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札記-哲思-當我說「我認為」

一.無論是引用誰說來作正例、反例,皆經思辨而成我說
有人言,從一個人引用誰的話,便能窺知他心智水平。

一般來說,
人在國小與國小以前,常說「我媽媽說」、「我爸爸說」、「老師說」;
國高中時,改口為「我同學說」;大學及出社會後,則變「我認為」。

人到會說「我認為」時,
通常象徵他已成熟,有自我主見、價值評斷能力。
不過,真是如此嗎?已經達到「不人云亦云,不以耳為目」?那就不一定了。
有可能是由於社會氛圍,恥被說成「長不大的孩子(媽寶、靠爸一族)」,
便隱藏了「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思想出處。

其實,重點是自己有無深思熟慮過這些話,
若自己思辨抉擇後是對的,不是非得要講「我認為」來包裝。

除上述的父母、師長、同儕,
人還會引用其他人的話,
譬如:傑出(成功)人士、書籍、電影、影歌星等。
比起父母師長等,人反倒是比較敢舉出這些源自,或許這可彰顯博學吧!
然而,承上理,需強調的,仍是得自己思慮過,莫人云亦云,
知其所以然之後產生認同而再說出,會詮釋得更準確。

因此,心智水平不從他引了誰的話,關鍵在於,如何自圓其說,成自己一家言。


二、「我認為」未必要標新立異,語出驚人,以合理合理為依歸
如果不引述他言,自己獨出新裁,發前人所未發,
道出一番「我認為」,肯定是一家之言,高超了吧?
事實是,未必!
不論是自己願不願意,理論的是非對錯、超群與否,
依舊得經過時間的沖刷,在歷史長河裡洗鍊,方可得知。

我明白,人對與自己的看法,
很容易陷入敝帚自珍,乃至於認為:
若不說自己思量後的獨到之處,
表現我與眾不同、我獨特,便會喪失自我。
是故,當別人提出質疑,有時便會誤解成「對人不對事」了。

坦白說,人心思的獨特性,本就是世間常態。
相同的見聞,會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主觀上的解讀見解。
簡言之,不同,不意謂突出。
因此,
不需要刻意標榜,更不需要存心要說得跟人不一樣,得以合情合理為依歸。


三.「我說」並非絕對真理,應持謙卑虛心、開放態度接受異議
除了上提的:要自我思辨,合晴合理,得再加上虛心謙卑。
因為自己不恆是對的,而且觀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當說出己見,就要想成拋磚引玉,方能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古人常說:根據個人淺見、拙見、管見,就是這理由。

暢述己見,要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儆惕,
雖說「我認為」,卻永遠不等於「自以為是」。

同時,讓聽我們說的人知道,
這僅是「一方之說」,不代表是真相,請有所保留,不須全然相信。
我們永遠是「Open mind」,望人賜教指正的。

佛教_《當和尚遇到鑽石2》

導讀(我用自己的話,寫成的摘要):

這本書認為,要成功,得做好業力(因果)管理。法則有八:
(1)事情行不通,不要繼續做
(2)找出根本原因
(3)認出業力事業夥伴
(4)從自己開始
(5)停止做決定
(6)裝滿訂書針
(7)讓問題成為成功的推手
(8)業力再投資

坦白說,不讀內容,看這些條目很難直觀出它們的含義,
我據我讀的感想,大致解釋一下。


(1)事情行不通,不要繼續做」:當遇到難題時,一直突破不了,
很可能需要練習專注(靜坐)以「(2)找出根本原因」。
就像一台車子,用鑰匙可以發動,但給予它動能的,並不是鑰匙,而是電能。
換言之,車的動的因,看起來是"鑰匙",事實上,是"電能"。

同理,事業的成功,不是在表面上的交易,而是要了解內層業力運作。 
(香嚴:這個業力運作,理應包含認真學習的因,產生專業專才的果。)
尤其是做大事業往往非一人之力,所以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善良互動,
找出「(3)認出業力事業夥伴」,誠心地跟他們(即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結善緣。
禮尚往來,「(4)從自己開始」,先主動幫人,人漸漸地也會回報你,互蒙其利。

我  →  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
  促其成功 

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 → 我
           帶來成功


細膩地說,先做好「(4)從自己開始」的七件的自我管理,
來增進與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的關係。
(一)練習瑜珈;
(二)開始禪坐;
(三)遵循個人倫理守則:保護生命、尊重他人物品(不偷東西)、尊重他人關係、誠實;
(四)不斷學習:學習新事物能保持新的年輕、清明、銳利(開放心胸);
(五)服務:每天不刻意地為別人做件好事;
(六)善巧地進食:結論是逐漸斷絕肉食;
(七)休息與放鬆:
先從停止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情開始,諸如看電視、讀不必要的電子郵件與報章雜誌。
你不需要知道總統今天早上吃什麼,或你伯父對他孫子的看法,這些是多餘的刺激。
如果晚上有時間,別去瀏覽網路,到外面走走,看看樹木,欣賞星星,
或在屋內走走,順道整理房間,把半年沒用到的物品丟掉,它們會佔據你心裡的空間。


往往事業發展上,會面臨許多抉擇,學著「(5)停止做決定」。
「(5)停止做決定」含兩個意義。
第一個,「太多的選項,無法做決策」。
這世界是多樣性與不確性的(無常),
任何決定的考量點不勝枚舉,就算好不容易想妥下決定了,仍不能保證絕對行得通。
因此,任何決策的優缺點,限制在三項以內便可。

第二個,其實重點不是你做了哪個決策,而是在如何使你跟業力夥伴利益均霑。
所以,讓你行動充滿善因,就像用哪個釘書機,
不在於它的顏色,而是在於它有沒有裝滿訂書針。「(6)裝滿訂書針


遇到難題,「(7)讓問題(困難)成為成功的推手」,
時時要問的是,怎樣才能利益別人為先,而不是問別人為何要找我麻煩。
面對困難,應當感到歡喜;把焦點放在問題上,擁抱他們,
不要轉移視線,或者避免處理他們。它們是你的朋友,他們將把你推向成功。


最後,讓「(8)業力再投資」,又稱業力回饋。
你能決定你的人生要善性循環,或惡性循環。
問題出現時,你能夠選擇面對它,突破再突破地成長,抑是抱怨,逃避再逃避地龜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