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0500社會科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0500社會科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札記-飲食-截至2020年,台茶有幾號※

註1

不曉得有多少台灣人知道,
台灣官方「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註2)」長年研發培育新茶種(註3),
編號由1開始,台茶1號、台茶2號、台茶3號...,
至今,已經培育到台茶24號,於2019年發表(註4)。

我在行政院的官方網頁,只找到個別幾個茶種的簡介(註5),找不到從1號24號的列表。
有看到一些網站整理,但仍不齊,來不及更新吧,下方是1號的21號的對照表。

註6

我覺得一般茶葉行,相當難備齊所有台茶茶種。
換言之,想要在一家店裡從台茶1號試喝到台茶24號,機率甚低。
(泡24泡,店家也會賠死)

我個人記憶中,喝過台茶12號(金萱)、台茶13(翠玉)、台茶18號(紅玉),
台茶18號的茶葉即是開頭的那張照片。
哪一個好喝呢?口感這事很個人,頗難推薦。
我想會進入編號,應當有一定水準吧!



------------------------------------------------------
註1:自由時報:愛喝紅茶者必看!認識台灣常見紅茶7品種


台灣的茶樹品種來源大致有四:
一、官方培育
早在日治時期,台灣便已開始了新品種茶樹的培育計畫。
當時以「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這四個品種茶樹
作為培育新茶種的基礎基因,時稱「四大名種」。
截至2018年為止,台灣官方「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一共對外發表了23款茶樹品種,
並依發表的先後順序來編號命名,為台茶1、2、3…與23號。
這些台灣官方所發表的茶樹品種裡,有些茶樹品種同時受到茶農與消費者的喜愛,
因此,大面積種植與製茶,例如「台茶8號」、「台茶12號/金萱」、
「台茶13號/翠玉」與「台茶18號/紅玉」。



[青心烏龍、青心大冇、金萱(臺茶12號)、翠玉(臺茶13號)、紅玉(臺茶18號)、碧玉(臺茶19號)、
迎香(臺茶20號)、紅韻(臺茶21號)、四季春。]


註6:台茶編號對照表 表格來源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伊斯蘭教女性的希賈布※

我從前讀過有人稱伊斯蘭教女性的頭巾為「波卡(Burqa)」(註1),我便隨著這樣叫。
前陣子讀本書,
作者描述他所處的地方-埃及某一處,「女子圍著希賈布(hijab),衣服包到腳踝」。
我便查希賈布(hijab)是什麼?
維基(註2)說它有兩種意思,一者是(伊斯蘭教女性)頭巾,另一者泛指穆斯林風格的服裝
然而,這就讓我感到疑惑:
為什麼有的頭巾叫希賈布(hijab),有的叫波卡(Burqa)呀?


《伊斯蘭新史》的第十章,361頁寫:
希賈布是包住頭的頭巾,可鬆可緊,可以選擇各種顏色。
 波卡(Burqa)則是遮住全身的罩袍,連臉也遮住,只有眼睛前留有遮罩。
 尼卡布(niqab)是只遮住口鼻的面紗。
 至於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都是從頭到腳的罩袍。

這段中,主要有六個名詞,分別有,
是頭巾的希賈布(hijab),是遮住口鼻、不遮住眼睛之面紗的尼卡布(niqab)
和是罩袍的波卡(Burqa)、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
據此,可曉得波卡(Burqa)並非頭巾,而是罩袍,一款從頭到腳的服飾,
我以前的認知有誤。


前面說過,希賈布(hijab)亦泛指穆斯林風格的服裝
從維基:Types of hijab(希賈布的款式,註3)的介紹,希賈布(hijab)便包含
波卡(Burqa)、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等不同樣式。
也就是說:
希賈布(hijab)既能翻譯成頭巾、也能翻譯成罩袍,得依上下文而定。



-----------------------------------------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一些古代帝王的權杖※

我對於象徵帝王的「權杖」感興趣。

學生時代,學到中國帝王的「權杖」是「玉圭」。
全世界民族中,如中國人這般地愛玉是絕無僅有。
正由於「玉」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如此至高,
比金銀銅鐵來得尊貴,自然「權杖」會以玉製。
因此,有人說:天神的至尊-玉皇大帝,
為什麼要用「玉」字,而不是「金」等其他貴重物,便是此緣故。
「玉圭」長什麼樣呢?
如下(註1),玉皇大帝手持之物(因為它是木刻像,因而材質是木)。

 
不過,有另一派人說中國帝王的「權杖」是「白旄、黃鉞」。
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白旄、黃鉞」是什麼呢?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
我(在網路)找不到古物照片,所以,無以描述真實樣貌。
比較有趣的是,有人拿古埃及法老畫像、棺木雕刻中,
法老手中拿的heka(crook,牧羊杖) 和nekhakha(flail,連枷)說是「白旄、黃鉞」。
我認為不太可能。

下方照片的左件是heka、右件是nekhakha。

 
heka、nekhakha是古埃及聖書體的念法
(通常只有子音,母音是後來人加的,才有辦法念,例如heka,原本是hqt)。

為了好稱呼,我就它倆現實名來代稱,分別是牧羊杖、連枷。
牧羊杖,我覺得會有的疑問有二,
(1)為什麼是上頭彎曲?因為可以勾出挑選的個別羊隻(勾羊脖子);
(2)法老為什麼要拿著「牧羊杖」樣式的權杖?因為象徵畜牧業。

同樣地,對連枷的疑問有二,
(1)連枷的用途是什麼?它是一種用於分離穀物外殼的農具,用法如下照片(註4);
(2)法老為什麼要拿著「連枷」樣式的權杖?因為象徵農業。


總結來說,畜牧業和農業是當時古埃及重要的資產。



-----------------------------
註1:照片出處:台灣陣頭facebook
 
註2:照片出處:英文維基:Crook_and_flail
 
註3:照片出處:The Crook and Flail in Ancient Egypt
 
註4:照片出處:維基:連枷

-------------------------------------------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札記-法律-判決不代表正確,但事情總要解決




《美國憲政議程》這本書的前言說:
(即便是)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結果不總是公正無失的,
但他們立國的法治精神是法律程序重於政治結果。
從政治人物帶頭,無論最終結果為何,都應該接受法院判決。

Robert Houghwout Jackson(1892年~1954年,註1)
於1941年至1954年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是紐倫堡審判中擔任美國的總檢察官。
我很喜歡他描述"最高法院"的一段話:
We are not final because we are infallible, but we are infallible only because we are final.」,

中文譯為:
「我們(最高法院)不是因為沒有錯誤而成為終極權威,
 我們只是因為終極權威而沒有錯誤。」,

也有人翻譯成:「最高法院的判決並非無誤,但它是終極的。」
所以,我認為:
牽涉到眾人的事務,不一定能做到每個人都滿意、覺得正確,但總是要給個解決方案!



---------------------------------------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札記-理財-股市投資準確?買什麼漲什麼?

我在一個臉書股市投資社團裡,管理員大約每隔四五個月就會貼一次文章,
說他這陣子投資哪檔股票,買價多少、賣價多少,賺了多少價差,
最後一段話是"之後漲的,留給其他人賺,祝大家發大財"。
到目前為止,我從未見過她賠過一次。
我覺得,倒不是她有多神,
而是因為她在推銷她自家的選股APP,賠錢的部分...不可能講出來。

要如何證明「股票挑得很精準」呢?
她得在買入任何股票前,先公布"將要買入哪檔",賣出後,也公布"已賣出哪檔",
然後,將所有股票盈虧加總,算出「全體年報酬率」。
如果遠遠超過台灣50(0050)的年報酬率(據說是7%),那才有參考價值。
丟銅板都有1/2的機會猜中是正面,重點不是有沒有猜中,
而是...你猜了幾回(有沒有超過總數的一半)?


後語:
這陣子太忙,無法有大塊時間能寫文章。
獨能有個十幾、二十分鐘,寫一個觀點像這樣的小品文而已吧。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札記-飲食-有毒的河豚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語譯(註1):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最先察覺初春江的回暖。
 河灘上已長滿蔞蒿,蘆葦亦開始抽芽,此時恰是河豚正上市場的時節。
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軾所作的名詩之一,
我瞧見好幾回一些台灣餐館的菜名是此詩詩句的變形,求風雅吧!
但印象中,指的是同一種葷食,猜猜是哪道?
很有趣,答案是鴨肉(烤鴨、醬鴨、蘆筍炒鴨肉等等),而不是河豚。
或許,台灣吃河豚的人不多吧!


我何以說有趣呢?
就我知識所及,沒聽說蘇東坡喜歡吃鴨肉,反倒有他因河豚肉而留下的故事。
宋朝的孫亦,著的《示兒編》卷17,<西施乳舌>(註2)云:
江淮有河豚,吳人目其腹腴為西施乳〈雌黄〉,
 福州嶺口有蛤,閩人號其甘脆為西施舌〈詩說雋永〉。
 東坡居常州頗嗜河豚,而里中士大夫家有妙於烹是魚者,招東坡享之。
 婦子傾室闖於屏間,冀一語品題。
 東坡下箸大嚼寂如喑者,闖者失望相顧,
 東坡忽下箸云:「也直一死!」於是,合舍大悅。
 噫~東坡誠有味其言,使嗜色如嗜河豚者而不知戒,皆不免於
 噫~東坡誠有味其言。

網路上對此文,沒標句讀。並且,僅部分句子有白話翻譯(註3)。
以上,是我自己下的標點符號。以下,是我概略翻成白話:
「江南、淮南一帶有產河豚,蘇州人看此魚肚肥肉呈雌黃色,叫它西施乳。
 而福州嶺口有蛤蜊,閩人因它吃起來甘脆,叫它西施舌。西施乳不同於西施舌。
 蘇東坡居住在常州(江蘇省南部)時,頗愛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善燒河豚,請蘇軾品嘗。
 全家都希望聽到蘇軾的讚美語,但蘇軾卻只是無言大嚼。
 正當失望之時,蘇軾忽言:「值得一死。」閤家大喜。
 噫~蘇東坡誠然說了一句有品味的話!
 使好色者就像好吃河豚肉的人,不知道節制,而不免於...
 噫~蘇東坡誠然說了一句有品味的話!」


眾所皆知吧!河豚肉多數是有毒的。
毒性是氰化鈉之 1,000 倍以上,  2~3 mg 就足以致人於死。而且,沒有解藥。
治療方式是:主要治療乃是維持呼吸、心跳或進行洗胃,
另外可給予經稀釋的活性碳及輕瀉劑, 以加速毒素排出(註4)。
因此,在日本處理河豚的廚師,得拿到國家證照才能執業。
而日本交易河豚(フグ)最有名的魚市,是山口縣下關市的唐戶市場(日文:唐戸市場)。

下關就是中文的馬關,清朝李鴻章簽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地點,春帆樓就在那附近。
我曾到訪過它的對岸城市:門司港,但行程太趕,沒能去唐戶市場、也沒到春帆樓。
下面影片,好像是唐戶市場那的餐廳廚師,展示如何料理(殺)河豚。帶血腥,慎入!



眼睛、鰓、所有內臟(尤其是肝臟)、血液有劇毒,必須去除、清洗乾淨。
我覺得他們應該捨棄得更多,因為攸關性命,凡稍有疑慮的東西,便捨棄不用吧!
這影片說,需要花一個多小時處置,然而,在youtube上有更快的,十分鐘內就搞定。
如下面這支:

我實在無法體會好吃到值得日本人冒生命,還讓蘇軾直呼:值得為此一死。呵呵。



-----------------------------------------
註1: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註2:宋朝,孫亦《示兒編》_(四庫全書本)


註3:
1. 蘇軾說-- 拚命吃河豚 的意思
蘇軾愛吃河豚,常州有一士大夫家善燒河豚,請蘇軾品嘗,
全家都希望聽到蘇軾的讚美語,但蘇軾卻只是無言大嚼。
正當失望之時,蘇軾忽言:「值得一死。」閤家大喜。

2. 東坡軼聞
◎拚死吃河豚
蘇軾愛吃河豚,常州有一士大夫家善燒河豚,請蘇軾品嘗,
全家都希望聽到蘇軾的讚美語,但蘇軾卻只是無言大嚼。
正當失望之時,蘇軾忽言:「值得一死。」閤家大喜。
(取材自 宋孫奕/示兒編)
§我是從這裡知道出處的§


註4:
1. 吃河豚風險大| 臺灣常見有毒河豚魨圖鑑手冊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河魨毒性強度約為氰化鈉之 1,000 倍以上, 且 2~3 mg 就足以致人於死。
目前河魨毒中毒並無特殊之藥物可以投予
主要治療乃是維持呼吸或進行洗胃,另外可給予經稀釋的活性碳及輕瀉劑,
以加速毒素排出。在藥品之給予上可使用阿脫品(astropine)、
膽胺(colamine)及腎上腺素(adrenalin),
同時配合利尿劑及多量食鹽水之投予,加速毒素排泄。
值得注意的是,務必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
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2. 維基:河魨毒素
○物質安全資料表中記載,河魨毒素的口服半數致死量(LD50)是334 μg/kg[14]。
假設對每個不同體質的人類致死份量相若,
則25毫克的河魨毒素足以殺死一個重75公斤的成人
§據我查證其它資料,大都是寫2~3毫克§

○中毒治療是首要持續性地維持呼吸和心跳,直至中毒者恢復至可自行呼吸為止;
靜脈注射α-腎上腺素促劑去平衡低血壓。抗膽鹼酯酶藥會因多樣效果而使用。
現時此毒素是沒有直接有效的解毒劑,
因為毒素和神經細胞是迅速反應而產生的強化學鍵難以輕易分解,
所以通常都持續作呼吸和心跳維持直至身體自然排走毒素為止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札記-理財-投資股市廣告

看Youtube,時而會跳出號稱股市達人的課程,像"無本當沖術",我就看過超過十次。
在此之前,我幾乎沒在youtube找過任何投資股市的影片,
若非得說有的話,那應該就是李永樂老師的影片。但我覺得,他是在講"數學"問題。

臉書也不能倖免,像這個月,看到"雷浩斯xxx"就數不清有幾次。
這麼頻繁刷屏引起我的好奇,我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第一:這些達人們的課程費用多少
第二:他們如何選擇投資標的、進出場時機

我得承認第二問題是課程賣點,他們接受媒體訪問或試聽課程中,不太可能全盤托出。
事實上,我看了數則訪問之後,我發覺我也不怎麼理解他們所言。
除非付款上課,否則我無法得知全貌吧!
但我不想花這筆錢,如果網路沒有,甘願從缺。
其次,我不評判他們獲利的真實性,
我是作調查,無利害關係,沒必要為此擋人財路,得罪人。
同樣地,我也不是在幫他們業配。


取當中五個,排序無任何含意。
一.無本當沖學院
1. 主網頁:無本當沖學院
2. 費用(2018年):45K(註1)
3. 方法:從缺


二.康進清的股市操盤人培訓 
1.主網頁:股市操盤人,關鍵技術揭密
2. 費用(2015年):49.8K(註2)
3. 方法:從缺


三.股市阿水
1. 主網頁:選股工具
2. 費用(網頁上資料):課程有四,金額分別為:888元、2,499元、4,800元,13,000元
3. 方法:阿水一式,阿水二式,布林通道。
    可參考這影片:小資大翻身 他靠三條線找飆股賺千萬!ft.股市阿水


四.雷浩斯
1. 主網頁:雷浩斯價值投資網
2. 費用:線上課程 3,600元(註3),13,000元(2019/4/27資料,註4)
3. 方法:EPS,ROE等等,博客來有賣他的書,可讀書的目錄(註5)。


五.艾蜜莉
1. 主網頁:艾蜜莉-自由之路 粉絲團
2. 費用:線上課程3,999元(註6),實體課程好像有三堂課,都是2,499元(2017年,註7)。
3. 方法:有Android、iOS App,可參考APP上的推薦股票。
    以及這影片:5K翻轉成600多萬資產!3招學會年賺15%的紅綠燈選股法!ft.小資女艾蜜莉、東森主播張佳如



----------------------------------------------
註1:請問有人有上過林老師的無本當沖課程嗎?
...但結束後要收4.5萬上課,讓我卻步了...


註2:請問有人參加康進清的會員上課嗎??
請問有人參加康進清的會員上課嗎??
學費49800元.一輩子繳一次
他們說上過課後都能賺進鈔票...是真的嗎??


註3:雷浩斯facebook粉絲團


註4:雷浩斯投資講座台北場 - 04月27, 28日



註5:《雷浩斯教你6步驟存好股:這樣做,就能獲利翻倍》


註6: 線上課程:小資族存股現金流x理財|讓你提早享有樂活人生| YOTTA
小資族存股現金流x理財|讓你提早享有樂活人生
NT $3,999
線上課程
課程總長:3 小時 53 分
賞課期限: 永久


註7:課程名稱 :(台北)|艾蜜莉|艾蜜莉的存股與選股研究SOP (2017年)
定價:$4,000 元
小資專屬價: 只要 $2,499 元
感謝報名太踴躍,2017年場次緊急加開
請馬上報名 別再錯過!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札記-理財-向前追是為了停在原地

小時候看"勸善"的書籍、影片,諄諄誨諭:「人不可貪心,財富會使人墮落。」
像我們這一代一定要背的<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著重"節儉",說:"能節儉,則不貪";
我覺得"能不貪,則節儉",本質上,都是厭惡貪婪,
再從內而外(存乎中 形於外),不追求虛華、錢財。

"富有"不好,那貧窮會好嗎?
「飽暖思淫慾」的下一句是「飢寒發盜心」,窮可不保證道德。
貧窮有匱乏之意,應該是連基本生活條件缺乏,靠他人接濟才能活。
要是落到這步田地,也太辛苦了吧!
富不好,貧不好,於是,當時我就想:「錢夠用就好。」
如今反芻,這回答像打迷糊仗,因為在真實世界,怎樣叫作"夠用",其實,我沒搞清楚。
 

當時我想的「夠用」,
第一,在職時,薪水可以維持基本開銷,並有餘錢能存下;
第二,退休後,這筆存下的錢依然能持續相同生活品質(不細述)。

然而,入職場後,才體會到「通貨膨脹」的可怕。
舉個例子,我在這家公司待六年了,
未進前,台北內湖便當,大約七八十元,而今動不動就破百。
以我的眼見耳聞,如我這般的受薪階級,
每年平均的加薪幅度,幾乎是落後「通貨膨脹」的,更別提「定存」等存款利率。
因此,所謂的「夠用」的金額會不停長大,而其底線抵抗得住「通貨膨脹」。
不是人追著錢跑,人也被錢趕,還不得不跑。退休之後,最好有收入!


《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對愛麗絲講的話(註1):
在我的國度,你必須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留在原地;
 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同樣地,"通貨膨脹"對"薪水、存款"說:「在我的領地裡,……」
「夠用」不再像是積穀防飢這麼簡單,而得是年復一年、一期期的播種、稻耕、收成。
而目前想到最好的方法是:投資。以錢養錢。



-------------------------------------
"Well, in our country," said Alice, still panting a little,
"you'd generally get to somewhere else—if you run very fast for a long time, as we've been doing."

"A slow sort of country!" said the Queen. 
"Now, here, you see, 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 
If you want to get somewhere else, you must run at least twice as fast as that!"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札記-兩性-蘇格拉底談擇偶:麥穗理論

彷彿是國高中,我就聽老師講過蘇格拉底叫弟子摘麥穗的故事,
剛剛查,它被編入了蘇教版(江蘇教育局)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6課。
題目是<最大的麥穗>,課文如下(註1):
 古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
 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地裡滿是沉甸甸的麥穗。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
 「你們要去地裡挑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走進了麥地。

 地裡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
 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
 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他們回頭望瞭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為他們惋惜。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
 「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人的一生彷彿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
 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
 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這和我聽聞的版本稍稍不同,我那版本,概略地說(註2):
蘇格拉底要兩位弟子穿過一塊麥田,摘一桿最大麥穗,但條件有二:
一.只能摘一次;二.只許進不許退。
第一個弟子,一進麥田,就挑了視力所及最大的麥穗,折下向前走,
結果看到路上有好多麥穗比他手上的飽滿,跟老師說:很後悔。
第二位弟子吸取第一位的經驗,進去後,不急著動手,慢慢選,深怕錯過後面的好機會,
不知不覺走到終點,手中沒有任何麥穗。

蘇格拉底就對這兩位弟子說,這就好比婚姻擇偶,
你以為你找到最適合對象結婚,但後面有機率遇到更好的;
或者,你千挑萬選,想像下一個會更好,也許就此錯過適婚年紀。


談及蘇格拉底的愛情觀,我直覺出處是柏拉圖《會飲篇》,可是找不著。
網路也沒有清楚交代典故來源。
好玩的是,最大的麥穗竟有好多套版本,
其中一版分支出四個故事,啟示什麼是愛情、婚姻、外遇、生活。
所以,我認為極可能是後人編造,但不失哲理。


這故事讓我想起前年讀的一本書:
布萊恩·克里斯汀《算法之美:指導工作與生活的算法》

第一章的選秘書的37%(1/e)理論,可引申用到擇偶上。
它是如何得出,我不多作介紹,直接講應用,舉例子。


首先,你要考慮好你幾歲開始找結婚對象,和幾歲以前要結婚。
假設你決定以18歲起始,最晚40歲,那37%的位置,大約是26.1歲。

你在26.1歲之前遇到的人,是你的「樣本區間」,你得諸數捨棄,
並挑出最好的一位(用A代稱)當日後的衡量標準;

你在26.1歲之後遇到的人,是你的「備選區間」,你能嫁(娶)的候選人。
自26.1歲起,當你遇到A還要好的第一位,便可以立即跟他(她)結婚。
根據數學計算,這樣做,你會最大概率嫁(娶)到最佳的對象。
而這是理論,存在理想前提。比方說,你選擇的人不會拒絕你的求婚。


我找資料時,剛好看到李永樂老師有一集講解這套數學原理,
內容跟書一樣,可作為詳細補充,如下:



------------------------------------------------
註1:最大的麥穗


註2:麥穗理論
我聽到的版本比較像這一則。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札記-兩性-女生"求生欲"測試


影片的4:12,有一不知是誰新創的名詞"求生欲",共三條試題。
我看完影片,覺得它應該表示一種「聽對重點」的技巧。
若我說,如果這真是女生耍心機設計的句子,我會用"討愛"二字(相對於"討拍")。
而且,我當這測試是趣味問答,不認為它對兩性相處有多重要!


女性求生欲測試第一題:
女生問男生:「如果我們分手,你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影片中受測者答:「喝酒」跟「到祖宗牌位跪著」。
而「正解」是:聚焦在她為何提到「分手」這事上。

原問句:「如果我們分手,你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重點在前的「分手」,而非「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就「分手」作申論即是。


女性求生欲測試第二題:
女生問男生:「昨天我吃藥的時候,看著窗外的天空,你猜我看見什麼?」
影片中受測者答:「飛機」跟「為什麼不看我」。
而「正解」是:講的話要圍繞在「吃藥」。

再回看原句:「昨天我吃藥的時候,看著窗外的天空,你猜我看見什麼?」
重點仍舊在前,是女生「(為什麼)吃藥」,不在「看見什麼」。


女性求生欲測試第三題:
女生問男生:「剛剛我眼線筆沒水了,甩了兩下,不小心弄髒你放在XX的白襯衫....」
這題,影片中受測者答對了。
重點在「眼線筆沒水」,其他敘述可省略。

諸如此類的問題有:
(1)女生問:「如果有一個胸大又美麗的女生,坐在你腿上,你會心動嗎?」
建議回答:我不會讓女生坐我腿上。

(2)女生問:「你們同學聚會上,有個女生喝醉了,你會送她回家嗎?」
建議回答:我不會跟女生出去喝酒。


之前的一則笑話(註1)跟這個很像。
會議中, 董事長問總經理:「要怎麼把進度落後的產品如期上線完成?」

總經理回答:
「要10個工程師每周上班7天,每天工作16小時,持續半年,
 還要吊死工友養的流浪狗小白。」

董事長驚問:「為什麼要吊死小白 ????」

總經理回頭對技術長說:「你們看吧 !! 就跟你說沒有人會在乎工程師的死活的...」


某個程度上,這也是一種障眼法。



-----------------------------------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札記-理財-需要投保的保險

我的資訊全自從事保險人員對我所言,沒查過任何書籍。
我認為保險是理財(財務支配與風險)的一環,
由我讀股票、基金投資書的經驗,作者各各說法炯殊,卻也頭頭是道,
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歸納不出通則,得是量身訂做,而保險亦相似於此吧!
我僅以聽聞的這套來講述,不是說非得這樣保。


第一.保險是必要的,保費至多佔年(總)收入的10~15%
保險就像汽車的安全氣囊,最好要有,但希望別用到。

投保前,先曉得全年收入扣掉全年支出(基本消費、繳稅、貸款)剩下多少。
特別是剛出社會,如果剩不到10%~15%或更少,等有能力時再保。
反之,身價破億者也不需要保險。是介於區間者,才需要保險。
10~15%是屋頂值,量力而為,7%、5%都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年總收入100萬,扣除基本消費、繳稅、貸款等等,
若是可支配剩40萬,
能將10萬投資、10萬保險、餘者儲蓄(存款金額至少達6到3倍月薪);
若是可支配剩20萬,能將5萬投資、5萬保險,餘者儲蓄。


第二.保險種類
(一)壽險
 這筆錢是自己不幸身故時,給家人的,自己用不到。
 因此,要評估家人的經濟能力,決定理賠金額。
 其次,壽險保費會隨著年紀而增加,過60歲會增加更快,
 所以,在那之後,就要降低賠金額或取消保單。
 (若有後代,六十幾歲,也應該有謀生能力,此時,壽險的重要性便降低不少)

(二)醫療險
 保這項的目的是怕工作年紀,出現疾病,得花大筆錢治療。
 保險公司會在受保人住院時,理賠。
 我覺得它類似旅遊險,有一日最高金額,跟單一疾病治療最高金額之別。
 例如,住院費一天最高賠2,500元,
 或為同一疾病開刀兩次,兩次金額累加,最高賠100,000元。

(三)癌症險
 這是我所知三類中,保費最貴的。
 由於台灣人罹癌年紀平均落於45歲~65歲之間,
 是故,受保時間在這段歲數間,最為妥當。
 我曾讀過關於癌症的書,說人到80歲,絕大多數身上都有癌細胞,
 不過,新陳代謝變慢,不易擴散,不需擔心。
 因為癌症險所費不貲,更應多加考量個人的經濟能力!別讓保障變成重擔。

另有(老年)長照險,我沒有任何資料,無法講。以上。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札記-法律-專業導向或民意導向

某甲:
「我有時候會搗亂,問難別人為什麼非得這樣幹。
 像這次的公投題目,有同性戀婚姻是否立專法,
 以及同性戀婚姻是否直接納入民法(夫妻)。
 我就想質難提案人:這不是法律的專業問題嗎?為何交付民意?
 像我這種法律外行的人,無從得知立專法與入民法孰優孰劣?」

某乙:「嗯嗯。」

某甲:
「有人說:
 『德國立專法,出現種種問題,修法大費周折,
  不如改夫妻定義(一男一女所構成),入民法便能一勞永逸。』
 可是,我覺得一般民眾可感受的是,『一男一女』與『兩女』或『兩男』的視覺差異。
 要說服他們,法律上這三種同等意義,恐怕不容易。立專法反倒直觀。

 我沒法律專業,就當我說的,是硬掰好了。
 當兵時,我寫年度計畫、季計畫、月計畫,全是拿從前的,更改日期後,重印一份。
 立專法,也可拿它國修妥的來參考,不就避免重蹈覆轍;
 或是從我們民法複製一份,改一下夫妻稱謂,不也是專法嗎?事情解決就好。」

某乙:「嗯嗯。」

某甲:
「此外,空污、電廠(能源)公投牽涉到環保、能源、國土利用的專業,
 該由國家統籌作通盤考量,豈能用"要"或"不要"兩選項給人民簡答。
 所以,我對此次的公投題目,頗多意見。」

某乙:「嗯嗯。」

某甲:「你怎老回"嗯嗯"。」

某乙:「我還在想"你說有時候會搗亂",你不是"有時候",而是"經常"。」

某甲:「你停留在開頭,原地踏步!」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札記-政治-台灣區域號碼為何沒01

台灣的區域號碼,從台北02,到手機的09,為何獨缺01呢?

現有交通部發布的<電信網路編碼計畫>寫(註1):
1,緊急電話服務、公眾電話服務、特殊號碼服務。
 2-9,固定通信網路(市話)電話服務。

而在另一份附件<電信網路編碼計畫說明書>裡,則有舉例。
1. 緊急服務(如110、119)
2. 公眾服務(如117、166、168)
3. 急難救助、公共事務諮詢、公眾救助及慈善服務(如1950、1995)。

大抵是如此吧!


有人說(註3):
「數十年前(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留01是要給首都南京的。」
他又說:
「同樣地,大陸北京的長途區號是010,廣州020,上海021,天津022,
 重慶023,瀋陽024,南京025,武漢027,成都028,西安029...
 空去026,是預留給台灣回歸的...」

我不清楚大陸的事情,而台灣的部分,
網路上的<電信網路編碼計畫>,最老的版本是中華民國85年5月30日。
那之前的,找不著了。
縱然我覺得01是南京區碼的機率極低,
但還是得查到1949年前後的電信區碼之官方文件,方能得出最正確的答案呀。



----------------------------------------------
註1:
1. 法規名稱: 電信網路編碼計畫
 修正時間:中華民國105年10月7日
 立法沿革:中華民國105年10月7日交通部交郵字第1055013019號令修正發布,
      並自即 日生效
 法規體系:/ 行政 / 交通 / 電信

2. 附件-電信網路編碼計畫


註2:附件-電信網路編碼計畫說明書


註3:大陸電話區號沒有026,台灣沒有01,給對方預留的?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札記-飲食-可口可樂

透明可樂(註1)
近幾日,日本可口可樂公司推出了一款透明可樂。
據新聞報導(註2),這不是首創,上世紀90年代,就曾上市過,但沒流行起來。
此回,重新研發,捲土重來。
可口可樂的可樂,近幾年已出過好幾款不同口味和顧及健康需求的產品。
台灣市場有香草、櫻桃、Zero(零熱量)、Light(少熱量)。
依目前市面狀況推測受歡迎程度,
原口味佔大宗,Zero、Light佔少數,香草、櫻桃應該被淘汰了。
我覺得,某個程度上,人們有"路徑依賴",依舊喜歡「正統」味道吧。

今年二月,日本可口可樂公司曾發售過桃子口味,但台灣沒有,
這次透明口味,看報導內容是為健康取向,就不知道喝起來感覺如何,
而台灣未來是否販售,猶未可知。

除了可樂,台灣的可口可樂公司有諸多子品牌,
像雪碧、芬達、舒味思、美粒果、爽健美茶、原萃等等。
雪碧、芬達太有名,許多人知道它們是可口可樂有關,
但曉得美粒果、原萃來自可口可樂的人就少很多。

說到雪碧,便令我想到果汁氣泡水,
果汁氣泡水,不一定是拿果汁去打入二氧化碳,
我就見過有些店家的果汁氣泡水,是果汁加雪碧。

而芬達,Fanta,中文維基說它「名稱」(註3):
芬達的名字是德文Fantasie的前半部分,取其「開懷,有趣」的含義。
 這個名稱的只是來自一個簡單的腦力激盪。
 當發明人馬克思·凱特(Max Keith)徵求新飲料名稱時,
 一位銷售人員隨口答出了「芬達」,於是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對此,我有意見。我不覺得能解釋成「有趣」。
英文維基的"芬達"寫,德文的Fantasie意思是"use their imagination"
所以,Fantasie會不會和英文的Fantastic有關,意近於「幻想、想像」之類的呢?

註3

可口可樂公司,成立132年了。我自小到大,聽聞過好多它的故事,包含謠言。
其名稱,是由於成分有可樂果(註4);
其由來,常聽的說法是一位藥師本來調配咳嗽糖漿,竟意外調配出這種飲料(註5)。
我國小時,曾有同學跟我說:
「某位科學家原本是要調製新清潔劑,沒想到發明出可樂。」
我後來知道咳嗽糖漿的事,很好奇他到底怎麼「推導」的,
是因為喝可樂之後,胃酸造成胃痛,又學到清潔劑是強酸,才兩事聯想的嗎?呵呵。


關於可樂的配方,
高中時,某老師說:
「全世界只有四個人,曉得可樂配方的全部或部分。一位是總裁,三位是接班候選人。
 總裁卸任前,會在他們三人中擇一接替。
 為了防止剩下兩人不悅,拿配方出去創業,因此,僅總裁能知道全部配方,
 並將配方分成三等分,讓他們三人各持一份,各自負責其製造。
 由於三人是競爭關係,不會有共享訊息的可能。
 等三人中的一人上任新總裁後,可選擇其餘兩人繼續留任,或者另找三人預作接班。」
我當時聽,覺得這設計好巧妙呀!不過,如此戲劇化,也使我懷疑真實性。哈哈。

大學時,某教授說:
「一百多年來,可口可樂公司不申請專利。
 因為一旦申請,專利法規定,自那起算的20年後要公布配方(註6),
 該時,別人照這配方生產製造,便不用付可口可樂公司專利費用。
 然而,不申請的話,若被洩漏或盜取,怎麼辦?
 可將配方定義為營業(商業)機密,依營業秘密法,向對方提起告訴。」
我覺得這個保密理由,才接近事實。
傳聞,如今配方放在亞特蘭大一家銀行的保險箱,鑰匙由三個人保管(註7)。
這三個人不能同時乘坐一架飛機,避免出現意外,同時與公司簽訂了保密協議。


常聽人批評可樂不健康。
說它高糖高熱量,於是有了Zero、Light;
說它是碳酸飲料,會傷害牙齒(註8),便有人建議用吸管。
忒有趣,為了喝,不怕折騰,為什麼不喝水呢?哈哈。

除上述,我國中時,高年級同學跟我說過一種可樂危害,但純屬無稽之談。
他說:
「有一架飛機上的所有可樂瓶罐爆裂,
 事後清理發現,費盡方法都無法去除可樂殘留的深褐色污漬。
 便有人傳:『長期喝可樂,消化道會整條道變褐...』」
不否認,有這樣的"懷疑"是人之常情,
然而,有實驗證明、事實依據再來說,會不會比較好一些呢?



-----------------------------
註1:Coca-Cola With Dietary Fiber to Launch in Japan (照片來源)


註2:可樂也透明! 日本透明可樂重新上市搶灘(東森新聞)
但其實透明可樂不是創舉,90年代就曾經推出,這次搭上飲料透明風,捲土重來。
瓶身寫著「COCA LOCA CLEAR」原來這是美國可口可樂總公司,
經過至少一年時間,重新研發並測試口味。


註3:
1. 維基:芬達

2. (英文)維基:芬達


註4:維基:可樂
名稱來自可樂早期的材料之一:可樂果(英語:Kola Nuts)。


註5:喝可樂可當作咳嗽糖漿?(國家網路醫藥)
傳聞可口可樂最早是由感冒糖漿公司製造,
應該是因為可口可樂最早是由一位美國藥師發明出來的,
這藥師本來在調配咳嗽糖漿,沒想到卻意外調配出這種飲料。
最原始的配方裡,還含有古柯葉,喝起來會覺得頭比較沒那麼痛,
自然感覺也較舒服,但後來的可口可樂已移除此一配方。


註6:產業與經濟 營業秘密與專利的雙重保護策略
嚴格來說,專利是一把雙面刃。
舉例來說,Mr. J. S. Pemberton早在1880年就調配出來現稱為「可口可樂」的飲料配方。
假如他當時將此配方申請專利,則約在1903年時,
該專利權將會到期,變成公共財,為全人類所有。
從此,任何人想要製造販賣該配方的飲料,並不必付一分一毫給他。


註7:
台灣可樂協會會長黃長毅說:因為配方是可口可樂的最高機密,
 所以據了解配方一直被妥善的鎖在保險箱內,而且規定只有三位總監可以知道這個配方。
 為了保護這個最高機密,
 甚至還規定這三位知道配方的總監不能同時搭機,以防同時發生空難。
 而且工廠實地調配時,
 一組配方還刻意拆成兩班工人,分不同時段完成,以免配方外洩。


 可口可樂公司的說法是:
 「目前配方被保存在亞特蘭大一家銀行的保險箱內,保險箱的鑰匙由三個人保管,
  這三個人不能同時乘坐一架飛機,避免出現意外,同時與公司簽訂了保密協議。」


註8:保健》可樂對牙齒有何影響? 英實驗發現驚人後果(自由時報)
上述飲料(可樂、蘋果酒、氣泡酒)通常屬於酸性,同時內含相當高的糖分,
因而能與牙齒快速進行反應,若民眾長時間讓飲料停留於口中,
或飲用頻率過高,的確有可能出現輕微的腐蝕狀況,琺瑯質的鈣質成分亦有可能因而流失。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札記-法律-文林苑新聞之「留言」:無知之幕

今年5月18日的新聞報導:
2012年文林苑抗爭拆除的王家,最終分得5戶(註1)。
讀維基對這事件的說明(註2),我感覺似乎行政單位拆除有理,。
其次,我不太確定王家"兩筆完全未臨建築線的土地(以2012年來看)"能換得5戶,合不合理。
先不論這個,因為我這篇想談這則新聞後面「留言」的看法。


留言當中,有人嘲笑說:「王家得五戶,學生啥都沒有」。
可是,這不是很正常嗎?不然,要拿到什麼才對呢?

抗爭事件不合法,我不意外,
而且,我覺得就因為是"合理不合法"之事,才選擇集會抗議。
(認為自己合法,早就上法院去提告;認為自己不合理,那鬧什麼勁?)
台灣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黨外運動,在當時政府眼裡哪件合法?
還動輒死刑、無期徒刑迫害。但自由、民主合理!公正、平等合理!
由於有他們少數人的犧牲,才有"立合理的法",加惠台灣所有人。
相信"文林苑事件"中,聲援、阻擋拆除的學生亦是同門心思。
嘲笑者,只注意"單一事件"的利;
抗爭卻分毫不取者,重視的是"制度"的義。

或許嘲笑者想讓學生跟他們一樣,當個順民。
但世界上任何一項權利,沒有不是靠人民自己爭取。
而且,"怎麼確定這種事有一天不會輪到自己或親友?"
若真不幸降臨,人應該會希望多些像他們的人相挺。
因此,多點同理心,不能出錢出力沒關係,至少沒必要譏諷別人願意襄助不幸。


我覺得多想想"會不會輪到自己或親友?"很要緊,
因為才會有所警惕,在意政府有否專橫、法律是否公平。

那如何斷定法律公平呢?
據我所知,目前有個不錯做法,
就是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論》(註3)裡的概念:「無知之幕」(註4)。
什麼是無知之幕?
以下是沃草烙哲學上(註5)的講解:
 契約之所以不公平,是因為訂立契約的雙方都清楚明白彼此的優勢與劣勢。
 在這種情況下,強者便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來佔弱者的便宜。
 為了排除這樣的情況,
 羅爾斯設想一個假想情境,他稱為「原初立場」(the Original Position)。
 原初立場最重要的一項的特色在於參與訂立契約的人,
 都不知道任何關於自己本身以及他人的訊息。
 也就是說,處在原初立場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財富階級、種族、職業、興趣、
 性別、宗教信仰、價值觀、道德觀。
 用羅爾斯的話來說,處在原初立場的人們都被「無知之幕」給遮蔽了。

 羅爾斯認為,

 因為參與訂立契約的人不知道自己以及他人的訊息,
 每個人都無法利用自身的優勢來佔對方的便宜,
 所以參與者所選擇的契約(也就是社會正義原則)必定是公平的。

舉個簡單例子, AB要平分一顆西瓜,如何保證公平。
告訴A:「你負責對半切,切完,讓B先拿。」。
如此,A就會切得公平。

同理,假設你不知道你的財富階級、種族、職業、興趣、性別、宗教信仰、
價值觀、道德觀的前提下,你制定共同遵守的法律,自是公平。
然而,跟所有事物會變化一樣,法律需要落日條款,
公平標準也該順應時代人民的要求,不斷演進!



-------------------------
註1:文林苑王家分得5戶 市價高達上億
三立新聞網 Upload Date & Time
發布時間 2018年5月18日 PM 9點51分


註2:維基: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


註3:
1. 維基: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2. John Rawls(羅爾斯)的正義論


註4: 維基:無知之幕


註5:陳以森/洪秀柱、無知之幕、承諾的張力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札記-法律-台灣新聞業有高度自由

最近有則新聞,
北市市長夫人要對電視台提告,控訴其對市長新增資產的報導不實。
我2015年就類似事情(註1,政治模仿秀)寫過文章,
我現在的論點基調仍舊沒變,此次果真興訟,
我覺得電視台會引用釋憲文509號(註2)的內容,而終將獲判無罪。

我不是法律人,可能有誤解,
記得我從電視、或是在學校聽來:台灣的法律判斷標準,許多是仿效美國。
在美國,
政治模仿秀無罪,是依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證言論自由、信教自由。
著名的判決是:好色客雜誌訴法威爾案(註3);
新聞媒體評論政治人物無罪,即便評論有失實。
則是依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政府行政單位不得種族歧視。
著名的判決是: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註4)。
這個判決中,「真實惡意原則」是重點,此原則要求:
"誹謗案件的原告必須證明,所訴的報導出版者明知報導是假的,或者罔顧報導真偽。"
由於原告承擔了極重的舉證責任,而且證明一個人內心的活動較為困難,
當涉及到公眾人物時,此類案件極少會勝訴。

而在台灣,政治模仿秀無罪、新聞媒體評論政治人物無罪,
是根據憲法第11條、刑法第三百十一條等等(詳見釋憲文509號)

感覺台灣每每這種訴訟,新聞媒體勝、政治人物敗,
總會有人引用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前段規定: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諷刺這是法院認證。
但往往原因是:
刑法第三百十一條規定: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身為一個台灣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對這種事得胸襟廣闊,
該澄清就公開澄清,然後對方死性不改,就當他在刷存在感,
或者想想王爾德的話:
「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議論更糟糕了,那就是沒有人議論你」吧。



----------------------------------------------
註1:戲劇_台灣政治模仿秀


註2:釋憲文509號
§憲法第23條: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
 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
 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這一條包含的憲法精神有
 (1)法律保留原則:依法行政,行政機關所制定之命令非但不得抵觸法律,
         且須有法律之依據跟

 (2)比例原則
 (i)適當性原則:國家所採取者必須是有助於達成目的的措施,又稱「合目的性原則」。
 (ii)必要性原則:如果有多種措施均可達成目的,國家應採取對人民侵害最小者,
        又稱「侵害最小原則」或「最小侵害原則」。
 (iii)狹義比例原則:國家所採取的手段所造成人民基本權利的侵害和所欲達成之目的間,
         應該有相當的平衡(兩者不能顯失均衡),
         亦即不能為了達成很小的目的而使人民蒙受過大的損失,
         又稱「衡量性原則」。
         亦即,合法的手段和合法的目的之間存在的損害比例必須相當。
 毀謗可以有罪責,則是依據「比例原則」。
§


註3:好色客雜誌訴法威爾案


註4: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札記-飲食-為什麼殺魚時,要清除內臟

這篇是前幾天<曹操愛吃魚>(註1)的衍伸,
談一則常識:為什麼殺魚時,魚內臟要清除?

由這影片:【超長的巨蟒 吃起來像叢林烤排骨】(註2),
野外求生專家貝爺(Edward Michael Grylls)擒獲蟒蛇後,宰殺時講的話,便可大致曉得。




當生物死去時,除了外來微生物會讓肉變質外,
同時體內的消化酶會失去控制,令內臟開始腐敗,也會使得肉質臭腐。

或許有人會疑惑,從前沒有冰箱能冷凍、冷藏,但現在有,也要如此嗎?
是的,因為冷凍、冷藏,不能解決內臟被消化酶的問題。
所以,殺魚要三清,去鱗去鰓去內臟,鰓和內臟是魚腥味的主要來源(註3)。
我聽說,也有人建議放血,會將腥味降至最低。


魚的內臟是可以吃嗎?
行的,但大型魚有重金屬的疑慮,得要留意。通常醫生不鼓勵吃(註4)。
好像華人比較會吃動物內臟,例如牛雜,包含牛胃、牛腸、牛心、牛肝、牛腎、牛肺。
外國人不是不吃,但相對比例少。有如法國的鵝肝醬(註5),即鵝跟鴨的脂肪肝。


附帶一提,魚肉要好吃,不是追求新鮮,要求現撈現殺,立即烹調而來,
而是殺魚三清後,再經過「熟成」。
因為許多新鮮現宰的魚,體內的酸性未定,
甜味都蘊涵在魚肉體內還未釋放,此時食用,‭ ‬吃到新鮮,卻未必是吃到最佳美味(註6)。
想最佳美味,得再多一道工序及等待。

先是保鮮添味和避免細菌的過度增生的處置-
可以用鹽冰水、可以用昆布醃漬,網路上有不少教學。
接著,靜候魚死後僵直後的自體分解,
魚肉會因酵素分解作用產生了胺基酸、核苷酸等風味成分,
而這一段酵素分解過程的等待,坊間稱為「熟成」。
在「熟成」完,料理出來的魚才會最是鱻美。



---------------------------------
更新日期:2018.06.03
---------------------------------
註1:札記-飲食-曹操愛吃魚


註2:
(1)原始長度:【S03E01 荒野求生秘技 第三季 貝里斯叢林】(中文字幕 ) 從24:24

(2)僅處理蛇的部分影片:【超長的巨蟒 吃起來像叢林烤排骨】 §已附於其上§


註3:買回來的魚,這樣處理、保存最好!
因魚內臟及魚鰓是魚腥味的主要來源,一般到市場或超市購買魚貨時,
魚鱗、內臟及魚鰓多都已先被去除,但容易有處理不乾淨的狀況,
因此,魚貨要收進冰箱保存前,還需再次檢查,並進行清洗。

註4:吃魚好健康 (林杰樑醫師及譚敦慈護理師撰稿)
吃魚的注意事項
1、 選擇巴掌大的小型魚(放在盤子看到頭尾)。
2、 不吃魚頭及內臟。
3、 生魚片最好每周不要超過六片。
4、 魚以清蒸為佳。
5、 煮湯則湯越少越好。
6、 選擇台灣新鮮盛產的魚種。
7、 魚油含量高的魚:如鯖魚、四破魚、竹筴魚
8、 吃海魚要得到保健效果,不要高溫及油炸烹調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註5:
1. 維基:肥肝 §包含:鵝肝、鴨肝§
 這會使大量過剩的脂肪在其肝臟積聚(脂肪肝),最後得出肥大的肝臟。

2. 果殼網:美味的鵝肝,脂肪肝?
 鵝肝真是“脂肪肝”
 肝臟是禽類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
 超量飼餵會使其肝臟合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大大超過脂肪被轉運、分解的能力,
 於是,肝細胞變得肥大,充滿脂肪滴,鵝肥肝就是這樣形成的。
 相比正常的鵝肝,經過專門培養的肝用鵝含脂率高達60%[3],稱其為“脂肪肝”無可厚非。
 由於高脂能明顯地改善食物的口感,比起其它只能稱之為“養殖副產品”的普通禽肝,
 肥肝自然是口感細膩,彷彿巧克力一樣潤滑,令食客欲罷不能。


註6:
 這樣的酵素分解過程,坊間又稱為「熟成」,
 也是這幾年在臺灣日本料理圈被捧上天的「料理手法」。
 但「熟成」不是種料理方式、更不會是門廚技,
 「熟成」只是肉品因酵素作用自體分解到腐敗的必經歷程
 (發酵食品其實就是種高度熟成的食品)。在魚肉熟成增添風味成分的過程中,
 又要同時避免細菌的過度增生,其中的保鮮學問才是門專業技術。

○其實許多新鮮現宰的魚,體內的酸性未定,甜味都蘊涵在魚肉體內還未釋放,
 這個時候食用,‭ ‬吃到的是新鮮,卻未必是食材的最美味時刻。
 但,‭ ‬只要經過簡單的熟成工序,‭ ‬不但可適度讓魚的甜味釋出,
 保留住美味的魚肉,也可以增加保存時間。
「熟成」前處理:
 以鹽冰水形成保護膜:從菜市場買回處理過的魚,可先用鹽冰水泡30‭ ‬分鐘,
 接著再放入冰箱冷藏6‭-‬12‭ ‬小時,冰鎮可讓魚肉收縮,肉質更有彈性,
 鹽冰水則會清洗魚體,形成保護膜,也會帶出魚的甜味,增加低溫保鮮效果。
 有經過此步驟的魚可多保存3‭-‬4‭ ‬天。

 昆布醃漬是江戶前壽司的經典熟成技藝。魚肉先略經鹽醃,再以清水或清酒沖洗,
 抹乾後夾在兩片昆布中間 ,壓好置放兩小時至兩天。
 大魚如吞拿魚的熟成期可長達十五天或以上。


---------------------------------
衍伸閱讀:
1. 果殼網:屍體內臟“自溶”之謎
 既然冷凍可以阻止屍體腐敗,那又為何會出現“內臟不翼而飛”的詭異事件?
 原來,低溫只能抵禦外敵入侵,
 卻無奈於禍起蕭牆——酶的“叛變”才是對機體最大的打擊。
 在人活著的時候,細胞內用於保持生物活性的各種酶安分守己、各盡其責。
 但當人死後,細胞膜結構破壞,溶酶體破裂,細胞內的各種酶都會被釋放出來,
 其中許多具有溶解作用的酶當場“變節”,
 開始從內部進行破壞——如蛋白水解酶,它能使蛋白質等複合物逐漸降解,
 破壞細胞、組織和器官——這就是所謂的“自溶”。
 換句話說,自溶,就是人死後細胞、組織,
 乃至器官在細胞內酶的作用下發生破壞、軟化、溶解,最終消失的過程。
 由於自溶是由生物酶造成的,因此低溫下(通常儲存屍體的溫度是-9℃),
 儘管酶的活性有所降低,但自溶過程卻不會停止。
 而且屍體儲存的時間越久,自溶越嚴重。
 只有取材後用福爾馬林固定,使蛋白質完全凝固變性,才能夠阻止自溶的發生。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札記-飲食-曹操愛吃魚

歷史記載(註1),曹操特別愛吃魚,
還寫了一篇<四時食制>(註2)介紹了14種魚,下文聊聊牠們是那些。


一.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郫縣,位於四川省;
子魚(註3),古稱:鯔魚,現稱:烏魚(註4)。
《太平預覽》卷936(註5),將之歸類到"鯉魚",我不覺得是。
另有一點也很奇特,曹操在世年代,四川未沒被統一,在蜀(漢)手上,
曹操如何取得新鮮的魚,應該很有趣。
鯔魚


二.䲛,一名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江陽、犍為。
江陽、犍為,位於四川省;
䲛(註6),可能是"鮪魚或鱘魚(註7)"。
我為什麼說"可能",因為自文獻推斷,很難有篤定答案。
中華鱘?


三.蒸鮎。
鮎,鯰魚(註8)。附帶提,「鮎」在日文,則是香魚。
鯰魚



四.東海有大魚如山,長五六里,謂之鯨鯢。
 次有如屋者,時死岸上,膏流九頃,其鬚長一丈,廣三尺,厚六寸,
 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為矛矜。

鯨鯢(註9),雄曰鯨,雌曰鯢,這不用解釋吧。
鯨魚


五.海牛魚皮生毛可以飾物,出揚州。
這"海牛",不太可能是大海牛,
因為揚州最北是北緯33度多,而大海牛(註10,1768年絕種)活動領域最南到北緯37度。
從魚有"毛"來想,根本沒這種生物。
有人說:「會不會毛就是小刺,海牛魚就是河魨(註11)?」
我對這推測沒把握,實在不曉得究竟是什麼。
是河魨?


六.望魚側如刀,可以刈草,出豫章明都澤。
豫章,今江西省,當時在吳國。這應該是長江的刀魚(註12)。
刀魚


七.蕭拆魚,海之乾魚也。
從《太平預覽》卷938(註13),
陳思王,即曹植,他以他父親曹操生前最愛吃的"鰒魚(註14,現稱鮑魚)"來祭祀。
而這十四種魚類,最有可能是鮑魚的,便此乾魚。
鳆魚,即鮑魚


八。䱐魚,黑色,大如百斤豬,黃肥,不可食。數枚相隨,一浮一沉。
一名敷,常見首,出淮及五湖。
應該是江豚(註15)。
江豚


九.蕃踰魚,如鼈,大如箕,甲上邊有髯,無頭,口在腹下,尾長數尺,有節,有毒螫人。
這沒啥爭議,魟魚(註16)。
魟魚


十.髮魚,帶髮如婦人,白肥,無鱗,出滇池。
以現在的滇池來說,主要食用魚(註17)按漁獲量多寡排序:
秀麗白蝦>太湖新銀魚>鯉鯽魚>紅鰭原鮊>鰱鱅魚。
這5種中,白肥、無鱗者是銀魚(註18),但很難解釋"帶髮如婦人"這句。
是銀魚?


十一.蒲魚,其鱗如粥,出郫縣。
搜「蒲魚」(註19),會出現「魟魚」,那就和第九項相同了。
撇開名字,按照"鱗如粥"和"產地四川"來看,臆測是鮰魚(註20)。
是鮰魚?


十二.疏齒魚,味如豬魚,出東海。
也許是台語的海豬肉,也就是海豚,因為海豚的牙齒是疏的。
可是這就不能解釋《太平預覽》卷940(註21)引用潘岳《滄海賦》,講它是比目。

若說是海豚,那與第八項江豚,相似度太高;
若說是鰈魚(註22),也是疏齒沒錯,不過,鰈魚肉質跟豬或豬魚的關聯在哪。
好玩的是,《滄海賦》關於"比目"這一段文字亡佚了(註23)。
是鰈魚?


十三.班魚,頭中有石如珠,出北海。
北海,是北海郡吧,今天的山東省。
《太平預覽》卷940(註24)的另一個描述是:頭中有玉石,如珠璣。
想來想去,頭上有珠子的,就金魚(註25),金魚是可食用的。
是金魚?


十四.鱣魚,大如五斗匳,長丈,口頷下。
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酢。淮水亦有。
孟津,今河南省。鱣魚就現今鱣魚(註26)。
鱣魚

還有,《後漢書》卷82下(註27)提到曹操喜歡吃吳松江鱸魚(註28),
從<四時食制>裡,似乎沒包含。
松江鱸




----------------------------------------------------------------------------
註1:維基百科:曹操
曹操喜歡吃魚,在他的《四時食制》中提及不少魚類。
在一場宴會中也說過「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


註2:《全三國文》卷3:<四時食制>


註3:百度百科:子魚
◎鯔魚的別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鱗二·鯔魚》:“鯔,色緇黑,故名。粵人訛為子魚。”
一說,為稻田中魚。《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三國魏曹操《四時食制》:
“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註4:維基百科:鯔魚 (圖片來源)
『台灣府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


註5:《太平預覽》卷936


註6:漢典:䲛
【註】䱍䲛,鮪也。


註7:《說文解字注》部首卷十一/ 魚部
◎鮪:大者不過七八尺。益州人謂之䱍䲛。大者爲王鮪。小者爲鮛鮪。
◎䱭:按劉逵注蜀都賦曰。鱣、䱍䲛也。...
 李奇注上林曰。周洛曰鮪。蜀曰䱍䲛。陸詩疏曰。益州人謂之䱍䲛。
 按蜀有之者、出於江也。
而䱭,根據百度百科,是鱘魚。圖片來源是:維基百科:中華鱘 


註8:
1. 
2. 百度百科:鯰魚 (圖片來源)


註9:維基百科:鯨 (圖片來源)


註10:維基百科:大海牛
西部則到日本的本州(南限約北緯37度)。


註11:
1. 維基百科:河魨:河魨肉極度美味,是中國「長江三鮮」(河魨、刀魚、鰣魚)之首
2.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吃河魨? (圖片來源)


註12:
1. 維基百科:刀鱭 
2. 百度百科:刀魚 (圖片來源)


註13:《太平預覽》卷938
陳思王《求祭先主表》曰:先主喜食鰒魚,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鰒魚二百,足自供事。


註14:百度百科:鰒魚 (圖片來源)


註15:維基百科:江豚 (圖片來源)
江豚與海豚的最大區別的特徵是它沒有背鰭。


註16:百度百科:魟魚 (圖片來源)


註17:滇池有什麼魚?肉質如何?到底能吃嗎? 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註18:百度百科:銀魚 (圖片來源)


註19:每日頭條:魟魚|蒲魚|鰩魚


註20:百度百科:鮰魚 (圖片來源)


註21:《太平預覽》卷940
潘岳《滄海賦》曰:比目、疏齒。

註22:鰈魚的營養價值 孕婦可以吃鰈魚嗎 (圖片來源)


註23:第五篇:晉·潘岳◎《滄海賦》
(案:《御覽》九百三十九引此賦云,「客魚侯霸」當是此下佚文,尚有缺脫)


註24:《太平預覽》卷940
郭義恭《廣志》曰:班魚,頭中有玉石,如珠璣。

註25:每日頭條:金魚能吃嗎? (圖片來源)


註26:百度百科:鱣魚 (圖片來源)


註27:《後漢書》卷82下:左慈


註28:維基百科:松江鱸 (圖片來源)



----------------------------
參考資料:曹老闆<四時食制>中的魚類都是什麼魚呀?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札記-兩性-女人、菩薩、老虎、鬼

這個段子,我聽過李敖先生講過無數次(註1)。
它的原始出處是唐朝韓琬《御史臺記》,後由《太平廣記》(註2)摘錄。

大致翻譯一下:
唐朝的管國公 任環 甚怕太太。
唐太宗因任環建功,要賜他兩名侍妾,任環拜謝,但不敢收。
太宗知他懼內,便把他太太找來,對她說:
「女人妒忌,是該被休(妻)的七條重罪之一。
 如果你能改掉妒忌,則不用喝這杯(毒)酒。如若不改,則要喝。」
任環他太太:「改不了,讓我喝吧」,於是,飲下。醉了之後回家與家人訣別。
其實,那邊不是毒酒,她沒死。

某天,杜正倫譏笑任環怎那麼怕老婆 。
任環說:
「女人有三個時期很恐怖,
 少女時,坐在那,很端莊,不說話,像個菩薩,能不怕菩薩嗎?
 中年時,保護孩子像隻老虎,能不怕老虎嗎?
 到老太婆時,醜得像鬼,能不怕鬼嗎?
 我畏妻,有啥好奇怪的啊?」



------------------------------------
我是因為這與夫妻關係相關,才放在此類。
------------------------------------
註1:李敖參選立委對話錄(jarvisdd編製)
我承認我怕女人,唐朝有個任圭§應作任環§
唐太宗要給他討小老婆,他為了怕大老婆,寧願違反皇上的命令,不敢討小老婆。
任圭他說,女人一生有三個階段都是男人怕的,
少女時代坐在那,很端莊,不說話,像個菩薩,能不怕菩薩嗎?
中年時代保護孩子像隻老虎,能不怕老虎嗎?
到老太婆時候,醜得像鬼,能不怕鬼嗎?哈哈哈 。


註2:太平廣記/卷第248
唐管國公任環酷怕妻。太宗以功賜二侍子,環拜謝,不敢以歸。
太宗召其妻,賜酒。
謂之曰:「婦人妒忌,合當七出。若能改行無妒,則無飲此酒。不爾,可飲之。」
曰:「妾不能改妒,請飲酒。」遂飲之。比醉歸。與其家死訣。其實非鴆也,既不死。

他日,杜正倫譏弄環。環曰:
「婦當怕者三,初娶之時,端居若菩薩,豈有人不怕菩薩耶。
既長生男女,如養兒大蟲,豈有人不怕大蟲耶。
年老面皺,如鳩盤荼鬼,豈有人不怕鬼耶。以此怕婦,亦何怪焉。」
聞者歡喜。〈(出《御史臺記》)〉
§1. "比"醉歸:等到
2. 大蟲:唐朝稱老虎為大蟲§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札記-飲食-嚐四咖啡品種

我好像是國小時初回嚐純咖啡,第一感覺是:「這是撲鼻香的中藥吧?」
好長一段時日,我喝咖啡會狂加糖與奶精(現在不會了),
所以,我真正能接受的,是咖啡牛奶。
聽人講咖啡能「回甘」,我想那人瘋了嗎?便好奇問咖啡上癮的同事,
他說:「好的咖啡順入喉嚨,味道由苦轉甜,甜到會大喊一聲"甘"。」
想想我也是如此,不過我的"甘",發第四聲罷了。


有的人吃東西能講出味道的層次感,
什麼外脆、中軟、裡嫩,別生異趣,嘴裡演奏交響樂;
什麼肉鮮、菜甜、果香,互別苗頭,口內遊行嘉年華;
喂~不就肉、菜、水果擱一塊,哪有那麼神奇,
去麥當勞點個漢堡加蘋果派就有了阿(翻白眼)。

還有的人能一一道出食材佐料,我沒那能耐,
我會說那是氧原子、氫原子、碳原子...碳水化合物所組成的吧(轉圈圈)。
我嗅覺、味覺並不敏銳,從來不是專業饕客,與其說好吃,不如說嚐鮮跟風,
吃了會說:「喔~原來受歡迎食物長這樣」,
然而,說完我仍是不甚了了,依舊人云亦云。

上個月,一個朋友給我四種咖啡品種的掛耳式咖啡包。
換個方式吧,不聽人說,自己先試。
這回喝之前,不查各個特色,怕被干擾,忽略自個真實感受而附和。
先把品嘗後的直覺寫下,再跟其他人(跟產商)比對,看是否與一致。


首位上場是(衣索比亞)西達摩,我覺得:較著者是它的酸,資料(註1)說是果酸。
原敘述為:
「與一般非洲咖啡不同的是,西達摩有清澈的果酸,
 滑潤的口感,並帶有精緻的花草氣味。」除了酸,我其餘沒發覺,呵呵。


其次是(瓜地馬拉)安提瓜花神,我認為:微苦,嚐不出酸味,具特色的是芳香。
資料(註2)則講它:「 中度口感,圓滑柔順,花香味,微酸。」
看起來出入很大,哈哈。


再來是精選巴西,與前二相比,這是最不苦的,而香氣,遜於安提瓜花神。
資料我懶得查了,肯定不一樣,而且我以為,雖然我現在說得出差別,
但喝完一輪後,過一段時間再隨便挑一種給我喝,讓我猜產地,我很可能沒辦法。
像我昨天去星巴克,店員跟我說要不要換特選咖啡豆,好像說的是"安提瓜花神",
可是,我喝起來跟之前他們泡的沒啥兩樣呀,平白地被加了10塊錢,犯啥傻呀。


最後耶加雪菲,它跟"精選巴西"差不多。
或許是因為兩次喝的時間間隔有點久,我不太區別得出兩者差異。

回想起來,我沒聽過正經美食家如何描述咖啡口感,
但知道絕對不是科學用語:幾級的酸甜苦辣。
他們既要將抽象味覺形象化,
又得說得高尚且引人共鳴(讓聽的人說:對對對、就是那樣),可想其難度。
《世說新語》裡的:白雪紛紛何所似?
一個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另一個說"未若柳絮因風起"。
同是形似、好懂,柳絮比鹽更顯高雅,而這就是好說詞的範例。

形容飲料,我倒是常聽綜藝美食節目的愛用格式:
有以花果去摹繪的,如,這有XX花或果之香,XX花或果之甜。
(目前為止,沒人用過榴槤香)

亦有誇張地分段雕飾從口至喉之過程的,
像是說:初入嘴巴淡而無味,滑到舌根氣味點燃(有時會說爆炸),
進了喉嚨後勁紛湧,掀一次次滔浪,越墊越高,越墊越高,雲深不知處了...
接著臉露浮誇的愉悅。不至於喝個咖啡,會達「夕死可矣」的境界,
但肯定要為收視率,說得這番俗得有力、言大而夸吧。

我可沒有商業壓力,喝個東西不需要演義得像漫畫。
我的結語很簡單,總歸一句,"耶加雪菲"喝起來差不多像"精選巴西"那樣。
以上。



------------------------------------
註1:西達摩--讓人愛恨交纏的精品咖啡


註2:安提瓜 花神咖啡豆 Antiqua 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