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聽長輩講:
「活人的要用陽刻,死人要用陰刻,
你看我們用的印章都是陽刻,而墓碑都是陰刻。」
因此,我一直這麼以為,跟人聊到,也如是說。
直到後來看到「北碑南帖」之說,興了疑念。
一查網路,第一篇就指正:那是謠傳、胡扯。
又見維基的條目:篆刻(註1)。上面範例,就有人名的陰刻;
亦有網路文章說:「秦漢時期的印,普遍是白文(也就是陰刻)」(註2)。
有種打臉的感覺,哈哈
個人覺得,不應該說成「陽刻」和「陰刻」,而稱「朱文」與「白文」才準確。
因為朱文之印,(過印泥)蓋在紙上,字真是紅的;
而白文之印,蓋出來的字,則是白色。
好理解、好區別,也就不會在「陰陽」作過多的遐想了。
順道我還搜尋「中華民國之璽」(註3)和「總統之印」(註4)的資料,
兩個皆朱文,刻印者分別是王褆和吳樸堂,王是吳的老師。
註3:
(2)中華民國「國璽」之謎,緬甸買玉,名家雕刻,最後卻成了擺設!
劉雲逵任監工助理,技正王褆負責監工並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負責刻印工作。
吳樸堂於1946年擔任總統府印鑄局技正。
「活人的要用陽刻,死人要用陰刻,
你看我們用的印章都是陽刻,而墓碑都是陰刻。」
因此,我一直這麼以為,跟人聊到,也如是說。
直到後來看到「北碑南帖」之說,興了疑念。
一查網路,第一篇就指正:那是謠傳、胡扯。
又見維基的條目:篆刻(註1)。上面範例,就有人名的陰刻;
亦有網路文章說:「秦漢時期的印,普遍是白文(也就是陰刻)」(註2)。
有種打臉的感覺,哈哈
個人覺得,不應該說成「陽刻」和「陰刻」,而稱「朱文」與「白文」才準確。
因為朱文之印,(過印泥)蓋在紙上,字真是紅的;
而白文之印,蓋出來的字,則是白色。
好理解、好區別,也就不會在「陰陽」作過多的遐想了。
順道我還搜尋「中華民國之璽」(註3)和「總統之印」(註4)的資料,
兩個皆朱文,刻印者分別是王褆和吳樸堂,王是吳的老師。
-------------
註1:維基條目:篆刻
註2:
(1)何謂陰刻?
就文字而言,自秦統一文字,漢朝定下印章體制時,並無陰陽之別,只有朱、白文之說,
就是現在蓋在紙上的字是白色的,就是白文。印章蓋在紙上面字是紅色,就是朱文。
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白色字就變成陰文,紅色的字變成陽文,
然後又演變成陰文是陰宅用的,陽文是用在陽宅,
如此穿鑿附會之下,把所有白文全部變成陰文,只適用在陰宅?
其實,這是一件很重大的錯誤。
其實,這是一件很重大的錯誤。
假如陰文是白文的話,從漢朝到現在的帝王將相皆用白文官印。
沒有錯,這些皇帝都死了,但是,他們活著的時候,就用白文印章在決策於天下。
(2)篆刻初學者對朱白文認識的一個誤區
漢印確實大多數是白文,那是因為封泥的需要。
漢印確實大多數是白文,那是因為封泥的需要。
技正王褆負責監工並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擔任篆刻工作。
這裡要專門介紹一下王褆其人。王褆(1878-1960 )初名壽褀,
字季維、福盦、屈瓠,別署羅剎江民,晚年自號持默老人。
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西泠印社的創辦者之一。
凡鐘鼎、籀書、隸書、楷書無所不精,尤通曉治印。
他喜歡收集印章,自噱為「印傭」。
民國初年曾在北京政府印鑄局任技正,
袁世凱的「中華民國之璽」,六個篆字就出自他的手筆。
此次王褆使出渾身本領,書寫了「中華民國之璽」幾個字,
與北京政府的玉璽篆字風格有異,更見功力。
劉雲逵任監工助理,技正王褆負責監工並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負責刻印工作。
註4:維基:中華民國總統之印
首枚總統之印篆刻出自中華民國國璽篆刻者王褆的學生吳樸堂之手,吳樸堂於1946年擔任總統府印鑄局技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