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母親說:「你幫我查查大孝、中孝、小孝的涵義」。
我立即說出:「大孝尊親」。
雖然我一直認為,也經常說我受的是"西方教育"。
然而,心中仍有儒家教育深深的烙印,
像傳統的經典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
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參直養也,安能為孝乎?」
現在我想討論不是大孝、中孝、小孝之「孝」精神,而是語法問題。
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
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
多數人則是這樣翻(註2、註3):
最上等的孝,是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次等的孝,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
最下等的孝,只不過是能養活父母而已。
我相信後者的志向遠大,最為普遍為大眾所接受。
至於哪個對,就很難說了。我認為兩者都對,而會產生分歧,
主因是文中的主詞、受詞、動詞之主被動態,不如英文那樣的明確!
以第一句「大孝尊親」的「尊親」來說,
能看得出來的是,"親",是雙親,受詞;"尊"是動詞之主動態。
主詞呢?完全沒提!
因此,前者的主詞是子孫,後者的主詞是天下人。兩者並沒有不合理之處。
再來講第二句「其次弗辱」的「弗辱」,這次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
動詞既能是主動態(不侮辱)、也可為被動態(不被侮辱)。就選主動態來討論主、受詞吧。
此句也同於第一句,主詞可以是子孫、亦能為天下人,受詞仍是父母。
其意思皆講得通。
而最後一個「其下能養」的「能養」,
這句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型態類似第二句,
但是主詞,只可以是子孫,不可以天下人。
歸納一下:
前後者三句後詞全都是父母,但是主詞部分:
前者主詞1,主詞2,主詞3,都是子孫;
後者主詞1,主詞2是天下人,主詞3是子孫。
前者表現出一致性;
後者則呈現兩極化,好就擴展到天下人,壞就收斂到一人身上。
而我個人偏向一致性。
同時,這也讓人看出:讀中文,尤其是古文,需要有一點推敲能力。
-----------------
註1:求翻譯: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註2:人間福報:【《禮記》經典名句】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註3:奇摩知識:曾子大孝的翻譯?
我立即說出:「大孝尊親」。
雖然我一直認為,也經常說我受的是"西方教育"。
然而,心中仍有儒家教育深深的烙印,
像傳統的經典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
總是記憶,哈哈。
後來查,「大孝尊親」乃曾子所云,出自於《禮記.祭義》,出處,我還真沒記。
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後來查,「大孝尊親」乃曾子所云,出自於《禮記.祭義》,出處,我還真沒記。
原文: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
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參直養也,安能為孝乎?」
現在我想討論不是大孝、中孝、小孝之「孝」精神,而是語法問題。
網路上有人將「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麼翻成白話(註1):
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
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
多數人則是這樣翻(註2、註3):
最上等的孝,是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次等的孝,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
最下等的孝,只不過是能養活父母而已。
我相信後者的志向遠大,最為普遍為大眾所接受。
至於哪個對,就很難說了。我認為兩者都對,而會產生分歧,
主因是文中的主詞、受詞、動詞之主被動態,不如英文那樣的明確!
以第一句「大孝尊親」的「尊親」來說,
能看得出來的是,"親",是雙親,受詞;"尊"是動詞之主動態。
主詞呢?完全沒提!
因此,前者的主詞是子孫,後者的主詞是天下人。兩者並沒有不合理之處。
再來講第二句「其次弗辱」的「弗辱」,這次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
動詞既能是主動態(不侮辱)、也可為被動態(不被侮辱)。就選主動態來討論主、受詞吧。
此句也同於第一句,主詞可以是子孫、亦能為天下人,受詞仍是父母。
其意思皆講得通。
而最後一個「其下能養」的「能養」,
這句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型態類似第二句,
但是主詞,只可以是子孫,不可以天下人。
歸納一下:
前後者三句後詞全都是父母,但是主詞部分:
前者主詞1,主詞2,主詞3,都是子孫;
後者主詞1,主詞2是天下人,主詞3是子孫。
前者表現出一致性;
後者則呈現兩極化,好就擴展到天下人,壞就收斂到一人身上。
而我個人偏向一致性。
同時,這也讓人看出:讀中文,尤其是古文,需要有一點推敲能力。
-----------------
註1:求翻譯: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註2:人間福報:【《禮記》經典名句】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註3:奇摩知識:曾子大孝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