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秋水的第13段(註1):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受過中華文化薰陶的人,都會讀過這一篇,就不再附全文白話翻譯。
解釋其邏輯可以從不同面向切入,我舉其中一種。
莊子:「魚看起來快樂。」
惠子:「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
從這,我們先假設這兩人的說話前提:
莊子: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惠子:人不可以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並再對此處的「可以」和「不可以」作個定義。
「可以」的意思是「有能力」。
比如,依照人類的平衡感、智力、身體結構等,人有能力騎腳踏車。
但是,「有能力」不代表「有意願」,就有些人不願學騎車。
而這裡的「不可以」的意思是「一點都沒有能力」。
又,莊子:「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加上假設,表述完整點:
順著你的前提"人無法知道別人內心感受",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感受。
簡言之,你是這個前提,就不該問這種話。
對惠子的話也一樣。
惠子對曰:
「就因為"人無法知道別人內心感受",
-------------------------------------
註1:莊子 -> 外篇 -> 秋水
註2:WIKI:鏡像神經元
註3:WIKI: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圖片來源
註4:《艺术很难吗》 第1期 心理学揪出达芬奇画中叛徒(高清版)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受過中華文化薰陶的人,都會讀過這一篇,就不再附全文白話翻譯。
解釋其邏輯可以從不同面向切入,我舉其中一種。
莊子:「魚看起來快樂。」
惠子:「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
從這,我們先假設這兩人的說話前提:
莊子: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惠子:人不可以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並再對此處的「可以」和「不可以」作個定義。
「可以」的意思是「有能力」。
比如,依照人類的平衡感、智力、身體結構等,人有能力騎腳踏車。
但是,「有能力」不代表「有意願」,就有些人不願學騎車。
而這裡的「不可以」的意思是「一點都沒有能力」。
又,莊子:「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加上假設,表述完整點:
順著你的前提"人無法知道別人內心感受",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感受。
簡言之,你是這個前提,就不該問這種話。
對惠子的話也一樣。
惠子對曰: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感受;同時,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感受。」
簡言之,我就是基於這前提,才說這種話。
莊子則回:
「回到原頭: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你就知道我能感受,所以才問我的。」
莊子反駁的惠子的點在哪呢?
惠子的第1句是:「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
而惠子的第2句是:「你不知道魚的感受。」(肯定句)
如果惠子堅持第2句是對的,原本就這樣想,何必提出第1句呢?
莊子應該認為惠子動搖了,
即惠子也覺得"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才問莊子的。
然而,若說:
「惠子之問,是不相信"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故意質疑莊子。」
如此的話,這題就無解了。
那會不會我們假設的前提錯了?
換言之,惠子會不會是認為: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理論上不會,因為有他的第2句話。
*****
人到底能不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呢?
我的答案是「雖不是百分之百感受到,但,是可以的。」
我的根據來自一套假說:「鏡像神經元」(註2)。
比如說:我們看到有人被石頭砸到腳,
我們身上的神經並沒有與那人連接,但我們能知道"那會是痛覺"。
這是因為人可以經由思考、模仿其動作(鏡像神經元之運作),而感同身受。
又像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註3),畫中的人物不會說話。
但我們可以仿效畫中每個人物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
多少察覺出十二門徒在聽見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內心的感受。
簡言之,我就是基於這前提,才說這種話。
莊子則回:
「回到原頭: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你就知道我能感受,所以才問我的。」
莊子反駁的惠子的點在哪呢?
惠子的第1句是:「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
而惠子的第2句是:「你不知道魚的感受。」(肯定句)
如果惠子堅持第2句是對的,原本就這樣想,何必提出第1句呢?
莊子應該認為惠子動搖了,
即惠子也覺得"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才問莊子的。
然而,若說:
「惠子之問,是不相信"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故意質疑莊子。」
如此的話,這題就無解了。
那會不會我們假設的前提錯了?
換言之,惠子會不會是認為: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理論上不會,因為有他的第2句話。
*****
人到底能不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呢?
我的答案是「雖不是百分之百感受到,但,是可以的。」
我的根據來自一套假說:「鏡像神經元」(註2)。
比如說:我們看到有人被石頭砸到腳,
我們身上的神經並沒有與那人連接,但我們能知道"那會是痛覺"。
這是因為人可以經由思考、模仿其動作(鏡像神經元之運作),而感同身受。
又像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註3),畫中的人物不會說話。
但我們可以仿效畫中每個人物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
多少察覺出十二門徒在聽見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內心的感受。
進一步,也能像【藝術很難嗎】(註4)那般剖析,找出圖中是哪一位叛徒。
-------------------------------------
註1:莊子 -> 外篇 -> 秋水
註2:WIKI:鏡像神經元
註3:WIKI: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圖片來源
註4:《艺术很难吗》 第1期 心理学揪出达芬奇画中叛徒(高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