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03科學類_生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03科學類_生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生物_蝸牛的殼會變大嗎?還是會換殼?※



一、蝸牛的殼會隨著牠一起長大嗎?
是的,蝸牛的殼會隨著牠的成長而逐漸變大。與寄居蟹不同,蝸牛不會換殼,
牠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一個小小的殼,這個殼會隨著牠的身體逐步擴大,終生陪伴著牠。

蝸牛的殼其實是牠身體的一部分,
由殼口邊緣的外套膜(mantle)不斷分泌碳酸鈣和蛋白質等物質,
這些物質沉積在殼上,使殼變得更厚、更大。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生物_孤雌生殖※

概略研究「鳥類交配」,順便也複習生物學關於生殖的一些名詞。
為什麼呢?當時,我在回答問題時,我說生殖大體上分兩種,孤雌生殖...
意識到不對,便改口講: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孤雌生殖,是無性生殖中的一種)。
有性生殖,生殖細胞是作減數分裂,無性生殖,是作...這會兒是說不出來。
該溫習了。哈哈。


網路這篇文章:科學Online: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註1),
那時我說不出的答案,它有寫。
1。有性生殖:減數分裂(meiosis);無性生殖:有絲分裂(mitosis)
2.我在舉例孤雌生殖的科摩多巨蜥,它有提及,內文:
  部份行孤雌生殖的物種,當雄性個體出現時,生殖的模式則會轉換回有性生殖,
  例如在脊椎動物中發現的例子,
  包括科摩多巨蜥(Komodo dragon)和一種雙髻鲨(hammerhead shark)。

補充說明,摘要自維基(註2)無性生殖之詞條:
○(無性生殖)主要分為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斷裂生殖、孢子繁殖、營養器官繁殖和組織培養等。

○孤雌生殖(又稱單性生殖)有時也被視為無性生殖的一種,
 但有別於其他的無性生殖方法,孤雌生殖仍會經過減數分裂產生配子
 脊椎動物大多無法行無性生殖,但有些會行孤雌生殖。



---------------------------------------------------------------------------------------------------------------
照片來源:維基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札記-生物-《詩經》比喻「美人」的一些動植物

孔子曾與弟子說:「學《詩經》能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註1)。
我便一直以為中國最早認識動植物的書籍是《詩經》吧!
汪子春《中國古代生物學》第十二頁便寫:
《詩經》中提到的植物有143種,動物有109種...
 《詩經》沒有動、植物系統分類方面的記述,但已經有動、植物品種的概念。」

簡單介紹幾個,下面的動植物是<衛風.碩人>拿來形容美女。
1.手如柔荑。柔荑,初生的茅芽。
註2

2.膚如凝脂。凝脂,凝固的油脂。雖不是動物,但來自動物。
註3


3.領如蝤蠐。領:脖子;蝤蠐:天牛及桑牛的幼蟲。
註4


4.齒如瓠犀。瓠犀:瓠中之籽。
註5

5.螓首。首:額頭;螓:一種頭方而闊的小蟬。整句話的意思:婦人的額頭方廣如螓。

註6

6.蛾眉。意為:美人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如蠶蛾的觸鬢。(註7)
註8


若要問中國真正有動植物系統是何文獻?《中國古代生物學》的答案是秦漢時的《爾雅》。
晉朝郭璞《爾雅註疏》的序言寫: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雅》」(註9)。
白話:「既可以博釋庶物,又能多識辨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過於《爾雅》了。」
學習當時"生物學",郭璞比較推薦《爾雅》作為入門書。



-------------------------------------------------------------------------------------------------------------
《詩經》沒有動、植物系統分類方面的記述,但已經有動、植物品種的概念。
-------------------------------------------------------------------------------------------------------------
註1:《論語》<陽貨>
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札記-生物-別總找始祖鳥類型的過渡化石

我們從小受的生物起源教育,
早已不是十九世紀以前的神創論,而是達爾文的演化論。
因此,對於跨越物種之演化顯得非常重要(對我而言,是這樣沒錯,呵呵),
特別是類似始祖組鳥的過渡化石的考古(註1)。


但這一塊,從高中生物老師很特意介紹之後,
到目前,每種生物演進的整體拼圖似乎未湊齊,並且一直存在異議。
不過,這段時間讀到一篇文章(註2),
指出可以不需要所謂的"過渡化石"來證明演化,很有意思,
以下是原始對答的摘要:
 很多不相信演化論(翻譯成演化論比較好)的人說:
 「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現物種與物種之間過渡的化石。
  比如爬行類和鳥類之間沒有過渡形態鱷鴨,也就是鱷魚和鴨子結合的形態。
  所以進化只是一個猜想,並不是事實。」

 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
 在他的著作《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回應了這個質疑。
 缺少中間過渡型的化石,演化論依舊成立的原因有兩個。
 1. 現在已經發現的化石,都如同演化論推斷的時間序出現,沒有例外。
  想要推翻演化論,應該找出一塊出現在錯誤地質層的化石(科學有可證偽性),
  比如找到寒武紀之前的兔子化石,
  因為根據演化論,寒武紀時期兔子還沒有演化出來。
 2. 演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沒有一種動物能夠立刻生出一個新物種,
  至少不可能生出一個跟自己相差特別大的物種。

  比如猴子不能生出人類嬰兒。
  又比如大象不是起源於黑猩猩,黑猩猩也不是起源於大象,
  但是你可以找到近似於大象和黑猩猩共同祖先的生物化石,
  我們把這種生物叫始祖獸,始祖獸在進化的時候有兩種路線,
  一種是通過一系列變化進化成大象,另一種是進化成黑猩猩。
 
 
我覺得第一點很能說服我,
有很可能壓根就找不到大家假想出的全部過渡化石,但這不妨礙演化次序。

而第二點,就我的解讀,他應該在講多物種的同源說,
第一期物種(簡稱:祖物種)開枝散葉,變第二期物種(簡稱:父物種);
第二期物種在開枝散葉變第三期物種(簡稱:子物種),如是迭變下去。
再者,父物種之間,子物種之間,互不相同,各自發展,區別越來越大。

我很疑惑這樣說可以躲過"過渡化石"嗎?
就舉上面所說的"鱷鴨",人們的質疑是,應該有個生物A,讓鱷過渡到鴨。
而生物A得同時會鱷、鴨的某些特徵。

鱷→生物A→鴨

道金斯先生意見彷彿是:存有一個生物B,既生了鱷的祖先,還生了鴨的祖先。

   ┌→鱷祖...
生物B┤
   └→鴨祖...

那按他說的漸進,生物B也該有鱷和鴨的某些特徵吧!
那麼,"生物A","生物B"只是名稱的不同,
同時具備鱷、鴨的某些特徵的生物,仍是得存在!不然,就是我想錯方向了!?
如果我不幸言中,我認為還不如將巨大差異的跨躍說成"突變"好一些吧。


對於世界難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註3),
我是用「突變」加「一個前提」來解答。
那個前提是,
 (1)只有「雞」才能生「雞蛋」;
 (2)只有「雞蛋」才能生「雞」。
 這兩個定義僅能有一個成立。
若要兩個全成立,這題就死循環,我解不出來,哈哈。

如果(1)成立,(2)不成立。
只有雞才能生雞蛋,而且不一定是雞蛋才能生雞。
那可以假設有一種非雞的動物C,某天生出一顆C蛋,
由於基因發生突變,孵化破殼出來的是雞。因此,我們可以說:先有雞才有(雞)蛋。

反之,(2)成立,(1)不成立。
只有雞蛋才能生雞,不一定是雞能生雞蛋。
同樣的可以假設有一種非雞的動物D,由於基因發生突變,某天生出雞蛋,於是...。
因此,我們可以說:先有雞蛋才有雞。

古人為什麼不這麼想,
第一,兩個定義都成立,死循環,無解。
第二,即便只承認一個,也不知道突變這件事。一樣無解。

我想藉此題,來說明上述"還不如將巨大差異的跨躍說成"突變"好一些"的理由。
不過,我得強調,這是我個人"觀點",非具備科學事實(有突變證據)。



----------------------------------------------------------------------------------------------------------
註1:
1. 科學Online:過渡化石(上)
2. 科學Online:過渡化石(中)
3. 科學Online:過渡化石(下)


註2:得到-科學-進化機制:妥協和基因多效性


註3:原來是這樣:『02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札記-生物-悲劇的鱷魚奪權戰

晚上看一部鱷魚的紀錄片(註1),主角有兩位,
一是肯亞某水域體型最大的雄性鱷魚,報幕員稱之為「首領」,
以及另一同水域雄性鱷魚,垂涎「首領」的特權,
第一個享用食物(註2)、第一個跟雌性交配...,報幕員稱之為「挑戰者」。
影片是某年旱季的長時間跟蹤拍攝,紀錄「挑戰者」如何挑釁「首領」地位。
重點是三起大事件。


第一起,「挑戰者」頭次成功捕獵黑斑羚,想獨吞。
但被「首領」見到,吃走頭份,同伙分食剩下,牠連殘羹都分不到。
這是鱷魚生態的現實,捕獲者不是食用者。

第二起,「挑戰者」趁「首領」忙於和雌性鱷魚交配時(註3),
牠企圖跟另一雌性偷歡。被「首領」發現並咬傷,
僅得薄懲驅離的原因是,「首領」有重要的事要接著幹。你懂的~

第三起,「首領」吃河馬屍體時,險些被其河馬同伴攻擊,
叼著肉落荒而逃,「挑戰者」逮此良機,強搶食物,這其實是正式奪權宣戰。
短暫戰鬥後,「挑戰者」敗走,上頷三分之一被咬斷。
縱然鱷魚群的地位以身體噸位論,牠嘴傷亦不至死,
但日後不能重長,無力與同類爭鬥,群內階級被降到最低,
自此牠將最後一個進食,再無權力交配。幫牠QQ。


我琢磨著,幹嘛去拍一個鱷魚界Loser的故事呢?
通常劇情發展,不是應該是來自鄉下的小鎮青年...之鱷魚逆襲,
削尖腦袋硬在兇殘、弱肉強食挺進,殺出一條血路,
痛宰舊頭目,成為新霸主嗎?要拍得很「勵志」。
所以我猜,拍攝人員原本也這番盤算,
無奈,投資花了大把銀子和時間後,事實竟如此發展。



---------------------
註1:20160714 自然傳奇 鱷魚戰

註2:「首領」先吃,其餘者靜候不動,而後根據階級,依序進食。

註3:鱷魚的求偶之舞:先是開闔嘴巴在水面拍擊,後沉水下,鼻子冒氣生朵朵水花。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生物_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

讀篇文章談到「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這專業名詞,
找定義就搜到這文<自然界的伯格曼法則>(註1),
它的解釋是:
對於同一種"溫血動物"來說,
 越冷的地方其"個體越大",而且"越接近於圓形"。
稍作分析捋一下,它講三件事。
1. 溫血動物→「恆溫動物」。
2. 越冷的地方→高緯度或高海拔
3. 同一類種,越冷的地方個體越大,而且接近圓形→
 (1)限「同一類種」的恆溫動物比較
 (2)高緯度或高海拔的同類,體積大
 (3)高緯度或高海拔的同類,比較圓
 
接著它講解原因:「(同溫度條件下)物體愈大,散失熱量的速度就越慢。
而百度百科(註2),還補充一句:「相同體積中的球形的表面積最小,也最利於保暖。」
 
  
可以證明「伯格曼法則」例子有很多,
但比較難解釋的例子,是愛斯基摩人的個頭並沒有特巨大。
其實,還有非洲黑人問題,百度百科主張是:矮黑人才是原始種。
 
再回到愛斯基摩人,個子與溫、熱帶的亞洲人沒大差距,該怎麼看呢?
本文的說法是:
那是因為愛斯基摩人進入北極的時間不夠長,演化不及之故。
而百度百科怎麼說呢?也一樣。
還另加了愛斯基摩人與馬來西亞人(低緯度、低海拔)的對比,
同樣身高,愛斯基摩人,顯然壯得多。



------------------------------------------------------------------------------------------------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生物_茂木健一郎《感動腦》:創造力=體驗X熱情

茂木健一郎《感動腦》此書的重點,我列舉三個:

一.創造力=體驗X熱情
體驗是「學習基本知識」和「親歷實境去感受」。
熱情是「追求真善美」(感動)和「無具體目的的好奇探索」。

(一)學習基本知識
創造力,必須以自身的體驗為基礎始得生成。
莫札特的作品中,沒有一首日本演歌般的樂曲。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莫札特沒有聽過日本演歌。

引瑞典自然學家林奈的名言「自然不會跳躍」,
而法國生物學路易巴斯德,用細菌實驗證實這句格言(細菌不能憑空產生)。

(二)親歷實境去感受
基礎知識非常重要,但是光靠知識無法產生感動,
學會知識後,要加以使用(體驗)才會感生感動。
少有接觸實物體驗的小孩,日後將成為感動淺薄的大人。

(三)追求真善美
東京大學少有世界級研究學者的原因,
拿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做比較,京都大學地處及其幽靜,適合潛心思考...
就是因為追求生活的美感、環境事物的感動,才會有創造力。

(四)無具體目的的好奇探索
正如國外的空白年(gap year),保留人生某段空白,
往往創造力,誕生自「偉大的徒勞浪費」。
這不是無所事事,什麼也不想。
而是用一個小孩初見世界的心態,大膽使用不同角度去發掘周遭的一切。
「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我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
放下固有之成見(鐵鎚),重新感受世界。


二.如何培養熱情
我們要像運動選手一樣,進行意象訓練。
想自己一定會成功,想像自己絕對坐得到,想像自己得到幸福的模樣。
這些意象會引導出慾望熱情,催生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創造力。


三.如何面對負面的感受
遭遇不如意之事,人的熱情不只低落,甚至轉為負面,該如何解決呢?
(1)累積小成功經驗
(2)找個可以討論給予協助的親友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生物_茂木健一郎《生死腦》:「瀕死經驗」和「靈魂出竅」

此書乃作者33歲之作,
以他主攻之心腦感知的科學為立足點,
討論"感知能脫離肉體運行嗎?"一系列相關問題。
例如人死後身體感知已然消逝,人如何感知死後世界(天堂?地獄?),
因此本書從這得名為"生死腦"。

作者花了大篇幅談論很多"瀕死經驗",以及"靈魂出竅",
就用(腦)科學來說,是真實,還是只是幻覺。
(我認為)作者最終的結論,是將這兩者,視成一種意識的轉換。
(意識轉換,舉個例子(Page 093)來說:
  二十世紀的數學物理學代表波洛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說過,
 當他集中注意力思考數學問題時,如果有人跟他說話,
 他的腦袋會在剎那間變成空白,甚至想回答對方卻發不出聲音來。)

●瀕臨死亡體驗=意識替換的狀態(Page 098)

●所謂靈魂出竅體驗,跟一般意識狀態下的體驗一樣,是由腦神經元產生衝動的認知過程。
但很難解釋,為什麼人離開體後,卻可以從身體外面的視角,獲得平常無法獲知的資訊。

(Page 126~127)

依目前科技的程度,有多少能力及證據,就說多少話。就解釋至此吧。
人類的科技會不斷提升,或許一天,有機會完整解答這兩問題。


其次,有幾段話,我蠻喜歡的:
◎Page 109
布洛德(C. D. Broad):
如同柏格森(Henri Bergson)強調記憶力與感覺之間的關係,
我們難道不該改掉以往的壞習慣,
開始認真地思考同樣的議題嗎?
柏格森曾暗示,腦與神經等知覺系統的主要功能,其實是一種刪除的作用。
只要是人,任何都可能隨時記住與自身有關的所有事物
無論身處宇宙任何角落,也可以知覺週遭事物的存在。
為了保護腦與神經系統,避免被大量的知識給擠爆,
通常人的腦與神經系統會自動刪除人隨時發現或記憶的資訊之絕大部分,
而只留下少量、用來應付日常生活所需的資訊。


簡言之,布洛德(C. D. Broad)的主張是
人原本的知覺作用是經過設定的,
亦即人的腦部機能在肉體活著時,只挑選個人有用的資訊加以認識。
這種學說稱為「控制閥理論」。

◎Page 208 
只要不違反自然法則,我們就不能因為一種東西太優秀,就認定他不是真的。
(Bence Jones,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Faraday)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生物_茂木建一郎《欲望腦》:open_mind

昏昏沉沉中,我讀完這本書,這本書似乎沒引起我多少共鳴吧。
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想,就是:「別太以自我為中心,要Open Mind。
24篇文章中,我以為,第15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最使我有印象。


而以下,是我認為的本書重點:
◎Page  130
為何人的大腦有必要整理既有的記憶呢?
人類大腦記憶系統最大的特徵在於,能集結各種「故事片段」,
讓人在處理世間事物能隨時抽出「適宜」的片段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語言的意思」。我們對自己母語中單字的認知,
並非從字典中一個字一個自背下來的。
讓我們來思考形容詞「冷」這個字:
「這些冰很冷」、「冷風拂過臉頰」、「他的性格很冷(酷)」...
透過各種出現「冷」字的狀況,我們才能正確掌握「冷」字的定義。

透過微妙的感覺,我們也了解「冷」字與「寒冷」、「冰凍」的意思之間有何異同。
,..「故事片段」的累積增加,才能毫無障礙使用母語...
學習外語,缺乏參考實例...要流利不可能。

◎Page  145
人類智力的本質何在?如果只用一句簡單的話形容,應該說是人類的社會程度。
這就是出自我說的那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
我想他所說的的社會程度或社會化,應該是:Open mind

Open mind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內自省:
一個人無法獨存於世,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放下自身的貪著,虛心學習。
曉得別人與我們是不一樣的,莫堅持單一價值、獨一標準。
並且將心收攝,甚至藉由獨處,學會專注,
才能看見更細更準確的內在,推至外境。

第二階段,向外開放,接納這世界多元各型態的觀點,包含批評,
以及與這世界互動,切磋砥礪、共同成長。


◎Page  146
人類精神如果要變得發達,一定需要與他人互動才行。...
一個真誠的人,有時也難免得避開他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有時把自己關起來,讓自己過一下鬱悶的生活也是必要的,
就算人類智力的本質是社會程度,但如果從不讓「我」有時也躲進自己的殼裡,
思考一些私密或難以啟齒的事,我想人類也很難深度洞察世界,
甚至讓人雀躍的創造力吧。

◎Page  147 (腦與境相互牽涉)
人類成長的本質在於腦,也在於身體(遺傳因子)和環境(環境因素)互動,
所以採行中庸的思考才是正確的做法。
無論意識中心主義也好,身體論也罷,
理論的方向還是得放進整個世界觀裡才算正確,若非如此,
每一種理論都只是淪為非正統的次文化。

◎Page  146
現代人極容易陷入一種粗心的判斷,
認為世界大宗教之領袖也應該大家一樣,有著普通人的一面而感到安心,
就像...(某魚店的老闆繪畫高超)...
就主觀認為他的畫僅是屬於「有錢人的興趣」而已,
那永遠無法深入了解繪畫這種藝術工作的本質了。

◎Page  233 
作者是以孔子的「七十從心」開始作探討與研究,
其重點在於:別囿於己見,任其自然釋放更深更廣的無限可能

針對「七十從心」,這個由孔子所提的課題,我也不斷地展開探索研究,
累積了學習的經驗直至今日。
我的直覺是,孔子的「七十從心」和老莊思想的「無為自然」本質上是一樣的,
任憑自己的慾望無止境的釋放,一定會引起社會的對立與混亂,這種判斷
是就單純地擴大的慾望而發的。這可說是一種直線式的「慾望觀」,
與傳統自然的觀念連在一起,如果不加控制,必會導致「群眾對群眾的鬥爭」,
這就是非常單純的自然觀。
事實上,無論是內化在我們身體裡的慾望也好,任其各種生物棲息的大自然也罷,
都根植於比人類未經思考時更高等級的智慧之上,智慧並由此產生...
大自然原本就是潛宿的智慧....不只是某些人所想像那麼簡單....

當「肯定自己的慾望」而讓「自私」的感覺消失,
並步向更深的生命哲學時,人類想必在也在漫長的進化概念過程中,更上層樓了吧。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生物_外星人的臉

讀《地球守護者》(註1)這本書描述外星人長相,
類似電影【E.T.外星人】(註2)裡的模樣,大腦大眼珠,沒鼻樑....
然而,我怎麼覺得這五官好像地球的象龜(註3)。
直至今日,外星人話題仍是人們偶爾被提出,
地球上仍是沒有任何先進國家,肯證實他們外貌就是長這樣。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加拉帕戈斯象龟(註3)

此書作者是催眠師,用催眠方式讓"受採訪者"說出與外星人接觸的經驗,
不管發生時間點是現世或過去世(受採訪者上輩子就是外星人),
而這本書便是一篇篇訪問對答輯錄。
不經讓我感覺:
「催眠?它不只可以取出回憶,它還能栽種記憶,
 怎麼確保受訪者所述一切,是自己的?還是被刻意植入?」


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註4)便有相似情節,
假如說當時他遇到外星人,沒拿陀螺起來擲,看轉不轉,怎知正確?
當然這不過電影,想像成分居多。
像我從前看的AKBingo節目中的催眠(註5),也可能是戲劇效果。
然而,同樣是政府不認證、科學不背書的推測,
你可以說:「催眠在取出回憶」;
我便能說:「催眠在栽種記憶」,不是嗎?哈哈。


同是無限幻想空間,我個人對於外星人的容貌,
會覺得如【星際大戰】(註6)裡的"人物",千奇百怪,
地球的生物都可以如此多元,而宇宙這般浩瀚廣袤,自是相貌萬千。
寶傑(註7),你怎麼看?哈哈。



---------------------------------------------------------------------------------------------------------------------
註1:《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ISBN:9789868601888


註3:相片來自:加拉帕戈斯象龟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札記-生物-殺人基因

這篇是<解碼基因序列成功了嗎?>的延續。


高中生物老師說完,解碼基因排序之告成時間。
又談了孟德爾的幸運:「選中的碗豆基因及其特徵是獨立,才發現遺傳的定律。」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是這樣描述的:
在我們知道孟德爾的七種遺傳特徵有一些是聯鎖在一起的,
但因為其間的距離大於50%重組的機率,所以在雜交的過程中看起來像是獨立的基因,
這也是孟德爾幸運的地方,否則他就找不到遺傳的基本定律了。


接著,開始說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醫學教授,專門研究基因與犯罪的關連。
他發現,一部分殺人重刑犯身上都含有一罕見基因。
並且,他還比對過醫院中無犯罪前科的病患,全無此基因。
他幾乎確信,這基因和殺人必定相干。
就只剩找到有此基因卻還沒犯罪的人,觀察是否如所料,將會作案。

有天,他在過濾醫院的病人染色體樣本,見到一早產兒有這基因。
他半夜前去育嬰房看了這小孩,心想:「這可愛的孩子,將來真的會殺人嗎?」
「肯定會!我研究多年,難道還會錯嗎?」
「萬一我採集資料不夠多,錯了呢?」
「不可能!他絕對會殺人! 在還沒造成悲劇前,我先殺了他!」
這教授便運用他的“專業”,神不知鬼不覺下,結束那嬰兒的生命。

幾十年過去,這教授過世了,然而此項研究至他死前都沒發表。
他的愛徒在葬禮上是這樣致辭的:「
我敬愛的老師,在醫學奉獻了他一生,
無論是學術研究、病患醫療、作育英才,都有卓越的成績。
學術研究方面,老師致力於研究人類基因,留下無比豐碩的資料與數據。
記得我跟老師曾探究一罕見基因,
按老師統計出的結果,可以證明這基因與殺人的必然關係。
不過,奇怪的一點是,老師身上也有這基因,但他從未殺任何一個人。...」


反應快的同學,立刻就問生物老師:「怪怪的,這故事如何流傳出來的?」
生物老師:「嘻嘻(我編的)。」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札記-生物-解碼基因序列成功了嗎?

高中時,生物老師跟我們說,
約十至十五年,基因序列可以解碼完成。登時,便可複製人類。
過了三四年後,我偶然地看到報導,
科學家聲稱預估五年之內做完基因解碼工程。

基因究竟解完了碼嗎?
若以美國能源署的計畫,名稱為Human Genome Project來看,
早在十年前(2003)就達到目標了,
可參考:Wiki條目: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便與我之前聽到的推測時間是吻合的。)


然而,Wiki這條目的"5.4 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了嗎?"說得很妙,
完不完成是「界定」問題。
事實上,只能說大部分計劃上界定的基因都解碼了(92%),
染色體的著絲粒(centromere)與端粒(Telomere) ,
仍等待技術突破才能測序。

而且,亦有一問題,知道基因序列,就可以了解生命奧秘了嗎?
徐明達《病毒的故事》的Page 56有一段話,可提供思考:
在這個基因體的時代,大家有一個錯誤的觀念:
只要知道基因的序列就可以了解生命的秘密。事實上,
若把生命比成一本著作,基因序列只像是其中的單字,
我們不但還有很多單字不知道,對於把單字排成句子,
甚至章節的文法,更是所知無幾。

就拿噬菌體來說,他的整體基因序列很早就定出來了,
但是單單從這個簡單的基因序列,
並無法告訴我們"噬菌體複雜的複製過程"。
大家都知道過程是有時間性的,
亦即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等,
但顯然的,基因序列並沒有標明時間這個重要的因子。

其實,要如何把基因單字寫成生命的文章,
是二十一世紀科學的重要課題。
這方面的研究需要結合數學、物理、化學、資訊、
工程等各種不同領域的參與,才能一探生命的奧秘。
可以想見,簡單但多變化多端的病毒, 將是這方面研究的最佳對象。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生物_【國家地理百年:033非洲野生動物】

影片來源:http://v.pps.tv/play_35RBCY.html
(遺失再找其他資源)

摘要:
介紹納米比亞共和國的埃托沙國家公園(註1)。

它有一個4760平方公里的盆地,
乾季乾涸,雨季(約下雨三個月)過後形成湖(水不深)。
主要是在解說這盆地周圍平原上的窪地、池塘,形成豐富的生態系。

對我而言,影片的重要畫面(單元)有:
1. 雨季剛結束
(1)雨季剛結束,牛蛙的繁殖(含 防止毒蜥蜴侵害蝌蚪)
(2)斑鳩喝水,被烏龜群逮住,吃掉
(3)牛羚生產,一天之內度完嬰兒期,隔天與其他同類分食
(4)雨季後,松鼠有跳蚤之苦,松鼠用尾巴遮陽,才能在烈日下覓食
(5)大耳狐,主食昆蟲,耳朵能聽微弱蟲聲
(6)鵜鶘吃鯰魚
(7)鷿鷈
(8)草蛇獵食,只看得見會移動的物體,牛蛙不動則安全

2.乾季開始
(1)交配中的公牛羚,被其他公牛羚攻擊
(2)羚羊縱跳
(3)珠雞挖種子吃,搞得塵沙飛揚
(4)雨季前兩三個月,有小雨



--------
註1:維基百科:埃托沙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