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0800語言文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0800語言文學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語文_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的「床」※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這耳聞則誦的詩句,
無須多加介紹它是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長干行》,
以及成語「青梅竹馬」的由來。
我看過數篇兩句的語譯,大多是將「床」譯成「井欄」(註1)、「井床」(註2)、「井邊」,
也有部分人說坐臥之具,像現在躺椅之類的,沒有一篇說是現今普通常識、睡覺躺著的床。

同樣的作者,寫的另一篇婦孺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我說的是明朝版本: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註3)。
詩中的「床」應該解說成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說是「井欄」,無違和感,
百度百科則寫,這存在爭議,說法有五(內文寫有五種,但列四種):
①井台、②井欄。
 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
 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
 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
 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
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
 《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⑤是指胡床,即「交床」「交椅」「繩床」,
 由胡地傳入中原的輕便坐具,類似現在的摺疊椅。

胡床(註4)


有人說(註5),井欄會使人聯想到「離鄉背井」,
因此才最後一句的「低頭思故鄉」,但也有人不認同(註6)。
總而言之,《長干行》的床,比較可能是「井欄」;《靜夜思》的床,意見分歧,頗難論斷。



------------------------
如李白《長干行》其一:“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此詩寫兒童在門前庭院的井邊玩耍,顯然不是在屋內床邊。
考古發現的一口唐代水井井欄有1.85米高,(注:《略述隋唐長安城發現的井》,
載《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6期)正因為古代井欄都很高,故繞井欄追逐並無危險。


井床,讀音為jǐnɡ chuánɡ,漢語詞語,意思是井欄。
(中略)《靜夜思》即是。
因詩文所構築的美妙意境和包蘊的人之常情,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
現今不知其意者甚少:詩人旅居在客棧裡。晚上,他看到從窗戶照進來灑在床前的月光,
白似秋霜,於是抬頭仰望,只見圓月高懸,不由低頭懷念起遠方的家鄉來……
一年一年又一年,老師們也都是這樣向學生解釋的。




註4:百度百科:胡床 圖片來源


井與居民生活關系緊密,水井常在村落、閭裡的中心,
因此有「市井」和 「離鄉背井」之說。可見「井」與思鄉之情有天然聯繫。


[這篇文章認為:床是坐臥之具,與井無關。
 說低頭思故鄉與離鄉背井有關,是時代認知錯落]
有論者把詩人發思鄉之情的地點放在井欄前,以為這樣才契合背井離鄉之愁,
這實在是妄斷古人。實際上,「背井離鄉」一詞的井不是水井,而是指井田制的井。
井田制規定八家為一井,中間八十畝是公田,八家各一百畝私田,
餘下二十畝用來蓋房子居住。「背井離鄉」作為成語出現其實是在唐代以後,始見於元曲。
如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早是俺兩口兒背井離鄉,則怏他一路上盪風打浪。」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生活經驗和非創作心理去猜度唐朝詩人的創作,
而應從當時社會生活實際和文學風尚習慣來分析詩人的創作實踐,
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不至於誤讀古人。
因此,雖則對《靜夜思》中的「床」字爭議頗大,但還是應解釋為坐臥之具的「床」。


參考資料:
1. 「床前明月光」,床是什麼床? 這篇文章認為,詩中的床,應當作坐臥之具。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札記-文學-武俠小說是奇幻文學

江燦騰教授(註1):
 中國武俠小說,最大的謊言有三:
 一.捏造掌風可以傷人,其實根本不可能。
 二.高舉傳統武術招式的神奇效用,其實在現代綜合格鬥下,根本難以發揮。
 三.神奇內功療法,根本效用有限。


去年11月,袁騰飛先生的觀眾或粉絲(fans)問:「對於武俠故事怎麼看?」
他在【循迹漫聊】(他好幾個節目,這是其中一個)的起頭,
大致回答如下(註2):
我高中之後就不再看武俠(小說)。
 比如金庸的小說,裏頭的歷史胡說八道比較多。
 再看香港把它拍成低成本電視劇,
 道具、服裝、場景,Low上加Low(低廉、隨便到不行),
 四十幾集,《倚天屠龍記》張無忌的衣服都沒換,像叫花似的;
 《射鵰英雄傳》的蒙古騎兵,一匹馬也沒有;
 郭靖把他母親的屍體拉回中原,就弄一板車。
 要是經費不行,就弄成舞台劇,別電視劇,看起來很沒勁。
 而且,那些拳腳武功(註3)...前幾天詠春拳的XXX,就被自由搏擊K.O



後面講的武功,不就和江教授的第一點、第二點不謀而合嗎?
李安拍的《臥虎藏龍》,
飛簷走壁的輕功,清冥寶劍削鐵如泥的硬度、矯若游龍般的彈性,
那在追求藝術美感、夢幻,真實世界不存在。
就舉一個比較科學的例子,有些小說寫某某寶劍,削鐵如泥、吹毛斷髮。
然而,這是不可能存在的,
削鐵如泥,劍得硬度大(含碳高),但韌性不好,摔了易碎,怎麼拿上戰場?
吹毛斷髮,劍刃夾角得小,雖然辦到,保存不易(容易生鏽而變鈍)。

我是贊成維基百科:奇幻文學的辭條(註4):
 廣義上含有奇幻要素的文學作品也包括在內,
 像是玄幻小說、武俠小說,以及古代所流傳的童話、神話、民間傳奇故事。


武俠小說是奇幻文學。



-------------------------------------------------------------------
註1:江燦騰 2019年12月31日


註2:袁騰飛聊武俠:民國第一女刺客


註3:《金庸武學地圖》 僅供參考


註4:維基:奇幻文學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札記-語文-C和G

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系是印歐語系(註1),
我個人覺得其最重要的兩支脈,是歐洲拉丁文和印度梵文。

維基用圖表(註2)開展印歐語系的子孫語系,
搭配看那圖,我再以文字極簡略介紹歐洲幾個主要國家語言所處分支。
下述中的語系、語族、語支是分類用詞(語系>語族>語支),不是實際使用語言。

1. 印歐語系
  (1)希臘語族+(2)義大利語族+(3)日耳曼語族+(4)波羅的-斯拉夫語族+(5)印度-伊朗語族+...
  (印度-伊朗語族不屬於歐洲)
  希臘語族希臘文

2. (2)義大利語族拉丁語→(2.a)古典拉丁語+(2.b)通俗拉丁語+...
    (2.a)古典拉丁語→教會拉丁語
 (2.b)通俗拉丁語→羅曼語族義大利語、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

3. (3)日耳曼語族→ (3.a)西日耳曼語支+ (3.b)東日耳曼語支(已無口語使用) 、丹麥語、
  瑞典語、挪威語、冰島語+...
 (3.a)西日耳曼語支荷蘭語、德語、英語

4. (4)波羅的-斯拉夫語族  = 波羅的語族 + 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語族→(4.a)東斯拉夫語支+(4.b)南斯拉夫語支+波蘭語、捷克語...
 (4.a)東斯拉夫語支俄語

5. (5)印度-伊朗語族  = (5.a)印度-雅利安語支+(5.b)伊朗語支
  (5.a)印度-雅利安語支梵語

我記得介系詞是發祥於日耳曼語族這一脈,可是,我找不到出處。

原始一神教的語言,包括了伊斯蘭教(阿拉伯語)、
猶太教(希伯來語和阿拉姆語)與基督教(阿拉姆語和吉茲語) ,歸類在閃米語。
閃族用的語言,就是閃米語。換句話說,這三個宗教的語言始祖相同。
而閃族就是「諾亞方舟」的諾亞其中一個兒子閃(Shem),他的後代。
閃米語不在印歐語系,而是在亞(洲)非(洲)語系。這部分,我就不細談了。


*****
雖然英文處於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
但由於印歐語系中的語言起源相同和歐洲各國的領土爭奪,彼此間相互影響。
我從前有篇文章曾提過它的字母W唸成double U(註3),
是因為古典拉丁文U、V是同一個字V,之後才分化。
當兩個U或兩個V一起的單字,後來被組成W,因而字母發音是double U。

並且,在我另一篇文章則講i和j的關係(註4):拉丁文 i如果在母音前,要寫成  j 。
這便是為什麼John,被譯音為"約翰"的緣故。


這幾天,在網路讀到一篇文章(註5),它寫:
羅曼語族的語言們不常使用 K 和 W 兩個字母。
這是因為早先拉丁語採用了 C 來表示 /k/ 的音,
並且在 C 上面打個小勾勾,表達/k/的有聲音-/g/(打了勾勾的 C 就是「G」),
因此K在羅曼語言中通常只用來拼寫一些外來語。
而 W 這個字母,則是在7世紀左右,為日耳曼語族所發明,
雖然廣泛使用在英語、德語等日耳曼語,但在羅曼語族並不流行。

上述已經談過,義大利語族的拉丁文,分成古典拉丁文和通俗拉丁文。
我們可以粗略地把它們想像成中文的文言文和白話文。
先有古典拉丁文,盛行於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後二世紀(註6);
後有通俗拉丁文,盛行於西元六世紀之後(註7),終分化為羅曼語族。

文中的"羅曼語族",便是"通俗拉丁文";"早先拉丁語",便是"古典拉丁文"。
古典拉丁文中沒有K,有C和G,前者發無聲的/k/ ,後者發有聲的/g/。
K是後起的發明,但是那些保留傳統的"通俗拉丁文",也很少出現K的單字。
W也有相似情況,前有略說,不重複。


像這種W、i和j、C和G的字母知識,我想應該有專門研究的書籍。
遺憾的是,我從未碰到過。只能像這樣片片段段的資訊,拼湊起我的知識體系。



-------------------------
註1:Wiki:語言系屬分類
以母語使用人口排列
1. 印歐語系(歐洲、北美洲大部份地區、西南亞到南亞)
2. 漢藏語系(東亞)
3. 尼日-剛果語系(撒哈拉以南非洲)
4. 亞非語系,舊稱閃含語系(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亞)
5. 南島語系(大洋洲、馬達加斯加、東南亞)
6. 達羅毗荼語系(南亞)
7. 阿爾泰語系(中亞)
8. 南亞語系(東南亞)
9. 日本-琉球語系(日本)
10. 壯侗語系(東亞)
11. 烏拉爾語系(北亞到北歐、匈牙利)


註5:印歐語系-羅曼語族
羅曼語族的語言們,也不常使用 K 和 W 兩個字母。
這是因為早先拉丁語採用了 C 來表示 /k/ 的音,
並且在 C 上面打個小勾勾,表達/k/的有聲音-/g/(打了勾勾的 C 就是「G」),
因此K在羅曼語言中通常只用來拼寫一些外來語。
而 W 這個字母,則是在7世紀左右,為日耳曼語族所發明,
雖然廣泛使用在英語、德語等日耳曼語,但在羅曼語族並不流行。


註6:WIKI:古典拉丁文
拉丁語:Latina Classica)為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與標準語,
盛行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
在古典拉丁語,C和G總是發 [k] 和 [g] 的音,和現代的羅曼語族諸語言有所不同,
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幾乎以C來取代K字母,
可以說仍然保留了相當程度的古拉丁文特色。


註7:WIKI:通俗拉丁文
通俗拉丁語(原始羅曼語)在羅馬帝國各省發展各異,逐漸產生了不同的羅曼語。
約瑟夫·黑爾曼(József Herman)稱:
似乎確定的是,6世紀以及很可能包括7世紀早期的這段時間內....

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札記-語文-法文:從1到100

最近有點糟糕,看了無數個言不及義的小短片,但是....偶然會有略微收穫的。
例如這則:有人抱怨法文的從一數到一百比英文麻煩,竟牽扯到加法、乘法。



我切成五部分講,因為確實有點複雜。
一.1~29
首先,英文是1到12有單獨字,法文不同,從1到16。
17到19,類似中文念法,以十位數的10跟個位數的7、8或9,連著念。
例如:17,10是dix,7是sept,合著念:dix-sept。

法文20則是單獨字,看似與12、2念法無關。
而21,在20(vingt)與1(un)之間多念了如同and的字:et,念成"20和1(vingt et un )"。
22~29的變化,又與17~19相同。
十位數的20跟個位數字的2~9連著念,如22:vingt-deux。


二.30~69
30、40、50、60和20一樣是單獨字
我沒學過法文,但見到30、40、50、60的結尾是(e)nte,總覺得存在某種規律。

而假如個位數為1,像31、41、51、61,則與21的規則一致,
十位數和個位數之間多念一個et
其餘的數字比照22~29,十位數和個位數連起來念


三.70~79
法文中,70沒有單獨字,它是拿60去湊。
例如70=60+10,連著念60(soixante)、10(dix),即是70(soixante-dix)。
71,則又因個位數是1,得多念et,所以念法60(soixante)、et、11(onze)。
72~79的話,就像70連著念,例如:76是60、16。

我會比較留意77~79,為什麼呢?
因為17~19沒有單獨字,是故,會變成念三個字,例如:77是60、10、7。


四.80~99
80、90在法文也沒有單獨字,因此他用4*20解決,居然用乘法!!!
例如:80,念成4、20;90念成4、20、10

81跟91的個位數是1,但在這裡不加et,完全不知道原因!
例如:81,念成4、20、1。
當然,又會遇到17~19的問題,
所以,97~98會有4個字要念,例如:97是4、20、10、7。


五.100
假設你不知道法文的100怎麼唸,應該會開始想像,這回又是怎麼加?怎麼乘吧!
不!很單純,它有單獨字:cent。


有人整理(註1)成表格如下:


英文數字為什麼要數到12有單獨字?
挺好理解的,因為英國人使用的有些單位是12進位。
同理,法文數字的十位數到60有單獨字,或許與60進位有牽連。

然而,這卻無法解釋法文數字的1到16有單獨字。
也許是約定俗成吧!如同大數字,外國慣用千,中國則慣用萬吧!



--------------------------------------------------------------------------------
註1:
1. 圖片來源

2. 法文1~100

--------------------------------------------------------------------------------
參考資料:國外網友爆笑吐槽:法語「從1數到100」的讀法簡直太奇葩!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札記-語文-寫作分心去研究文字

張大春先生所說的「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註1)令我感觸很深,
尤其是當我寫文章,想精練準確表達某一事物或動作,在擇選"詞彙"時。

像是我前陣子想用「博君一笑」。
這個「博」跟「博取同情」的「博」同義,
但和「賭博」的「博」不同義,也和形容詞「廣博」的「博」相去甚遠。
接著會思考「博君一笑」的「博」和「賭博」的「博」,兩者意思八竿子打不著,
假如我只認識「賭博」這詞,恐怕永遠想不到會有「博君一笑」,
它們為何是同一個「博」字,時代所造成的嗎?或有其他原因呢?


如張先生所言:
1. 你知道怎麼用「那個字」,是來自於你對該字的印象所形成的積澱。
2. 你從字典查你自以為很熟悉的字,會發現你不見得真的熟悉。
3. 一個字可能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又是另一個解釋,
 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應當抱持好奇心或當成一種情趣去看待,就好比猜謎遊戲。

我撰文會拖時間,就是因為我分心去「研究文字」:
這個字是我想的意思嗎?它還有其他意思嗎?查查字典吧!
哈哈,很鬧心,同時,也覺得很有趣。



--------------------------------------------------
註1:內參-張大春: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
 張大春說,想要把某一個字寫成一篇文章,
 首先你要學會怎麼查工具書,同時,你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有所積澱
 這些積澱應該來自你對某個字的印象,尤其要對那些非同尋常的解釋有印象。
 他舉了“牙”這個字,表面上看,“牙”就是我們嘴裡的器官,
 但“牙”這個字也有“中介”的意思,
 “市集交易的經紀人自唐、宋起便稱為牙人、牙儈、牙郎,
 以中介生意為業的商行就是'牙行',這就牽涉到這個字的序列”。
 因此,張大春認為好奇心對他的寫作很有幫助,
 有了好奇心,就可以在平時積累一些一個字不常用的解釋,或者不常用的意義。
 *****
 張大春的習慣是,在查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時候,
 他不會只從字典裡查他想要的意思,而是會從頭到尾都查一遍。
 在這種習慣下,他越來越發現,過去他以為很熟悉的字不一定是真的熟悉,

 有時候一個字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
 又是另一個解釋,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不管哪個意思對,哪個意思錯,也不管哪個比較早,哪個比較晚,都是文化的痕跡。
 *****
 學術研究對文章字詞意義的解釋,有時候太重視正確性了,
 在他看來,文字學接近一半都是猜謎,
 “因為在文字學裡,對和錯是游動的,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樣解釋是千古不易的,
 但兩年以後就有新材料告訴你錯了”。
 用對文字的好奇形成的種種想像,開發對世界的認識情趣和好奇心,
 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要大膽去猜,不要怕錯。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札記-文學-傳統中國小說重完整時間序

讀現代華文小說,可以發現明清小說的傳統章回體儼然被打破,
作家張大春便有此一問:「我們是在用漢字寫西方小說嗎?」
2017年他在接受訪問時,給出了他的答案(註1),我將其分成以下三項問答。

第一.我們(現在)是在用漢字寫西方小說嗎?
 答:是的。

第二.「用漢字寫西方小說」風氣開始於何時? 
 答:早在1820年代到1830年代,絕大多數華文小說就如此了。
   五四運動之後,華文小說(中國傳統小說)則徹底被改變。

第三.中國傳統小說跟西方小說的差別在哪?
 答:中國傳統小說重"完整時間序",重"起源"。
   中國小說中,寫一個人,向來是開篇就寫清楚他是何方人士、家世背景如何,
   寫歷史,向來是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的最早源頭展開話題,
   幾乎沒有打亂時間的敘述。

   中國小說脫胎於談天說書的傳統,
   這種傳統敘事就是一種“說書人”式的敘事,與西方的很不同。
   一段故事會被不斷講述,在重複使用過程中不斷被加進內容,
   “當一個故事不斷被敘述而不會引起侵權糾紛的時候,
   這個民族就會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聊天圈子。久而久之發展出越來越完善的文本。”
   西方文學的敘事方式和中國傳統文學差別巨大,
   倒敘、插敘等打亂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嚴整規劃好的結構。


現代白話文小說中,我覺得接近所謂的「中國傳統小說」且「容易理解」的例子,
就是已故金庸先生寫的小說。也可將其看成,中國歷史的紀傳體。
例如:
《射鵰英雄傳》能更名成<郭靖列傳>;
《神鵰俠侶》能更名成<楊過列傳>;
《倚天屠龍記》能更名成<張無忌列傳>,
每個故事皆從主角的出生年代背景和家世(包含武學)淵源起頭,
一章章脈絡清晰地談他武功如何從無至有、由低到高,和種種人生境遇。

同樣是武俠小說,古龍筆下的主角和金庸很不一樣,
古龍不會交代來歷,師傅是誰,功夫怎麼練成,怎麼過招。
所以,有人說(註2):
金庸的小說適合拍成電視劇,不適合拍成電影,而古龍的小說則適合拍成電影。
其差異就在於前述的中西之別:是否按先後、完整地說明主角的過去到如今。



------------------------------------------------------------------------
摘要:
1. 傳統中國小說是傳記體
2. 現代是用漢字寫西方小說體(倒敘、插敘等打亂時間的敘述方式)
------------------------------------------------------------------------
註1:內參-文學-我們是用漢字寫西方小說
 大部分作家都是經由模仿走上創作的道路,
 “至少在台灣,有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在文本教育和美學欣賞上,
 絕大多數人是直接看了翻譯小說,就放在自己的作品裡。”
 這也就造成了近代、當代人寫小說,好多都是模仿西方小說中的傳統。
 
 其實“用漢字寫西方小說”的潮流開始得比我們想像得要早。
 早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小說中,就有絕大多數都是用漢字寫成的西方小說。
 甚至,更早的晚清時期,西方小說在中國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著,劉鶚的《老殘遊記》中,
 每當主角老殘解開一個懸案,他的朋友就會稱讚他,“你真是我們的福爾摩斯啊。”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西方文學潮水般被介紹引進中國,
 白話文運動興起,中國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被徹底改寫。
 “西方文學的敘事方式和中國傳統文學差別巨大,
 有倒敘、插敘等打亂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嚴整規劃好的結構。
 而中國小說中,寫一個人,向來是開篇就寫清楚他是何方人士、家世背景如何,
 寫歷史,向來是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的最早源頭展開話題,
 幾乎沒有打亂時間的敘述。”
 中國小說脫胎於談天說書的傳統,
 這種傳統敘事就是一種“說書人”式的敘事,與西方的很不同。
 一段故事會被不斷講述,在重複使用過程中不斷被加進內容,
 “當一個故事不斷被敘述而不會引起侵權糾紛的時候,
 這個民族就會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聊天圈子。久而久之發展出越來越完善的文本。”

 在這種閒話式的敘述中,嚴整的結構,反而並不是最重要的。


 金庸的小說是傳統紀傳體(《史記》本紀:編年體;列傳:人物傳記體),適合拍電視劇。
 古龍小說中人物多不交代來歷,師傅是誰,功夫怎麼練成,怎麼過招,
 像是模仿類似美國西部片,亦可當成偵探小說來讀。適合拍電影。

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札記-語文-「Japan」此字來自漆器?

今年清明假期,我到(嘉義)故宮南院,
看見它們的短片介紹,裡頭一段話大意是:
 中國之名(China),來自瓷器(china),同樣地,日本(Japan)之名,來自漆器。
"Japan"此字來自漆器嗎?
據我有限的見聞,應該不是,但事實是不是如我所言,很難說。


前面那句,中國之名(China)來自瓷器(china),應該是普遍共識,
然而,有人質疑這存在問題無法解釋,而質疑者恰恰是大陸官方(註1)。
按它們研究,外國人稱中國為China的可能起源有以下幾個,我依照時間排列。
1. China之音,來自印度古梵文"支那"(cina,註2)",
       又稱"震旦",出現時間在秦朝之前(註3)。
       不過,支那是印度在稱呼他東邊的某個國家,也有可能不是指當時的中國
       而學界認為古梵文的"cina
       是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的起源
2. China之音,來自於秦朝 的秦chin。
3. China之音,來自於"昌南"這個地名的發音,
       昌南鎮是生產瓷器之景德鎮在唐朝的名稱(註3)。
       但是此說有爭議,
       因為昌南在唐朝的念法(古代發音),是qiang nam ,而不是cina(註4)。
       其次,瓷器開始被稱為china(小寫)是在1579年,
       昌南(鎮)早在1004年改作景德(鎮),更不可能有關係。

總結來說:China之音來自於古梵文"支那(cina)"
cina是否僅是名字,無任何涵義呢?是的,至少目前研究是這樣。
而外國人稱瓷器為china(小寫開頭),
是先以"出產國"稱呼"產品名稱",之後,才慢慢演變成"物品統稱"。
(先以China稱呼中國製的瓷器為china,之後,所有瓷器都叫作china)


下個問題是:日本(Japan)之名,是來自漆器嗎?
無論國內外,所有精瓷、瓷器都可以被稱為china,
而漆器,在日本,不管是不是日本製造,僅有的時候會稱為japan(註5),
而且在英文辭典中,japan,並無漆器的意思。
此外,有一個字Japanning,
它是指一種在歐洲人模仿亞洲漆器的塗漆工藝(註6),也與日本、日本製無絕對關係。


如果說,堅持「中國之名(China)來自瓷器(china)」,japan亦是套用這邏輯,
便是認同:先有china,後有China,
那麼,因為瓷器china揚名國外,所以中國被稱為China。即是以"產品名稱"稱呼"出產國"
如此的話,得問日本漆器也有聲名遠播嗎?應該沒這麼聽說吧!

Japan之名從何而來呢?
維基的「日本國名」(註7)寫:
 英語中的日本名字「Japan」是於古代的貿易中傳到西方。
 日本首次在西方文學中出現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馬可波羅將日本記作Cipangu,
 相信馬可波羅紀錄當時了中古漢語(或當時的吳語)中「日本」的發音。
 即使現代的上海話(吳語的一種方言)仍然將日本讀作Zeppen。

我認為這才是較能接受的答案吧!





------------------------------
註1:“CHINA”的由來知多少?
 至今無人能夠否認英文China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
 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現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麼意思吧。
 那就是說,什麼昌南,什麼瓷器,還得在娘胎裡靜待兩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
 資格太嫩了,昌南瓷器爭什麼。
 三千年前,不但焚書坑儒的秦朝,就連春秋五霸的秦國,都還不存在,
 China怎麼能是秦的譯音呢?論資格,支那之名比周朝還要老,怎輪得上替暴秦爭面子呢?

註2:
1. 維基:支那
 蘇曼殊認為,支那這個字的對音,相當於梵語चीन(Cīna)。
 在《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摩奴法典》、《羅摩衍那》(Rāmāyana)、
 《考提拉實利論》(Kautiliya Arthaśāstra)、《普魯哈特薩瑪希塔》(Brhat-sajhitā)
 等古籍中,都有提到चीन(Cīna)。因為這些經典是次第編成,
 不確定梵語चीन(Cīna)這個名詞是何時被編入的,
 也無法從上下文確認這個名詞是不是指中國。
2. 百度百科:支那
 ○有人指出:
  Ci^na之名在《摩訶婆羅多》、《摩奴法典》、《羅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現了。
  但還不能確證這就是指中國。
 ○“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等,
  皆起源於梵語Ci^na—stha^ na之說,也已為學界公認。


註3:「支那」一語在《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出現過,成書皆在秦朝前。
1. 維基:《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最早成書於公元前300年(至西元三世紀定稿)。

2. 維基:《摩訶婆羅多》
 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溯到公元前200年,
 所以可能在3到4世紀已經編成18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


註3:維基百科:景德鎮
景德鎮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名稱是從東晉開始的,叫作新平鎮。
唐代時期,稱謂幾易其名,621年置新平縣;
716年設新昌縣,又稱昌南鎮;742年新昌改名為浮梁。


註4:百度百科:昌南
China-中國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小寫“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
 有人說“'china'其音就來源於“昌南”兩字的唐朝時代的古漢語音譯,與現代粵語非常相近”,
 其實“昌南”古音qiang nam /tɕʰĭaŋ nam/,粵語今音tseung nam /tsʰœŋ nam/,
 與英文今音China /'tʃaina/相差甚遠。
 中國與歐洲的往來始於漢代,China一詞指代中國應該早於唐代,
 那時英國仍是偏居歐洲西北的荒蠻野島,China一詞之後由歐洲大陸國家傳到英國,
 而且在14~15世紀英語“元音大推移”之前,i的發音是/i/, 而不是/ai/, 故China讀音/tʃina/,
 這與當今歐洲其他國家的發音類似,如西班牙語China /tʃina /, 
 意大利語Cina /tʃina/, 法語Chine /ʃin/,因此China作為國名指代中國與昌南並無直接關係
China-瓷器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號將當時的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
 並在此設官窯、燒禦瓷,而china一詞在英語中演化出“瓷器”之義的時間卻在1579年,
 起源於波斯語借詞chīnī。因此china作名詞指代瓷器與昌南並無直接聯繫。


「japan」の呼称
中国の陶磁器(Chinese ceramics)だけでなく「磁器」全般をチャイナ(China)
と表記するように、日本では、日本の漆器(Japanese lacquerware)
に限らず「漆器」全般をjapanと表記されていることがある。
しかし、上記の欧州の漆器でも述べたように
日本の漆器の模倣品「ジャパニング」の意味もあるため、
日本製をjapanと表記するのは誤りという意見がある[注釈 2]。
(ラッカー#ジャパニング、デコパージュも参照)
英米の英語辞典にはjapan欄に「漆」、「漆器」の意味は載っていない。


註6:Japan是漆器的意思麼?
接下來,去維基百科上查了“Japanning”一詞。
“Japanning”的本意是一種製作漆器的工藝。其主要目的是模仿亞洲的漆器工藝。
這種工藝在17世紀傳到歐洲。詞源網站etymonline上對這個含義的說明是:
文化的接觸產生了Japanning,意為 “coat with lacquer or varnish”。
這個詞的產生時間為17世紀80年代。
§Japanning翻譯成"漆器工藝"比較好§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札記-文學-唐寅<桃花庵歌>疊迴層次感

有線電視播了N次"唐伯虎點秋香"。劇中吟誦了唐寅的<桃花庵歌>。
但僅開頭和結尾四句,完整版則是如下: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對我而言,最有趣的是它像一句句一幕幕的情境、事物,
隨著敘事順序步步向前推演,好有層次。

桃花塢(句1)→桃花庵(句1, 句2)→桃花仙(句2, 句3)→桃花(樹)(句3, 句4)→
酒錢(句4)→買酒→...

酒醒(句5)、酒醉(句6)= 半醉半醒(句7)
花前(句5)、花下(句6)= 看花開花落(句8)

花、酒(句7、句8)→花酒間(句9、句12)→隱者(句12)
車馬(句10、句11)→顯者(句11)

顯者(句11)+隱者(句12)→顯者、隱者(句13)→相差如天地(句14)
那誰是天,誰是地呢?
要我說,當然隱者、賞花飲酒是天,顯者、乘車騎馬是地。
我(隱者)是這般悠閒,他們卻是這樣忙碌。(句15、句16)。
肯定有人說我瘋了、譏笑我:「錯,高官顯貴才是天!(句17)」,
但我反倒要笑你才瘋了(句18)。
為什麼呢?
所謂的顯者(句19),活著只見到"人世間的實用",
競逐田產阿、官祿阿,死後還被當作農田,
卻昇華不到(隱者)心靈境界的唯美。(句20)

而且,有一點必須得講,如果單聽電影中所云的前四句、後四句,
沒有中間的鋪陳,是很難體會作者"瘋癲"在哪,又為什麼要說"無花無酒鋤作田"。


我國中時也讀過類似模式的詩,如下,只不過意境沒有唐寅的高。
「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
 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還缺美貌妻。
 聚下三妻和四妾,又嫌無官受人欺。
 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面南當皇帝。
 一朝登了金鑾殿,又想尋找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了九天還嫌低。」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札記-語文-「打尖」的由來

某甲經過一戶人家,看見門上貼「情人」兩字,很好奇。
走進去往內瞧,忽然,有一隻狼犬朝他衝來,
他嚇得跌坐在地,幸好拴狗鏈子不長,搆不著他,便狂吠。
叫聲引起狗主人注意,出來察看。
狗主聽某甲說完經過,好聲安撫。
某甲驚魂甫定,便問狗主:「你狗這麼兇,幹嘛在門口寫『情人』」。
對方回答:「那不是『情人』,是『慎入』」。
這跟「打尖」的由來,頗有相近之處。
 
 
我查網路資料,關於「打尖」的出處,全指向同一根據:
清朝福格《聽雨叢談》(註1)卷11的解釋。翻成白話(註2):
 (清代)現在人出遠門,
 中午時找飯館吃飯,稱作「打尖」,卻不知道為何這麼說。
 有人講,可能因為中午時,人介於兩投宿地點之間,所以叫"打間",
 間跟尖同音,被誤寫了。
 若按照《翠華尋幸》(註3)紀載,午飯叫作「中火」,
 而宋元小說、雜劇和話本中,途中吃飯,常說成
「打火」,
 因此,「打尖」應當是「打火」的訛傳。
 
清朝前是「打火」,清朝之後誤說成「打尖」,下面有幾個例子可以佐證:
清朝前(註4),
1. 《水滸傳》第六十一回:
 「且說吳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
  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
2. 《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叫莊客安排飯來。」
3. 元朝馬致遠《黃梁夢》:
 「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 
4. 元朝”張國賓的《羅李郎》:
 「恰離了招商打火店門兒,早來到物穰人稠土市子。」
 (打火店是供旅客吃飯的店鋪)
 
清朝之後(註5),
1. 《鏡花緣》第六三回:
「即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過客,必殺雞宰鴨。」
2. 李瑛 《紅旗道班》詩:「累了,來歇腳;餓了,來打尖。」 
3. 陸隴其《三魚堂日記》:「(戊午四月)十七,至本家廟打尖。」
 
 
那為什麼古代會將「用餐」講成「打火」呢?
有人認為(註6),由於要生火做飯(這沒特指是午餐);
也有人講,這出自古代兵制,同於詞語「火伴」(註7)的典故,
它說:
 好好地吃飯為什麼要叫做打火呢?
 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就有「出門看火伴, 火伴皆驚忙」的字句,
 這裡的火,其實是南北朝時期,北魏軍隊中的一種建制,
 當時軍中規定,十人為一火,這個火就像是如今的一個班,
 只不過後勤部與炊事班也分散到了各個「火」中,
 因此誕生於北朝的《木蘭辭》才有「火伴」的稱呼,
 我們今天常用的夥伴一詞,也是由此引申過來的。

我覺得這兩種說法,都不無可能吧。
 
 
 
--------------------------------
註1:
《聽雨叢談》是清代風俗掌故筆記
一共十二卷。清福格著。福格(生卒年不詳),本姓馮,字申之。

《聽雨叢談》所記多為作者耳聞目睹之事,也有部分錄自他書或有關案牘。
其內容甚雜,而以涉及清代滿洲及旗人風俗制度為多
如卷一「紅絨結頂」、「花翎」、「羽纓冠「、「四禊袍」、
「黃馬褂」、「綠壓縫靴」、「執事樂人服色」、「黃韁紫韁」,
卷五「朝珠」,卷六「鈿子」,卷十二「繖扇制度」、輿制」等條,
對清廷及滿族服飾器用的有關情況作了細緻記載。

在宗教祭祀及婚喪習俗方面,
則有卷五「滿洲祭祀割牲」、卷六「滿洲祀先不用炷香」、
卷十一「祭馬神」、「丹旒」、「分祭幛」、
卷十二「插戴」諸條,其中提供的某些情況,確非熟知內情者不能道。
又說八旗中滿洲、蒙古、漢軍祀之禮,各有差異,
以漢軍而論,「從滿洲禮者十居其一二,從漢人禮者十居七八。內務府漢姓人,
多出遼金舊族,如滿洲禮者十居其一二,如漢軍禮者十居三四耳」(卷六「頒胙」條)。
反映了當時各族間文化相互影響的情況。

註2:
1.原文: 《聽雨叢談》卷11
 打尖: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
 皆不喻其字義,或曰中途為住宿之間,乃誤間而為尖也。
 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曰「中火」。
 又見宋元人小說,謂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誤為尖也。

註3:找不著這本書。

註4:

 
註6:萌典:打火
1. 用火鐮敲擊火石取火,稱為「打火」。
2. 行人在旅途中生火做飯或吃飯。《水滸傳·第三回》:
「次早五更起來,子父兩個先打火做飯吃罷,收拾了。」也作「打伙」、「打夥」。

註7:
古代兵制,十人為火,同於一灶起火作飯,故稱同火的人為「火伴」。
《樂府詩集.卷二五.橫吹曲辭五.古辭.木蘭詩二首之一》: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後來泛指同伴。
《水滸傳.第四四回》:
「西山地面廣闊,可令童威、童猛弟兄兩個,帶領十數個火伴,那裡開店。」
也作「伙伴」。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札記-文學-弱水三千

有一段話常聽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從前讀過,它的"對句":「廣廈千間,夜臥八尺」。
這兩段很白話,不需翻譯,其巧妙之處,是在背後的喻意。

弱水是女子的比喻,天下女子這般多,只挑一人,情慾不能無限上綱;
廣廈千間...,則意謂著,縱使賺幾輩子花不完的錢,
人一頓的食量、睡一覺的面積不可能無限擴張,皆暗示著「知足」。


然而,很搭的這兩句卻是不同出處。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原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註1),
出自《紅樓夢·第九一回》:
「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而「廣廈千間,夜臥八尺」則出《增廣賢文》(註2)的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
兩句風馬牛不相及的語句,會組合一塊,或許是意思相近之故吧。

那為什麼相近的詞會跨時空的結合在一起,
我的理由是,當寫文章時,我們在表達某一個意思,
會想要用不同成語(詞彙),重複說明,這才使不同出處共同出現。
比如,猶豫不決是晉朝的,三心二意是元朝的,兩句相似,
便會見句子:「你不要猶豫不決,三心二意了」,
物以類聚,久而久之,合併著講,就習以為成,
而更有甚者,還以為同出一處(同作者)了。



------------------

註2:夜眠八尺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札記-文學-柳宗元<羆說>之漫談

我國小社會老師,課堂上不時話鋒一轉就聊到課外去,
特別是"江湖事","負面"的人心險惡,阿諛我詐;
"正面"的,義氣干霄、季布一諾。常和考試毫不相干。
我以柳宗元的文章<羆說>,模仿他講課。

<羆說>原文如下: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
 寂寂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惑其類,
 伺其至,發火而射之。
 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
 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
 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
有玩過百獸棋(註1)吧!棋子有象、獅、虎、豹、狼、狗、貓、鼠。
象最強,鼠最弱。棋子可以吃掉同級或較弱的棋子,
像貓比鼠強,貓可以吃貓和鼠,鼠不能吃貓,照這樣比下去。
柳宗元這篇很像那棋,他換成鹿、獵人、雲豹、老虎、棕熊。鹿最弱,棕熊最強。
楚國獵人很會裝各種動物的聲音,有一天到山上獵鹿,
弓箭等東西都準備好,找地方躲好便開始裝鹿的聲音,引誘牠們過來。
沒想到,吸引雲豹的注意,飛奔來擒鹿,
獵人見了害怕,就發虎聲嚇牠。雲豹跑是跑了,卻呼朋引伴招來老虎。
獵人更加恐懼,趕忙變聲成棕熊,老虎一聽開溜,但又惹來棕熊找同類。
這下完蛋,棕熊就把那獵人吃了。

你會問,還有沒有比棕熊更強的!再學牠不就好了!
可是強中自有強中手,你永遠無法預料是否下一刻蹦出個凶神惡煞,秒殺!

明朝臭頭洪武朱元璋,他的軍師劉伯溫,寫過一篇<楚人患狐>(註2)
裡面的楚國人,又是楚國人,叫他阿貓好了,
阿貓遭受到狐狸禍害,卻捕不著、治不了,非常不爽!
有人好心點撥他:「任何動物看到百獸之王的老虎,包準嚇破膽。」
於是,他找工匠做了虎的模型,披上虎皮,擺在窗下。
果然,某天狐狸進屋撞見,驚叫後嚇死。

又有野豬來偷吃莊稼,阿貓也使這招,
幾個地方設虎模型,豬恐懼地來回亂竄,跑累了就被逮著了。
這時,阿貓自得地想:扮老虎對付畜生,天下無敵,哈哈。
你以為接下來出現老虎,不是!若是,我幹嘛講!

有一天,曠野出現一隻像馬又不像馬的動物,
阿貓又想玩,拿著虎模型前去,有個叫阿狗的制止他,說:
「那是駁,真老虎也不見得幹得贏牠,不要命啊!」
阿貓不理,結果,駁如雷鳴吼叫撲來,下一刻阿貓就被咬碎爆頭。


這兩故事是寓言,社會上究竟有沒有這種虛張聲勢、以霸治霸的事呢?
有哇!可是會不會搭上性命就很難講。
有人說(註3):
「人當交的兩個朋友,一個張三,一個李四。
 張三會借錢給你,李四會在張三討錢的時候打他。
 最好能合二為一,借錢不用還。」,但沒有這事。
我有個朋友老張,他借錢給老王,老王死皮賴臉不肯還。
老張就火了,欠債不還,別怪我不顧交情,找道上大哥修理你。
所以,幾個流氓到老王家暴力討債。流氓索討到錢,跟老張說:
「我那些兄弟出力不少,該拿錢的一半慰勞他們,
 你想,沒我們,你一毛也得不到,我想你不會拒絕吧。
 當然,錢是你的,給多少,你拿主意。」
老張才意識到,若對方多要或過分要求,自己也沒辦法討價還價。
快快給錢打發走,斷絕來往。還好閃得快,不然日後更麻煩。
 
這是不是說社會只有倚強凌弱呢?拿強者一點辦法都沒有呢?
也不是,天底下的好處不會一人獨厚,
自有一套規則在規範,因為所有人都想活下去,都要尊嚴。
 
 
東周分春秋、戰國,兩者的分界點,就是三家分晉。在那之前(晉平公),
晉國的政權是由六家(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所把持(註4)。
其中最強的智氏,後稱智伯,他會集韓、趙、魏三家把兩個弱的宰了,
瓜分土地時,自個佔大份,大家敢怒不敢言。
這樣還不夠,轉過頭來向韓、趙、魏勒索,韓、魏兩家認命,唯獨趙家不給。
這會,智伯又來了,聯合韓、魏,要把趙吃下。
趙暗地就跟韓、魏講:「我如果掛了,接下來輪到你倆。」
韓、趙聽了有理,窩裡反,就把智伯滅了。後來,就由這三家就分晉了。

強又如何,貪得無厭、欺人太甚,有可能被弱的串聯起來打死。
所以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資源分配的辦法,可能是平均,可能是按大小。
終歸一句,做事別太絕。

時間同樣是春秋,宋國出征鄭國,
大戰前夕,宋宰相華元屠羊犒賞士兵,但獨不給為他駕車的羊斟,
隔天兩軍交鋒,羊斟對華元說:
「昨天你請客,你說了算;今天我車往哪,我說了算。」說完就把華元送進敵營。
誰叫他以為區區小兵就可以瞧不起。

所以,整個社會規則起得作用,給人活路、給人尊嚴就是其中的支撐理由。
不總是強者全拿,這些在黑道、白道、法律、非法正義都行得通


有個關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杜月笙的傳聞(註6)。
說一個富家子弟把一個舞女肚子弄大,
礙於身分地位關係,沒辦法娶過門。怎麼辦呢?
好吧,就照當時社會潛規則給那女的一筆錢。
但舞女貪婪無度,一直擺不平,沒法子,富家子弟就託人請杜月笙作主。
杜月笙問手下:「照規矩辦了嗎?」
手下:「照規矩辦了。還給雙份。」
杜月笙:「嗯,那就照規矩辦吧。」,手下就明白了。什麼意思呢?
第一個規矩是講,給錢要給到社會行情價;
第二個規矩是,吃虧的一方要錢不能太過火,否則就照行規伺候。
隔天那女的被套上麻袋,丟進黃浦江。

是的,吃虧者會反撲,不過道理依然,太過了,就變可憐者必有可恨之處了。
對喔!作者是柳宗元,我好像忘了講。哈哈。




-------------------------
註1:維基百科:百獸棋

註2:百度百科:楚人患狐
出自《郁離子》

註3:《給于謙打針》郭德綱于謙2016相聲全集最新
一個人交兩個朋友就夠了,一個張三、一個李四。
困難時,張三會借錢給你,那李四呢?
就是張三來要錢,李四就幫你打張三。
當然,最好就是二人合一,借錢不用還。

註4:
(1)維基:晉國六卿
(2)維基:荀瑤
(3)《史記》:晉世家

註5:《春秋左傳.宣公二年》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
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札記-文學-桃園三結義的排行順序(玩笑話)

下面說的,純屬玩笑話,別當真。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關於桃園三結義的傳說,講的是他仨最終如何排出長幼順序的,
我直接引用網上寫的描述(註1):
在民間的另一則傳說中,劉關張三兄弟對於誰為兄長曾有過一番爭執。
 為了爭取老大的位置,三人都不願報出自己的出生年月。
 劉備便建議按時辰來排順序,張飛想搶老大的位置,便說自己出生時天剛亮,
 關羽則說自己出生時雞叫,劉備則說自己出生在半夜三更。
 
 張飛聽了自己要當小兄弟,便耍賴不予承認,尋思自己爬樹最在行,
 便以爬樹來定兄弟順序。張飛二話不說便爬到了樹梢上;
 關羽對於此事比較淡然,便爬到了樹幹的中間;
 劉備不會爬樹,便抱住了樹根。
 張飛據此便說,我應該當大哥。
 抱著樹根的劉備便問張飛,是先有樹根還是先有樹梢,張飛聽後便傻了眼。
 隨後關羽、張飛覺得劉備智慧超群,便尊劉備為兄長,關羽為二弟,張飛為三弟。

無論是正史(《三國志》、《資治通鑑》)、小說(《三國演義》),盡無此說。
那純粹是民間趣談,而我在想,樹的少到老的成長先後,
按"傳統文化見解(古代人類的觀察)",由根到莖,莖到葉。那人呢?

最常提到的是五官的順序,
首先的是鼻子,最末的耳朵。所以有「鼻祖」、「耳孫」之名詞。
那人體呢(不說臟器)?或許也是從底部到頂部。
從下面的"湧泉穴"一直湧到上面的"百會穴"匯集。
足→祖(音近);
腹→父(音近)
胸→兄(音近)
→自己,鼻字,本意就是自己(註2)。
額,我只能硬掰成「兒」。
哈哈,我這是王安石的「坡者,土之皮;滑者,水之骨」式(註3)的胡扯。




-----------------
註1:美日頭條:假如「桃園三結義」是真的,那麼關羽應該排老大

註2:漢語詞典/鼻
會意。從自,從畀(bì),“畀”又兼作聲符。
“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後,另造了“鼻”字。

註3:【字說字趣】坡者,土之皮
可是蘇東坡並不罷休,又問王安石,我這個東坡的「坡」字,是什麼意思呢?
王安石滿有把握地說:「坡者,土之皮也」(明‧馮夢龍《古今笑史‧塞語部》);
蘇東坡笑嘻嘻地又問:「那麼,『滑』者,就應該是『水之骨』囉?」
王安石又一次張口結舌。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札記-韻文-嬋娟、美女、明月、兄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婦孺皆知,也經常出現在學校考試的閱讀測驗。
昨天我爸問我的問題,就猶如其中的題目。

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是什麼意思?」
我:「美女。」
父:「你妹說是月亮。」
我:「普遍都是將『嬋娟』解釋成美女。我查一下。」
我:
「百度(註1)寫,嬋娟有三意思。
 1.  形容姿態曼妙優雅;2. 美女、美人;3. 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父:「那你妹說的也對。」
我:「更正確的說法,是蘇軾在思念他千里之外的弟弟,蘇轍。」


*****
我想了一陣子,覺得我這樣的回答不正確,
又跟我父親修正我講的,說:「妹講的『明月』才對。」

我認為原因如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果換成「美女」,非常不適宜。
"千里共美女",千里而來,共享這一...,這是尋歡作樂嗎?肯定不對。
"千里共明月",共享這一輪明月才合理。

如果是考題:
請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在"這裡"代表什麼?
1). 明月。2). 美女。3).  姿態曼妙優雅。4). 兄弟。
答案要選1。


而且,從百度的嬋娟條目(註1)看來,蘇軾並非是用"嬋娟"借代"明月"的第一人。
唐˙劉長卿<湘妃詩>: 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就已經這樣用。


還可以有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用"共"?
這闕詞的標題有提「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兼懷子由",想必蘇軾是想跟他弟弟蘇轍共賞月美。
不過,當時蘇軾當密州知州(今諸城),蘇轍則齊州(今濟南),
都在現在山東省,沒有相距千里,為什麼要用"千里共嬋娟"。
原來,兩人已經(註2)六年沒見,
「千里」不是表現距離,而在彰明「好久未見」及「相見時難」的事實。
或許能說,「千里」借代「日久」,同一等兄弟不易相見的惆悵。

再來玩一次如果是考題:
請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1). 對兄弟的思慕之情
2). 對月圓的欣悅之心
3). 對家國的憂思之懷
4). 對美人的愛慕之意
答案要選1。



----------
註 1:百度百科:嬋娟

註2:
(1)大紀元文化網: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2)宋詞三百首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札記-古文-「大孝尊親」這句話的語法

昨天母親說:「你幫我查查大孝、中孝、小孝的涵義」。
我立即說出:「大孝尊親」。
雖然我一直認為,也經常說我受的是"西方教育"。
然而,心中仍有儒家教育深深的烙印,
像傳統的經典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
總是記憶,哈哈。


後來查,「大孝尊親」乃曾子所云,出自於《禮記.祭義》,出處,我還真沒記。
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
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參直養也,安能為孝乎?」

 
現在我想討論不是大孝、中孝、小孝之「孝」精神,而是語法問題。


網路上有人將「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麼翻成白話(註1):
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
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
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

多數人則是這樣翻(註2、註3):
最上等的孝,是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次等的孝,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
最下等的孝,只不過是能養活父母而已。


我相信後者的志向遠大,最為普遍為大眾所接受。
至於哪個對,就很難說了。我認為兩者都對,而會產生分歧,
主因是文中的主詞、受詞、動詞之主被動態,不如英文那樣的明確!


以第一句「大孝尊親」的「尊親」來說,
能看得出來的是,"親",是雙親,受詞;"尊"是動詞之主動態。
主詞呢?完全沒提!
因此,前者的主詞是子孫,後者的主詞是天下人。兩者並沒有不合理之處。
 
再來講第二句「其次弗辱」的「弗辱」,這次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
動詞既能是主動態(不侮辱)、也可為被動態(不被侮辱)。就選主動態來討論主、受詞吧。
此句也同於第一句,主詞可以是子孫、亦能為天下人,受詞仍是父母。
其意思皆講得通。

而最後一個「其下能養」的「能養」,
這句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型態類似第二句,
但是主詞,只可以是子孫,不可以天下人。


歸納一下:
前後者三句後詞全都是父母,但是主詞部分:
前者主詞1,主詞2,主詞3,都是子孫;
後者主詞1,主詞2是天下人,主詞3是子孫。

前者表現出一致性;
後者則呈現兩極化,好就擴展到天下人,壞就收斂到一人身上。
而我個人偏向一致性。

同時,這也讓人看出:讀中文,尤其是古文,需要有一點推敲能力。
 
 
 
-----------------
註1:求翻譯: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註2:人間福報:【《禮記》經典名句】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註3:奇摩知識:曾子大孝的翻譯?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札記-小說-手指的神功

讀過的金庸小說,
我覺得最精彩的是「天龍八部」,其次是「射鵰英雄傳」。
因為主角多人,劇情彼此獨立又交錯縱橫,比較好玩。

我一位歷史老師課堂上談金庸小說,他說:
「金庸寫的《鹿鼎記》,韋小寶從來沒練過武功,
 相貌平平,全憑一張嘴闖天下。
 推翻了以往他小說裡的男主角,尚武且神功蓋世的形象。」
其實,「天龍八部」的虛竹,就已經無武勝有武,哈哈。 
 
赤手空拳跟人過招(其實是打架),除了戳人雙眼,
大部分都用拳頭跟手刀,很少用手指的,避免指頭扭到。
那點穴呢?現實生活,我是從來沒見過,不知真偽。
因此,《天龍八部》裡的手指的神功便顯得蠻有意思的。
 
第十回,(註1)吐蕃鳩摩智到大理天龍寺,
想用少林寺七十二門絕技交換「六脈神劍」,
並且展示絕技的「拈花指」、「多羅葉指」、「無相劫指」,
與「一陽指」相互印證。
最終,枯榮(師)為了不讓六脈神劍經落入外人手中,
以「一陽指」內力將圖譜焚毀。
不過,在這之前,六脈神劍早就有備份(註2)在人(腦)體裡。
枯榮、本因、本觀、本相、本參及本塵六人各學得一路劍法,
段譽也將六式劍招全學齊,讓六脈神劍不致失傳。
 
這裡面所提的有
「拈花指」、「多羅葉指」、「無相劫指」、「一陽指」、
「六脈神劍」、跟別處的逍遙派「彈指神通」(註3),都是手指神功。
個人感覺,「拈花指」、「多羅葉指」聽像是密教的手印;
「無相劫指」,則稍有法味,應該不是武功;
「一陽指」、「彈指神通」的隔空傷人則像杜撰,
而「六脈神劍」是中醫裡的十二經脈系統(非奇經八脈)。
這些招對人的殺傷力,
都沒有「比中指」來的強,不至於傷到皇城之內的和諧。
 
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指功,莫過於趙高,他的指鹿為馬,
致使他擅政一言堂,結果是生靈塗炭,國家滅亡。
 
 
 
-----------------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札記-語文-日製中文

在《橡皮推翻了滿清》(Page 245)曾提到,
我們現在用的「中文」,
有大量資源是清末時引入日本翻譯的西方詞彙,
或是為了翻譯西方詞彙,用文言文重新構成的新詞。
例如:「思想」、「目的」、「團體」、
「精神」、「方針」、「同胞」、「民主」、
「革命」、「自由」、「直接」、「間接」、
「民族」、「文化」、「健康」及許多科學詞彙如
「壓力」、「阻力」、「膨脹」
等均是日譯西詞的「日製中文」。
  
書裡還舉個笑話,有一次張之洞看到幕僚的上書中有
「健康」二字,怒道:
「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為可恨!」,
不料「名詞」也是日製中文,於是幕僚反諷:
「名詞亦是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並非說,這些名詞都是日本人創造,
如「革命」,就已用於易經: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這僅是中日文化不停交流,影響所致,可以細究其出處源由,
不是太低級粗野,個人認為實不需如張之洞這般計較吧。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札記-外國文學-毛姆說的死神故事

我在《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到英國文學家毛姆說的這一則故事:
巴格達有一位商人叫他僕人到市集上買些食品回來。
 過了一會兒,僕人回來了。
 他面色蒼白,渾身發抖地說:
 「主人,剛才我在市場時,有個女人推了我一下。
  我回身看時發現推我的女人是死神。她看著我並且做了一個威脅的手勢。
  請您把馬借給我,我要趕緊離開這裡,才能躲避死亡的命運。
  我會去薩馬拉,在那裡死神就找不到我了。」於是商人把馬借給了僕人。
 
 僕人翻身上馬,策馬揚鞭疾駛而去。
 然後,商人來到了市場,看見死神站在人群中,於是向祂走來,問祂:
 「為什麼今天早晨你看見我的僕人時,對他做出威脅的手勢? 」
 死神回言:
 「‘那不是威脅。那只是有點驚訝的手勢而已。
  我很驚訝在巴格達看見他,因為我今晚跟他在薩馬拉有個約會。 」



作者講這則的目的是,為了表明毛姆是援引伊拉克的傳說。
除這點外,我試著在故事中找到一些啟發與意義。
想了好久,想不到有其他的言外之意,流傳下來是因為他的曲折嗎?
還是不明白,可能是我沒有中東的知識背景吧。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札記-語文-看圖猜謎

延續"國際中文錯別字水平測試"的文字遊戲,下面的每張圖都是代表一句四字成語。








答案如下:
1. 異曲同工;2. 自圓其說;3. 可圈可點;4. 一五一十;5. 口是心非
6. 心直口快;7. 無與倫比;8. 啼笑皆非;9. 裏應外合;10. 三姑六婆
11. 五音不全;12. 兩面三刀;13. 一蹋糊塗;14. 多此一舉;15. 左右開弓
16. 天方夜譚;17. 羊入虎口;18. 白紙黑字;19. 俯首稱臣;20. 石破天驚
21. 能屈能伸;22. 三從四德;23. 風花雪月;24. 四大皆空;25. 德高望重
26. 四腳朝天;27. 三言兩語;28. 入木三分;29. 揚眉吐氣;30 比翼雙飛
31. 正中下懷;32. 舉一反三;33. 馬失前蹄;34. 點到為止;35. 莫名其妙


紅色字是我猜錯的。
第13題,上面九個字就是"一蹋糊塗"四字體打亂,
簡體的一塌糊塗是「一塌糊涂」。
紅色框字組起來:一
綠色框字組起來:蹋
藍色框字組起來:糊
紫色框字組起來:涂

解第35題跟解13題一樣
橘色框字組起來:莫
綠色框字組起來:名
藍色框字組起來:其
紫色框字組起來:妙



第23題,我覺得如果改成下面這樣,我或許有機會答對。
 流無水
 心不專
 人懼日
 老牽線



--------------------------------------------------
2017.10.12 更新
--------------------------------------------------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札記-語文-國際中文錯別字水平測試

測試:國際中文錯別字水平測試
解答:你中文到底好不好?

這100題的測驗,我做了不下五回,分數就90,92,93三種而已。
93是我的極限了,昨天有人貼答案,這才知道我哪裡出問題。

一直都寫錯的有:
明辨是非、察言觀色、杯盤狼藉、仗義執言

偶爾寫對,偶爾寫錯:
亭亭玉立、屏氣凝神、老實本分、俗不可耐、輕歌曼舞


不過,我後來根據這個答案,一個個填入,得出的總分是:98分
應該還是有錯的地方。


*****
2017.2.27 更新
度過難關→渡過難關。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札記-語文-長名字

教我資料結構的(大學)教授曾跟我們講過,
他在美國讀書時,遇到一個印度籍的同學,他名字有24字母,
老師、同學初次看到這名,都不知道該怎樣念好念滿~
最後,乾脆用他的名字第一個音節作"暱稱",才算解決這問題。


在我有限的知識裡,我看過最長的,是畢卡索的名字。
他叫: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
譯音是:
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德·奧斯·西普里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魯伊斯·畢卡索
 
這麼長,要一口氣念完,高難度。
想像一下,他的師長如果在課堂上點名,念了這一串,
結果只有一位同學喊"有",應該會很不開心。
不如稱他的姓,畢卡索就好了。



--------------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畢卡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