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知識有兩種特性:
第一,無敵對性(non-rivalrous)
將自己會的知識教會別人,本身的知識,並不會減少或遺失。
正如富蘭克林( B. Franklin, 1706-1790 )所舉的比喻:
Knowledge is like a candle. Even as it lights a new candle,
the strength of the original flame is not diminished.
(知識如蠟燭,點燃他燭,自己並不會熄滅。)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註2)同有類似的語句,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於其道意亦不滅盡。」
第二,「邊做邊學」( learning -by-doing )
書中例子是:
初等微積分學得好,則高等微積分就容易學得好; 初等代數學得好,高等代數就容易學得好;
普通化學學得好,有機化學就容易學得好。
用較直白的講法,知識有深、淺(或高低階)之層次,具有積累性。
與之相反的,如同:「有些人工作十年,是把一年工作經驗,複製貼上十次」,
這實質年資一年,但也可能這工作是機械式重複,本來沒「知識」特性。
*****
初聞「無敵對性」,我心中滿是怪疑,再讀內容解說,
更加不理解「分享知識給別人,自己知識不變」為何稱「無敵對性」啊?
然而,我沒有簡潔的用詞可替代,說「無損失分享」嗎?好像沒比較好。
在社會上,忌憚教人,大都出自於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怕之後搶自己飯碗,因而便會「留一手」。
比較極端的例子,如逢蒙殺后羿(註3)、紀昌射飛衛(註4)。
曾聽說有人不怕把所知授人,是由於他們持續進步成長,
自信在不久的將來通曉的,比現在教人的更精深,或者早就是。
就像有些大國願意轉移"低階"技術給他國,便是有把握:待你熟巧,我已更上層台階。
或許這還歸因於知識的另一特性:「邊做邊學」(learning -by-doing),
這詞也不直觀,不如換成「可累積性」。沒可累積性,可能他們就不技轉了。
李笑來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鼓勵學就學可積累的東西。
我日積月累的學習所得到的成績,別人一樣得花相同時間才能達到,
如此,每一天的努力都變得有意義,時間便成為陪你茁壯的朋友了。
------------------------------
註1:Page 79~81
註2:17期院刊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道:
註2:17期院刊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道: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當我們發願要作一位宗教師的同時,也就是願意做一個點燈的人。
你點燃自己心中的燈,也點燃別人心中的燈,當他能散發光芒時,亦能反照於你。
就像我們教導別人,自己會減少什麼嗎?其實,在教與學中,自己更是最大受益的人。
註3:百度:逢蒙
註4:維基: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