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社會_【鏘鏘三人行】對《巨嬰國》的評論

【鏘鏘三人行】(註1)在今年3月13日播出那集,討論這本書。
我覺得他們說了幾個不錯的意見,我將其梳理一番,如下:

◎說話要人相信是有技巧的,包含兩點:
第一點講現象:觀察到的真實。
第二點說本質:提出「框架」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有這現象。

《巨嬰國》裡,說的「現象」有
"構成中國普遍家庭的三元素:經常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註2),沒有個人邊際"等等。
對此,提出的「本質」理論是:
"國民心智年齡停在出生後六個月以內(佛洛依德理論中的嬰兒期)"、"共生絞殺"等等。
有趣的是,讀者說對書有共鳴,
常常對「現象」的描述(可能讀者恰巧最近遇到「現象」),不見得因為說對了「本質」


◎語言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當你講出某一個用語時,就會引導你往那思考。
比如說,你說這人調皮搗蛋得像孩子,跟像猴子,
前者給可愛的想像,而後者卻是野蠻味重。
語言決定我們思考,搭蓋的架子,從某一角度切入,就只能瞧見固定範圍的事相。


◎什麼叫作國民(總全體)性格?
1. 這個國民指誰,怎麼劃分?是根據地域性?根據時間?還是血緣?
 舉個"血緣"有可能影響性格的例子。
 每次母老鼠在吃花生米時就電擊,之後,看到花生牠就抖。
 而這隻母老鼠產下小老鼠也這樣,一見花生就抖。
 再拿母老鼠的卵受精,植到另外一隻母老鼠的子宮,所生出來的小老鼠,依然如此。
 目前推測,電擊記憶存到DNA上,因而(性格)遺傳到下一代。
 所以,作者的"國民"應當界定明確。

2. 作者所提的中國國民現象(媽寶)只存在中國嗎?
 事實上,義大利也有類似的情況,年輕人不工作,在家給媽媽養。

3. 這樣的說法能涵蓋整個民族豐富性嗎?
 不會。而且不應該只看負面,唐德剛教授在《袁氏當國》(註3)上寫道:
 我輩執筆文人,每覺我民族文化只是一大醬缸,骯臟污染之外,一無可取。
 果爾,則吾人對上述千千萬萬之烈士聖賢,又何以交代?
 正因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彭德懷、黃興者流的賢人烈士,
 才能抵銷那些民族敗類、文化渣滓、昏君獨夫、黨棍官僚、
 土豪劣紳和市儈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綿延五千年,末嘗騙來騙去,而至於絕代也。

 言念及此,每於午夜清晨,誠溯舊史,輒至感萬端,有時且垂涕停筆,不能自已。


◎古往今來,很多知識份子都在找全宇宙能共同成立的統一理論,但都失敗了。
因為不論提出什麼多完美的框架理論,總是有反方意見。
我們常有的經驗是,
剛聽到新的理論,順著講者或作者的思路去推導,會覺得"原來是這樣"的訝異,
然而,這種情形至多維持兩週,便覺察有不妥之處,甚至能提出反例。
這就好像《六祖壇經》:「說似一物便不中」。


*****
最後來說說我的看法。
不管是自己想的或是借用別人,每個人看其他人、看世界,自有一套體系。
像作者,他結合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
其順序是:口腔期→肛門期(控制慾)→性蕾期→潛伏期→生殖期。
書中所言的「巨嬰」即第一期。
而在這個邏輯下,「巨嬰」是剛起頭,當然令人感覺幼稚到無可附加。

平心而論,我能接受作者的見解!
但我仍認為觀點有沒有絕對的對錯,不存在任人一種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看法,
並且而想說:框架、語境會"帶風向"。
所以,成熟與幼稚、一般與特殊、獨立與共生等等,全衡量自你的"體系",
這種感覺,很類似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寫的“科技三定律”(註4)吧:
第一條,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條,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第三條,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
註1:《鏘鏘三人行》20170313 心理學書籍《巨嬰國》被禁引發熱議


註2:羅輯語音(2)-倫理-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


註3:唐德剛《袁氏當國》:試比黃留守與彭將軍
我輩執筆文人,每覺我民族文化只是一大醬缸,骯臟污染之外,一無可取。
果爾,則吾人對上述千千萬萬之烈士聖賢,又何以交代?
正因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彭德懷、黃興者流的賢人烈士,
才能抵銷那些民族敗類、文化渣滓、昏君獨夫、黨棍官僚、
土豪劣紳和市儈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綿延五千年,末嘗騙來騙去,而至於絕代也。
言念及此,每於午夜清晨,誠溯舊史,輒至感萬端,有時且垂涕停筆,不能自已。


註4:2017.08.16 羅胖60秒:科技三定律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經寫過“科技三定律”。
當然這不是真的定律了,這是反諷。
第一條,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條,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第三條,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
參考資料:
1. 對於框架:內參-世史-某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歷史研究和現實在三種層面上相互發生關聯。
 A. 事實關聯
  “比如,如果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和伊朗的關係這麼差,
  就需要知道在1979年發生了什麼”。
 B. 模型
  “歷史能夠創造並且檢驗一些模型,
  有些地方的發展有時候可以和另一個地區的貧困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看到這種聯繫,
  這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洞見,你可以利用這個模型思考很多事情”。
  然後你就可以說,這個地方的過程和另一個地方的過程非常相似。
 C. 抽象
  也最難理解,但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如何在使用模型的同時,警惕模型帶給我們的局限性。”
  “這種模型並非化學或者物理公式,是完全確定的,
  能夠導向唯一的結果,人類社會並非如此。
  我們要嘗試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對於某些問題來說,永遠都無法得到答案。
  當我們教歷史的時候,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要對學生很明確地說,
  (1)什麼事情是我們確鑿知道的;
  (2)什麼是我們認為可能是真的但不那麼確定的;
  (3)又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僅僅去猜測的;
  (4)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連假設也做不了的。”
 歷史專業人士應該明確地告訴大眾,
 “這是我知道的,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我知道的原因,
 是的,我意識到有很多漏洞,但我為什麼有自信得出這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