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讀書_安川佳美《東大腦完全養成》:自主訂計畫,徹頭徹尾執行


「自主訂計畫,徹頭徹尾執行」的概念像是磁帶回放,在此書出現頻頻。
我想這就是本書的中心思想。


大部分的人會翻閱此書,我猜不出於三問題?
一.作者讀書策略是什麼,為何只憑自修能考上東大醫科?
二.怎樣人格特質的人能考上東大醫科?所謂的東大腦是什麼?
三.我能跟作者一樣嗎?
讀這類學霸寫的學習(讀書)書,問題差不多就這些。


*****
關於第一問,針對「自修」,作者以四策略準備東大醫科入學考試。
(一)選考科目三選二,選化學、生物,不選物理。
  這是因為作者不喜歡數學,物理又與數學相關,
  她不想長時間在不喜歡的事物上周旋,心情不佳會不利於備試。
  但這因人而異,作者要講的是,挑自己"不討厭讀的科目"。
(二)參考書,不要怕花時間,一定要到書店親自選。
(三)函授課程挑作業批改詳盡的。
(四)由於選擇自修,不容易感受到自己學習程度在同儕間的排名,一定要參加模擬考。
(書中試寫三策略,但我認為應該四策略)

讀書計畫等事,作者提的是大原則、大方向。我覺得這比前者重要。
(一)打好基礎:熟讀教科書、作業好好寫、做到這些再來補充其他教材(Page 223)
       不管任何科目,絕不輕言放棄(Page 218)

(二)預習與複習:
       在早上去程電車,把今天要預訂讀的,預習一遍(上課會聽一遍);
       在下午回程電車,把今天早上的讀的,複習一遍;
       一個單元結束之後,確保自己都會,再重頭念一遍;
       如此一來,同樣內容的東西會唸到四到五遍。(Page 223)

(三)筆記(作者說得不多):
抄寫黑板上的筆記,不過當老師一開口講課,立即停下手邊的筆,專心聽講。(Page 55)

(四)學校考試:
 有範圍的考試題型分兩類:
 1. 考"機械式處理"能力:像是數學計算、國語漢字、自然科和社會科知識的題目,
  考驗學生最短時間作答
 2. 考"理解"能力:像是與以往題型不同或者陌生的題目,
  考驗學生會不會將其歸納到自己已知題型,再用慣用手法解決之

(五)檢討與訂正:
 1. 剛考完時更需要複習。我說的剛考完,指的是考完考當天之內。...
  當天立即複習的好處,在於還清楚記得考試的內容,
  因此效果會比隔天之後再複習來得好。...
  當天複習不僅效果最好,也比較有意願。(Page 039)
    2. 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就在便利貼上寫下第一次作答的日期,貼在那一頁上,
  估計大約兩個星期後再挑戰第二次。
  第二次作答時也寫下日期,預計一個月之後再做第三次。
  之後可以拉開間隔時間,反覆作答,
  直到自己做到「我已經會了,做到不想做了」為止。(Page 060)
 3. 記取「谷底」的教訓,再靠自己的力量往上爬,才是真正的強者。...(Page 055)


*****
至於第二問:人格特質,這就涉及到作者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
同上,我以條列式來闡述。
(一)父親的訓練 (母親管教作者非常少)
 作者父親是軍人,從作者很小時就開始種種訓練,例如一歲左右學走路。
 作者說:從這些訓練,她學會兩件事:
1. 把「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劃分得很清楚
  比如在公園玩,母親說:「該回家了」,立即收拾好回去。
 2. 按部就班穩健完成既定的目標

(二)幼稚園的教育
 自己(決定)開始的事,一定要做到最後。
 一旦說過要做,到時候不管你是大哭大鬧,都不會讓你半途而廢。

 才能感受到「自己決定的是努力完成到最後的喜悅」。
 書中例子:一連好幾天做鯉魚旗。

(三)幫忙做家事
 有始有終完成一件事,家人不插手。

(四)國小與同學的相處,使作者習於獨處
 作者不是不能集體行動,她也認為獨處與眾人相處的喜悅一樣。
 她的「習於獨處」是要避免「為了找人相伴,隨便交朋友」,
 或者「為求朋友在一起而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五)考上國中之後,父母就沒什麼在管教。
而這時候,她已經「自行摸索並建立自己的學習模式」、
「自行挑選需要的讀書項目,並擬定讀書計畫。」了。

作者自問自答,什麼是「東大腦」?(Page 192)
作者道:
1. 自動自發積極計畫,努力實行迎接挑戰
2. 完成一個挑戰後,再迎向新的挑戰,
 能夠持續踏循「振奮→努力→挑戰→達成」這種模式的人
3. 並不是每次都能順利達成挑戰目標。
 但能將這一切化成成長養分,不屈不饒,勇於面對下個挑戰。
 不斷提升自己,才稱得上是人生。
而這應該就是她到東大醫科就讀之前,所養成的人格特質。


*****
第三問,我(讀者)能跟作者一樣嗎?
將上述的作者的「東大腦」變成自己的行事原則,一定是可行的。
而作者也提醒,若是要學習她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答第一問的內容:
懇請您千萬不要忽略了「經由嘗試錯誤找出屬於自己模式的過程」。
一但摸索到了自己讀書模式,請不要在初具雛形的階段沾沾自喜,
不要忘了時時省思:「有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