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橡皮推翻了滿清》(Page 245)曾提到,
我們現在用的「中文」,
有大量資源是清末時引入日本翻譯的西方詞彙,
或是為了翻譯西方詞彙,用文言文重新構成的新詞。
例如:「思想」、「目的」、「團體」、
「精神」、「方針」、「同胞」、「民主」、
「革命」、「自由」、「直接」、「間接」、
「民族」、「文化」、「健康」及許多科學詞彙如
「壓力」、「阻力」、「膨脹」
等均是日譯西詞的「日製中文」。
書裡還舉個笑話,有一次張之洞看到幕僚的上書中有
「健康」二字,怒道:
「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為可恨!」,
不料「名詞」也是日製中文,於是幕僚反諷:
「名詞亦是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並非說,這些名詞都是日本人創造,
如「革命」,就已用於易經: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這僅是中日文化不停交流,影響所致,可以細究其出處源由,
不是太低級粗野,個人認為實不需如張之洞這般計較吧。
我們現在用的「中文」,
有大量資源是清末時引入日本翻譯的西方詞彙,
或是為了翻譯西方詞彙,用文言文重新構成的新詞。
例如:「思想」、「目的」、「團體」、
「精神」、「方針」、「同胞」、「民主」、
「革命」、「自由」、「直接」、「間接」、
「民族」、「文化」、「健康」及許多科學詞彙如
「壓力」、「阻力」、「膨脹」
等均是日譯西詞的「日製中文」。
書裡還舉個笑話,有一次張之洞看到幕僚的上書中有
「健康」二字,怒道:
「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為可恨!」,
不料「名詞」也是日製中文,於是幕僚反諷:
「名詞亦是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並非說,這些名詞都是日本人創造,
如「革命」,就已用於易經: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這僅是中日文化不停交流,影響所致,可以細究其出處源由,
不是太低級粗野,個人認為實不需如張之洞這般計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