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晚,去朋友家吃飯,談到土耳其政變的事。
我說:
「我對土耳其的近代政治,沒啥研究,
倒是知道,土耳其與中國突厥有血緣,而且和『東亞病夫』(註1)的由來有關。」
可能會感覺奇怪,「東亞病夫」不是在指中國嗎?
有的人還馬上想到李小龍的電影(註2),
那不是日本人強冠到中國人頭上的嗎?然而,實情絕非如此。
19世紀,因為奧圖曼土耳其的國勢衰疲,積弱不振,
英國譏他「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
而病夫(sick man),便專指這些政治不昌、民生凋敝之國,
和疾病、健康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因此,英國人既然可以將這個用在土耳其,
那更可以安在當時的腐敗中國政權-清廷。
而這也正是普遍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看法。
那時中國人當然不服氣,不知從哪而來的傳聞(註3)說:
「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著的獅子,
一旦被驚醒,世界將為之震動。』」
這段話多少安慰了知識份子。
當然,後來被證實是假的,但似乎也作充耳不聞。
不過,這樣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東亞病夫」最後會關聯到中國人健康呢?
按當時的文獻看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人身體,是相當驚嘆的。(註1)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衛生習慣不好,環境髒亂、醫學落後,
竟然在如此惡劣環境還能生活,
難道不是強大的免疫力,身體勇健的展現嗎?
既然如此,那是誰說中國人身體不好的呢?不是日本人,是中國人自個,梁啟超先生。
維基是這麼描述的:
「1903年前後,以梁啓超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
扭曲西方的「中國病夫論」的內涵。在該年發表的《新民說》裡,
第一次用「病夫」來形容所有的中國人,說:
『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新民說》一發表,用「病夫」來形容中國人體質虛弱,
也成為輿論界的一種時髦。」
也就是自那後,就深植成今天的既有概念了。
(網路另有一說是嚴復(註4),但是那篇作者認為,
外國人說中國人東亞病夫,就是在說健康。)
我是很久前得聞有本書,專門解釋這事,因而曉知
。
可是距今時間遙遠,記不清書名了。
-----------------------
註1:
維基百科:東亞病夫
註2:
(1)
東亞病夫:原來是歷史的誤會
(2)
東亞病夫稱號的來龍去脈
註3:
“東亞病夫”是西方人恥笑中國人的嗎?
儘管當時中國破敗不堪,被西方人瞧不起,
但中國人總覺得有識之士會了解中國的潛力。
我們認為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著的獅子,一旦被驚醒,世界將為之震動。
奇怪的是,這句話似乎找不著出處。
後來,楊瑞松查閱了英國《泰晤士報》的原始文獻資料庫,
僅發現1936年有一條拿破崙與中國沉睡論相關的文獻,但文中並未提及獅子。
澳大利亞學者費約翰在《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
一書中也做了地毯式考察,發現所謂的拿破崙中國沉睡論並無確切文獻證據,
該說法可能是建立在19世紀一則謠傳之上。
當時西方輿論界常說中國是睡著的巨人,但不是說中國醒來後會多厲害,
而是說中國昏睡不醒,停滯不前。
清末外交大臣曾紀澤用英文寫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叫《中國先睡後醒論》,
似乎在回應西方的批評,認為中國終究會醒來。
不過,他沒說中國現在是睡獅,醒來後是雄獅。
在“睡獅”這個民族意象的建構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的人仍然是梁啟超。
1899年,他在《清議報》發表《動物談》一文,
將中國形容為一個狀似獅子的機器怪物,說它就是曾紀澤所說的睡獅。
梁啟超可能記錯了,硬生生將“睡獅”這個說法歸於曾紀澤名下。
梁啟超並不是欣喜於中國的潛力,而是擔心中國再不醒來就將萬劫不復。
甲午戰爭後,各項改革在進行,但梁啟超非常悲觀,覺得國家並無起色。
在他筆下,“睡獅”其實是負面形象,跟今天的“睡獅”含義不同。
註4:
解密歷史:"東亞病夫"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