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音樂_理查德.克莱德曼『水邊的阿狄麗娜(Ballade pour Adeline)』

西方心理學家常以希臘神話描述人的性格、行為現象,
跟華人用成語一樣自然,皆是文化底蘊吧!

自戀情節,便拿納西瑟斯(narcissus)來代稱。
納西瑟斯從池水中的倒影看見自己俊美容貌,
自此迷戀而無法離去,變成池邊的水仙花(narcissus)。
註1
戀母情節(媽寶應該也屬於這類),就取俄狄浦斯來意指。
俄狄浦斯(Oedipus)的父王收到神諭:「這個兒子(俄狄浦斯)將來會殺父娶母」,
便在他一出生便將遺棄野外自生自滅,然而,最終沒死,
被牧羊人扶養長大,後來還果真意外殺死生父,娶了生母。


自證預言,則舉皮格馬利翁(Pygmalion,也有翻譯成"畢馬龍")來說明。
皮格馬利翁是塞浦路斯國王,擅長雕刻,
他刻了一尊心中最完美的少女雕像,起名為加拉泰亞(Galatea),
不但愛上她、日夜對她傾訴情意,並向神乞求能娶她為妻。
愛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受到感動,賜雕像生命,兩人花開並蒂。
註2
何止心理學如此,其他領域更是,
許多西方藝術作品,諸如美術、音樂、歌劇、影視都能瞧見希臘神話的身影。
可能基於這種聯想,我超喜歡一首音樂,
鋼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的一首優美鋼琴曲-
致阿狄麗娜之曲(Ballade pour Adeline),中文翻譯成:水邊的阿狄麗娜。
我看所有的中文網頁都說這曲與「皮格馬利翁(Pygmalion)與加拉泰亞(Galatea)」有關(註3),
然而,這兩個讀音和阿狄麗娜(Adeline)差異頗大。



到底是不是呢?答案已在英文維基上(註4)。
這是法國作曲家保羅·德·塞納維爾(Paul de Senneville),
寫給當時剛出生的女兒阿狄麗娜(Adeline)的樂曲。
 


-------------------------------------------------------------
註1:維基:納西瑟斯 圖片來源


註2:維基:畢馬龍 圖片來源


註3:百度百科:水邊的阿狄麗娜
§此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