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宗教_負面教材《老神XX2》

若非我朋友介紹,《老神XX2》這本書我在書局翻看幾頁,是絕對不會買的。
讀了有更多疑惑,既已買了,我就耐著性子讀完。


一.與佛教相違
凡書中談到的佛教概念,八成以上是錯誤,總括一句話,對佛教徒這是負面教材。
興許有人會問:「這本書就無益處嗎?」
我會答:
「希特勒也有優點不是?作這樣質疑,什麼都可以為是,
 世界上就沒壞人,也沒爛書了。」
其癥結點就在,他講他的理論就好,亦可創立宗教,
無論是他想引用多少多人的思想作為自己例證,都沒關係。
但不可以扭曲別人意思,把兩扞格不入的思想硬湊一塊,說成他的。

先說舉三個與佛理相違之見解。
1. 「神創」
佛教談的是緣起性空,創教起源,
就在破除婆羅門教大梵天王創造世界(世界有主宰)等邪見,一丁點「神創色彩」都沒有,
是無法與他在開頭第26頁說:「這一份靈性是我--神--所賦予你們的。」融通。
因此,書中交雜使用佛教術語,有混淆視聽之嫌。

2. 「愛」
第33頁:「愛如洪水,只能給予出口,豈能壓制...為不住積蓄的能量。
佛教講性空,不講有個永恆不變的本體(有人稱之為靈魂、神性等),
更無講本體能源流出愛的能量。
佛教是透過空性的體察而無我,對眾生有無畏的慈悲。這跟他所言之愛,南轅北轍。
所以,我尊重他的想法--「愛情(私慾)」與「愛(大公)」之不同,
可是他的「愛」再偉大,仍不能相應到佛法的核心上。

3. 「靜觀全貌、萬有合一」
第60~61頁:
這一份心處在如此寧靜祥和的狀態下,
 便能用細膩精微的觀察力去搜尋肉眼所不能及的細節,那便是「如是觀照」之意。
 你的心一旦被開啟,就等於全身細胞都成為感知的觸角,
 這一份靜是不起波瀾、沒有思想和批判的超然狀態。
 所謂的靜觀全貌,為的是要與萬有合一,
 以便接受那一份超越感官的訊息,因為超越感官,自然也就超越表象。
這很相似於佛教所批駁的「梵我合一」,
不相符於佛教的中觀思想,所謂的「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空性,不是去"合",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更沒有什麼本體有產生萬有,還能相合,
而是「有依空立」,因為空性,所以能「此有故彼有」。
也因此,他的「如是觀照」,與佛教是毫無關連。


再來說說幾個書中"顛倒佛教概念,好註解他是正確"的例子。
103頁:
真正的『心』是超越二元時空與至高連結的『靈性意識』,也就和神性合一,
 當你發現這一份『真心』,並能體會何謂『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的至高寧靜,那是真愛的起源。
「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佛教用語,
但佛教沒有他說的「靈性意識」,牛頭不對馬嘴。

122頁:
「佛陀曾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虛幻』一詞絕非形容詞而已
 ...這虛幻世界的取決於每個人的信念與態度,
 ...每個人都用思、言、行在『選擇』並創造他自己的世界。
 ...每一個人都是在他自己世界中的神,以便進行創造。
 我曾說你們是神,我可一點都不含糊。
說到底,就是在鼓勵創造虛幻,
曲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教是說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無所謂的神性,剛好與後文相忤。
又,他說每個人都是在自己世界中的神,以便進行創造。
那請問"你是神"的想法是不是虛妄世界觀?
是虛妄,那你就不是神了?
不是虛妄,你是神,那不可能有虛幻世界觀,幹嘛提"如夢幻泡影"。

196頁:
『我們都是一個』,沒有誰在誰之外,
 小到一株草和你的關係,大到賓拉登和你的距離,我們都在同共一個能場裡運作。
 ...用佛教的說法,這種承擔就是『菩薩的悲願』,
 祂們知道一切和一切之間並沒有分別,自己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人間疾苦,
 因而能苦民所苦,乃至解救蒼生於水火之中。
這錯得很離譜,
佛教沒說過「我們都是一個」,佛教是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又說:「佛教認為"一切和一切之間並沒有分別"」,仍是誤解,
佛教是指:「每個人"覺悟的真理"沒有差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204頁:
『無為』的意思在說明,只有往內才能尋得那一份超越世界的力量。...
  有些人稱這是『神通』

這對《金剛經》的無為法亂解釋一通,
竟然說:用無為法找到能量,那就有實體了,佛教的「無我」怎麼立說?
另外,我很好奇像他這麼講,把有為法、無為法斷成兩邊,
要怎麼解釋《金剛經》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二.控制自由意志?
74頁:「想得美!我不會那麼做!那樣就干預了她的自由意志。
 這在說:這位「神」可以控制人的意志,但不想控制。
75頁:「要知道,不論你做出怎樣的決定,我都預先同意了。
    自由意志就是我的祝福!你的意願便是我的安排
 這在說:這位「神」可以控制作者的意志。
93頁:「我(這位神)唯一所做的不過就是提醒而已,但你仍保有百分之百的自由意志,
    你也可以選擇不接受我的提醒;但經驗告訴你,
    凡你不接受最直接最清晰的直覺引導時,結果往往會讓你的生命經驗受挫
    我所做的並非干預,而是提醒,這一份提醒也在所有人身上發生。
 這在說:人有自由意志,但要聽神的提醒,但不能當作干預(控制)。

縱然是如93頁所言,神似乎給人"直覺",但這可能有好與壞的結果吧,要算誰的?
這三段給我的感覺,人還是得接受控制。
而這樣仍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一方面很難證明;另一方面,犯罪的人可以說:「我是神的安排,要來犯罪的。」
我實在難以理解,只想問一句:「人到底要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依然認為佛教的「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是比較合理的。


*****
三.因果(緣分)為了平衡?
83頁:
所有的『緣分』都只是為了取得因果中的平衡...
 對一個真正了悟的人而言,沒有一種緣份不是善緣,即便對方的羞辱與攻擊。
208頁:
因果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懲罰,乃是為了平衡
 ...每一次的災難發生...找盡讓自己滿意的理由...更有人開始為天災人禍非難他人。
 要知道,只有在幻象世界的小我,才會批判與問為什麼。...
 除非你能讓自己處在與超然合一的狀態下,否則你不永遠看不到事件背後的真相。
 即便你看得了了分明,怕也無法用他人所能理解的話語去敘述,因為太恢弘...
 所以悟道者皆不輕易開口討論因果,有些甚至是連話都不說了。

假如他說的因緣、緣分、因果、悟道是在講佛教的話,我想可以做以下的討論。

對於83頁,我認為是應如實見,平等心看待。
不然,戰爭、飢餓、疾病要怎樣當成善緣呢?
所謂的「沒有一種緣份不是善緣」,是的一套"權宜之計、暫時的說詞",
以好恢復心情平靜,後面再正確的觀察,極盡所能地作最佳的處置,
諸如,明瞭戰爭是錯誤的,應該學習理性的溝通,避免戰爭。

其次,這兩頁的「取得平衡」說得含糊,
冤冤相報豈不是可說為:「不是為了懲罰,是為了平衡所有的人物質與情緒。」
該不該讓它停止呢?是故,不知所云。
而在208頁,「每次災難之後...」講得玄之又玄,說:
"不能問為什麼",
"要超然合一",
"因為恢弘龐雜,悟道者不輕易開口討論因果,有些甚至是連話都不說了"。

我覺得他搞錯"悟道的方向",
重點不是在於"討論因果",而是在觸證當體即空、因果的軌則。
覺悟不是什麼都懂,像尊者周利槃陀伽是覺悟者,但他對於世間智不甚了了。
因為世間的事物,是要有學習的因,才有學會的果(因果的軌則)。
是可以問為什麼,就是因為不懂才要學;
沒有超然合一,不可能一個動作就懂世間的一切;
不會因為恢弘龐雜而連話不能說,學習就是了。


*****
四、斷念
94頁:
一念生八方動...凡是有因便有果...若要中止這因,就從斷念開始...
 並不是教你沒有任何念頭,(而是)處在某一個『專注』的狀態下去摒除雜念與邪思。...
 當你開始完整地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接受一切的發生,悅納一切的可能,
 意識上你已經可以出生入死,悠遊於人間的天堂;
 那名副其實是人間活佛,行走的基督,那份意識之光也將引領眾人隨行。
上面說過了,他立論的根本與佛教相違,佛教、基督教不可混為一談。
所以斷念,也就說得不太像「應無所而生其心」。全當是他獨特的經驗談吧。


*****
五、反科學(西醫)
104頁:
科學是『術』的一環,是對這物質世界一切可被觀察的計算、推演的情況下,
 發展出來的一門技藝;你們用它發展經濟與文化,
 試圖利用科學的力量改造人類世界。你們確實成功了,
 但千百年來的科技演進,
 除了讓你們有更為便利的生活之外,也帶來巨大的心靈桎梏與壓力。
 科學並沒有解開心靈的枷鎖,甚至帶來更大的心靈障礙。
 若要我說,科學讓你們的心靈倒退!科學部是唯一的救贖,從來不是。
 科學只能解決科學範圍內的問題,對科學以外的領域,你們的科學就一無是處。
105頁:
你們的問題不在科技,而是沉溺專注於科技所產生的幻覺,忽略的心靈指標。
110頁:
意志力也不過是用頭腦的壓抑;心靈力可以為此提供平安的處方...
 所有的疾病之發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你知道:
 你不過是一具身體,透過疾病,你可以關注到你仍有一個可以和身體分開的心靈

科學能破除迷信,讓人理智,
因而不是很苟同他說的"科學讓你們的心靈倒退",將人類遭遇的不幸歸咎在科技發展。
並且,(科技)能力有限,不代表沒有貢獻;(科技)出現差池,不象徵可以因噎廢食。
詆毀知識、倡導知識無用論,得拿出比之更好的東西,否則就是鷽鳩笑鵬。

再者,他的反西醫言論在106頁,
他過於強調心靈,偏激否認別人也像上文,沒意思,就不轉述了。
(上面提過,佛教不講靈性,便沒有"跟身體分開的心靈")


*****
六、情慾
168頁:
宗教企圖消除這些痛苦之因,只是他們弄錯對象了。
 造成痛苦的真正的原因不是情慾,
 而是情慾的污名化,以及迫不得已的壓抑和消除不了(情慾)的執著。
按佛教說法,上二界的眾生,已經控制住情慾,但是他們仍有煩惱。
究其原因,痛苦是來自"自我感(薩迦耶見)"。
這跟他說的不一樣,如此說來,他說的"宗教"不包括佛教。

又179頁:
當你遠離世間幻象,不以這二元世界為真時,你才是真的活在『當下』,
 否則只是活在『現在』,我說過真的的當下是超越時空的。
 而關於性,你們有幾人是用『超越二元』的態度面對....
 當你可以用『合一』的態度而非『分別』的態度,性愛就可以成為悟道之路
大大地錯解佛教的「當下」,依然執著於「現在的合一」當中。
「當下」是指空性,緣起無自性。
你要靠「合一」的方式才能自己變成「真理」,那「合」的因緣消散呢?佛變凡夫?
基礎的概念都錯了,談什麼性愛悟道,更無成立的可能。
181頁還解釋是性愛是愛的能量彼此交換,那就屬他個人創見了。


*****
七.結論
佛教徒讀這本書,好像在作"找錯誤"的習題一樣。
或許,對其他宗教的人,有他的市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