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657年—前651年,時值春秋時代,晉國發生驪姬之亂,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還是去說說吧?不然到死啥都沒有,怨誰呢?」
公子重耳(簡稱重耳,後來的晉文公)與一幫家臣離國出奔,
家臣中一位,名介子推(或稱介之推,註1),即此故事的主角,
他跟著主子自此展開19年的亡命天涯。
逃亡期間,他們經過曹國時(註2),一個小臣偷了財物後逃走。
重耳沒糧食,餓得走不動,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肉,煮成湯食,
一跛一跛走到重耳跟前,餵給他吃。重耳心裡明白,流下眼淚。
終於,重耳逮對時機又得到秦穆公派兵護送,能回晉國了,
將過黃河時(註3),重耳的臣子,同時也是舅舅,咎犯說話了,
他向重耳道別說:
「我隨主公周遊天下(禮貌性說法,不可以說逃亡),服侍有很多不周到之處,
我自己清楚,何況是英明如主公您呢?現在責任已了,請允許我離開吧。」
重耳:「如果我回國做了君主,不能跟你共甘苦,河神請盯著我!懲處我!」
於是,重耳把玉珮丟進河,表示給河神作證,對咎犯立下誓言。
這時,介子推就在他們身後,聽到這些話,便說:
「公子重耳回國當國君,是天意為之!咎犯講這話根本在攬功,
將過黃河時(註3),重耳的臣子,同時也是舅舅,咎犯說話了,
他向重耳道別說:
「我隨主公周遊天下(禮貌性說法,不可以說逃亡),服侍有很多不周到之處,
我自己清楚,何況是英明如主公您呢?現在責任已了,請允許我離開吧。」
重耳:「如果我回國做了君主,不能跟你共甘苦,河神請盯著我!懲處我!」
於是,重耳把玉珮丟進河,表示給河神作證,對咎犯立下誓言。
這時,介子推就在他們身後,聽到這些話,便說:
「公子重耳回國當國君,是天意為之!咎犯講這話根本在攬功,
太不要臉了,我不屑跟這種人同船,我坐別艘好了。」
因此,介子推避開他們偷偷渡河。
待到重耳(後面改稱文公)即位,晉國安定不久,此時周天子卻有難,要晉國勤王。
文公決定出兵,但怕軍隊一離開,國內又亂,便決定先安撫臣民之心,分封功臣。
由於過於匆促,獎賞了咎犯等人,竟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沒邀功(註4)。
然而,介子推聽到連他討厭的咎犯都有份,便說:
因此,介子推避開他們偷偷渡河。
待到重耳(後面改稱文公)即位,晉國安定不久,此時周天子卻有難,要晉國勤王。
文公決定出兵,但怕軍隊一離開,國內又亂,便決定先安撫臣民之心,分封功臣。
由於過於匆促,獎賞了咎犯等人,竟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沒邀功(註4)。
然而,介子推聽到連他討厭的咎犯都有份,便說:
「獻公(文公的父親)有九個兒子,只剩君主(文公)在世。
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離棄他們。
如果上天不滅絕晉國,必定會有國君。
而主持晉國祭祀的人,除了我們君王(文公),還有誰呢?
這是天意啊!那幾個人卻自以為(君主能回國即位)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
如果上天不滅絕晉國,必定會有國君。
而主持晉國祭祀的人,除了我們君王(文公),還有誰呢?
這是天意啊!那幾個人卻自以為(君主能回國即位)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
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盜,況乎冒取上天的功勞當自己的呢?
下位者把偷竊上天功勞當成義行,上位者竟然犒賞此種姦行!
上下相互欺蒙,我難跟這批人相處!」
上下相互欺蒙,我難跟這批人相處!」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還是去說說吧?不然到死啥都沒有,怨誰呢?」
介子推回答說:
「我既已責備他們(咎犯一干人)的罪過還去效法,那我的罪過就更深重了!
況且已口出怨言(對文公),就不該再受俸祿。」
介子推的母親說:「至少讓他知道一下,如何?」
介子推回答說:
「言語,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就要隱遯了,哪用得著文飾?說出口就是貪求顯達了。」
介子推的母親說:「你真能隱遯嗎?那我和你一起去。」
介子推的隨從憐憫他的主人(註5),便送一條幅到宮門口,上寫:
「龍想上天,五條蛇輔佐。現在龍升上雲端,四條蛇各得其所,
留下一條蛇在埋怨,什麼都沒。」
「我既已責備他們(咎犯一干人)的罪過還去效法,那我的罪過就更深重了!
況且已口出怨言(對文公),就不該再受俸祿。」
介子推的母親說:「至少讓他知道一下,如何?」
介子推回答說:
「言語,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就要隱遯了,哪用得著文飾?說出口就是貪求顯達了。」
介子推的母親說:「你真能隱遯嗎?那我和你一起去。」
介子推的隨從憐憫他的主人(註5),便送一條幅到宮門口,上寫:
「龍想上天,五條蛇輔佐。現在龍升上雲端,四條蛇各得其所,
留下一條蛇在埋怨,什麼都沒。」
文公見了說:
「這在說介子推,我當時在憂慮周天子的事,來不及考慮他從前立下的功勞。」
(一定得說是周天子的事,比起賞介子推的緊急之人事物)
文公派人打探,知道介子推躲藏在綿山,可是怎樣遍尋不到。
有人便出餿主意(註6):「放火燒山,介子推自會下山避災,這不就不請自來嗎?」
可能介子推要照顧老母親,來不及跑,活活燒死。
有人說看到介子推死時抱樹(註7),也許是要上樹躲難,但他失敗了。
文公撫著這樹痛哭,後來,把它製成木屐。
每想起當年介子推割肉,悲從中來,看著木屐說:「足下,我傷心阿。」
並且把介子推死的這一天,訂為寒食節,全國上下,全日不能用火(註6)。
以上,是我小時候聽老師講的故事,
綠色字,包含「割肉」、「燒山焚死」、「足下」、「寒食節」。
這是正史,如《左傳》、《史記》所無的,換言之,有極大機率是民間演義。
「割肉」,以當時衛生條件,沒有抗生素,很容易感染而死;
「燒山焚死」中的抱樹,屈原的文字曾寫過(註8),可見得這說法很早,
但為什麼主流的《左傳》、《史記》不記呢?
有可能單純是民間傳說,才捨棄不用;
「足下」,維基說(註9)一般人不認同典故出於此,摻假的概率很高;
而「寒食節」的出現也比故事早,
「這在說介子推,我當時在憂慮周天子的事,來不及考慮他從前立下的功勞。」
(一定得說是周天子的事,比起賞介子推的緊急之人事物)
文公派人打探,知道介子推躲藏在綿山,可是怎樣遍尋不到。
有人便出餿主意(註6):「放火燒山,介子推自會下山避災,這不就不請自來嗎?」
可能介子推要照顧老母親,來不及跑,活活燒死。
有人說看到介子推死時抱樹(註7),也許是要上樹躲難,但他失敗了。
文公撫著這樹痛哭,後來,把它製成木屐。
每想起當年介子推割肉,悲從中來,看著木屐說:「足下,我傷心阿。」
並且把介子推死的這一天,訂為寒食節,全國上下,全日不能用火(註6)。
以上,是我小時候聽老師講的故事,
綠色字,包含「割肉」、「燒山焚死」、「足下」、「寒食節」。
這是正史,如《左傳》、《史記》所無的,換言之,有極大機率是民間演義。
「割肉」,以當時衛生條件,沒有抗生素,很容易感染而死;
「燒山焚死」中的抱樹,屈原的文字曾寫過(註8),可見得這說法很早,
但為什麼主流的《左傳》、《史記》不記呢?
有可能單純是民間傳說,才捨棄不用;
「足下」,維基說(註9)一般人不認同典故出於此,摻假的概率很高;
而「寒食節」的出現也比故事早,
許多學者認為與介之推無關(註10),何況壓根他沒被燒死。
是原有風俗,山西太原老百姓把介子推之事(離綿山近),穿鑿附會上去的。
我說這個的目的是要表達,故事被加油添醋、拼拼湊湊,
這些在所難免、無可厚非。全別當惡意。
是原有風俗,山西太原老百姓把介子推之事(離綿山近),穿鑿附會上去的。
我說這個的目的是要表達,故事被加油添醋、拼拼湊湊,
這些在所難免、無可厚非。全別當惡意。
就像我老師為了豐富畫面加上
"介子推一跛一跛"、"重耳感動落淚"(當然不是因為好吃,不然介子推早死了),
反令劇情更生動、更親民了。
"介子推一跛一跛"、"重耳感動落淚"
反令劇情更生動、更親民了。
而且我也做了,當我決定講這段、不說那段,就有"竄改歷史"的嫌疑,哈哈。
接下來會問:然後呢?時至今日,故事現發展如何?
介子推現在已經成為客家人的神明信仰:開山聖侯,又稱大伯公(註11)。
台灣嘉義、雲林有祂的廟,而祂開山的山,是祂隱居老死的綿山。
-----------------------------------
2018.03.10更新
-----------------------------------
註1:維基百科:介子推
註3:《史記》<晉世家>第58條
原文: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
「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
重耳曰:
「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
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
「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
註4:《左傳》僖公24-介之推(介子推)不言祿
§「不言祿」是介子推最被人津津樂道的。
意思是,不誇自己犧牲奉獻有多偉大,向君主要名利官祿。要功成不居
台灣嘉義、雲林有祂的廟,而祂開山的山,是祂隱居老死的綿山。
-----------------------------------
2018.03.10更新
-----------------------------------
註1:維基百科:介子推
註2:《韓詩外傳》卷十,第3條:割股奉君
晉文公重耳亡,過曹,里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
晉文公重耳亡,過曹,里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
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
註3:《史記》<晉世家>第58條
原文: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
「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
重耳曰:
「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
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
「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
註4:《左傳》僖公24-介之推(介子推)不言祿
§「不言祿」是介子推最被人津津樂道的。
意思是,不誇自己犧牲奉獻有多偉大,向君主要名利官祿。要功成不居
我想,不是在上道德課,且不言之§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
「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
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
「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
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註5:《史記》<晉世家>第61條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註6:燒綿山
§應該從劉向開始有這說法的§
1. 劉向《新序》節士 第22條:
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介推寒食《左傳》晉文公反國,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遂與母偕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
綿上者,西河介休縣地也。其事始未只如此。
《史記》則曰:「子推從者書宮門,有‘一蛇獨怨,之語。文公見其書,使人召之,則亡。
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環山封之,名曰介山。」雖與《左傳》稍異,而大略亦同。
至劉向《新序》始云:
「子推怨於無爵齒,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待之,不肯出。
以謂焚其山宜出, 遂不出而焚死。」
是後雜傳記,如《汝南先賢傳》則云:
「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
《鄴中記》云:
「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子推斷火冷食三日。
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皆冱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
亦為冬至後百有五日也。」
按《後漢·周舉傳》云:
「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
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舉為并州刺史,乃作弔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
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
然則所謂寒食,乃是冬中,非今節令二三月間也。
註8: 節前說寒食探源清明的雙重性格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樹燒而死」的意思,
這樣至少在屈原時代,關於介子推被焚死的說法就已有了。
註9:維基:足下
很多人並不同意這種說法,裴駰註解《史記 秦始皇本紀》時引用蔡邕的話說:
「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指這些稱呼都是敬稱。
註10:百度百科:寒食節
但後人多所考証,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割股的史實也存在爭議。
現今學界認為應是季春時要換新火。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
註 11:開山聖侯:客家神明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汝)偕隱,」遂隱而死。
註5:《史記》<晉世家>第61條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註6:燒綿山
§應該從劉向開始有這說法的§
1. 劉向《新序》節士 第22條:
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
綿上者,西河介休縣地也。其事始未只如此。
《史記》則曰:「子推從者書宮門,有‘一蛇獨怨,之語。文公見其書,使人召之,則亡。
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環山封之,名曰介山。」雖與《左傳》稍異,而大略亦同。
至劉向《新序》始云:
「子推怨於無爵齒,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待之,不肯出。
以謂焚其山宜出, 遂不出而焚死。」
是後雜傳記,如《汝南先賢傳》則云:
「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
《鄴中記》云:
「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子推斷火冷食三日。
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皆冱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
亦為冬至後百有五日也。」
按《後漢·周舉傳》云:
「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
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舉為并州刺史,乃作弔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
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
然則所謂寒食,乃是冬中,非今節令二三月間也。
註7: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10:足下之稱
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製屐。
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註8: 節前說寒食探源清明的雙重性格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樹燒而死」的意思,
這樣至少在屈原時代,關於介子推被焚死的說法就已有了。
註9:維基:足下
很多人並不同意這種說法,裴駰註解《史記 秦始皇本紀》時引用蔡邕的話說:
「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指這些稱呼都是敬稱。
註10:百度百科:寒食節
但後人多所考証,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割股的史實也存在爭議。
現今學界認為應是季春時要換新火。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
根據宮廟分布地點初步判斷,介之推應與客家信仰有關,
崙背新庄社區為鍾姓客家人的聚落,開山宮主祀神明有三尊,
中尊為介之推,稱開山聖侯,居民都稱大伯公或大伯爺,
左尊為媽祖,俗稱媽祖婆,右尊則是鍾馗,稱伏魔公府,
鍾姓族人將鍾馗奉為祖先神,故稱祖公爺。
「大伯公」是客家人對保護神的稱呼,對照另外幾個宮廟,
也都稱介之推為大伯公、大伯爺或大伯公爺,
因此推斷,介之推神明與客家信仰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