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札記-表達-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一,引言

我從前的想法,
能用一句話交代,就不需要用十句講﹔
能用十句話表達,就不需要用百句說﹔
這是一個人該有表達的能力。
但現在想起當時的我,
實在過分地強調簡單扼要,卻忽略讓人明白最重要。


二,具體與說明,兩個基本問題
我從網路文章得知,
印度教育出來的工程師,為什麼邏輯表達的能力很強。
根源於他們的考試,從來沒有選擇題,跟是非題。
自小到大,一直訓練他們用自己的話,去詳細陳述他們想說的。
我非常認同這種教法,
雖然一開頭非常辛苦,但是它卻能裨益深遠的。

我小時候也遭過這樣的困難,
我知道問題來自兩層,
一,根本不曉得如何形成具體的想法
二,知道具體的想法,我要怎麼表達


第一個,我建議,
可以善用樹狀圖(心智圖)或者圖表
輔助形成自己的思想結構,將它具體化。
並多多練習,將會幫助你一次比一次漸入佳境。
而且我的經驗,樹狀圖與圖表是最能提綱挈領的方式。


第二個,則要看場合視對象來決定用字遣辭
(附帶強調,多用理性,少用感性用詞去陳述,不用低俗話博感情)。
重點是,要用對方的語言,先以明確清晰為目標,再漸求簡潔有力。
什麼叫做對方的語言?簡單說,就是講符合對方知識背景能理解的話。

如果是你認識的人,這好掌握。
但倘若是不認識的人,就預設對方是國中生,或國小五年級程度吧。
其次會有的疑惑是:廣詳則容易紊亂,簡要則容易不清晰,該如何拿捏?

我想,一開始就講細節,最可能使人一頭霧水。
建議可以先試著簡述要點,然後再講詳細的細節部分。
如條列式的要點,再一一具體而微。
而當對方了解時(你也感受到對方懂了),便可以隨時中途停下。
進入下個議題,或結束。


三,簡要。要言不煩是目標,但別人不懂則罔然
寫文章、說明事情,最重要的讓他人懂,而不在於字數多寡。
我從前認為簡潔最重要、寫文言文最美,後來略嫌他曲高和寡了。
因為作文之高超的標準不能是,
寫文言文勝白話文!而是閱讀的人,懂不懂你意思!
用過於簡潔的文,寫給他人,讓他看不懂而誤解,那就失去意義了。

我認為,真正的要言不煩,要像四字成語。它就好用在,多數人知道它的意思。
愛因斯坦曾說過:「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換言之,準確而精要,是我們的目標。
而更加臻至的文章,則求能引人共鳴之文,促發他人盎然興趣。


四,說廣說略,縮放自如
再者,有人常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學問能一以貫之,是的,的確是這樣。
如同儒家可以收攝為兩字:仁恕。這是由廣而略。
但是還必須要能再由略而廣,才有資格說,能反其約吧!

札記-文學-文章的題解

從前偶然的一次機會,
一個小我將近十歲的小弟弟(笑莫問),
問我怎麼樣看賞析一篇文章,
我跟他說:
我一開始,先從抄寫文章開始,
由於我在高中時代真的看不懂文言文,
我惟獨用一步一腳步的方法,
去了解他的文句,他表達的方法。。。。
這或許是:讀之千遍,其義自見。的傳統看法吧!

他說:
  他也會抄書,他也同感這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我說:
  我沒有特殊的想法,
  一樣是題解,作者,段義,註解(單字或單辭)。

  題解,原本是說,文題的解釋。
  其實就是,整篇文章大意是什麼,
  我們學的國文,而不是國語。
  以這個觀點,在乎的不是隻字片語,
  依義不依語的整體的呈現,斷不能見樹不見林。

  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描述,他是什麼背景的人,
  他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文章,
  通常,某個時代,文章有共通性,這也能算是時代的產物。
  透過對作者的了解,可以比較或旁通,
  其他作者同一時代的作品。

  段義,重視的是文章的架構,表達的方式。
  與題解的不同,就是題解重視,想表達什麼(思想)。
  至於說,文章的架構,即是修辭學的發揮,用字遣辭的善玅。
  若說題解是思想部分,則段義就是文學部分,
  我就是作如此的思維。

  最後,單字與單辭,所謂構成段義的元素。
  除了多識多學些字辭,著眼點在於記住名句。
  像岳陽樓記,最能代表他的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我說的即是一篇文章精神之所在,點龍畫睛之處。
  以詩言之,即是詩眼。
  一般而言,這句話會回饋到題解上說,
  所以,只要有題解,別怕找不到這句話。


我在佛教裡面也得到類似的啟示,天台宗有五重玄義。
法師說:原本的講經,只要講完五重玄義,經就算講完了。
我想就是題解,作者部分,及經典名句。
法師也說:不需要整部背,只要記住"經典文句(精華文句)"即可。

分析文章,或許可以用其他方式,
例如:詞章,義理,考據,經濟。
四個角度去分析文章,也是一種好方法。


我是因為看到幾本書的序言(跋),或者說是的題解。
果然在該書閱讀上,達到快速進入狀況的效果,
才想起這一件往事。

札記-哲思-我對時間的看法

我常常會去思考,對時間的感覺。

時間不純屬於物質層面,也不純屬於精神層面。
他是一種附屬在無常變化作用的反應。
換句話說,因為有事物的變化,才帶動時間的效應。

以歷史角度來說,
假如沒有事情發生,將看不出來時間的變化。
一個人假如一整天沒做什麼好,那天將不象徵什麼,如同消失。

以生理變化來看,
假如沒有細胞的變化、人會老化,將不能襯托時間的流轉。

所以,事件為主,時間為輔。
歷史都以事情的一件件為單位,或者需要更細膩深入,
皆是藉助時間幫忙標的發生的先後,精緻呈現。

因此對時間的感受,就是對經歷事件(無常)的感動。
人真的像是,事非經過不知難,是優是劣都要親自走一遭才知道。
同理可知,若非有歷經滄桑的厭倦,
或還有很多願望沒達成(不捨無常敗壞),
人對時間,是不會有所計較的。
世間事,一向在一念之間,時光只是附屬在對件件事的一念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