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古籍_論語_<顏淵>1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11(註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人不知的名句,就不譯為白話。
而這何其偉大、光明、正確又淺顯的道理,有點說了等於白說,
齊景公在孔子未言之前,豈會不曉?這就很大概率是意所有指。
又,句子這般簡潔,若非紀錄者精煉,
那便是孔子點撥一二,齊景公已了然於心,自不多言。

從史記的<孔子世家>(註2):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鬬雞故得罪魯昭公,
 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


對話時間在孔子35歲(註3),西元前517年(註4),即魯昭公二十五年、齊景公三十一年。
魯國權臣三桓(註5,魯桓公的庶出後人)
得罪魯昭公(我覺得昭公本就不爽三桓把持朝政,借題發揮),
兩方起興兵殺鬪,最終昭公敗逃到齊國,孔子跟隨而去,因此機緣逢遇齊景公。
我以為,孔子所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魯國之事。
三桓是臣不臣,某個程度上,魯昭公是君不君。
而父不父,子不子,牽強地講,可以回溯到魯桓公,種下三桓的禍患。


然而,我見多數人認為,既然是景公問「政」,問的應當是齊國政治。
而此時,百年後要取代姜(氏)齊的田(氏)齊,已顯苗頭,慢慢壯大。
這可讀史記<齊太公世家>(註6)的齊景公九年,即魯昭公三年、西元前539年(註7):
 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
 「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在此預言的160年後(註8),發生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
 西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西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於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台。
 史稱田陳代齊。

這樣的話,孔子看得超遠,
他的「君君、臣臣」是提醒齊景公,好好處理田氏問題,別落得魯昭公的下場。
不過,這難以解答為何講「父父、子子」。或許是文辭的「對句」吧?


我高中老師講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背景故事時,"另闢蹊徑",
對「三桓」隻字不提,更別說「田氏代齊」,他說:
「有一天,孔子拜謁齊國國君,正好撞見他跟兒子玩騎馬打仗,
 國君跪爬在地,他兒子跨坐其背,十分不雅。國君看到孔子,才不好意思,起身相迎。
 之後對談中,孔子說了那話。」

我努力找此事依據,推測是《春秋左傳》<哀公六年>(註9)「孺子牛」的典故:
 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主角是齊景公與他兒子晏孺子(註10),或稱荼、安儒子。
話說某日,齊景公銜繩扮牛,給兒子晏孺子牽。不幸發生意外,扯斷了齊景公的牙齒。

若我們想讓孔子目睹「牽牛」那一幕,據史冊來拼湊答案,
那麼,必先使孔子見齊景公時,晏孺子仍年幼。
由於「西元前490年(註11),即魯哀公五年、齊景公五十八年。
   齊景公死,傳位給未成年的晏孺子。
   西元前489年(註12),即魯哀公六年、齊晏孺子元年。
   晏孺子在位僅10個月,被田乞所弒。」,
至多只能回推西元前489年的前15年內,目前最有可能是夾谷之會,
時間為西元前500年(註13),即魯定公十年、齊景公四十八年。
不過,這是湊出來的,不代表事實如此。



----------------------------------------------------------------------------------------------------------------------------

註1<顏淵>11


註2:



註3:孔子年譜


註4:西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齊景公三十一年


註5:三桓
三桓,指魯國歷史上三個為魯桓公後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
三桓濫觴於魯莊公時期(前693年-前662年)。
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太子同繼承魯國國君,即魯莊公;
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孟孫氏、仲孫氏、孟氏)、
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
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孫氏、季氏)
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其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
由於該三家皆為魯桓公之後,所以被稱為三桓或魯三桓。


註6:<齊太公世家>


註7:西元前539年:魯昭公三年、齊景公九年


註8:《悟学.第144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史記》:田完本名陳完,陳國公子,因陳國內亂而逃亡齊國改名田完,
其八世孫田和奪取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作品出自《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16卷。

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
指中國戰國初年陳國田氏後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齊威王始稱齊王)的事件。 
《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呂齊以及田齊的興衰史。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
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於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台。
史稱田陳代齊。


註9:

3. 孺子牛
孺子指春秋時齊景公的兒子荼,因景公曾銜繩假扮為牛,使荼牽行,故稱為「孺子牛」。
典出《左傳.哀公六年》。後比喻父母疼愛子女或甘願做公僕,為群眾服務的人。


註10:晏孺子
田乞(陳乞)發動宮廷政變,將安孺子安置於駘,隨後將其弒殺,逐安孺子母芮子,
與諸大夫另立年齡較長的公子陽生為新君。安孺子在位僅十個月而亡。


註11:西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齊景公五十八年。


註12:西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齊晏孺子元年


註13:西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齊景公四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