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在「談閱讀」的書中,看到一個超罕見的讀書人例子:
「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
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死于燭下,精思不任,絕脈氣滅也。」
經查找,出自於王充《論衡》的效力篇(註1),白話翻譯為:
王莽的時候,刪定五經的解說,每經都是二十萬字,
年輕博士郭路晚上刪定原來五經的解說,死在燈燭之下,
這是因為精力智慧不能勝任,血脈枯竭元氣不存的緣故。
年輕博士郭路晚上刪定原來五經的解說,死在燈燭之下,
這是因為精力智慧不能勝任,血脈枯竭元氣不存的緣故。
若非該書作者舉此例,我也許永不知曉歷史有這號人,
但是,不認識這個人,確實...不會造成正面或負面效應。
從前我一老師用過「歷史夾縫裡的人」一詞形容:宦官、太監。
理由是他們以非仕途管道接近、影響全中國最有權力的人 :皇帝,甚至權傾朝野,能言廢立。
然而,同時在中國史上,絕大多數的他們籍籍無名,幹奴隸的活,
命如草芥,隨時會死在皇族一句話。
而在世俗眼光裡,刑餘之人不孝,除在皇宮生存,無處可去。
簡言之,他們真實存在,且最靠近又不得不靠近中國權力中心,
但出人頭地、被歷史記住,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宛如夾縫裡被瞧見閃過的身影。
宦官給大部分人的印象是糟糕的,但我不認為「歷史夾縫裡的人」一詞一樣指差勁。
它也拿來說:有別於從未出現或默默無聞,被記下但難憶起的人物。
郭路,幸虧王充之書,勉強在歷史留名了,可是,幾人知道這位「歷史夾縫裡的人」呢?
------------------------------------
註1:
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博士弟子郭路(御覽二三六、又三七六、又五四八引「路」並作「略」)。
夜定舊說,死於燭下,精思不任,絕脈氣滅也。
(初學記十四、御覽三七五、又五八四引「絕脈」並作「脈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