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科學_農曆的閏月

我們都知道農曆的月份,長的是30日,短的是29日,
地球公轉太陽是約365天多,
勢必每一個農曆年(354)就會少11天左右,因此有閏月。
我小時候問長輩:
「我知道為什麼會有閏月,可是編農曆的人,
 他是怎麼知道要"閏幾月"?
 (比如,1995閏8月,為什麼是閏8,不是閏7或閏9)」
他答我:「應該平均分配吧!」
頓一會又說:「7月是鬼月,所以7月除外」
於是,關於閏月,除了19年7閨法(19年要閏7次),
我就記得:平均分配和沒有閏7月。


多年後,一個同事突然聊到閏月,說:「不曉得閏月規則是什麼?」
我聽見,便很直覺地說出我所知。
他說:「是喔,真的沒有閏七月?」
他立刻查,然後跟我說:「你看,2006年不就有閏7月嗎?」
我非常訝異,感到不好意思之餘,心又想:「會不會連"平均分配",也是錯的。」
所以,一得空閒,開始找答案。果然,"平均分配"是錯的!
閏不閏的原理是依照節氣!


中國節氣有24個。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決定節氣是哪一天跟陽曆有關。
這是耶穌會(耶穌會是知識分子所組成)湯若望、南懷仁的功勞。
不信的話,可以留意,立春(節)是不是永遠在陽曆2月3~5日。
而24節氣的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大寒的日期,
就剛好落在換西洋星座的交界點。
(西洋12星宮時間本來就由陽曆來定,這並非巧合)
 
若將24節氣平均分配每個農曆月份,一個月應該有2個。
然而,偶爾會出現某個月只有1個的狀況。
此時,便把閏月安插其中(註1)。
拿剛剛說的2006年的閏7月來說:
2006年7月25日~2006年8月23日,農曆7月,有立秋、處暑。
2006年8月24日~2006年9月21日,農曆閏7月,僅有白露。
假如沒有這個閏7月
勢必造成農曆8月只有白露 1個節氣而已。
是故,插入一個閏7月來彌補。

又拿2014年農曆閏9月為例:
2014年9月24日~2014年10月23日,農曆9月,有寒露、霜降。
2014年10月24日~2014年11月21日,農曆閏9月,僅有立冬。
假如沒有這個閏9月
勢必造成農曆10月只有立冬 1個節氣而已。
是故,插入一個閏9月來彌補。
 
 
老派一點的人,不知道說「老派」會不會太過了,哈哈。
他們當中有些人說,閏月出生的人,生日要算在當月;
另有些說:生日要算在隔月;
還有些說:生日要依據節氣才決定哪個月。共三派看法。
舉個例子,2006年8月24日~2006年9月21日是農曆閏7月。
第1派,生日算在當月:7月出生;
第2派,生日算隔月:8月出生;
第3派,2006年8月24日~2006年9月8日,算7月;
    2006年9月9日~2006年9月21日,算8月。
我的想法是,隨便。看相信什麼,就怎麼主張吧。
例如,信紫微斗數的人,按第1派;信八字的人,依第3派。


農曆有閏月制度;那陽曆呢?
多數人對此應該蠻熟悉的,陽曆是閏年制,閏年2月有29天,
西元年份,4年閏,100年不閏,400年閏。
然而,仍會出現誤差,就像1582年10月5日到10月14日不存在,
因為加太多了,曆法多了10天,得減回來。
公轉、自轉時間總是不能完美整除,
所以,不管是陽曆、陰曆,「閏」的制度會一直存在下去。
 
 
 
----------------------------
註1:百度百科:閏月

工業_「陽刻」和「陰刻」、「朱文」與「白文」

從前聽長輩講:
「活人的要用陽刻,死人要用陰刻,
 你看我們用的印章都是陽刻,而墓碑都是陰刻。」
 因此,我一直這麼以為,跟人聊到,也如是說。
直到後來看到「北碑南帖」之說,興了疑念。
 
一查網路,第一篇就指正:那是謠傳、胡扯。
又見維基的條目:篆刻(註1)。上面範例,就有人名的陰刻;
亦有網路文章說:「秦漢時期的印,普遍是白文(也就是陰刻)」(註2)。
有種打臉的感覺,哈哈
 
個人覺得,不應該說成「陽刻」和「陰刻」,而稱「朱文」與「白文」才準確。
因為朱文之印,(過印泥)蓋在紙上,字真是紅的;
而白文之印,蓋出來的字,則是白色。
好理解、好區別,也就不會在「陰陽」作過多的遐想了。
 
 
順道我還搜尋「中華民國之璽」(註3)和「總統之印」(註4)的資料,
兩個皆朱文,刻印者分別是王褆和吳樸堂,王是吳的老師。



-------------

註2:
就文字而言,自秦統一文字,漢朝定下印章體制時,並無陰陽之別,只有朱、白文之說,
就是現在蓋在紙上的字是白色的,就是白文。印章蓋在紙上面字是紅色,就是朱文。
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白色字就變成陰文,紅色的字變成陽文,
然後又演變成陰文是陰宅用的,陽文是用在陽宅,
如此穿鑿附會之下,把所有白文全部變成陰文,只適用在陰宅?
其實,這是一件很重大的錯誤。
假如陰文是白文的話,從漢朝到現在的帝王將相皆用白文官印。
沒有錯,這些皇帝都死了,但是,他們活著的時候,就用白文印章在決策於天下。
(2)篆刻初學者對朱白文認識的一個誤區
漢印確實大多數是白文,那是因為封泥的需要。


註3:
技正王褆負責監工並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擔任篆刻工作。
這裡要專門介紹一下王褆其人。王褆(1878-1960 )初名壽褀,
字季維、福盦、屈瓠,別署羅剎江民,晚年自號持默老人。
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西泠印社的創辦者之一。
凡鐘鼎、籀書、隸書、楷書無所不精,尤通曉治印。
他喜歡收集印章,自噱為「印傭」。
民國初年曾在北京政府印鑄局任技正,
袁世凱的「中華民國之璽」,六個篆字就出自他的手筆。
此次王褆使出渾身本領,書寫了「中華民國之璽」幾個字,
與北京政府的玉璽篆字風格有異,更見功力。

(2)中華民國「國璽」之謎,緬甸買玉,名家雕刻,最後卻成了擺設!
劉雲逵任監工助理,技正王褆負責監工並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負責刻印工作。


首枚總統之印篆刻出自中華民國國璽篆刻者王褆的學生吳樸堂之手,
吳樸堂於1946年擔任總統府印鑄局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