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一視頻(註1,如上),講明初政府數次將山西百姓移往其他省份屯田,
移民後代皆自稱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或大槐樹老鸛窩、或洪洞大槐樹(註2),
總不離"大槐樹"三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見另一篇文章<移民大揭密>(註3)為了證明此事為實,一一列出證據。
其中一項提到元朝末年跟著朱元璋起義的胡大海(?-1362年,註4),
說他為復仇而濫殺無辜,是直接導致中原人口驟減不足的元兇。
然而,我讀小說《大明英烈傳》(註5),不見其殘暴;
又閱覽《明史》中的胡大海列傳(註6),此是清朝人所修(相對客觀),
也沒指出他攻下城池後,對人民有任何燒殺掠奪的罪行。
反而兩書都說到胡大海善於治軍,告誡所轄將兵,不可對百姓做三件事:
不可以殺,不可以強搶民女,不可以毀壞、縱火燒屋。
至於徵糧,打戰再所難免,且不論之。
所以,說胡大海報仇很離譜,致使我十分懷疑"大槐樹移民說"的真實性。
後來,我找到我比較信任的自媒體:大象公會,對"大槐樹移民說"所寫的文章(註7),
一一反駁了<移民大揭密>的"證據"。
先說結論吧!
我認為大象公會所言比較可信,真相應該是:
1. 山西向各處移民,確有其事。
2. 移民集合點不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樹,移民不見得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
(明朝的正史沒提過大槐樹、老鸛窩)
3. 時代久遠,移民後裔對先祖原籍早已遺忘,
以及非移民的土著想攀附漢族血統(可以地位提升),
見"大槐樹移民說"故事豐富、知名度高又好記,便附會上去。
下面,我節選歸納大象公會駁斥"大槐樹移民說"的四個論點。
為了標示方便,"支持"大槐樹移民說者,稱為「正方」(綠色字);
"不支持"大槐樹移民者,稱為「反方」。
一.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正方:
元末,黃淮屍骨遍於野。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
其中一項提到元朝末年跟著朱元璋起義的胡大海(?-1362年,註4),
說他為復仇而濫殺無辜,是直接導致中原人口驟減不足的元兇。
然而,我讀小說《大明英烈傳》(註5),不見其殘暴;
又閱覽《明史》中的胡大海列傳(註6),此是清朝人所修(相對客觀),
也沒指出他攻下城池後,對人民有任何燒殺掠奪的罪行。
反而兩書都說到胡大海善於治軍,告誡所轄將兵,不可對百姓做三件事:
不可以殺,不可以強搶民女,不可以毀壞、縱火燒屋。
至於徵糧,打戰再所難免,且不論之。
所以,說胡大海報仇很離譜,致使我十分懷疑"大槐樹移民說"的真實性。
後來,我找到我比較信任的自媒體:大象公會,對"大槐樹移民說"所寫的文章(註7),
一一反駁了<移民大揭密>的"證據"。
先說結論吧!
我認為大象公會所言比較可信,真相應該是:
1. 山西向各處移民,確有其事。
2. 移民集合點不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樹,移民不見得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
(明朝的正史沒提過大槐樹、老鸛窩)
3. 時代久遠,移民後裔對先祖原籍早已遺忘,
以及非移民的土著想攀附漢族血統(可以地位提升),
見"大槐樹移民說"故事豐富、知名度高又好記,便附會上去。
下面,我節選歸納大象公會駁斥"大槐樹移民說"的四個論點。
為了標示方便,"支持"大槐樹移民說者,稱為「正方」(綠色字);
"不支持"大槐樹移民者,稱為「反方」。
一.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正方:
元末,黃淮屍骨遍於野。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
山西移民首當其衝。洪洞地處晉南,古官道從大槐樹通過。
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
因為洪洞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樹成為尋根問祖之地。
山西《洪洞縣志》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
山西《洪洞縣志》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
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
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
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
反方:§我結論的2, 3點§
1. 把大槐樹作為移民集合點的說法很難站得住腳。據《明史》、《明實錄》,明初因中原地區迭遭戰亂、人口銳減,
先後從山西移民18 次,
但只有6條記錄提到從洪洞縣所屬的平陽府移民,洪洞集中移民的說法不見於正史。
況且,洪洞位於山西西南,
挑選此地集中晉東、晉北移民再遷往東北方向,也顯得過於折騰。
2. 《明實錄》中關於從山西移民的記載,洪洞地方志裡同樣缺少相應記載。
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洪洞縣志》修訂於明朝萬曆年間,
離移民時代不算太遠,但全書沒有任何地方提及移民,更沒有提到過大槐樹、老鸛窩。
相反,書中提到,洪洞縣到1449 年才修築了簡易土城牆,
當時的人口數量不像經歷過大規模移民。§目前《洪洞縣志》是民國後修的§
3. 唯一白紙黑字的證據就是族譜,但由於修譜時間較晚,
3. 唯一白紙黑字的證據就是族譜,但由於修譜時間較晚,
並不是可以直接採信的史料,何況大多數提到祖先來自洪洞的族譜或墓碑,
後面的具體地名大都省略、磨損,附會的可能性很大。
學者趙世瑜通過實地調查找到了不少例證,
如河南濟源南水屯村的張家祠堂,牌位和祠堂簡介均稱祖上來自洪洞,
但撰寫於1425年,移刻於乾隆年間的祖宗墓碑卻明確墓主為“濟源之世家”,
也就是當地土著。
此外,他還發現大槐樹、老鸛窩這些地名在清朝中葉才大量出現於族譜記載。
此外,他還發現大槐樹、老鸛窩這些地名在清朝中葉才大量出現於族譜記載。
而越晚近的族譜,吸收的民間傳說也越多,導致祖宗經歷幾乎雷同——
李、錢、祝、牛、楊諸氏都聲稱祖先在遷徙時砸破大鍋,幾兄弟每人拿一塊碎片為記。
4. 真正塑造大槐樹認同的,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緊張的族群關係——
4. 真正塑造大槐樹認同的,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緊張的族群關係——
“無根”的移民後裔也好,不清楚自己祖先是否為漢人的所謂“土著”也好,
正方:現址
反方:
1. 雖然晚清時期大槐樹傳說已廣為流傳,
但在洪洞本地,大槐樹長期不見遺址,當地居民亦語焉不詳。
直到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賀柏壽等人出資興建古大槐樹遺址,
並改造傳說,寫成書稿正式出版,大槐樹終於有跡可循。
2. 景大啟在碑記中宣稱“古大槐樹在敝莊廣濟寺之西,即世所謂遷民處也”
2. 景大啟在碑記中宣稱“古大槐樹在敝莊廣濟寺之西,即世所謂遷民處也”
但是,明初的廣濟寺當時已經遷址,
重建古蹟的記錄裡也承認選址依據只是“故老之傳聞”。§地點不可靠§
3. 明初山西移民與大槐樹的關係,也被賀柏壽的碑記確定下來。
賀柏壽承認明初移民並不都是洪洞人,
但又說當時“洪地殷繁”,每次遷徙都有洪洞人參與。§矛盾,人不確定§
至於大槐樹,則是“薈萃之所”,民間故事中明政府拐騙移民的說辭被去掉了,
而移民集中地的功能仍歸於它。
4. 1916年,洪洞縣志修志,纂修者韓垌第一次把大槐樹寫進了地方誌中,
不過在提及大槐樹為集合之所時,用了“傳聞”二字;
對“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的情況也沒有隱瞞。
5. 更高明的旁證尋覓者是1921年為《洪洞古大槐樹志》作序的趙戴文,
他在其序文中稱大槐樹移民說“但不見諸史,惟詳於譜牒”。
這既是事實,又把大槐樹故事的依據牽繫到眾多家族譜系的記錄中。
隨著《洪洞古大槐樹志》和兩年後更大規模的《增廣山西洪洞古大槐樹志》刊印出版,
他的觀點也廣為歷史學家採納,持續影響至今。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這傳說的由來§
三.「解手」的由來、小腳趾甲兩瓣是大槐樹後裔
正方: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居民被强制迁移,途中官兵紧缚其手防止逃跑。
三.「解手」的由來、小腳趾甲兩瓣是大槐樹後裔
正方: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居民被强制迁移,途中官兵紧缚其手防止逃跑。
先是“大綁”,導致行走速度很慢。
後改成“小綁”,即每人只綁一隻胳膊,幾十個人連在一條繩上。
誰要大便或是小便,就懇求差人:
“請大人把我的手鬆開,我要大便或小便。”
後簡便成“請大人給我解開手”、“請給我解手”、“解手”。
如今,很多地方將大、小便說成是解手。
和解手相似,由於胳膊長時間反綁,漸漸地麻木了。也就習慣了背著手走路。
反方:
1. 由於宋元話本中“解手”一詞早就出現。
反方:
1. 由於宋元話本中“解手”一詞早就出現。
2. 背手、小腳趾甲兩瓣其實是包括朝鮮人在內的東方人普遍特徵。§這不是山西人特徵§
3. 解手、小腳趾甲兩瓣是全國移民通用的說法。
聲稱先祖是“江西填湖廣”的湖南、湖北人也有小腳趾甲兩瓣的區分法。
而連"解手",顧頡剛認為是江西填湖廣的證明。
四.胡大海復仇
正方:
胡大海後參加朱元璋農民起義軍,為朱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朱元璋登基後賞群臣,胡大海只求到河南報仇。
朱元璋躊躇再三勉強答應,但“只准殺一箭之地”。
胡大海帶兵前往林縣,正巧老雕飛過,他一箭射中老雕屁股,
老雕飛遍全縣,大海帶兵殺遍全縣。
一時,林縣血流成河。朱元璋大怒但念及舊臣,下令他從洪洞大槐樹移居河南。
反方:
把胡大海、常遇春這兩名色目人描繪成人獸雜交生下的殺人魔,
聲稱先祖是“江西填湖廣”的湖南、湖北人也有小腳趾甲兩瓣的區分法。
而連"解手",顧頡剛認為是江西填湖廣的證明。
四.胡大海復仇
正方:
胡大海後參加朱元璋農民起義軍,為朱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朱元璋登基後賞群臣,胡大海只求到河南報仇。
朱元璋躊躇再三勉強答應,但“只准殺一箭之地”。
胡大海帶兵前往林縣,正巧老雕飛過,他一箭射中老雕屁股,
老雕飛遍全縣,大海帶兵殺遍全縣。
一時,林縣血流成河。朱元璋大怒但念及舊臣,下令他從洪洞大槐樹移居河南。
反方:
把胡大海、常遇春這兩名色目人描繪成人獸雜交生下的殺人魔,
緣於故事背後的漢人排外心理。
對於胡大海的事,我還想多說兩句,
第一,在朱元璋還沒登基,胡大海早已身故。
第二,那麼能射,要不射一支能中鳥屁股還能飛的鳥,給我看看。
---------------------------------------------------------------------------------
註1:壹讀視頻 163 為什麼山東、河南、河北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山西人?
§這是我第二次引用壹讀視頻,他的題材很有趣,日後還會繼續飲用。§
註2:
1. 百度百科:大槐樹人
2. 百度百科:大槐樹祭祖習俗
3. 維基:洪洞大槐樹移民
關於元末明初中原人口驟減的解釋:
明朝開國大將胡大海年輕時曾在河南乞討,由於受當地人辱駡,懷恨在心,
功成名就後便想去河南報仇雪恨。朱元璋批准他只可殺「一箭之地」,
誰知胡大海一箭射中雁尾,大雁一飛千里,胡大海一路向北殺得河南山東幾乎沒有人煙。
註4:維基:(元朝末)胡大海
胡大海軍紀嚴明,曾說:「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毀廬舍。」
...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之見聘也,大海實薦之。
§劉基、宋濂、葉琛、章溢都是胡大海推薦的人§
註5:明朝郭勳《大明英烈傳》
§沒有一箭之地復仇的情節§
註6:
1. 《明史》卷133
2. 《明史》: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註7:為什麼北方人的祖籍都是大槐樹|大象公會
過往研究似乎都有意無意忽略了一個漏洞:
為數如此龐大的移民,怎麼都出自一個小縣城,還都以一棵樹或一個鳥窩做標記?
張青的解釋是,移民不全是洪洞人,大槐樹只是各地移民集合點,
(反方)為什麼很多人的祖籍是山西大槐樹村?有哪些姓氏從此遷出
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洪洞縣志》修訂於明朝萬曆年間全書沒有任何地方提及移民,
更沒有提到過大槐樹、老鸛窩。
大槐樹、老鸛窩這些地名在清朝中葉才大量出現於族譜記載。
而越晚近的族譜,吸收的民間傳說也越多,導致祖宗經歷幾乎雷同——
李、錢、祝、牛、楊諸氏都聲稱祖先在遷徙時砸破大鍋,幾兄弟每人拿一塊碎片為記。
雖然晚清時期大槐樹傳說已廣為流傳,
但在洪洞本地,大槐樹長期不見遺址,當地居民亦語焉不詳。
直到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賀柏壽等人出資興建古大槐樹遺址,
並改造傳說,寫成書稿正式出版,大槐樹終於有跡可循。
(正方)歷史首次揭開: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真相
(正方)山西洪洞大槐樹劉氏移民 §寫山西,沒寫洪洞、更沒有所謂的大槐樹§
(1)《明太祖實錄》卷11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於風陽屯田”。
(2)《明太祖實錄》卷131載:“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餘戶,悉還為民”。
(3)《明大祖實錄》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
今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顯少……上訪戶部侍郎楊靖曰:…
山西民眾,宜如其言。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
往新德(豫)、真定(冀)、臨清(魯)、歸德(豫)、太康(豫)等處間曠之地,
今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4)《明大祖實錄》卷197載: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後軍督朱榮奏:
山西貧民徒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5)《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
上以河南彰德、衛平、歸德,山東臨清東昌諸處土宜桑棗,民少而貴地利,
山西民眾地狹故多貧,乃命後軍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願徒者,
驗丁佃田,其冒名多佔者,罪之。復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給山西民兵十萬人,鈔各三十錠,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國公馮勝等籍民兵還。
先是上遺勝等往太原、平陽選民丁立都伍,置衛屯田,至是還以所籍之數報之……
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禮還京。
先是命恰等往諭山西民願徒居彰德者聽。
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計今年收谷粟麥三百餘萬石,棉花千—百八十萬三千餘斤,
見種麥苗萬三千一百八十餘頃。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貧者少矣”。
(9)《明大祖實錄》卷236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
甲寅譴使救晉王桐,發山西都指揮使司屬衛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明太宗實錄》卷21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
先是刑部尚書鄭賜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等上言……
北平、永平、遵化等處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
其餘有犯俱免,免杖編成里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
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11)《明太宗實錄》卷12下裁: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戶部遣官核實出西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
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2)《明太宗實錄》卷31裁永樂二年九月
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
(13)《明太宗實錄》卷37載:
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實北京。
(14)《明太宗實錄》卷40載:
“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
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明太宗實錄》卷49載:“永樂五年五月,
命戶部從由西(山西?)之平陽、澤、瀾,山東之登萊好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
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六鬥”。
(16)《明太宗實錄》卷103載: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餘戶於保定州,免賦役三年”。
(17)《明太宗實錄》卷106載,
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
“本處地孬且窄,歲屢不登,衣食不給,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真定、冀州、
南宮等寬閒之處,佔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