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札記-哲思-勵志故事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描述一個老人與一大魚搏鬥,
堅持至最後才將一巨大魚骨架拉上岸來,
感覺沒實質收穫(至多說精神上獲得)的奮戰,這被稱作勵志故事。
而賭徒在賭場,不停地計算,努力地拚鬥,最終身無分文,卻被視為不可取的壞榜樣。
以意志的專注、末了的結果論之,沒有差別,但給人的觀感卻天差地別。


孟子說:「
 雞一啼便起床,勤快行善事的,是大舜一類人;
 雞一啼便起床,勤快謀私利的,是暴匪一類人。
 想知道大舜與暴匪的分別,
 他們其它地方沒什麼不一樣(其它都一樣),只是謀私利或行善事之間有區別。」
由此可知,同是勤勉貌,得依行善謀私來定奪臧否,
而行善謀私,又得問「誠於中,形於外」的動機。

兩故事,人們之所以覺得前者優於後者,
是因為人們認為前者努力的動機,是為自我實現(自我成就),
而後者努力的動機,是為利益享樂。
可是得要進一步問:「所謂的『他們的動機』,是誰說了算?」


以第一個故事-《老人與海》而言,
我們先接受它屬「勵志」,因為它是暢銷故事,動機肯定是好的,
即使老人是個魯蛇(loser),事情有多小、多荒謬,
他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會被視為擇善固執。
假設沒讀過《老人與海》,這事發生在我們身旁人,
我們也許會制止他,並勸他:「大哥,釣魚而已,需要玩這麼大嗎?」。
而他說:「我在完成自我實現。」,你聽了會猶疑嗎?
或者可以換個事件來思考,
若有人不停練跑,想跑得跟高鐵一樣快,我們還是覺得很勵志嗎?

因此,一個勤勞的人,
若是人們"強烈相信他發心在做一件很美好或很偉大的事",
無論勝率多渺茫,都可以被美化,月暈效應。
如果阿甘來練跑追高鐵,或許就轉變得正面、勵志了~


同理再看第二個故事,
人們(應該說華人)已根深蒂固地認定賭博偏邪惡面,
就算再多麼勤勉,辯稱跟愛德華.索普幹相同事,
在驗證自己的數學理論,總讓人有說不出的怪異。
賭輸,無法引發同情。賭贏,仍不可效法。


主角的孳孳不懈、不易成功的事件,是勵志故事必備的元素,
然而,故事被視成勵志與否,與其說是主角的動機,不如說是聽聞者的相信。
英雄可以被我們意念被塑造。
幹蠢事,包裝得好(別人能被說服),也可以拿出來炫耀。

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假如某人很認真在幹亟不可能之事,被我阻止了,
這世界會不會因而少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勵志故事呢?



------------------------------------------------------------------------------------------------------
參考資料:
2. 《孟子.盡心》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5. 愛德華·索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