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影片:
有個朋友介紹我看這集林昶佐演講的TED。
看完,他傳遞給我最強烈的觀點是,「今天得比昨天進步一點!」。
林先生所言的「小選擇」,應該是:
「我今天要不要堅持執行進度?」、「今天要進前一步,我該做些什麼事?」。
可想而知,一定有所謂的「大選擇」,那便是人生的方向,
正是林先生講的「我要十年後的我,成為OO」。
對我而言,
我習慣拿《學習必勝速讀術》書上「學習的犧牲打」的引喻,來解釋「進步」。
無論(人生)目標為何,過程中得完成多少事,
無法保證樁樁一次就成,或者每日都有進度,
人常是在trial and error中,成長、前進。
引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中的圖,我們理想地以為進度線,像圖一。
而事實上,它應該像圖二,乃至像圖三。
人難免會停滯,乃至下墮,但最後是上升就好。
將型態上的挫折、出錯、失敗,都當成暗助最終成功的犧牲打。
再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裡一段話:
無法忍受未知的存在,憑空多了無數的焦慮,因而覺得“必須做點什麼”,
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之下,所做出的決定和行為,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所以,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沒進展,
匆忙地決定"必須做點什麼",有可能適得其反。
不妨停下,想想是否要調整方法、或是沉靜、或是轉移注意力一下。
我能體會林先生所言的時間流逝之感傷,
但做什麼事,不是都會說「我需要時間」,
正因為有時間的催化,人才能將"努力從0積攢到100",
現前的沒辦法,變成未來的沒問題。
有本書(我忘了是哪本了)說別一下子就設定大目標,
可以先從做成小事開始,累積小成功,循序漸進,逐步再把目標放大。
一方面,積累信心;另一方面,養大能力。
聽起來,這不失為好方法。
然而,實務上,怎麼定義"大小",需不需要這麼做,得因人而異了,呵呵。
--------------------------
註1:內參-心理-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除了把情緒寫出來,書裡還提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多關注自己的小成功和小貢獻。
桑德伯格在寫日記的時候,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建議她寫下每一天做得好的三件事。
有證據表明,專注於心理學家稱之為“微小成功”的事件,的確有效果。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人需要每天花5~10分鐘寫下當天發生的好事以及原因。
三週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壓力水平降低了,心理和身體上的不適也減少了。
心理學家認為,發現這些小成功、小貢獻之所以管用,
是因為貢獻是主動的,它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做到”,從而幫我們建立自信。
有個朋友介紹我看這集林昶佐演講的TED。
看完,他傳遞給我最強烈的觀點是,「今天得比昨天進步一點!」。
林先生所言的「小選擇」,應該是:
「我今天要不要堅持執行進度?」、「今天要進前一步,我該做些什麼事?」。
可想而知,一定有所謂的「大選擇」,那便是人生的方向,
正是林先生講的「我要十年後的我,成為OO」。
對我而言,
我習慣拿《學習必勝速讀術》書上「學習的犧牲打」的引喻,來解釋「進步」。
無論(人生)目標為何,過程中得完成多少事,
無法保證樁樁一次就成,或者每日都有進度,
人常是在trial and error中,成長、前進。
引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中的圖,我們理想地以為進度線,像圖一。
圖一 |
圖二 |
圖三 |
將型態上的挫折、出錯、失敗,都當成暗助最終成功的犧牲打。
再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裡一段話:
無法忍受未知的存在,憑空多了無數的焦慮,因而覺得“必須做點什麼”,
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之下,所做出的決定和行為,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所以,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沒進展,
匆忙地決定"必須做點什麼",有可能適得其反。
不妨停下,想想是否要調整方法、或是沉靜、或是轉移注意力一下。
我能體會林先生所言的時間流逝之感傷,
但做什麼事,不是都會說「我需要時間」,
正因為有時間的催化,人才能將"努力從0積攢到100",
現前的沒辦法,變成未來的沒問題。
有本書(我忘了是哪本了)說別一下子就設定大目標,
可以先從做成小事開始,累積小成功,循序漸進,逐步再把目標放大。
一方面,積累信心;另一方面,養大能力。
聽起來,這不失為好方法。
然而,實務上,怎麼定義"大小",需不需要這麼做,得因人而異了,呵呵。
--------------------------
註1:內參-心理-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除了把情緒寫出來,書裡還提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多關注自己的小成功和小貢獻。
桑德伯格在寫日記的時候,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建議她寫下每一天做得好的三件事。
有證據表明,專注於心理學家稱之為“微小成功”的事件,的確有效果。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人需要每天花5~10分鐘寫下當天發生的好事以及原因。
三週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壓力水平降低了,心理和身體上的不適也減少了。
心理學家認為,發現這些小成功、小貢獻之所以管用,
是因為貢獻是主動的,它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做到”,從而幫我們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