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哲青:閱讀,是人生的預備課>(註1)
是記者訪問謝哲青後整理出的文章,不是採用對話的格式。
小標題為:「閱讀是一場漫長的探尋歷程」云:
不但如此,同一本書裡,
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
更有甚者,同一本書,
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因此,與其說陶淵明「不求甚解」、諸葛亮「觀其大略」、朱熹「熟讀精思」
是這三個人不同的風格,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
讀書到底有什麼方法?或是說,什麼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世界上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只有合適的讀書方法。
懂得合適的讀書方法,就知道對待什麼樣的書,適合用什麼樣的方法。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慣了要「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的說法真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考試制度下,
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
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資料,
也成了擔心成為題庫的可能,於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誦之。
「用功讀書」,其實應該明白的是對待不同的書,
應該用什麼樣不同的「功夫」──
要知道所謂諸葛亮、陶淵明、朱熹的功夫,可以如何交叉運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來讀不同的書,而只知道用力讀書,就是死讀書。
死讀書,就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
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其他硬碟的時候也無從使用起。
然後發現,他們會在自己腦海中擬定一個主題,再去找相關書目,
也因此,只要你開始閱讀之後,無須擔心下一本在哪裡,
因為下一本書的答案永遠就在你眼前這本書上。
等你融會貫通串起來,就是一趟奇特的旅行。
這在郝明義 《越讀者》提過,類似蘇東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註2)。
閱讀之於人生的意義,謝哲青自承:「是陪伴,也是救贖。」
我讀唐詩宋詞,就像是人們遇到人生難題會去廟裡求籤一樣,
詩詞原來也是反映人生百態,
從中印證當下生活,找到一些理解,這些古典文學就是我的詩籤。
在人生中跌跌撞撞的摸索期,書一直是唯一的依靠。
(中略)
文字可以省去我們摸索世界的時間,
是我們類比生命的方式,透過作者的書寫描繪,你可以做好心理準備面對生命的種種變革。
「我不想等到失戀才知道失戀很苦,也不要等到摯愛至親生離死別才明白分別心碎。」
閱讀,是謝哲青人生的預備課,每一本書,都是他佔領的腹地,
沿途開疆沃土,支撐他長久的人生之旅的養分,最終長成智慧之花。
還有一位先生,就是蘇東坡,他的讀書法也是超厲害的。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麼博學,一般人學不學得來。蘇東坡說,可以啊。
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
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只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所有內容;
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
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
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
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
最後,他說了一句,「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這樣的功夫學成了之後,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
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蘇東坡的方法,不是拿來讀八卦雜誌的。
這種閱讀方法,第一,拿來讀一般人覺得複雜又深奧,看來頭都昏了的書,是最好用的;
第二,拿來當主題閱讀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
(請參閱202頁〈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蘇東坡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八面受敵」。「八面受敵」是一種多層次的閱讀。
「八面受敵」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幾種方法的同時使用。
是記者訪問謝哲青後整理出的文章,不是採用對話的格式。
小標題為:「閱讀是一場漫長的探尋歷程」云:
謝哲青的讀書法,也和跑步一樣考驗耐心和耐力。
端看不同書籍的文字密度和深度,重要的書,他會看至少三次:
「第一次看是『觀其大意』,典出諸葛亮,快速地翻看這本書在講述什麼;
第二次看是領略陶淵明的『不求甚解』,開始細細瀏覽抓重點,
看出了興味也跟著欣然忘食;最後則是『熟讀精思』,
典出朱熹,或說是一種『誤讀』,跳脫制式規範,
用自己的思考邏輯去理解書內世界,如果你夠份量,就可以成為一家之言。」,
每天抓緊零碎時間一得空就翻看,消化龐大書量。
「有時候文字密度較低的書,高鐵來回一趟就可以看完了!」
有引號(quotation mark)的,應該是謝哲青原話的大意;
端看不同書籍的文字密度和深度,重要的書,他會看至少三次:
「第一次看是『觀其大意』,典出諸葛亮,快速地翻看這本書在講述什麼;
第二次看是領略陶淵明的『不求甚解』,開始細細瀏覽抓重點,
看出了興味也跟著欣然忘食;最後則是『熟讀精思』,
典出朱熹,或說是一種『誤讀』,跳脫制式規範,
用自己的思考邏輯去理解書內世界,如果你夠份量,就可以成為一家之言。」,
每天抓緊零碎時間一得空就翻看,消化龐大書量。
「有時候文字密度較低的書,高鐵來回一趟就可以看完了!」
有引號(quotation mark)的,應該是謝哲青原話的大意;
沒有引號的,應該是記者的梳理敘述。
我覺得謝先生說的「觀其大意」、「不求甚解」、「熟讀精思」的理論似曾相似。
查了一下,思想出處或許是郝明義 《越讀者》一書中的: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吧,
節錄如下:
有些書就是需要「觀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不但如此,同一本書裡,
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
更有甚者,同一本書,
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因此,與其說陶淵明「不求甚解」、諸葛亮「觀其大略」、朱熹「熟讀精思」
是這三個人不同的風格,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
讀書到底有什麼方法?或是說,什麼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世界上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只有合適的讀書方法。
懂得合適的讀書方法,就知道對待什麼樣的書,適合用什麼樣的方法。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慣了要「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的說法真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考試制度下,
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
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資料,
也成了擔心成為題庫的可能,於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誦之。
「用功讀書」,其實應該明白的是對待不同的書,
應該用什麼樣不同的「功夫」──
要知道所謂諸葛亮、陶淵明、朱熹的功夫,可以如何交叉運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來讀不同的書,而只知道用力讀書,就是死讀書。
死讀書,就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
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其他硬碟的時候也無從使用起。
畢竟是著作,"寫的"會比"說的"細膩。
郝先生將「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熟讀精思」,
套在(1)不同書、(2)同本書的不同地方、(3)同本書的第一、二、三遍,
是因地制宜,較適用於現實狀況。
甚至,我有時候不是在"讀書",而是"查書",
讀讀序言,瀏覽目錄、美其名"觀其大略",
實際上,我僅找我想的"熟讀精思"的部分,其餘的,省略不讀。
*****
在小標題<閱讀,是陪伴也是救贖>有兩個概念,
我不照專訪原文順序,裁成兩段說明。
概念一:擬定主題,再找相關書目
謝哲青提到,很多人問我怎麼讀書,我自己也問了蔣勳、張曼娟等前輩作家,然後發現,他們會在自己腦海中擬定一個主題,再去找相關書目,
也因此,只要你開始閱讀之後,無須擔心下一本在哪裡,
因為下一本書的答案永遠就在你眼前這本書上。
等你融會貫通串起來,就是一趟奇特的旅行。
這在郝明義 《越讀者》提過,類似蘇東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註2)。
同時,也是我前面說:我不是在"讀書",而是"查書"的理由。
我看過不少人介紹這個「讀書招數」,敘述的文字不同罷了,比如:「帶著目的讀書」。
有目的,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收穫。無論是圖心靈慰藉或知識饜足。
概念二:閱讀之於人生的意義,是陪伴,也是救贖
滿溢的好奇心,是將他推向世界的最大動力,也在移動和閱讀當中,讓他看見世界。閱讀之於人生的意義,謝哲青自承:「是陪伴,也是救贖。」
我讀唐詩宋詞,就像是人們遇到人生難題會去廟裡求籤一樣,
詩詞原來也是反映人生百態,
從中印證當下生活,找到一些理解,這些古典文學就是我的詩籤。
在人生中跌跌撞撞的摸索期,書一直是唯一的依靠。
(中略)
文字可以省去我們摸索世界的時間,
是我們類比生命的方式,透過作者的書寫描繪,你可以做好心理準備面對生命的種種變革。
「我不想等到失戀才知道失戀很苦,也不要等到摯愛至親生離死別才明白分別心碎。」
閱讀,是謝哲青人生的預備課,每一本書,都是他佔領的腹地,
沿途開疆沃土,支撐他長久的人生之旅的養分,最終長成智慧之花。
他的「陪伴、救贖」是說:
書像解籤詩,讓他找到解答,心頭有依靠,度過摸索的跌跌撞撞。
書像解籤詩,讓他找到解答,心頭有依靠,度過摸索的跌跌撞撞。
我以為的「陪伴」,是曉得有人和我心有戚戚,我並不孤單,
而該怎麼做,參考他們怎麼處置後,自己決斷。我猜謝先生也相同,不全然依書照搬。
他的「人生預備課」多指人之必然,如同:生離死別是必然。
注意當前,且知道人的一生不只是當前的片段....
然而,我想不須將人生想得如此傷感幽闇,專看如何準備承受苦難。
不如再來一句: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珍惜人生美好與懷抱理想,也可以把生命當作藝術品來活吧,哈哈。
-----------------------------------
註2:
§這段值得一提§
網路上沒有和這三個人並陳,事實上應該列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先生,就是蘇東坡,他的讀書法也是超厲害的。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麼博學,一般人學不學得來。蘇東坡說,可以啊。
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
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只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所有內容;
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
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
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
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
最後,他說了一句,「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這樣的功夫學成了之後,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
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蘇東坡的方法,不是拿來讀八卦雜誌的。
這種閱讀方法,第一,拿來讀一般人覺得複雜又深奧,看來頭都昏了的書,是最好用的;
第二,拿來當主題閱讀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
(請參閱202頁〈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蘇東坡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八面受敵」。「八面受敵」是一種多層次的閱讀。
「八面受敵」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幾種方法的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