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06中華史地類_中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06中華史地類_中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中地_台灣新北野柳※


新北野柳周遭沒有柳樹,亦無聽聞有柳林等遺跡,何故以「柳」為名呢?
這已有高認同度的答案:
如故事(註1)所寫:西班牙文「魔鬼岬角」的音譯字。
 當年西班牙人航行基隆和淡水之間,因在經過野柳岬角處常會觸礁擱淺
 並遭當地原住民趁火打劫,所以在地圖上標示 Punto Diablos。
 西班牙文的 Punto 就是岬角,Diablo 即英文的 Devil,
 就是魔鬼的意思,可見那時西班牙人把野柳視為可怕的魔鬼岬角。
 西班牙文 Diablo,可以確定就是臺語野柳(音 iá liú)的來源

 荷蘭人在 1642 年把西班牙人逐出臺灣後,對野柳的地名大都跟隨西班牙人的稱呼,
 荷蘭地圖對野柳標示 Duijvel hoek,Caap Diable,都是魔鬼岬角的意思。
 野柳的地名由來竟是魔鬼,雖然有點煞風景,卻展現了真實的地理和歷史!

並且,也存有異說:
如某旅館(註2)對野柳地質公園的描述:
 野柳地名的由來普遍有三種說法:
 1.平埔族社名之音譯;
 2.野柳(ia-liu)是以西班牙文的Punto Diablos(意即"魔鬼之岬角")的Diablos,
 省略"D"與"B"兩子音後產生的;
 3.野柳當地居民早期靠海維生,因腹地有限,稻米缺乏,需仰賴大陸沿海米商供應。
 每當運米糧途中,
 搬運工人背後的米袋經常被當地人以"鴨平嘴(台語,以細竹筒一端削尖)"戳破,
 讓米流出來再隨後撿拾。因此在米商交談中常會說:
 「又被"野"人給"柳"去了(台語)」,因故而得名。

異說即當中的1、3,但目前我沒聽過有其他人如此主張。

另外,我手上的《每日一冷,臺灣沒說你不知道》,解釋為何西班牙要佔領野柳:
 在菲律賓呂宋島發展的西班牙人,原本無意往北進入台灣,
 但得知日本豐臣秀吉打算以台灣為中繼站進攻呂宋島後,
 為了消除日後的疑慮,西班牙人在1626年時,便佔領了被台灣。

以1593年豐臣秀吉<高山國招諭文書>論之(高山國,或稱高砂),理由說得通。
維基(註4):
 豐臣秀吉招諭臺灣的作為,
 讓西鄰的明朝與佔有南鄰菲律賓群島的西班牙-葡萄牙聯邦感到緊張。
 明朝加強防禦澎湖,以防日本侵擾沿海;
 西班牙則準備率先攻占臺灣,以防日本南下。
 不久,豐臣秀吉、原田相繼去世,日本再度陷入內戰,「招諭」一事遂無疾而終。

西班牙殖民北台灣歷時16年,從1626年至1642年。



-----------------------------------------------------------------------------------------------------------------
1. 「野柳」來自西班牙文的「Punto Diablos(魔鬼之岬角)」,這是由於在那附近海域容易擱淺。
2. 西班牙之所以1626年占領北台灣,為防日本南下。
-----------------------------------------------------------------------------------------------------------------






註3:每日一冷,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Page 078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中地_<記承天寺夜遊>的黃州承天寺※

自這抖音影片:黃州承天寺,得出<記承天寺夜遊>之黃州承天寺大致位址,
如下圖,位於現湖北省黃岡市青磚湖北畔(30.441313953996502, 114.88574160599492)。

今日所見到的寺廟,是2011年(註1)在舊遺跡區域範圍內重建的,
寺貌如下照片,是否恢復舊觀(註2),我就不得而知了。


<記承天寺夜遊>之妙(註3),不啻文筆流暢,
文中包藴的閒逸高雅,如蘇軾另首詩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令人舒坦。

大學時,一位黃姓學長跟我說:文中張懷民就是佛印禪師(了元禪師),與蘇軾常辯佛理的僧人。
除了他,我不曾見聞過任何人、任何文獻有此一說。現在,單從維基,便能勘誤。

維基詞條「張懷民」(註4):
 張懷民(?—?),名夢得,字懷民,以字行。又字偓佺。
 宋朝政治人物,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貶黃州(齊安郡)主簿,
 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與蘇軾、蘇轍兄弟為好友。

維基詞條「佛印」(註5):
 佛印(1032年—1098年)俗姓林,名了元,字覺老,一說姓謝名端卿,
 北宋饒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鎮)人。 
 生於明道元年,幼聰慧,三歲誦《論語》 ,五歲能誦詩三千首。
 在竹林寺讀《楞嚴經》,不久出家,
 至廬山開先寺禮雲門下三世善暹禪師為師,十九歲時又到廬山圓通寺參謁居訥禪師,
 歷任淮山斗方寺、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寺住持。

為何搞混呢?
我猜是佛印(了元)28歲時住過江州承天寺(註6,不是黃州承天寺)的緣故吧。



------------------------------------------------------------------------------------------------------------------
<記承天寺夜遊>的黃州承天寺,位於現湖北省黃岡市青磚湖北畔。
現今建築乃2011年重建。
------------------------------------------------------------------------------------------------------------------
影片來源:抖音視頻抖音

註1:宋名剎承天寺遺址已確認 佛教界將修復蘇軒貶抑地 (2011年12月09日)
中國佛教人士12月8日在湖北黃岡確認了北宋名剎承天寺遺址,
湖北省佛協副會長、黃梅妙樂寺方丈妙樂法師當場決定捐資1億元,
恢復這座見證大文豪蘇東坡被貶黃州期間創作眾多傳世佳作的場所。


註2:【第2815期】跟着书本去旅行之湖北篇 (2023年08月08日)  (照片來源)


註3:參考閱讀
這“美”也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
從語意上看,它包藴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説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
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
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
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
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
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
在內心深處,他也不願做一個“閒人”。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
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原文:
而又謁圓通訥禪師。訥驚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竇,後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璉。方應 詔而西。
訥以元嗣璉之職。江州承天法席虗(虛的古字),訥又以元當遷。
郡將見而少之。訥曰:「元齒少而德壯。雖萬耆衲。不可折也」。
於是說法,為開先之嗣。時年二十八,自其始住承天。

白話翻譯:
後來,了元又拜見圓通訥禪師。
訥禪師驚訝於了元的文筆,說他的骨格已經像雪竇,未來必成俊傑。
那時書記懷璉正要應詔赴西方,訥禪師讓了元接替懷璉的職位。
江州的承天寺缺少法席,訥禪師又推薦了元。郡守見了元,覺得他年輕而輕視他。
訥禪師說:「了元年紀雖小但德行深厚,即使面對萬千老衲,也不會屈服」。
於是,了元開始說法,繼承了(廬山)開先寺的法嗣(善暹禪師的入室弟子),
那時他二十八歲,從那起,他開始住在承天寺。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札記-中地-宣化※

瞧見網路影片有人到宣化旅遊,
便順手翻閱從前收藏的《讀史方輿紀要》,讀讀它如何描述宣化。
下圖為明朝疆域圖中的宣府鎮,引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頁45。


下圖是現今google地圖:


自《讀史方輿紀要》的北直隸部分之卷十八(註1),以及上載地圖集之圖片可見,
今日的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在明代稱為宣府鎮,而其周遭並未出現「宣化」二字。

倒是南方交阯(今越南)有宣化府,但此「宣化」非彼「宣化」。
那是永樂五年(1407年)所設的行政單位宣化直隸州,一年後改為宣化府(註2),
直至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在當地長年民變不斷、越人建朝立國後,才被廢止(註3)。


*****
明朝時期,宣府鎮是北方邊陲重鎮,具重要的地理優勢和軍事戰略意義。
朝廷在此重兵把守,以加強對蒙古勢力的抵禦。
宣府鎮系屬明代九邊重鎮之一,這九鎮主要負責防禦外族侵擾,包括蒙古、女真等。
九邊重鎮分別為:
  • 遼東鎮 - 治所為遼陽
  • 薊鎮 - 治所為薊州(今天津薊州區)
  • 宣府鎮 - 治所為宣府城(今張家口市區一帶)
  • 大同鎮 - 治所為大同城(今山西大同市)
  • 山西鎮 - 治所為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
  • 延綏鎮 - 治所為榆林(今陝西榆林市)
  • 寧夏鎮 - 治所為靈州(今寧夏靈武市)
  • 甘肅鎮 - 治所為莊浪(今甘肅平涼一帶)
  • 固原鎮 - 治所為固原(今寧夏固原市)


今日的“宣化”是張家口市的一個區級行政單位。
張家口在明代地圖上約在張家口堡一帶。
名稱中“張家”一詞,自然是說,此地早年由張姓人家駐守或定居,
而“口”字在古地名中慣指貿易口岸、通道出入口或關隘,由此獲曉其古時的城市功能。
據說當地人將“堡”讀作“浦”,不知這一讀音是否從明代延續至今。

宣化著名的景點有清遠樓,古城北門上的瞭望台。
建築宏偉華麗,頂覆綠色琉璃瓦,日照下熠熠耀亮,頗具特色。
登上清遠樓能俯瞰全城,體驗古代邊防的遼闊視野。
位於城內的鎮朔樓則是古時鐘樓,曾用於報時和警戒,
使人遙想起當年,急擊鐘聲,戎馬倥傯之景象。



-------------------------------------------------------------------------------------------------------------------
今日的宣化,昔日為明代邊陲重地——宣府鎮。
參訪清遠樓、鎮朔樓等古蹟,得以體會古代軍士戍守之氛圍與邊塞文化。
-------------------------------------------------------------------------------------------------------------------

註1:維基文庫: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北直九:萬全行都司開平、大寧二衛及諸裔附


沿革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癸未置宣化直隸州,直隸布政司。
並置宣化州稅課局,宣化州之長江河泊所。
○永樂六年冬十月己卯,陞交阯宣化州為宣化府,改宣化州稅課局為宣化府稅課司。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寫成「交阯」、「交址」),
簡稱交趾布政司,是明朝於永樂五年(1407年)攻滅越南胡朝之後
在越南設置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推行與內地相同的管理方式,
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統制範圍大致為現在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
黎利建立後黎朝後,於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廢止。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中地_台北市的中心點※

若將台北市劃個X軸、Y軸十字座標。那中心點(原點)是哪呢?
這裡的中心點是指,
它以北稱「北」,以南稱「南」,以西稱「西」、以東稱「東」。

按目前道路名,很容易發覺它大致在現今台北車站附近。

其次,那"南北"走向的Y軸是哪些條路呢?
(南北要加引號,因為這個南北不見得似地磁南北那麼精準)。
答案應當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羅斯福路。
怎麼說呢?
例一,長安X路。中山北路的東側為長安東路,西側為長安西路。

例二,愛國X路。中山南路的東側為愛國東路,西側為愛國西路。

例三,和平X路,羅斯福路的東側為和平東路,西側為和平西路。


而"東西"走向的X軸是哪些條路呢?
這就有點複雜。忠孝西路+台北車站到華山文創間的忠孝東路+八德路。
就不舉太多例子了。
以南北走向的復興X路為例,八德路以北為復興北路,以南為復興南路。

這一條東西走向的X軸,據說舊名是中正路,
但由於要分中正東路和中正西路,蔣介石(蔣中正)認為中正西路有歸西之意,不吉祥。
故改名為忠孝路或八德路。



----------------------------------------------------------------------------------------------------
舊時台北的中心點,應在台北車站附近。
----------------------------------------------------------------------------------------------------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中地_舊台北五城門※



2018年冬,台北西門舊址碑因前一年(2017年)遭受破壞,重立新碑,
其上有寶成門模型,節錄碑文(註1)如下:
 臺北府城興建起工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呈長方形。
 設五門,東名景福,北曰承恩,西號寶成
 南門有二:一稱麗正,俗稱大南門;一稱重熙,俗稱小南門。
 民國前七年(公元1905年),日本當局藉口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暨下水道敷設,
 限期折除城垣,寶成門當其衝,首遭殃及。其它四城門經有識之士奔走挽救,倖獲保全。


它說舊台北城呈長方形,並有五道門。
我們將上方地圖的五門位置或遺址,連連看,大致得出舊台北城是以:
東邊的中山南路、南邊的愛國西路、西邊的中華路一段、北邊的忠孝西路一段所框起範圍。


現今,五城門僅西門片瓦無存。它是由於日治時期政府下水道工程而被強拆。
餘下四門原本當時也要比照辦理,但拆西門的民意反彈太大,有識之士奔走挽救,因此倖存。
不過,中華民國遷台後,又迎來一次危機。這次不是拆除,而是改建。

1966年(註2),北市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為由,
除了北門外,東門、小南門、南門的閣樓,
從閩式碉堡城樓(註3)改為華北樣式(綠屋瓦的廟堂建築)。
為何"獨厚"北門呢?
其實不然,沒動它的理由是「留著日後拆」,讓出空間搭橋造路。
既然要拆,自然沒必要改造。
可是峰迴路轉,這一留,學者便有了時間爭取保留,並且如願地說服政府,
讓高架道路轉彎夾繞,北門便逃出生天。
到了2016年,市府拆掉周圍所有高架橋(使用率太低之故),
被遮蔽四十年的北門重見天日,即現貌。



-----------------------------------------------------------------------------------------------------------
清朝時的台北城,約為東起中山南路、西至中華路一段,
北從忠孝西路一段,南達愛國西路所框起的長方形範圍。
-----------------------------------------------------------------------------------------------------------




台北市的各座舊城門自日治時代建造以來被列為國定古蹟,
但台北市府在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
將各座城門的城樓由原先的閩式碉堡城樓,改建成仿造中國華北的樣式建築,
僅有北門因預定拆除而逃過一劫。


-----------------------------------------------------------------------------------------------------------
註記:閱讀每日一冷《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的讀書筆記。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中地_瑯嶠:現台灣恆春※



這數週,走新北、宜蘭的登山步道,
偶爾會見到劉明燈(1838年—1895年,湖南人,曾任台灣總兵)的題字碑。
於是,起了興致,查劉明燈的相關資料,便瀏覽到一篇報導(註1),當中一段寫:
 屏東縣車城福安宮的門口有個劉明燈立的石碑,
 陳耀昌指出,劉明燈擅長書法,也在台灣各處設立石碑,
 包含,雄鎮蠻煙碑、虎字碑、金字碑等,但福安宮的名碑其實有點吹牛。
 羅妹號事件發生後劉明燈接見李仙得,
 但李仙得不理他跑去跟和原住民族卓杞篤談和簽訂南岬協議,
 導致劉明燈領兵下來,卻無戰功,他只好立個誇大石碑。


以前讀過駱芬美的《被扭曲的臺灣史》、《被混淆的臺灣史 》,
對於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 1830~1899, 法裔美國人, 外交官)、
卓杞篤(?~1872, 排灣族卡羅酋邦的頭目)並不陌生。
李仙得是美方處理(Rover)羅妹號事件的代表,
李仙得之後以該事為契機,1872年3月與清官員商議建造燈塔,
即現在屏東鵝鑾鼻燈的前身(《被扭曲的臺灣史》chap.3)。
同年10月,李仙得因跟美國駐中大使不合,前去日本,
說服日本於1874年發動牡丹社事件(《被混淆的臺灣史》chap.3)。
應該察覺得出他有強烈殖民台灣的企圖心...話說遠了。


過去讀的時候,
沒有特別留意「瑯嶠」(即今日屏東恆春)二字,今天突然間好奇為何它古稱「瑯嶠」?
從字義直觀,看不出有什麼特殊含意;從發音:ㄌㄤˊ ㄐㄧㄠˋ,也頗難想到諧音。
因此,就找較有公信力的網站之說明,如下:
1. 農業知識入口網(註2):
 恆春的古地名,據說有:「瑯嶠」、「娘嬌」、「郎嬌」、「Longkiauw」等。
 其中最常聽到的是:「瑯嶠」,這原本是排灣族原住民對恆春半島這塊土地的稱呼,
 只是翻譯上的不同,例如「Longkiauw」就是荷蘭文的音譯。
 關於「瑯嶠」的字義,有很多說法,而根據原住民的語言來說,
 「瑯嶠」是對恆春半島一種野生「蝴蝶蘭」的稱呼,為什麼恆春半島和「蝴蝶蘭」有關呢?
 因為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前的恆春半島的自然生態環境非常豐富,
 尤其是遍地野生的「蝴蝶蘭」,更是吸引人的目光。
 所以原住民稱這片土地為「瑯嶠」,就是指開滿蝴蝶蘭的土地。
 不過因為後來這裡的蝴蝶蘭太有名了,吸引國內外的人爭向購買,
 整個恆春半島的蘭花被採擷一空,所以也看不到當時美麗的景象了。
 
 也有人認為「瑯嶠」是「琉球」的意思,只是讀音上的不同。
 這個說法是根據歷史上「瑯嶠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民情都不同於後來的排灣族,
 所以認為「瑯嶠族」其實是「琉球人」,是從日本沖繩漂流過海,來到恆春半島居住生活。
 以上幾種來源之說,也透露了恆春地區自古以來多采多姿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2. 維基導遊:恆春(註3):
 恆春的古名「瑯嶠」、「琅𤩝」(臺灣話:Lông-kiau),
 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舊時為琅嶠十八番社。
 十九世紀中葉,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
 於是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地築城牆,並在瑯嶠設縣,是屏東最早的縣治。
 由於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沈葆楨將其改名為「恆春」。
 福建籍上書房總師傅蔡新曾受嘉慶賀壽匾題,「綠野恆春」四字,許為追念同鄉耆老。


所以,「瑯嶠」可能是「蘭花」或「琉球」(註4)。我著實不清楚哪個對。
不過,若以原住民「高砂」的發音是Tako,漢人音譯成「打狗」,
日本人音譯成「高雄」(日文的"高雄"發音是Tako)的地域發音演變邏輯。
我會偏向於相信「蘭花」之說。


附帶一提,依大愛電視台的影片【發現】20140412 - 今昔琅嶠(註5)的介紹。
鄰近「車城」鎮鎮名由來是,最早遷居至此的漢人,
為了抵抗當地原住民騷擾,以「柴」築建城牆,故稱「柴城」。
「車城」、「柴城」台語發音接近。
也有人說:柴牆的抵禦強力不夠,又增加牛車頂上。「車」是取「牛車」之意。挺有趣的。



------------------------------------------------------------------------------------------------------
瑯嶠,台灣屏東恆春之古名,
「蘭花」(瑯嶠是排灣族語的蘭花)或「琉球」(荷語Longkiauw與琉球音近)的意思。
------------------------------------------------------------------------------------------------------


註2:農業知識入口網


註3:維基導遊:恆春


註4:參考資料:琉球的前世今生
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
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今釣魚島西南170公里)時,
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
唐朝編纂《隋書》時,因“虯”意為小龍,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琉球。
至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將該地美名以:琉球,意思是琉璃玉和珍珠球。
日本人稱呼其為“沖繩”的原因,是因為在其《唐大和上東征傳》上記載:
“753年,鑑真東渡到阿爾奈波島。”這個“阿爾奈波”,日本語讀作“Okinawa”,即“沖繩”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