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正時代,
有一位東京(帝國)大學印度哲學科教授(1907~1922)村上專精博士(註1),
二.達意的研究
三.批判的研究
四.歷史的研究
五.比較的研究
古代曾有人將佛教的論藏分成釋經論、宗經論。
有一位東京(帝國)大學印度哲學科教授(1907~1922)村上專精博士(註1),
他在著作中《佛教統一論:第一篇大綱論》提出現代研究佛教的五種方法:
一.註釋的研究二.達意的研究
三.批判的研究
四.歷史的研究
五.比較的研究
這是方法,不是文體之類別,
所以,在同一篇論文,可能會包含部分或全部方法。
所以,在同一篇論文,可能會包含部分或全部方法。
古代曾有人將佛教的論藏分成釋經論、宗經論。
釋經論,體裁應該歸類成第一種。
它是專對某一部經(我認為可以包含戒經)作註釋,
如龍樹《大智度論》註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會。
如龍樹《大智度論》註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會。
宗經論,格式應該劃分到第二種。
讀完許多經或論,對於佛教整體、或某個宗派,或某個議題,
自己建立一套系統理論來闡明,如龍樹《中論》。
而《大智度論》和《中論》的內容中,
龍樹對教內派系(思想差異)或外道的知見,作了認同與不認同的批判;
而大小乘經,他思辨那些經文是了義、那些是不了義,
即下過"比較"功夫,便有"四悉壇"之說。
換言之,《大智度論》和《中論》裡面還含括第三種、第五種。
所以,上述五法,至少四種,古已有之,名稱不同,村上博士是將其歸納出來。
並且,非佛教的其他論文也一體適用此五法。
自己建立一套系統理論來闡明,如龍樹《中論》。
而《大智度論》和《中論》的內容中,
龍樹對教內派系(思想差異)或外道的知見,作了認同與不認同的批判;
而大小乘經,他思辨那些經文是了義、那些是不了義,
即下過"比較"功夫,便有"四悉壇"之說。
換言之,《大智度論》和《中論》裡面還含括第三種、第五種。
所以,上述五法,至少四種,古已有之,名稱不同,村上博士是將其歸納出來。
並且,非佛教的其他論文也一體適用此五法。
我喜歡先廣後深,鳥瞰全局再鑽研重點(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這樣),
或以時間序排列出關鍵詞(人、事、物),推演其前因後果。
一來,容易記憶;二來,不會生出「見樹不見林」的紕謬。
若以上述用語來說,我是選擇以達意和歷史為主,註釋、批判、比較為輔。
按我經驗,能進一步解說「是什麼、不是什麼」界定"範圍",
可令表達,更具體、清晰、降低誤會。因此,可以的話,附帶"批判、比較"較佳。
然而,"批判、比較"又是一把雙刃劍,
也許會讓人落入繁瑣、複雜、乃至最終無法取決的困惑中。
或以時間序排列出關鍵詞(人、事、物),推演其前因後果。
一來,容易記憶;二來,不會生出「見樹不見林」的紕謬。
若以上述用語來說,我是選擇以達意和歷史為主,註釋、批判、比較為輔。
按我經驗,能進一步解說「是什麼、不是什麼」界定"範圍",
可令表達,更具體、清晰、降低誤會。因此,可以的話,附帶"批判、比較"較佳。
然而,"批判、比較"又是一把雙刃劍,
也許會讓人落入繁瑣、複雜、乃至最終無法取決的困惑中。
---------------------------------------------------------------------------------------------------
註1:百度百科:村上專精
---------------------------------------------------------------------------------------------------
參考資料:
《原始佛教思想史》(釋依觀譯),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