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0800語言文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0800語言文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語文_《來上一台古埃及象形文字課》:聖書體※


此書名:《來上一台古埃及象形文字課》,這一系列好像有三四本,
應該是正體中文字,僅有的那幾本介紹古埃及「聖書體」的書籍。

書名中的「象形文字」,即是「聖書體」,兩者英文皆為hieroglyphs。
只因為「聖書體」是中文的慣用翻譯,所以,後面就用「聖書體」稱呼他。


我先前犯了一個錯誤,沒查證就跟人講,我說:
「『聖書體』是法老與貴族用的文字,平民則書寫『世俗體』」。
然而,正確的情況是像維基(註1)所說:
當文字發展並在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展了。
 這就導致出現了僧侶體和世俗體字體。這些字體適合於在紙草上書寫。
 但是聖書體並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與這些字體共存。
 羅塞塔石碑就包含了聖書體和世俗體。


簡單說:
「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是文字由繁入簡的演化,
並不能說特定族群用哪種字體。
我會那麼說,一定是來自某個影片或書籍,但我現在找不著。
反正,那也不重要了,已經訂正回來就可以了。

「聖書體」的字母,可以參考阿拉伯文的維基(註2)。
說是「象形文字」,實質上,它又類似ABCD的表音文字,見到就會念(發音)。
打個比方。
蘋果是Apple,A開頭;香蕉是Banana,B開頭;
汽車是Car,C開頭;狗是Dog,D開頭,蛋是Egg,E開頭。
因此,我們能畫個蘋果象徵字母A、畫香蕉象徵字母B、
畫汽車象徵字母C,畫狗象徵字母D,畫蛋,象徵字母E。

蜜蜂BEE,便是畫一根香蕉、兩顆蛋來代表,也會念這個字了。
「聖書體」差不多是這樣用。


*****
書中,有幾個我覺得有趣,而網路少提的知識點。
第一,根據鳥類符號向左或向右(嘴巴就是箭頭),決定聖書體是左書或右書。
如果沒有鳥,可以從牛、獅、魚、蟲、蛇、蜥蜴、人臉的方向判讀。
Page 19

第二個,菲萊島的方尖碑。
據我所知,L(lion)這個字母是古希臘帶進來的。
Page 33
第三個,象徵上下埃及
上埃及:白冠、蓮花、(脫穀)連枷(如下圖左手持的)、禿鷲(奈赫貝特女神)
下埃及:紅冠、紙莎草、(牧童)手杖(如下圖右手持的)、眼鏡蛇(瓦吉特女神)


第四個,法老擁有的五個稱號或名字
如下圖,左起一、二是,第一個名稱:荷魯斯。
左起三,第二個名稱:上、下埃及雙女神名:禿鷲(奈赫貝特女神)、眼鏡蛇(瓦吉特女神)。
左起四,第三個名稱:上下埃及王(蘆葦是上埃及、蜜蜂是下埃及)。
左起五,第四個名稱:太陽之子。上圖是全文,下圖是縮寫。
左起六,第五個名稱:黃金荷魯斯。
最下方的圖案,就是象形繭。

Page 60
給三個範例:
例一.吉薩金字塔三個法老名,上方都有「上下埃及王」的聖書體。
Page 68

例二.拉米西斯二世
下圖,他使用了荷魯斯、雙女神、太陽之子、上下埃及王四個稱號。
Page 81

例三.亞歷山大
為什麼挑他?因為他是古希臘人,下圖是他名字的聖書體。
Page 84

而在壁畫的樣子,如下圖紅色框起之處。
一般寫姓名的位置會在人物圖像旁,考古學家即是靠這聖書體,辨認所畫人物是誰。

Page 85


第五個,圖坦卡門墓室壁畫中,膚色綠色與黑色的象徵意義
最左邊那位是代表死後的圖坦卡門(鬍鬚下方是俏的,代表死亡),
他的膚色有綠有黑,綠色是植物的顏色,黑色是尼羅河周邊土壤的顏色,
這作為復活、豐饒的象徵。
最右邊那位是圖坦卡門的靈魂,上面有以老鷹作形象的國王赫魯斯名及雙臂(靈魂)。
合起來:國王靈魂。
Page 98



-----------------------------------
註1:維基:聖書體


註2:維基(阿拉伯文):聖書體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古文_(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許遠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的原文,
在維基文庫: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白話文翻譯,可讀百度:<張中丞傳後敘>
這是一篇議論文,我覺得看的重點,應當是韓愈的論述邏輯。
主要是二、三段:
第二段「遠雖材若不及巡者...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第三段「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而第一段是:
 韓愈憾恨李翰只寫了張巡傳,卻沒對同是守睢陽的許遠、南霽雲等人立傳;
第四段是:
 韓愈因公務常會汴、徐兩地跑,睢陽剛好介於中間,
 他講述往返路上聽到老人所說南霽雲之軼事;
第五段是:
 韓愈的好友-張籍,他從于嵩,一位曾經當過張巡部下的人,
 聽來關於張巡相貌,和記憶力好、為人處世的事蹟。
這些與議論無關,不提。



*****
首先是第二段,韓愈要辯的是:
「大歷年間,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朝廷:
 睢陽城破,張巡死前說他最恨許遠,他懷疑許遠叛國,害了他。
 而在張巡死後,許遠竟然沒死,依附了叛軍。請追奪許遠的官爵。」


有關許遠被生俘之事,
《舊唐書》(註1)載:
 城破被執,送至洛陽,與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
 後於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慘遭殺害。

《新唐書》(註2)沒寫《舊唐書》載押送去哪及死亡。而說的是:
 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之事,如上述。
 並告訴張去疾:許遠之所以沒死,
 是因為「凡屠城,以生致主將為功(能夠逮到活的主將,功能最大)」的緣故。
 許遠依舊是忠義,載入史冊。雖然,這之後,此事仍眾說紛紛。

總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都寫許遠確實被安史之亂的叛軍活抓。
張去疾糾結的點,在於「為什麼許遠沒有殉節?(為什麼他還活著)」

韓愈認為:
第一.如果許遠有叛國的心,當初許遠官位比張巡,
   為何要開城門迎接張巡,將指揮權交給張巡。
   我認為韓愈在說:許遠要叛變的話,何必把指揮權交給張巡,那更麻煩。
第二.假如許遠怕死,
   這日復一日,敵軍越來越多,皇帝去哪都不知道,援軍何時來也不清楚。
   許遠卻沒有選擇棄城逃命,死守著。
   待到糧食告罄,還羅雀掘鼠充飢,草紙、樹皮食盡,復殺愛妾、老弱,食人肉。
   再笨的人都曉得死期不遠了,他仍然苦守。
   而且,許遠也不可能缺心眼到以為睢陽淪陷,
   全城的人都死了,只有他可以忍辱苟活。
   我認為韓愈是說:
   在皇帝生死未卜、援軍不知何處的情況下,
   許遠肯定知道,死守的下場就是死路一條,逃或許有活命的機會。
   但是許遠沒逃,證明他不怕死。而且,活著就是要堅守岡位。


*****
第三段,韓愈要辯的是:
「睢陽城被攻入,是從許遠所負責的西南城區開始的,同樣是懷疑許遠叛國。」

韓愈先是用二比喻,
比喻一: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定有一個先受到侵害的地方。
都已經快死了,爭那個內臟先爛,有意義嗎?

比喻二:扯緊繩子,把它拉斷,繩斷必定有一個先裂的地方。
都已經快斷了,爭哪段先斷,有意義嗎?

同理,睢陽城是敵眾我寡,必死無疑。爭哪個城門先破,有意義嗎?
所以,韓愈認為拿哪城門先破來說事的人,沒有成人之美(不願意誇讚別人的好)。
他們怎麼不去想:
安史之亂,有多少官員丟城池為求活命,又有多少官員有軍隊而袖手旁觀的。
不追究這些不盡責的人,反而批評抵禦叛軍,保全江淮地區的張、許二人。


*****
我讀到一篇民國84年的論文:
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註3),值得讀。
我同意郭先生的說法,基本上,我對於張巡、許遠二人的忠義之心,不懷疑。
然而,對於他們的「仁」無法苟同。我是指他們為了守住城池,吃了城內三萬老弱婦孺。

王船山針對此事的評語說得好,
他說:
守孤域, 絕外救,糧盡而餒,君子於此,惟一死而志事畢矣。
 臣之於君,子之於父,所自致者(所奉獻的),至於死而蔑以加矣。
 過此者,則慾尤之府也,適以賊仁妝義而已矣。
 無論城之存亡也, 無論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

食糧沒了,援軍無望,大不了一死了之,就已經盡到忠了。
實在不需要戕害百姓性命,食啖百姓血肉,這比敵人更沒人性。


中國歷史已將張巡、許遠定為忠義的表率。
唐朝,有百姓為他二人立祠,敬二人為雙忠公(註4)。
宋朝,官方賜匾「保城儀邦」,故民間有人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元朝,有人以許遠、張巡一文一武,
於是,尊許遠為「文安尊王」,尊張巡為「武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

隨著年代久遠,由於有大量的神祇與雙忠神號相近,產生混淆。
他們變成福建安溪的鄉土神-翁公(「翁」,閩南語「神像」之意),後人訛稱尪公。
清朝時,安溪人遷移台灣,亦將此信仰帶入台灣。
其實,他二人不是尪公,但台灣人已經這麼認為了。



-------------------------------------------------------------------------
註1:舊唐書/卷187下


註2:新唐書/卷192


註3: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


註4:維基:雙忠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日本文學_《源氏物語》宇治十帖的故事梗概

嚴格講,概述故事的劇情,會喪失文學氣息,
並且是《源氏物語》這經典著作,
紫式部的文字以典雅、哀傷、纏綿、細膩著稱(註1),
貪圖快速掌握故事架構,捨棄細細品味其詞華,不免有寶山空回的遺憾。
所以,我得說:這僅是我個人的閱讀習性--"先得情節簡要,得閑 字句端詳",
可不是正確看待文學的方式。


《源氏物語》的「帖」,就是「章回」的意思,宇治十帖是指它最後十回,
因為故事地點是在京都宇治,故爾,號是「宇治十帖」(註2)。
個別是(日文):
1. 橋姫 2. 椎本 3. 総角 4. 早蕨 5. 宿木
6. 東屋 7. 浮舟 8. 蜻蛉 9. 手習 10. 夢浮橋(異名:法の師)


網路上已經有人(註3)整理出這十帖的梗概,主要角色限縮為五人,有:
1. 薰:男性,名義上,是光源氏和三公主的兒子
2. 大君:八宮的長女。
3. 中君:八宮的次女。
4. 匂宮:男性,光源氏的孫子輩, 比薰小一輩,但與薰的年紀相近。
5. 浮舟:八宮的三女,私生女。
八宮是光源氏同父異母的弟弟,名義上,相當於薰的叔叔。


*****
以下是上提的十帖梗概之摘錄,出處在註3連結:
1. 橋姫 《源氏物語》第45回
薰(前往位於宇治的*八宮家裡遊玩,遇見了八宮的兩女兒「大君」與「中君」公主,
薰當場愛上了大君,並且告訴與他髮小的匂宮,匂宮因而也對兩位公主傾心。

薰由八宮家的老侍女口"弁"中得知他不是光源氏的親生兒子,
是女"三宮"與情人"柏木"的私生子,大吃一驚。

*八宮當年曾捲入朝廷紛爭,因而在後期隱居宇治山林,
八宮期許兩位公主也能隱居宇治,不問世事。



2. 椎本 《源氏物語》第46回
匂宮在旅途的歸程來到宇治,與薰開了一場宴席,匂宮在宴席上愛上了中君。
不久後,八宮過世,過世前將兩個女兒託付薰。
薰在與大君的對談中,提到要將中君嫁給匂宮,同時也表達自己對大君的愛意。



3. 総角 《源氏物語》第47回
八宮忌日,雖然薰告知大君他的愛慕之情,
但大君因偏好獨身而拒絕,轉而推薦薰與中君結為連理。
然而薰欲得大君,設計將中君嫁給匂宮。
將中君牽線給匂宮後,因為匂宮遠居京都,不能經常來宇治探望中君,
大君感受到中君可能會被匂宮拋棄,覺得自己罪惡難耐而病倒。

薰至宇治探望臥病的大君,向大君敞開了心房,
大君原本擔心薰是京城公子,如果許給薰,自己成為花花世界裡被拋棄的一位,
因此她才決定遵從父親的遺命,單身死守宇治,
詎料實薰是真心喜愛大君,認識到真實的薰的大君無比開懷,病逝於薰的懷中。


4. 早蕨 《源氏物語》第48回
父親與姊姊相繼過世,中君悲傷,不可終日。
匂宮將中君接到京城的二條院來住,因而薰偶爾撞見中君。
薰看著中君的背影,想起自己喜愛的大君,突然有一絲後悔放棄中君。
匂宮見與薰對談的中君,不由得生起妒嫉之心。


5. 宿木 《源氏物語》第49回
今上天皇將其女"二宮"賜婚給薰,薰生無可戀,毫不在乎地答應婚事。
同時,匂宮也被要求迎娶左大臣之女"六君"。
薰終於向中君表達了自己的愛意 (也許是對大君的投射),
而中君已懷上匂宮的孩子,便告知薰她還有一位異母的妹妹:浮舟。
拜訪宇治的薰看到浮舟的美貌,對浮舟一見鍾情。


6. 東屋 《源氏物語》第50回
浮舟是八宮的私生女,後來由宇治的名士收養,
向浮舟提親的追求者眾多,但都是圖她養父財產。
看破婚姻的浮舟來到京城投奔中君,居住在中君宅邸。
某日,匂宮撞見浮舟,匂宮對浮舟燃起愛意,
浮舟的母親知道後,將浮舟轉到三條的寓所。
而薰奪取浮舟,將浮舟藏在宇治。
儘管浮舟和大君外貌異常相似,但浮舟的教育水準和大君霄壤之別,
看著浮舟,想起大君的薰不自主地流淚。


7. 浮舟 《源氏物語》第51回
也愛上浮舟的匂宮,到宇治找到浮舟,他喬裝成薰,讓浮舟許配給自己。
最初,浮舟知道對方是匂宮時大吃一驚,但因為匂宮的殷勤而漸漸喜歡上他。
此時薰不放棄浮舟,加強浮舟在宇治居所的警備,不讓匂宮越過雷池半步,
夾在兩個男子中間的浮舟十分痛苦,誓言一死了之。


8. 蜻蛉 《源氏物語》第52回
浮舟失蹤了,居民間盛傳浮舟已死的消息,大家替她辦了一場形式上的喪禮。
匂宮因此臥病在床,而經歷過大君之死、中君嫁給匂宮、浮舟不見蹤跡等多重打擊的薰,
感到萬古不變的「物哀」,這是人生的悲鳴,自古人生多苦,造化弄人。


9. 手習 《源氏物語》第53回
準備尋死的浮舟來到了宇治川邊,卻意外昏倒。
浮舟被往來的僧侶相救,在僧尼的照料下恢復意識,
她感到悲痛,人生卻太長,隨後便決定削髮出家。這消息傳到薰的耳中。



10. 夢浮橋(異名:法の師) 《源氏物語》第54回
薰來到寺裡想見浮舟,先向住持確認浮舟生還之後,
他拿著寫好的書信轉交給浮舟的弟弟"小君",請他帶給浮舟。
浮舟派小君回覆說「你認錯人了,浮舟不在這裡」。
薰心想:或許有人像自己一樣,用戒備森嚴的方式把浮舟養在這裡吧。
如此想著,煩惱紛飛。另一頭,匂宮病癒後,又展開他對於少女們熱烈追求的遊戲人生。
源氏物語自此劇終。




--------------------------------------
註1:《源氏物語》豐子愷和林文月誰譯得好?
林文月總結紫式部的寫作風格為:雍容典雅、纏綿優閒,時則典雅,時則雋永。
在這一點上,作為治六朝文學、同時也是散文名家的林文月確實有先天的優勢,
較豐譯本確實更能觸摸到《源氏物語》
典雅、哀傷、纏綿、細膩的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氣質。


註2:維基(日文):宇治十帖


註3:背包客棧:宇治:宇治十帖スタンプラリー || 源氏物語的最後篇章 - 2019-11-04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韻文_(清)袁枚<遣興>:阿婆猶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袁枚<遣興>: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猶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理論上,不太需要白話,這淺顯得很。
但還是講一下:
愛好詩詞,追求寫出完美作品之故,下筆素來艱難;
即便成稿,也要反反覆覆修改千次,方得心安。
潤色文辭好比女人化妝,何關年紀,
阿婆仍像她少女時一般,頭髮沒梳好,羞被人看。

我覺得此詩中最高超處是後兩句的譬喻。
女人的愛美天性,隨處可見,容易想像,十分畫面感。
借它表現出詩人從年少到年老,對詩作品質的嚴謹堅持。
我特愛這首詩的,若和人聊到寫文章的過程,我便會引這首詩形容:寫作之難。
以我的文筆水平,從來難能想像杜甫的「下筆如有神」、李白的「一斗詩百篇」。


我讀我以往在這個部落格寫的「詩」筆記,
篇多於在白話翻譯、解釋作者為何這麼寫(發生什麼故事)、以及詩帶給我的感想(或聯想)。
我不擅長文學分析。好像有人說過:最重要是寫個人感受,這是異於他人之處。

若非得做,我應該會選好上手的活。
我曾自問:「解說一首詩,最樸素分析法是什麼?」
我首先想到的是:詩經的「賦比興」,應該沒有比這更簡單吧!
此詩頭兩句是賦,平鋪直敍。而後兩句是比,妙喻取譬。結束。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韻文_(清)曹雪芹《對月寓懷》:人間萬姓仰頭看

上週是中秋節,有人吟這首出自紅樓夢裡的詩:
曹雪芹《對月寓懷》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譯為白話:
時到十五(三乘五)這日,月亮就圓,將清光灑在玉欄上。
天上的一輪皓月才出,世間的百姓都會仰頭張望。


依我個人淺見...,
雖然有押韻,但念起來很不通順呀~是故意寫得符合裏頭作詩的角色嗎?
曹雪芹,華人圈裡稍微有點文化素養的人皆識其名,
著作《紅樓夢》於文學史聲譽不朽,《紅學》研究至今仍是顯學。
我這樣評論,蠻反主流、犯忌諱的。可是,我個人觀感真是如此。

像開頭的:滿紙荒唐言,一把相思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好懂又好記,我幾乎第一遍念完,就已經記住了,原因倒不是出在五言、七言之別。
而且,論意境、辭藻,似乎都沒書中其它首好。
如:林黛玉的葬花詞(註1):
林黛玉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就比它優美典雅...好吧!這是我的主觀認為。

而它的最後一句,有人分析是要表現《紅樓夢》裡賈雨村(書中作這詩的作者),
一位落魄書生中舉登科的志向,百姓在下抬頭望著狀元郎的一幕。
我又嫌它霸氣不夠,我最喜歡陸九淵的(我應該提過好多次):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這才豪邁遠大。哈哈。



---------------------------------------------------------------------------------------
註1:《紅樓夢》詩詞曲賦歌大匯總(收藏版)


註2:豆瓣: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
解讀
此詩出自第一回中。
中秋夜,甄士隱把賈雨村從葫蘆廟請到家裡飲酒,
當時,明月當空,二人愈添豪興,酒到杯乾,
賈雨村乘著酒意,脫口而出就是一首像樣的詩。
詩的前兩句平乎,並無特色;後兩句卻透出氣象不凡,抱負不淺。
他一旦有出頭之日,就要使" 人間萬姓仰頭看"。可見這落魄書生野心之大。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小說_(日)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穿越時空的時間段

我是先看電影,再看小說。
電影有時長考量,小說有五章,僅挑第二、第三、第五章。
第三章是故事主核,沒有它就垮,必選;第五章是結局,時光穿越的謎題解答。

電影中,丸光園皆月曉子小姐的鬼魂,
出現在來日無多男主角浪矢雄治(浪矢雜貨店的老闆)的身邊,陪他回信、說話,
這點與小說不同,其餘情節大致上忠於原著。
而有了這段改編,會比讀小說,愈加易於理解:
「為何浪矢雜貨店的故事,『丸光園』卻頻繁被提起」的原因吧!
原來,兩人年輕時,浪矢雄治追求過皆月曉子,
但礙於浪矢雄治是工人,皆月曉子是千金小姐,地位懸殊,
不能光明正大交往,亦私奔未果,終未成為眷屬。


興許是命運之神吧(作者嗎?),
始終把命運與丸光園相關的人,領往浪矢雜貨店,
好像皆月曉子終生未嫁,真情只向著浪矢雄治一樣。
有如,
貫穿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小偷三人組敦也、翔太、幸平,從小一起在「丸光園」孤兒院;
第二章主要人物-松岡克郎,死於「丸光園」一場大火;
第三章主要人物-川邊若菜,諮詢者川邊綠的女兒,
        在川邊綠車禍死後,被安排到「丸光園」;
第四章主要人物-和久浩介,離開父母後,隱姓埋名,被警方送往「丸光園」;
第五章主要人物-武藤晴美,父母雙亡後,進入「丸光園」。

這些人彼此間還有複雜的牽連,便有人寫了一篇:完整時間軸及人物手冊(註2)。
讀後會想...幹嘛這麼認真,哈哈。


整起故事中,我認為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時光交錯」,也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不過剛剛那篇已敘,直接摘用:
 只有在後門關上時,
 1979年9月浪矢雄治能收到來自未來2012年9月的信,
 2012年9月的小偷三人組也才能

 收到自浪矢雄治搬走到1979年9月13日他死去以前,這段期間的信。
 
敦也在關閉後門的情況下,寄出的那封空白信,浪矢雄治有收到,
 這是浪矢雄治此生最後的諮詢。



--------------------------------------------------------------
註1:維基:《解憂雜貨店》


註2:《解憂雜貨店》完整時間軸及人物手冊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語文_台語:烏龍繞桌

很遺憾,台語的「烏龍繞桌」,懂含義,但怎麼寫才正確,仍舊不知道。
「烏」有作「黑」;「繞」有作「踅」,或「迺」,或「旋」;「桌」有作「道」。
組合起來,寫法有「黑龍繞桌」、「黑龍繞道」、「烏龍迺桌」好多種。
找資料十分困難,至今仍不詳確切出處。這篇僅列出可能相關的資訊。

我這一代,台語教學是斷層的,台語發音該對應到哪個「漢字」沒啥概念。
甚至有人主張:「台語僅發音,無文字」。如同巴利文一樣。
然而,現今情況有了變化,
越來越多人從事找回台語(閩南語)真正的文字,且不論他們是為了文化,或有政治意圖。


「烏龍繞桌」的「烏龍」或「黑龍」可能是什麼呢?
說法一:
最慣用的「烏龍」(註1),是搞錯、弄擰的意思,來自廣東話(粵語)。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
香港記者播報足球,將own goal、球員自射球門讓對方得分的球,
翻譯成廣東話諧音「烏龍」,亦有說「烏龍球」。
流傳開來,「烏龍」便泛指自作孽的事情。

說法二:
居第二多的「烏龍」用法,指「黑狗」(烏=黑)。
出自《太平廣記》,內載:
 傳說晉時會稽張然養狗名烏尨,有奴與張然之妻私通,欲殺張然,烏尨傷奴以救主。
後人由此以烏尨為黑狗的代稱。

註2
字典(註3)寫「尨」,念ㄇㄤˊ,多毛的狗。烏尨,便是多毛黑狗。
字典又寫:它是「龍」的異體字,因此才會(誤)寫成「烏龍」。
明朝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
 詩曰:“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爾雅》曰:“尨,狗也。”然尨字今俗讀龍字,非也。
 唐武后時,藥王韋善俊有犬名烏尨,蓋黑狗也。元稹、韓政光詩皆有烏尨語。
 今人以張然殺奴事,得犬之力,遂以拜犬為烏龍,即寫龍字。尤可笑。
白話大意是說,烏尨在《爾雅》、元稹、韓政光的詩都出現過,
「尨」,講的是狗,不是龍,要念ㄇㄤˊ,不可以念ㄌㄨㄥˊ。
然而,將錯就錯已經上百上千年了,更正不回來了。

照字面上,廣東話的「搞錯」和《搜神記》的「多毛黑狗」,
多毛黑狗比較有機會繞桌,不過,繞桌能幹嘛呢?哈哈。


註4
說法三:
便有人想,是不是某一詞彙被省略若干字之簡稱,
像成語「終南捷徑」,終南是終南山,「山」字被略。
那「烏龍」會不會是烏龍仔(註4),黃斑黑蟋蟀,省去「仔」字呢?
因此,作如此解釋(註5):
 鬥蟋蟀(烏龍仔)時,蟋蟀從這一頭到另一頭靈活的奔走的鮮明動作,
 就像是一個人忙著替自己辯解時,口沫橫飛的形象。

好吧,當一種假說。

說法四:
若說字被簡略,我會想到「烏龍茶」(註6),
其烏龍二字的由來有二,都和創始製茶人的姓名有關。
一個是胡良,胡良茶,閩南語念音近烏龍茶,因而謬寫,積非成是。
另一個是黑皮膚的阿龍(單名龍,姓沒記載下來),
原職業是軍事將領,退休後種茶,人們稱他烏龍將軍,他種的茶便稱烏龍茶。
不過,要從「烏龍茶」和「烏龍繞桌」硬搭關係很勉強,哈哈。


*****
如同上述的own goal、廣東話「烏龍」,還有人朝著台語近似音推測,
有說:烏龍繞桌,就是胡弄亂道(註7)的近似音,平仄異動...如是云云。
其實我不是很理解他在說什麼,意思應該差不多是這樣吧。

我認為他的問題跟我一樣,是不清楚字該怎麼寫(台語音對應漢字),而不在於近似音。
字寫對了,一切就解決了。就像台語的瞎說胡扯,有人將漢字寫「話唬爛」,難懂難解釋!
如果寫成「話胡亂」,說可能源自五胡亂華。
或者寫成「話法螺」(註8),講起源是:
第一字是漢文,後二字是日文「法螺を吹く」的法螺,台日語合併用。
即便存在歧見,不也好懂好解釋很多嗎?


目前找不到能說服我的,就到此擱筆。待有更清晰的說辭,續下。



----------------------------------------------------------
更新:2021.07.16
○標出說法一二三四,比較好讀。
----------------------------------------------------------
註1:
1. 百度百科:烏龍
會稽張然滯役,有少婦無子,唯與一奴守舍,奴遂與婦通。
然素養一犬,名烏尨,常以自隨。後歸,奴欲謀殺然,盛作飲食,
婦語然,與君當大別離,君可彊啖。奴已張弓拔矢,須然食畢。
然涕泣不能食,以肉及飯擲狗,祝曰。養汝經年,吾當將死。汝能救我否。
狗得食不噉,唯注睛視奴。然拍膝大喚曰。烏龍。狗應聲傷奴,奴失刀,遂倒。
狗咋其陰,然因取刀殺奴,以妻付縣,殺之。出《續搜神記》
註2:圖片來源


註3:
ㄇㄤˊ
(1)着多毛的狗。詩經.召南.野有死𡛓:「舒而脫脫兮,無感
 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聊齋志異.卷十.胭脂:「感帨
 驚尨,鼠有皮胡若此?」
(2)ㄌㄨㄥˊ,作「尨」形時,為「龍」之異體。

龍:23. 通「尨」。雜色。




註5:
烏龍從這一頭到另一頭靈活的奔走的鮮明動作,
就像是一個人忙著替自己辯解時,口沫橫飛的形象。



註6:烏龍茶由來


結果原本是胡ㄛ平音弄ㄌㄤˇ說ㄙㄨㄟˋ道ㄉㄛ平音這個詞彙;就變成
烏ㄛ龍ㄌㄩㄥˊ旋ㄙㄟˇ桌˙ㄉㄛ 了!無影以上粗淺的詮釋;
純屬個人看法.若有不適之處;還請海涵見諒!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外國文學_狄更斯《雙城記》書評之筆記

這篇文章對"《雙城記》書評"所作的筆記。


《雙城記》的故事綱要就不提了,
維基(註1)有,而且影視劇改編到翻、敷演到爛。
狄更斯寫作風格,很多人熟悉,筆鋒詼諧幽默,
用詞通俗,不是走典雅那派,甚至可以說用小孩子的視角看世界(註2),
而GET則是說他在《雙城記》將他兩大技巧發揮淋漓盡致:
 第一個技巧是精巧的重複手法,
 重複婉轉的句子猶如咒語般迴盪在恰如其分的地方,
 讀者不僅不覺得冗長繁瑣,反而越讀越有味道。
 第二個技巧是創造水到渠成的戲劇性衝突。


這些在說作品本身,往往看到的書評盡如此,
從作者何許人也、一眼就能認出的寫作風格為何,
再將故事梗概講一番,臧否當中人物性格,劇情叫人拍案叫絕之處等等。
然而,我個人更有興趣的是:怎麼來,怎麼去。
也就是:狄更斯創作的動機、題材,從哪來?
又,作品後世的正反兩面的評價中,有沒有代表性的觀點?


這兩項,澎拜新聞的上海書評有篇難得的佳文(註3),與多數文章大異其趣,
摘要如下:
 雖然狄更斯在前言裡說,創作《雙城記》的念頭,
 始於1857年同親友一起出演的威爾基•柯林斯劇作《冰淵》(The Frozen Deep),
 但大部分人還是將托馬斯•卡萊爾的
 《法蘭西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A History)視作《雙城記》最直接的靈感來源
 在1840年的一次演講上,狄更斯初識卡萊爾,
 旋即被後者的雄辯風采感染,《法蘭西革命》自此就成了他隨身攜帶的讀物。
 而為了狄更斯可以收集到全面的資料,
 卡萊爾更是從他泰晤士河畔夏納步道(Cheyne Walk)的書齋裡給他運去了幾車參考書。
 無怪乎狄更斯的書裡經常把這場震盪寰宇的革命比喻成地震和洪水——
 類似表述在《法蘭西革命》中也俯拾皆是。

 1859年4月,
 狄更斯主編的文學周刊《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創刊,此即《雙城記》連載開端。
 狄更斯晚年,創作方式有所改變,
 上一部在刊物上每周連載的小說,還得追溯到1854年的《艱難時世》;
 《雙城記》的篇幅接近其兩倍長,直到年底才推出單行本。
 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關注的不再是倫敦的金融資本家、小公務員、政客和律師,

 而是將想像力的觸鬚伸向了十八世紀後半葉席捲歐洲的革命風潮。

 《雙城記》最早的批評聲音或許是
 發表在《觀察家》(Observer)1859年12月11日號上的匿名評論。
 文章說狄更斯自以為能藉小說讓公眾更好地認識這場革命,
 但其實他的創作素材僅僅取自《法蘭西革命》,
 而很不幸,關於法國大革命的真實情況,世界上有遠比卡萊爾此書更為可靠的作品。

 對狄更斯這部小說攻擊最烈的,
 無疑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伯父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斯蒂芬(James Fitzjames Stephen)。
 他認為,狄更斯簡直把“當代”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祖父一輩醜化成了野蠻人
 (a sort of savages, or very little better),殘忍、偏執、不講公道、不服管教……
 英國的形象在他書裡與歷史不符,
 “大約九十年前的英國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但依舊是個了不起的國家”——
 那時的英國當然有諸多弊病,但狄更斯沒有公正地在作品中加以表現。
 或是因為私人的反感,或是反對狄更斯的政治主張使然,
 斯蒂芬在抨擊《雙城記》時極盡刻薄之能事,言語絲毫不留情面。
 他對比了狄更斯和另一位他不太看得上的作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的作品,
 說司各特的小說雖然是“冷掉的湯,半生不熟的羊肉,咬不動的雞肉”
 (cold soup, raw mutton and tough fowls),好歹還算食物;
 狄更斯的小說則是燉貓肉,完全難以下嚥。
 他認定《雙城記》裡的厄弗里蒙地侯爵根本不可能存在於十八世紀中葉的法國,
 法蘭西貴族縱有千般不是,也不會那樣毫無顧忌地迫害別人,更別說可以指望逃脫制裁。
 跟那篇匿名評論中的觀點一樣,斯蒂芬也將狄更斯寫歷史時的漏洞百出,
 歸因於他只讀過一本《法蘭西革命》便草草動筆。
 GK 切斯特頓為《雙城記》寫過一篇導讀,亦莊亦諧,煞是耐讀。
 他比較了狄更斯和卡萊爾,
 “卡萊爾讀過很多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東西;狄更斯只讀過卡萊爾。
 卡萊爾的想法來自參考文獻和資料的仔細整理、小心求證;
 狄更斯的想法來自街談巷議,而且往往是同一條街同一條巷……”,
 但即便如此,狄更斯卻比卡萊爾更正確。
 他筆下的法國大革命或許比卡萊爾筆下的更真實。
 那場革命的前因後果也許遠比卡萊爾想像得簡單,反倒讓他無法理解了。

 切斯特頓繼續寫道:
 “西德尼•卡屯的憂鬱是倫敦的憂鬱,而不是巴黎的憂鬱。”
 因為狄更斯終究是個徹頭徹尾的倫敦佬(Cockney),只知道倫敦的宇宙的中心,
 不知道巴黎是歐洲的首都,更不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個人偏好這樣的書評。
 


----------------------------------------
註1:維基:雙城記


註2:BBC紀錄片:狄更斯其人 Armando's Tale of Charles Dickens
(1)詞彙是通俗的,但是使用得令人驚奇:怎能說這麼到位、貼切,我怎麼沒想過這種句子。
(2)多產作家,創造出八九百號人物。


註3:迤邐鴉︱小說不應承擔評價歷史的功能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語文_《Anki自學法》

說起來,這本書是我同學介紹的。
先是,我同學給我作者網站,後來,作者出書,我找來讀。


我認同作者網站上,”認清事實”的幾個觀點:
1. 學語言不是準備期末考
 不是因應一時的應付,而是長時間應用,
 故爾,特重於反覆練習、使用,使其習慣成自然。
2. 單字要背,重點是每天做,持之以恆
 我覺得,跟中文一樣。
 一來,久不寫都會忘;二來,會的字越多,表達越豐富、不無聊。
3. 別自我欺騙,看動畫、日劇,日文英文不會進步
 除非,你作筆記,重複看,聽得一字不漏。
再結合書中的”透人性的十三招”,便能鑑別錯的學習法,及自省建立好的學習心態。


至於正確的學習步驟,幾乎所有外語教學的老師談的,大致跟作者意見一致,
第一步要先檢討自己程度到哪,第二步,找適合教材。
好像是我在高中聽老師講過:
「讀到高中,沒有人英文是初學者,找的教材差不多就是二八、三七的比例,
 兩成新,八成舊(已經會),或三成新,七成舊。
 因為太難,心生退怯,不欲進步;過於簡單,則感無趣,喪失動力。」

第三步,就是維持階梯式前進,也差不多像作者講的那樣。
又走一輪”第一步、第二步”,
檢討自己程度,明確知道目前教材已全會,再找下一批教材,如此步步提升。


書花很多篇幅講解背單字的工具:Anki。
而他講的財務管理工具、時間管理工具,雖然篇幅比Anki少很多,但也是關鍵點。
要背單字、要練聽說讀寫,就得有投資時間呀。


*****
以下是我對本書的摘要(段義):
◎作者網站
1. http://blog.chunnorris.cc/
2. https://tolu.tw/language.html


◎正確的學習方法:
Step 1:了解自己的程度
Step 2:學習適合自己程度的資源
    可從
    ○音速日文
    ○VoiceTube
Step 3:找到適合自己的輔助工具
    ○Anki(註1)
    ○財務管理:Google drive試算表,
    ○時間規劃:Google Calendar, Chrome擴充-StayFocused的Nuclear模式
Step 4:養成習慣,並努力不懈


◎單字來源:
1. 你「主要」學習來源,例如上課書本、講義、雜誌或教學網站
2. 你學科的專有術語
3. 你有興趣的內容


◎看透人性的十三招
§只挑我認為不錯的§
1.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花太多時間經營你在別人面前的形象。
2. 影響力偏差(Impact Bias)
 人常常會高估美些物品或事件的情感價值,
 以為得到之後,自己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或是失去之後會非常難過,但事實非如此。
3. 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
 花太多時間後悔從前做過的事,或是沒做的事如果做了該有多好。
4. 每一次都要拚盡全力,不要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產生惡性循環
5.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自證預言
 跟第4項有相似之處。
6.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台灣有個奇怪的現象:講到玩樂,大家都搶著出頭;講到讀書,大家卻急著迴避,
 往往自己一個人偷偷躲起來讀,好像主動提出要念書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一樣。
 §我覺得這最有趣§


 
----------------------------------------
註1:Chun Norris 的 Anki 教學清單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韻文_屈原<離騷>:譯文(1/3)

原文1~4: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網路翻譯:
顓頊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
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
尊敬的先祖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
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


這一段在說明身世。可略讀。


*****
原文5~8: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紐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翻譯:
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養自己的品性。
我披着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作爲自己的佩巾。
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蘭,傍晚,我揹着夕陽在洲畔採摘宿莽(來潤德潤身)。


憂慮光陰過太快,意思是:珍惜時光。
惜時有何用?將其用在修德(治國之操守、才能)。
道德如同秋蘭一樣芬芳,要珮戴在身上。修德猶如摘花,摘那最純潔的花。
我覺得要把"木蘭、宿莽",關聯到"治國之操守、才能",
或說:以具象的妝扮外在,形容抽象的莊嚴內在。


*****
原文9~1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翻譯:
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
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恐怕美人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不趁壯年時棄去惡穢",為什麼不改變這種態度?
我乘著馬飛快猛奔!來!讓我前驅引路。

這在感嘆歲月流逝未稍停,美人也將遲暮。
常聽到的是"英雄遲暮",這裡卻作"美人遲暮"。而你覺得屈原在擔心誰年老呢?
屈原對自己才華有自信,願為風尚之前導。


*****
原文13~18: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紐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翻譯:
古時我三王的有純粹的美德,自然就群芳畢集。
兼用了申椒和菌桂,豈會僅串結蕙草和白芷?
想那唐堯和虞舜真是正大光明,他們遵循着天地之道,邁向正途。
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
結黨營私的人只圖苟且偷安,道途幽暗而險阻。
我倒不怕自己會遭受災禍?唯恐君王你的車駕將要覆傾!

前面以道德比作木蘭花,這裡的群芳同樣是道德,"治國之操守、才能"。
唐堯、虞舜有之,四海昇平;夏桀、商紂無之,傾覆重器。
屈原認為有小人亂政,想把國君領到夏桀、商紂所走的險途,
所以挺身而出對抗,不擔心自己遭不測,指憂怕國君被蒙蔽有危險。


*****
原文19~24: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忠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翻譯:
我匆忙地奔走在你的前後左右,輔佐你追上先王的足跡。
你既不明白我之衷情,反而聽信讒言,對我惱怒。
我固然知道直諫會惹來麻煩,可是忍耐自制不住。
指著蒼天(九天)為我作證,一切都是為了靈修(國君你)的緣故!
當初您我約定,後來您竟反悔有了他心。
我並不怕被疏遠離去,唯嘆息靈修(國君你)的反覆無常。

(1)踵「武」:足跡。
(2)「靈修」是什麼,說法不一。應該指:楚國國君。
(3)"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由考據,這是後人加的,故不翻譯。


*****
原文25~32: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翻譯:
我已經栽培了九畹的蘭花,又種植百畝的蕙草。
我還分種了芍藥與揭車,將夾雜了馬蹄香與白芷。
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幹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割。
縱然我的香草枯萎,算不了什麼,可悲的是,所有芳草都將荒蕪。
大家爭着貪利奪權,憑著不饜足於求索。
用自己的想法去臆度別人,於是嫉妒的心眼便橫生。
瘋狂地追逐權利,那些都不是我心中所急。
我覺得自己的老境將要漸漸到來,只擔心美名來不及樹立。


這一段如前,屈原仍以南方美麗的植物來形容道德。而整段的意思好懂。
比較費解的地方是,當中的兩個字義。
1.「憑」不猒乎求索
 我手邊是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楚辭讀本》。
 他認為「憑」要翻譯成「滿」,我查教育部的字典,沒有相似的解釋。
 所以,我認為「憑」要翻成:依據、依靠。

2.羌內「恕」己以量人兮
「恕」,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楚辭讀本》:「王逸說:『以心揆心為恕』」
我覺得他之所以這麼說,是依憑《論語》。

文天祥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什麼是仁?《論語》:「(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簡單說:推己及人
又《論語》也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什麼是恕?《論語》:「(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仍可說是推己及人
前者是「自己好,也讓別人好」的推己及人;
後者是「自己討厭的,也不要讓別人受這種討厭」的推己及人。
因此,我覺得離騷這裡的「恕」,意近於:推己及人。
而整句話,會翻成:用自己的想法去臆度別人。
我看有些人翻譯成:「原諒」,
該句白話會變為:"原諒自己來衡量別人",感覺不通順。


*****
原文34~39: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時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翻譯:
清晨,我吮吸着木蘭花上的墜露,傍晚,我餐食着菊花瓣上的蓓蕾。
只要內心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純,我就是長久地面黃肌瘦又有何可悲?
我用木蘭的根鬚把白芷拴上,再穿上帶着薜荔花的蕊實。
我用菌桂的嫩枝連綴起蕙草,再絞起胡繩的一串串花蕊。
我是如此虔誠地效法古代的聖賢,絕非一般世俗之徒的穿戴。
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名句。
彭咸,相傳是殷商時期的賢大夫,諫君不聽,自投水而死。
屈原說要追隨他的遺風,所以,下場跟彭咸相同。



---------------------------------------
參考資料:
參考1:原文出處

參考2:
1. 解析出處

2. 翻譯出處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語文_『青春舞曲』

從前聽苦苓的廣播節目,
他說當兵時,為了多放天(公)假離開軍營,報考公職考試,
連長看他考試科目裡有阿拉伯文(應該跟外交部有關),
就問他:「你怎麼跑去考這個,你會阿拉伯文嗎?」,
他說:「會阿,我會阿拉伯數字1,2,3,4....」

這麼說來,我也會葡萄牙文了,萬歲牌的Viva,就是葡萄牙文的"萬歲",
我還會念維吾爾語的"鵪鶉",而且不只我會,我認為我們這一輩的都會,
因為大家從小就聽過『青春舞曲』這首歌。
註1:鵪鶉
歌詞中的幾句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別得那呦呦 別得那呦呦。」
裡面"別得那呦呦"的"別得那",即是維吾爾文的"鵪鶉"(註2)的音譯。
原文寫法:بۆدۈنە,發音:bödüne(註3),
由於維吾爾文書寫是從右到左(註4),但我們發音習慣由左唸到右,
所以,你會看到寫法(بۆدۈنە=enüdöb)跟發音是反向的。

王洛賓先生改編新疆民歌成『青春舞曲』時,
考慮歌詞及音律問題,為保留特色,沿用原發音。
所以,歌詞中才會有"別得那呦呦"的詞句,而且,我的青春小鳥就是鵪鶉呀。



----------------------------------------------------
註1:圖片來源

註2:
1. 膾炙人口的《青春舞曲》背後卻有著迷一般的身世
歌詞中唱的「別的那」維吾爾族語即「小鳥」的意思。這是一種類似鵪鶉一樣的野生小鳥。
...在原來的民歌中「別的那呦呦,別的那呦呦」是十個音節,
「別的那」是維吾爾語「小鳥」的意思,
如果用漢語直譯過來,就會唱成「小鳥小鳥呦呦、小鳥小鳥呦呦」。

2. 金石堂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王洛賓永遠的青春舞曲》連載試讀
『青春舞曲』是在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間完成的。
這首歌原本是支舞曲,小調式的曲風,奔放、開朗的情緒極富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風格,
是一位來自新疆的流亡知識分子在青海教王洛賓唱的。
在改編過程中,王洛賓不論寫曲還是填詞,都希望秉持保留民族語言的美,不損傷其音韻。
因此,在改編這首〈青春舞曲〉時,王洛賓展現出他對原創作的堅持,
以及他在中國文學詩詞方面的造詣,
雖然只是短短幾句歌詞,卻蘊含了詩詞與音律的藝術講究與美學。

一九三九年,王洛賓蒐集到這首新疆民歌,
在做漢語轉譯的時候,出現一個讓他傷腦筋的問題。
這是一首舞曲,原本歌詞裡的「別得那呦呦,別得那呦呦」是十個音節,
而這「別得那喲喲,別得那喲喲」是維吾爾語,是指小鳥的意思,
如果按照原本漢語填入曲譜裡,就會是「小鳥小鳥喲,小鳥小鳥喲」只剩六個音節,
這不僅不符合曲調要求,也失去原本民歌的味道。
而且,王洛賓總感覺唱小鳥韻腳怪怪的,幾經思考,他決定保留原本的語言,
將「別得那呦呦」變成歌曲裡的語助詞,
這麼一來就不僅能保留完整的十個音節,還可呈現一種異域曲風。


註3:
查:鵪鶉
發音:bödüne 維吾爾文:بۆدۈنە

2. 維吾爾語 蒙古語 通音 通義詞比較裡面:Boedine Boedvn鵪鶉,
前者他說維吾爾語,後者是蒙古語,這與我查到的辭典發音有出入。



註4:維基:維吾爾語文字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語文_讀《漢字樹2:人類器官》

同讀第一本《漢字樹》一樣,挑些我感興趣的字,摘其在書內的解釋大意。
當中有的字,我還會與我常用的五個線上字典,作字源的比較。它們分別是:
1. 中華語文知識庫(文中簡稱:(中))
2. 漢語多功能字庫(文中簡稱:(語))
3. 漢典(文中簡稱:(漢))
4. 現代漢語大字典(文中簡稱:(現))
5. 象形字典(本文中沒引用)


◎朋












Page 31:「一群結伴飛行的雁鵝。」
(語):
「許慎認為『朋』是『鳳』的古文。《說文》:『𢐴,古文鳳,象形。
 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按『朋』、『鳳』只是音近假借的關係。」
其他資料,大多指「朋」是兩串貝的象形,與鳥無關
如(中):
「甲骨文已出現「朋』字,像兩串貝繫掛在一起...
篆文誤把『朋』和『鵬』字混入『鳳』字的兩種古文寫法。
到隸書又重回本來寫法,把人形包在兩串貝之外,
成為今日『朋』形的來源。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鬼頭:甶

Page 48:這幾字都與"鬼頭"的甶有關,而非"田"。

◎冀












Page 49:「冀是頭戴有角。」
作者將其當成是「甶」之衍生,而且還認為此字與蚩尤(冀州:今河北省)有淵源。

◎鼻(Page 53)

 











Page 53:「鼻源於自(己)」。好像是讀國中或更早前,我老師就教過。
Page 59:面,指人臉。中間是鼻子。

◎頁












Page 60:「人頭」
(語):
甲金文象人之頭及身,以人身之小來襯托出其頭部,因此『頁』本義是頭部。
 『頁』『首』字的分別在於書寫時是否附帶畫出人身,因此兩字是異體字。」
也有說法(中)是,頁下面兩點是多餘的。

◎臣


找不到單獨"臣"字,拿Page 73的"宦"跟Page 76的"鑑"代替。
Page 76 :「鑑是一個人將皿(水盆)的水當鏡子照」。
(現)(語)(中)對"臣"字的說法與眼睛相關,同於作者所述。

◎聊












這在Page 81。承第一冊"卯"字的邏輯而來。

◎ㄙ



















Page 90~91,作者把"ㄙ"這個字形,說成一股雲氣或氣息。
牽涉字太多,我後面僅挑"公"和"厷(也念"公",不念"洪")作討論。

◎公、厷
 

公,Page 92:「長者開口(ㄙ),分配(八)財物」
也就是字上半部"八"是平分,下半部"ㄙ"是口呼出的氣。
"八"的義解,與多數說法一致。然而,"ㄙ"是氣,就作者一人這麼說。
(中):
「公字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都從八、從口,八像提把,口像容器,
 本來是『甕』字的象形。甲骨文『八』不與『口』相連,
 金文、戰國文字中分離、結合形態都有。
 篆文以下改從八從厶。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本義即『甕』。」
(語)對"八"的解說,除了平分,還提到:
 「甲金文疑象侈口深腹圜底之器,為『瓮的初文,本義是瓮器(朱芳圃)。」,
 這就跟(中)一樣。而"ㄙ",則說是"私"。
(漢)只解釋"八"是平分。
(現)也說是平分,再將"ㄙ"說成"口",意思是囗,村邑、部落。
歸納起來,字義之起源是"甕"、"平分"兩種,才是普遍說法。

厷,Page 94:「將手圍成桶狀放在嘴邊發出"聲音氣息",可以把音量擴大"。」
而(中)(語)(漢)(現)咸皆是"手臂"之意。
(現)是這麼寫的:「古同【肱】字: 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骨。曲~两枕。」,
跟"氣體"沾不上邊。

◎醫












Page 201:
「以酒治療箭傷,先給受箭傷者喝一點酒,在將箭拔出放進容器內,
 最後再以酒到在傷口處消毒。」
怎麼感覺好亂?我較喜歡(中)之說,這也跟(漢)(語)雷同。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殹、從酉,與篆文、隸書、楷書構形並皆相同。
 《說文‧酉部》:『醫,治病工也。从殹、从酉。殹,惡姿也,
 醫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上下結構,
 從殹、從酉。從殹,段注以為疲極之聲』,從殹,表示病患發出之病聲
 從酉,表示以酒治病,本義是為人治病。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古代巫、醫不分,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有時也從『巫』作『毉』。」
(異文會意,就是兩個獨體字,組合成的會意字。)

◎折












Page 225:「訛變為手,用斧頭(斤)將樹木的主幹砍成兩截(手)」。
這跟大伙講的一樣,手提旁,其實是"訛變",此字與手無關。

◎羞












Page 227:「手牽羊請罪也(肉袒牽羊)」。
而(漢):「羞,進獻也。」;(語):「是『饈』的初文,本義是進獻食物。」
其他說法都跟這兩個差別不大,我相信"進獻"才是原本意思。
不知道後來怎演變,跟恥辱、害臊扯上關係。

◎神












我想知道的是"申"。Page 238說是兩手舉一柱香,但我查不到任何跟他類似之說。
另外一種說法是(中)講的"閃電"。可惜,這兩種都說服不了我。

◎唐












Page 244:「在屋前廣場手持農叉,揚穀去殼時開口。」
(漢)(語)(中):「誇大」,而(現)的說詞如下,感覺比較正確。
為什麼呢?因為(現)是用真正的甲骨文來作解說。

◎登












Page 268:「捧著豆器,攀登祭壇」。
"癶"是兩個"足",這沒異議,但"豆"說是豆器,就有。
說法接近它的是(漢):
「 甲骨文從二『止』(「𣥠」)從『廾』(同『𠬞』,象雙手形)從『豆』(盛食物的容器),
 『豆』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登』有進義。
 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但我偏向接受(中)所言:
「"豆"是登車之石鼓,或謂之『上馬石』」。整體意思是"上車"。


*****
書的末尾有問答集,其中一問是(Page 286):「漢字樹是否有過度詮釋的疑慮。」
作者的答覆是:
「文字學有兩派,保守派跟前衛的實用派,我支持後者。
 因為所謂的保守派,也是後面依據有限的證據加以揣測的(§也大膽假設,不保守§)
 ...如果要推廣漢字,就必須以易學易懂的方式來解說漢字的構字意義。
 在這方面,我開發了圖像字,並將相關的基本符號組合成有意義的敘事,
 例如『聊』代表兩個人面對面(卯)互聽(耳)對方談話。」

由於書中很多文字被轉成了新創的"圖像字",
這便是為什麼網路上,有人質疑這套書是科幻小說(註1),為此,作者也提出答覆(註2)。
而我個人是將它看成一種造字。我想這樣講,立場已經很明白了,哈哈。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語文_讀《漢字樹1:人》



圖片是《漢字樹1》的Page 140,此書對文字來源,便按此編排方式講解,
類似字典「部首」之概念,放射式衍生展開成相關字群,
甲骨文等古字是否真如作者所述,講實話,我並不認真看待,全當圖個趣味爾爾,
下面僅挑了幾個我有興趣的文字聊聊,標示頁碼的文字說明,
是我摘其大意,而非完整原句。



◎巸
 

Page 18:「巸,右邊是"子",左邊"𦣞"是女性的乳頭」,這樣說,是我頭次聽過。
查資料(註1),是日本學者 白川靜的主張。但普遍能接受的應該是解釋"𦣞"成梳篦。
我曾跟同事跟同事講白川先生說"𦣞"是乳頭的象形(金文),他哈哈大笑。

◎棄、孟
 

page 28、30:
「棄與孟,最上面皆是"子";
 棄中間是"畚箕"、孟的下面是"皿",盆子;棄下面的"木",是雙手。
 因為用的器具不同,字義相去甚遠,一者是丟掉、一者是泡澡,
 古時泡澡是奢侈享受,似乎長子的特權。」
這猶如暗示,孟的"長子"意思,與此有關。

◎鬼












Page 56:「上面像"田"字是面具;而剩下部分是魂魄。」
對此,我保留意見,但書中後段描述說鬼之所以念鬼,取"歸"的音,我贊同。

◎卯












Page 70:「"卯"是人相面、相離的象形。」,
古書是說兩把刀(殺),故這是作者獨特見解。
我覺得他是從"北"字,相背之相,想像而來的。

◎居












Page 81:
「有人說:底下的"古"是古文字的"子"字倒過來,象徵蹲下產子。
 這不對,"古"應該是板凳,或者是古代祖先的意思。」
對不對,我是不知道,但「蹲下產子」的說法,會比較受歡迎吧,哈哈。

◎乖












Page 89:
「乖得拆成二字看,北和干。前面講過,北,就是兩人相背,在中間再插個"干"。
 而干就是干涉、調停。有了干涉,就可以從不睦到乖乖的。」
作者這樣說,真好玩。

◎婚














《說文》:「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
Page 119:「男屬陽、女屬陰;日屬陽、夜屬陰,所以迎娶女子必須要晚上進門。」
可是從古字來看,不容易明白與字形的關聯。

◎謝












Page 122:「言,表"辭退";射,表"他人的贈禮"。」
但我想不明白"射"為什麼贈禮。後面又談述到:
「『身』幾乎都是表示身體而非懷孕,而且古字當中,
 已有孕、包、妊等字來描寫懷孕者,何必再以『身』來錦上添花。」

可偏偏,我就找到《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用「身」表示懷孕。

◎帝
 
Page 147:
「其古文字上面的"二"是"上",即上天,
下頭的像"米"的字,是生火之柴,所謂的『燔柴祭天。』」
聽起來合理,而為何我會挑這個字呢?因為太難聯想了。

◎「辛」與「天」
這在Page 145,似乎有道理。























◎辟












同意上面「辛」與「天」的解讀,就容易理解「辟」的古字,
Page 154:「左邊是一人被砍斷頭;右邊是犯罪之人,合起來,罪人斬首。
古代的死刑,就是『大辟』,而恢復生殺大權那個人,這動作是『復辟』。」

◎黃
此表格在Page 178,沒看這個,實難以講明黃與皮膚的關聯。
























◎爽














Page 195:
「這是一個兩腋流汗的人,到井邊洗澡,很"爽",
 所以造字就造成一個人字,左右兩腋,同樣有個井字。」
我從前研究過了這字(註2),因此我不接受作者說法。


◎民、氏
























Page 208、117:「民是女人傳十代、氏是男人傳十代。」


我想這一本書,比較像本查詢用的書籍吧。
順道藉此機會,我找了網路上對於研究古漢字有用的參考資源。
1. 漢典(看 說文解字)
2. 象形字典
3. 漢語多功能字庫
4. 中華語文知識庫
5. 現代漢語大字典



----------------------
註1:漢語多功能字庫:𦣞
𦣞字甲骨文見於「」字中,于省吾認為象梳篦之形,是「」的初文。
本義是疏理頭髮的梳。
郭沫若認為金文象重頷而有鬚之形,白川靜認為金文象婦女的乳房,「」指成人之女人。
從早期金文字形觀之,于省吾之說較恰當。

註2:語文_爽字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