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加班晚上,一位主管(JL代稱)來找我隔壁同事,
問他如何處理測試單位測出的問題,
一邊聽一邊質疑我同事,說他有何邏輯漏洞之類,
過五分鐘,僅剩JL一人在講,劈哩啪啦從晚上7:30到8:00,
像對小學生一樣地「指導」我同事正確的工作態度與方法。
我是8點鐘離開辦公室,不曉得最後持續多久。
JL講話由來十分主觀、盛氣凌人,
雖然未有不堪入耳的詞彙,但聽者會有被鄙夷,羞辱的感覺。
一個多月前有傳言,有一位工程師離職後沒多久又回職,可是,換到別部門。
這位工程師原本直屬老闆就是JL,
他跟面試官開的條件是:「只要不用跟JL接觸,他願意回來。」
不單此事,我聽過三四位同事提起JL,觀感都是:「說話很不客氣。」
另有傳聞,有同僚或他老闆提醒他要留意口氣,他有說會設法改進。
是否屬實,且讓我們看下去!
古今不同,從前專制時代,多數情況,血統就能決定這輩子的階級。
除了寒窗苦讀,藉由考上科舉方能躍昇,否則貧富卑賤,難能突破。
然而,時過境遷,我會將職場主管與下屬,當成是「角色扮演」,
下班就像下了舞台一樣,又恢復成「普通人」。
我當兵時,一個少將主管就跟我們說:
「穿軍服、在軍區,他是將軍;卸下軍服、出了軍區,他是老百姓,
碰見地痞流氓得躲,因為『將軍』頭銜,對那群人一點(震懾)作用都沒有。」
因此,我覺得在職場,
即便向比自己職級低的人指派任務,語氣仍須維持對平輩般的平和,
就事論事就好,甭動不動一大串的道理,說到對方不敢回嘴才罷休。
一方面,這樣雖然能強壓折服一個部下,但傳出去,
會讓理性的人迴避與你共事、拒絕做你下屬,妨礙職涯;
另一方面,別人說不過你的原因,
很可能是你的「位子」,而不是你的「道理」,也就聽不見建言。
偏偏居高位者,很難想通這點。
看JL在教導正確的工作態度與方法,也使我想起一個故事。
西元前607年,中國春秋時代,宋國的貴族華元(註1)領兵迎擊鄭國軍隊,
開戰前夜,華元招待所有將士吃羊肉,卻不給幫他駕馬車的御者(車夫)。
照我小時候讀的故事書的說法,
這是因為華元認為御者不過是開開馬車,不用血戰殺敵,
憑什麼跟那些冒生命危險的人一起吃羊肉。
不過,《左傳》(註2)、《史記》(註3)文字少,沒詳說不給的理由。
於是,御者懷恨在心,隔天兩軍一開打,御者對華元說:
「昨天你請吃羊肉,你主事你做主;今天我開車,我主事我做主。」
便載華元到敵軍,華元因而被俘。
《左傳》對此是指責御者因私害公;《史記》沒說;
《淮南子》則引此事來闡明「聖人能見微知著」,
聖人知道:沒顧慮到一個小下屬的心情,會招致被俘的禍害。
而我的想法是,人人有獎,固然沒有多大激勵效果,
可是,人人有,唯獨一人沒有,確實有輕視、處罰的嫌疑(看不出來戰前,御者有錯)。
若華元是刻意漏掉御者,
就像御者所言「誰主事誰最主」的老大心態,那華元何嘗不也是因私害公呢?
「私」是自以為官大就佔理,怎麼做都行,而「公」是"公事",亦可作為"公平"。
不是階位高,就有理;不是聲音大,就有理。
-----------------------------------------------------------------------
註1:WiKi: 華元
註2:史書 -> 春秋左傳 -> 宣公 -> 宣公二年
註3:史記 -> 世家 -> 宋微子世家
註4:雜家 -> 淮南子 -> 繆稱訓
(1)古人對《左傳》、《史記》的「羊斟」之意,見解不同,以下引自《說文解字》。
斟 - 說文解字
左傳。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此羊斟謂羊汁也。
(2)「羊羹不斟而宋國危。」的對句「魯酒薄而邯鄲圍」也很有趣。典故出自《莊子》,
以下譯文,參考許匡《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030.淮南子全譯》的翻譯。
問他如何處理測試單位測出的問題,
一邊聽一邊質疑我同事,說他有何邏輯漏洞之類,
過五分鐘,僅剩JL一人在講,劈哩啪啦從晚上7:30到8:00,
像對小學生一樣地「指導」我同事正確的工作態度與方法。
我是8點鐘離開辦公室,不曉得最後持續多久。
JL講話由來十分主觀、盛氣凌人,
雖然未有不堪入耳的詞彙,但聽者會有被鄙夷,羞辱的感覺。
一個多月前有傳言,有一位工程師離職後沒多久又回職,可是,換到別部門。
這位工程師原本直屬老闆就是JL,
他跟面試官開的條件是:「只要不用跟JL接觸,他願意回來。」
不單此事,我聽過三四位同事提起JL,觀感都是:「說話很不客氣。」
另有傳聞,有同僚或他老闆提醒他要留意口氣,他有說會設法改進。
是否屬實,且讓我們看下去!
古今不同,從前專制時代,多數情況,血統就能決定這輩子的階級。
除了寒窗苦讀,藉由考上科舉方能躍昇,否則貧富卑賤,難能突破。
然而,時過境遷,我會將職場主管與下屬,當成是「角色扮演」,
下班就像下了舞台一樣,又恢復成「普通人」。
我當兵時,一個少將主管就跟我們說:
「穿軍服、在軍區,他是將軍;卸下軍服、出了軍區,他是老百姓,
碰見地痞流氓得躲,因為『將軍』頭銜,對那群人一點(震懾)作用都沒有。」
因此,我覺得在職場,
即便向比自己職級低的人指派任務,語氣仍須維持對平輩般的平和,
就事論事就好,甭動不動一大串的道理,說到對方不敢回嘴才罷休。
一方面,這樣雖然能強壓折服一個部下,但傳出去,
會讓理性的人迴避與你共事、拒絕做你下屬,妨礙職涯;
另一方面,別人說不過你的原因,
很可能是你的「位子」,而不是你的「道理」,也就聽不見建言。
偏偏居高位者,很難想通這點。
看JL在教導正確的工作態度與方法,也使我想起一個故事。
西元前607年,中國春秋時代,宋國的貴族華元(註1)領兵迎擊鄭國軍隊,
開戰前夜,華元招待所有將士吃羊肉,卻不給幫他駕馬車的御者(車夫)。
照我小時候讀的故事書的說法,
這是因為華元認為御者不過是開開馬車,不用血戰殺敵,
憑什麼跟那些冒生命危險的人一起吃羊肉。
不過,《左傳》(註2)、《史記》(註3)文字少,沒詳說不給的理由。
於是,御者懷恨在心,隔天兩軍一開打,御者對華元說:
「昨天你請吃羊肉,你主事你做主;今天我開車,我主事我做主。」
便載華元到敵軍,華元因而被俘。
《左傳》對此是指責御者因私害公;《史記》沒說;
《淮南子》則引此事來闡明「聖人能見微知著」,
聖人知道:沒顧慮到一個小下屬的心情,會招致被俘的禍害。
而我的想法是,人人有獎,固然沒有多大激勵效果,
可是,人人有,唯獨一人沒有,確實有輕視、處罰的嫌疑(看不出來戰前,御者有錯)。
若華元是刻意漏掉御者,
就像御者所言「誰主事誰最主」的老大心態,那華元何嘗不也是因私害公呢?
「私」是自以為官大就佔理,怎麼做都行,而「公」是"公事",亦可作為"公平"。
不是階位高,就有理;不是聲音大,就有理。
-----------------------------------------------------------------------
註1:WiKi: 華元
註2:史書 -> 春秋左傳 -> 宣公 -> 宣公二年
註3:史記 -> 世家 -> 宋微子世家
註4:雜家 -> 淮南子 -> 繆稱訓
(1)古人對《左傳》、《史記》的「羊斟」之意,見解不同,以下引自《說文解字》。
斟 - 說文解字
左傳。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此羊斟謂羊汁也。
宋世家說此事云。華元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可以證左傳之解矣。
傳當本作其御羊羊斟不與。上羊其名也。故字叔牂。
君子謂羊斟非人也。其羊斟之謂乎。二斟字衍文。
淮南子作羊羹。不斟謂不益也。吕覽察微篇羊斟爲人名。亦是淺人增斟也。
我自己翻成白話:
《左傳》:「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這個"羊斟"是帶汁的羊肉。
《史記》<宋世家>也講過這事:「華元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
羊羹=羊斟,證明我對《左傳》的解釋。
《傳》(應該指《左傳》)本來是寫「其御羊羊斟不與」,
第一個「羊」是御者、駕馬車的人,他的姓,他字為叔牂。
又說第二個「羊斟」的羊不是人的姓名,而真的是帶汁羊肉,
前面已說過殺羊食士,這次再提「羊斟」,這是衍文。
《淮南子》把「羊」當成「羊羹」,「斟不」或「不斟」當成「不添給」。
《呂氏春秋》把「羊羹」作為人名,也是學識淺薄的人添增意思。
(2)「羊羹不斟而宋國危。」的對句「魯酒薄而邯鄲圍」也很有趣。典故出自《莊子》,
以下譯文,參考許匡《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030.淮南子全譯》的翻譯。
魯國跟趙國一起獻酒給楚國,魯國的酒淡薄,趙國的酒醇厚。
楚國主酒吏跟趙國使者要酒喝,趙使不給,楚官吏還恨在心,
便將兩個掉包,進給楚王,楚王嫌趙酒淡(其實是魯酒),發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
楚吏身分不及趙使,這也是得罪身分低的人而被報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