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05社會科學類_風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05社會科學類_風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札記-風俗-(疑)以駱駝性命定位先塋※


以前寫過一篇關於「錢母」的文章(註1),這次來聊聊與之有高度相似性的傳說。
絕大部分記載此事的文字(註2),無論是新聞報導、科普文章,還是個人部落格,
指向的出處大致不外乎以下四項:

一。南宋 彭大雅譔、徐霆疏證《黑韃事略》(註3)
二。明代 葉子奇《草木子》(不管是單行本或《四庫全書》本)(註4)
三。元朝官修《元朝秘史》(註5)
四。《元史》本紀一(註6),祭祀志(註7)
我假定維基文庫中的這四部書沒有缺頁或大段遺失。
然而,我查遍全文後,仍未找到他們所引用的句子。

先暫時擱置考證吧,我們來看看「傳說」最普遍的版本: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
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防止外人發覺陵墓地址,在將成吉思汗陵用馬踏平之後,
其將士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
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部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我直接給結論:
綜合前述的四部書來看,僅傳說「駱駝部分」(即引文中的加粗部分),沒有可靠依據。
我非常好奇,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駱駝是否存在這樣的行為--母親牢牢記住孩子死的地點?



----------------------------------------------------------------------------------------------------------------
歷史上曾發生以駱駝性命定位先塋?存疑。
----------------------------------------------------------------------------------------------------------------


註2: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
「用梡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
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
然後,挖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躪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
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
根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
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漏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多實行秘葬,即不起墳壟,不留墓誌,不公佈葬地,
而是在選定的隱密之處挖掘深穴,將死者的棺木安放在地下。 
為了進一步消除墓穴的痕跡,他們還會用萬馬踏平墓地,並在上面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小駱駝的母親來尋找墓穴。
據《草木子》等史料記載,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在祭祀死者時,
會用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這是因為駱駝是一種極其忠誠和感情深厚的動物,
它們會記住自己的子女和伴侶,並且在失去它們後會悲痛不已。 
因此,只要牽著母駱駝到達墓園附近,它就會發出哀嚎,並停留在自己子女被殺死的地方。

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其餘說的,大多重複上述兩篇;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應該是《黑韃事略》]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根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
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也就是說,蒙古人和我們中原人不一樣,他的墓並不是一個山包,
而是在下葬之後,讓馬把墓地踏平,沒有痕跡。

以《史集》的記載進一步追尋,為什麼成吉思汗會選擇這裡為他的葬地?
原來,成吉思汗第一次稱汗,建立自己的牙帳-斡兒朵,就在古連勒古(起輦谷)地區。
正因如此,起輒谷是一處神聖而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
關於蒙元皇帝的秘葬習俗,在《元史》卷77《祭祀志》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述


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如平地。
若忒沒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踰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霆見忒沒真墓在瀘溝河之側,山水環繞。
相傳云:「忒沒真生於此,故死葬於此」,未知果否。

[白話文:(忒沒真=鐵木真)鐵木真的墓地沒有墳丘,用馬踐踏夷平,使其與地面齊平。
(好像?)在鐵木真的墓,則在四周插上箭矢作為圍牆,
圍繞範圍超過三十里,並由騎兵巡邏守衛。
徐霆(霆=徐霆)曾見過鐵木真的墓地,位於瀘溝河旁,周圍山水環繞。
傳言:「鐵木真生於此地,因此死後被葬於此。」但是否確實如此,難能確定
。]


註4:
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小大合為棺。
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園寢之地深埋之。
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誌遺跡。
豈復有發掘暴露之患哉。誠曠古所無之典也。夫葬以安遺體。遺體既安。多貲以殉。何益。



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墜馬跌傷...
至豬兒年,成吉思崩後,將唐兀惕百姓,多分與了也遂夫人。


(鐵木真)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註7:《元史》祭祀志(元史/卷077)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
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韈、繫腰、盒鉢,俱用白粉皮為之。
殉以金壺瓶二,盞一,椀楪匙筯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
輿車用白氊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
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
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呼盧喝雉※

成語「呼盧喝雉」是賭博時發出的「呼聲」,亦當作「賭博」意思(註1)。
「盧」、「雉」二音所說的那個「賭法」,存在於東漢至唐朝的「樗蒲(ㄕㄨ ㄆㄨˊ)」(註1)。
原本要寫「樗蒲」的玩法,但我始終弄不明白。就粗略聊一些相關的中國賭博歷史。


一.目前文獻,中國最早的賭博工具(賭法)應當是「六博」(註2),流行期:戰國到晉朝
  玩法是模擬貓頭鷹等鳥類在池塘獵魚的行為,
  細節部分建議讀維基,我覺得太難理解,後面提的各個都是。
  有人考據出「六博」和「占卜」有關聯。純粹個人想法,我以為"是"。



二.再來是「四維」(或四維戲),流行期:漢朝到晉朝。
 究竟起源時間是西漢或東漢?
 有人說:「衛尉贄侯所造」(註3)。可是,不清楚「衛尉贄侯」是誰?
 有人說:「東萊子所造也」(註3)。困惑同前。哪個「東萊子」?
 神話大禹的兒子?我期期以為不可能。    
 現在南韓的傳統遊戲:柶戲(柶,注音ㄙˋ,註3)據說跟它有淵源,但無法確信。
 下圖是南韓柶戲的戲具。看過南韓綜藝節目的人,會見過才對。如何玩?與前同,不談。



三.樗蒲,又稱:摴蒲、五木、擲盧、呼盧
  第一次出現這名稱是在西漢劉向的《西京雜記》卷4(註4):
  「京兆有古生者,學縱橫、揣摩、弄矢、搖丸、樗蒲之術。
  由於無進一步描寫,不敢很有底氣地說這個「樗蒲」,就是我們說的「樗蒲」。
  而東漢馬融撰《樗蒲賦》(註4)一文便描述清晰,如下。
  「昔有玄通先生,遊于京都,道德既備,好此樗蒲,伯陽入戎,以斯消憂,
   抨則素旃紫罽,出乎西鄰,緣以繢繡,紩以綺文,杯則搖木之幹,出自崐山...
  往保守點講:流行期:東漢至唐朝。
  從《樗蒲賦》看,樗蒲由來和伯陽有關。便有人言「伯陽」是老子,在說老子發明樗蒲;
  亦有人言:發軔於秦漢的占卜術(註4);維基則講:樗蒲有可能是東漢時印度傳進中國的。
  我就不摻和這議題了。

  依東漢馬融《樗蒲賦》、唐李肇《國史補》、《五木經》記載,
  大致的玩法是依采行棋,將棋子全數抵達終點為勝的局戲,但不需用棋盤(註4)。
  下圖就是樗蒲,它是五塊橢圓木板,每塊有正反兩面,一面塗黑,一面塗白。
  有的面有寫字,如下。賭博時,當作"銅板或骰子"擲。
  若五骰全黑,為最大,稱為「盧」;若四黑一白,第二大,稱為「雉」。
  該怎麼想像呢?就想成"飛行棋"或"擲骰子的跳棋"吧!
  
  上述說,樗蒲沒有棋盤。
  然而,傳入朝鮮(現在北韓、南韓)的樗蒲(韓語:저포)卻有,如下圖(註5),
  韓國玩法和中國對比,存有不少差異。  


四.繼「樗蒲」之後是「打馬」,係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最愛。
  和她留傳的詞比,她傳世文章很少。而這寥寥數篇中,
  打馬題材卻佔三篇:《打馬圖經序》、《打馬賦》、《打馬圖經命詞》。
  維基(註6)講「打馬」是「樗蒲」的演化。流行期:宋朝至明朝
  簡述其玩法:擲采(今日六面的骰子)行棋,移動代表馬的棋子,以到終點為勝。
  重複一遍,推薦看維基,那兒有詳盡說明,雖然我同是花好長時間,仍不知所云。
  


-------------------------------------------------------------------------------------------------------------------
中國古代賭博:六博、四維戲、樗蒲、打馬
-------------------------------------------------------------------------------------------------------------------
古代用五木骰賭博,一面黑色,上刻牛犢;一面白色,上刻雉雞。
盧、雉皆為骰子的花色名,一擲五骰若皆全黑,為最大,稱為「盧」;
四黑一白,次之,稱為「雉」。呼盧喝雉形容賭博時的呼聲,亦指賭博。


註2:維基:六博 (圖片出處)
○箸也稱為箭,是用半邊細竹管,中間填金屬粉再髹漆而成,剖面呈新月形,材質也有玉製。
這樣投擲時就能夠正反不同,便出現不同數目的籌碼。N條箸,能表現N+1個采,
許多傳統擲賽遊戲有使用,如柶戲

○很類似柶戲等十字戲類遊戲。
[事實上,柶戲的起源有爭議,沒什麼人主張來自六博]


註3:
晉李秀《四維賦序》曰:「四維戲者,衛尉贄侯所造也。畫紙為局,截木為棋。
取象一原,分而為二,准陰陽之位,擬剛柔之策,而變動無為,生乎其中。」

「四維,東萊子所造也。布十二時,四維之一。其文曰:
『天行星紀,石隨龍淵,風吹羊圈,天門地連,兔居蛇穴,馬到猴邊,雞飛豬鄉,鼠入虎廛。』
摰亦有四維之戲,與此異焉。」

3. 維基:柶戲 (圖片出處)
[上二者,在這一篇的註解提及,是故,我按此線索查得]


註4:
樗蒲作為一種博戲活動,發軔於秦漢的占卜術,
繼而由魏晉之際的末技小道之術,演變為南北朝的博戲官賭,盛行於一時。
唐末至宋衰微,明時演變成樗蒲錦。



○至今朝鮮半島上亦有局戲叫樗蒲(韓語:저포),
規則與《國史補》、《五木經》所記並不同。


註5:저포(圖片出處)


註6:維基:打馬 (圖片出處)
○中國宋代至明代期間流行的擲賽遊戲。
○打馬出現於宋代,由樗蒲演變,遊戲方式是擲采行棋,移動代表馬的棋子,
 以到終點為勝,常作為賭博用。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追容、追影※


圖片是清代乾隆朝的大臣傅恆。
影視劇裡,常會看到祖堂廟祠有此類的祖先畫像,或立或坐。
我小時候在神明廳(自家或別家)也見過先人身著朝服的畫像,
甚疑惑:清朝台灣有這麼多朝廷命官?既然是畫的,會不會是偽造,偽造沒罪嗎?


一些對祖先畫像的台灣文物介紹,好像總會談到兩點(註1)
一.民間稱活人的畫像為「壽像」,如果是追念祖先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二.祖先像中有許多身著官服,
  有的可能做過官,有的可能為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死後穿官服。
也就是說:畫裡穿官服的,不見得當過官。
加上清朝販官鬻爵,買方人數眾多,一一調查困難,
很可能索性就不自找麻煩,隨便民間去畫,當孝心補償。


這類懸掛在廳堂的先人遺像,不止「追容(也作追影)」一名,在中國各地有不同稱呼(註2),
如蘇州稱「喜神」;杭州、無錫稱「神子」;
湖州稱「真主」,亦稱「尊主」;寧波稱「幀子」。
我首次聽到「喜神」一詞,蠻懷疑的,沒想到查國語辭典(註3),還真是。

而這些畫像是如何被畫出的呢(註2、註4)?
生前畫是一種;
其次是,死後照著死者遺容畫。
因為要揭開蓋死者的白布,所以,此類畫被叫:「接帛」,又訛稱為「揭白」;
假如已經下葬或過世許久的,
則會照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在生的兄弟姊妹或後世子孫之容貌特徵相似者而畫。




-----------------------------------------------------------------------------------------------------------


註1:
1. 彩繪坐姿官服女祖先畫像
為了表達慎終追遠的傳統,除了祖先牌位之外,也常為祖先留下畫像。
早期先民為活人留下畫像稱為「壽像」,為祖先追摹遺容稱為「追容」。
臺灣大戶人家的祖先畫像大多數都身著官服,一方面因清代後期可以捐官,
另一方則是出自子孫的虛榮或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而畫成著官服的樣貌。

民間稱活人的畫像為「壽像」,如果是追念祖先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追容畫像的方式是由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子孫的容貌特徵描繪,
或由畫師就畫譜中的眼耳鼻眉等相像處綜合畫成,但由子孫指認到滿意為止。
祖先像中有許多身著官服,有的可能做過官,有的可能為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死後穿官服。
許多客家式祖先畫像,男人絨帽素面藍服皂袍,
女人髮式清爽頭戴紅花,穿藍裙皂袍,顯現客家人質樸務實的特色。

3. 台灣民俗文物辭典
早期先民為活人畫像,稱為「壽像」,如果是為祖先追摩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追容留影的方式,
有的由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後世子孫之容貌特徵描寫
或畫師拿《追容像譜》讓求畫者在畫譜中的眼、耳、鼻、眉等相像處指認,
再參照求畫者的描述修繪,直到滿意為止。
臺灣大戶人家的祖先畫像大多數都身著官服,
乃因清代後期買官風氣極盛,捐了錢就可以補個虛缺,過過官癮。
另一原因則是子孫的虛榮,或為滿足先人「做官」的 心願,請畫師畫出以為留念。
許多客家式祖先畫像,男主人絨帽素面,藍服皂袍,女主人髮式清爽,頭插紅花,
亦藍裙皂袍,充分顯現客家人樸質務實的特質,不見官服加身,倒讓人覺得親切自然。


註2:明清官像畫論叢 [主要參考文章]


註3:
人生前所畫的肖像。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三折:
「父親,你孩兒趁父親在日,畫一軸喜神,著子孫後代供養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
「他既是從小沒父母,他的父母總是年輕的了,何以所掛的喜神,畫的是一個老媼?」
也稱為「喜容」。

2. 為何過去死人要畫穿清朝官服的畫像,很少有人知道真實原因
一位叫吳翼民的作家曾在作品《喜神》中寫道:
「我家附近有個掌老虎灶的阿三,天長日久讓礱糠灶燻壞了雙眼,
 人又長得尖嘴猴腮的,但他死後的一軸喜神畫像則是相貌堂堂,頂戴花,儼然一個大官。
 鄰居們對此頗有些議論,說畫喜神的必定得了喪家不小的好處,以至昧了畫德。
 掌老虎灶是賤業,死後焉配畫喜神?」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作為民族風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喪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形成了鮮明獨特的習俗。
畫喜神主要還是為了祭奠先人,緬懷祖上的光輝榮耀。
如果誰家祖上出了進士,中過狀元探花榜眼,做過高官,子孫後人必定會請畫師來做畫像,
不求面貌與生前相似,要的就是那種富貴榮華的氣質。
起初只有做過官的人家才會畫喜神,
到了後來,只要沒有操過賤業,連平民百姓之家也流行起畫喜神之風。
然後,每到過年的時候,這些喜神畫像們都會被一一懸掛在客廳與廂房,
以官職和輩分為序,燃以香燭,供以果品,禮以跪叩。
如今,隨著現代文明的衝擊,畫喜神之風已邈乎不可復追,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一般肖像畫的名詞界定,是稱之為「寫真」、「傳神」、「寫照」等等一定的名詞。
在整個擦筆肖像畫裡,人物是畫面主要的表現角色,因此各種狀態的描繪,
有一定的傳統名詞界定,在中國傳統肖像畫裡,民間畫工對其肖像畫的稱詞,
都有其象徵性詞句。
如學者張道一在漢聲雜誌社新編集的《中國民間肖像畫》裡,
 收集民間對肖像使用的功能,所產生各式描述性的作用,如 
 整身:是以畫全身的肖像,又稱之「冠靴像」。 
 花整:坐在椅子上的全身肖像畫。 
 雲身:為半身像。也就意謂著下半身被雲霧所遮住之意。 
 雲整:直立或有動作的全身像。 
 大首:只有畫頭部像。 
 壽相:為老人之像。 
 福樣:婦女之像。
 家慶圖:畫一家老小合影,稱之「合家歡」,似現今全家福照。
 行樂圖:畫子孫輩繞膝,或與朋友對酒吟詩等。 
 喜神:為一般祖先去世的畫像。 
 揭帛:給死者畫遺像,即照死者的遺容作畫。 
 追影:或稱「追容」。根據死者生前特徵,而追寫的畫像。 
 衣冠像:畫人像衣冠楚楚,幾與人等身,多加貼金,製作富麗,專
 供節目祭祀所用,又稱「記眼」。 
在以上述專有名詞界定,和一般炭精擦筆畫的作法,大多有與上述幾點相同。
但不管名詞的何種意義功能,肖像畫的目的,
是將人的面容予以紀錄下來, 以供做緬懷之用,也就是為保存容貌的藝術。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札記-風俗-感恩節的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我一直以為就是「13號星期五」,還是這幾天才曉得在講別件事,
與13號不幸氛圍截然不同,它是美國感恩節(11月第4個星期四)隔天,歡樂耶誕採購首日。

百度百科(註1)的「起源說」,解說它為什麼是「黑色」:
1. 美國的商場一般以紅筆記錄赤字,以「黑筆」記錄盈利,
 感恩節後的這個星期五人們瘋狂的搶購使得商場利潤大增,故為盈餘的黑字。
2. 「黑壓壓」的一片人在感恩節後的星期五去商場排長隊購物。
3. 商店的打折活動一般都在感恩節結束的午夜(即周五零點)開始,
 感恩節的次日開始,想買便宜貨的人必須「摸黑」在商場排隊。


全都自有道理,很難考據誰先誰後,但這事沒那麼重要,用不著認真,
搞不好三者都不是起初說法來源。
我耳聞的是第3種,從搜找到的筆數看,似乎是非主流,
然而,描述購物人潮,我覺得漏夜大排長龍的黑比萬頭攅動的黑,更能形容瘋狂。
時間未到就開始爭,能說不瘋嗎?



-------------------------------------------------------------------------------------------------------------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風俗_花語:不盡相同※


花語的起源,目前(2021年)維基、百度百科說法不一。
百度百科(註2)說:
 花語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在那個時候不止是花有特定的含義,葉子、果樹也不例外。...
 而在19世紀初,法國開始興起花語,隨即流行到英國與美國
 主要是由一些作家所創造出來用於出版禮物書籍,
 特別是給當時上流社會女士們閒暇時分翻閲之用。
 真正花語盛行是在法國皇室時期,貴族們將民間對於花卉的資料整理編檔...
 大眾對於花語的接受是在19世紀中葉
 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原因...在大庭廣眾下表達愛意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情...
 隨着時代的發展,花卉成為了社交的一種贈予品,更加完善的花語代表了贈送者的意圖
此講二事:
1. 花語源自古希臘,19世紀開始盛行,普為大眾接受。
2. 當時人們含蓄,不敢言語表達心意,花語代為完善表現贈予者意圖。

維基則言:
 花語指各國、各民族根據各種植物,
 尤其是花卉的特點、習性和傳說典故,賦予其的各種不同的人性化象徵意義...
 花語在19世紀初起源於法國,隨即流行到英國與美國,是由一些作家所創造出來,
 主要用來出版禮物書籍,特別是提供給當時上流社會女性休閒時翻閱之用。
這也說二事:
1. 花語起始於19世紀的法國。如何流行,則與百度百科同。
2. 花語會因國家、民族而異。


關於花語起源,前者:古希臘;後者:19世紀的法國。
依我個人之力,很難查明誰比較貼近事實。

而前者說:花語是由一些作者所創造;後者說:花語會因國家、民族有別而不同。
假如又特別挑出知名度高的玫瑰花,拿它紅、黃、白色的花語作比對,
會發覺,除紅色外,其餘二色之語不很一致。如下:
百度百科:
紅:熱烈愛的宣言,銘記於心的約定;愛這花兒般優雅的你
黃:珍重祝福、嫉妒、失戀、分手、褪色的愛、想分手
  黃玫瑰(小型花) 笑着離別
  黃玫瑰(中型花) 您沒誠意
  有刺玫瑰 有夫之婦
白:天真、純潔、尊敬 、我足以與你相配
  白玫瑰(小型花) 淡薄,年輕

維基:
紅:愛、熱情、熱愛著你、求愛、我愛你、熱戀、希望與你泛起激情的愛
黃:友情、道歉
白:天真、純潔、尊敬、謙卑、美麗

這不就意味著如果受贈者重視花語,當收到黃玫瑰或白玫瑰,有機會產生誤解呢?
就像外國人送德國咕咕鐘不覺不妥,但在華人圈,比較傳統的人收到這禮,會氣得跳腳。
因此,比較建議,贈送前先問對方喜歡什麼花,或者,不怕麻煩,贈給後再多作說明。

由於前一篇文提到花語,才特意寫這一篇。



------------------------------------------------------------------------------------------------------------
花語,並無一統,隨人、隨風俗而定義不同。
------------------------------------------------------------------------------------------------------------
註1:圖片出處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風俗_皇袍:十二章紋※


這十二種紋飾,名為「十二章紋」,總會在中國皇帝冕服瞧見。
(東漢之前不確定,史書載:東漢之後到明朝,皇帝冕服一定要有這十二章紋)
我覺得百度的一段文句(註1)很有趣:「所有這些(十二章紋),均無案可稽」。
換句話說,文獻確實有這十二章紋各個的名稱,但圖案為何?圖案又怎麼流傳?沒人知道。
也許它們當中或多或少是有人看文字,憑空想像出來的。


*****
就按百度十二章紋的辭條,談談這十二組文字,我以為比較重要的幾件事吧。
一.十二章紋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記載,是《尚書·益稷》(註2)。
  其中中舜帝與大禹的對話: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援此證實所言,故這段不翻成白話。


註3
二.十二章紋入皇帝冕服始於東漢
 《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註4):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川的異體字)。
   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日月星辰,山龍華蟲,
   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
   ...
   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  
  白話譯文:
   黃帝、堯、舜確定上衣下裳的型式而天下大治,大概是取乾坤(天地)的道理吧。
   乾坤有文飾,所以上衣是黑色的、下裳是黃色的,
   (《易經.坤卦.文言》:「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這是千字文第一句的出處,也闡明古人的世界觀,
    世界初始顏色,天是黑(玄)色、地是黃的。「黃泉」的「黃」亦依據此。
    因此,上圖是明朝萬曆的畫像,上身的「衣」是黑色、下身的「裳」是黃的)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這十二章紋分布在天地間,也得以五種正色分布在的衣裳上。
    (五種正色,應當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代表色)
   ...
   天子衣服具備全部十二圖案( 乘輿,天子乘坐的車子。亦借指天子);
   三公、諸侯衣服具備山之後的九個圖案;九卿衣服具備華蟲之後的七種圖案;...


三.十二章紋在皇帝衣裳“袞冕”上的具體位置,開始於隋朝
  《隋書卷十二:志第七:禮儀七》(註5):  
  袞冕之制,...
  於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後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
  又近代故實,依尚書大傳:
  「山龍純青,華蟲純黃,作會;宗彝純黑,藻純白,火純赤。」以此相間,而為五采。
  鄭玄議已自非之,云:「五采相錯,非一色也。」今並用織成於繡,五色錯文。
  準孔安國,衣質以玄,加山、龍、華蟲、火、宗彝等,並織成為五物;
  裳質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數,此為九章,
  兼上三辰,而備十二也。衣褾、領上各帖升龍,漢、晉以來,率皆如此。
  既是先王法服,不可乖於夏制,徵而用之,理將為允。
 只取位置相關的譯之: 
  兩肩織有日、月;背織星辰;
  上衣黑色,有山、龍、華蟲、火、宗彝這五個;
  下裳纁色(淺黃紅色),有藻、粉米、黼、黻這四個。
  (雖然隋朝和明朝位置有所不同,但仍可大致參考上圖萬曆像)


四.十二章紋的寓意
這十二章紋到底是象徵什麼,解說見於歷代注疏之中,就別問是否為尚書原意了。
以下是百度的整理:
(1-3)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4)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5)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
(6)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
(7)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
 繡虎紋和蜼(一種長尾猿)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註6)
(8)藻,則像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
(9)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
(10)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
(11)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幹練果敢。
(12)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我怎麼看待呢?
假設存在一種極其像花的東西,就稱之為Blume吧,
Blume用途完全與花一致,人們會將其餽贈於親朋好友、所愛之人,
由於Blume種類數不勝數,有些人就會想"定義每種Blume的涵義",猶如「花語」。
可是,為數眾多的人無暇思及那些,送自認為美好之物,終究表示一分心意。

十二章紋也是,齊一併出總歸是彰顯地位至上,至於章紋一一意義為何...
知道它們每個百分之百要表現正面、高尚,就點到為止吧~


*****
韓國、日本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皇帝"冕服亦有十二章紋(註3)。



-----------------------------------------------------------------------------------------------
1. 中國古人的天地觀:天玄地黃,所以皇帝冕服上衣黑色、下裳黃色。
2. 十二章紋,分布在天地(衣裳)間。
3. 十二章紋成為皇袍的一部分,文獻紀載最先是東漢;規範織的位置,最早是隋。
-----------------------------------------------------------------------------------------------
註 1:
1. 百度百科:十二章紋 (圖片來源)
滿清入關以後,廢除中國傳統的漢服制度,實行剃髮易服政策,
袞龍袍與其他漢服一道,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滿清皇帝所穿的龍袍為滿族服飾改制,配以漢族傳統的紋、章。

2:華人百科:十二章紋 內容與百度百科一樣


註3
1. 維基:冕服 (圖片來源)
○上衣(一般為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為纁色,即淺紅色。亦有朝代用黃色)
[比較推薦讀百度的]




註6:宗彝
宗廟用來祭祀的彝器。《周禮.秋官.司約》:「凡大約劑書於宗彝,小約劑書於丹圖。」
唐.韓愈〈省試學生代齋郎議〉:「宗廟社稷之事雖小,不可以不專,敬之至也,古之道也。
今若以學生兼其事,及其歲時日月,然後授其宗彝罍洗,其周旋必不合度。」
一種長尾猴,狀如獼猴,巢於樹,性至孝。
明.許浩〈復齋日記〉:「貴州思南有山曰甑峯,居大山中……有獸曰宗彝,類獼猴,
巢於樹,老者直居上,子孫以次居下。……先儒謂先王用以繪於衮者,取其孝也。」
[這只說到猴、沒有虎]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風俗-石翁仲:陵墓神道旁的雕像※


陵墓神道旁矗立排列的石雕像,我小時候聽到是稱它們「石俑」。
近來,才得知它們現在被叫成「石像生」。
找不到何時何人起這名的,但從字義,倒蠻容易理解的,此石刻得栩栩如生(像生的)。
後來,又聽聞它另有別名:「石翁仲」。字面上不好理解,這得查典故了。


「石翁仲」的「翁仲」或許是個人名,
關於他的(網路)資料不多,並且於正史中,未曾載記。
假如是人名,我偏向於認為,他應該是古人虛構出的人物。

維基(註1)說,「翁仲」最早出現於(東漢)高誘對《淮南子·氾論訓》的一條註釋。
該條在解釋秦朝鑄造的「金人(或稱:銅人)」,它說:
秦皇帝在位的第二十六年,才剛兼併天下,有"長人"現身在臨洮(地名),
高五尺,足跡長六尺,於是依著他的形象鑄造金人(銅人),名為「翁仲」或「君何」。

之後的《漢書·五行志》(註2)也提到此傳說,而這有三點可談:
第一點,秦皇帝,即秦始皇,於史記(註3)記載,有鑄造12金人,立於咸陽城宮廷中。
第二點,即使真有十二金人,但不表示「翁仲」存在,畢竟前面講過,中國正史,查無此人。
    要用高誘之說證明,恐怕孤證不證。
第三點,十二金人和陵寢石雕扯不上關聯。一者在活人城中,一者在死人墓邊。

因此,我個人覺得  :「十二金人」和「(石)翁仲」當屬不同兩件事吧!


*****
維基(註1)又講,
到了明朝,有人對「翁仲」的故事加以渲染,「翁仲」還多了一個姓氏"阮"。
《明一統志》卷90寫:
秦始皇派他,阮翁仲,守臨洮,匈奴被震攝到不敢入侵。
他身故後,始皇令人按他身形造銅像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來使見著,以為他仍活著。
可是,這樣說是有問題的。

臨洮,位於今日的甘肅省岷縣,秦朝時,與其接壤的外族是羌,見下圖。
匈奴和羌,還隔著一個月氏(註2),
阮翁仲離匈奴太遠,震攝之說,不太可能為真,阮翁仲之有無,亦是。

據說阮翁仲的事蹟被記在越南神話裡,我想是由於他姓"阮"的緣故吧!
有學者(註1)說:這麼做是為了強化獨立的越南文化傳統的民族主義,藉以激起民族的自信心。


*****
若「翁仲」不是十二金人,也不是秦始皇麾下身軀偉岸的大將,那它是什麼?
根據近代學者作的研究(註4):
 翁仲是漢以後受到草原民族影響出現在陵墓前神道兩側的石刻人像之名,
 草原民族的此類石像被一些學者稱作「突厥墓前石人」、「亞歐草原石人」等。
 而(學者)李零則進一步認為,
 「翁仲」一名可能是外來語(參考蒙古語ongon翁袞「偶像」,突厥語oŋžia)

這才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吧!




--------------------------------------
1. 「翁仲」一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氾論訓》東漢高誘對
「秦之時,高為台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道,鑄金人」一句的注釋,
說:
「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
 其高五丈,足跡六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
[中華哲學書電子計畫有高誘《淮南子》註釋本:淮南子 -> 淮南子五 66 /102 ]

[附帶說明:
顧炎武的《日知錄》卷25也談到「翁仲」、「君何」二詞。
 《淮南子》註:「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桃,其高五丈,足跡六尺。
 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今人但言翁仲,不言君何。]

2. 明天順年間的《明一統志》卷十九,「阮翁仲」這一人物突然出現:
「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人當如是邪?』
遂入學究書史。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秦以為瑞。
翁仲死,遂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
此後1595年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天啟年間廖用賢的《尚友錄》、
清康熙年陳夢雷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時編的《四庫全書》等書均因襲了這個故事。
[維基寫錯,是卷90,而不是卷19。如右:明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90]

3.有學者認為,阮翁仲傳說是從越南的李翁仲傳說傳播而來,
而越南的李翁仲傳說又是根據《淮南子》高誘注演繹想像而來,
是強化獨立的越南文化傳統的民族主義的產物,藉以激起民族的自信心。


1. 據《漢書·五行志》說,
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時,在秦的邊地臨洮一帶,出現了十二個身高五丈,
足跡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以為這是吉祥的徵兆,
於是按照這十二個巨人的模樣,銷毀了天下兵器作成銅人(事又見《淮南子·氾論訓》高誘注)。
其實,十二個銅人出於臨洮只是傳說而已,不可能實有其事,
而這個傳說又是從先秦有關“長人”、“長狄”的傳說深化而來的。
屈原時代就有了“長人”的傳說,《天問》問道:“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據王逸、洪興祖和朱熹等人的注,可知“長人”即“長狄”。
[《漢書·五行志》沒有"翁仲",凡正史都沒有]

2. 短片有講:臨洮和羌人接壤,羌與匈奴,隔一月氏。

3. 至於陵墓前石人像稱翁仲始於何時很難確知。
 柳宗元詩《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說“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這里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可見至少在唐代已將墓前石人稱為“翁仲”了。


文獻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史記索隱》按:“二十六年有長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像之。”
陳直《三輔黃圖校注》三輔黃圖卷之一: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
《長安志》引《三輔舊事》雲:
 “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又云:
 “坐高三丈,銘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漢書·王莽傳下》:
 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
 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云: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
《關中記》云:
 董卓壞銅人,馀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
 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過秦論》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我讀的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也談及金人]


註4:

(1)翁仲是誰?從何而來?翁仲的身份沒有那麼明確的記載,東漢以前的中原文獻里沒有「翁仲」一名,直到東漢時期,高誘注本的《淮南子》中才有提到:「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其高五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這樣看來,似乎在當時高大力士形象的銅人被叫做「翁仲」或「君何」。

(2)《晉書·五行志》記載:「景初元年(曹魏明帝年號即公元237年),發銅鑄為巨人二,號曰翁仲,置至司馬門外,案古長人見,為國亡。長狄見臨洮,為秦亡之禍。始皇不悟,反以為嘉祥,鑄銅人以象之。魏法亡國之器,而於義竟無取焉。蓋服妖也」。這段文字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的是,晉人對翁仲的看法與前朝相反,認為翁仲並非祥瑞而為服妖,認為長狄(西方胡人)現身臨洮(現甘肅省臨洮縣)本是亡國之禍,始皇帝不僅不悟,反而以為祥兆,鑄造胡人銅像守護宮門,魏明帝效法始皇帝將這種亡國之器立於司馬門外,顯然是服妖之災。奇怪的是,晉人之後卻沒有人受到晉人指責翁仲為「服妖」的影響,仍舊把翁仲看成守護神,並最終成為「墓前石人」。

(3)目前學界對於「翁仲」仍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他是秦漢時期塞外匈奴的祭天神像,漢代才引入漢族地區,因為翁仲本身的發音與蒙古語中的偶像(Ongon)、突厥語中的鬼神(Ogzia)非常相似。



--------------------------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唐朝)-管父親叫"哥哥"※

很早前,某電視節目主持人為了證實唐朝人稱父親"哥哥",
拿出唐朝某位皇帝寫給兒子的信件(出自《全唐文》)。
時間隔久,我的印象已經模糊,
查了一下,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給兒子李治的書信:<數年帖>吧!
其內容見於《全唐文》卷10(註1):
數年來每有征動,雖復事非為己,猶恐下有怨谘。所以廢甘泉之遊,履燋金之弊,
寧可違涼忍暑,不能適己勞民。想汝誠心,惟吾是念,自非孝情深結,孰能以此為懷。
省書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將愛,遣此不多。哥哥敕。

亦有圖片為證,如下,倒數第四行的結尾:哥々敕(註2)。
註3

至於為什麼?
(igetget2021年文化參考)賈行家的解釋:
這是遊牧民族的習俗,語言學家在古代新疆東部的語言,
和今天維吾爾[回紇]語、哈薩克語裡,都找到這種混用的情況[哥哥和爸爸稱號混用]。
這可能跟游牧民族"還子習俗"有關,就是長子會把第一個孩子交給自己父母扶養。
從此,這個孩子會稱呼爺爺奶奶為"父母",稱呼自己父親為"哥哥"。
這個傳統在北方民族中由來已久,
李唐皇室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唐朝皇族是鮮卑人之後],採用類似的叫法一點也不意外。


除此外,別人有另一套說法(註4),同樣是遊牧民族的傳統:
父死後,可以娶自己的媽媽;或者兄死後,可以取嫂嫂,
在那時候,這可以保證生產力,並且能保證那些弱女子的生活。

我覺得後者可能性比較高。
舉東漢時的遊牧民族匈奴為例(註5),
西元前31年,王昭君的丈夫呼韓邪單于去世,依據成俗,她得改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
此有違漢人禮俗(《禮記.曲禮上》:「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ㄧㄡ)」),
於是,她寫信給漢成帝,說要回漢。
皇帝給她的答覆是「從胡俗」,她因此嫁給呼韓邪寵妾大閼氏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于。


順帶提後來的事。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生過一個兒子,叫伊屠智牙師。
而王昭君和復株累若鞮單于,則生了兩個女兒(註6)。

呼韓邪單于有好幾個兒子,
呼韓邪單于死前將單于的位子傳給長子,並交代之後王位要兄終弟及(註7)。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所生的兒子伊屠智牙師,他的前面6個兄長都當過單于,
但他卻被排行前一位的兄長所殺,因為這位兄長想傳給自己的兒子。



---------------------------



註3:<數年帖> 大觀帖第15張圖片 (圖片出處)


那時候不是掌權的李家一家是有一些鮮卑的血統的嗎,
所以他們那時候就是有很多的那邊的傳統。
在那時候他們是游牧民族,在他們的觀念裡他們是可以娶自己的媽媽或者是嫂嫂的。
你肯定會覺得這樣不就是….什麼了嗎,
但是在那時候這可以保證他們的生產力,並且還可以保證那些弱女子的生活。

所以自然而然的他們娶了自己的家人之後輩分也就隨之發生了改變。
那個時候的中原也就是中部的地方,他們早就很穩定了,那時候是農耕了。
所以對這種的習俗非常看不起。但是那時候在游牧民族的觀念裡這是很正常的。
當然了,帶有游牧民族血統的理塘家族當然也就覺得這也不是不行。
所以他們就可以把自己的爸爸叫做哥哥,叫他爺爺也不是不行的。
這裡可以體現出他們對於這種長幼之間的尊卑沒有什麼要求和概念。

再來看看整個唐朝的統治者李氏家族,他們確實也體現了這一點。
這也是後人看來比較混亂而且不太能理解的地方。
李世民之前娶過自己兄弟的對象,李治娶了武媚娘,
李隆基之前也把自己孩子的對象自己收了。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這種東西也是受到他們自己的游牧民族的禮制影響。


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札記-風俗-厚夾克、羽絨外套輪替穿

天氣近一個月較寒冷,同仁們的厚夾克、羽絨衣紛紛出籠。
我們辦公區有名女生,是我覺得是這區域最好看的,
有天突然留意到,她穿的夾克跟昨天顏色不同,是換了一件嗎?
翌日再看,又是別色另款,一週五天厚重的外衣都不一樣。
我便想:「這麼厚的衣裳,不可能天天洗,一日換一件吧!」
跟著,我又觀察別人是否也如此。
還蠻多人這樣,反倒我這種個把月才會換的人,是稀有動物了。


坦白說,之前,我從未注意這事,
我常穿的外衣,春秋季薄的兩件,冬季厚的兩件,
不管厚薄,皆是間隔好長一段時日才清洗。當一件洗,便穿另一件。

如果「每日替換」代表「(外衣)每日洗」,對我而言,礙難執行。
厚件,用晾的,至少三天才乾,用烘的,太傷荷包;
如果「每日替換」是因「為換而換」、「為搭配服裝」,於我而言,頗嫌麻煩。
我鑰匙等一些小物,常放在外衣口袋,這般輪替,我早晚會忘了東西放在哪。
總而言之,不習慣。我不想花心思在記憶、計慮穿著上。


許久前,可能超過十年了,我讀過大前研一某本書(書名忘了),
大前先生說他一次會買同款襯衫數件、鞋子數雙。
因為他認為沒必要耗費精力在打量「出門穿什麼」。
同個敘述,前些日子我在「得到」的知識新聞(註1),又讀到一回。

據聞臉書CEO祖克伯上班穿的襯衫,亦是一次購入一式N件。
還有,聽說愛因斯坦也相同。

我接受大前先生的說詞,
一來,信他那套,將能固定化之事盡量固定化,可把省下的經力、時間做更要緊的事;
二來,我無須改變習慣卻能感覺生活被優化,恐怕這才是關鍵吧,哈哈。



------------------------------
註1:內參-邏輯-管理大師的思考技術 (下)
保持生活的簡單
 比如,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大前研一一直都穿同一雙鞋。
 但事實上他有四雙同樣款式的鞋輪流穿。
 大前研一還有63件款式相同、顏色不同的襯衫,每件襯衫固定搭配一條領帶。
 這樣,他就就不需要去思考今天的襯衫要搭配哪條領帶。
 這些襯衫是他在中國訂做的,只要是能想到的顏色和布料,他一口氣全都做了。
 他的生活哲學是:“生活中,只要是可以固定化的事情,我一律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