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札記-風俗-(疑)以駱駝生命定位先塋※


以前寫過一篇關於「錢母」的文章(註1),這次來聊聊與之有高度相似性的傳說。
絕大部分記載此事的文字(註2),無論是新聞報導、科普文章,還是個人部落格,
指向的出處大致不外乎以下四項:

一。南宋 彭大雅譔、徐霆疏證《黑韃事略》(註3)
二。明代 葉子奇《草木子》(不管是單行本或《四庫全書》本)(註4)
三。元朝官修《元朝秘史》(註5)
四。《元史》本紀一(註6),祭祀志(註7)
我假定維基文庫中的這四部書沒有缺頁或大段遺失。
然而,我查遍全文後,仍未找到他們所引用的句子。

先暫時擱置考證吧,我們來看看「傳說」最普遍的版本: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
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防止外人發覺陵墓地址,在將成吉思汗陵用馬踏平之後,
其將士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
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部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直接結論:綜合前述的四部書來看,僅傳說「駱駝部分」(即引文中的加粗部分),
並無可靠依據。我非常好奇,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這樣的行為是否可能是真實的?



----------------------------------------------------------------------------------------------------------------
----------------------------------------------------------------------------------------------------------------


註2: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
「用梡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
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
然後,挖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躪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
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
根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
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漏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多實行秘葬,即不起墳壟,不留墓誌,不公佈葬地,
而是在選定的隱密之處挖掘深穴,將死者的棺木安放在地下。 
為了進一步消除墓穴的痕跡,他們還會用萬馬踏平墓地,並在上面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小駱駝的母親來尋找墓穴。
據《草木子》等史料記載,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在祭祀死者時,
會用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這是因為駱駝是一種極其忠誠和感情深厚的動物,
它們會記住自己的子女和伴侶,並且在失去它們後會悲痛不已。 
因此,只要牽著母駱駝到達墓園附近,它就會發出哀嚎,並停留在自己子女被殺死的地方。

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其餘說的,大多重複上述兩篇;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應該是《黑韃事略》]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根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
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也就是說,蒙古人和我們中原人不一樣,他的墓並不是一個山包,
而是在下葬之後,讓馬把墓地踏平,沒有痕跡。

以《史集》的記載進一步追尋,為什麼成吉思汗會選擇這裡為他的葬地?
原來,成吉思汗第一次稱汗,建立自己的牙帳-斡兒朵,就在古連勒古(起輦谷)地區。
正因如此,起輒谷是一處神聖而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
關於蒙元皇帝的秘葬習俗,在《元史》卷77《祭祀志》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述


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如平地。
若忒沒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踰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霆見忒沒真墓在瀘溝河之側,山水環繞。
相傳云:「忒沒真生於此,故死葬於此」,未知果否。

[白話文:(忒沒真=鐵木真)鐵木真的墓地沒有墳丘,用馬踐踏夷平,使其與地面齊平。
(好像?)在鐵木真的墓,則在四周插上箭矢作為圍牆,
圍繞範圍超過三十里,並由騎兵巡邏守衛。
徐霆(霆=徐霆)曾見過鐵木真的墓地,位於瀘溝河旁,周圍山水環繞。
傳言:「鐵木真生於此地,因此死後被葬於此。」但是否確實如此,難能確定
。]


註4:
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小大合為棺。
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園寢之地深埋之。
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誌遺跡。
豈復有發掘暴露之患哉。誠曠古所無之典也。夫葬以安遺體。遺體既安。多貲以殉。何益。



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墜馬跌傷...
至豬兒年,成吉思崩後,將唐兀惕百姓,多分與了也遂夫人。


(鐵木真)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註7:《元史》祭祀志(元史/卷077)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
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韈、繫腰、盒鉢,俱用白粉皮為之。
殉以金壺瓶二,盞一,椀楪匙筯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
輿車用白氊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
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
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