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風俗-石翁仲:陵墓神道旁的雕像※


陵墓神道旁矗立排列的石雕像,我小時候聽到是稱它們「石俑」。
近來,才得知它們現在被叫成「石像生」。
找不到何時何人起這名的,但從字義,倒蠻容易理解的,此石刻得栩栩如生(像生的)。
後來,又聽聞它另有別名:「石翁仲」。字面上不好理解,這得查典故了。


「石翁仲」的「翁仲」或許是個人名,
關於他的(網路)資料不多,並且於正史中,未曾載記。
假如是人名,我偏向於認為,他應該是古人虛構出的人物。

維基(註1)說,「翁仲」最早出現於(東漢)高誘對《淮南子·氾論訓》的一條註釋。
該條在解釋秦朝鑄造的「金人(或稱:銅人)」,它說:
秦皇帝在位的第二十六年,才剛兼併天下,有"長人"現身在臨洮(地名),
高五尺,足跡長六尺,於是依著他的形象鑄造金人(銅人),名為「翁仲」或「君何」。

之後的《漢書·五行志》(註2)也提到此傳說,而這有三點可談:
第一點,秦皇帝,即秦始皇,於史記(註3)記載,有鑄造12金人,立於咸陽城宮廷中。
第二點,即使真有十二金人,但不表示「翁仲」存在,畢竟前面講過,中國正史,查無此人。
    要用高誘之說證明,恐怕孤證不證。
第三點,十二金人和陵寢石雕扯不上關聯。一者在活人城中,一者在死人墓邊。

因此,我個人覺得  :「十二金人」和「(石)翁仲」當屬不同兩件事吧!


*****
維基(註1)又講,
到了明朝,有人對「翁仲」的故事加以渲染,「翁仲」還多了一個姓氏"阮"。
《明一統志》卷90寫:
秦始皇派他,阮翁仲,守臨洮,匈奴被震攝到不敢入侵。
他身故後,始皇令人按他身形造銅像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來使見著,以為他仍活著。
可是,這樣說是有問題的。

臨洮,位於今日的甘肅省岷縣,秦朝時,與其接壤的外族是羌,見下圖。
匈奴和羌,還隔著一個月氏(註2),
阮翁仲離匈奴太遠,震攝之說,不太可能為真,阮翁仲之有無,亦是。

據說阮翁仲的事蹟被記在越南神話裡,我想是由於他姓"阮"的緣故吧!
有學者(註1)說:這麼做是為了強化獨立的越南文化傳統的民族主義,藉以激起民族的自信心。


*****
若「翁仲」不是十二金人,也不是秦始皇麾下身軀偉岸的大將,那它是什麼?
根據近代學者作的研究(註4):
 翁仲是漢以後受到草原民族影響出現在陵墓前神道兩側的石刻人像之名,
 草原民族的此類石像被一些學者稱作「突厥墓前石人」、「亞歐草原石人」等。
 而(學者)李零則進一步認為,
 「翁仲」一名可能是外來語(參考蒙古語ongon翁袞「偶像」,突厥語oŋžia)

這才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吧!




--------------------------------------
1. 「翁仲」一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氾論訓》東漢高誘對
「秦之時,高為台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道,鑄金人」一句的注釋,
說:
「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
 其高五丈,足跡六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
[中華哲學書電子計畫有高誘《淮南子》註釋本:淮南子 -> 淮南子五 66 /102 ]

[附帶說明:
顧炎武的《日知錄》卷25也談到「翁仲」、「君何」二詞。
 《淮南子》註:「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桃,其高五丈,足跡六尺。
 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今人但言翁仲,不言君何。]

2. 明天順年間的《明一統志》卷十九,「阮翁仲」這一人物突然出現:
「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人當如是邪?』
遂入學究書史。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秦以為瑞。
翁仲死,遂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
此後1595年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天啟年間廖用賢的《尚友錄》、
清康熙年陳夢雷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時編的《四庫全書》等書均因襲了這個故事。
[維基寫錯,是卷90,而不是卷19。如右:明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90]

3.有學者認為,阮翁仲傳說是從越南的李翁仲傳說傳播而來,
而越南的李翁仲傳說又是根據《淮南子》高誘注演繹想像而來,
是強化獨立的越南文化傳統的民族主義的產物,藉以激起民族的自信心。


1. 據《漢書·五行志》說,
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時,在秦的邊地臨洮一帶,出現了十二個身高五丈,
足跡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以為這是吉祥的徵兆,
於是按照這十二個巨人的模樣,銷毀了天下兵器作成銅人(事又見《淮南子·氾論訓》高誘注)。
其實,十二個銅人出於臨洮只是傳說而已,不可能實有其事,
而這個傳說又是從先秦有關“長人”、“長狄”的傳說深化而來的。
屈原時代就有了“長人”的傳說,《天問》問道:“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據王逸、洪興祖和朱熹等人的注,可知“長人”即“長狄”。
[《漢書·五行志》沒有"翁仲",凡正史都沒有]

2. 短片有講:臨洮和羌人接壤,羌與匈奴,隔一月氏。

3. 至於陵墓前石人像稱翁仲始於何時很難確知。
 柳宗元詩《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說“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這里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可見至少在唐代已將墓前石人稱為“翁仲”了。


文獻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史記索隱》按:“二十六年有長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像之。”
陳直《三輔黃圖校注》三輔黃圖卷之一: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
《長安志》引《三輔舊事》雲:
 “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又云:
 “坐高三丈,銘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漢書·王莽傳下》:
 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
 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云: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
《關中記》云:
 董卓壞銅人,馀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
 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過秦論》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我讀的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也談及金人]


註4:

(1)翁仲是誰?從何而來?翁仲的身份沒有那麼明確的記載,東漢以前的中原文獻里沒有「翁仲」一名,直到東漢時期,高誘注本的《淮南子》中才有提到:「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其高五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這樣看來,似乎在當時高大力士形象的銅人被叫做「翁仲」或「君何」。

(2)《晉書·五行志》記載:「景初元年(曹魏明帝年號即公元237年),發銅鑄為巨人二,號曰翁仲,置至司馬門外,案古長人見,為國亡。長狄見臨洮,為秦亡之禍。始皇不悟,反以為嘉祥,鑄銅人以象之。魏法亡國之器,而於義竟無取焉。蓋服妖也」。這段文字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的是,晉人對翁仲的看法與前朝相反,認為翁仲並非祥瑞而為服妖,認為長狄(西方胡人)現身臨洮(現甘肅省臨洮縣)本是亡國之禍,始皇帝不僅不悟,反而以為祥兆,鑄造胡人銅像守護宮門,魏明帝效法始皇帝將這種亡國之器立於司馬門外,顯然是服妖之災。奇怪的是,晉人之後卻沒有人受到晉人指責翁仲為「服妖」的影響,仍舊把翁仲看成守護神,並最終成為「墓前石人」。

(3)目前學界對於「翁仲」仍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他是秦漢時期塞外匈奴的祭天神像,漢代才引入漢族地區,因為翁仲本身的發音與蒙古語中的偶像(Ongon)、突厥語中的鬼神(Ogzia)非常相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