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論是引用誰說來作正例、反例,皆經思辨而成我說
有人言,從一個人引用誰的話,便能窺知他心智水平。
一般來說,
人在國小與國小以前,常說「我媽媽說」、「我爸爸說」、「老師說」;
國高中時,改口為「我同學說」;大學及出社會後,則變「我認為」。
人到會說「我認為」時,
通常象徵他已成熟,有自我主見、價值評斷能力。
不過,真是如此嗎?已經達到「不人云亦云,不以耳為目」?那就不一定了。
有可能是由於社會氛圍,恥被說成「長不大的孩子(媽寶、靠爸一族)」,
便隱藏了「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思想出處。
因此,心智水平不從他引了誰的話,關鍵在於,如何自圓其說,成自己一家言。
二、「我認為」未必要標新立異,語出驚人,以合理合理為依歸
有人言,從一個人引用誰的話,便能窺知他心智水平。
一般來說,
人在國小與國小以前,常說「我媽媽說」、「我爸爸說」、「老師說」;
國高中時,改口為「我同學說」;大學及出社會後,則變「我認為」。
人到會說「我認為」時,
通常象徵他已成熟,有自我主見、價值評斷能力。
不過,真是如此嗎?已經達到「不人云亦云,不以耳為目」?那就不一定了。
有可能是由於社會氛圍,恥被說成「長不大的孩子(媽寶、靠爸一族)」,
便隱藏了「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思想出處。
其實,重點是自己有無深思熟慮過這些話,
若自己思辨抉擇後是對的,不是非得要講「我認為」來包裝。
除上述的父母、師長、同儕,
若自己思辨抉擇後是對的,不是非得要講「我認為」來包裝。
除上述的父母、師長、同儕,
人還會引用其他人的話,
譬如:傑出(成功)人士、書籍、電影、影歌星等。
譬如:傑出(成功)人士、書籍、電影、影歌星等。
比起父母師長等,人反倒是比較敢舉出這些源自,或許這可彰顯博學吧!
然而,承上理,需強調的,仍是得自己思慮過,莫人云亦云,
知其所以然之後產生認同而再說出,會詮釋得更準確。
因此,心智水平不從他引了誰的話,關鍵在於,如何自圓其說,成自己一家言。
二、「我認為」未必要標新立異,語出驚人,以合理合理為依歸
如果不引述他言,自己獨出新裁,發前人所未發,
道出一番「我認為」,肯定是一家之言,高超了吧?
事實是,未必!
不論是自己願不願意,理論的是非對錯、超群與否,
依舊得經過時間的沖刷,在歷史長河裡洗鍊,方可得知。
道出一番「我認為」,肯定是一家之言,高超了吧?
事實是,未必!
不論是自己願不願意,理論的是非對錯、超群與否,
依舊得經過時間的沖刷,在歷史長河裡洗鍊,方可得知。
我明白,人對與自己的看法,
很容易陷入敝帚自珍,乃至於認為:
若不說自己思量後的獨到之處,
表現我與眾不同、我獨特,便會喪失自我。
是故,當別人提出質疑,有時便會誤解成「對人不對事」了。
坦白說,人心思的獨特性,本就是世間常態。
相同的見聞,會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主觀上的解讀見解。
簡言之,不同,不意謂突出。
因此,
不需要刻意標榜,更不需要存心要說得跟人不一樣,得以合情合理為依歸。
三.「我說」並非絕對真理,應持謙卑虛心、開放態度接受異議
除了上提的:要自我思辨,合晴合理,得再加上虛心謙卑。
因為自己不恆是對的,而且觀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當說出己見,就要想成拋磚引玉,方能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古人常說:根據個人淺見、拙見、管見,就是這理由。
暢述己見,要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儆惕,
雖說「我認為」,卻永遠不等於「自以為是」。
同時,讓聽我們說的人知道,
這僅是「一方之說」,不代表是真相,請有所保留,不須全然相信。
我們永遠是「Open mind」,望人賜教指正的。
很容易陷入敝帚自珍,乃至於認為:
若不說自己思量後的獨到之處,
表現我與眾不同、我獨特,便會喪失自我。
是故,當別人提出質疑,有時便會誤解成「對人不對事」了。
坦白說,人心思的獨特性,本就是世間常態。
相同的見聞,會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主觀上的解讀見解。
簡言之,不同,不意謂突出。
因此,
不需要刻意標榜,更不需要存心要說得跟人不一樣,得以合情合理為依歸。
三.「我說」並非絕對真理,應持謙卑虛心、開放態度接受異議
除了上提的:要自我思辨,合晴合理,得再加上虛心謙卑。
因為自己不恆是對的,而且觀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當說出己見,就要想成拋磚引玉,方能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古人常說:根據個人淺見、拙見、管見,就是這理由。
暢述己見,要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儆惕,
雖說「我認為」,卻永遠不等於「自以為是」。
同時,讓聽我們說的人知道,
這僅是「一方之說」,不代表是真相,請有所保留,不須全然相信。
我們永遠是「Open mind」,望人賜教指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