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語文(日文)_在來:既有※


在日本搭JR,常會看到「在来」線,
其「在来」(註1)之意是「既有的」火車路線,以此和後來的「新」幹線作區別。
由是,便能曉得台灣的「在来」米(註2,日治時代才有的名稱)是何意?
對,就是既有的、舊品種的米。那麼,新品種米的名字是什麼呢?

答案是:蓬萊米。
理論上,應該叫新X米,不是嗎?
確實,當初命名時,數個候選名稱中便有「新台米」、「新高米」。
不過,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選「蓬萊米」以概之(註3)。



------------------------------------------------------------------------------------------------------------------

註1:維基:在來線
在來線是源於日本的鐵道用語,
意指新幹線以外的舊日本國有鐵道/JR鐵道和各個民營鐵路的路線。
日文中「在來」(日語:在来)一詞解作「向來、一直以來、既有」。


註2:維基:在來米
日據時代,日本本土發生米騷動事件,
而台灣從大陸引進的秈米因為口感不佳,不為日本人所愛。
故在1920年代初期,日本人開始在台灣試種日本的梗米(蓬萊米),
以滿足日本內地民眾的需要。日語中「在來」(日語:在来)
意為「向來、一直以來、既有」,因此將台灣既有的秈米命名為在來米,與蓬萊米作區分。


註3:維基:蓬萊米
蓬萊米(臺灣話:hông-lâi-bí)是現今在臺灣主流食用的雜交種稻米,
依時代背景而有不同的定義。現今概稱的蓬萊米,為粳米和秈米的混種,
初始的蓬萊米品種,係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成功。 
1921年於臺北草山(今陽明山)上的竹子湖成功栽種,後逐步推廣。 
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
由伊澤多喜男總督在臺灣鐵道飯店召開的日本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
以有別於台灣本土品種的「在來米」(另外幾個候選名稱包括「新台米」、「新高米」),
蓬萊米遂逐漸成為這種新品種稻米的概稱,包括日後廣為種植的「臺中六十五號」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