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風俗_閔粵一帶的墓型:龜殼墓

昨天有則新聞(註1),一外國人將(台灣)墳墓當圈椅(註2),霸氣展腳箕坐。
註2:圈椅

從新聞照片來看,那墓型是龜殼墓(註3),維基說:
這種墓在中國大陸沿海一帶的福建、廣東等地十分流行,
 而在台灣、琉球群島也十分普遍。但這種墓在中國內陸和日本本土都不存在。
日本的部分不討論。中國內陸的墓,基本上,
是由一個碑石加墳(高起的土堆,又名:封土)構成,叫"墳墓",
我找不著這一型有什麼專有名詞(註4)。

而龜殼墓的各個建築元素名稱,可讀The News Lens的文章:
【圖表】墓碑不只能刻字,解鎖祖墳設計的功能與含意(註5)。
下圖截自該文,如此設計的目的在擋土排水,在風水意義上,則是居財(水)、長壽(龜)



鑒於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文章<風俗_墓旁的松柏>(註6),
我以它為基礎,再多補充幾句。
一.在墓穴的上面壘墳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但也可以孔子作為封土的起源(註7)
《禮記》<檀弓上>(註8):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
 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語譯:
孔子有機會將父母合葬在防(一個地名),他說:
 「我聽說古人的墓地是不加積土的,然而我,孔丘,是個東西南北奔跑的人,
  可就不得不加點記號(積土),不然找不到。」
 於是,就加了積土(封土),有四尺高。孔子先回去,留下弟子照料。
 下了一陣大雨,弟子總算回來,孔子問:「為什麼這麼晚?」
 弟子答:「防的墓塌了」,孔子不作聲,弟子以為他沒聽見,說了三次。
 孔子留下眼淚說:「我聽說古人是不在墓上加積土的。」

孔子意見如此,西漢劉向同是這麼認為(註9)。
 

二.墳墓的封土與樹,象徵的亡者的身分地位
古代墳墓二字有不同含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註10):
「埋葬地,整成平地者,是墓;堆土起來,則是墳。」,其堆土,也被喚作「封土」。
堆起的高度和種的樹木,則代表亡者的身分。
《白虎通》卷10(註11)曰:
 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
 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含文嘉》應該是《春秋緯》。墳高多少,那是土的高度,樹以什麼,則是樹的種類。
倒數第二句是「庶人無墳」,即當時一般老百姓的葬處,是整成平地。



-------------------------------------
註1:外國人豪坐「龍椅」合影 網一看嚇歪:要被托夢了


註2:百度百科:圈椅 (圖片來源)


註3:維基百科:龜殼墓


註4:百度百科:墓葬
古代陵墓的稱謂
“墓”是最基本的,從古意上講,挖個坑將屍體(棺材)放入後,
蓋土,與地面平,不植樹者稱墓。秦漢以後就和現在含義差不多了。
“墳”要比墓稍晚,是起土堆成的。
現在墳墓的含義是差不多的。這兩個稱謂都為普通老百姓用詞。
§也就是稱墳墓而已,沒有專有名詞§


註5:【圖表】墓碑不只能刻字,解鎖祖墳設計的功能與含意


註6:<風俗_墓旁的松柏>


註7:百度百科:封土
古人自從迷信靈魂以後,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禱,在廟堂禱告總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好,
為了更方便的辨認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們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墳或種樹為標誌。
《禮記》上有一段孔子尋找父母之墓的故事,說明了壘墳和種樹的作用。
孔子是春秋時人,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孔子成人後,想去祭祀父親時,
卻找不到墓地,後來經過許多老人的回憶,費盡工夫才找到了。
孔子是一個很“重禮”的人,他認為子孫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禮節。
為了經常方便的前來祭祀、悼念祖先,於是他就在父親的墓上培土壘墳作為標誌。
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在墓穴的上面壘墳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了,
但引用這段故事作為封土的起源,還是比較合理的。


註8:禮記 -> 檀弓上


註9:維基:墳墓
《易·繫辭傳下》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
劉向(《諫成帝營陵寢疏》)認為
「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
樗里子葬於武庫,皆無丘壠之處。」


註10:
1. 說文解字註:墳
析言之則墓爲平處。墳爲高處。

2. 漢典:說文解字註:墳


註11:白虎通/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