,
很傲氣說出"陽光"是世界最美好的事物。
而隨著見識增廣,會羞赧當時的言談,哈哈。


因此,要使自己能力強化,
並非一味補充自己覺得最重要的學識,把自己腦子塞滿滿,
人很容易受限在自己「眼界」的框架,在熟悉的事物窮打轉。
就像井底之蛙看到天一樣,把所有角度看完,天最大永遠這麼大。
反而是打破框架,才會有突破性的成長。

我喜歡伏爾泰的一句話:「常識其實並不那麼平常。」,多麼充滿意味的話呀。

札記-雜事-假如表弟中統一發票200萬

有一回,家族同遊,在車上,
阿姨問(當時)國小五年的表弟:「假如你統一發票200萬,你會怎麼用這筆錢?」
表弟不假思索說:「我會全部拿去買戰鬥陀螺。」
阿姨哈哈大笑,問:「兩百萬全部喔?」
表弟:「對阿」。正開始解釋戰鬥陀螺好在哪,又被阿姨的問題打斷。
阿姨說:「沒想到你媽媽喔?」
表弟立即應變說:「一些錢拿給媽媽,其他的才去買戰鬥陀螺。」

依然非常堅持買戰鬥陀螺阿。任何事再重要,最高只能排第二,但總比沒有好。呵呵。
周星馳電影有一橋段:
 夢蘿問阿星:
「阿星啊,我問你噢,如果綺夢出現在你面前,你會選她還是選我呢?」
 阿星:「如果綺夢再出現在我面前,我當然是選你作正選。」
 夢蘿:「那她就是副選嚕?」
 阿星:「是落選。」

我在寫<老農說皇帝早餐吃什麼>,回憶起這件往事,本想兩事寫成一篇。
但後來想,文字應精練不求多,把意思傳達到即可,故寫於此。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札記-醫健-醫療不能代替保健

多年前,有一位前同事,公司健檢出來,他跟我說:
「紅字好多阿~但我不理,保險保多一點就好了,哈哈哈哈哈」
他真的洋洋自得如是說,我想很多人會視之為荒謬吧。
既然如此,就得進一步問「荒謬」在哪?是「紅字過多」,或是「保險保多點」呢?

這兩者差別是啥?
如果是「紅字過多」,是意指"為什麼會把身體弄成這樣"。
如果是「保險保多點」,體況不佳既成事實,"為何不好好恢復或抑止惡化"。
簡言之,一個重"成因",一個重"後續處理"。


假如關注的是"成因"的話,該怎麼做呢?
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註1),裡面個觀點很有趣:
為什麼還總是缺少一點動起來的動力呢?
 原因就在於,隨著科技,尤其是外科手術的發展,
 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重心,漸漸從預防疾病轉移到治療疾病上
 在這之後,運動就越來越不受重視了。
 因為大家都認為,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
 但生了病也沒關係,還有醫學給我們保底嘛,大不了最後還能去醫院。
 卻幾乎沒有想過,其實運動本身就能治病。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了解,面對同樣的成因,人們大都會選擇"治療",而非"預防"。
雖然知道防範未然較妥當,但多數人會等出現異狀才正視,
這是因為吃藥、開刀,比天天維持良好作息、營養飲食、規律運動來得簡單。

我曾經上過一堂課,
授課老師給了我重要概念:"健康保持在個人,治療疾病醫生幫"。
醫生不可能天天盯著你,能幫的是事發後,在此之前,個人為自己的身體負最大責任。
將健康推卸給醫生,十分要不得,而認定「吃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以吃藥進補代替正常作息、飲食、運動,當成努力過,更令人可懼!


假如在意的是"後續處理",可分兩點來說:
第一,檢視過去生活,移除造成不健康的一切。
如上所言,疾病前,靠自己;疾病後,請求醫生協助,共同合作直至康復。
之後照養、保健仍是得自己直下承擔,要醫生代勞,恐怕會是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

第二,若是想以保險來尋求解決,那就得問,要那些錢做啥?以醫藥換健康嗎?
豈不是又將責任落到醫生、醫藥體系頭上。
那麼,自始至終,問題又回歸成一件:
你願不願認清"健康保持在個人,治療疾病醫生幫"這概念吧。



-----------
註1:得到-醫健-運動不僅防病還能治病?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時間_帕金森定律之關於時間

好像是高二或高三,作家劉墉來我校演講,
他提到他讀哈佛大學的兒子,
有一晚回家,沒有homework,特別開心,跟他說,今天終於可以早點睡。
他就看著他兒子,先去煮水,水滾後沖泡飲料,喝完,開始聽音樂,
過了數十分鐘後,開始東摸西摸、整理衣服,諸如此類的雜事。
看時間十一點多了,便趕緊去洗澡,躺到床上睡覺,早已超過十二點。

他說:
「本來可以早早就寢,就這樣沒有效率地支配時間,最終仍是十二點多睡。
 如果他能考慮同步,例如,煮水或聽音樂,可以整理諸多雜事,
 又或者在那些雜事中,看那些可以同時並行的。時間可以節省許多....」


「同步做不同類型事」,著實是一個實用的策略。
然而,我現在回想這件事,我認為另一個得懂的重要概念-帕金森定律(註1)。
MBAlib網站所寫的很清楚,直接引用:
「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
 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
 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
 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
 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
 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 …
 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
 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我不曉得別人如何,但我很清楚,我是這樣沒錯。
假如沒有限制時間,我一定把"充裕"的時間用完。
有時是空耗,有時是過於「鑽牛角尖」。其解決之方是「設定"合理"時限」。
不過,人是有可能高估自己的,這個合理,得仰仗過去經驗了。


我看過好多書說:做事要有時限。
但它們給我的感覺,是針對講"拖延不做"而講。這跟帕金森所提,我認為不太像。
帕金森指的是「時間充裕,正在行動」,
而拖延,是遲滯不進、閃躲問題,因此才用時限產生壓力,令人趕緊前行。

我曾經問身邊幾個朋友:經驗過或知道
「寄一封明信片,可以花一小時,也可以花一天」的帕金森定律嗎?
它們的回應是"帕金森定律"這名稱,使他們想起"帕金森症",其餘的,絲毫不知。
因此,人們蠻有可能將注意力放在防止"拖延"的危害,卻忽略簡單事務佔據時數的可惜吧。


附帶而提,帕金森定理,也解釋"為什麼某些機構人員膨脹,但產出的增加極少"的原因: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
 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
 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
 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跟明信片的例子一樣:簡單之事,朝更耗時間、更笨的方向規劃。



-----------------
註1:MBA:帕金森定律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藝術_箭頭廣告

現在生活,可以瞧見形形色色的廣告,
網路的影頻音頻、路上走的公車、計程車,大街小巷的看版、發送的傳單。
假如科技退個五十年、一百年,廣告的型態是怎樣呢?

馬未都在他自頻道(註1)講過他小時候的見聞,
遠遠聽小販的鑼鼓吆喝,便能曉得在兜售什麼,作何生意。
此即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廣告呈現。
假如時間推前一些,清朝、明朝、宋朝呢?
理應像<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所見店名,作成的招牌或旌旗,
如,孫羊正家(出現在<清明上河圖>)、
遇仙正店、高陽正店(這兩個出現在《東京夢華錄》)等等(註2),而若追溯更古遠呢?



我在房龍《人類的故事》裡讀到,
依目前考古成果,人類最早的廣告,是一個箭頭圖案。
那是一個妓院廣告,箭頭用為指示方向。然而,箭頭?箭頭不就長這樣「→」,
這麼少的信息量,如何讓途經的成年人(必須強調是成年人)一目了然?

我所找到對「箭頭」的起源,和《人類的故事》描述一樣的資料,
有一篇(註3)是這麼寫:
 用箭頭表示方向,源於古希臘的腳印和中世紀的手指指向。
 古希臘城市以弗所(Ephesus)中可見腳印指向,
 人們將腳印和女人的臉刻在地面上指明妓院的方向。
 中世紀標識及早期印刷文本中使用「☞」表示指示標或讀者標記重要內容的標誌。
 一些人認為這些始於12世紀,14和15世紀時在義大利非常流行。
即便它千真萬確,依舊難以解答我的疑惑(這麼少的信息量,如何讓途經...),
不過至少曉得這「箭頭」在Ephesus。


下圖是我所找到最清晰的照片(註4)。怎麼看,都搞不懂從此圖怎麼演變成箭頭。哈哈。
照片持有者對它的說明如下:
 最早的一個指示方向的信息發現在古希臘,
 公元1世紀左右,是以腳趾的方向來指示一個本地的妓院。
 運用一個腳,和一個女人頭像圖像來表明。腳的圖形被默認為指路的標誌。
文中所言的古希臘,是大希臘文明圈的概念,依今日國界,它則在土耳其境內(註4)。



雖然大家了解廣告用意,但由於它是一張圖形,對圖形的解讀,仍存在歧見。
ephesus guide(註5-1)寫:
An advertisement which was made on the pavement 
shows the direction of the Brothel on the Marble Road also. 
The story of this pavement is the lady on the pavement who also owner of the house says 
if your heart is empty and you have money, follow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to go to Love House.
(假如你心靈空虛且有錢,沿著路的左側來...Love House.)

Ephesus官網寫(註5-2):
On the marble road, there are some drawings believed to be an advertisement of the Brothel. 
This advertisement is known as the first advertisement in history. 
There is a footprint on the advertisement, one finger showing the library, 
and other showing the brothel. 
The known explanation of this sign is that the footprint shows that one should turn at that point; 
the woman's head symbolizes the women waiting in the Brothel 
and the heart shows that the women are eager for love.
(重點有,這是歷史上第一則廣告;腳印在指示方向,怎麼轉進巷口;
 女人頭像,則是有女子在青樓等你;而心的圖案,代表女子對愛的渴望。)

亦有人寫(註5-3):
 如果心靈空虛,請比對腳印,超過腳印的人表示已經成年,
 可以帶著錢幣,循著箭頭指示示的方向,就可以找到美女,
 獲得心靈的滿足,這是1800年前最先進的廣告。

就全當參考吧~總之,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廣告,是沒爭議的。



------------------------------------------------------------------------------------------------------------
註1:觀复嘟嘟 第44期 : 廣告那些事兒


註2:
(1)圖片出處:<清明上河圖>
(2)《清明上河圖》:有趣都藏在細節里
(3)《東京夢華錄》
(4)從《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經濟


註3:生活中 10 個常見標誌背後的故事
關鍵字 ephesus footprint brothel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札記-科技-對未來懶散的幻想

今天跟朋友吃飯聊天,講到對未來科技的想像。精準地說,對未來懶散的幻想。
那時,人將從周休五日,管他一例一休或兩例,倒過來變成五例、六例,
人不再需要付出勞力,而是智力、腦力。其餘的由機器人帶來。

我聽人說過,不知道典出何書。
他說羅馬帝國的貴族們,在國家富強時,過著驕奢淫逸的日子,
早上去看競技場看處決犯人和角鬥士與野獸的搏鬥,
下午晚上則到浴場,泡在池內,讓奴僕們不停餵食、按摩、音樂圍繞。
直到吃不下,受不了,才回家就寢。

那未來科技的景象,會不會重演羅馬這一段呢?一群人腦滿腓腸。哈哈。


說到羅馬浴場,有一段故事可講一下。
五賢帝的哈德良,有一次去浴場,看見他年輕時跟他打戰的老士兵,
老人正在背靠在牆上磨蹭,哈德良走去打招呼,問他:「你還記得我嗎?」
他當然認得皇帝。哈德良問他:「為何靠牆蹭背?」
他說因為窮,請不起人幫忙。哈德良便賜兩個奴隸幫他搓背,他感激涕零。
過段時間,哈德良再次光臨此浴場,看到一堆人都靠牆摩擦,哈德良啞然失笑。

從前我去夏威夷時,聽導遊解說為什麼當地椰子樹結不出果實來,給我的感想也似此。
某年,有一個人,被掉落的椰子砸傷,
該樹為州政府所有,法院判官方賠償30幾萬美金。
自此後,好多人都等在椰子樹下或當搖錢樹搖,
政府見狀,此風不可長,公有之樹長出點果形,割下。


科技發達不保證能高尚人性,古今皆然,假如能不勞而獲、能閒逸,誰又想付出努力呢?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數學_貝葉斯定理

以下是我對貝葉斯定理的理解。

不用數學計算,最簡單的敘述貝葉斯定理(註1),
則是「動態性地依據最新得到特定相關的事件出現的多少,判斷其本質屬性的概率」。
例如,你"看到"某個人做的善事比惡事越多,在你內心,你認為他是好人機率越高。

這概念可說非常直觀。
這世界很多事,假如不是我們專業領域,很難獲知發生的機率有多高。
如同從一個不知道紅、白球各有幾顆的黑盒子裡抽球,
第一次抽紅球,就想:抽中紅球機率 100%吧;
第二次抽白球,便覺得:機率50%;
第三次抽紅球,則改:機率66.7%;
抽得越多,則越有可能接近真正的機率,但不保證絕對。
畢竟,不曉得紅白球確切數字。


*****
再來舉兩個貼近實際生活,貝葉斯定理的機率題目,
我是參考Wiki(註2)跟<生活中的貝葉斯定理>(註3)。

題目一:肝癌檢測
前提一:受檢測人中,有萬分之四(0.04%),被檢測出罹患肝癌。
前提二(真陰性):檢測結果是陰性(沒罹癌),後來確實沒肝癌,機率是99.9%。
前提三(真陽性):檢測結果是陽性(罹癌),後來確實有肝癌,機率是99.9%。
         常說的機器準確度是指這項。
請問,某一病人,被檢查出罹患肝癌,而真正有肝癌的機率是多少?
一般人應該會說:不是99.9%嗎?實際上,不是。


首先說前提一,這裡專指"受測的人"。沒經受檢而罹肝癌的人,不能列入計算。
(不討論「採樣調查」等不等於「全集調查」的問題)

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假設,受測人有10000人。
根據前提一,10000人當中,被檢查出有肝癌者4人,沒肝癌者9996人。
根據前提二,檢查出沒肝癌者裡面,卻有肝癌,9996X(1-99.9%)=9.996人
根據前提三,檢查出肝癌者者裡面,真的是肝癌,4X(99.9%)=3.996人
受過檢測人中,13.992人真實有肝癌。
其中的3.996人是檢查出肝癌、真實有肝癌。
因此,答案則是3.996/13.992= 28.56%

換句話說,在這題中,雖然機器準確度99.9%,
若被檢查出罹癌,事實上,罹癌機率為28.56%,有不小差距。


題目二:愛滋病檢測
前提一:受檢測人中,有萬分之一(0.01%),被檢測出得愛滋。
前提二(真陰性):檢測結果是陰性(沒愛滋),後來確實沒愛滋,機率是99.99%。
前提三(真陽性):檢測結果是陽性(愛滋),後來確實有愛滋,機率是99.99%。
請問,某一病人,被檢查出得愛滋,而真正有的機率是多少?

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假設,受測人有10000人。
根據前提一,10000人當中,被檢查出有愛滋者1人,沒愛滋者9999人。
根據前提二,檢查出沒愛滋裡面,卻有愛滋,9999X(1-99.99%)=0.9999人
根據前提三,檢查出愛滋者裡面,真的是愛滋,1X(99.99%)=0.9999人
受過檢測人中,1.9998人真實有肝癌。
其中的0.9999人是檢查出肝癌、真實有肝癌。
因此,答案則是0.9999/1.9998= 50%

在這題目中,即使機器準確率99.99%,失誤率是萬分之一,
檢查出愛滋,真的是愛滋,機率只有五成。

所以重大疾病,還是多到其他醫院再多做幾次檢測。

*****
我覺得到這裡,仍有兩個問題,需要再說清楚。
第一,兩題的前提一的取樣調查,是不是(國人)普遍罹肝癌率?
是,肝癌是檢測發現的(我在講廢話)。但離真實仍有誤差。
他是取樣調查、非全集調查,
一來,沒接受過檢測而有肝癌的人,無法列入計算;二來,有機器準確性的問題。

第二,怎麼得出機器準確性?
它用標準樣本檢測,所計算出的結果。
例如:
找一萬個陽性者受測,結果有1人被檢查出陰性,它的陽性準確度,則是99.99%。
又例如:
找一萬個陰性者受測,結果有2人被檢查出陽性,它的陰性準確度,則是99.98%。


*****
貝葉斯定理的公式在Wiki上能找著(註2)。

我聽說貝葉斯定理,被大量地用在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
我並非是從業那類型的工作,
實在無法想像怎麼將貝葉斯定理,
運用在多重複雜的事件計算。哈哈。


-----------
註1:MBAlib:貝葉斯定理

註2:wiki:貝葉斯定理

註3:<生活中的貝葉斯定理>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札記-科學-人體的光

這一篇,我僅提到一丁點的科學知識...


我將這張照片(註1)貼在我臉書,標題是「X光」兩字。
雖然十人左右按讚,但似乎沒人點出我為什麼這麼寫。

那我就...自己國家自己救,自己啞謎自己解,其理由來自光譜(註2):
被拉出來七色呈現的的是可見光,它們左右兩側的光波,則全是不能為人眼視覺所見。
紫色光的左側,比它波長短的下一個順位有X光。這是既簡單又無聊的聯想。哈哈。


我大學時的社團學弟,是信仰淨土宗很深的佛弟子。
有一次在網路的佛學版上,好像是有人遭逢不幸,鬱結愁困,
具體是什麼事,我忘了。但學弟的回覆,我至今難忘,
學弟答那人:「多念佛,念到全身放光,自是怡悅開朗。」
直令我,不知如何續後回答...便擺著吧。


隨著佛經的漸讀漸多,我越發不喜歡說感應、靈跡、神神鬼鬼之事。
當有人提及,我盡可能帶往其他話題或默然以對。
討論那些,對解決憂悲苦惱,無有是處,況乎人體根本不會發光。


2013年波士頓發生爆炸案的一張照片(註3),使我驚覺之前的失察。
不是錯在「不談怪力亂神」,而是不對在「人體不會發光」這事上。

人體是會發出紅外線光,
相關應用諸如波士頓警察所用設備,
及軍中的夜視鏡,黑燈瞎火中偵測敵人一舉一動,洞若觀火。
其實我在機場看過好幾回了,竟連貫不起來。哈哈。
這是不折不扣的科學,與宗教、神秘無關。




------------------------------------------------------------------------------------------------------------------------
註1:照片出處: くまモン【公式】

註2:照片出處:維基:可見光

註3:照片出處:人物:波士頓爆炸案兇手察爾納耶夫

札記-職場-共同責任

今天留下來加班,跑測試結果,
趁這個晚間空檔,跟一位同事S聊天,講道某些同事的工作態度,叫人不敢恭維。

2014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分工合作不重來>(註1),
講到三人種樹的故事,雖表面各各至少做到盡責任,但漠視全局,事倍功半。
同事S口中那群人,可能遠不如種樹工人。


有則故事是這樣的,某日有一人中箭,去找外科醫生治療。
外科醫生拿出把刀,把皮外箭桿、箭羽切掉,說手術結束。
病人問:「裡面的(箭簇)怎辦?」
外科醫生說:「那歸內科醫生,你找他處置吧。」

這外科醫生比較像他們。
逢事推託規避,萬不得已方為之;出錯,反射動作就是諉過歸罪於他人。
例如,有一回出問題,顯然錯不在S,機率之極大出在他們那。
但S認為,話不要講得太絕對,找他們一同解決,
尤其是其他人做的事,對他有如黑盒子。
事情得大家共同配合著看,僅一個人、一個部門,將獨木難支。
然而,竟被悍然拒絕,說詞是:「除非你能證明是我的問題,再來談。」
讓他很無奈,無奈,事仍得接著幹。



-----------------
註1:札記-企管-分工合作不重來

文學_讀<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

最近讀一篇文章,是別人對另一篇文章-
<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註1)所作的摘要,
見解很好,不過,敘理的序次混亂,讀後,我有股衝動重新排序一番。
便想,可能摘要者的功力不夠,讀讀原創者寫的吧,而一找來看,原文就長這樣,呵呵。


它第一段是個段子,欲引讀者好奇、求知慾,
言道:"什麼!《四庫全書》沒收錄《西遊記》? "
以下,我分兩部份解說該文:
一.中國圖書分類:四庫(經、史、子、集)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二.《四庫全書》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一.中國圖書分類:經、史、子、集(四庫),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先講大家理應知道的知識:
「四庫」是一種中國的圖書分類法
《四庫全書》是清朝官方集合古今中國圖書,
 篩選收錄後,以「四庫」作編目而成的一套叢書。
簡言之,「四庫」是一種分類,《四庫全書》是一套叢書的名稱。

我的邏輯是,
如果說是"自然科學叢書",裡面就會是關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書籍,不該有文學著作。
同理,《西遊》若有資格在《四庫全書》裡,它得先屬於「四庫」。
但偏偏清朝的邏輯不是這樣,後面會說,現在先談《西遊》屬不屬於「四庫」。

由於該文談論的朝代,一會跳唐宋、一會躍明清。
一下子用"過去分類標準"延伸至現在作評判,一下子又以"現在分類標準"衡量過去,
例如,「"過去分類標準"延伸至現在作評判」:
 漢代以來的圖書分類,通常認為,“小說家”,出自“稗官”,
 是專門記錄街談巷議的一種官職。所以,傳統意義的“小說”,其實倒像“小道消息”。
 ...而像《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這樣的大故事,已經是文學的再創造,
 斷斷算不上“小道消息”了,當時人喊它們“市井話本”,或“通俗演義”。

例如,「"現在分類標準"衡量過去」:
 近代受了西方的影響,梁啟超又提倡“小說界革命”。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才開始在社會上大行其道,成了蓋過傳統詩詞歌賦的大門類。
 《西遊記》在幾百年來,經歷了一個經典化的過程(變成名著)。
這對於"「四庫」該不該收錄《西遊》?",解答得不太清楚。

依我讀後理解,它想說其實是: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
換言之,小說(或稗官野史)屬於「四庫」跟不屬於「四庫」,皆有人主張。
而且,就連同樣是認為小說屬於「四庫」的人,小說該分在「四庫」哪一庫,也說法不一。
如此,《西遊》便不必然會被《四庫全書》所納。


二.《四庫全書》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關鍵點在文內有皆點明,《西遊記》之所以沒收錄,在於"草根"與"(政治)菁英"之別。
這與四不四庫關係不大,講更深刻一點,重點是清朝的「政治正確」!

百度百科條目的四庫全書(註2),有一段描述,如下: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
 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馀種、8萬餘塊。
 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繫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
 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
 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
 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
 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繫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四庫全書》的編修可以說是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
 不僅不利於大清的文獻被禁毀,
 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
 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
 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
由此可知,《四庫全書》對於中華文化,不單是創舉,亦是浩劫。
試問,那些對清朝不利的史料,難不成不知道要歸到「史」,為何禁毀呢?
我也敢大膽猜測,假如當權者喜歡《西遊記》,編書的人自然會知道它是哪類。


我最開始讀的那一篇,標題是<《西遊記》是怎樣成為名著的>(註3),
似乎比原出處的<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好些,
而且《西遊記》僅拿來舉例,換成《水滸傳》、《紅樓夢》也行。
解答至此,便算是結束了。然而,我仍想發表一下個人愚見,哈哈。
一.經史子集之分類
  經史子集這是種非常含糊籠統的分類法(作者也有提到)。
  例如,左氏春秋,是要歸在(歷)史或經呢?
  又例如(註4):為什麼《孟子》要歸於經,不歸於子類,
  硬是要切割,乾脆立個"總類"的單獨類別,收納此二書。
  因此,這套不如現在分成總類、自然、社會、語言文學等等的西洋分類法清晰。
二.小說類的昔今體裁之對比
  明清的"小說",既不像正史,是真實;也不像寓言,是杜撰,而是真假參半的新體裁。
  它有一點點像古代稗官野史的"小說類",才被劃歸過去,故得其名。
  但兩者可沒相承的關連。



-----------------------
註1:<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


註2:百度百科:四庫全書


註3:得到-文學-《西遊記》是怎樣成為名著的

註4:
(1)四部分類法
(2)李敖:要把金針度與人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心理疾病抑是特徵

我愛聽某個節目,講者愛用他心理學的專業剖判歷史人物,
說:"雖然沒有當面問診,但可以推斷他很有可能罹患憂鬱或躁鬱症"。


在上個世紀前葉,同性戀,被視作是一種疾病,
例如前一陣子的有名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主角圖靈是同性戀,
當時政府機關、道德輿論說他是心理疾病患者,必須注視雌性素治療。
而到了這時代,已經普遍被大家所接納,心理疾病慢慢易換用詞:性傾向。
用非醫學嚴謹說法,應該可以將同性戀看成心理上的一種特徵吧。
記得那節目,也有探討過屈原是不是同性戀的問題,
該說什麼呢?這位學者,真的很....明察秋毫呀。
搞不好有一天會說:人人心中都有座斷背山。


同理,在這個憂鬱症、躁鬱症"患病人數"節節攀升的趨勢,
會不會有一天,這個號稱心理疾病的東西,也改為心理特徵。
又或許,被類比作"青少年叛逆期",人在某年紀好發,乃正常現象。
而我個人感覺,現代人壓力挺大,新現實吧。呼呼。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札記-邏輯-這故事有幾種可能?

我讀到一則故事:
 那年我上初三。有一天,班裡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非常漂亮。
 我第一次見到她,就喜歡上了她。
 那天晚上,月光如水。晚自習後,我獨自一人,來到了英語老師住的宿舍門口。
 我急切地想作表白。那時青春期蕩漾翻滾,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
 想念佳人,思緒良久,夜涼有霜。
 我在旁邊的地上撿起了半截磚頭,上面寫著一句愛的心聲:
 “愛你!萬年。”扔了進去。撒腿就跑。
 第二天早上,全校大會。校長頭上纏著繃帶,當眾宣布:開除本校保安王萬年……

讀完後,我隨即就笑了。然後想,我為什麼笑什麼?
因為這故事好幾個疑點,想像空間很大。

登登~疑點一。為什麼校長出現在英語老師住的宿舍門口?
是路過,或是校長是英語老師他......爹呢?


登登~疑點二。為什麼主角會把校長看成英語老師?
月光如白的夜晚,理論上不會看錯阿,除非貌相、身材相近...
校長是英語老師他......爹的機率越來越高了。


登登~疑點三。半截磚頭上寫"愛你,萬年",校長為什麼肯定是保安王萬年幹的?
有人會說這很合理阿,保安叫萬年阿。
做為一個保安,隨身著一個半個磚頭也很正常的....是嗎?
拋磚引玉嗎?我還接著就香消玉殞耶~

不過,顯而易見的,校長看到那段文字了!同時,相信「愛」是真的!
(如若要偷偷傷害人,肇事後逃逸,何須留名字。)
那校長認定的愛,會是保安愛誰呢?

是即便在月光如水下仍會錯認的...英語老師嗎?
這時,他的爹,我已經把校長當她爹了,老人家出面快刀斬亂麻;
或是校長本人,看來,校長並不接受他,哈哈。


再說個想像作結吧,
我曾經讀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書名應該是《羅傑艾克洛命案》。
到了故事結局才發現,兇手是整書裡講故事的第一人稱。
會不會整場就是主角的故佈疑陣呢?
事實上,校長不是英語老師他爹(廢話),
主角早已看到校長,看到出現在老師家的門口,便心生一計嫁禍謀殺,哈哈。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札記-心理-學者、律師、新聞記者、傳教士

可以依據對於"事實"與"觀點"分成四類人。
第一類型,學者:挖掘事實,考量所有證據,得出合理的結論,歸納規則。
        事實→形成觀點

第二類型,律師:依據想要的結論,設定的規則,
        蒐集有利的證據,忽略或批駁不利者。
        觀點→選擇事實

第三類型,新聞記者:我指專業專業從事新聞工作者,不帶偏見地闡述真實情況。
          不給結論、不給規則。
          只有事實

第四類型,傳教士:同樣是談論事實,但摻雜自己的價值觀解讀、預測立場,
         甚至不需要有嚴謹邏輯,試圖影響別人對真理的信仰。
         只有觀點,事實可以真、可以編


在我小時候,流傳一個笑談。
在台灣戒嚴那年代,寫作文要高分,
在結尾一定要寫光復神州大陸,解救苦難同胞,或為偉大領袖、政府歌功頌德。
例如,寫「喫冰記」,說完故事後,就寫"開心之餘,莫忘了大陸同胞還在苦難中..."。
寫「遊記」,於末會說:"憶我神州,山川壯麗,至今淪陷於匪賊之手..."。
連出本書,還要恭祝總統華誕。
不得不說國家的政令宣導下,價值觀的畸形發展,活脫脫地傳教士型現象。


雖然那時代已為陳年舊事,政府的信徒是少了,傳教士型的人仍多;
講事實的少,帶成見掐造歷史的多,任由在哪個年代都一樣,這應該就是世間常態吧。



---------
萬維鋼:看待事實有兩類人,學者型、律師型。
羅振宇:新聞傳播有兩種,平衡報導型,傳教士型。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札記-經濟-日幣何時貶值?

有一同事有公事找我協助,事弄妥後,
他問我:「你看日幣什麼時候會貶值?」
我說:「你怎麼會問我這問題?」
可是,我心裡既知道也不知道。
知道的是,他以為我出過幾趟日本,就能對那裏一切瞭若指掌,那是癡人說夢。
(台灣之事,陌生者我尚且一籮筐,更何況其他國家)
不知道的是,貨幣貶或漲,不是一個國家能操控的,牽涉到複雜的國際金融。

我便這樣回答:
「注意歐盟的QE,貨幣寬鬆政策結束、或持續、或放緩,來做判斷。
 物以稀為貴,反之,物(幣)多了,就便宜。
 如果QE持續,大量的歐元在市場流通,
 歐元貶,相對日幣就有可能連帶上揚(換日幣避險)。
 反之,歐元升,日幣就可能貶。」
他點點頭,表示理解。


這是非常非常粗糙地看「貨幣」對「貨幣」的影響。
而且不只歐元,美元亦能強勢引導日幣匯率的升或降。
例如:聯準會若今年十二月升息,就會導致日幣貶價。

另外,國際政治也有作用力,像今年的英國脫歐,英鎊一瀉千里。
究竟什麼政治事件會造成日幣波盪呢?
國際形勢錯綜複雜,誰能預知呢?太多不確定因素了。

札記-職場-請人代勞,曝露自己沒實力?

我出社會第二年,工作上遇到一個難題,卡很久。
而廠商只願意用信件答覆,不到我們公司協助,
因此,我就不斷地用SR(service request)系統與廠商來來回回請教。
然而,他們的回覆,動不動就是以週計,一週或兩週一回,很困擾卻沒辦法,
因為他們公司產品有不可或缺性,
且規模比我們公司大好幾個數量級,不差我們這個客戶。
需要他們服務,能做的,除了如此,就是如此。

我老闆見好長一段時間毫無進展,單獨找我闢室談。
他說:
「你跟廠商握相同資訊,我相信他們跟你一樣,同樣都是找、分析。
 幹一模一樣的事,為什麼要靠他們才行?自己來就好。」

聽了後,我不知道能作何辯解,他都已經這樣想了,我能怎麼著。
已經是硬著頭皮上了,再多戴一頂鋼盔吧。


*****
首先,我老闆所言的「握有相同資訊」,那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
比如:
有好幾處技術細節不透明,很可能是他們的Know how或專利。
廠商不是答覆"日後他們會解決(但不給期限)",就是回答"那沒問題",你拿他沒轍。

第二,為什麼不自已來。
姑且不論,廠商藏私這事,就單問一句:「你為什麼要花錢請廠商,何不自己來?」
換句話說,「要自己來,那幹嘛白白浪費錢找廠商?」
我們不就是想買它們的"代勞"。

第三,身為員工的我,扮演什麼角色呢?
也就是說,如果都是廠商做,那員工做什麼?
我認為,員工該做的是,驗證廠商的東西是否如合約所要,
再進一步作擴展,像是整合進其他事務、元素。

拿生產豆漿作比喻,廠商就像黃豆供應商,
員工要確認它們黃豆數量、品質無誤,及負責接下來的研磨。
黃豆品質出問題,當然是叫廠商處置,難不成自己種嗎?
這絕非是「請人代勞,反倒曝露自己沒實力」,
而是「不請人代勞,曝露自己是冤大頭」吧。
當然,後續磨豆漿的工作,就與廠商無關了。


*****
那什麼時候,「請人代勞,反倒曝露自己沒實力」這句話會成立呢?
簡單說,發生在同事之間,且排除忙碌因素。

就像剛進公司的新人不就是這樣嗎?自己不會,請人指導、代勞,在所難免。
可是,他才剛來,怎可怪他業務不熟、沒實力呢。
最怕的是,資深的員工花大把時間,徒費無益,
迫於無奈找其他人,而且發生不止一次。那肯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