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中地_舊台北五城門※



2018年冬,台北西門舊址碑因前一年(2017年)遭受破壞,重立新碑,
其上有寶成門模型,節錄碑文(註1)如下:
 臺北府城興建起工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呈長方形。
 設五門,東名景福,北曰承恩,西號寶成
 南門有二:一稱麗正,俗稱大南門;一稱重熙,俗稱小南門。
 民國前七年(公元1905年),日本當局藉口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暨下水道敷設,
 限期折除城垣,寶成門當其衝,首遭殃及。其它四城門經有識之士奔走挽救,倖獲保全。


它說舊台北城呈長方形,並有五道門。
我們將上方地圖的五門位置或遺址,連連看,大致得出舊台北城是以:
東邊的中山南路、南邊的愛國西路、西邊的中華路一段、北邊的忠孝西路一段所框起範圍。


現今,五城門僅西門片瓦無存。它是由於日治時期政府下水道工程而被強拆。
餘下四門原本當時也要比照辦理,但拆西門的民意反彈太大,有識之士奔走挽救,因此倖存。
不過,中華民國遷台後,又迎來一次危機。這次不是拆除,而是改建。

1966年(註2),北市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為由,
除了北門外,東門、小南門、南門的閣樓,
從閩式碉堡城樓(註3)改為華北樣式(綠屋瓦的廟堂建築)。
為何"獨厚"北門呢?
其實不然,沒動它的理由是「留著日後拆」,讓出空間搭橋造路。
既然要拆,自然沒必要改造。
可是峰迴路轉,這一留,學者便有了時間爭取保留,並且如願地說服政府,
讓高架道路轉彎夾繞,北門便逃出生天。
到了2016年,市府拆掉周圍所有高架橋(使用率太低之故),
被遮蔽四十年的北門重見天日,即現貌。



-----------------------------------------------------------------------------------------------------------
清朝時的台北城,約為東起中山南路、西至中華路一段,
北從忠孝西路一段,南達愛國西路所框起的長方形範圍。
-----------------------------------------------------------------------------------------------------------




台北市的各座舊城門自日治時代建造以來被列為國定古蹟,
但台北市府在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
將各座城門的城樓由原先的閩式碉堡城樓,改建成仿造中國華北的樣式建築,
僅有北門因預定拆除而逃過一劫。


-----------------------------------------------------------------------------------------------------------
註記:閱讀每日一冷《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的讀書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