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札記-心理-非心理學術語:孕婦效應

先前寫的文章,我說:「近幾年,我發覺主張如何如何的人越來越多。」
然而,後來想想,實情是這樣嗎?會不會我碰到所謂的「孕婦效應」呢?

那什麼又是「孕婦效應」?
在說之前,得先宣告一點:
「雖然網路有眾多對「孕婦效應」的解說,或稱之為視網膜效應(Retinal Effect)。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查到有任何心理學專業的文章、書籍有提過它。」


*****
網路所傳的「孕婦效應」(註1)是:
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
舉幾例如下:
妳懷孕了,突然之間,妳注意到街上懷孕的女性變多,變普遍了。
○你考到了駕照,你發現身邊很多人也是老司機了;
○妳新買了一支口紅,妳發現身邊很多人用的也是這個牌子或顏色;
○你準備留長頭髮,你發現原來街上也有那麼多男人戴著髮箍;
○有一次你做了一件什麼壞事比如考試作弊,
 你能在考場上一眼看出誰鬼鬼祟祟地一直看監考老師,你知道接下來他會幹什麼。


應該是孕婦的例子常常被拿來當經典範例,於是,就被稱作「孕婦效應」了。

通常來說,懷孕前、後,一國的孕婦人數比例不可能忽然劇烈變化,怎會感覺孕婦變多呢?
這是因為人有意無意間在找尋與自己相似的人(懷孕的人),
沒懷孕的婦女便被少計或省略,相對而言,懷孕的人就變多了。

反之,我們也能問為什麼覺得非孕婦變少呢?
我所知道"視而不見"的原因有兩種,兩種(註2)都來自認知心理學,
一種是「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一種是「改變視盲」(change blindness)。
非孕婦變少的情況應該屬於前者-「不注意視盲」。
因為它有點類似前者的有名案例:「計算影片中的傳球次數」。
換言之,從心理學案例,可以給間接佐證。


*****
「孕婦效應」是把機率高估,有沒有把機率低估的著名實例呢?
確實有,就像國中數學就教過的生日問題(註3):
假如在一個房間要多少人,則兩個人的生日相同的機率要大於50%?
(往往超過50%,已經屬於很容易出現)答案是23人。
若不經數學計算(公式如下),單憑直覺,
大多數人會認為,23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機率應該遠遠小於50%。



是故,有效地迴避高估、低估,得靠數學,不能依直覺。
也許有人會問:再怎麼樣,都有人高估、有人低估,研究這個有什麼意義呢?
我認為它的意義在於,可以幫助我們人性的盲點,日後也能在其他方面減少錯誤吧!



------------------------------------------------------------------------
註1:
1. 百度百科:孕婦效應
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

2. 心理黑洞之孕婦效應:你的眼睛總是欺騙你

3. 孕婦效應是什麼意思?出處是哪裡?視網膜效應是什麼? - 為什麼
視網膜效應(Retinal Effect);例子出處。


註2:
1. 「不注意視盲」惹禍: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從眼前走過?

2. 新聞:「改變盲視」係金ㄟ!男生多忽略女生衣着的變化
英國不久前進行了一個社會實驗:讓5名女子在約會時,逐步更換身上的衣物。
結果多數男士直到最後才發現女伴身上出現了變化,
證明「改變盲視」(Change Blindness)的現象確實存在。
認知神經科學已經確認了至少有兩種暗中錯誤引導。
其中一個名為「改變視盲」(change blindness),
人們未能發現某些場景已經跟之前不一樣了。
不論這些改變是否在觀眾的預期中,其主要特徵是觀察者就算一刻不錯過地緊盯著場景,
也無法察覺,而必須比較改變前後的狀態,才能有所知悉。
...
另一個暗中錯誤引導是「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跟改變視盲的相異之處在於,它不需要比較當下和記憶中的場景,
而是人們未能注意到預期外的物體,即使就在他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