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追容、追影※


圖片是清代乾隆朝的大臣傅恆。
影視劇裡,常會看到祖堂廟祠有此類的祖先畫像,或立或坐。
我小時候在神明廳(自家或別家)也見過先人身著朝服的畫像,
甚疑惑:清朝台灣有這麼多朝廷命官?既然是畫的,會不會是偽造,偽造沒罪嗎?


一些對祖先畫像的台灣文物介紹,好像總會談到兩點(註1)
一.民間稱活人的畫像為「壽像」,如果是追念祖先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二.祖先像中有許多身著官服,
  有的可能做過官,有的可能為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死後穿官服。
也就是說:畫裡穿官服的,不見得當過官。
加上清朝販官鬻爵,買方人數眾多,一一調查困難,
很可能索性就不自找麻煩,隨便民間去畫,當孝心補償。


這類懸掛在廳堂的先人遺像,不止「追容(也作追影)」一名,在中國各地有不同稱呼(註2),
如蘇州稱「喜神」;杭州、無錫稱「神子」;
湖州稱「真主」,亦稱「尊主」;寧波稱「幀子」。
我首次聽到「喜神」一詞,蠻懷疑的,沒想到查國語辭典(註3),還真是。

而這些畫像是如何被畫出的呢(註2、註4)?
生前畫是一種;
其次是,死後照著死者遺容畫。
因為要揭開蓋死者的白布,所以,此類畫被叫:「接帛」,又訛稱為「揭白」;
假如已經下葬或過世許久的,
則會照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在生的兄弟姊妹或後世子孫之容貌特徵相似者而畫。




-----------------------------------------------------------------------------------------------------------


註1:
1. 彩繪坐姿官服女祖先畫像
為了表達慎終追遠的傳統,除了祖先牌位之外,也常為祖先留下畫像。
早期先民為活人留下畫像稱為「壽像」,為祖先追摹遺容稱為「追容」。
臺灣大戶人家的祖先畫像大多數都身著官服,一方面因清代後期可以捐官,
另一方則是出自子孫的虛榮或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而畫成著官服的樣貌。

民間稱活人的畫像為「壽像」,如果是追念祖先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追容畫像的方式是由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子孫的容貌特徵描繪,
或由畫師就畫譜中的眼耳鼻眉等相像處綜合畫成,但由子孫指認到滿意為止。
祖先像中有許多身著官服,有的可能做過官,有的可能為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死後穿官服。
許多客家式祖先畫像,男人絨帽素面藍服皂袍,
女人髮式清爽頭戴紅花,穿藍裙皂袍,顯現客家人質樸務實的特色。

3. 台灣民俗文物辭典
早期先民為活人畫像,稱為「壽像」,如果是為祖先追摩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追容留影的方式,
有的由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後世子孫之容貌特徵描寫
或畫師拿《追容像譜》讓求畫者在畫譜中的眼、耳、鼻、眉等相像處指認,
再參照求畫者的描述修繪,直到滿意為止。
臺灣大戶人家的祖先畫像大多數都身著官服,
乃因清代後期買官風氣極盛,捐了錢就可以補個虛缺,過過官癮。
另一原因則是子孫的虛榮,或為滿足先人「做官」的 心願,請畫師畫出以為留念。
許多客家式祖先畫像,男主人絨帽素面,藍服皂袍,女主人髮式清爽,頭插紅花,
亦藍裙皂袍,充分顯現客家人樸質務實的特質,不見官服加身,倒讓人覺得親切自然。


註2:明清官像畫論叢 [主要參考文章]


註3:
人生前所畫的肖像。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三折:
「父親,你孩兒趁父親在日,畫一軸喜神,著子孫後代供養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
「他既是從小沒父母,他的父母總是年輕的了,何以所掛的喜神,畫的是一個老媼?」
也稱為「喜容」。

2. 為何過去死人要畫穿清朝官服的畫像,很少有人知道真實原因
一位叫吳翼民的作家曾在作品《喜神》中寫道:
「我家附近有個掌老虎灶的阿三,天長日久讓礱糠灶燻壞了雙眼,
 人又長得尖嘴猴腮的,但他死後的一軸喜神畫像則是相貌堂堂,頂戴花,儼然一個大官。
 鄰居們對此頗有些議論,說畫喜神的必定得了喪家不小的好處,以至昧了畫德。
 掌老虎灶是賤業,死後焉配畫喜神?」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作為民族風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喪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形成了鮮明獨特的習俗。
畫喜神主要還是為了祭奠先人,緬懷祖上的光輝榮耀。
如果誰家祖上出了進士,中過狀元探花榜眼,做過高官,子孫後人必定會請畫師來做畫像,
不求面貌與生前相似,要的就是那種富貴榮華的氣質。
起初只有做過官的人家才會畫喜神,
到了後來,只要沒有操過賤業,連平民百姓之家也流行起畫喜神之風。
然後,每到過年的時候,這些喜神畫像們都會被一一懸掛在客廳與廂房,
以官職和輩分為序,燃以香燭,供以果品,禮以跪叩。
如今,隨著現代文明的衝擊,畫喜神之風已邈乎不可復追,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一般肖像畫的名詞界定,是稱之為「寫真」、「傳神」、「寫照」等等一定的名詞。
在整個擦筆肖像畫裡,人物是畫面主要的表現角色,因此各種狀態的描繪,
有一定的傳統名詞界定,在中國傳統肖像畫裡,民間畫工對其肖像畫的稱詞,
都有其象徵性詞句。
如學者張道一在漢聲雜誌社新編集的《中國民間肖像畫》裡,
 收集民間對肖像使用的功能,所產生各式描述性的作用,如 
 整身:是以畫全身的肖像,又稱之「冠靴像」。 
 花整:坐在椅子上的全身肖像畫。 
 雲身:為半身像。也就意謂著下半身被雲霧所遮住之意。 
 雲整:直立或有動作的全身像。 
 大首:只有畫頭部像。 
 壽相:為老人之像。 
 福樣:婦女之像。
 家慶圖:畫一家老小合影,稱之「合家歡」,似現今全家福照。
 行樂圖:畫子孫輩繞膝,或與朋友對酒吟詩等。 
 喜神:為一般祖先去世的畫像。 
 揭帛:給死者畫遺像,即照死者的遺容作畫。 
 追影:或稱「追容」。根據死者生前特徵,而追寫的畫像。 
 衣冠像:畫人像衣冠楚楚,幾與人等身,多加貼金,製作富麗,專
 供節目祭祀所用,又稱「記眼」。 
在以上述專有名詞界定,和一般炭精擦筆畫的作法,大多有與上述幾點相同。
但不管名詞的何種意義功能,肖像畫的目的,
是將人的面容予以紀錄下來, 以供做緬懷之用,也就是為保存容貌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