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風俗-《筷子,不只是筷子》

黑字是敘述,藍字是引用。


這本書,最有趣的,莫過於書背上資訊,以及開篇的筷子歷史。
書背上文字如下:
第一雙象牙筷是3100前紂王下令製作。
第一個使用公筷的是宋高宗,
收藏筷子最多的是明代奸相嚴嵩(兩萬雙)。


何以中國的老祖宗不用刀叉吃飯,偏要發明筷子呢?
(這就是開篇的內容,稍後提)

筷子能夾、撥、挑、爬、撮、剝、戳,撕,
種類有...
金筷只有帝王的餐桌上才有,銀筷試毒並不可靠,
而「拾到象牙筷弄窮人家」又是為什麼?(覺得不重要,沒記)
用冬木筷吃飯可防口瘡,棗木塊則有防餿的功效。

古人詩云:「不可依日無此君」。
但是用筷民間忌諱多;朱元璋請唐肅吃飯,
唐肅因橫著而丟了官,這又是為了哪一樁?

(Page 82 出自《翦勝野聞》,把筷子橫放在碗上,
是民間習俗,出自對同桌親友的尊重。
意指:我先吃飽,筷子尚未放下,還在陪著諸君。
朱元璋認為俗禮不可以用於天子,唐肅因而獲罪)
一邊擺一根犯「分離」的忌,船家將筷子橫放碗口是犯「觸礁」的忌。

筷子還有重大功用:
求婚示愛、鬧洞房、掀頭蓋、...祈子順產、有助於兒童智力發展...




筷子的歷史,我大體點一下:
傳說,筷子的發明自於大禹。
他日夜忙於治理(黃河)水患,時刻緊迫,片刻不得少緩。
有次吃肉,等不及肉鍋冷卻,就從旁砍兩根樹枝,從湯夾出肉塊吃食。
久而久之,他也習慣如此。旁人從而效仿,筷子的雛形就此現世。
若根據這說辭,筷子自夏朝時漸漸出現 ,這不無可能。
然而,從前人有歸功於名人的習慣(如黃帝內經,並非黃帝所寫),
原創者或許不是大禹。

戰國時代,《韓非子,喻志》稱筷子為「櫡 」,
古代「者 」與「煮」同字,所以「櫡 」跟煮食有關。
中國最早的烹調方法,肉多用烤的,菜多用煮的,
因此,筷子最初是湯羹中撈菜的器具。

《廣雅,釋器》:梜謂之箸。箸又稱「梜 」,與夾菜入口有意謂。

(Page 29)由考古分析中得知,中國人全面用筷子(不再用手)吃飯,
是在戰國晚期,因為在此之前的陪葬品,有洗手的(用餐)禮器,
戰國晚期及秦統一之後,就消失無蹤。

漢朝,《史記》有時寫「櫡 」,有時寫「箸 」。
說明:有木筷跟竹筷的不同。(南方多竹筷,北方多木筷)

魏晉南北朝:又有新名稱:「筯 」,音同字不同。

唐宋時,從唐詩中考據,「箸 」與「筯 」並用。
附帶提(Page 274)日本的筷子也稱「箸 」,想必與唐朝有關。
其材質多以樸素木製為主,沒中國象牙筷、金筷...,
估計是仿效中國去日本的鑑真和尚,出家人用的餐具,以樸素為主。
跟中國最大的不同,日本筷子頭尖,依實用性推測,是因挑魚刺方便。

元朝,「箸 」與「筯 」兼用。

明朝,《菽園雜記》 ,
民間漁家 諱「住(船走不動)」,諱「翻(翻船)」,
將「箸 」改稱「快兒或快子」,「幡布」改稱「抹布」。
流傳之後,「箸 」變為「快」,即今日叫的「筷子」音。

清朝的文人認為要將他與原本快字區隔,加了竹字頭。
之後,筷子還被附上吉祥意思:筷子筷子,快生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