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沉沉中,我讀完這本書,這本書似乎沒引起我多少共鳴吧。
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想,就是:「別太以自我為中心,要Open Mind。」
24篇文章中,我以為,第15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最使我有印象。
而以下,是我認為的本書重點:
◎Page 130
為何人的大腦有必要整理既有的記憶呢?
人類大腦記憶系統最大的特徵在於,能集結各種「故事片段」,
讓人在處理世間事物能隨時抽出「適宜」的片段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語言的意思」。我們對自己母語中單字的認知,
並非從字典中一個字一個自背下來的。
讓我們來思考形容詞「冷」這個字:
「這些冰很冷」、「冷風拂過臉頰」、「他的性格很冷(酷)」...
透過各種出現「冷」字的狀況,我們才能正確掌握「冷」字的定義。
透過微妙的感覺,我們也了解「冷」字與「寒冷」、「冰凍」的意思之間有何異同。
,..「故事片段」的累積增加,才能毫無障礙使用母語...
學習外語,缺乏參考實例...要流利不可能。
◎Page 145
人類智力的本質何在?如果只用一句簡單的話形容,應該說是人類的社會程度。
這就是出自我說的那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
我想他所說的的社會程度或社會化,應該是:Open mind
Open mind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內自省:
一個人無法獨存於世,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放下自身的貪著,虛心學習。
曉得別人與我們是不一樣的,莫堅持單一價值、獨一標準。
並且將心收攝,甚至藉由獨處,學會專注,
才能看見更細更準確的內在,推至外境。
第二階段,向外開放,接納這世界多元各型態的觀點,包含批評,
以及與這世界互動,切磋砥礪、共同成長。
◎Page 146
人類精神如果要變得發達,一定需要與他人互動才行。...
一個真誠的人,有時也難免得避開他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有時把自己關起來,讓自己過一下鬱悶的生活也是必要的,
就算人類智力的本質是社會程度,但如果從不讓「我」有時也躲進自己的殼裡,
思考一些私密或難以啟齒的事,我想人類也很難深度洞察世界,
甚至讓人雀躍的創造力吧。
◎Page 147 (腦與境相互牽涉)
人類成長的本質在於腦,也在於身體(遺傳因子)和環境(環境因素)互動,
所以採行中庸的思考才是正確的做法。
無論意識中心主義也好,身體論也罷,
理論的方向還是得放進整個世界觀裡才算正確,若非如此,
每一種理論都只是淪為非正統的次文化。
◎Page 146
現代人極容易陷入一種粗心的判斷,
認為世界大宗教之領袖也應該大家一樣,有著普通人的一面而感到安心,
就像...(某魚店的老闆繪畫高超)...
就主觀認為他的畫僅是屬於「有錢人的興趣」而已,
那永遠無法深入了解繪畫這種藝術工作的本質了。
◎Page 233
作者是以孔子的「七十從心」開始作探討與研究,
其重點在於:別囿於己見,任其自然釋放更深更廣的無限可能。
針對「七十從心」,這個由孔子所提的課題,我也不斷地展開探索研究,
累積了學習的經驗直至今日。
我的直覺是,孔子的「七十從心」和老莊思想的「無為自然」本質上是一樣的,
任憑自己的慾望無止境的釋放,一定會引起社會的對立與混亂,這種判斷
是就單純地擴大的慾望而發的。這可說是一種直線式的「慾望觀」,
與傳統自然的觀念連在一起,如果不加控制,必會導致「群眾對群眾的鬥爭」,
這就是非常單純的自然觀。
事實上,無論是內化在我們身體裡的慾望也好,任其各種生物棲息的大自然也罷,
都根植於比人類未經思考時更高等級的智慧之上,智慧並由此產生...
大自然原本就是潛宿的智慧....不只是某些人所想像那麼簡單....
當「肯定自己的慾望」而讓「自私」的感覺消失,
並步向更深的生命哲學時,人類想必在也在漫長的進化概念過程中,更上層樓了吧。
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想,就是:「別太以自我為中心,要Open Mind。」
24篇文章中,我以為,第15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最使我有印象。
而以下,是我認為的本書重點:
◎Page 130
為何人的大腦有必要整理既有的記憶呢?
人類大腦記憶系統最大的特徵在於,能集結各種「故事片段」,
讓人在處理世間事物能隨時抽出「適宜」的片段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語言的意思」。我們對自己母語中單字的認知,
並非從字典中一個字一個自背下來的。
讓我們來思考形容詞「冷」這個字:
「這些冰很冷」、「冷風拂過臉頰」、「他的性格很冷(酷)」...
透過各種出現「冷」字的狀況,我們才能正確掌握「冷」字的定義。
透過微妙的感覺,我們也了解「冷」字與「寒冷」、「冰凍」的意思之間有何異同。
,..「故事片段」的累積增加,才能毫無障礙使用母語...
學習外語,缺乏參考實例...要流利不可能。
◎Page 145
人類智力的本質何在?如果只用一句簡單的話形容,應該說是人類的社會程度。
這就是出自我說的那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
我想他所說的的社會程度或社會化,應該是:Open mind
Open mind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內自省:
一個人無法獨存於世,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放下自身的貪著,虛心學習。
曉得別人與我們是不一樣的,莫堅持單一價值、獨一標準。
並且將心收攝,甚至藉由獨處,學會專注,
才能看見更細更準確的內在,推至外境。
第二階段,向外開放,接納這世界多元各型態的觀點,包含批評,
以及與這世界互動,切磋砥礪、共同成長。
◎Page 146
人類精神如果要變得發達,一定需要與他人互動才行。...
一個真誠的人,有時也難免得避開他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有時把自己關起來,讓自己過一下鬱悶的生活也是必要的,
就算人類智力的本質是社會程度,但如果從不讓「我」有時也躲進自己的殼裡,
思考一些私密或難以啟齒的事,我想人類也很難深度洞察世界,
甚至讓人雀躍的創造力吧。
◎Page 147 (腦與境相互牽涉)
人類成長的本質在於腦,也在於身體(遺傳因子)和環境(環境因素)互動,
所以採行中庸的思考才是正確的做法。
無論意識中心主義也好,身體論也罷,
理論的方向還是得放進整個世界觀裡才算正確,若非如此,
每一種理論都只是淪為非正統的次文化。
◎Page 146
現代人極容易陷入一種粗心的判斷,
認為世界大宗教之領袖也應該大家一樣,有著普通人的一面而感到安心,
就像...(某魚店的老闆繪畫高超)...
就主觀認為他的畫僅是屬於「有錢人的興趣」而已,
那永遠無法深入了解繪畫這種藝術工作的本質了。
◎Page 233
作者是以孔子的「七十從心」開始作探討與研究,
其重點在於:別囿於己見,任其自然釋放更深更廣的無限可能。
針對「七十從心」,這個由孔子所提的課題,我也不斷地展開探索研究,
累積了學習的經驗直至今日。
我的直覺是,孔子的「七十從心」和老莊思想的「無為自然」本質上是一樣的,
任憑自己的慾望無止境的釋放,一定會引起社會的對立與混亂,這種判斷
是就單純地擴大的慾望而發的。這可說是一種直線式的「慾望觀」,
與傳統自然的觀念連在一起,如果不加控制,必會導致「群眾對群眾的鬥爭」,
這就是非常單純的自然觀。
事實上,無論是內化在我們身體裡的慾望也好,任其各種生物棲息的大自然也罷,
都根植於比人類未經思考時更高等級的智慧之上,智慧並由此產生...
大自然原本就是潛宿的智慧....不只是某些人所想像那麼簡單....
當「肯定自己的慾望」而讓「自私」的感覺消失,
並步向更深的生命哲學時,人類想必在也在漫長的進化概念過程中,更上層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