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01哲學類_表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01哲學類_表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札記-表達-多舉幾個例子吧※

多年前在書上讀的一段話令我驚奇,書名全忘,那話卻記憶猶新。
即:「人作夢所見的畫面,不會是整片文字,一定是具體情景。」
人的夢境可以全是象徵符號嗎?
人的夢境可以是全是抽象嗎?有如關於義理,邏輯,哲思等等...沒人能夠吧!
夢中所呈現的是人類最赤裸、最基本、最直觀的表現。
所以,語言、觀念的陳述溝通,
無論如何,得舉貼近生活的例子(或譬喻),給人親切感、即視感的實境。


我讀過的不少書,想表述的道理,少則兩三句,多則七八句差不多就能交代完畢。
然而,後頭所提的大量故事佐證佔去篇幅大半,很嫌冗長。
我明白例子肯定不可或缺,它的存在,至少有兩理由。
第一,增加說服。這裡專指實際案例,這使人相信我們說的有理有據,而不是假設推演。
   比如你知道你的效仿對象是怎麼做而成功,你會更有可能跟著實行;
第二,易於理解。此即前言貼近生活的「親切感、即視感」,所造成的效果
就是數量上,度的拿捏不好說準。我一貫的想法是:能省則省,簡潔為美。
可是,最近讀了萬Sir(萬維鋼)的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打比方>,讓我這想法鬆動。


文的起頭是英國心理學家彼得·沃森(Peter Cathcart Wason)1966 年發明的邏輯題
現在叫做“沃森選擇任務(Wason selection task)”,它是最常用的認知心理學測驗。
幾十年來,不知道被這幾代心理學家拿來做過多少次實驗。題目如下:

Wikicommons
一種紙牌,它的正面是一個數字,背面是一種顏色。 
現在桌面上有四張牌,如上圖,它們向上的一面分別是:
  • 第一張牌是數字 3
  • 第二張牌是數字 8
  • 第三張牌是紅色
  • 第四張牌是棕色
我們的規則是:「如果紙牌正面的數字是偶數,那麼背面的顏色就必須是紅色。」
若想知道這四張牌中有哪些張牌違反這條規則。請問,你至少需要掀開哪幾張牌呢?

答案是:數字 8 那張牌和棕色的那張牌。為什麼呢?
3 是奇數,不在範圍內,故不需要;
8 是偶數,它的背面必須是紅色,因此,我們要檢查。
紅色那張,不論後面數字是奇是偶,皆合規。規則沒說奇數背面不可為紅色。
棕色那張,我們需查看它正面是否偶數,是的話,就違規。

從數據上看,受試者即使是歐美名校的大學生,答對率全都在 25%以下。 
而華生 1966 年做的最早的那次測試,答對率只有 10%。

再看文中另一題,這題是社會題

Wikicommons
酒吧規定,只有18歲以上的人才可以飲酒。 
上面這四張牌的正面是一個人的年齡,反面是他喝了什麼 ——
  • 第一張牌是 16
  • 第二張牌是 25
  • 第三張牌是可樂
  • 第四張牌是啤酒
請問,為了判斷都有誰違規,我們至少該翻開哪些牌?
答案是 16 歲那張和啤酒那張。絕大多數人都答對了這題。
這倒不是因為你做完上一題後,這一題便能輕鬆答對。
學者們當時不是同時給人這兩道題一前一後測,而是拿單一題目讓受試者作題。
雖然這兩題的背後邏輯相同,但第二題答對率遠勝於第一題。為何差別會如此大呢?

心理學家給出的解釋是:因為人的大腦本來就是做社會題用的,大腦喜好人類情境!
一些進化學家則認為,演化使得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更容易判斷人群中的作弊和違規行為。 
大家一起生存需要合作,察覺違規是有利於加強群體合作的本能。
換句話說,將同一邏輯放在人類情境中的,我們便更能輕易理解。

對此,萬Sir給的結語說得很好:
 這告訴我們一個俗氣的道理和一個深刻的道理。
 俗氣的道理是因為人不太擅長抽象思維,所以,我們跟人溝通一定要多打比方。 
 所謂打比方並不是簡單地“把抽象思維變成形象思維”,
 也不僅僅是“跟熟悉的事物類比”,
 而是要給一個生活中的情境,以期能夠調動大腦更多、更古老、
 更快速的區域參與分析討論。 
 這題告訴我們,打比方不一定意味著就會犧牲邏輯的準確性:
 邏輯題的社會版的數學結構完全沒變,但是人們立即就更容易思考了。
 我們要的不是比喻,而是情境。
 
 深刻的道理則是大腦真是個……生理上的東西啊。
  正如我們前面講的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我們如何學習》這本書中所說的那樣,
 學習是神經的重用。
 明明是同一件事,這麼說就行,那麼說就不行,
 我們得適應大腦的老習慣 —— 這簡直有點尷尬。 
 而考慮到這一點,也許我們應該主動練習在不用打比方的情況下,
 去求解數學題和理解燒腦的知識,這是一種因為反人性而高級的鍛鍊。


例子的目的,主要把人引入容易認知的熟悉情境,
這等同我所說的「親切感、即視感」,萬Sir的文章給出社會科學上的證明。
而所有書籍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們,作者永遠無法預期誰讀到這本書,
因此,多打比方有所必要。當然,聽的人站在你面前說他懂了,無須再囉嗦舉例。哈哈。



-------------------------------------------------------------------------------------------------
1. 舉例子的不可或缺,原因來自於:
(1)人是情境、形象思維。單純的抽象邏輯,對人有相當的難度。
(2)若舉實例,更能取信於人。證實是有理有據,而非假設推演。
2. 無法預料別人熟悉於何種情境,多舉幾個例子吧。
-------------------------------------------------------------------------------------------------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表達-諧音哏、譬喻哏、鋪哏埋哏

與朋友聊天,說到現在愛聽愛聽的流行語、講話調調,
大多數也跟我從小到大所遇到的「格式」差不多。分別有諧音哏、譬喻哏、鋪哏埋哏。

1. 諧音哏
挺容易理解的。古時本來就有以音通假,
沒有「早」,古人用「蚤」;沒有背叛的「叛」,古人用「畔」(註1);
沒有「背」,古人用「北」,「敗北」其意是敗背,背對著敵人向後逃。
現流行語中,
「87」,諧音台語的「白癡」;「森77」,諧音「生氣氣」。
「8+9」,諧音台語的「八家將」,有江湖味。
不只如此,諧音亦有不少招數可玩,如縮寫,「就這個樣子」改寫成「就降」。


2. 譬喻哏
和諧音哏相同,仍是古今皆然。
(1)有拿一種形象、意象象徵你想說的事物或情境。
如成語中的「國之干城」、「中流砥柱」便屬此類。
我年幼那時,人們喜歡用「情人」描述女明星之美。
如:大眾情人、軍中情人、學生情人等。
而今日流行語則用「女神」代之,如宅男女神、電玩女神等。

(2)也有直截了當形容你想說的事物或情境。
像「自打嘴巴」,現在縮寫成「打臉」;
成語的「信口雌黃」、「口沫橫飛」及「空口說白話」,
今時則用「打嘴砲」、「講幹話」等。
既然已有同一意思,表達相仿的古語、成語,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用,卻要自創呢?
我覺得人是喜新厭舊的,新的流行語會讓人感覺比較親切、「接地氣」吧!


(3)鋪哏埋哏
我比較習慣稱它為:回call。一個中英夾雜的用詞。
先舉兩個例子:
例一:
 有病患就醫,對醫生說:
  「病這麼久,事業垮了、錢沒了,朋友離去,家人捨棄。我什麼都沒有了。」
 醫生說:「你不是還有『病』嗎?」

例二:
有一個人去動物園,對猴子們招手打招呼(想像一下他的招手動作)。
牠們見狀,紛紛撿起石頭丟擲,那人快跑離開。
他看到管理員便講這事,抱怨:「你們的猴子怎麼這麼兇?」
管理員說:「在猴子肢體語言中,招手等於罵牠白癡,牠們當然生氣。」
那人問:「不然怎樣打招呼?」
管理員說:「拍手。」
於是,那人又回到原地,朝著猴子們拍手。猴子們爭相對他招手。

此即是回call,例一前面埋「久病」的哏,後面醫生的話回call。
例二前面埋「招手是罵人白癡」的哏,後面猴子們動作回call。

另有一種,不斷重複回call。
比如說:
我們公司有努力做事的人,有看熱鬧的人;有認真溝通的人,有看熱鬧的人;
甚至有推功諉過的人,有看熱鬧的人;那你應該知道我們公司什麼人比較多。


我老覺得我是人間一過客,走走看看,
偶爾注意不斷重演的事,歸納後,好像有那麼一丁點收穫。
就和牛頓名言一樣:
我如同海灘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和一粒比較漂亮的貝殼...
貝殼留下,石頭砸路過揮手的人。我回call了。



-------------------------
註1:漢字的假借字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札記-表達-臉書、推特發文,宜先觀點、後論述

兩三個月前或更久吧,我留意臉書新增了「Watch影片」的選項。
影片題材有搞笑視頻(包含寵物),從抖音轉來的不少;有電影、電視的精彩片段;
有運動比賽的關鍵時刻,如關鍵一球;有直播剪輯,如議會質詢、影星、網紅等等。
它們的片長都不長,從我點閱經驗,約在三分鐘以內,有八九成。

臉書的經營是牽扯商業利益的!它是靠流量來賺廣告費的,
人們在臉書上停留越久,它能跟客戶收的金額越高。
它的演算法,一定是將瀏覽數高的影片置前。那個片長應該不是偶然。
有趣的是,最近兩週,臉書在這麼短的影片中塞入至少一則15秒的廣告,
完.全.不.能.略.過,廣告結束才能看到剩下部分。

從這反推,能曉得影片多長比較合適。
然而,也不能排除它是依造使用者習慣,即我本人,來發送影片。


影片是如此,那文字訊息呢?
推特(Twitter)規定每一則,至多140個中文字元,並且,張貼後不開放修改。
臉書(Facebook)則否,沒字數限制(也許有,但我從來沒有達到那自述)、可修正。
但是,如果字太多,其實只顯示前面一部分,要看後面,則要按「⋯ 更多」。

不想有「更多」,
如果每一句都按enter換行,我試過,可以寫5句,每句25字。這樣能寫125個字。
如果不按enter換行,我沒試出來,推測大於推特的140個中文字元!
我覺得這也有精心設計過,這大約140字,是現代人閱讀一則文字的共同極限。
(推特並沒有依使用者是誰來字數增減,全都140字)

換句話說,要寫吸引人的文章,
要嘛在140字左右說完,要嘛在140字抓住目光,令人有按「更多」的衝動才行。
這可以借鏡易中天先生接受採訪的經驗(註1),
一.一開始,先把觀點亮出來;然後有時間再論證,沒時間就別論證。
二.說人話、說真話。要講淺顯易懂的話,要講有憑有據的話,但不用全說,
  媒體不是做學術研究,不需要來龍去脈,細節詳盡。

像常上【年代向前看】的明居正教授,似乎也遵循這兩點。
再者,講得詼諧幽默則又錦上添花。但這要看人格特質,不是誰都能來個段子的。



---------------------------------------
註1:內參-易中天傳播學:說人話和處處替讀者著想
易中天最開始接觸電視是到鳳凰衛視做嘉賓。他被當時的主持人評價為“有電視天賦”。
這個節目時長50分鐘,有六個嘉賓和一個主持人。
易中天分析後得出結論,去掉片頭片尾隔斷廣告等,
內容有40分鐘,7個人講話,平均每個人6分鐘,講得精彩,能播出6分鐘,
講得不精彩,就只有3分鐘,講多了也沒有用。
有些嘉賓非常雄辯,“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三點意見”,
第一點就能講20分鐘,把節目變成個人演講,但是導演往往會一刀剪掉,因為不能用。

後來到了《百家講壇》節目,易中天的談話法就有變化了:
一開始,先把觀點亮出來;然後有時間再論證,沒時間就別論證。
媒體不是做學術研究,不要從前三皇、後五帝說起,那完全是兩回事。”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易中天把自己受到歡迎的原因總結為三個字:“說人話”。
因為有太多的官話、套話、空話、假話、廢話,所以“說人話”反而能成功。
2006年和2007年媒體採訪他,他的原則也是:說真話,不裝。
易中天引用康德的話說:
“一個人所說的必須真實,但是,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要說沒有風險的真話。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札記-表達-五種研究佛學的方法

日本大正時代,
有一位東京(帝國)大學印度哲學科教授(1907~1922)村上專精博士(註1),
他在著作中《佛教統一論:第一篇大綱論》提出現代研究佛教的五種方法:
一.註釋的研究
二.達意的研究
三.批判的研究
四.歷史的研究
五.比較的研究

這是方法,不是文體之類別,
所以,在同一篇論文,可能會包含部分或全部方法。

古代曾有人將佛教的論藏分成釋經論、宗經論。
釋經論,體裁應該歸類成第一種。
它是專對某一部經(我認為可以包含戒經)作註釋,
如龍樹《大智度論》註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會。

宗經論,格式應該劃分到第二種。
讀完許多經或論,對於佛教整體、或某個宗派,或某個議題,
自己建立一套系統理論來闡明,如龍樹《中論》。

而《大智度論》和《中論》的內容中,
龍樹對教內派系(思想差異)或外道的知見,作了認同與不認同的批判;
而大小乘經,他思辨那些經文是了義、那些是不了義,
即下過"比較"功夫,便有"四悉壇"之說。
換言之,《大智度論》和《中論》裡面還含括第三種、第五種。
所以,上述五法,至少四種,古已有之,名稱不同,村上博士是將其歸納出來。
並且,非佛教的其他論文也一體適用此五法。


我喜歡先廣後深,鳥瞰全局再鑽研重點(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這樣),
或以時間序排列出關鍵詞(人、事、物),推演其前因後果。
一來,容易記憶;二來,不會生出「見樹不見林」的紕謬。

若以上述用語來說,我是選擇以達意和歷史為主,註釋、批判、比較為輔。
按我經驗,能進一步解說「是什麼、不是什麼」界定"範圍",
可令表達,更具體、清晰、降低誤會。因此,可以的話,附帶"批判、比較"較佳。
然而,"批判、比較"又是一把雙刃劍,
也許會讓人落入繁瑣、複雜、乃至最終無法取決的困惑中。



---------------------------------------------------------------------------------------------------


---------------------------------------------------------------------------------------------------
參考資料:
《原始佛教思想史》(釋依觀譯),Page 9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表達_【萬萬沒有想到】的一些套路

作家許榮哲教的小說寫作課,有堂課給了一套故事公式,如下圖。


在公開的youtube影片(註1),許先生是這麼解說此公式:
第一步,目標
 1. 當你確立要做什麼事情,方向就會很明確。
 2. 但目標出來之後,不用太早"努力"(這是第三步),先找到阻礙(第二步)
第二步,阻礙
 1. 要注意的是,得顯示出:你這個目標,一定就會這種阻礙。
 2. 阻礙出現後,再開始努力。
第三步,努力
 1. 努力跟目標之間,隔著阻礙。
 2. 努力之後就會產生結果,
第四步,結果
 1. 結果通常是不好的。
 2. 結果距離目標非常遙遠,且越來越遙遠。(如果結果很好,故事就結束了)
 3. 如果結果不好,就要有一股力量往回拉,往目標的方向拉,那就是"意外"。
第五步,意外
 1. 這裡的意外是指"好"的意外。那什麼是好的意外?
  好的意外就是,努力的副作用。所以圖形中,意外跟努力放在一起。
 2. 前面的努力,大致都不會成功,但你的努力會把"某個東西"撐到臨界點。
  只要意外發生,"某個東西"就改變。
  換句話說,你的努力不能把臨界點給衝破,反而是意外促使突破臨界點。
  所以,一定要有努力加意外,而不能只有意外。
第六步,轉彎
 意外造成故事轉彎(過臨界點),帶往結果。
第七步,結局
 1. 要留意的是,結局不能跟目標重疊。結局跟目標重疊的,是爛小說。
  所以,不能完全一樣。
 2. 目標跟結局要同一個高度,但在方向上其實不太一樣。
  所以也不能完全不一樣,那這樣,故事就走歪了


即便是Youtube的【萬萬沒想到】搞笑劇,其中幾集也是遵循這套,且舉三例。
例一:【萬萬没想到】-進擊的劉備(註2)
一.目標:王大槌不想被父王劉備摔。
二.挫折:劉備摔王大槌是為了收買人心,後頭甚至說這是大自然規律。
三.努力:王大槌勸父王有"創新"意識、再摔就斷絕父子關係、
     摔,不能有收買人心的效果等等。每摔一次,就諫言一次。
四.結果:的盧馬(劉備坐騎)難產死,劉備又摔王大槌,
     王大槌堅持要好好解釋為什麼停不下!劉備說一大串,總結為"大自然規律"。
     因此,王大槌傷得一次比一次嚴重。
五.意外:曹操發兵消息傳到,王大槌突然自發,自己摔自己。
六.轉變:劉備這回出手...,情況產生轉變了。
七.結局:王大槌終於打破大自然規律,再也不用被摔,因為他摔死了。萬萬沒想到。

例二:【萬萬没想到】:第一季第三集(註3)
一.目標:王大槌想娶老婆而去相親。
二.挫折:條件太差,女生怎樣都沒興趣。
三.努力:努力介紹自己,才華與人品齊飛,
     拿到算盤運算三級證書、契丹語專業八級證書、騎馬證;
     還特別熱愛生活,獲得中原地區皮皮蝦最完美去殼獎,
     是個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的好少年。但女生依舊沒反應(挫折頻頻出現)。
     王大槌想:果然讚美自己沒什麼說服力,
     因此,他請出大夫(醫生友人)幫他說項。
四.結果:女生聽完目光呆滯,不置可否。
五.意外:女生不急不徐地說:
     「請問你家庭條件怎麼樣?家裡有幾匹馬?幾套宅子?
      官居幾品?月祿幾石(念"旦")?」這一下把王大槌給問跪了。
六.轉變:王大槌說:「沒錯,我就是不折不扣的屌絲。」
     女生說:「你很誠實,我就是欣賞你這種坦誠有擔當的男子。」
七.結局:他倆成親了,三個月後產下寶寶。
     最後一幕,王大槌開心地看著他太太懷裡的黑人小孩,
     接著,臉色一沉地說:「男孩子怎麼能用粉紅色尿布!」

例三:【萬萬没想到】:第一季第六集(註4)
一.目標:王大槌想當黑社會老大。   
二.挫折:黑社會老大要氣場,但王大槌這方面不足。
三.努力:他決定招小弟來壯勢。
     第一個應徵者,王大槌要求他像自己一樣貪惡取財,收保護費!
     事實上,王大槌從未沒收過保護費,無法表率,失敗。
     第二個應徵者,王大槌要求他跟他自己一樣有紋身。
     但,應徵者的紋身比王大槌更能震攝他人。失敗。
     第三個應徵者,王大槌要求要有技能,其中一項是懂槍,
     並且在應徵者前,王大槌展示對槍的專業認識。
     這時,應徵者掏出槍來,說:「是這個嗎?」(質疑王大槌),然後對空鳴槍。
     王大槌嚇傻,不敢錄用。失敗。
四.結果:來應徵者,個個氣場都比王大搥強大,一個人也沒招到。
五.意外: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一個視錢財如糞土,
     瘋起來,幾條大漢近不了身,從來不會質疑老大的傢伙。
六.轉變:王大槌收他,終於有了小弟!
七.結局:可惜,這隻小弟是條兇悍的吉娃娃,頂多當狗司令,自我安慰而已。


本文僅提其中的一套,想知道寫小說的更多細節,請參考註5吧!


-------------------------------------------------------------------------------------
註1:
1. youtube:許榮哲、故事公式(三分鐘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圖片在影片中

2. 【編劇結構】中短篇故事超實用的7問題編劇公式


註2:【萬萬没想到】:第一季第二集:進擊的劉備 (影片後半部)


註3:【萬萬没想到】:第一季第三集 (影片後半部)


註4:【萬萬没想到】:第一季第六集 (影片後半段)


註5:寫作教學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表達_《成為有趣人的55條說話公式》:替別人著想

我是因為看到【囧說書】(註1),才來讀這本書。


本書所言之知識,重在實用,而有無效果,要從跟人互動之後才能曉得。
我在做本書的摘要時,腦中忽然冒出一問題:
假如是一個講話不有趣、與人交流不佳的人,他能識別出本書的重點嗎?
是否他會將書裡的"公式"當成打諢插科、譁眾取寵,而等閒視之或輕視鄙夷嗎?

有些人說:"言之有物",別人才樂於聽你講話。
若真是如此,豈會有綜藝(娛樂)節目呢?而照本宣科的講演,為何會令人發睏呢?
問題恰恰不是出在內容,而對話是怎樣你來我往。

說話有含金量,靠多讀書,自學就能辦到。
而說話能否使對方心生愉悅,說你有趣,則是感性所轄,得接觸人才能真實獲得。
因此,要以「實踐中出真知」,
吃過虧或受益過,方可知道書所講的,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
我下面做的"摘要",便是我回顧有限的過去經驗,
作為聽眾,作出「哪些公式會奏效」的"推斷"。


*****
◎兩個概念
概念一:就算你本身不夠有趣,還是可以說出趣味十足的話。(Page 10)
§沒錯,有趣,不代表要說笑話。§

概念二:顧慮別人心情,「替人著想」的心才是「有趣」的關鍵。(Page 012)
...這本書教的,是讓不有趣的人,也能使人覺得她說話幽默的方法。


◎對於「說話有趣」的五個誤解
1. 要有「有趣的話題」(X)
 →不。根據概念二,講的話讓人產生共鳴:「他替我說出心聲,真爽快。」(Page 025)
 試問,我沒最喜歡什麼樣的人,無非就是「關心自己的人」,
 所以聊天的時候,不要一直想「我要炒熱氣氛」,而是要想
 「他是什麼樣的人」、「他心裡在想什麼」,抱持著好奇心不斷問對方問題,
 聽對方講話(讓他盡情地講),做到這一點就對了。(Page 027)
2. 情緒要HIGH(X)
 別勉強裝High,自然就好
3. 要有哏(X)
 原則一樣依據概念二,不一定要有哏。
 察言觀色判讀「現場的氣氛」,並在「對的時機」講話。
4. 有趣的話題不是「人的不幸」,而是「背後的真相
 (作者說:人比較喜歡聽別人講不幸的故事不喜歡聽人炫耀)
5. 氣氛熱絡時,加入圈子(X)
 反倒思考下一個話題。


◎閒聊
1. 對方講話
○當對方說一些特別的趣聞,你用「我也是」來接話,等於打壞他的興致。(Page049)
(1) 要說"還有這種事,真有趣",而不是輕描淡寫地說:「我也是」。
 得讓對方講得很開心、很得意。
(2) 回應自己相同類型,卻結果悲摧的真實經驗,讓對方覺得特別。(Page100)
 上面說過,人比較喜灣聽別人講不幸的故事。


2.我講話
○人最愛「聊自己」,多問對方問題,讓他講自己,八分聽、兩分說(Page 143)
且問開放式的問題(Page50),問Why、How,而不是問what,when,who(Page 057)

○回答對方問題的原則是,
回答得具體、有節奏(Page116),而如何「延續問題」更重要(Page 067)
具體有節奏的例子:
(1) 在烤肉店: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肉越吃越少,以前到這裡,
一定會點牛舌、里肌肉、五花肉、五花肉、五花肉,五花肉對吧。
(再三確認,可以強化描述的力道)
(2) 美食指南網站,比起「排名」,「評論」更重要。(Page 195)
 不要光看「數字」,找出背後的「理由」增添話題性


◎吐槽
○吐槽對方之前,先肯定對方一次。
 看到對方裝傻時,一定要故意上當,之後再否定他。(Page93)
○被損沒關係,先別急著否認(Page 95)
§別人吐槽你時,要假裝掉入陷阱一次,
 像諧星白雲,常會這樣,事後就說:喂~喂~喂~沒禮貌。§


◎自誇
自誇中要加上自嘲(Page 101)
書中例子:
1. 我多益成績九百分,但看到外國人還是會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2. 我考上XX大學,但我是候補上的


◎當自己是當事人,如何化解尷尬
用自我嘲解
例如:「哎呀--我猜大家都發現了。沒錯,我戴假髮。」
懂不懂得「自我嘲解」,可以做為評量一個人是否風趣的觀察點。(Page 130)
覺得羞恥、想隱瞞某件事,反而會讓現場氣氛更加緊張。


◎規勸對方
○與其說「你應該怎樣」,不如「我覺得怎樣」(Page162)
○說教完,再用「噓寒問暖」蓋過去。
 好比:最近有去打高爾夫球嗎、你女朋友(男朋友)還好嗎?


◎介紹
不要以漂亮話做結尾。(Page178)§肯定中帶否定,很類似"吐槽"那一段的用法。§
例如:1. 這是我前輩XXX,他人很厲害,我受到它很多照顧,
    不過就是小氣點,一次都沒請過客。
   2. 這是我的後輩XXX,他很努力,不過有時候會做白工。


◎聯誼
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吐槽」而是「貼心」。(Page 184)
§貼心的意義,跟概念二相同§
○男性可以主動和話不多的人聊天;女性看到有人杯子空了可以幫忙斟酒。
 熱絡的會話場面以外的細節,才是勝負的關鍵。
○嘲笑別人,彰顯自己的人,絕對無法成為「有趣的人」(Page 187)
○明確表達「我喜歡你或我對你有興趣」,避免成為「飯友」。(Page 190)
○與其「愛的告白」,不如「緊張的告白」(Page 192)


◎演講
○講演不要太賣力
○只要一開始被認定是「有趣的人」,之後講什麼都好笑(Page 223)
○說反話,開玩笑。§我覺得這是賭博,別人覺得不好笑,反而帶來尷尬§
大家想聽「故事」,不想聽「觀念」(Page 235)
○談自己失敗經驗


保持笑容
(Page 259)


*****
我想,想讓自己講話變有趣的人,無非是想「讓別人開心地聽我說話」。
若換位思考,曉得別人也是心同此理。
這也印驗了那句話:「最好的說話者,往往是最好的傾聽者」。
說話有趣的人,是引導對方講出心裡話或是替他道破(說出背後真相,但不是戳破)。


從前讀過相似的書籍有:Brain Tracy《魅力的力量》(註2),可以合併著看。




-------------------
註1:有趣人的說話公式 | 囧說書S1EP5


註2:心理_Brain Tracy《魅力的力量》


-----------------------------
參考資料:
1. 內參-心理-如何利用認知謬誤提升個人魅力 可以說明「自誇中要加上自嘲」
出醜效應:在專業外有一點點小失誤,反而會加分。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讓受試者聽錄音帶,
內容是某人在猜謎。一組錄音中,主角回答問題時打翻了咖啡等;
另一組只錄了回答題目的內容。聽完錄音後,受試者要評價對答題者的好感度,
結果聽到翻倒咖啡聲音的受試者給出的好感度比較高。
人們從理性上偏好能帶給自己利益、更聰明且完美的人,
但事實上,有點不足的人似乎更讓人覺得有魅力。
不過,利用出醜效應前,先要營造出很有能力的印象,
之後有小失誤或小缺點時才會有效果,
如果一開始就持續出現失誤,那麼被正面評價的機會就很渺茫。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表達_《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這本書,我之前就聽過,而今天會讀,是因為看了辯論節目【奇葩說】的關係。
書內容是一篇篇的輕鬆小品,講述著一則則說話的小技巧,易懂不深奧。
很快就能翻完的一本書....讀完後,我依然想看【奇葩說】上的蔡康永,而非書上的,哈哈。
節目上說的話,較引發共鳴。

例如(做主持人要縮小自己),
他說看【康熙來了】,
你(觀眾)是絕對不知道蔡康永這個人在想什麼的,
因為蔡康永扮演的是主持人,不斷的縮小自己,
讓來賓受訪問者多說話,觀眾想知道的是來賓的事。

又例如(先想到聽話者的體貼),
他在做早上7:00~9:00的廣播節目,
要播報一份有關於英國兒童相不相信耶誕老人是否存在的統計。
他顧慮到7:00~8:00,學童父母正在開車送小孩去學校,
如果小朋友在車上聽到這段,一定會哭哭啼啼問:耶誕老人是假的喔?
因此,他延到8:00過後才說,可是依然沒躲過,
仍有很多父母打電話來抗議:幹嘛在這時段講,造成小孩車上聽見鬧情緒。
當然,也只能日後再改進,
總之,說什麼話,都要先考慮對方聽後會怎想,要有這一份的體貼。


雖說節目比書好,但下面,我還是從書中摘出我個人認為不錯的觀點吧。
1. 聊天時,每個人都想聊自己(想對方多說自己)

2. 幽默像走路,講笑話像翻跟斗(幽默與笑話不同)

3. (Page 087)最棒的問句,最可能激發對方繼續說下去的問句,
 多半是這些:
「為什麼?」、「怎麼會?」、「真的喔?」、「我都不知道耶?」、
「那怎麼辦?」、「後來呢?」、「原來是這樣!」

4. 交談不是有獎金的競賽,別急著搶答

5. (Page 118)所有這些高高在上的,類似神明、君王、總裁、是不會跟你談心訴苦的。
 反之,會跟你訴苦的,才是把你當平等的人看待的,才是願意跟你交朋友的。

6. (Page 124)你不是英國女王,離場不必驚動大家
(除非你是主角,否則只需要跟主人、和熟識的人講)

7. 罐頭簡訊,記得加對方姓名(稱呼)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札記-表達-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一,引言

我從前的想法,
能用一句話交代,就不需要用十句講﹔
能用十句話表達,就不需要用百句說﹔
這是一個人該有表達的能力。
但現在想起當時的我,
實在過分地強調簡單扼要,卻忽略讓人明白最重要。


二,具體與說明,兩個基本問題
我從網路文章得知,
印度教育出來的工程師,為什麼邏輯表達的能力很強。
根源於他們的考試,從來沒有選擇題,跟是非題。
自小到大,一直訓練他們用自己的話,去詳細陳述他們想說的。
我非常認同這種教法,
雖然一開頭非常辛苦,但是它卻能裨益深遠的。

我小時候也遭過這樣的困難,
我知道問題來自兩層,
一,根本不曉得如何形成具體的想法
二,知道具體的想法,我要怎麼表達


第一個,我建議,
可以善用樹狀圖(心智圖)或者圖表
輔助形成自己的思想結構,將它具體化。
並多多練習,將會幫助你一次比一次漸入佳境。
而且我的經驗,樹狀圖與圖表是最能提綱挈領的方式。


第二個,則要看場合視對象來決定用字遣辭
(附帶強調,多用理性,少用感性用詞去陳述,不用低俗話博感情)。
重點是,要用對方的語言,先以明確清晰為目標,再漸求簡潔有力。
什麼叫做對方的語言?簡單說,就是講符合對方知識背景能理解的話。

如果是你認識的人,這好掌握。
但倘若是不認識的人,就預設對方是國中生,或國小五年級程度吧。
其次會有的疑惑是:廣詳則容易紊亂,簡要則容易不清晰,該如何拿捏?

我想,一開始就講細節,最可能使人一頭霧水。
建議可以先試著簡述要點,然後再講詳細的細節部分。
如條列式的要點,再一一具體而微。
而當對方了解時(你也感受到對方懂了),便可以隨時中途停下。
進入下個議題,或結束。


三,簡要。要言不煩是目標,但別人不懂則罔然
寫文章、說明事情,最重要的讓他人懂,而不在於字數多寡。
我從前認為簡潔最重要、寫文言文最美,後來略嫌他曲高和寡了。
因為作文之高超的標準不能是,
寫文言文勝白話文!而是閱讀的人,懂不懂你意思!
用過於簡潔的文,寫給他人,讓他看不懂而誤解,那就失去意義了。

我認為,真正的要言不煩,要像四字成語。它就好用在,多數人知道它的意思。
愛因斯坦曾說過:「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換言之,準確而精要,是我們的目標。
而更加臻至的文章,則求能引人共鳴之文,促發他人盎然興趣。


四,說廣說略,縮放自如
再者,有人常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學問能一以貫之,是的,的確是這樣。
如同儒家可以收攝為兩字:仁恕。這是由廣而略。
但是還必須要能再由略而廣,才有資格說,能反其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