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00總類_古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00總類_古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古籍_論語_<顏淵>1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11(註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人不知的名句,就不譯為白話。
而這何其偉大、光明、正確又淺顯的道理,有點說了等於白說,
齊景公在孔子未言之前,豈會不曉?這就很大概率是意所有指。
又,句子這般簡潔,若非紀錄者精煉,
那便是孔子點撥一二,齊景公已了然於心,自不多言。

從史記的<孔子世家>(註2):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鬬雞故得罪魯昭公,
 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


對話時間在孔子35歲(註3),西元前517年(註4),即魯昭公二十五年、齊景公三十一年。
魯國權臣三桓(註5,魯桓公的庶出後人)
得罪魯昭公(我覺得昭公本就不爽三桓把持朝政,借題發揮),
兩方起興兵殺鬪,最終昭公敗逃到齊國,孔子跟隨而去,因此機緣逢遇齊景公。
我以為,孔子所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魯國之事。
三桓是臣不臣,某個程度上,魯昭公是君不君。
而父不父,子不子,牽強地講,可以回溯到魯桓公,種下三桓的禍患。


然而,我見多數人認為,既然是景公問「政」,問的應當是齊國政治。
而此時,百年後要取代姜(氏)齊的田(氏)齊,已顯苗頭,慢慢壯大。
這可讀史記<齊太公世家>(註6)的齊景公九年,即魯昭公三年、西元前539年(註7):
 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
 「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在此預言的160年後(註8),發生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
 西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西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於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台。
 史稱田陳代齊。

這樣的話,孔子看得超遠,
他的「君君、臣臣」是提醒齊景公,好好處理田氏問題,別落得魯昭公的下場。
不過,這難以解答為何講「父父、子子」。或許是文辭的「對句」吧?


我高中老師講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背景故事時,"另闢蹊徑",
對「三桓」隻字不提,更別說「田氏代齊」,他說:
「有一天,孔子拜謁齊國國君,正好撞見他跟兒子玩騎馬打仗,
 國君跪爬在地,他兒子跨坐其背,十分不雅。國君看到孔子,才不好意思,起身相迎。
 之後對談中,孔子說了那話。」

我努力找此事依據,推測是《春秋左傳》<哀公六年>(註9)「孺子牛」的典故:
 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主角是齊景公與他兒子晏孺子(註10),或稱荼、安儒子。
話說某日,齊景公銜繩扮牛,給兒子晏孺子牽。不幸發生意外,扯斷了齊景公的牙齒。

若我們想讓孔子目睹「牽牛」那一幕,據史冊來拼湊答案,
那麼,必先使孔子見齊景公時,晏孺子仍年幼。
由於「西元前490年(註11),即魯哀公五年、齊景公五十八年。
   齊景公死,傳位給未成年的晏孺子。
   西元前489年(註12),即魯哀公六年、齊晏孺子元年。
   晏孺子在位僅10個月,被田乞所弒。」,
至多只能回推西元前489年的前15年內,目前最有可能是夾谷之會,
時間為西元前500年(註13),即魯定公十年、齊景公四十八年。
不過,這是湊出來的,不代表事實如此。



----------------------------------------------------------------------------------------------------------------------------

註1<顏淵>11


註2:



註3:孔子年譜


註4:西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齊景公三十一年


註5:三桓
三桓,指魯國歷史上三個為魯桓公後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
三桓濫觴於魯莊公時期(前693年-前662年)。
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太子同繼承魯國國君,即魯莊公;
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孟孫氏、仲孫氏、孟氏)、
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
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孫氏、季氏)
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其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
由於該三家皆為魯桓公之後,所以被稱為三桓或魯三桓。


註6:<齊太公世家>


註7:西元前539年:魯昭公三年、齊景公九年


註8:《悟学.第144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史記》:田完本名陳完,陳國公子,因陳國內亂而逃亡齊國改名田完,
其八世孫田和奪取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作品出自《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16卷。

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
指中國戰國初年陳國田氏後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齊威王始稱齊王)的事件。 
《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呂齊以及田齊的興衰史。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
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於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台。
史稱田陳代齊。


註9:

3. 孺子牛
孺子指春秋時齊景公的兒子荼,因景公曾銜繩假扮為牛,使荼牽行,故稱為「孺子牛」。
典出《左傳.哀公六年》。後比喻父母疼愛子女或甘願做公僕,為群眾服務的人。


註10:晏孺子
田乞(陳乞)發動宮廷政變,將安孺子安置於駘,隨後將其弒殺,逐安孺子母芮子,
與諸大夫另立年齡較長的公子陽生為新君。安孺子在位僅十個月而亡。


註11:西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齊景公五十八年。


註12:西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齊晏孺子元年


註13:西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齊景公四十八年




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札記-古籍-《禮記》<曲禮>:父、母、妻※



《禮記》的<曲禮上、下>(註1)大多的內容,讓人讀起來像教條,
如同象棋的遊戲規則,你不要問我為什麼象走田(字),馬走日(字),造著做就對了,
而《曲禮》記的便是周朝當時約定俗成、習為慣例,作為依循的士大夫準則。

當中有一段:「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這是對他人的稱呼。
父親、母親、妻子在世,就各別稱為:父、母、妻;去世,就各別稱為:考、妣、嬪。
問題是:怎麼沒說「夫」在世、去世之稱呢?
第一個可能,生前死後的叫法一樣,
比如:丈夫活著時,妻子叫他死鬼,丈夫亡歿,妻子還是叫他死鬼;
第二個可能,這篇文章<曲禮>是寫給男性讀的,故而省略。推測是第二種可能。

此外,還有自稱,這我讀高中那時,國學常識題會考。
喪父者,自稱孤子,喪母稱哀子,父母雙亡,自稱孤哀子;
喪夫者,自稱「未亡人(應該是男尊女卑時代的產物)」;
喪妻者,若其父母健在,則自稱「不杖期夫(期,ㄑ一,同音:機)」;
喪妻者,若其父母已喪,則自稱「杖期夫」
(杖,指喪禮中所執的喪棒。期,指一年的服喪期。拿杖意思是:哀傷到需舉杖才能行走)。



---------------------------------------------------------------------------------------------------------------------
國學常識:
1. 《禮記》<曲禮>: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2. 喪父者,自稱孤子,喪母稱哀子,父母雙亡,自稱孤哀子;
喪夫者,自稱「未亡人」;喪妻者,若其父母健在,則自稱「不杖期夫;
喪妻者,若其父母已喪,則自稱「杖期夫」。
---------------------------------------------------------------------------------------------------------------------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古籍_《孔子家語》五刑解第30:不讓別人管理我,因為我能自我管理




依照三民書局《新譯孔子家語》(註1)此篇之<題解>,
作者是為了讓人明白:
1. 聖人(三皇五帝)為何制定五刑(輕重不同的刑罰)。
2. 人們犯罪的理由,從而防止。
3. 「刑不上大夫」的用意,在「以禮御其心」(不用他律,是為了叫你自律)。
其次,此篇前半幅和《大戴禮記.盛德》差不多。


原文:
 冉有問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
 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這段是上述的第1項:聖人為什麼制定刑罰?
冉有問孔子:「聽說古代聖主,沒有對任何人處以刑罰過,是真的嗎?」
孔子說:
「古代聖主,制法的目的,是希望人盡本份,不願有人犯罪(不是要處罰人,而製造依據)。
 所以,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才是完美的政治。...」
換言之,刑罰不過是「手段」,依國法、家法恪守本份才是「目的」。
重點不在於懲罰過幾個人,而是看到所有人守法。


****
原文:
 (孔子:)凡夫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
 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

接續孔子的話。這段回答上述第2項:人們犯罪的理由,如何防止。
孔子說:
(1)花費沒有節制(無度)
可能導致的結果1:生活條件從足夠變不足,或是生活條件原本不足→作姦行竊。
可能導致的結果2:在生活條件足夠的前提下→侈靡。
所以,國家建立制度(法制),讓人民有節制。也因此,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
[這思維近於: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再者,有個地方,需要稍加說明:
原本的語句:「雖有奸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然而,它仍在表示:「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的意思,我才那樣寫。
並且,方便理解,我後面也會這樣處理。
我猜測作者應該是不想過多重複,令人有厭倦感,而豐富字辭變化吧]


(2) 沒教導仁愛=不懂喪祭的禮制(喪祭之禮不明)。
可能導致的結果:不仁愛→父母在世時,不孝順→父母過世後,不祭祀。
可想而知,後面是:
所以,教仁愛、教喪祭之禮,讓人民...,也因此,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
[言近於: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我個人以為,本篇都先從「道德」出發,擴展到「法律」,
作者說的仁愛、喪祭的禮制,應該是「人倫道德」,華人社會人跟人的相處之道。
而犯罪法條,相當於現在的遺棄父母之罪]


(3)、(4)、(5)和(2)的因果邏輯、句法如出一轍,大致如下:
(3)沒教導忠義=不懂君臣、下級對上級的禮儀(朝聘的禮儀)
(4)沒教導長幼有序=不懂對待朋友、兄弟的禮儀(鄉飲酒之禮)
(5)沒教導正確的男女、夫婦觀=不懂結婚的禮儀、夫妻禮儀(昏禮聘享)
可能導致OO,所以,教XX,也因此,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

然後,孔子說:(1)~(5)的犯罪是有其根源,
要從根源去根除,不然,立法、執法就好像設下陷阱,讓老百姓跳下一樣。
[如同前述:「制法的目的,是希望人盡本份,不願有人犯罪(不是要處罰人,而製造依據)」]


*****
原文:
 刑罰之源,生於嗜欲不節,失禮度者,
 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惡順天之道,
 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
 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制量之度;...
 雖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

繼續孔子的話:
犯罪根源是「人的嗜好跟慾望沒有得到控制」,
禮(道德)所規定的限度,就是要使人控制住嗜好和慾望,
告訴人們應該喜歡什麼、瞋恨什麼,順乎自然的道理(天之道)。
倘若禮(道德)已經陳述清楚,五種倫理(前面(1)~(5)項)也都學習了。
那麼人民不接受教化,必然要用法律來糾正犯法者,並且鞏固法律尊嚴(不容有人踐踏法律)。


後述的「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制量之度」到「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飭婚聘之禮」,
是前文的"小結":
教導(1)節度、(2)仁愛、(3)忠義、(4)長幼有序、(5)正確的男女、夫婦觀。
以防範(1)作姦行竊+侈靡、(2)父母生前不孝、死後不祭祀、(3)殺上級、
(4)鬥爭作亂、(5)淫亂。

是故,孔子在這一大段的結尾說:
古代聖主就是以上方法教育和感化民眾,
即使有了五種輕重不同的刑法,卻沒有用過,不是很自然嗎?

[我個人覺得,談完五個犯罪根源後,
這邊又跳出了一個「人的嗜好跟慾望沒有得到控制」的罪惡根源,因果不是很嚴謹。
而這一段第1項的解答比較到位,不感覺第2項妥當]


*****
原文:
孔子曰:
「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
 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殺人者罪及其身,
 故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矣。」

略過。
[坦白說,這不用成翻譯,大致知道它意思,
但我沒見過史書有處罰五世、四世、三世的例子,不太懂五世、四世、三世...在說什麼,
因而省略]


*****
原文:
冉有問於孔子曰:
「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
 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
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
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

這段在解說第3項:「刑不上大夫」的用意...

冉有問孔夫子:
「前代君王制定法令,讓刑罰不加諸於大夫以上階級,禮儀不加諸於平民以下階級。
意謂著,大夫犯了法,不能處刑,平民辦事,可以不講禮儀?」

孔子答:
「不對。因為要求大夫以上的階級(包含管理國家的官員、皇親貴族)有道德禮節,
 所以,就用以「禮貌」的方式來約束之。
 若是大夫貪汙受賄而應被罷免流放,
 不說他貪汙收賄(這樣沒禮貌,會讓他沒面子),而說他「祭祀的禮品不整齊」;
 若是大夫亂搞男女關係,
 不說他荒淫墮落,而說他「障隔內外的帷幕沒有修整」(家醜外揚了);
 若是大夫欺騙君上,
 不說他欺君罔上,而說他「作臣下的品德不好」;
 [邏輯是:不能說他犯錯,要說他做得不夠好]
 若是大夫軟弱無能,
 不會說他不能勝任,而說「他作為下官不稱職」;
 若是大夫犯了國家法紀,
 不能說他干犯國家法紀,而說「他辦事沒向上級請示,而擅自作主」。

 這五方面,
 若是大夫都自己認錯,自訂罪名了,君主就不忍心對他當面指正、大聲呵責。 
 替犯錯的大夫隱諱,正是要使他內心感到羞愧。

 所以,
 假如大夫沒自首而犯的不是死罪,被君王發現,君王用如上用語對他譴責和揭露,
 大夫就得戴上白色帽子,繫著草編的冠帶,捧著一盆水,上面放一柄劍,
 走到朝廷來向君王請罪。不需要君王派官員去綁他過來,關進監獄。
 假如大夫沒自首而犯的是死罪,(同上)....,
 他則就要向北兩拜,然後跪下來自殺。不需要君王打發人揪他去刑場受死。
 並且,君王會說:『這位大夫是自律的,自個懲罰自己的,我對他可是很尊重的』
 [最終"強迫"自動自發]
 這樣的話,便可以說:刑罰雖然沒有加諸於大夫,可是,士大夫也沒有處罰不當。
 而這就是道德禮教叫他們這麼做的。

 至於平民辦事不須講究(士大夫)禮儀,那是因為平民在倉促之間辦理婚喪大事,
 無法充分準備那些禮品,所以,不用他們得有完備的禮物、完整的儀式。」

 冉有兩膝著地伸起腰在聽,
 突然離開座位說:「說得太好了,我從未聽過這道理」。告退後並記下。


*****
我在學校所學到的「刑不上於大夫」之解釋,與《孔子家語》作者王肅一致,
這應該是周朝時的實情。

曾見過有人將「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改成「刑不於大夫,禮不於庶人」,
推測其意為:
刑法不以士大夫為尊,而對士大夫照樣執法;禮儀不低看庶民,而務求庶民同樣遵守。
我不清楚他依循什麼而這樣說,不便評論。



----------------------------------------------------------------------------------------------------------------
王肅的觀點:為什麼「刑不上於大夫」?因為大夫自陳其罪,自懲其罪。
----------------------------------------------------------------------------------------------------------------
(圖片出處)
註1:三民書局《新譯孔子家語》 Page 415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札記-古籍-《論語》<衛靈公>23: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註1)
用通俗的話講,不會因為他說對了(或預測對),我就認為凡他所說話都有參考價值;
也不會因為我討厭他(品德不好),我就認為他說的話一無是處。
我在想:該怎樣用更容易的衡量標準或者更簡單的話來表達。

我的答案是:「專業」,
換句話說,由那個人的學歷、經歷作為判斷他說的話可信度的標準(最客觀的標準)。
並不是說專業人士不會犯錯,而是他們說錯、做錯的機率比非專業人士低太多了。
非專業人士偶爾推測正確,但大部分情況,要嘛沒根據地胡亂臆度,
要嘛人云亦云,會雜揉專家學者的話,可是,不見得傳達正確。


我看待別人建議。
首先,感謝他的善意,而後會看他話的依據,
來自哪本文章、哪本書、某演講,回歸到原始出處研判。
倘若是他的經驗談(包含對別人的觀察),
我則是看他本身是否做得到(你不可能聽一個窮人講致富之道吧),來選擇嘗試與否。
沒辦法,沒人想浪費時間~ 

我有些親友給建議,向我解釋非得這麼做時,會說:「(我們那麼親)我怎麼會害你?」
我心想:「這真不是一個好理由。你有善意,不代表你有專業。」
當然,我由衷感謝他的關心,不會沒禮貌地反駁。



--------------------------------------
註1:論語 -> 衛靈公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古籍_《孟子》盡心上4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孟子》盡心上40(註1):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
  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南一書局(註2)的白話譯文:
孟子說:
 「君子用來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種:有像及時雨那樣沾溉化育萬物的;
  有就他原有的德行加以教導,而成全其品德的;
  有就他的才能加以開發,以通達其才能的;
  有就他所提出的問題,加以解答疑問的;
  也有雖未親自教導,而以自己的嘉言懿行,供不能及門受業者私下擷取學習的。
  這五種,就是君子教導人的方法啊!」


百度(註3)的對此段的譯文寫得簡略,建議看南一書局的。
孟子所言這五個,第一個「時雨化之」,
明顯是比喻(如同時節的雨一樣),但不太曉得他具體在喻指什麼。
我見過的、幾乎所有的解說,都寫「時雨」就是「及時雨」,
還有人說(註4),這是成語「春風化雨」的出處。
我覺得,
第一,「春風化雨」當中有風又有雨,出處說是《說苑》卷五的貴德(註5):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較佳。
句意有「及時」,應(時)節的意謂。

第二,孟子把「時雨化之」跟「成德」、「達財」(第2、第3個)分開講,
那應該不是同件事(類似 麥肯錫MECE分析法的Mutually Exclusive,註6),
換言之,
「時雨化之」不該有「成德」的「德化教育」和「達財者」之「因材施教」的含意。

若要把「時雨化之」解為「及時教育」,
我會將其說成,老師要在人還能「可塑」時教育,讓他形成正確習慣,
好像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育若能做到「潤物細無聲」般的潛移默化,那就更好了;
及時,也能說成:在學生鑄成大錯前,「及時」規正。

第三,《說苑》卷五的貴德(註7)有一段,子游(孔子弟子)將子產和孔子比喻成浸水和天雨。
子產是政治家,孔子是教育家(包含社會教育)。
子游的意思,孔子之教比善政,對百姓影響更加深遠。
「時雨化之」在講這一層的影響力,也說不一定。


「教者五」中,成德、達財、答問,這三者在說何事,較為明確,就不談了,
而「私淑艾」,沒讀過註解,很難通曉其意。其意可見前述的白話文,在此不重複。
《孟子》離婁下有(註8):「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說他自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記得我念書時,「私淑艾」是常考題,不曉得今日依舊不。

《四書章句集註》裡(註9),朱熹對於「教者五」的註釋很是用心,還一一舉例。
1. 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
2. 孔子對冉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
3. 孔子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財者”;
4. 孔子、對樊遲、孟子對萬章就是“答問者”;
5. 孔子對陳亢、孟子對夷之,就是私淑艾者。
就參考一下吧!


*****
百度(註3)的"讀寫賞析"云:
雖然孟子在這裡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
 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學體系,
 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只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我認同此論點,這可能是孟子即席對弟子講的話,而不是嚴謹的分點說明。



-------------------------------
註1:孟子 -> 盡心上


註2:南一書局:篇名:盡心上(四十)、 主題:論教學


註3:百度: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補充:教育百科:君子五教中華古籍白話解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註4:春風化雨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教育部國語辭典也是說語本《孟子.盡心上》§


註5: 說苑 -> 貴德
孟簡子相梁并衛,有罪而走齊,
管仲迎而問之曰:「吾子相梁并衛之時,門下使者幾何人矣?」
孟簡子曰:「門下使者有三千餘人。」
管仲曰:「今與幾何人來?」
對曰:「臣與三人俱。」仲曰:「是何也?」
對曰:「其一人父死無以葬,我為葬之;一人母死無以葬,亦為葬之;
 一人兄有獄,我為出之。是以得三人來。」
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註6:MECE法則


註7:說苑 -> 貴德
季康子謂子游曰:「仁者愛人乎?」子游曰:「然。」
「人亦愛之乎?」子游曰:「然。」
康子曰:「鄭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珥,夫婦巷哭,三月不聞竽琴之聲。
 仲尼之死,吾不閒魯國之愛夫子奚也?」
子游曰:「譬子產之與夫子,其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浸水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時雨,既以生,莫愛其賜,
 故曰:譬子產之與夫子也,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註8:
1. 孟子 -> 離婁下

2. 典故:私淑弟子


註9: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卷十三



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古籍_《禮記》<曲禮上>68: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臉書粉絲團-原本你不懂中文(註1)寫:
 【誤傳的俗語】5.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
 由於我們對「上」、「下」的認識不全,常將它們誤解。
 其實「上」、「下」還有尊卑之意,原意應為:
 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
 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在文明社會之外。



這我有些意見。
第一點,我記得,原文確實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並且查證過,這是出自《禮記》<曲禮上>68(註2),與我所記一致。
我猜,因為他認為的解釋是那樣,因此,寫「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較妥當。

第二點,我所學的意思,我相信和大家認知的一致。
《禮記》<曲禮上>關於這一條的原文為:
 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白話文:
(上下階級:國君>大夫>士>庶民)
遇見國君據軾行禮,大夫下車示敬;
遇見大夫據軾行禮,士下車示敬。
刑罰,不上及於大夫;禮法(儀軌、儀式),不下及於庶民。
國君左右都是沒有受刑罰的人。

上,下,在此(上、下)及於的意思。怎麼證明呢?從「刑人不在君側」。
能站在國君左右,至少是貴族身分。
所以,階級身分在士大夫以上的人,不受刑罰;
階級身分在庶民以下的,不需用貴族規格的禮儀。


如此的話,貴族犯法,是否就不保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呢?
王夢鷗的《禮記今註今譯》言:「先貶為庶民,然後施刑」。

而我們高中國文老師教我們的,是引《孔子家語》的<五刑解>第二段(註3)。
有人會以「簠簋不飭」、「帷幕不修」、「臣節未著」等...暗示他們(貴族),
他們就會自行處分,嚴重的話,就是自殺。

我想,他們應該是認為「自己犯錯,被人家懲罰」,很丟臉。



--------------------------------------------------------------------------------------------------------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古籍_《莊子》<秋水>13:子非魚

《莊子》外篇:秋水的第13段(註1):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受過中華文化薰陶的人,都會讀過這一篇,就不再附全文白話翻譯。
解釋其邏輯可以從不同面向切入,我舉其中一種。

莊子:「魚看起來快樂。」
惠子:「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
從這,我們先假設這兩人的說話前提:
莊子: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惠子:人不可以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並再對此處的「可以」和「不可以」作個定義。
「可以」的意思是「有能力」
比如,依照人類的平衡感、智力、身體結構等,人有能力騎腳踏車。
但是,「有能力」不代表「有意願」,就有些人不願學騎車。
而這裡的「不可以」的意思是「一點都沒有能力」


又,莊子:「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加上假設,表述完整點:
順著你的前提"人無法知道別人內心感受",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感受。
簡言之,你是這個前提,就不該問這種話。

對惠子的話也一樣。
惠子對曰:
「就因為"人無法知道別人內心感受",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感受;同時,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感受。」
簡言之,我就是基於這前提,才說這種話。


莊子則回:
「回到原頭: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你就知道我能感受,所以才問我的。」
莊子反駁的惠子的點在哪呢?
惠子的第1句是:「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
而惠子的第2句是:「你不知道魚的感受。」(肯定句)
如果惠子堅持第2句是對的,原本就這樣想,何必提出第1句呢?
莊子應該認為惠子動搖了,
即惠子也覺得"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才問莊子的。

然而,若說:
「惠子之問,是不相信"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故意質疑莊子。」
如此的話,這題就無解了。

那會不會我們假設的前提錯了?
換言之,惠子會不會是認為: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理論上不會,因為有他的第2句話。


*****
人到底能不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呢?
我的答案是「雖不是百分之百感受到,但,是可以的。」
我的根據來自一套假說:「鏡像神經元」(註2)。
比如說:我們看到有人被石頭砸到腳,
我們身上的神經並沒有與那人連接,但我們能知道"那會是痛覺"。
這是因為人可以經由思考、模仿其動作(鏡像神經元之運作),而感同身受。

又像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註3),畫中的人物不會說話。
但我們可以仿效畫中每個人物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
多少察覺出十二門徒在聽見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內心的感受。
進一步,也能像【藝術很難嗎】(註4)那般剖析,找出圖中是哪一位叛徒。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古籍_《孟子》<離婁上>18:易子而教

《孟子》離婁上18(註1):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百度百科(註2)有這一段譯文,我讀後覺得更模糊,我不建議讀。
反倒是《教育大辭書》(註3)的解說,非全文翻譯,意思比百度清晰。
該辭條云:
孟子主張家庭教育應藉賢父兄人格和親情的影響,
使子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品格,才能謹守中道而有所作為。
不過「知識」的傳授,做父親的便不宜親教其子,
因為在教學時,父親可能因期望過高,要求過嚴,以致引起兒子的反感。
造成父子的不和,這是家庭的最大不幸。
所以主張「易子而教」,將教正責善的工作,交給教師代行,
以維持父子的親情,保持家庭的和諧。

「易子而教」的主張,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是很好的理念,
因為若由父兄執行,照我國早期的觀念,是父嚴母慈,
父親難免有責之過切的表現,而造成兒子離叛,有損親子之間的感情。
另一方面,子弟也可能因為教者為父兄,而掉以輕心,影響學習效果。
因此「易子而教」既可全父子之親情,又可不失其教導,實在是一種適切的方式。


為何要「君子不教子」(或言「易子而教」)?我覺得要歸因於中華文化的「望子成龍」
也許知道自己孩子足夠頂尖,但是克制不住情感的求好急切,便「揠苗助長」搞砸了;
也許不知道自己孩子不夠優秀,或是知道卻不承認(人不知其子之惡,其苗之碩),
勉為其難,造成親情上的困擾。理由可能還有許多,總是由於是親人,感性因素居多。

然而,父母絕非全然不教。
如《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若將教育分成「身教」、「言教」,
「身教」是不言而教,孩子自幼常以大人為模仿對象,複製父母的言行,
所以,在家中,不知不覺中早已受到家長「指導」。
父母之教偏向於已自身作表率的「身教」較多,
不是沒「言教」,而是將其大部分交給老師。
像孔子對兒子孔鯉的教育,陳亢歸納成「聞詩、聞禮、君子遠其子」(註4),
意思是有「言教」,但不會因為是我兒子,我就講得特別多,並且避免過於親暱。
為何如此,理由同上。

而「言教」可概括為「德行」和「智識」兩類。
德行包含:德育(人格教育)、體育(行動力)、群育(人際關係)
智識包含:智育(素養教育、專業教育)、美育(美感認知,情意覺受與表達)。

「德行」方面,孩子跟父母雖不至朝夕相處,也屬於長時間了。
俗諺:「聽他嘴不如看他腿」,"做"比"說"有說服力。
自己做得到的,孩子已淺移默化,甭說太多。
要求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多數起不了多大作用,除非,孩子懂得自律。
而老師要求的,會以社會共識的最低道德標準、法律規章,不至於有上述責之過切的問題,
基本上,作不到的,不太能在社會生存。
「智識」方面,在此工商業繁忙社會,專業分工很細,而且教書是技術活,才有師範院校。
我高中老師曾在課堂說過:
「有什麼課業問題,直接問老師,別問你父母。
 因為等你父母搞懂,再來教你,你可能就已經畢業了。」
於今時此刻,更需要老師。


*****
台語有句諺語:「別人的孩子死不完。」
我有一位國中老師便持此...偏見。
她跟人說:「我只當放牛班導師,我只管好我孩子的教育。」
(我們那年代還有能力分班,放牛班就是那些不考高中的學生,全校的末段班)
事實上,若以世俗標準來看,她的孩子是很有成就。但對此,我不以為然。
雖然那些學生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
而既然領國家薪水當教師,教好學生就是分內之事,不應該把自私說得理所當然,
不然,可以辭掉工作,全心照顧自個孩子,豈不更美?
我不是很理解這種人,但她是少數個案,我不會因此而以偏概全。



---------------------------------------------------------------
大綱:
1. 為何:「易子而教」
2. 「易子而教」不等於父母不教。父母仍有身教,言教、智識多交給老師
3. 為什麼別人願意教你孩子:基於職業道德(古代是拿束脩)
---------------------------------------------------------------
註1: 孟子 -> 離婁上


註2:百度百科:易子而教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呢?」
孟子說:
「因為情理上行不通。
(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
 一動怒,就反而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
 『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確。』
 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
 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
 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古籍_《論語》<子罕>19:譬如為山,未成一簣;譬如平地,雖覆一簣

《論語》(註1):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高中文化基本教材有教過這段,翻譯照理可略去,真不知道就參考註解(註2)吧。
這段極有可能和《書經》有關(註3),
《書經》<旅獒>(註4)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論語》的「未成一簣」:差一簣而沒成功,意思等同於「功虧一簣」。

為何人們會「功虧一簣」?
或許有不少情況,而我所知道的,有兩種。
第一種,掉以輕心
例如:龜兔賽跑的寓言,即是「掉以輕心」的例子,
過程中覺得自己十拿九穩,便輕忽了,到後頭卻後失手了。
《戰國策》(註5)說:「行百里者半於九十」,亦是此理。
因此,踏實地走每一步,且不管走到哪一步,步伐都跟第一步等寬(莫忘初心)。

第二種,後繼無力。「為山」可以象徵長期任務。
但有些人不想耗時太長,急功好利地把每日的計畫訂得太高,
使力過猛,致使不堪負荷而放棄。
因此,還是一樣,踏實地走每一步,不管走到哪一步,步伐都跟第一步等寬。戒急戒躁。


*****
「未成一簣」或「功虧一簣」,是叮嚀我們要「善終」,
而後面的「雖覆一簣」,好似在說:「善始」。
可是,既然一簣土已下,算是起了頭,
所以,這仍是在強調「堅持」,畢竟此刻的距離是最遙遠的。
如何幫助這時候的堅持,行銷上有些手段可以取法。
例如,有兩款集點卡,
A款式是有8格空白格子,尚未蓋章;B款是10格,當中2格蓋章,8格空白。
同樣是蓋滿8格後享優惠,然而,拿到B款的顧客比A款的顧客,多更多完成集點。
A款
B款
為什麼呢?
心理學稱此為「目標漸近效應」(Goal Gradient Effect);
行為經濟學則稱此為「人為推進效應」(Endowed Progress Effect)。
當目標即將達成時,人們會更積極地去完成目標(註5)。
B款透過巧妙的「進度」操弄,人們會覺得某件任務已經起了頭,
並且認為自己與目標更接近了一點,完成目標的動力也更強烈。
反之,如果是完全空白的A款集點卡,
人們就得面對「從零開始」的心理阻力,因此產生怠惰的無力感。

「目標漸近」不單是「能」,而且是「快」達成目標。
由這,我們在做的過程中,
明明離目標很遠,但要讓自已產生離目標很近的感受(也可說:錯覺)。
曹操的望梅止渴,即是一例。
我的見聞經驗,多數成功者的「目標漸近」,
都費心思以(小)成功累積(大)成功--
先找「過去類似事件的成功經驗(可以是別人的)」從而增強信心,
再"稍作調整"(其實一點都不稍微)而執行,因此任務完成。

麥肯錫(顧問公司)在對客戶做進度報告時,也是有似於「目標漸近」的手法(註6)。
即便完成度只有一半,也會盡快整理出預期中的最終成果。
為什麼呢?想像一下,現在有兩份50頁的報告。
第一份:前面25頁內容完整,後面25頁全空白。
第二份:也是完成25頁,但25頁的空白散落在整個報告裡,
    大致的脈絡和頭尾都已完成。
你會選擇看哪份呢?大多數人會選後者,因為它可以讓人大致看見完成的全貌。
自然,客戶就會支持你到最後。



-----------------------------------------------------------------
註1:論語 -> 子罕


註2:篇名:子罕(十八)
孔子說:
「(學習)有如堆一座山,只差一籠土而未完成;停下來就會失敗,這是自己要停下來的。
 又有如填平一塊窪地,雖然才傾倒了一籠土;
 但繼續做下去就可能成功,這是自己要繼續做的。」


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


註4:尚書 -> 周書 -> 旅獒


註5:
1. 玩社群也要「講科學」,別讓你對人性的無知浪費了行銷銀彈

2. 集點卡怎麼設計,顧客才會買更多?從心理學談消費者行為
心理學的「目標漸近效應」(Goal Gradient Effect)行為經濟學的
「人為推進效應」(Endowed Progress Effect)。


註6:內參-職場-提高工作效率的3個原則
模擬最終成果
 麥肯錫在做報告時,就算完成度只有一半,也會盡快整理出預期中的最終成果。
 想像下你要看一份50頁的報告,一種情況是前面有內容完整的25頁,後面25頁都是空白;
 另一種情況是,25頁的空白散落在整個報告裡,大致的脈絡和頭尾都已完成,
 你會選擇看哪個?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後者,
 畢竟大致看見成品的全貌,比結局完全未知來得更讓人安心。
 麥肯錫非常看重最後的預期結果,就要求所有的顧問都要能模擬出最終成果的樣貌。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古籍_《禮記》18<學記>

《禮記》<學記>的名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教學相長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本文的主旨在論述(教師)如何教導、(學生)如何學習。
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將本文分17個段落,
我覺得重要的是第2、3、8、10、13、14段。
拿當中的三個重點來談。

一.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1)學然後知不足:
透由學習才覺曉不足。這裡的不足,不是"知道不足夠",而是知道"該補足的有那些"。
不讀書學習,也能發現"不足夠"的問題,有云:「書到用時方恨少。」
所以是覺曉"該補足的有那些"(解決問題)。
那麼,學習就能通曉一切,再也沒有"不足之處"?
不可能。知識是沒有盡頭的,而學習已知知識,
可以給你方向,例如那些前人走的錯路,不會重蹈覆轍。

(2)教然後知困
舉《讀書別靠意志力》作旁證,他說:
大腦所能住的訊息,閱讀:10%、聽:20%、看:10%、聽與看:50%、
向別人介紹相關內容:70%、實際運用知識:90%。
從這發現,教導別人比自己學習,效果來得好。
也就說,你自己在腦理想都覺得很順,
但是開口跟人講,或者人聽完對你提問,你就容易找到不通順的地方。
這即是教學相長的好處。


二.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第08段談到4種施教方法,預防法、及時法、觀摩法、漸進法。
預防法,在學生還沒犯錯前,就防範未然,提前教育;
及時法,例如,中國教育認為孩童時記憶正佳,幼時要多記誦詩文,錯過就來不及。
    同樣地,年輕人可塑性高,學習要趁年輕。
觀摩法,讓學生彼此觀摩切磋,相互學習優點。    
漸進法,教導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而「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即是不遵從「觀摩法」的惡果。


三.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這個意思不是說:學生問得大聲,老師就大聲回,學生問得小聲,老師就小聲回。
大鳴小鳴,是表徵:解答的「深度」。
舉個例子,學生問:鴉片戰爭的主因是什麼?
對於國小學生,可以回答,是因為鴉片有害健康。
可在此停下,或進一步跟他講這與貿易戰有關,若他聽不懂,則暫且按住(可參考第14段)。

國高中學生問這題,則可說:健康以及貿易因素,清朝白銀流出太多。
可在此停下,或進一步講到拿破崙戰爭及美洲獨立,
造成美洲的白銀不能運往歐亞大陸,造成短缺。若他聽不懂,則暫且按住。

大學生問這題,視角得放大到全世界金融秩序,討論歐亞美洲大陸的經濟聯繫。



*****
段義與註解:
原文: 禮記 -> 學記
參考翻譯:古詩詞文:禮記學記譯文 (少第14段)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將本文分17個段落,
我按此分段,僅說明重點及註解難詞。全篇白話譯文,讀上述的"參考翻譯"。

○第01段: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ㄒㄧㄠˇ ㄨㄣˋ),不足以動眾;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這段需要翻白話:
 (執政者)做事深謀遠慮,用人必求善良,雖然能小有名譽,卻不能感動群眾。
 (執政者)尊重賢人,體恤遠來的人,雖然能感動群眾,但不能教化人民。
 執政者若要教化人民,形成好的風俗,一定要從辦設教興學。


這是對"執政者"說的話,說基於如何如何的,因而一定要"辦教育"。
但我認為這種政治目的不一定能使一般人認同,可以略過。
而後面都會是從施教者受教者兩種身分來討論。


○第02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其此之謂乎!
重要的是前四句,後面可省略。


○第03段
 雖有...,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ㄒㄧㄠˋ)學半。」
其此之謂乎!

紅字是經典名句,其語譯:
 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所學不夠;教人之後,才曉得自己仍未通達明瞭。
 知道所學不夠,才肯反省而設法求進步;
 曉得仍未通達明瞭,才肯發憤不懈。所以說:教與學,兩邊都能相互之間使學問進步。
 《書經》<兌命>:教導人,可以增進自己學問的一半。

其背後的想法,能引發諸多討論。


○第04段:
 古之教者...其此之謂乎!
此段大意:「古代的學校制度,和各階段(類似現在的小學、國中、高中)的教育任務。」
我認為實務上,現代教育已經健全。此段可略。


○第05段:
 大學始教...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其此之謂乎!

此段大意:「大學施教的七種原理」。可略。
1. 鼓篋(ㄑ一ㄝˋ):擊鼓招集學生,並令他們從發篋中拿出書籍等物。
2. 夏(ㄐㄧㄚˇ)楚:教鞭、戒尺。
3. 卜禘(ㄉ一ˋ):大祭。


○第06段: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其此之謂乎!

此段大意:「(讓學生)時時在學習」。
較好的句子:
1.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語譯: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

2.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語譯: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朋友切磋,並深信所學之道,
   儘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換作今日,用語應更替成"終身學習"。


○第07段: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其此之由乎!
此段大意:「今天教育者的缺失」。可略。
1. 占畢(ㄕㄢ ㄅㄧˋ):書簡、簡牘。
2. 訊(ㄙㄨㄟˋ)言:解說。
3. 數(ㄙㄨˋ)進:速度。


○第08段:
 大學之法,
 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ㄏㄢˋ)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此段大意:「四種施教方法,六種教育失敗的原因」。
我認為這是四種施教方法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
後面六種失敗是如果不做此四方法的後果。
語譯:
 大學施教的方法是:
 在學生還沒發展出不良的行為前,就加以制止,叫做豫防法;
 把握適當的機會實施教育,叫做及時法;
 施教的內容由淺入深,不違背順序,叫做漸進法;
 讓學生彼此觀摩切磋,相互學習優點,叫做觀摩法;
 以這四種方法施教,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必遭抵拒反抗,而無法克服;
 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
 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循序漸進,學生學到的只是支離破碎、缺乏系統的學問;
 獨自學習,缺乏相互切磋的好友,就會孤僻鄙陋,見識短淺;
 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
 愛好治遊玩樂,必然荒廢學業。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1.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孫,循序漸進;修:治,整頓使之有條理。


○第09段: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ㄉㄠˇ)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說有點繞口,需翻譯。
語譯:
 了解到教育成功的原因,又知道教育失敗的原因,才可以擔任老師。
 因此,教導學生,只用"善誘"而不逼迫,勉勵而不抑制,啟發而不白給答案。
 善誘而不逼迫,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感到學習容易;
 啟發而不白給答案,學生才會(獨立)思考。
 能讓學生、融洽、學習容易、(獨立)思考,這就是好的教學者。
1. 道(ㄉㄠˇ)而弗牽 :善誘而不逼迫。
2. 強而弗抑:用勉勵,而不是強制。

這段中,道(同「導」)、牽、強、抑、開、達是動詞,
但是卻沒有明確地講受詞是什麼,惟能朝好處想,想最佳解釋。
因此,每本書翻譯出來的白話文,無法達到一致。
例如「抑」字,意思可以說成"強制",或說成"抑制"。
文中的「弗抑」,能想出的最佳解釋,不強制"學習"或不抑制"天賦"。


○第10段:
 學者有四失...可謂繼志矣。
本段大意:「學者有四種過失,好的教學者能幫助他:揚長補短。」

四種過失,
1.多:雜學不精;
2.寡:孤陋寡聞;
3.易:見異思遷,求快速。
§我以為,可以解成"人云亦云",這也是容易就改變。§
4.止:畫地自限。

這段提到「繼志」。「志」,我認為在講心態、精神層次,而不是所學到的教材。
所以,應當是求知慾及思辨等等,去克服以上四種過失。


○第11段: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
 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此之謂乎!
本段大意:「好的老師會因材施教,要選擇這種老師」

較好的句子: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
語譯:
 施教者根據學生學習時感到難易不同,從而看出學生的資才的好壞,
 然後能做到分別情況,對學生多方面的啟發誘導。
 

○第12段: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本段大意:
「尊師重道,不管是什麼身分,都是要尊重老師,即便你的社會地位比你老師高。」
這邊有一個很特別的註解,"嚴師為難"的「嚴」,其意為"尊敬"。


第13段: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ㄊㄨㄛ)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本段大意:「善問者、善答者的進學之道。」
語譯: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並能感激教師的教導有功;
 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
 會提問的人,像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
 (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
 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像撞鐘一樣,
 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
 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這一段的,攻堅木跟撞鐘的比喻很好,成為名句。
1. 從而「庸」之:功勞。


第14段: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本段大意:「傾聽學生的問難。」
語譯:
 預先記誦難懂的學識,向學生炫耀,不足以成為人師;
 必須先聽學生的發問,然後針對問題答覆。
 如果學生的學力還達不到發問的程度,老師應該(主動)講解給他聽。
 如果學生依然聽不懂,就暫時把問題擱下無妨。

我覺得這是第八段的及時法、漸進法。
「記問之學」,就是孔子說的:「「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其實,自己不是很懂,而是靠記憶記下來的東西。這是不對的,得融會貫通。


第15段:
 良冶之子...可以有志於學矣。
本段大意:「觀摩別人」。可略。


第16、17段: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此之謂務本。
他說:古代的學者,善於拿同類事物來聯想,打比方。
然而,這段確切想表達什麼,我目前讀不明白。
好像是說「學問是根本」,
就像鼓不是五聲,五聲來自於鼓,水不是五色,五色來自於水。
而學問不是人,人之所以為人,來自於學問。





----------------------------------------------
2019.02.28更新
----------------------------------------------
參考資料:夏克非編《大學國文精選》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古籍_《孟子》<公孫丑上>:2. 何謂知言?

原文出處:孟子 -> 公孫丑上 橘色底
朱熹的注釋: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卷三 黃色底

------------------------------------------------------------------------------------------------------------------------

(公孫丑:)「何謂知言?」
(孟子)曰: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先將此段翻成白話,再說朱熹注釋的大意。
語譯:
公孫丑問孟子:「什麼叫能識別言論呢?」
孟子答:
「偏曲的言論,能知道它蒙蔽的地方;
 放蕩的言論,能知道它陷入錯誤的地方;
 邪僻的言論,能知道它違反正道的地方;
 躲閃的言論,能知道它理屈詞窮的地方。
 這四種言論從心生起,就必定危害政治,從政治上表現出來,就危害到各種事業。
 聖人復生(比如孔子,他如果還活著),也必定認為我說的是對的。」

〈詖,彼寄反。復,扶又反。此公孫丑復問而孟子答之也。
詖,偏陂也。淫,放蕩也。邪,邪僻也。遁,逃避也。四者相因,言之病也。
蔽,遮隔也。陷,沈溺也。離,叛去也。窮,困屈也。四者亦相因,則心之失也。
朱熹這段是,注音跟單詞解釋,並說:這四種言論,都是心理的過失(病態)。

人之有言,皆本於心。其心明乎正理而無蔽,然後其言平正通達而無病
苟為不然,則必有是四者之病矣。
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於政事之決然而不可易者如此。
人說話,一定本源於內心,內心的所思所想。
如果內心端正,說的話便正派、通情達理。反之,則不然。

非心通於道,而無疑於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告子者,不得於言而不肯求之於心;
非得在根源下功夫,也就是心地。

至為義外之說,則自不免於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無所疑哉?
程子曰:
「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
又曰:
「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猶未免雜於堂下眾人之中,則不能辨決矣。」
正因為孟子內心通於正道,才能辨邪識偽。



*****
這一段,「知言」要怎麼翻才好,讓我很感興趣。
此段之前,孟子談不動心、善養浩然之氣,也說過他"知言"。
又,通段讀,會感覺「善心說好話,壞心出惡語」,如同我愛說的那句:舌者,心之苗。
總之,可從言談中,辨人善惡吧,且修善從心起。
因此,我以為翻譯成「識別言論」,雖差強人意,但好理解。


古代人說:「才德兼備」。才是才華,德是道德。
用現代的話,才,就是專業能力,德,就是人格品德。
而且,專業能力,人格品德,最好作兩碼事。
有人會說:
「勤能補拙,性格勤勞的人,現在專業即便不夠,日後可以趕上」;
又或者,
「一個與人為善的人,職場上,雖然專業能力不足,
 但其他人樂意教導,他學會了,也能彌補回來。」
我同意以上兩種情況的可能性,然而,當他們說「專業不夠、不足」之時,
同時也承認專業之必要性,評判方式則以公平公正的制式衡量標準,比如證照、執照。
人格品德是基本要求,專業能力亦不可或缺。
不要拿「人格品德良優」冒替「專業能力不佳」,解決不了問題的。
即便"政治",也需要專業。


我為何說這個?
因為我常聽到有人說:「別人出自一片善意給建議,斷無拒絕之理。」
試問:假如你生病時,
有人真心誠意建議你食補,跟醫師出自專業開藥給你,你會選哪個呢?
我太常看見,有很多人高估了人格品德的重要,
覺得對方給我的觀感好,他說的就是對的,而忽視專業。



------------------------------------------------------------------------------------------------------------------------
2019.01.24
------------------------------------------------------------------------------------------------------------------------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古籍_《繫辭上》8.8: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繫辭上》8.8(註1):
子曰:
「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當中的"易說",是《周易》下經的「解」卦第三爻(註2):「負且乘,致寇至。

此段文,我的興趣在「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兩句,特別是「慢藏誨盜」。
我覺得目前多數(含教育國語辭典)對它的解釋,說不太通,
反倒是我在大學所讀的,比較合理,故寫此文,談談我這麼說的理由。



先說「慢藏誨盜」普遍的講解:
如教育部國語辭典:
 收藏財物不謹慎,以致引起盜賊偷竊。
和中華成語/慢藏誨盜(註3):
 慢藏:收藏不慎;誨:教導。收藏財物不慎,等於誘人偷竊。

然而,我的疑惑是,同樣在教育部國語辭典,
「慢」字有(1)怠惰;(2)驕傲、不禮貌;(3)速度低、不快的意思,
就是沒有"不謹慎"的意思,並且,這三種意思也很難跟"不謹慎"差不多。
這是其一。


其二是「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兩句的搭配。
假設按慢藏誨盜的「普遍講解」,白話則是:
 收藏財物不謹慎,以致引起別人起盜賊偷竊;
 打扮妖媚,以致引起別人作姦淫的事。

前者講"有作(藏財物)卻作得不夠謹慎小心",後者"太過於暴露",兩者結果皆是招人犯罪。
或許很多人覺得兩句(慢藏誨盜,冶容誨淫)連著沒不妥,
但它們一個是"內收"、一個是"外放",我感到有一點點不相稱。


其三是上下文。
1.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的源頭:《周易》解卦的第三爻(註4),
我引用多數人的理解:
 原文: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白話: 
  經文意思是:
  本來是背負東西的窮人卻乘坐在豪華的馬車上,
  所以招來賊寇,守正道也有憂吝。
  象辭意思是:
  本來是背負東西的窮人卻乘坐在豪華的馬車上,
  這是件醜事(君子才可乘車),自己的行為招來賊寇,又能怨誰呢?
 
有個易經的邏輯得曉得:第一爻、第三爻、第五爻的位子應該要陽爻,
但是,解卦的第三爻是陰爻居之,
所以,就被說成"小人居君子"之位,負(背貨物)=小人(或窮人);乘(有車)=君子。

再來,說它顯示的狀態:
 一個背著東西的人,作在(春秋時代)豪華的車上,於是,便被搶劫了。

我想問:
此情境條件下被搶,跟是君子或小人(身分對不對)有關係嗎?
我認為沒有。任誰背著物品坐豪華車,皆會讓人以為有貴重之物的機率很高。

其次,背起來這舉動可以說是「收藏財物不謹慎」嗎?
應該叫「招搖」吧! 因此,上面的白話,呵呵。  



2. 《繫辭上》8.8
子曰:
「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我找到白話翻譯的兩版本(註5):
版本一:
 孔子說:易經的作者難道知道「盜」的起由或動機嗎?(依下文,是知道的)
 易經的「解卦」六三爻之爻辭說,
 背負著財物的人同時又乘座車輛,這代表極為富有,勢必招引強盜的來臨。
 為什麼說強盜會搶劫這種人?
 因為背負財物的人身份是低賤的,
 而乘坐車輛的人則是高責的代表,身份相互不對稱,當然強盜就要奪取了,
 正如君主傲慢而臣屬又橫暴,當然人民為盜寇而侵犯國家也就必然產生。

 財物不隱密的收藏好,間接是鼓勵、教唆強盜、賊寇來劫竊了!
 而容貌妖艷姣好若不要求自己行為正當合規矩,則間接在鼓動、教唆別人淫亂。
 易經之所以說「負其乘。致寇至」就是說強盜賊寇其實乃是自己招引來的。
 
版本二:
 孔子說:「《易經》的作者,真是採知盜賊禍亂產生的原因啊!」
 如解卦六三爻辭上所謂:
 「背上肩著重物,而且又高坐在車騎之上,招搖過市,這樣是會招惹盜匪來搶奪的啊!」
 背上肩著重物,這是小民為小利而謀生之事,
 所乘的車騎,這是君子為公務而運用的名器。
 現在小人不務本業而乘君子的車騎以誇耀於人,這樣便會引起別人搶奪之心。
 小人在上位而褻瀆名器,而在下位的人又暴虐無法,這樣就會引起爭奪的禍害。
 所以若不能小心的保藏名器,便會使人起盜心!
 過份的講究外在的裝扮,便會引人起淫心。
 《易經》所謂「負且乘,致寇至」,正是說明本身不夠慎密,是招盜致亂的主因。
 
版本一翻譯的「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因為背負財物的人身份是低賤的,
 而乘坐車輛的人則是高責的代表,身份相互不對稱,當然強盜就要奪取了,
 正如君主傲慢而臣屬又橫暴,當然人民為盜寇而侵犯國家也就必然產生。

它說:小人坐君子車理應被搶就很詭異了,
後推導到「如同君主傲慢、臣屬橫暴...」,完全前言不搭後語!
而版本二翻譯的就稍稍通順些,至少它前文已點到"招搖過市",但我仍不滿意。


我以為(個人愚見,哈哈),重點在三個地方:
(1)"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2)"上慢下暴"的「上下」
(3)"上慢下暴"的「慢」和"慢藏誨盜"的「慢」

(1)既然前面說,搬東西是小人的事。
後面的"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除了原意是"搬東西的人坐在華麗的車"外,亦能說成:搬運工坐在華麗的車上。
這邏輯若對的話,人們就會猜:
 搬運工不會平白無故坐在華麗的車,除非上面載東西或正在搬東西吧!
被盜賊盯上就不意外了。

(2)上下,要怎麼解釋呢?
習慣解釋成上位者(君)和下位者(臣民)。
可是,為什麼不能解釋成乘上和乘下呢?即車上坐的人和車子下瞧的人。

(3)上慢下暴"的「慢」和"慢藏誨盜"的「慢」
參照最前面說過慢有三種解釋,如果翻作"驕傲",上下文便能通順。

所以,「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的白話可翻成:
 車上的人收藏物為傲(傲表現在"招搖"上),車下的橫暴,
 一個是有東西可搶,一個是能搶,引起爭奪的禍害。

而「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的白話可翻成:
 以收藏物為傲,炫富的人,引別人起盜行;打扮妖媚,引別人作姦淫。
如此,兩句全錯在"暴露太多,外放過度"了。



基於前說的三點,慢藏誨盜"的「慢」最應當譯成"驕傲",意近於方言的「嘚瑟」(註6)。
此正是我從前所知所識。



------------------------------








2. 易經繫辭傳白話註解


註6:微文庫: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字面意思就是說:你收藏很多很多的東西,其實就是為了引賊的;
你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其實就是為了招流氓。...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這句話講得很深刻,其實道理很淺顯。
像三國的楊修就是嘚瑟死的,楊修不“恃”他自己的“才”,
曹操也不會把他殺死,這就是楊修帶給我們的教訓。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古籍_《世說新語》謝安喜怒不形於色

東晉四大家族王、謝、桓、庾的謝家,
能被喚出姓名的人物,我覺得應該是謝靈運和謝安了。
謝靈運,我頭個想到的就是「才高八斗」的典故,
想像一下當初謝靈運講那話的表情變化,戲劇感十足。

徐徐平緩說出第一句:「天下學問共十斗(一石)。」
接著,豎起來拇指講第二句:「曹子建(曹植)獨佔了八斗。」,然後自嘆弗如地點點頭。
轉成自信又篤定的口氣道出第三句:「我佔了一斗!」,嘴角輕微上揚。
最後面露不屑地說:「哼,天下人分剩下那一斗。」
四句話,謝靈運情緒轉折從平淡到佩服,從佩服到高傲,從高傲到蔑視。
相對而言,謝安個性內斂沉穩,用句話形容,喜怒不形於色!


援引《世說新語》的兩段謝安的事蹟:
其一,雅量第29條(註1):
桓溫提前埋伏下甲士,並安排好一場酒宴請朝臣,想利用這個機會殺掉謝安、王坦之等人。
王坦之很害怕,就問謝安:「我們該怎麼辦啊?」
謝安一點也不驚慌,對王坦之說:「晉室的存亡,就在此一舉!」
於是謝安、王坦之和其他大臣們一起來到桓溫面前。
王坦之的臉上,流露出驚恐的神色,而謝安自始至終都面色平和,和往常完全一樣。
進入大帳後大家坐定,謝安就用洛陽的口音(鼻音重),
高聲吟詠起嵇康的詩作《贈秀才從軍》,「浩浩洪流,帶我邦畿......」
桓溫也對謝安豁達開朗的氣度有所忌憚,便撤走了埋伏的士兵。
王坦之和謝安以前名聲相同,但經過此事,二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如果說,桓溫沒有殺謝安、王坦之的企圖,那為什麼要伏兵呢?
因此,這是不折不扣的鴻門宴,稍稍一句說岔,命喪黃泉。
謝安能危急之境,神色自若展現風雅,最終折服敵人,可見有相當高的心理質量。


其二,雅量第35條(註2)。這一條非常有名,應該很多人都聽過。
淝水之戰(註3)時(西元383年),
謝安和客人下圍棋,一會兒謝玄從泥水戰場上派出的信使到了,
謝安看完信,默不作聲,又慢慢地下起棋來。
客人問他戰場上的勝敗情況,謝安回答說:「喔,孩子們打贏了。」
說話間,神色、舉動和平時沒有兩樣。
然而,正史的《晉書》(註4)卻在這糗了謝安一下,
說他外表裝鎮靜,內心興奮(這是《晉書》立場),寫道:
客人離去之後,謝安回到內室,過門檻,內心十分開心,
沒察覺自己將木屐齒折斷,他處事鎮定能遮掩真情就是這樣。


成語「東山再起」,講的也是謝安。
他年少短暫當過一個多月官,便「退隱」了,直到四十歲才又出仕。
因為他住在東山,所以稱東山再起。
謝安老大能舉用(40歲在當時算老),不免說是家族力量,
但宦途順遂,壽終正寢,誠然是喜怒不形於色等人格特質所致吧!



---------------------------------
註1:
1. 《世說新語》雅量第29條 原文:
 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
 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
 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阼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
 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
 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
 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於此始判優劣。
§網路就有現成的翻譯,直接採用§
◎這個故事本身足夠精彩,活脫脫又一出「鴻門宴」!
◎《贈秀才從軍》一詩,是嵇康寫給自己將要從軍的哥哥嵇喜的一組詩篇,共十八首。
這裡不多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浩浩洪流」一句,出自其中第十三首。
◎為什麼可以躲過:
從根源上來說,謝安能做到這樣,是因為他非常了解桓溫。
桓溫本人也是名士,並且深受名士身份的牽絆。
桓溫骨子裡有臣子應該對君王的忠誠,
但是在殘酷的政治環境,又把桓溫逼成了一個有心篡位的亂臣賊子。
於是,桓溫一直糾結於忠臣和亂臣之間無法自拔。
謝安就是吃透了桓溫的這種心理,
巧妙地激發桓溫內心「忠」的一面,壓制「逆」的那一面,
四兩撥千斤,讓桓溫自己打消原來的計劃。這正是謝安的高明之處!


註2:
1. 《世說新語》 雅量第35條
原文: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
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



註3:淝水之戰之勝
使淝水之戰局勢出現逆轉的關鍵人物就是朱序。

朱序原本是東晉雍州的刺史,後來被前秦帝國俘虜,
苻堅發揮有容乃大的胸懷重用了他,但是他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次出征,朱序派人祕密通報謝石:
「前秦帝國如果百萬大軍集合,你們根本無法阻擋。但是現在主力部隊還在後方,
 壽陽城內只有二十餘萬先鋒軍,
 你如果能立即行動,打敗這先頭部隊,定能擊垮敵軍士氣。
 這麼一來,與敵人後方大軍交戰,或許就有勝利的可能。」

謝石便派人告訴秦軍的先鋒大將苻融:
「你們領大軍深入,不就是為了求戰?現在隔河對峙並不是你們的初衷吧,
 你們現在向後退,讓我軍渡河與你們一戰。」
一個弱小者竟然主動挑戰,苻融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當然在做出決定前,苻融先請示了苻堅。苻堅對苻融說:「擊其半渡,殺他們片甲不留。」

苻融於是答應謝石的請求,表面上撤軍,可是當他大喊「撤軍」時,意外發生了。
不明真相的士兵聽到撤軍以為是打了敗仗,
頓時人心潰散,撤退時一片混亂,苻融再也無法控制局面。

謝石看到對方旗幟混亂,料想出了亂子,便趁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秦軍出擊。
苻融一看,慌了,親自騎馬阻止軍隊後撤,
怎料坐騎突然栽倒,苻融就這樣被亂軍活生生踩死。
朱序一看,報效晉國的機會來了,立即在秦軍後方大呼:「秦軍大敗了!」
聽到這樣的呼喊,秦軍也不去辨別真假,爭相逃跑。
苻堅跟著亂軍一起撤逃,險些被流箭射死。前秦的百萬雄師就這樣不戰自敗,瞬間崩潰。


註4:
3. 跑斷了鞋跟的宰相-謝安 成語:屐齒之折的由來。
4. 維基文庫:《晉書》卷79
 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
 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
 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古籍_《戰國策》卷29_燕1_11:千金市骨

原文出處:
(1)11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2)先秦兩漢 -> 史書 -> 戰國策 -> 燕策 -> 燕一 ->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有句成語叫「千金買骨」或「千金市骨」,典出《戰國策》.燕一。
是燕昭王請教大臣郭隗"要怎麼要招攬賢士來燕國",郭隗回答時,所說的故事。
我直接引用網路寫的翻譯(註1):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
 郭隗先生說道:
 『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
  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
  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
  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
  
  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麼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
  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
  【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
   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
  於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
  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
  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聽完這故事,我覺得,得自己想辦法將它"邏輯自洽"。
例如要相信,近侍絕對有向賣馬商人,清晰地說:我要買活馬!
不然,誰知道你買馬骨要幹嘛,做中藥或什麼的?
那一年後,會得到的三千具是馬骨、是破爛。

也要相信郭隗很優秀。
雖然郭隗把自己自貶為馬骨,說:
「只要燕昭王舉用他,天下賢士自會前來」。後文看來,誠然奏效。
但不知想過"劣幣驅良幣"沒有,
假設郭隗是無能之輩,甚至是人格卑劣之徒,怎麼會有賢者願來作他同僚?
職場常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除非不得已,優秀的人多想結交優秀之人,方可合作愉快。
甚至來應徵者的不幸平庸,郭隗也能起帶頭作用,結局不至於太差呀。

人有那麼一點私心,會想接觸比自己傑出的人,
不是要搞個人崇拜(有神,快拜),而是能遇見更好的自己,讓自己增上。
 
  
  
-----------------
註1:《戰國策》白話文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古籍_《呂氏春秋》95審分覽·任數顏回攫甑:不一定眼見為實

翻譯:
「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
 快煮熟時。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
 飯熟後,顏回請孔子吃飯,
 孔子假裝剛剛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
 孔子起來的時候說:
 『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想料理乾淨食物來進獻給祂們。』
 顏回回答道:
 『這飯不行,剛剛有碳灰飄進了鍋裡,
  丟掉又不好,我就抓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
 『(按說)眼見為實,但是並不一定可信;
  應該相信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也不可靠。
  學生們要記住,要了解(真相)一個人不容易啊。』
 所以,要知道事實,不難,
 但憑藉什麼了解一個人,很難。」
 
 
這就好像盲人摸象的故事,部分事實不代表整體真相。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這一張圖片。
中間是真相,左右兩邊都是事實。一者邪惡,一者善良。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古籍_《墨子》31<明鬼下>:得璣無小,滅宗無大

原文出處:《墨子》31<明鬼下>

@題解
一.鬼神的實有
二.為說明鬼神確實存在,文中引用了大量前代典籍中有關鬼神的記載
三.墨子勸人信鬼,相信鬼神的賞善罰惡,
  而且祭祀活動也是聯絡人民感情的一種方式
此文原本三篇,目前僅剩下篇。


@喜歡的句子及名句
1. 古聖王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後人者此也。
這句話我覺得很有趣。

2. 禽艾之道之曰:『得璣無小,滅宗無大』。
 則此言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


@主要段義
1.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聖王既沒...
 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
大意:天下之所以亂,是因為人們不信鬼神能賞賢罰惡
文一起頭,開宗明義。

2. 今執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既以鬼神有無之別,以為不可不察已。」
大意:鬼神可以為天下興利除害

3. 今執無鬼者言曰:「夫天下之為聞見鬼神之物者...
 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大意:引春秋所記載杜伯之事,說明有鬼神
後面四段,則提到鄭穆公、燕簡公、𥙐觀辜、中里徼的事,說明有鬼神。
之後結語的大意是:鬼神無所不在

4.今執無鬼者曰:「夫眾人耳目之請...若無鬼神,彼豈有所延年壽哉!」
共七段,大意:夏商周書都有記載鬼神實有

5. 是故子墨子曰:「嘗若鬼神之能賞賢如罰暴也...明有一人畏上誅罰,是以天下治。
大意:強調鬼神的賞善罰惡可以使天下治

6. 故鬼神之明,不可為幽閒廣澤...堅甲利兵者,此也
大意:即使是富貴強暴之人,鬼神也能對他們加以懲罰

7.且不惟此為然。昔者殷王紂...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
跟6同,大意:鬼神的懲罰,無可抵禦

8. 今執無鬼者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子乎?...則此豈非天下利事也哉!
大意:祭祀鬼神之利。如有鬼神,享受祭祀的是往生眷屬;
   即便沒鬼神,透過祭祀活動,也可以團結鄉里。

9.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聖王之道也」。
大意:結語:鬼對天下興利除害的重要性


@難句及註解
1. 天下失義,諸侯力正
(1)正=征

2. 夫天下之為聞見鬼神之物者,不可勝計也,亦孰為聞見鬼神有無之物哉?
(1)有無之物,應該是偏義複詞,
 像是 "有無消息嗎",其實在問,有消息嗎。

3. 鬼神之誅,若此之憯遫也
(1)憯遫(念ㄘㄢ\/ ㄙㄨ\) ,憯=竟然,遫=速。竟然這麼快

4.固嘗從事於厲,祩子杖揖出與言
(1)厲:諸侯的祠廟
(2)祩子=祝史

5. 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
(1)"由謙"和"猶謙"都是錯字,應更正為"欲兼"

6. 泏洫𢵣羊而漉其血
(1)泏洫(念ㄔㄨ \ ㄒㄩ\)=臿血
(2)𢵣(念ㄐㄧㄥ\/)=剄
(3)漉(念ㄌㄨ\),錯字,應該是灑

7. 羊起而觸之,折其腳,祧,神之而槁之
(1)祧(念ㄊ一ㄠ),錯字,應該是跳

8. 菆位(念ㄓㄡ)=叢祠

9. 有恐後世子孫不能敬莙(ㄨㄟ)以取羊
(1)羊=祥
(2)敬鬼神而取吉祥

10. 矧隹人面
(1)矧(念ㄕㄣ\/),況且
(2)隹=惟,念法也相同

11. 隹天下之合,下土之葆
(1)隹=惟,念法也相同
(2)葆=保
(3)符合天下的人,他就可以保住國家

12. 是以莫放幽閒,擬乎鬼神之明顯,明有一人畏上誅罰
這是多出來的句子

13. 祥上帝伐元山帝行
假裝上帝,做毀敗上帝的行為

14. 生列兕虎,指畫殺人,人民之眾兆億,侯盈厥澤陵,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誅。
列=裂;指畫=用手比劃;侯=維,語助詞;圉=禦

15.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楚毒無罪,刲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咷無告也
播棄=拋棄;楚毒=焚炙,炮烙之刑;刲剔=剖開;庶舊=故舊;無告=無處告狀

16. 若使鬼神請亡
(1)請亡=誠無
(2)整段意思:若鬼神真的沒有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古籍_《墨子》02<修身>:功成名遂

原文出處:《墨子》修身第二
註釋參考張生龍《新譯墨子讀本》

@題解
是本身要加強道德學識的修為,以及自身素養。
言行一致,特別是實踐。


@喜歡的句子及名句
1.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
 殺傷人之孩(核),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2. 功成名遂。
這句成語出自這

3.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意思是:
說多做少,再怎麼辯,沒人會聽;作多卻自誇,雖勞累,但不可以取。
聰明的人心裡明白不多說,出力多者不自誇,這樣名譽才能滿天下。


@主要段義
1. 君子戰雖有勇... 無務博聞。(無務=談不上)
大意:君子修行,從最根本的東西入手

2. 是故先王...無所依矣
大意:不可有害人之心

3.志不彊者...未嘗有也。
大意:心志要強,言語講信,而言行一致。


@難句及註釋
1.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
 殺傷人之孩(核),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1)譖慝(念ㄗㄢ\ ㄊㄜ\)=讒慝,讒=讒言,慝=邪惡
(2)批扞(念ㄆ一 ㄏㄢ\),批=擊,扞=擾
(3)孩,應該是"核",意念
(4)詆訐=攻擊人陰私
(5)整段話翻譯:讒害誹謗之言不入于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于口,
 傷害人的念頭不存于心,這樣,即使遇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

2. 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
(1)情,應該錯字,改成:惰

古籍_《墨子》01<親士>: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

原文出處:《墨子》親士

@題解
「士」,這裡指道德水平較高,理論修養較深的知識階層。
<親士>與<尚賢>的概念是一致的。


@喜歡的句子及名句
1. 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

2.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
 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
 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
 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3.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段義
最重要的段落是
1. 今有五錐,.....故曰:「太盛難守也。」
大意:(1)不能鋒芒太露,(2)告誡君王要保護賢臣

2. 故雖有賢君...蓋非兼王之道也。
大意:廣納賢才,兼收並蓄

3.是故天地...則不能流國矣。
大意:君王要虛懷若谷。


@艱澀句及註釋
1. 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 :躬自厚,薄責於人。

2. 偪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
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1)弗弗=咈咈,敢發表不同意見
 (2)詻詻(ㄜ\)=諤諤,直言敢諫
 (3)延延,長的意思,反覆辯論,爭議不休
 (4)支苟,可能是錯字,應該是致敬
 (5)焉=才

3. 喑(念一ㄣ)=啞,唫(念一ㄣ/)=噤

4.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1)歸=饋

5. 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火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求雨。

6.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這句非常難)
(1)"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是誤倒句,要換成
夫惡有同方不取者乎?取同而已。
(2)整句意思:聖人哪有對自己同道的人不取的道理,
    但光取同道,也不符合兼收並蓄、廣納人才的道理。

7. 墝埆(念ㄑㄧㄠ ㄑㄩㄝ\),土地貧瘠。

古籍_《新譯墨子讀本》的導讀

對張生龍《新譯墨子讀本》的導讀篇,我作了以下摘要;

按<魯問>的說法,<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
<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方面是墨家的思想核心。
他們是相互聯繫,互相為用的。
1. <兼愛>是墨家的人性;
2. <非攻>是墨家的軍事思想;
3. <尚賢>、<尚同>是政治思想;
4. <節用>、<節葬>是經濟思想;
5. <非樂>是文化思想
6. <非命>、<天志>、<明鬼>是哲學思想。
貫穿其中的功利主義。墨家弟子根據國情,選擇一、兩方面在該國宣講。

<兼愛>:是一種泛愛,要求人無條件地愛一切人(無親疏之別)。

<非攻>:反對大國對弱小國的兼併戰爭,不嗜殺。
戰爭就是要殺人,殺人是一種不義的行為,就是犯罪。

<尚同>:統一天下的是非標準,以便統一天下的行動。
是非賞罰由天子出,曾摨上下協調,臻於大治。

<尚賢>:是為政之本,一定要打破等級制度,不能用人唯親。

<節用>:這是站在國家政府角度說。「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
做到「用才不費,民德不勞」而「興利多」,
換言之,根據國家固有的財力,盡量做到節省開支

<天志>:天有意志,之善惡,能賞罰。而這跟<非命>有矛盾。
作者認為:
「墨子想用<非命>,來促進人們積極從事,自強不息;
想借<天志>來自神其說,強調自己學說(順天命)的權威性,迫使人接受其主張。」
後來董仲舒「天人合一」之說,和《太平經》尊天傳道,都是攝取此思想。

<明鬼>:明鬼和尊天,差不多是同一件事,
不同的是,天只有一個,鬼無處不在。
對於鬼神的賞善罰暴,俗稱報應,限縮在一個範圍內。
例如:疾病,不能歸於鬼神。戰爭勝負,不能歸因鬼神。仍重人事。

<非樂>:反對提倡音樂活動,禁止作樂。
站在國計民生現實考量,
有人從事音樂活動,就代表減少人去從事男耕女織,將不利經濟。

<節葬>:包含兩方面,
一。反對厚葬,提倡薄葬。
二。反對久喪,即反對守喪太久,而主張節哀。
從本文可知,當時社會厚葬成風,尤其政治者侈靡驚人。

<非命>:反對相信命運(宿命),沒有人注定只做能某件事。
任人事,不聽天命,人定勝天。(因此墨子不反對有天命)。
例如:天下治亂(大治或大亂),全在人事,並無命運。

<城守>等篇,記載許多有關軍事的器械,軍器的建規格尺寸、裝配方法等。
不確定是否為墨子所造,但至少可知,他對這些器械的構造、性能瞭若指掌。

雖然極力宣揚兼愛非攻,但是萬不得已要打戰,則特別要求軍紀嚴密,罪不輕赦。

<墨辯>當中,涉及幾何、光學、力學等很多自然科學知識。


我個人觀點:
(1)<尚同>、<尚賢>、<天制>、<節用>與政治有關。
(2)我不是很認同<非樂>。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古籍_《左傳》襄15:子罕:我以不貪為寶

原文出處:《左傳》襄公15年
翻譯可以參考
李宗侗注譯的《古籍今注今譯叢刊:春秋左傳今注今譯》(註1)

@題解
本文大旨在講子罕的高潔,邦之司直。
以下是故事梗概:
宋人獻玉給子罕,子罕不接受。
宋人怕子罕以為是假玉,便說:
「這有經玉人(玉鑑定專家)檢測,確定是寶物」
子罕說了非常經典的話,他說:
「你們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倘若我接受你的寶,則會喪失我的寶...」
原文:「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名句)

宋人稽首說:「我身分卑賤,懷重寶遠行,會有殺生之禍,請讓我免死。」
子罕找工匠琢玉成器,售之。將所得的錢,送獻玉人回鄉安置。


@段義或註釋
1. ..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1)請死:請求免死。



------------
註1:Page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