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寫了這篇文章<問人讀多少本書是外行問法>,裏頭說,
問人讀多少本書是外行問法,因為數字,既不代表「量」也不代表「質」。
而是要問:
「平均每天花多久讀書,
讀哪些方面的書,最近影響比較大的書。」是比較妥當的。
但同時,這樣問也可能像馬東所說(註1),觸及私密,
馬東說:
「閱讀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
分享書單,就好像告訴別人你的內褲是粉色蕾絲的,
特別暴露一個人真正的興趣和癖好,你懂的~
或者說,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精神食糧),
你吃土豆,我吃麵條,都能吃飽,
咱倆共同的,就是不吃會死。」,
如若如此,就只能尊重了~呵呵。
再回原文,
王路指出在回答讀什麼書時,很忌諱答-讀經典。
因為這很虛無飄渺,摸不著邊際。經典該怎麼定義?
別人問你讀什麼書,是想瞭解你的來歷。
讀過共同的書,可以交流;
讀過不同的書,可以從交流中受到砥礪和啟發。
比如說,同一本10萬字的書,
你跟朋友都是挑出3千字的重點,就有可能存在差異,
(哪3千字,因人而異)
這代表對事物的看法、問題的判斷,有所不同。
而能相互討論為何這樣,便是交流。
再者,這還意味著,其實讀書不只是讀書,
還包含自我思辨,
乃至是一種自我意志的呈現,即「寫作」的基本內在。
如作者王路所言:讀書和寫作,內在是一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