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中地_高雄市楠梓區

「楠梓」的台語唸法是Làm-á-kheⁿ(註1),由三個音所組成,
曾被標記成「南馬坑」、「楠仔坑」、「南仔坑」、「楠梓坑」等。
最後一個音「坑」,沒有爭議,是低窪之意。
然而,前兩音「楠仔」是什麼,有兩派看法。

官方,即高雄是楠梓區公所(註2),
說「楠梓」是因當地在前清時"遍植楠木",而取名「楠仔坑」,
日治時期縮寫為「楠梓」,沿用迄今。楠木的台語唸法,確實是楠仔。
另一派則認為,「楠仔」是誤寫,應該寫成「湳仔」,指"爛泥地"(註3)。為什麼呢?
一來,「湳仔」、「楠仔」兩個台語唸法一致。
二來,台灣有諸多地名,以「湳仔」號之,指該處地勢低。
例子有:鳥松區之坔埔(湳埔)、南投縣名間鄉(湳仔埔)、
臺北市士林區「湳雅」(湳仔)等等,維基百科(註1)便說:
 後因改寫為「楠仔坑」、「楠梓坑」,而有溪畔遍植楠木(即柟木)望文生義之說。

要證明誰對誰錯,似乎得穿越時空回到清朝,乃至更早之前,
瞧瞧是否楠木眾多,或是否為窪地了。那假如,多楠木又窪地,該如何是好?呵呵。
楠木

從「楠仔坑」,可曉得閩南人,或稱明鄭、前清的移民在此經營,
可是無法表現台灣經歷多少次的政權交替,
反倒是目前管轄它的「高雄(市)」,名稱之轉化,較能感受到一次次的易主,
好比地質年代的呈現,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那般有層次感。

「高雄」此地,最早平埔族叫它「刺竹」,讀音近於漢字「打狗」(註4),
那就不用再講「高雄」當時的地理風貌。
我從前讀過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註5),他說: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人稱"台灣"這地方為"高砂(タカサグン,Takasagun,註6)",應該跟打狗(山)有關。
高砂(タカサグン)是打狗的近似音。

這裡需要稍微說明一下,以一地之名表示"台灣"是古來習慣,
來台灣的外地人常把他們登陸地點,當成台灣全島的代稱,
像雞籠(今基隆)、笨港(北港)、大員(安平)等,
台灣之所以稱「臺灣」自"大員"而來,而古時日本人是習從打狗(或稱高砂)上岸。

清治時期,把平埔族的「刺竹」轉成漢字的「打狗」。
日治時期,沒把「打狗」變字成「高砂(タカサグン)」,而是「高雄(Takao)」,同是近似音。
二戰後的民國政府來台,字未換,但念成中文的「高雄(ㄍㄠ ㄒㄩㄥˊ)」了。
刺竹


再回到原題,到底是「楠仔坑」,還是「湳仔坑」呢?我沒答案。
清朝《鳳山縣志》卷二(註7)裡,便已經寫「楠仔坑街」,
若說是訛傳,希望有更早官方文獻證實,可惜我目前找不到,
如果跟「打狗」類似,有平埔族叫法的證據,就再好不過了。

我讀池志徵寫的《全台遊記》(註8),
造訪台灣的時間是1891年~1893年(甲午戰爭是1894年),
他對「楠仔坑街」的描述是:
由阿公店二十里曰楠梓街,亦大市鎮,數里皆楠木,故名」,
清朝那兒是真的有楠木呀。




-----------------------------
○「南馬坑」(《臺灣府志》,1685)、「楠仔坑」(《臺灣府志》,1694)、
 「南仔坑」(《重修鳳山縣志》,1764)、「楠梓坑」(《鳳山縣采訪冊》,1894)
○Làm-á是閩南語中形容低地之說法,如鳥松區之坔埔(湳埔)、
 南投縣名間鄉(湳仔埔)、臺北市士林區「湳雅」(湳仔)、
 新北市板橋區湳興里、雲林縣虎尾鎮各有一處稱作湳仔、桃園市八德區「大湳」等。
 後因改寫為「楠仔坑」、「楠梓坑」,而有溪畔遍植楠木(即柟木)望文生義之說。


楠梓,舊名「楠仔坑」。
因本區區民原為福建省漳、泉兩地於前清來台墾拓先民之後裔,
當時遷者日眾,不久形成一大村落,因溪畔遍植楠木,故名為「楠梓坑」。
日治時期縮寫為楠梓,沿用迄今。


註3:
1. 楠仔坑地名由來
 高雄市有個楠梓區,著名的楠梓加工出口區就在這裡,「楠梓」到底是什麼意思?
 根據楠梓區公所官網的說法,楠梓舊名「楠仔坑」(也寫成楠子坑、楠梓坑),
 早年福建漳、泉移民在此形成村落,因溪(楠梓溪)畔遍植楠木
 (台語稱楠仔,質地堅硬的木材,可用來造船),故得名,
 到了日本時代改名「楠梓」沿用至今,但一般民眾仍稱「楠仔坑」。
 現在來逐字分析「楠梓坑」。「坑」是常見的地名,指溪谷或山谷之地。
 「梓」與梓樹無關,因為台語的「仔」常被簡化成「子」,
 「子」常被美化成同音的「梓」。關鍵是「楠」字,
 因為在清代文獻找到此地也有「湳仔坑」的寫法,到底是「楠」還是「湳」呢?

 我們從文獻和地理脈絡來解釋,推論「湳仔坑」才是本來的地名。
 台語的「湳」指爛泥地,最早稱為「湳仔坑」的地方就是位在低窪之處,
 才被稱之「湳仔」。

 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南投縣名間鄉的舊名就是「湳仔」。
 根據名間區公所官網的說法:「湳仔」之地名由來,
 因現今南雅村、中正村、中山村一帶,昔日地形低窪,四周雨水匯集,地質泥潤,
 長年間成為湳沼,地方俗稱「湳仔」。

 至於從「湳仔」改成「名間」,那是日本時代1920年行政區域劃分時改的,
 當時把「湳仔」(Làm-á)改成日文漢字訓讀發音相近的「名間」(なま,Nama)。
 同樣的例子還有「打狗」(台語Tá káu)改成「高雄」(日語Takao)、
 艋舺(台語Báng kah)改成「萬華」(日語Manka)、
 「鹹菜甕」(客語ham chhoi vung)改成「關西」(日語Kansai)等。
 由此可見,高雄楠梓本名「湳仔」,被寫成發音相近的「楠仔」,
 才望文生義出現先民在此種植楠木(屬樟科)的說法。...
 (本文與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合寫)

2. 教育部國語辭典裡沒有單字解釋:湳
 台灣有多處地名皆有【湳】,多稱以湳仔,上引「楠梓區」例為其較大且較知名者。
 因為地形的關,這種低漥之處通常似乎不會太大,
 以我故鄉為例,彰化永靖的「湳港村」、「湳墘村」即與低窪地有相當大的關係。

 「楠梓」之名的由來似乎由「楠仔」而來(?),乃依其台語發音所得。
 在《地名檢索系統/高雄/楠梓區》的說法裡,併說因產楠木而得名似乎不是那麼合適。
 當然沒有否認產楠木的意思,但是地名的來源同有二解,應是屬於後人加以解釋的緣故。
 (名稱的變形序列似乎應給予特定的定義以分辨其源由??)


註4:刺竹與高雄
高雄市柴山平埔族人於住家周為栽種很多刺竹,來防止海盜入侵,
他們稱刺竹為 Takao 也就是高雄地名「打狗」的來源,
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繪畫的台灣地圖可以看到此地名的拼音
(讀者也可以到愛河旁的高雄歷史博物館參觀高雄史)。

日本人占領台灣以後,嫌地名「打狗」,「俗各有力」,
就將「Takao」解讀為「Taka-o, Taka 是『高』, o 在許多日本字的字尾代表『雄』」,
所以高雄市名也與刺竹有關。


第 356 頁
或者,是從聳立在高雄海岸的打狗山而來的嗎?打狗山聽起來就好像「高砂」(夕力謠曲
〖&2 》裡的高砂海濱嗎?說不定這是指高雄而命名的。高雄港從海上望過去,沙灘綿長,
不是正好令人聯想起「高砂國」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初期,曾經把整個台灣稱做:這個 ...


註6:
 ○高砂(日語:高砂、タカサゴ/たかさご Takasago */?)是日本古代對臺灣的稱呼
  由來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
 ○「高砂」一詞,由タカサグン(Takasagun)訛轉而來,
  在日本古籍中也寫作塔伽沙谷、塔伽沙古、塔曷沙古。
  高砂之名一說源自於平埔族部落打皷(打狗,タアカオ,Taakao)社,
  另一說源自打皷山(打鼓山,タアカオスア,Taakaosua),二種說法都與高雄有關。...
 ○根據台北帝大校長幣原坦,「高砂」之名源自打皷社(打狗社),
  打皷族居住在台灣西南岸一帶,擁有相當大的勢力,
  故「高砂」原指「臺灣」西南岸一帶,後來轉變為「臺灣」全島的名稱。
  這點與「臺灣」一名原指今臺南安平(同在西南岸)一帶,
  後泛指全島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灣在歷史上有許多舊稱,其中有所謂「高砂國」之稱,
 係源自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對台灣的稱呼。
 十五、六世紀以前,就有許多外地人來到台灣,或捕魚,或採集貨品經商,
 他們登陸的地點,往往成為台灣全島的代稱,
 像雞籠(今基隆)、笨港(北港)、大員(安平)等。
 日本人常從打狗(或稱「打鼓」)登陸,
 此地原係平埔族Takao社的所在地(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稱「打狗仔港」),
 附近的山則稱為打狗山(今柴山),日人以「打狗山」之音,轉成「高砂」,
 蓋「高砂」一語,日語讀成TAKASAGO,與「打狗山」音接近。高砂國乃因此得名。
 從打狗一名,可以感受到台灣早期與日本的關係,
 更可以感受到平埔族在台灣史上的重要。


○楠仔坑街東屬觀音山莊、西屬仁壽里。
○楠仔坑鋪在楠仔坑街。設鋪兵四名。


註8:
 台東的胡公,就是胡適先生的父親,胡傳



-------------------------------------
圖片出處:楠木刺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