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音樂_Franz Liszt『La campanella』



我聽見李斯特的第一反應,他是炫技派鋼琴家,
若再問他有什麼作品,我第一個會想到『鐘(La campanella)』。
這首的左右手交替演奏,兩個音之間相隔八至十六度,力度變化由P到漸弱...,
可以詮釋什麼叫做「炫技」。
而照音樂旋律,我覺得這個「鐘」更名為「小鈴鐺」會比較準確。


1831年,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到巴黎獨奏,
李斯特聞之震撼,更精進他那已經驚人的鋼琴技術,要做“鋼琴界的帕格尼尼”。
不確定是哪年,傳聞是1834年,李斯特將帕格尼尼小提琴曲
Violin Concerto No.2 in B minor, opus 7 "La Campanella" :III. Rondo,改寫成鋼琴曲,
於是,有了這首『鐘』(註1)。


後來,再取材自『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註2),做出五首,合併『鐘』,共六首,
1838年輯成『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註3),
獻給舒曼的太太-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
有人說,六首中,除了第三號『鐘』,就數第六號『主題與變奏』最馳名(註1),如下。




------------------------------------------------------------------------------------------------------------------
李斯特『鐘』是炫技音樂。浪漫主義時期。
------------------------------------------------------------------------------------------------------------------
Paganini/Liszt - La Campanella (開頭音樂影片出處)


(帕格尼尼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章)


註1:
○《鐘聲》是根據尼可羅·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而成;改編後的旋律更加神似手搖鈴
關於《鐘聲》的創作時間說法不一。
1831年,李斯特在聽過帕格尼尼的音樂會後深受感動,產生了改編這些樂曲的想法。
1838年該作品即被收錄到《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原稿當中。

○《鐘聲》為三段式結構,升G小調,6/8拍。其各段落多次變化因而有變奏曲和迴旋曲的特點。
其前奏由左右手交替演奏,兩個音之間相隔八至十六度,力度變化由P到漸弱,
模仿被敲擊的鐘聲。整首樂曲速度較為輕快,運用了高難度及複雜的演奏技巧,
包括了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八度的快速重複音、
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快速的跑動音群等。

《鍾》是李斯特為獻給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鋼琴曲集。
《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六首中的第三首。
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鍾》又名泉水, 作於1834年
鋼琴獨奏曲,升g小調,稍快板,6/8拍。
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鍾》改編。

1831年3月9日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做客巴黎,
在大歌劇院舉行獨奏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讓李斯特深受震撼,
立志要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
便根據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改編成炫技的鋼琴音樂《帕格尼尼大練習曲》,
並獻給鋼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除了挑戰鋼琴技巧的極限,音樂本身也具有完整的結構,
以第三號〈鐘〉和第六號〈主題與變奏〉最為著名。


李斯特聽了他的演奏後震動很大,閉門索居,
進一步完善他那已經驚人的鋼琴技術,而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S141)共六首,
李斯特作於1838年的鋼琴曲,是呈現給舒曼的夫人克拉拉。
除最有名的《鍾》取自小提琴協奏曲外,其餘五首均取材自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
《鐘聲大幻想曲》是李斯特的心愛之作,
它修改過數次,後來又把它編入到1838年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