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我已經忘了是讀哪本書了,他說,
「很令人意外地,統一六國尚武為風的秦國,
竟然可以寫出,如此浪漫的詩句。」
這確實是文學的朦朧浪漫美的上乘作品
我不曉得別人是不是跟我一樣,
我之所以會知道這首詩,是因為瓊瑤的電視劇「在水一方」。
我之所以會知道這首詩,是因為瓊瑤的電視劇「在水一方」。
我高中時,學到的"詩經常識",是為了考試用,
什麼韻文之祖,最早的詩歌總集之類的。
到大學,才真的接觸到詩經,讀到原文(似乎好晚好晚了)。
我所讀的多數資料,都是在講對於所愛之人,遙望而不可及之感。
例如:南山中學:<蒹葭>(註1)言道:
「由「道阻且長」,寫的是路的遙遠難至;
變為「道阻且躋」,是說路越來越險峻,甚至需要攀緣而上;
再變為「道阻且右」,則言路越來越曲折難行。
三章所表現的處境有難度上的遞升。」
百度百科的<蒹葭>(註2),也是如此說明:
「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
什麼韻文之祖,最早的詩歌總集之類的。
到大學,才真的接觸到詩經,讀到原文(似乎好晚好晚了)。
我所讀的多數資料,都是在講對於所愛之人,遙望而不可及之感。
例如:南山中學:<蒹葭>(註1)言道:
「由「道阻且長」,寫的是路的遙遠難至;
變為「道阻且躋」,是說路越來越險峻,甚至需要攀緣而上;
再變為「道阻且右」,則言路越來越曲折難行。
三章所表現的處境有難度上的遞升。」
百度百科的<蒹葭>(註2),也是如此說明:
「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
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
有追求暗戀的人或惋惜無法招引賢士的含義。」
然而,也有人意見相左的。
如:中國華文教育網:所謂依人,在水一方(註3):
「清人馬瑞辰說:『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
下四句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而求之則近而易見,
非以在水一方為喻遠也。』(《毛詩傳箋通釋》)
由此可見,詩人沒有直接去找『伊人』,
可能有一段得而複失而又不能忘懷的愛情的難言隱衷。」
換言之,可望也可及的,但是有難言之隱。
但其實,對我而言,這還是在說「可望而不可及」,哈哈。
我喜歡這首詩的層遞感,就如同張小嫻的<最遙遠的距離>(註4)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
至於這首詩經的翻譯(註5),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就不寫了。
-------------------
如:中國華文教育網:所謂依人,在水一方(註3):
「清人馬瑞辰說:『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
下四句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而求之則近而易見,
非以在水一方為喻遠也。』(《毛詩傳箋通釋》)
由此可見,詩人沒有直接去找『伊人』,
可能有一段得而複失而又不能忘懷的愛情的難言隱衷。」
換言之,可望也可及的,但是有難言之隱。
但其實,對我而言,這還是在說「可望而不可及」,哈哈。
我喜歡這首詩的層遞感,就如同張小嫻的<最遙遠的距離>(註4)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
至於這首詩經的翻譯(註5),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就不寫了。
-------------------
註1.南山中學:<蒹葭>
註5. Mulberry的詩歌筆記本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