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札記-醫健-醫療不能代替保健

多年前,有一位前同事,公司健檢出來,他跟我說:
「紅字好多阿~但我不理,保險保多一點就好了,哈哈哈哈哈」
他真的洋洋自得如是說,我想很多人會視之為荒謬吧。
既然如此,就得進一步問「荒謬」在哪?是「紅字過多」,或是「保險保多點」呢?

這兩者差別是啥?
如果是「紅字過多」,是意指"為什麼會把身體弄成這樣"。
如果是「保險保多點」,體況不佳既成事實,"為何不好好恢復或抑止惡化"。
簡言之,一個重"成因",一個重"後續處理"。


假如關注的是"成因"的話,該怎麼做呢?
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註1),裡面個觀點很有趣:
為什麼還總是缺少一點動起來的動力呢?
 原因就在於,隨著科技,尤其是外科手術的發展,
 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重心,漸漸從預防疾病轉移到治療疾病上
 在這之後,運動就越來越不受重視了。
 因為大家都認為,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
 但生了病也沒關係,還有醫學給我們保底嘛,大不了最後還能去醫院。
 卻幾乎沒有想過,其實運動本身就能治病。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了解,面對同樣的成因,人們大都會選擇"治療",而非"預防"。
雖然知道防範未然較妥當,但多數人會等出現異狀才正視,
這是因為吃藥、開刀,比天天維持良好作息、營養飲食、規律運動來得簡單。

我曾經上過一堂課,
授課老師給了我重要概念:"健康保持在個人,治療疾病醫生幫"。
醫生不可能天天盯著你,能幫的是事發後,在此之前,個人為自己的身體負最大責任。
將健康推卸給醫生,十分要不得,而認定「吃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以吃藥進補代替正常作息、飲食、運動,當成努力過,更令人可懼!


假如在意的是"後續處理",可分兩點來說:
第一,檢視過去生活,移除造成不健康的一切。
如上所言,疾病前,靠自己;疾病後,請求醫生協助,共同合作直至康復。
之後照養、保健仍是得自己直下承擔,要醫生代勞,恐怕會是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

第二,若是想以保險來尋求解決,那就得問,要那些錢做啥?以醫藥換健康嗎?
豈不是又將責任落到醫生、醫藥體系頭上。
那麼,自始至終,問題又回歸成一件:
你願不願認清"健康保持在個人,治療疾病醫生幫"這概念吧。



-----------
註1:得到-醫健-運動不僅防病還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