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聞此曲,好像自幼時玩的某個掌上電動的音樂吧~
那時肯定不知道曲名,但旋律太好記、識別度太高,一經耳朵便能哼個幾段。
而且,目前它仍廣泛被彈奏,猶如流行音樂新作。
我接觸的師長親友從未有人談及過他,
我能獲得的資訊也就如維基、百度百科挺官方似的說詞(說好聽,是客觀)。
有幾件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事:
1. 喬普林在鄰居一位德國音樂家的免費教授下,學會了樂理和記譜, 並在童年時就接觸到了歐洲音樂大師們的作品,
對於當時普遍缺少專業訓練和學習的黑人音樂家,喬普林的童年是幸運的。
2. 喬普林發表了多支歌曲和器樂曲,這些樂曲基本上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品,
2. 喬普林發表了多支歌曲和器樂曲,這些樂曲基本上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品,
但喬普林在演奏它們時,卻已經運用切分的手法,
只不過在記譜時他用了傳統方法省略了切分,
因為他擔心出版商們不會接受這種新的音樂形式。
而以文字講解的話(註4),我能看懂的,就是:
3. 1899年3月他的《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出版,
同年,一位白人出版商斯達克在楓葉俱樂部聽到喬普林演奏的一首拉格泰姆樂曲,
十分喜歡,就用50美元買下了它的版權,這首曲子,就是流傳後世的《楓葉拉格》。
對技巧要求很高的《楓葉拉格》是後世每位拉格泰姆音樂家必彈的名曲,
為切分(Syncopation)鋼琴演奏開創了新紀元。斯達克和喬普林的合作也從這首曲子開始。
在以後的幾年間兩人以高標準的要求選定曲目出版、發行了大批拉格泰姆音樂的傑作,
斯達克由此成為當時美國最主要的拉格泰姆音樂出版商。
簡單說,喬普林是自幼就接觸音樂,
而且,早就已經會用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環主題與變形樂句等法則編曲創作,
只不過怕不見容於當時,到1899年(31歲)才敢發表。
而這種用切分音法(Syncopation)的音樂被稱為拉格泰姆(Ragtime,註2),
又被視作早期爵士樂。
網路上有拉格泰姆(Ragtime)及切分音法(Syncopation)的教學影片(註3):
不過,以我這麼弱的音樂基礎,是不太可能理解的。哈哈。
(1)弱拍音延續到強拍位置;
(2)休止強拍位置;
(3)弱拍音改為強拍。就是中間音的長,兩邊音的短,中間音是重音~!
(4)跨小節切分
其他的,不知所云。
不論樂理,單聽音樂,我跟普通人一樣,拉格泰姆與古典音樂的差異是一定區別得出(註5)。
古典音樂版:
拉格泰姆版:
---------------------------------------------------------------------------------------------------------------
Scott Joplin『entertainer』是早期的爵士樂。
---------------------------------------------------------------------------------------------------------------
註1:
1. 百度百科:斯科特·喬普林
2. 維基:斯科特·喬普林 (照片來源)
註2:
1. 百度:Ragtime
美國流行音樂形式之一,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黑人音樂。產生於19世紀末,
美國流行音樂形式之一,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黑人音樂。產生於19世紀末,
採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環主題與變形樂句等法則,結合而成的早期爵士樂。
○For the following example, there are two points of syncopation where the third beats are sustained
from the second beats. In the same way, the first beat of the second bar is sustained
from the fourth beat of the first bar.
註4:
1. 百度:切分音
切分音其形成的格式如下:切分音切分音
(1)弱拍音延續到強拍位置;
(2)休止強拍位置;
(3)弱拍音改為強拍。就是中間音的長,兩邊音的短,中間音是重音~!
按照節奏彈就一定是對的~!
從弱拍或者強拍的弱部分開始,並將後一拍的強拍持續在內的音,叫切分音。
弱拍開始延續到下一個強拍就是,
通俗的說,比如三個音符,第一個音符彈半拍,中間的彈一拍,第三個也彈半拍,
這樣彈出來的效果就是切分節奏。本該是弱拍的位置出現了重音,這個音就是切分音。
切分音是旋律在進行當中,由於音樂的需要,音符的強拍和弱拍之間發生的變化。
比如:一個音在弱拍時開始,而且延續到後面的強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強弱規律,
使原來的強弱關係顛倒了,這種音形叫“切分音”。切分音不等於切分節奏。
[這應該我唯一一個看得懂的]
2. Ragtime 散拍音樂
由"妓院鋼琴師"發展出的兩種模式(即切分和即興),成了拉格泰姆音樂的主要標誌。拉格泰姆是在黑人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歐洲音樂特點而發展起來的,
它的最大特點是複雜的切分。比如,跨小節切分。
拉格泰姆另一個典型的切分節奏特點是:
拉格泰姆另一個典型的切分節奏特點是:
在規則的節奏進行中,使用三連音,使固定的節奏律動出現臨時的轉變。
拉格泰姆的曲式類似當時的進行曲,由三四個不同的樂段組成,
拉格泰姆的曲式類似當時的進行曲,由三四個不同的樂段組成,
每個樂段包括四個樂句(共16小節),經常重複一遍,
典型的結構如:AABBCCDD或AABBCCA等,有時還加上引子和間奏。
拉格泰姆很少使用小調式。像進行曲一樣,它的對比性中段(C)經常轉入下屬調。
○通常每一主題會反覆一次,再進入下一主題,在進入第三主題(C)前再重複一次第一主題(A)。
[了解什麼是跨小節切分,其餘就不是很清楚]
○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節拍上大量使用切分音。02與爵士(Jazz)音樂風格相似,
但和爵士樂最大的不同在於,散拍幾乎不存在即興演奏成分(Improvisation)。
在20世紀初爵士樂發展迅速之下,散拍音樂逐漸沒落,直到1970年代才又開始受到大量關注。
轉調:通常發生在第三主題(C),而且常轉入主調的下屬調。
有時候會在第四主題(D)轉回主調,有時候並不會。
The Entertainer:C → F → C
Maple Leaf Rag:Ab → Db → Ab
Searchlight Rag:Bb → Eb
我覺得轉調是整首曲子的精華,每次聽到轉調的時候,眼睛會為之一亮,
The Entertainer:C → F → C
Maple Leaf Rag:Ab → Db → Ab
Searchlight Rag:Bb → Eb
我覺得轉調是整首曲子的精華,每次聽到轉調的時候,眼睛會為之一亮,
好像整首曲子來到了新世界一樣,轉得好的話能將音樂帶入更高的層次。
我非常喜歡Maple Leaf Rag的第三主題,在我看來轉入降D大調之後才是整首曲子的高潮。
[這在英文維基Ragtime裡的Musical form有說明,但我看不太懂]
註6:
1. Chopin - Nocturne op.9 No.2 (蕭邦夜曲:古典音樂版)
2. Ragtime Version of "Nocturne Op. 9 No. 2" by Chopin (蕭邦夜曲:拉格泰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