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05社會科學類_政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05社會科學類_政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政治_古希臘:西方第一個不依賴神權的文明※

 

古希臘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不依賴神權(Theocracy)的文明,
這一結論來自後人對其政治與社會制度的歸納。
然而,文明的演變通常是漸進的(Gradual Change),
並沒有明確的時間點或單一事件標誌著從神權統治向世俗主義(Secularism)的轉變。
這種變化從來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長期發展的結果。

所謂「不依賴神權」,指的是一個文明的政治、法律、哲學與科學等制度與思想,
主要由人的理性、邏輯與討論建立,而非宗教信仰或神的旨意所決定


透過比較依賴神權(Theocracy)與世俗主義(Secularism)兩種類型的文明,
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其區別。
1. 依賴神權(Theocracy,神權統治)
 ○古埃及:法老(Pharaoh)被視為神的化身,他的命令等同於神諭,
  任何質疑法老的行為都是對神的褻瀆。
 ○中世紀歐洲:天主教會擁有極大權力,教皇的命令甚至凌駕於國王之上。
 ○現代伊朗:作為一個政教結合的國家,其最高領袖是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
  法律體系融合了伊斯蘭教義與世俗法律。
在這類社會中,宗教對政治、法律與學術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人民難以質疑神的權威,決策主要以宗教教義為依據。

2. 不依賴神權(Secularism,世俗主義)
 ○古希臘:儘管擁有豐富的神話文化,但政治制度(如雅典民主)由公民討論決定,
  而非依賴宗教經典或神職人員。
 ○古羅馬共和時期:雖然有國家宗教,但法律由公民投票與元老院制定,而非由祭司決策。
 ○現代西方國家(如美國、法國):法律以憲法與公民權利為基礎,政府不受宗教控制,
  政教分離(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成為主流價值。
在這類社會中,政治與法律由人來制定,宗教僅影響個人信仰,而非國家治理的核心。


然而,有人會問:古希臘有神話,為何仍說不依賴神權?
雖然古希臘人相信眾神,但宗教在政治、法律與學術中的影響力有限,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神話屬於文化,而非國家治理的基礎
古希臘的神話雖深植於文化,影響藝術與文學,但神靈並未成為政治與法律的決策基礎。
希臘的國王或統治者並不被視為「神的化身」,這與埃及法老或中國的「天子」概念不同。

2. 宗教與政治分離,祭司不掌握統治權
希臘雖有神廟與祭司,但祭司的職責僅限於宗教儀式,無法參與立法或執政。
例如,德爾斐神諭(Oracle of Delphi)雖影響決策,但國家治理的核心仍由人主導。
對比中世紀歐洲,教皇擁有廢立國王的權力,古希臘的世俗政治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3. 政治以「人治」為核心,而非神權
古希臘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城邦:
 ○雅典民主(Athenian Democracy):公民透過投票決定政策,無需聽從神職人員的指示。
 ○斯巴達寡頭政治(Spartan Oligarchy):軍事統治,決策亦不受宗教影響。
對比古埃及,法老的命令即是「神的旨意」,不可違抗;
以及中世紀歐洲,教皇的話被視為「上帝的意志」,即便是國王也不能違抗。
在古希臘,統治者並非神聖權威,而是可受公民質疑、辯論,甚至推翻的政治人物。

4. 哲學與科學依賴理性,而非宗教信仰
 ○蘇格拉底(Socrates):用「詰問法」(Socratic Method)來探求真理,而非接受神的啟示。
 ○柏拉圖(Plato):建立「理想國」概念,依靠哲學思辨,而非神的指引。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發展邏輯學、科學分類,透過觀察與分析理解世界,
  而不是靠神話解釋一切。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數學理論,而不是認為數字是神的啟示。
在古希臘,哲學家與學者能自由思考,不必屈服於宗教權威。
不像中世紀歐洲,挑戰《聖經》教義的學者(如哥白尼、伽利略)
可能面臨宗教裁判所的審查,甚至遭受嚴厲懲罰。

 古希臘之所以被認為是西方第一個不依賴神權的文化,並非因為它沒有宗教,
而是因為它的政治、法律、哲學與科學運作主要依靠「人治」與「理性思維」,
而非由神職人員或宗教經典決定。
這一歷史進程塑造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現代民主制度,
引領西方文明逐步邁向世俗化與理性主義。



--------------------------------------------------------------------------------------------------
1. 神話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2. 宗教與政治分離,祭司沒有統治權
3. 政治以「人治」為核心,而非神權 
4. 哲學與科學依賴理性,而非宗教信仰
--------------------------------------------------------------------------------------------------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政治_小國寡民※


讀到一段有趣的文字(註1):
 雖然雅典只有兩萬公民,但是柏拉圖還是嫌人太多了。
 他認為,城邦最理想的規模,是5040個公民。...
 柏拉圖是限制人數,亞里士多德是限制面積,
 他說:「一個城邦的邊界,當以成員目力所及能看見其他所有人為限。」
 亞里士多德是用眼睛看來決定大小,咱們這邊的老子是用耳朵聽
 老子說的「小國寡民」,小到什麼程度呢? 「雞犬之聲相聞」。
 就是誰家母雞下了個蛋啦,誰家狗見到個生人叫起來啦,全國人民都能聽到。
 要小到這個程度。

做個小歸納,理想城邦(國家)的規模,
1. 柏拉圖是用人數規範,限5040人;
2. 亞里斯多德是依眼睛所及之範圍;
3. 老子是用耳朵,相互之間呼喊(拿雞犬相聞比喻)能聽得到作邊界。


*****
第一項,柏拉圖的"5040人"(註2)。
(1)出處是柏拉圖《對話錄》的《法篇》,並非《理想國》。
(2)為什麼是這數目?
 5040等於1x2x3x4x5x6x7;而且同時5040又等於7x8x9x10。
 除了11以外,5040可以被1到12中的數字整除,這種數在數學中又叫「高合成數」。
 5040有什麼好處?因為因數多,所以分組容易。
 由於柏拉圖所在的國家雅典是古希臘的一個小城邦,
 當時的古希臘是由許多小城邦所組成的聯邦體制,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部落聯盟」,
 所以一個大國家,分成多少管理單位較容易管理呢?
 不管是分成7、8、9、10個城邦單位都可以,而5040都可以被這些數整除,
 所以最適合建立一個聯邦國。


第二項,亞里斯多德的"眼睛所及之範圍"。
(1)出處是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第七卷第六章(註3)。
(2)理想城邦人口限度(註4)是「足以達到自給生活所需」、「觀察能遍及」的最大數額。
在商務書局的翻譯本,註釋特別說明意思:
 不超過一萬人,居民能遠近相望(上述的"眼睛所及"和"觀察能遍及")
 里閭相逢,互知其行為、能力、門望、貧富,
 平時集會可以朝至夕歸,戰時徵召可以朝令夕合。


第三項,老子的"相互呼喊,耳朵能聽著"。
(1)出處是《道德經》80章(註5):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疆域大小,國民人數,就無法給出具體數字了。

我是會將其想像成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註6)。
而且,我還會聯想到印度佛教的長度單位:拘盧舍,和聲音相關。
佛學辭典(註7)對其的釋義為:
 大牛之鳴喚或鼓聲之音響所可聽聞之距離,亦即自聚落至阿練若處之距離。
即牛叫能聽到的距離,而這也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四(註8)規定,
人間比丘居住處所離人群聚落(鄉村城鎮都市)的長度。
身為一個淑世的出家修行人,是不可以離眾生太遠的。


---------------------------------------------------------------------------------------------------------------------
理想城邦(國家)的規模,
1. 柏拉圖是用人數規範,限5040人;
2. 亞里斯多德是依眼睛所及之範圍;
3. 老子是用耳朵,相互之間呼喊(拿雞犬相聞比喻)能聽得到作邊界。
---------------------------------------------------------------------------------------------------------------------





註3:百度:亞里斯多德《政治學》 (圖片來源)
第七卷中亞里士多德説明了最好的城邦的目的是讓人民有美好的德行,
過上最幸福的生活,他設想理想城邦的規劃,如人口的多少、
疆域的大小直到社會結構和城市規劃等,其中還涉及到嬰兒時期的教育問題。


註4: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3)Page 356

2. 台大論文:賴顯英《歐美「公民」之形成及「公民質性」演變之探討》2008年 
○註釋4:
古希臘人都認為公民數量應有限定。柏拉圖考慮到公民供養的問題,
認為理想的公民人數為 5,040 人(法律篇:737E)(Aristotle, 1965: 65a),
亞里斯多德則主張以集會時,目力所及能看清楚人為度,大概 1 萬人左右。
太小不能分工自足,大則無法治理,像東方的巴比倫,大到有一次敵軍圍城 3 天,
城內居然還有居民不知,仍然過著宴飲享樂的生活,豈不荒唐?(Aristotle, 1965: 26, 76b)

○亞里士多德還從自治和民主的維度討論城邦規模,
“一邦公民人數不能超過萬人;居民都遠近相望,里閭相逢,互知其行為、能力、門望、貧富;
平時集會可以朝至夕歸,戰時徵召可以朝令夕合”[3]361-362。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亞里士多德在設計國家藍圖時,特別強調國家的領土不可太廣,人口不可太多,
適當的限度應該是國民之間能夠相互熟悉,
人們聚集在一起開會的時候,一個人的嗓音就能使全體入會者都能聽到。
[這個說法比較特別,參考]

以雅典城邦為參考,亞里斯多德描繪了他心目中理想城邦的外貌: 城邦大小要適中,
主要能自給自足並得閒暇生活;人口與邊界都是觀察所能遍及
並可為軍事中心與商業中心( 1984:1326a-1327b )。




註6:桃花源記


[佛光大辭典]
梵語 krośa,巴利語 kosa。為印度古代之尺度名。又作俱盧舍、拘摟賒。意譯聲、鳴喚。
大牛之鳴喚或鼓聲之音響所可聽聞之距離,亦即自聚落至阿練若處之距離
然因土地之高低、聲量之大小各異,是以音響所達之距離多有不同,
而俱盧舍之尺度亦未必一定。


在寺院與社區兩相裨益的良性互動下,聚落日益擴大,
城市興起,獻地建寺或捨宅為寺者漸增,
僧眾的修道場所也漸由「阿蘭若」演進到「近聚落」,乃至「聚落中」,
而寺院也由城郊建到城內。
所謂的「阿蘭若」在定義上也漸起轉變,
由樹下空地的寂靜處演變為「去村五百弓,有一拘盧舍」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三冊,第七五六頁下。
拘盧舍即大牛吼聲或鼓聲可至之處,又一弓等於四「肘」,一肘等於一尺八寸,
故一拘盧舍即三千六百尺),
遂有了「蘭若比丘」(或稱「無事比丘」)和「人間比丘」(或稱「聚落比丘」)之分別。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札記-政治-(中國)交質與和親※


收錄在《古文觀止》裏,《左傳》 ‧ 隱公三年的<周鄭交質>(註2)寫道: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
 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
白話(註2):
 信用不發自心中,盟約交換人質也沒用
  (交質,就是把親生兒子交給訂盟國對方當作人質。)。...
 假如有真誠信用,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菜,
 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裡,用低洼處溝渠中的水(粗劣的食物、粗陋的食器),
 都可以供奉鬼神,獻給王公為食。
 更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按禮去做,又哪裡需要交換人質啊?

這告訴我們:
一來,當時國與國間有交換兒子作為人質的行為,強制對方信守。
二來,周是共主,鄭是諸侯,已到非用「失去兒子」作為懲罰才不致背義忘信,
   象徵周天子威信掃地,也就不能擔當國際間的仲裁者。


若以人性來思考古代的同盟立約,從高尚而低劣,
上者是以人格、道德(神靈)保證信譽,形式上用口頭承諾足矣,即一言九鼎;
次等,立下白紙黑字的契約,透由法治、人治加以保障,
於周朝(東周式微),則由各國的宗主國-周天子出面主持公道,
於現代,則是司法、行政機關,令使讓雙方履行履約或令毀約者付出代價;
再次等,則用抵押物,但如果互信不強,也會怕實踐約定,對方不會交還;
再不行,才用人情、親情加以約束,如上述的交質或稱質子(註3),還有聯姻、和親(註4)。

質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蠻常見的,甚至到了中國最後專制皇朝的清朝仍有。
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註5)便是知名例子,而且,此例還包含和親,康熙帝姑姑嫁他。
但是,正如<周鄭交質>所質疑:有什麼用,彼此依舊不信任。
吳三桂最終叛變了,康熙帝也不安好心眼,早已視之為威脅,
即便吳不叛國,也會想方設法除掉他。
所謂「質子」、「和親」皆是現實政治利益為優先,誠信永遠次要。


*****
既然不重信諾,質子下場是否多為淒涼嗎?這很難說,看人們怎麼審度、交易好處。
例如:戰國時代楚懷王的太子,熊橫(後來的楚頃襄王),
當他父親楚懷王被秦所擄,楚國假稱楚懷王已死,向齊國請回太子。
齊國宰相說:
「如果不讓熊橫回去繼位,他其它兄弟就會被立為王,
 那這人質就毫無作用了(君主之家,兄弟會搶奪王位,父子會比手足親)...」
於是就齊王放熊橫回國(註6)。
而且,假設熊橫在齊國這段期間受好待遇,
日後兩國間或許比較少戰爭、好合作,放他回去,搞不好對齊更有利了;
又例如:秦始王的父親嬴異人,雖身為庶子在趙國當人質不被趙國君臣待見,
但遇到呂不韋,呂不韋將其視為「奇貨可居」(註7),助他回秦當繼承王位。


「和親」始於漢初,漢高祖用對匈奴服軟,以麻痺之。
到漢武帝當政,國富兵強,皇帝已不念是人家丈人、大(小)舅,置之於死地。
此等姻親為圖將來控制、滅掉對手而鋪路。

漢朝劉家這樣對付別人,亦防著別人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外戚。
我老師說:
「漢文帝之所以登皇位,其中一個理由是他母族(外公、舅舅)謹慎善良。這點很有趣。」(註8)
政治婚姻的結盟,向來不單純,親情是工具。



----------------------------------------------------------------------------------------------------------
1. 交質,就是把親生兒子交給訂盟國對方當作人質。
2. 在別國當人質的太子或王子,待遇不一定可憐。
 對方有可能會討好他們,等他們回國不失為一條人脈。
3. 和親政策,最後是結親、結怨很難說。
----------------------------------------------------------------------------------------------------------
註1:圖片來源




註3:維基:質子 (東亞政治)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
○中央強權亦出於控制地方勢力的需要,會任命地方首領的親人為京官,稱任子,美言為入侍。


註4:維基:和親
和親始作人是西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圍七日之後周勃解圍擊退冒頓,
接受婁敬獻策,開啟了「和親政策」。
[婁敬,被賜姓劉,故又作劉敬]


透過政治婚姻使平西王吳三桂的世子吳應熊以額駙的身分留居京師,實際為朝廷的人質。


註6:
○楚國大臣都為此事擔憂,就共同商議説:
「我們大王在秦國不能回來,以割地相要挾,而太子又在齊國作人質,
 如果齊、秦兩國合謀,那我們就要亡國。」於是,想立楚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王。
昭雎説:「大王與太子都被諸侯留難,而我們違背王命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
於是,詐稱楚懷王去世訃告齊國,
齊國國君齊湣王對國相説:「不如拘留楚太子來要求楚國淮北的土地。」
國相説:
 「不能,如果楚國新立君王,
  那麼我們就空守着一個沒有用處的人質,並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義的事。」
有人説:
 「不對。如果楚國立了君王,正好與新的君王作交易説:
  『給我們下東國,我就為您殺掉太子,不然的話,就與秦、韓、魏三國共同擁立太子。』
  這樣下東國一定能得到。」
齊湣王最後採納國相的計謀放回熊橫。熊橫回到楚國,繼承王位,是為楚頃襄王。
原文: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
「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
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
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
    『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
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

2. 戰國時期「抱空質」是什麼意思?反映出當時什麼樣的情形?


戰國時有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呂不韋,他雖然事業有成,但深感商人社會地位太低,
所以萌發了從政的雄心。
當時,秦安國君有一個兒子名叫子楚,他被送到趙國當人質。
由於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對子楚很不禮遇,生活用度也不寬裕,
經濟拮据,日子過得很不稱心。
當時呂不韋正好在趙都邯鄲做生意,看到子楚的特殊背景和處境,
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就去求見子楚。呂不韋對子楚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聽後笑著說:「您還是先光大自己門庭,然後再光大我的門庭吧!」
呂不韋說:「您有所不知,我的門庭是有待您的門庭光大後才能光大啊!」
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說意思,便和他促膝深談。呂不韋告訴子楚自己的計畫:
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得立為秦王,如果安國君華陽夫人能立子楚為繼承人,
那麼子楚就可爭到太子之位。後來呂不韋的計畫果然成功了,
子楚被立為太子,繼位為國君,於是拜呂不韋為丞相。
呂不韋果然因為子楚這個奇貨,而得到了數不盡的名與利。
後來「奇貨可居」就用來比喻利用某種專長或有價值的東西以謀利。


○《史記 卷九 呂太后本紀》:太后家薄氏,謹良。


---------------------------------------------------------------------------------------------------------------
參考資料:<xy224 楚国为什么会对齐国开战?>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札記-政治-為什麼要遊行、靜坐※

從前想不明白,抗議為什麼得遊行、靜坐,
遊行不就一群人相約逛大街,靜坐不就坐在那,啥也不幹。
再偏激者,用絕食(靜坐)傷害自己,對執政者或執政黨以死相脅。
要是對方置之不理,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後來看懂了,民意調查理應是表現"真實人民心聲",
不過,有些媒體聲稱自己是公正客觀,幹的卻是為黨喉舌,那些數字便失去意義。
台灣媒體還不只是"一小搓"政黨偏向鮮明,而是六七成骨子裡是黨媒。
所做出民調,與輿情不符。
此時,人民必得透過集會、遊行,告訴執政者、執政黨真正的民意所向。
所以,站出來、喊出來,讓政府知道有此需求,人數越多,越代表廣大民意。
傷己式抗爭,就展現個態度,除非我死,不然你要給我一個我滿意的回應。
生命曾可貴,XX價更高,若為YY,兩者皆可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