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藝術_箭頭廣告

現在生活,可以瞧見形形色色的廣告,
網路的影頻音頻、路上走的公車、計程車,大街小巷的看版、發送的傳單。
假如科技退個五十年、一百年,廣告的型態是怎樣呢?

馬未都在他自頻道(註1)講過他小時候的見聞,
遠遠聽小販的鑼鼓吆喝,便能曉得在兜售什麼,作何生意。
此即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廣告呈現。
假如時間推前一些,清朝、明朝、宋朝呢?
理應像<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所見店名,作成的招牌或旌旗,
如,孫羊正家(出現在<清明上河圖>)、
遇仙正店、高陽正店(這兩個出現在《東京夢華錄》)等等(註2),而若追溯更古遠呢?



我在房龍《人類的故事》裡讀到,
依目前考古成果,人類最早的廣告,是一個箭頭圖案。
那是一個妓院廣告,箭頭用為指示方向。然而,箭頭?箭頭不就長這樣「→」,
這麼少的信息量,如何讓途經的成年人(必須強調是成年人)一目了然?

我所找到對「箭頭」的起源,和《人類的故事》描述一樣的資料,
有一篇(註3)是這麼寫:
 用箭頭表示方向,源於古希臘的腳印和中世紀的手指指向。
 古希臘城市以弗所(Ephesus)中可見腳印指向,
 人們將腳印和女人的臉刻在地面上指明妓院的方向。
 中世紀標識及早期印刷文本中使用「☞」表示指示標或讀者標記重要內容的標誌。
 一些人認為這些始於12世紀,14和15世紀時在義大利非常流行。
即便它千真萬確,依舊難以解答我的疑惑(這麼少的信息量,如何讓途經...),
不過至少曉得這「箭頭」在Ephesus。


下圖是我所找到最清晰的照片(註4)。怎麼看,都搞不懂從此圖怎麼演變成箭頭。哈哈。
照片持有者對它的說明如下:
 最早的一個指示方向的信息發現在古希臘,
 公元1世紀左右,是以腳趾的方向來指示一個本地的妓院。
 運用一個腳,和一個女人頭像圖像來表明。腳的圖形被默認為指路的標誌。
文中所言的古希臘,是大希臘文明圈的概念,依今日國界,它則在土耳其境內(註4)。



雖然大家了解廣告用意,但由於它是一張圖形,對圖形的解讀,仍存在歧見。
ephesus guide(註5-1)寫:
An advertisement which was made on the pavement 
shows the direction of the Brothel on the Marble Road also. 
The story of this pavement is the lady on the pavement who also owner of the house says 
if your heart is empty and you have money, follow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to go to Love House.
(假如你心靈空虛且有錢,沿著路的左側來...Love House.)

Ephesus官網寫(註5-2):
On the marble road, there are some drawings believed to be an advertisement of the Brothel. 
This advertisement is known as the first advertisement in history. 
There is a footprint on the advertisement, one finger showing the library, 
and other showing the brothel. 
The known explanation of this sign is that the footprint shows that one should turn at that point; 
the woman's head symbolizes the women waiting in the Brothel 
and the heart shows that the women are eager for love.
(重點有,這是歷史上第一則廣告;腳印在指示方向,怎麼轉進巷口;
 女人頭像,則是有女子在青樓等你;而心的圖案,代表女子對愛的渴望。)

亦有人寫(註5-3):
 如果心靈空虛,請比對腳印,超過腳印的人表示已經成年,
 可以帶著錢幣,循著箭頭指示示的方向,就可以找到美女,
 獲得心靈的滿足,這是1800年前最先進的廣告。

就全當參考吧~總之,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廣告,是沒爭議的。



------------------------------------------------------------------------------------------------------------
註1:觀复嘟嘟 第44期 : 廣告那些事兒


註2:
(1)圖片出處:<清明上河圖>
(2)《清明上河圖》:有趣都藏在細節里
(3)《東京夢華錄》
(4)從《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經濟


註3:生活中 10 個常見標誌背後的故事
關鍵字 ephesus footprint brothel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札記-科技-對未來懶散的幻想

今天跟朋友吃飯聊天,講到對未來科技的想像。精準地說,對未來懶散的幻想。
那時,人將從周休五日,管他一例一休或兩例,倒過來變成五例、六例,
人不再需要付出勞力,而是智力、腦力。其餘的由機器人帶來。

我聽人說過,不知道典出何書。
他說羅馬帝國的貴族們,在國家富強時,過著驕奢淫逸的日子,
早上去看競技場看處決犯人和角鬥士與野獸的搏鬥,
下午晚上則到浴場,泡在池內,讓奴僕們不停餵食、按摩、音樂圍繞。
直到吃不下,受不了,才回家就寢。

那未來科技的景象,會不會重演羅馬這一段呢?一群人腦滿腓腸。哈哈。


說到羅馬浴場,有一段故事可講一下。
五賢帝的哈德良,有一次去浴場,看見他年輕時跟他打戰的老士兵,
老人正在背靠在牆上磨蹭,哈德良走去打招呼,問他:「你還記得我嗎?」
他當然認得皇帝。哈德良問他:「為何靠牆蹭背?」
他說因為窮,請不起人幫忙。哈德良便賜兩個奴隸幫他搓背,他感激涕零。
過段時間,哈德良再次光臨此浴場,看到一堆人都靠牆摩擦,哈德良啞然失笑。

從前我去夏威夷時,聽導遊解說為什麼當地椰子樹結不出果實來,給我的感想也似此。
某年,有一個人,被掉落的椰子砸傷,
該樹為州政府所有,法院判官方賠償30幾萬美金。
自此後,好多人都等在椰子樹下或當搖錢樹搖,
政府見狀,此風不可長,公有之樹長出點果形,割下。


科技發達不保證能高尚人性,古今皆然,假如能不勞而獲、能閒逸,誰又想付出努力呢?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數學_貝葉斯定理

以下是我對貝葉斯定理的理解。

不用數學計算,最簡單的敘述貝葉斯定理(註1),
則是「動態性地依據最新得到特定相關的事件出現的多少,判斷其本質屬性的概率」。
例如,你"看到"某個人做的善事比惡事越多,在你內心,你認為他是好人機率越高。

這概念可說非常直觀。
這世界很多事,假如不是我們專業領域,很難獲知發生的機率有多高。
如同從一個不知道紅、白球各有幾顆的黑盒子裡抽球,
第一次抽紅球,就想:抽中紅球機率 100%吧;
第二次抽白球,便覺得:機率50%;
第三次抽紅球,則改:機率66.7%;
抽得越多,則越有可能接近真正的機率,但不保證絕對。
畢竟,不曉得紅白球確切數字。


*****
再來舉兩個貼近實際生活,貝葉斯定理的機率題目,
我是參考Wiki(註2)跟<生活中的貝葉斯定理>(註3)。

題目一:肝癌檢測
前提一:受檢測人中,有萬分之四(0.04%),被檢測出罹患肝癌。
前提二(真陰性):檢測結果是陰性(沒罹癌),後來確實沒肝癌,機率是99.9%。
前提三(真陽性):檢測結果是陽性(罹癌),後來確實有肝癌,機率是99.9%。
         常說的機器準確度是指這項。
請問,某一病人,被檢查出罹患肝癌,而真正有肝癌的機率是多少?
一般人應該會說:不是99.9%嗎?實際上,不是。


首先說前提一,這裡專指"受測的人"。沒經受檢而罹肝癌的人,不能列入計算。
(不討論「採樣調查」等不等於「全集調查」的問題)

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假設,受測人有10000人。
根據前提一,10000人當中,被檢查出有肝癌者4人,沒肝癌者9996人。
根據前提二,檢查出沒肝癌者裡面,卻有肝癌,9996X(1-99.9%)=9.996人
根據前提三,檢查出肝癌者者裡面,真的是肝癌,4X(99.9%)=3.996人
受過檢測人中,13.992人真實有肝癌。
其中的3.996人是檢查出肝癌、真實有肝癌。
因此,答案則是3.996/13.992= 28.56%

換句話說,在這題中,雖然機器準確度99.9%,
若被檢查出罹癌,事實上,罹癌機率為28.56%,有不小差距。


題目二:愛滋病檢測
前提一:受檢測人中,有萬分之一(0.01%),被檢測出得愛滋。
前提二(真陰性):檢測結果是陰性(沒愛滋),後來確實沒愛滋,機率是99.99%。
前提三(真陽性):檢測結果是陽性(愛滋),後來確實有愛滋,機率是99.99%。
請問,某一病人,被檢查出得愛滋,而真正有的機率是多少?

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假設,受測人有10000人。
根據前提一,10000人當中,被檢查出有愛滋者1人,沒愛滋者9999人。
根據前提二,檢查出沒愛滋裡面,卻有愛滋,9999X(1-99.99%)=0.9999人
根據前提三,檢查出愛滋者裡面,真的是愛滋,1X(99.99%)=0.9999人
受過檢測人中,1.9998人真實有肝癌。
其中的0.9999人是檢查出肝癌、真實有肝癌。
因此,答案則是0.9999/1.9998= 50%

在這題目中,即使機器準確率99.99%,失誤率是萬分之一,
檢查出愛滋,真的是愛滋,機率只有五成。

所以重大疾病,還是多到其他醫院再多做幾次檢測。

*****
我覺得到這裡,仍有兩個問題,需要再說清楚。
第一,兩題的前提一的取樣調查,是不是(國人)普遍罹肝癌率?
是,肝癌是檢測發現的(我在講廢話)。但離真實仍有誤差。
他是取樣調查、非全集調查,
一來,沒接受過檢測而有肝癌的人,無法列入計算;二來,有機器準確性的問題。

第二,怎麼得出機器準確性?
它用標準樣本檢測,所計算出的結果。
例如:
找一萬個陽性者受測,結果有1人被檢查出陰性,它的陽性準確度,則是99.99%。
又例如:
找一萬個陰性者受測,結果有2人被檢查出陽性,它的陰性準確度,則是99.98%。


*****
貝葉斯定理的公式在Wiki上能找著(註2)。

我聽說貝葉斯定理,被大量地用在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
我並非是從業那類型的工作,
實在無法想像怎麼將貝葉斯定理,
運用在多重複雜的事件計算。哈哈。


-----------
註1:MBAlib:貝葉斯定理

註2:wiki:貝葉斯定理

註3:<生活中的貝葉斯定理>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札記-科學-人體的光

這一篇,我僅提到一丁點的科學知識...


我將這張照片(註1)貼在我臉書,標題是「X光」兩字。
雖然十人左右按讚,但似乎沒人點出我為什麼這麼寫。

那我就...自己國家自己救,自己啞謎自己解,其理由來自光譜(註2):
被拉出來七色呈現的的是可見光,它們左右兩側的光波,則全是不能為人眼視覺所見。
紫色光的左側,比它波長短的下一個順位有X光。這是既簡單又無聊的聯想。哈哈。


我大學時的社團學弟,是信仰淨土宗很深的佛弟子。
有一次在網路的佛學版上,好像是有人遭逢不幸,鬱結愁困,
具體是什麼事,我忘了。但學弟的回覆,我至今難忘,
學弟答那人:「多念佛,念到全身放光,自是怡悅開朗。」
直令我,不知如何續後回答...便擺著吧。


隨著佛經的漸讀漸多,我越發不喜歡說感應、靈跡、神神鬼鬼之事。
當有人提及,我盡可能帶往其他話題或默然以對。
討論那些,對解決憂悲苦惱,無有是處,況乎人體根本不會發光。


2013年波士頓發生爆炸案的一張照片(註3),使我驚覺之前的失察。
不是錯在「不談怪力亂神」,而是不對在「人體不會發光」這事上。

人體是會發出紅外線光,
相關應用諸如波士頓警察所用設備,
及軍中的夜視鏡,黑燈瞎火中偵測敵人一舉一動,洞若觀火。
其實我在機場看過好幾回了,竟連貫不起來。哈哈。
這是不折不扣的科學,與宗教、神秘無關。




------------------------------------------------------------------------------------------------------------------------
註1:照片出處: くまモン【公式】

註2:照片出處:維基:可見光

註3:照片出處:人物:波士頓爆炸案兇手察爾納耶夫

札記-職場-共同責任

今天留下來加班,跑測試結果,
趁這個晚間空檔,跟一位同事S聊天,講道某些同事的工作態度,叫人不敢恭維。

2014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分工合作不重來>(註1),
講到三人種樹的故事,雖表面各各至少做到盡責任,但漠視全局,事倍功半。
同事S口中那群人,可能遠不如種樹工人。


有則故事是這樣的,某日有一人中箭,去找外科醫生治療。
外科醫生拿出把刀,把皮外箭桿、箭羽切掉,說手術結束。
病人問:「裡面的(箭簇)怎辦?」
外科醫生說:「那歸內科醫生,你找他處置吧。」

這外科醫生比較像他們。
逢事推託規避,萬不得已方為之;出錯,反射動作就是諉過歸罪於他人。
例如,有一回出問題,顯然錯不在S,機率之極大出在他們那。
但S認為,話不要講得太絕對,找他們一同解決,
尤其是其他人做的事,對他有如黑盒子。
事情得大家共同配合著看,僅一個人、一個部門,將獨木難支。
然而,竟被悍然拒絕,說詞是:「除非你能證明是我的問題,再來談。」
讓他很無奈,無奈,事仍得接著幹。



-----------------
註1:札記-企管-分工合作不重來

文學_讀<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

最近讀一篇文章,是別人對另一篇文章-
<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註1)所作的摘要,
見解很好,不過,敘理的序次混亂,讀後,我有股衝動重新排序一番。
便想,可能摘要者的功力不夠,讀讀原創者寫的吧,而一找來看,原文就長這樣,呵呵。


它第一段是個段子,欲引讀者好奇、求知慾,
言道:"什麼!《四庫全書》沒收錄《西遊記》? "
以下,我分兩部份解說該文:
一.中國圖書分類:四庫(經、史、子、集)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二.《四庫全書》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一.中國圖書分類:經、史、子、集(四庫),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先講大家理應知道的知識:
「四庫」是一種中國的圖書分類法
《四庫全書》是清朝官方集合古今中國圖書,
 篩選收錄後,以「四庫」作編目而成的一套叢書。
簡言之,「四庫」是一種分類,《四庫全書》是一套叢書的名稱。

我的邏輯是,
如果說是"自然科學叢書",裡面就會是關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書籍,不該有文學著作。
同理,《西遊》若有資格在《四庫全書》裡,它得先屬於「四庫」。
但偏偏清朝的邏輯不是這樣,後面會說,現在先談《西遊》屬不屬於「四庫」。

由於該文談論的朝代,一會跳唐宋、一會躍明清。
一下子用"過去分類標準"延伸至現在作評判,一下子又以"現在分類標準"衡量過去,
例如,「"過去分類標準"延伸至現在作評判」:
 漢代以來的圖書分類,通常認為,“小說家”,出自“稗官”,
 是專門記錄街談巷議的一種官職。所以,傳統意義的“小說”,其實倒像“小道消息”。
 ...而像《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這樣的大故事,已經是文學的再創造,
 斷斷算不上“小道消息”了,當時人喊它們“市井話本”,或“通俗演義”。

例如,「"現在分類標準"衡量過去」:
 近代受了西方的影響,梁啟超又提倡“小說界革命”。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才開始在社會上大行其道,成了蓋過傳統詩詞歌賦的大門類。
 《西遊記》在幾百年來,經歷了一個經典化的過程(變成名著)。
這對於"「四庫」該不該收錄《西遊》?",解答得不太清楚。

依我讀後理解,它想說其實是: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
換言之,小說(或稗官野史)屬於「四庫」跟不屬於「四庫」,皆有人主張。
而且,就連同樣是認為小說屬於「四庫」的人,小說該分在「四庫」哪一庫,也說法不一。
如此,《西遊》便不必然會被《四庫全書》所納。


二.《四庫全書》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關鍵點在文內有皆點明,《西遊記》之所以沒收錄,在於"草根"與"(政治)菁英"之別。
這與四不四庫關係不大,講更深刻一點,重點是清朝的「政治正確」!

百度百科條目的四庫全書(註2),有一段描述,如下: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
 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馀種、8萬餘塊。
 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繫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
 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
 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
 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
 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繫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四庫全書》的編修可以說是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
 不僅不利於大清的文獻被禁毀,
 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
 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
 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
由此可知,《四庫全書》對於中華文化,不單是創舉,亦是浩劫。
試問,那些對清朝不利的史料,難不成不知道要歸到「史」,為何禁毀呢?
我也敢大膽猜測,假如當權者喜歡《西遊記》,編書的人自然會知道它是哪類。


我最開始讀的那一篇,標題是<《西遊記》是怎樣成為名著的>(註3),
似乎比原出處的<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好些,
而且《西遊記》僅拿來舉例,換成《水滸傳》、《紅樓夢》也行。
解答至此,便算是結束了。然而,我仍想發表一下個人愚見,哈哈。
一.經史子集之分類
  經史子集這是種非常含糊籠統的分類法(作者也有提到)。
  例如,左氏春秋,是要歸在(歷)史或經呢?
  又例如(註4):為什麼《孟子》要歸於經,不歸於子類,
  硬是要切割,乾脆立個"總類"的單獨類別,收納此二書。
  因此,這套不如現在分成總類、自然、社會、語言文學等等的西洋分類法清晰。
二.小說類的昔今體裁之對比
  明清的"小說",既不像正史,是真實;也不像寓言,是杜撰,而是真假參半的新體裁。
  它有一點點像古代稗官野史的"小說類",才被劃歸過去,故得其名。
  但兩者可沒相承的關連。



-----------------------
註1:<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


註2:百度百科:四庫全書


註3:得到-文學-《西遊記》是怎樣成為名著的

註4:
(1)四部分類法
(2)李敖:要把金針度與人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心理疾病抑是特徵

我愛聽某個節目,講者愛用他心理學的專業剖判歷史人物,
說:"雖然沒有當面問診,但可以推斷他很有可能罹患憂鬱或躁鬱症"。


在上個世紀前葉,同性戀,被視作是一種疾病,
例如前一陣子的有名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主角圖靈是同性戀,
當時政府機關、道德輿論說他是心理疾病患者,必須注視雌性素治療。
而到了這時代,已經普遍被大家所接納,心理疾病慢慢易換用詞:性傾向。
用非醫學嚴謹說法,應該可以將同性戀看成心理上的一種特徵吧。
記得那節目,也有探討過屈原是不是同性戀的問題,
該說什麼呢?這位學者,真的很....明察秋毫呀。
搞不好有一天會說:人人心中都有座斷背山。


同理,在這個憂鬱症、躁鬱症"患病人數"節節攀升的趨勢,
會不會有一天,這個號稱心理疾病的東西,也改為心理特徵。
又或許,被類比作"青少年叛逆期",人在某年紀好發,乃正常現象。
而我個人感覺,現代人壓力挺大,新現實吧。呼呼。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札記-邏輯-這故事有幾種可能?

我讀到一則故事:
 那年我上初三。有一天,班裡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非常漂亮。
 我第一次見到她,就喜歡上了她。
 那天晚上,月光如水。晚自習後,我獨自一人,來到了英語老師住的宿舍門口。
 我急切地想作表白。那時青春期蕩漾翻滾,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
 想念佳人,思緒良久,夜涼有霜。
 我在旁邊的地上撿起了半截磚頭,上面寫著一句愛的心聲:
 “愛你!萬年。”扔了進去。撒腿就跑。
 第二天早上,全校大會。校長頭上纏著繃帶,當眾宣布:開除本校保安王萬年……

讀完後,我隨即就笑了。然後想,我為什麼笑什麼?
因為這故事好幾個疑點,想像空間很大。

登登~疑點一。為什麼校長出現在英語老師住的宿舍門口?
是路過,或是校長是英語老師他......爹呢?


登登~疑點二。為什麼主角會把校長看成英語老師?
月光如白的夜晚,理論上不會看錯阿,除非貌相、身材相近...
校長是英語老師他......爹的機率越來越高了。


登登~疑點三。半截磚頭上寫"愛你,萬年",校長為什麼肯定是保安王萬年幹的?
有人會說這很合理阿,保安叫萬年阿。
做為一個保安,隨身著一個半個磚頭也很正常的....是嗎?
拋磚引玉嗎?我還接著就香消玉殞耶~

不過,顯而易見的,校長看到那段文字了!同時,相信「愛」是真的!
(如若要偷偷傷害人,肇事後逃逸,何須留名字。)
那校長認定的愛,會是保安愛誰呢?

是即便在月光如水下仍會錯認的...英語老師嗎?
這時,他的爹,我已經把校長當她爹了,老人家出面快刀斬亂麻;
或是校長本人,看來,校長並不接受他,哈哈。


再說個想像作結吧,
我曾經讀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書名應該是《羅傑艾克洛命案》。
到了故事結局才發現,兇手是整書裡講故事的第一人稱。
會不會整場就是主角的故佈疑陣呢?
事實上,校長不是英語老師他爹(廢話),
主角早已看到校長,看到出現在老師家的門口,便心生一計嫁禍謀殺,哈哈。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札記-心理-學者、律師、新聞記者、傳教士

可以依據對於"事實"與"觀點"分成四類人。
第一類型,學者:挖掘事實,考量所有證據,得出合理的結論,歸納規則。
        事實→形成觀點

第二類型,律師:依據想要的結論,設定的規則,
        蒐集有利的證據,忽略或批駁不利者。
        觀點→選擇事實

第三類型,新聞記者:我指專業專業從事新聞工作者,不帶偏見地闡述真實情況。
          不給結論、不給規則。
          只有事實

第四類型,傳教士:同樣是談論事實,但摻雜自己的價值觀解讀、預測立場,
         甚至不需要有嚴謹邏輯,試圖影響別人對真理的信仰。
         只有觀點,事實可以真、可以編


在我小時候,流傳一個笑談。
在台灣戒嚴那年代,寫作文要高分,
在結尾一定要寫光復神州大陸,解救苦難同胞,或為偉大領袖、政府歌功頌德。
例如,寫「喫冰記」,說完故事後,就寫"開心之餘,莫忘了大陸同胞還在苦難中..."。
寫「遊記」,於末會說:"憶我神州,山川壯麗,至今淪陷於匪賊之手..."。
連出本書,還要恭祝總統華誕。
不得不說國家的政令宣導下,價值觀的畸形發展,活脫脫地傳教士型現象。


雖然那時代已為陳年舊事,政府的信徒是少了,傳教士型的人仍多;
講事實的少,帶成見掐造歷史的多,任由在哪個年代都一樣,這應該就是世間常態吧。



---------
萬維鋼:看待事實有兩類人,學者型、律師型。
羅振宇:新聞傳播有兩種,平衡報導型,傳教士型。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札記-經濟-日幣何時貶值?

有一同事有公事找我協助,事弄妥後,
他問我:「你看日幣什麼時候會貶值?」
我說:「你怎麼會問我這問題?」
可是,我心裡既知道也不知道。
知道的是,他以為我出過幾趟日本,就能對那裏一切瞭若指掌,那是癡人說夢。
(台灣之事,陌生者我尚且一籮筐,更何況其他國家)
不知道的是,貨幣貶或漲,不是一個國家能操控的,牽涉到複雜的國際金融。

我便這樣回答:
「注意歐盟的QE,貨幣寬鬆政策結束、或持續、或放緩,來做判斷。
 物以稀為貴,反之,物(幣)多了,就便宜。
 如果QE持續,大量的歐元在市場流通,
 歐元貶,相對日幣就有可能連帶上揚(換日幣避險)。
 反之,歐元升,日幣就可能貶。」
他點點頭,表示理解。


這是非常非常粗糙地看「貨幣」對「貨幣」的影響。
而且不只歐元,美元亦能強勢引導日幣匯率的升或降。
例如:聯準會若今年十二月升息,就會導致日幣貶價。

另外,國際政治也有作用力,像今年的英國脫歐,英鎊一瀉千里。
究竟什麼政治事件會造成日幣波盪呢?
國際形勢錯綜複雜,誰能預知呢?太多不確定因素了。

札記-職場-請人代勞,曝露自己沒實力?

我出社會第二年,工作上遇到一個難題,卡很久。
而廠商只願意用信件答覆,不到我們公司協助,
因此,我就不斷地用SR(service request)系統與廠商來來回回請教。
然而,他們的回覆,動不動就是以週計,一週或兩週一回,很困擾卻沒辦法,
因為他們公司產品有不可或缺性,
且規模比我們公司大好幾個數量級,不差我們這個客戶。
需要他們服務,能做的,除了如此,就是如此。

我老闆見好長一段時間毫無進展,單獨找我闢室談。
他說:
「你跟廠商握相同資訊,我相信他們跟你一樣,同樣都是找、分析。
 幹一模一樣的事,為什麼要靠他們才行?自己來就好。」

聽了後,我不知道能作何辯解,他都已經這樣想了,我能怎麼著。
已經是硬著頭皮上了,再多戴一頂鋼盔吧。


*****
首先,我老闆所言的「握有相同資訊」,那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
比如:
有好幾處技術細節不透明,很可能是他們的Know how或專利。
廠商不是答覆"日後他們會解決(但不給期限)",就是回答"那沒問題",你拿他沒轍。

第二,為什麼不自已來。
姑且不論,廠商藏私這事,就單問一句:「你為什麼要花錢請廠商,何不自己來?」
換句話說,「要自己來,那幹嘛白白浪費錢找廠商?」
我們不就是想買它們的"代勞"。

第三,身為員工的我,扮演什麼角色呢?
也就是說,如果都是廠商做,那員工做什麼?
我認為,員工該做的是,驗證廠商的東西是否如合約所要,
再進一步作擴展,像是整合進其他事務、元素。

拿生產豆漿作比喻,廠商就像黃豆供應商,
員工要確認它們黃豆數量、品質無誤,及負責接下來的研磨。
黃豆品質出問題,當然是叫廠商處置,難不成自己種嗎?
這絕非是「請人代勞,反倒曝露自己沒實力」,
而是「不請人代勞,曝露自己是冤大頭」吧。
當然,後續磨豆漿的工作,就與廠商無關了。


*****
那什麼時候,「請人代勞,反倒曝露自己沒實力」這句話會成立呢?
簡單說,發生在同事之間,且排除忙碌因素。

就像剛進公司的新人不就是這樣嗎?自己不會,請人指導、代勞,在所難免。
可是,他才剛來,怎可怪他業務不熟、沒實力呢。
最怕的是,資深的員工花大把時間,徒費無益,
迫於無奈找其他人,而且發生不止一次。那肯定就是了。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社會_帕雷托法則

帕雷托法則,有另個更眾人皆知的名稱:八十二十法則。
到此,帕雷托法則,就能說:講完了~

寫這篇,沒想解釋其意思及其應用(工業常用的六標準,與他的應用有關),
而是簡單交代其歷史。維基(註1)說:
最初是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託,
 在1906年對義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得出的,
 後來管理學思想家約瑟夫·朱蘭和其他人把它概括為帕雷託法則。

由此曉得,帕雷託在1906年立此說,發揚光大者則是朱蘭。


再根據維基另一條目所寫(註2):
Pareto principle:
 In 1941, Juran stumbled across the work of Vilfredo Pareto
 and began to apply the Pareto principle to quality issues
 (for example, 80% of a problem is caused by 20% of the causes).
 This is also known as "the vital few and the trivial many".
 
 In later years, Juran preferred "the vital few and the useful many"
 to signal the remaining 80% of the causes should not be totally ignored.

朱蘭(Juran)於1941年將此帕雷託的研究成果,
應用在品質控制上,而稱之為vital few 和 trivial many(中文:關鍵的少數,瑣碎的多數),
幾年之後,朱蘭改口,叫它, vital few和 useful many(中文:關鍵的少數,有用的多數)。

然而,我找了好多資料,理論僅此一套。換言之,將useful取代trivial,
這是對多數而不關鍵的人、事、物展現敬意、讚其有用,
前後兩說在思想內涵上,並無二致。


有篇文章(註3)是如此寫朱蘭動機的。
因為在Juran看來,80/20是自然界的一條通行的法則,
 既然是自然規律,那麼佔有80%財富的少數特權階層也就不必有什麼罪惡感了。
 但是解脫了富人不等於安慰了窮人,
 窮人們抗議說,如果我們是瑣碎的多數,那老子我不幹了,
 讓你們這些20%的精英獲得全世界100%的財富吧。

 這可萬萬使不得,如果80%的瑣碎的多數都罷工了,那誰來掃大街,收垃圾?
 於是乎,幾年後Juran改了口,不再是“瑣碎的多數”,
 而是“重要的少數與有用的多數 (the vital few and the useful many)” 。
說得在理,掌握核心的少數,從未說:得放棄多數。

我是不相信那些居要津的20%人,於各各領域皆是,
例如,在研究工作上是,在社會關懷或人際交流,就不見得是。
存有撇除80%的貢高我慢,終將作法自斃吧。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職場_不務正業或不務專業?


開講了,是我喜歡看的節目之一。
當中一集,學生與易中天教授的對答之大意如下。:
學生語帶藐視地問:
「你參加電視節目(百家講壇、開講了)是不是想刷存在感?
 你本身不是歷史系,卻在講述歷史、寫歷史書籍,是否不務正業?」

易教授:
「你說我不務正業。我參加節目,從來沒有耽誤在學校的一堂課。
 而且,我依據國家法律,現在已是退休身份,你更沒有理由說我『不務正業』。
 
 你的錯誤是錯在前提,你認為『我想刷存在感』,所以到處參加節目。
 問你:『今年除了百家講壇、開講了,你有看過我上任一檔節目嗎?』
 那麼多電台邀約我,要想刷刷刷,豈不便當?
 而你說的『不務正業』,
 我想你想說的是『不誤專業』吧,就是我現在講一個不是我『專業』的課。
 那好,我問你:『是誰規定你大學學什麼,你將來就得從事(行業)?』
 (現場主持人,就不是主持的專業科系畢業)。」


我覺得最妙的,是在「不務正業」和「不務專業」之辯。
根本不要去期待社會來適應你的「專業」,而是不停學習。
利用職場或下班時間,增加種種技能。
技能是因為熟悉了,它才變成你專業,而不是它是你專業,所以你熟悉。
並且,易教授講得很好,是誰規定大學學什麼,你就得限縮自己在那一塊。
我相信鴻海(富士康)郭台銘,在學校學的應該不是企管、管理數十萬人的企業吧。

伊斯蘭教_清真食品

中秋節前夕,與朋友中午烤肉時聊天,
其中一人說他認識一些信伊斯蘭教的人,
他們不吃豬肉,而且吃的肉,只能來自持有專門執照的屠宰者所殺的。
其餘來源一概不允許。據說殺之前,要念段經,才能算乾淨可食。

當天傍晚,我有個台中朋友來台北,順道找我。
他家經營傳統產業,這幾天有幾個伊朗客人來他們工廠,他負責接待。
客人行程參訪安排得密集,不知道在趕什麼。
就這麼恰巧,我藉此機會將中午聽聞的問他,是否確有其事。
他說:
「沒錯,客人說:『來台灣兩三天來,都是吃自己帶來的乾糧,
 全然沒吃到熟食,也不敢吃,生怕台灣餐廳食物摻豬油。』
 但他們實在受不了了,問我:『有沒有素食餐廳?』」
接著又說:
「你知道台北有伊斯蘭教徒可以吃餐廳嗎?」
我猜他是為它們客人問的,我說:
「在台大附近(大安森林公園旁)有一間清真寺,
 當初桂系白崇禧主持籌建的。可以去那邊問問。」


我十分好奇此事,是什麼樣的執照,又是怎麼認證的。
於是找資料,根據我目前查到的,
穆斯林可吃的食物叫做「Halal food」,中文翻譯成「清真 食品」(註1)。
維基這樣陳述:
符合伊斯蘭教規條可食用的食物
 與符合猶太教教規的食物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所以清真食品就是指符合伊斯蘭教教規的食物)」

照古蘭經所寫,「不准吃:死物(魚類或海鮮類除外)、血、豬肉、(喝)酒等。」
而宰殺的SOP如下(註2):
第一步:屠宰者必須是穆斯林,下刀前念「奉真主之名」(所以不是念經)。
第二步:屠刀必須是要尖銳的非鋸齒刀。
第三步:下刀部位在牲畜喉頭至頸部的食管、氣管及兩條動、靜脈,
    盡量減少牲畜要承受的驚嚇和痛苦。
    下刀同時得確保動物的神經系統不被破壞,以免動物在放血之前就死掉。
    (不准吃死物)
第四步:盡可能血液排放乾淨(不准吃:血)

事實上,仍有大量細節,稍微舉三個例子。
比如:不可以犬齒、利爪獵取食物。簡單說,不能吃獵犬捕獲的動物。
比如:不能吃兩棲類,但可以吃魚類,而魚類也要遵照另一套SOP。
比如:食物不能加料理酒,前面提過:不准喝酒。
   這讓我想起上世紀70年代,有些台灣人去沙烏地阿拉伯工作,
   買不到酒喝,竟然把明星花露水加水當酒喝。
如果想進一步多了解伊斯蘭飲食,
就讀<Ramadan 特輯|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飲食>此文(註2)。
凡經過認證,能販賣清真食品的餐廳則會有Halal的標章,
雖各國不太一樣,但皆會有「حلال」的字樣。下圖來自ABC(註3)。

前面留一伏筆:
「符合伊斯蘭教規條可食用的食物,與符合猶太教教規的食物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伊斯蘭教的食物,跟猶太教的食物有相似之處。
而且,猶太教食物更為複雜,比如:不吃動物大腿窩的筋。
因為雅各與上帝摔交時,被上帝扭了大腿窩的筋,自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窩的筋。(註4)
知道這兩者相似不相同就好,就說到這吧,不展開了。
有興趣,查查「禮定屠宰法」(註5)吧。



------------
註1:維基百科:清真

註2:<Ramadan 特輯|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飲食>

註3:What's the big fuss about Halal certification?

註4:知乎:清真食品

註5:
(1)猶太人飲食
(2)維基百科: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札記-哲思-自己犯錯、別人犯錯

北市長柯文哲有一回,好像是為了大巨蛋案,講了一段話:
「批評別人,不會使自己變好。」


我覺得,這含有「檢討自己比較重要」的意思。
這幾天我重讀了一篇文章<高收入者怎麼思考問題>(註1),
裡面的四項建議,其中一條是:每日反思,避開自己慣犯的誤區
然而,我一貫認為、亦經常這樣說:「與其"關注錯誤",不如"思考改善"。」

面對錯誤,
認為是自己錯的人,可能會過於關心、緊張,思考在此打轉,
越想越多,如身陷泥沼,越動則越陷越深,甚至最後產生"自證預言"的悲觀與結局。
而不承認自己錯、自己能力不足,那更不用說了,不可能進步(註2)。
因此,檢討自己,知道自己不足之處,朝改良之道去思維,來替代、超越現況,
這在心態上,是較能保持平常心。


看待別人錯誤,批評確實不好,
不好的原因是只獲得情緒上的宣洩,和無謂的樹敵。
應當將"批評"轉成"從中獲取教訓",見不賢內自省。
因為別人的錯,而不是自己的錯,這時候更容易看出毛病(註3)。
換言之,當自己這樣做時,會認為理所當然、人之常情,
但別人像你這麼幹時,你心態相對客觀,才會發現謬誤,藉此修正自己。
因此,「拿別人的錯誤,來檢討自己」也不失為好辦法之一。
這裡是對事,不是對人。同時提供了「靜坐常思己過,閒談勿論人非」的反向思辨。



-----------------
註1:得到-邏輯-高收入者怎麼思考問題

註2:得到-學習-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技術好的醫生,做成功一次手術之後,
再做同樣的手術更容易成功,成功率越來越高;
而技術不好的醫生呢,萬一失敗了,以後再做這個手術的成功率,就會越來越低。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因為人都是主觀的,
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智商不夠。

註3:得到-學習-如何“正確”地犯錯誤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外史_日本為什麼叫大和民族?

東漢時,中國稱現在日本為倭國,從光武帝賜的「漢委奴國王印」(註1)可知,
當時日本人也依此自謂,然而,為什麼之後變成是大和國,和自稱大和民族呢?


「大」,按照明人朱國禎《涌幢小品》卷二「國號」條所言(註2),
乃是臣子或外國使者對國家的尊稱之詞。
所以古時日本,他們(臣下)也會自稱為自己是大倭國。
直到約八世紀中葉,才從「大倭國」改名為「大和國」(註3)。

那為什麼要用「和」字呢?
在西元七世紀,推古天皇時(592年12月8日至628年3月7日),
聖德太子(註4,推古天皇是他姑姑)遣使到中國,學習唐朝典章制度。
這批人歸國後,太子以其所學成果,訂定出新國策、推行新政。
諸如憲法十七條,冠位十二階、曆法、國史編修、使用天皇名號、興隆佛教等。
而憲法十七條(註5),第一條開宗明義就寫:以和爲貴、無忤爲宗。
日後國名便本於此,更名成「和」了。



--------
註1:維基百科:漢委奴國王印

註2:
(1)維基百科:唐朝
(2)《湧幢小品》卷二
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袵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於小明王也。
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
近見新安刻歷祚考一書。於漢、唐、宋及司馬晉。皆加大字。失其初矣。

註3:日文維基百科:大和國
天平19年3月16日(747年4月29日)には元の「大倭」に改称。
その後、天平宝字元年(757年)頃から「大和」に定められたとされる。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札記-人際-擺在眼前的問題,看起來最大樁

延續我之前的文章-兩種忙不能幫,還得先想清楚對方要求幫什麼。

大約一年多前,柯文哲市長接受訪問,
他說他當市長前,有去宋楚瑜先生請益(我不是要談政治)。
他向來認為處理有優先順序,當然先處理最嚴重的,
但聽完宋先生講後,覺得宋先生那一套才對,
當你的部屬來跟你說:馬桶壞了。
別覺事小(你跟我講這事幹嘛),它就是你眼前這人心中最嚴重的問題。優先解決這項。


這真的很有趣的觀點:別人開口提出,便是最最最在意之事。
人會感謝你的,反而是這個,並非在你的長遠之計,找核心、覓關鍵、消滅問題根源。
這就好像有受傷會疼,治癒可能要段時間,先來劑止痛藥吧。
換言之,遠的、治本依然得幹,可是,別忽視近的,舒緩麻痺。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韻文_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台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
劉希夷(註1),我對他的第一印象來自高中國文老師,
老師說:他的舅舅宋之問,特別喜歡他那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要跟他買斷(類似買下今天的著作權),但劉希夷不讓。
引發殺機,宋之問差人用土袋壓死他。

傳言是這麼說,不少書籍也提到,但百度百科列舉了許多正反意見。
我有看,但我判斷不出真相為何。
我看見最有名的那兩句"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心想,排列組合有出過"庭院深深深幾許"有幾組排列,這也能拿來出題。
哈哈。完全不是討論中文。


*****
這詩分兩部分,上半在講一女子,下半在講一老翁(註2),咸哀「無常」。
我喜歡的句子,在詩中以色標出。
我跟普羅大眾一樣,覺得最經典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原因是,用字簡單生活化,仍能疊出時光流逝的境象,
而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順念、逆念,通順好懂,挺好。
不是所有疊字都能如此,平平常常,不習慣說常常平平;匆匆忙忙,不習慣說忙忙匆匆。


我讀文學賞析,常見有人寫:
此文句與誰誰誰的某首意相近,或曰承繼、或曰改寫、或曰異曲同工等等。
我文學造詣不好,每每他們說的"某人摹仿某人",
說"近似",我能接受,說"摹仿",我對這種"刻意",感受不強。
例如,百度百科裡有一段: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
 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
我略略瀏覽<董嬌嬈>,個人觀感,僅頭兩句像,有故意去學劉希夷嗎?很難判斷。
能讓我信服的,要像鮑照<望孤石詩>法傚謝靈運<過始寧墅>那樣,
若非此,我就未置可否了。
後頭又說:
《紅樓夢》中甄士隱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詞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以及黛玉的《葬花詞》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的用詞與意境,顯然是模仿了這首詩,可見此詩魅力。
 集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八十二)。
他說,曹雪芹"顯然"對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依樣畫葫蘆,我也不太苟同。
睹花開花謝,感嘆韶光荏苒的文句,多了去了。


*****
有人說劉希夷寫這首詩是詩讖,預言將來的不幸,聽聽便罷,不須認真看待。
至於白話翻譯,就讓百度、古詩文網(註3)代勞吧。哈哈。



-----------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韻文_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昨天父親問我這首詩,他說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笑春風那首的作者是誰」
我說我不知道作者,竟然亂猜說:可能是劉希夷。
他是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那位。

從前國文課曾聽老師說過,
有些詩人的詩流傳於世的僅一首,連事蹟都亡佚了,好像出生就為了寫這首來著。
我就把"劉希夷"當成這類人,也包含寫「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那位。
及大量漢籍電子化,方便查閱才知,他們不是「一曲歌王」,是我孤陋寡聞,哈哈。
今天要講的是崔護,劉希夷的故事往後再說。
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題都城南莊>(唐詩三百首沒收錄),
我覺得我日後依然會記成"人面桃花",呵呵。


我查過新舊唐書,描述他就寥寥兩句:
《舊唐書》(註1):
「丁酉,以京兆尹崔護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
再比對百度(註2):
「公元829年(太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
是同一人,卻正史對於了解崔護,沒什麼幫助。
我猜崔護的籍貫,那一年中進士,應該是查當時榜單的文獻。
剩下關於崔護的一切,就如同百度後面的故事,引自孟棨《本事詩》
我還搜尋一篇文章(註3)提到《太平廣記》,
其內容也說從那而來,看似,認識崔護的主要古籍,就它了。
而《本事詩》的崔護那一大段"傳奇",
百度有白話文翻譯,還講了兩次(一個是加工渲染版),
故事有點唬人,大意如下:
 某年月日,崔護春遊口渴,跟一戶人家敲門討水喝。
 應門者是一個正值情竇初開年紀的少女,崔護示愛,女子沒答應。
 隔一年同日,崔護想起這女子,情思難抑,
 便又來到門前,看見門環掛著一道鎖,宣告此屋無人。
 崔護就題<題都城南莊>在左門扉上。

 過幾日,偶然途經附近,他再次尋訪,聽見舍內傳出哭聲,就敲門詢問。
 老者應門,問他:「你是崔護嗎?」
 崔護:「我是。」
 老者:「你殺了我女兒。」崔護驚恐得不知怎回答。
 老者:
 「我女兒十五六歲,尚未婚配,自去年遇你,常恍然若有所失。
  前些日子出遠門,歸來時看見你門上寫的詩,讀之後,竟絕食而死。
  我只有這一個女兒。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
  現在女兒短命而亡,難道不是你害嗎?」(本有大好幸福,卻被你害了)
 說完握著崔護大哭。崔護為之動容,請求入內見最後一面。
 此時女子之身仍安躺在床,崔護將她的頭放於雙腿上,
 哭著對她說:「你想見的人在此呀!」。
 沒多久,女子睜開眼睛,半天後,死而復生。
 老者大喜過望,將女兒許配給崔護。


*****
有了《本事詩》的傳奇做詩的背景,來說說詩本身了。
白話翻譯:
去年的今天,就在這扇門,姑娘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互相映襯。
時隔一年的今天,重遊故地,姑娘早已不知去向,只留滿樹桃花依舊含笑春風之中。

跨兩句,就差一載。
類似於歐陽修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的風格,
但這裡用得更簡潔,第三、四句時間也不點明,
由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猜時跨一年,從第四句的「桃花依舊」,即知在春天。
自第二句的「人面桃花」,拆夥,
「人面」分到第三句,「桃花」分到第四句,一出一沒,獨各表述,給人分離感,
但詩無達詁(註5),怎解讀都行,又或許作者沒層意思吧。



-------------
註1:《舊唐書》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文宗 李昂 上/大和三年(P.530)

註2:百度百科:崔護

註3:
(1)煙霞山林: 崔護〈題都城南莊〉
(2)《太平廣記》:崔護

註4:
(1)民初思韻網:崔護〈題都城南莊〉
(2)古詩文網:崔護〈題都城南莊〉
(3)人面桃花的故事
 我個人覺得,男女聯誼會發生在上巳節,而不是清明節。

註5:詩無達詁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札記-韻文-嬋娟、美女、明月、兄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婦孺皆知,也經常出現在學校考試的閱讀測驗。
昨天我爸問我的問題,就猶如其中的題目。

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是什麼意思?」
我:「美女。」
父:「你妹說是月亮。」
我:「普遍都是將『嬋娟』解釋成美女。我查一下。」
我:
「百度(註1)寫,嬋娟有三意思。
 1.  形容姿態曼妙優雅;2. 美女、美人;3. 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父:「那你妹說的也對。」
我:「更正確的說法,是蘇軾在思念他千里之外的弟弟,蘇轍。」


*****
我想了一陣子,覺得我這樣的回答不正確,
又跟我父親修正我講的,說:「妹講的『明月』才對。」

我認為原因如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果換成「美女」,非常不適宜。
"千里共美女",千里而來,共享這一...,這是尋歡作樂嗎?肯定不對。
"千里共明月",共享這一輪明月才合理。

如果是考題:
請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在"這裡"代表什麼?
1). 明月。2). 美女。3).  姿態曼妙優雅。4). 兄弟。
答案要選1。


而且,從百度的嬋娟條目(註1)看來,蘇軾並非是用"嬋娟"借代"明月"的第一人。
唐˙劉長卿<湘妃詩>: 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就已經這樣用。


還可以有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用"共"?
這闕詞的標題有提「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兼懷子由",想必蘇軾是想跟他弟弟蘇轍共賞月美。
不過,當時蘇軾當密州知州(今諸城),蘇轍則齊州(今濟南),
都在現在山東省,沒有相距千里,為什麼要用"千里共嬋娟"。
原來,兩人已經(註2)六年沒見,
「千里」不是表現距離,而在彰明「好久未見」及「相見時難」的事實。
或許能說,「千里」借代「日久」,同一等兄弟不易相見的惆悵。

再來玩一次如果是考題:
請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1). 對兄弟的思慕之情
2). 對月圓的欣悅之心
3). 對家國的憂思之懷
4). 對美人的愛慕之意
答案要選1。



----------
註 1:百度百科:嬋娟

註2:
(1)大紀元文化網: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2)宋詞三百首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工業_疲勞與飛安(下)



首先談飛機的燈號(註1)。
1. 航行燈:
 依上圖,左邊是紅燈(L)、右邊是綠燈(R)、尾部是白燈(A)。
 照明的角度也是有規定的,左右燈要從縱軸算110度,
 更多細節的建議參考"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第125條,附件13(註2)。
 我覺得記住左紅、右綠、後白,就算不錯的。
2. 防撞燈:
 在機身上下方有紅色旋轉燈Beacon Light;
 而在機翼尖有白色頻閃燈Strobe Light。
 建議直接參考註1的網頁上的照片:航空知識│關於飛機上的那些燈!
 會比較清楚,因為這只能看圖,一目了然。
還有其種類的燈,於此,我就說這兩類就好。它們的存在,均為了飛安。
在夜色昏暗時,透由航行燈的顏色,其他飛機就可以算出相對位置,以免相撞。
左紅、右綠、後白的用法並非是起始於飛機,而是來自船隻。


最後來聊聊,飛機的顏色,為什麼白顏色部分比較多(註3)?
1. 安全考量 
 仍舊為了飛安,發生墜機的時候,無論水裡還是地面,白天還是晚上,
 白色機身都更容易被發現,方便及時救援。
2. 經濟成本考量
 噴彩色漆會讓飛機更重。機身越重,耗油量就越多,燃油費自然就增加了。
 比如,一架波音747,白色拋光噴漆,塗完之後會增加50斤的重量,
 如果用彩色塗料裝飾整個飛機,至少增加500斤的重量。

工業_疲勞與飛安(中)


每次起飛降落,空姐一定會廣播,打開遮光板、豎起椅背、收起桌子、行李收好。
想當然爾,這必然事關「飛安」,但為什麼呢?


我上一篇說過,從我看到那一張照片,
我一直都以為對窗戶作得所有事,都是避免造成物理條件的金屬疲勞。
事實上,我後來才知道是錯的。
例如起飛降落前收起遮光板,是基於四個目的(註1):
一.提供輔助的採光,如果緊急出口燈及客艙照明因為某種原因不能使用,
 乘客可以利用透過客艙窗照射進來的光線撤離
(與此有關的,還有在起飛降落,調暗光線,
 假如發生意外,突然沒光線,或者跟機外亮度相差太大,
 人眼瞳孔會短暫不能適應,延誤逃難時間。)
二.便於艙外的營救人員觀察內部狀況,進行施救;

三.便於乘客選擇逃生路線。飛機在水上迫降時,
 可能飛機一側是陸地,一側是海水,乘客可以選擇安全的一側撤離飛機; 
四.如果發生爆炸、起火、乘客撤離前可以透過窗戶觀察,以避開火源和濃煙

起飛降落前,豎起椅背、收起桌子、收好行李也都是為了飛安,
假如發生不幸,緊急狀況保持逃難路線暢通,多一秒的方便,爭取多活條人命。
至於電子產品不能用,應該無人不曉,就不贅言了。

應該注意到了,我一直在講"起飛降落前",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刻,也是整段航程最危險的時刻,據說90%的飛行事故在這時間點。
有人說"起飛後的6分鐘和降落前的7分鐘",也有人"起飛、降落前2分鐘跟後6分鐘"。
哪個對呢?
有一回,我從加州坐飛機(好像是聯航)到夏威夷,
機內的空姐顛覆我從前的印象,全是大媽級的,跟台灣、日本差很多。
我讀了一篇文章(註2)才知道,最強而有力的原由是,
空服人員真正的任務,不是給乘客“養眼”的,是協助航空安全的。
所以,上面哪個對,沒有比遵照空服人員所有指示來得重要,謝謝。


*****
在"起飛降落時"有個現象,
坐過幾次飛機的人和有孩子的父母會發現,嬰兒特別容易在這時間點哭,
它的原因就出在大氣壓力變化(註3),導致耳朵非常不舒服。
飛機上升時,周圍大氣壓力降低,
中耳內壓力相對比較高,鼓膜就會向外耳膨脹,覺得鼓鼓的。
飛機降落時,則反之,內有擠進去的感覺,同樣是痛、不適。
但由於民航機的機艙,是增壓艙,所以機組人員會慢慢調節艙內壓力,
因此,倒不至於造成耳內結構損壞。
附帶而提,也據因於此,民航機沒有降落傘,
這種加壓,幾萬哩高空上根本打不開門,更別說跳傘了。

記得我小時候,機上因壓力耳朵疼,
空姐有教我吞嚥口水、嚼口香糖、瓦薩爾瓦捏鼻鼓氣法(註4)。
瓦薩爾瓦捏鼻鼓氣法,就是掐著鼻子,閉上嘴巴,緩緩呼氣,聽到一聲「噗」,就好了。
尤其在飛機降落時,特別好用。
航空公司(除了廉價航空,哈哈)常常在旅程中會發一些零食,
也是為此,緩解耳朵的不舒服,不是讓你肚子餓吃的...


*****
既然說到吃,就聊聊空中飲食吧。大部分人的經驗,機上伙食不太好吃。
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食材與食物處理的問題
1. 宗教因素:
 肉類通常以牛、雞、魚肉居多,豬有些人能吃,有些人不能。
 羊則是有騷味,在封閉空間不適宜。
2. 烹調因素:
 機上食物通常是冷藏之後,在飛機由空服加熱,送到客人前。
 類似吃隔夜菜,味道打折。
 加上環境條件問題(後面會提到),味覺、嗅覺會減分,食物的鹽味、甜味等得加重。
3. 食材處理:
 為防止遇到亂流,預防客人噎住,
 骨頭與刺必須剃除,肉與水果部分,必須要切成丁狀。
4. 食材挑選:
 要選擇不易氧化變色,免得變成看起來不好吃。
 再者,在封閉空間,挑氣味不重的,怕客人嘔吐,像韭菜、榴槤就不合格。
同樣的,還得選注意客人吃了,不容易放屁的,像豆類就不合適。
 綜合以上理由,可採用的醬料也是不多的。

二.環境條件問題
主要是氣壓、噪音、濕度太低三項。
根據漢莎航空公司的研究,人在高海拔地區(壓力低),對甜與鹹的敏感度,降低30%。
飛機引擎噪聲,也會降低食欲。

然而,濕度太低,為何跟吃也有牽連呢?先說為什麼會濕度低呢?
當飛機達到高空時,外面溫度可以達到-65度,
機艙的所有的水氣都能凝結成冰,會附著在機內各各角落,
待到飛機回到地面,氣溫回升,冰融化成水,
如果處理不當,機艙內會下雨。
更嚴重的,飛機主要是金屬構成,水會腐蝕金屬和種種精密儀器,造成危險。
因此,飛機的空調系統,本身就裝了乾燥的除濕機,一當乘客登機就啟動,
將濕度保證在20%以下,防止上述的水氣的危害。


再回到吃與濕度上。味道,其實是味覺和嗅覺的組合。
在高空中氣壓太低,鼻黏膜會腫脹,會堵住鼻子一些,嗅覺變得不敏感。
加上空間乾燥,不利我們聞味道。
一般狀況下,氣味分子是通過鼻黏膜傳到嗅覺受體,
如果過於乾燥,大腦檢測氣味的效率便降低。東西也就變難吃了。

所以,假如你做的菜不好吃,
可以開起你家的除濕機,把音響大聲放下去,食物就會變好吃了(誤)。

說個題外話,除了氣壓、聲音(噪音)會影響食慾,溫度也會。
比如,夏天太熱,很多人愛吃冰,
老實說,冰淇淋是很油的(放到融化就知道了),但人吃的時候無法察覺。
這是由於溫度低,味覺變得不敏感。因此必須要做成那樣,才感受得到。
同理,可樂很甜,幾乎一罐就達到一天攝食糖分的上限。
也是因為溫度低,味覺不敏感,所以添加那麼多。
不過這跟飛安無關,與健康有關了,哈哈。


*****
談完吃喝,便再談談拉撒。飛機是怎麼處理排泄物的呢?
有一些謠傳,說利用艙內外壓力不同,飛機在空中就把它....外拋了。
這並非是事實。飛機內廁所馬桶下對應有桶子,專門裝載排泄物。
它就真的是利用氣壓原理,當客人按下沖水按鈕,
會有清水、藍色化糞劑流出,接著靠著氣壓差,將排泄物吸進桶內。
等飛機登陸後,地勤人員,會將這些桶子運走。


艙內能聊的,大致如此,下篇來聊聊艙外了。



瓦薩爾瓦捏鼻鼓氣法,也叫鼓管充氣法。
先吸氣,然後捏住鼻子,閉上嘴巴,緩緩呼氣。
於是不能正常呼出的氣體能會進入咽鼓管。
你能感覺到鼓膜漲起來了,還能聽到悶悶的一聲「噗」,因為氣體被推進了中耳。
如果鼻塞了,就會聽到一個尖銳的聲音。
飛機降落時,只要覺得耳朵不舒服了就重複一次,直到飛機落地。

工業_疲勞與飛安(上)

一個朋友給我一個網址,那是某本關於地勤、空服人員勤務之書籍的試讀文。
裡面說明何謂機組人員的超時工作(超過18小時)。

這屬於人疲勞與飛安的關聯,我還聽過機器(金屬)疲勞跟飛航事故也相關。
我曾聽的一故事就關於此,是國文教授給我們聽,某個創系系主任的故事。
至今回想,仍覺不可置信。因為時隔太久,很多細節記不起清楚,僅能大致說說。


很久很久以前...當年,這位系主任是水利(或造船)系的僑生,
他英文相當流利,卻中文奇爛無比,
那時台灣戒嚴,政治方向認定華僑是革命之母,
特別需要他們支持,對僑生便呵護備至,考試不過,就重修補考,直到合格。
一般學生讀大學年限6年,對他們則多寬貸幾年,好像是10年,
而這位仁兄,竟然一讀就讀到第十年,那年他再不交出點成績,就畢不了業了。

寒暑假,他回國(老師沒說他還有哪一國國籍),
有一天開車在郊外公路閒晃,忽然見到路旁了無人煙的荒野,大股冒煙,
他好奇停車查看,發現一片飛機殘骸及散落一地的行李,
他見四下無人,趕緊....找有沒有值錢的東西,一件件搬進車內,運回去,發了筆財。
看拿得差不多了,便通知警方,交代經過(不包含拿東西),並陪同警方到空難現場。


不知事情怎麼傳的或他刻意,傳言最後變成了他目睹整場飛機墜落。
他便藉此機會,
用當時最流行的科學用語"金屬疲勞"作為這場不幸的罪魁禍首,寫成論文,繳交學校。
他不只因此拿到學士文憑,還進了碩士班。
由於他的"知名度",碩士也順利畢業,

但他這次論文的題目:"明朝鄭和下西洋之搭載萬人以上木船結構",就跟飛航無關了。
不知道有沒有讀博士,反正後來就待在學校任教。


有一間國外船公司,對他論文非常感興趣,想找他重建明朝遠渡重洋的船隻。
他斷然拒絕,之後他跟人談過這事,
他說:「學術歸學術,照我寫的去造,我完全不信做得出來。」
船公司便找了另一個跟他寫相同題目的學者。船造完了、出航了、沉了。
那學者的學歷,不久被追回。
 
由於他不是真才實學,開的課找不到學生來修,
學校行政單位找他談,於是...不曉得基於什麼難處,就決定讓他在學校創系。
校方的立場,我完全不能理解。
他敢這麼幹,理由卻出奇的簡單:系主任開的課,必修!學生不上也得上。

從前,教授是沒有強制退休的年齡,他就這樣一路教到老年癡呆症。
上課老是胡言亂語,或者呆呆看著教室天花板的吊扇。直到國家修法,才終結這場鬧劇。


*****
下課後,我為此比對、搜尋好多資料(註2),
得知上世紀,因金屬疲勞最有名的空難,是1954年英國海外航空781號班機。
那一張方窗裂痕的照片(註3),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因為這事件,民航機的舷窗由方到圓弧形。



然而,最終我歸納不出那位系主任的國籍,似乎也不重要了。


縱然我對"金屬疲勞"的定義懵懵懂懂,
每每搭飛機見著機上窗戶,我腦袋就會閃過"飛安、金屬疲勞"的念頭,
乃至,空姐請乘客對窗戶作的所有動作,
我就會擴大解釋,肯定是如何如何。當然,我這樣想,是錯的!
下一篇要講為什麼錯。
 
 
 

語文_(中國)男陰女陰

中午有朋友跟我說,
他在PPT看到一篇文章,有人在問女生生殖器的台語怎麼說?好像沒有?
我便答:
「怎會,就是經常聽人講的"機車",就是從那而來阿,
 念"膣毴(tsi-bai)",你一定聽人罵過。可是我只知道發音,不知道漢字正確寫法。」

於是我朋友笑了,我接著又說:
「男的生殖器,台語有兩個發音,LP(卵脬),指陰囊;卵鳥,指陰莖。
 至於其他非台語稱呼,男性的稱屌,女性的的稱屄...,也是會在年輕人聽到的慣用語。
 如果是古字,男子的是"且"。 祖先的"祖",起自這,
 而之所以這麼寫,就是性器崇拜。這很正常,無可厚非,傳宗接代嘛。」
 (女子的是"也",我講完為什麼是"且",卻忘了提"也")


*****
關於"且"、"也"的象形字,可以直接看象形字典(註2),或是漢典(註3)。
以下是截圖自漢典的字源字形,兩字依據男、女生殖器形狀而造字:

我知道多數人看到「也」的小篆,會想到「心」的小篆,但兩字不同。




若要讀實體書資料,推薦讀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
我那書放在老家,沒帶來台北。手上只有一本董蓮池的《說文解字考正》,湊合著用。
「且」字在4頁、561頁。

「也」在499頁。
我並不認同作者所說,雖然"也"字的甲骨文,相近"它"、"虫",但不能拿來表示蛇。



我的引證是援自漢典中對「也」的"說文解字",也就是段玉裁所言:
(也) 女陰也。此篆女陰是本義。叚借爲語。本無可疑者。
 而淺人妄疑之。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見多怪之心測之也。



至於,這兩個字皆能當「連接詞」,跟這個是否有關係?
明確地告訴你:沒.有.關.係。

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講,自從聽我說「好康」的由來,就不太敢用那詞彙。
那我得考慮考慮,要不要跟他提「且」和「也」。嘻嘻。



--------
註1:臺灣閩南語髒話

註2:象形字典

註3:漢典

參考資料:代表男女性器官的兩個漢字“且”和“也”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Pen Pineapple Apple Pen重複聽

今天我跟朋友聊到PPAP(Pen Pineapple Apple Pen)的事,
他說:「人類很有趣,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朗朗上口無腦歌。」

我曾經讀一篇文章(註1),解說"神曲為什麼這麼洗腦",歸納起來,有四原因:
一.大腦很懶,喜歡簡單粗暴的東西
二.很腦補,激發我們大腦的自動化加工
 由於單刀直入,朗朗上口,看到歌詞,大腦就會在耳邊啟動旋律。
三.不起"語義飽和"
 盯著某個字或者物體也好,一段時間後就累了,該物便覺得陌生起來。
 這樣一個現象,在心理學裡叫做“語義飽和”。
 哼唱神曲,是進入無有意識的參與狀態,沒有飽和現象。
四.簡單曝光效應
 相同事物,(聽)見到次數增多,人就越容易對它產生愉快的感情。
 任何一種機制能讓人理解它變簡​​單,人也會對它產生好感。


這樣說明PPAP神曲為何洗腦,
那人重看同一部電影,重述同一段過往,是不是同理可證嗎?

我認為,撇除偉大電影的藝術性不談,
由於結果是已發生,將如預期錯覺成可掌控,因而自看與說的過程中,獲得安全感。

就像人類一兩歲的小孩,喜歡把手上的東西丟出去,發現沒了,又撿回來。
他在玩遊戲嗎?不是,心理學家弗洛依德解釋,小孩重複這個動作,
在檢驗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因為可以控制,從而得到安全感。
而成人只不過表現在重看照片、影片等行為,對人重提當年勇的言語上。
不管酸甜苦辣,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妙,美妙的事物就值得回味再三。


我有一些"說老不老"的同事,十分戀棧從前的那些技術,
每每有新的案子,就想來個"舊醅新裝"。
好像李筱峰教授所講的"既得習慣者”與“既得觀念者”(註2),那般的頑固、囚室自我。
或許他們因為那一套,走過一段璀璨金耀的輝煌。可是瑞凡,回不去了。
好比希臘神話的阿波羅,拼命追達芙妮,最終得不到,
只能將她化成月桂樹的樹枝做成桂冠戴頭上,留念思憶。

元縝有首詩<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唐玄宗先是開元之治、天寶奢糜,
而後安史之亂,險些喪國亡邦,最終徒剩老宮女閒談往日的榮景。
詩當中的"寂寞紅",紅本當彰顯熱鬧,竟成了妝點寂寞的最大諷刺。
三個"宮"字,令人叨叨贅冗(聽覺),好似開口閉口不離過去;
三個"宮"字,感覺重重圈禁(視覺),宛如宮牆想鎖所有的回憶;
三個"宮"字,一股幽幽冰涼(觸覺),彷彿早已冷落久矣,才在行宮,不居皇京。
可嘆的,絕非殘破的現在,而是太在意美好的曾經。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札記-職場-你的專業是什麼?

昨天看一個朋友寫一則訊息,是段對話:
A:軟體工程師這個行業技術變化這麼快,
   你會不會覺得應該培養一個第二專長?
 B:你講得好像當個軟體工程師,可以稱得上是種第一專長一樣....

我個人也有類似的經驗,
我一個前同事問我:「你知道某某某功能嘛?」
我說:「現在不知道,學了就知道,我都是現學現賣居多。」
現實狀況就是如此,有哪一行,從業二十年、三十年不需要升級的?
可有,有人便會說:「不停學新的很辛苦!才不至被淘汰。」
此言差矣~從無到有,或許要一萬小時,
但說是"學新的",並非重頭學,因此,會遠低於那個數的。
而且該積累的,不是學到的事物,而是"學習力"、"邏輯整合"。


於此,我想起了另一則對話。
C:你的專業是什麼?
 D:記者阿。
 C:不,我不是問你職業,我是問你專業。
   不過,既然說你是記者,應該"表達能力,說話技巧"吧。

人要培養的專業,本不是知識、資料的推砌。
而且看起來那些比較抽象的能力,比如邏輯思考、判斷力,專注力,表達力...。
未來常是未知,假如現在人類知識沒有對應得上的經驗,怎麼辦。
反倒是有上述的專業,或許才有解決的可能,這就是人類理智真正的力量。


同理,再讀下面郭德剛與記者的對話,一下子就能明白。
有記者問郭德綱:你這講相聲,萬一有一天江郎才盡怎麼辦?
 郭德綱:我們這個學的是技術是手藝。一個炸油條的會恐懼有一天江郎才盡嗎?
也能讀懂,李敖所說的話:
妓女不能等到有性衝動才去接客,作家不能等到靈感來才寫作。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旅遊_(日本)秋田美女九州郎?

我有時會收聽徐靜波先生的音頻(註1),
20160828的節目,聊日本那裡的女人最漂亮,
徐先生說:「自古的說法是:秋田美女九州郎」,
秋田縣的女子最美,九州的男子最俊。他實地去探訪一番,果真如此。
他認為秋田女子會有如此花容,跟俄羅斯有接觸(混血兒)及多泡溫泉有關。
接著,徐先生又提到被譽為"美女故鄉"的京都,
那兒的女人,有別於秋田的美在「容貌」,美在「風姿綽約」的姿態。


然而,若以日本女藝人來論,美女出最多的,既非秋田亦非京都,而是福岡縣。
九州大學對此作了研究,提出其看法:
福岡之所以多美女,是因為飲食上佔了優勢。
 福岡鄉土料理中最有名的是“もつ鍋”(雜碎火鍋),
 也就是豬腸火鍋,用特製的豆瓣醬煮。
 這種火鍋能產生很多的膠原蛋白,具有很好的美肌作用。
 同時嚼腸子能活動臉部肌肉,也促進腦細胞的新陳代謝。
 而且福岡長期以來是九州地區的商賈中心,
 眾多的花柳街也匯聚了九州各地的美女。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福岡在古代就有不少來自中韓的移民,DNA佔了優勢。

簡單說:福岡多美女的原因是,
食物(膠原蛋白)、九州的經濟中心的人口匯聚力,及移民(還是拐個彎說"混血"吧)。
同樣的,徐先生也到福岡考察真實性,
徐先生最終是認為,福岡女子才是日本的美女之最。
 

這一集,我覺得最好玩的地方是,秋田提到混血、福岡亦提到混血。
混血兒出佳麗之機會高,這似乎是普遍見解,呵呵。

我2014年去福岡博多玩,當時還不知道原來福岡出美女,沒太留意。
倒是"もつ鍋"處處可見。
我以為那是牛腸鍋,我便沒吃,也沒帶回台灣,不曉得滋味何如。
而在博多市的中洲,確實瞧見徐先生所說的花街柳巷,
不過,日本沒有類似阻街女人的招客法,所以也就沒辦法驗證漂亮不漂亮,哈哈。

之後,我還聽了另一個節目的音頻(註2),他說:
「日本有秋田美人、京都美人、博多美人。
 秋田縣,是日本理容院、理髮店最多的地方;
 京都,女式手提包的花費是全國第一,差點是東京的兩倍。」
就連維基百科的條目:縣民性(註3)也說秋田美女呀。
所以這些關於美女的說法,應該正確。



----
註1:
(1)文字檔:徐靜波<日本哪裡的女人最漂亮>
(2)音頻:『靜說日本:日本哪個地方的美女最漂亮?』

註2:『別跟我說你懂日本:縣民性』

註3:
(1)維基百科:縣民性
(2)網路部落格:心靈之緣-日本各縣的縣民性格
秋田縣:
優柔寡斷,但一旦 定下的事則辦起來不失有一股韌勁。
秋田縣盛產上好的大米,故釀酒業發達,人人愛喝酒,養成一種吃好喝好穿好的嗜好。
由於秋田縣地理上四面環山,因而左右四鄰走動頻繁,非常抱團。
不過秋田縣的自殺率每年都排在日本各都道府縣第一,這點有點讓人費解。
另外根據日本總務省的調查得知,秋田縣的美容室?理髮店數量居日本第一。
在日本有"秋田出美人"的說法,從人類學考古學角度考察得出的結論,
是因為秋田縣人屬於混血的人特別多。

京都府:
不善於接受外來者,倚老賣老,自尊心極強,相對封閉,因而很難和京都人交上朋友。
京都人去東京是不說"上京"的,他們總認為有朝一日天皇還會返回京都的。

福岡縣:
由於自古與中國有著各種往來,所以受中國的影響較深,對外來文化基本上是來者不拒。
地理上離韓國和中國比離東京還近,所以國際色彩也較強。
總體上比較開放,但也不排除帶有以地方上的老大自居的潛意識。

1位:秋田
2位:東京
3位:福岡
4位:京都
5位:新潟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札記-商業-facebook是社交媒體(媒介),不是智能媒體

我讀一篇文章(註1),寫到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八月末的一段談話: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意大利的羅馬路易斯大學做了一個演講,
 說社交網絡是不會代替面對面交流的,反而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流
 就算是虛擬現實,也不會改變人們的交流方式。
 如果他感覺到,社交網絡已經對人的交流產生破壞了,那他一定會改進自己的產品。
 
 在意大利,扎克伯格還被問道:Facebook以後會不會給大家提供新聞和信息?
 畢竟現在很多社交媒體都在往內容方面使勁,因為這樣可以拉近和用戶之間的關係嘛。
 但他的回答是:不會。我們是科技公司,我們的任務是開發工具,而不是製作內容。 

有兩個重點,
一.臉書是生活上人際關係的衍伸
他是種促進,也就是先"有",再"提升"。不可能替代真實接觸的理解人。

二.臉書是交流平台,不生產內容(新聞、新知分享、知識傳遞)
這一點,我有深深感覺。臉書是社交媒體,不是智能媒體。
智能媒體,中文網站中,
就好像共同編輯類的「百度百科」、「維基百科」、「互動百科」,
以及問答類的「知也」、「奇摩知識(沒落了)」、「豆瓣」。這類才算。

我個人偏愛智能媒體,社交媒體我是拿來"刷存在感"的,哈哈。
然而,同樣是社交媒體,
我覺得「微信(WeChat)」作得比臉書好,他提供的微信公眾號,優質的多了。
我在那學到許多、調整(糾正)自己的知識也不少。
是的,你可以拿"臉書也有粉絲團"來反駁我,畢竟這是人的問題,非關工具。



---------
註1:馬雲:CEO應該關注什麼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古籍_《戰國策》卷29_燕1_11:千金市骨

原文出處:
(1)11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2)先秦兩漢 -> 史書 -> 戰國策 -> 燕策 -> 燕一 ->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有句成語叫「千金買骨」或「千金市骨」,典出《戰國策》.燕一。
是燕昭王請教大臣郭隗"要怎麼要招攬賢士來燕國",郭隗回答時,所說的故事。
我直接引用網路寫的翻譯(註1):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
 郭隗先生說道:
 『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
  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
  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
  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
  
  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麼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
  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
  【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
   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
  於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
  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
  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聽完這故事,我覺得,得自己想辦法將它"邏輯自洽"。
例如要相信,近侍絕對有向賣馬商人,清晰地說:我要買活馬!
不然,誰知道你買馬骨要幹嘛,做中藥或什麼的?
那一年後,會得到的三千具是馬骨、是破爛。

也要相信郭隗很優秀。
雖然郭隗把自己自貶為馬骨,說:
「只要燕昭王舉用他,天下賢士自會前來」。後文看來,誠然奏效。
但不知想過"劣幣驅良幣"沒有,
假設郭隗是無能之輩,甚至是人格卑劣之徒,怎麼會有賢者願來作他同僚?
職場常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除非不得已,優秀的人多想結交優秀之人,方可合作愉快。
甚至來應徵者的不幸平庸,郭隗也能起帶頭作用,結局不至於太差呀。

人有那麼一點私心,會想接觸比自己傑出的人,
不是要搞個人崇拜(有神,快拜),而是能遇見更好的自己,讓自己增上。
 
  
  
-----------------
註1:《戰國策》白話文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數學_如何畫一個3個都直角的三角形?

怎樣畫出三個角都是直角(90度)的三角形?

不考慮地球曲率,自北極正中心出發,往南約走一萬公里到赤道。
改往正西(第一個90),沿著赤道走約一萬公里,為四分之一赤道長。
(地球是圓的,都一萬公里很正常)
再改往正北(第二個90)走一萬公里,回北極正中心。
此時會發現,與原出發方向呈90度。便在地球表面上構成,三個直角的三角形。


為什麼要用地球舉例呢?
答:
比較容易想像。
事實上,同樣方法,在所有立體球型,都能畫出三個都直角的三角形。


為什麼要走到赤道?
比如說,不考慮地球曲率,自北極正中心,向南走十公尺,再往正西走十公尺,
接著轉正北走十公尺,回到起點,也會跟原出發方向呈90度。為什麼要走到赤道?
答:
同上題目的,走1/4圈,比較容易想像。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神話_(希臘)美杜莎

關於蛇髮女妖美杜莎的神話,版本多而混亂,
很難羅列出所有,亦不好統計最普及的是哪個。
我聽到的版本,是羅馬版-奧維德的《變形記》(註1)的改寫,
維基百科:美杜莎(註2)有提到。

然而,既然是神話,滿滿想像空間,
難以用正常邏輯,
歸納出所有環節都合理的故事,或考究出最接近先民思維的那個。
我會猜,從希臘版(早於羅馬版)-赫西俄德的《神譜》(註2)
較能還原回最初故事模樣,可是這能說服誰呢?呵呵。

考古、考據非我的專長,我自稱是"二手讀書"者,
習慣讀專業人士的研究成果作思考。認為合理,就將其吸收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待到日後若有新、不同的證據,再做調整。現在,來說說我所知的"美杜莎"吧。


*****
美杜莎的父親是古老的海神福耳庫斯,在神界的地位低賤。
美杜莎是他最小的女兒,早她出生的孩子、美杜莎的兄姊(應該只有姊姊),
由於相貌醜陋,加上在神界中身份卑微,別的神不願接觸他們。
但是,美杜莎卻長得出奇的漂亮,年幼加美貌,父親因而疼愛有加。

懂事的美杜莎,知道家裡情況,想要幫助父親,甚至振興整個家族威望,
因此,美杜莎決定成為雅典城的守衛神的雅典娜(宙斯的女兒)的女祭司。

要當女祭司,必須是處子之身,及發願終生不嫁。
為了達成願望,美杜莎婉拒了許多富家子弟(神族)的追求,
終於,十七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美杜莎,成功進入雅典娜的神殿,成為祭司。
並在雅典娜面前發下誓言-終身不嫁。


然而,世事難料,海神波塞頓(宙斯的哥哥)看中了萬人傾目的美杜莎,
他想到以往與雅典娜爭奪雅典城的守衛神一職失敗,便藉由在神殿強暴美杜莎洩憤。
事故發生後,受害的美杜莎告訴雅典娜這事,和請求幫助。
雅典娜不但不安慰,反而盛怒,怒美杜莎竟然敢在處女聖地幹這事,對神明極大的不敬。
便驅逐了美杜莎,並對她下了邪惡的詛咒。
長出豬獠牙,秀髮變成了蛇髮,凡雙眼所及的凡間男子,就會瞬間石化(不能再接觸男子)。
對此,有人解釋"雅典娜為什麼罰受害人,卻不向加害人的波塞頓興師問罪"的理由,
理由有二,
一.雅典娜是十足的男權主義;
二.畢竟波塞頓是宙斯的哥哥(她伯父),她無能為力。


從此,美杜莎一夜間從美人變成比他的兄弟姊妹還醜的海妖,
但此時的她還有情感,她只想著回家,希望能夠從家庭獲得關愛,
可是從小因美貌而集萬千寵愛的美杜莎讓兄姊憎恨極了,
回家後只獲得眾人、包括視她為掌上明珠的父親的嘲諷與冷漠。
因此美杜莎失去情感,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妖。一路向西行,隱身在一小島的花園裡。

由於美杜莎有一雙可以讓人石化的眼睛,是軍事利器(軍人多為男子)。
數年來,許多人來到島上獵殺她,可是最終卻變成了一尊尊的石像。

宙斯與凡人女子生的私兒子,珀耳修斯(註4),
為了阻止國王強娶他母親,決定也往美杜莎的藏身處,奪她雙眼。
帶有神明血緣的緣故,珀耳修斯得到一些神祇的幫忙。
雅典娜給珀耳修斯一面閃亮如鏡的盾和翅並告訴他,
假如他從這塊盾的反光裡看梅杜莎,他就不會變成石頭。
赫耳墨斯送他一把寶劍;那伊阿得斯給他隱身頭盔。

最後,珀耳修斯接受這三人的指點和襄助,
成功砍下美杜莎的頭顱,並將她頭顱裝在特製的皮囊中。
而美杜莎的身軀噴出了飛馬(飛馬星座的由來)巨人克律薩俄耳,
珀耳修斯就乘著飛馬,飛回救母。


*****
究竟能從這故事得到什麼啟發呢?
硬要說,
第一,雅典娜的反面教材
 她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威,欺善怕惡,竟然迫使受害者得到懲罰。
 好像在說,美杜莎去勾引人家,必須得到教訓。

第二,鏡子應敵般的間接解決
 不能直視的敵人,要轉換(分析)到我們可以處置狀態下,解決。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抽象而偉大的思考法。
 比如,數學的代數題目,將未知數設成X,再進行計算。
 我曾經有試過,假如我不用X去解題,根本難以下手。
 不然,可以不用代數,解下面這題看看。
 題目:今年,父子相差20歲,
    10年後,父親年齡是兒子的兩倍,請問兩個現在各幾歲?
  
 再比如,距離是人聲音擊不敗的敵人,
 人從而創造了電話(轉成類比訊號,不是真的聲音送去),將音聲能遠播千里。
 從前,傳真機(Fax)剛上市時,就有這麼一個笑話。
 有個人傳了老半天,說怎麼傳都傳不出去。人家問他為什麼這麼說?
 他說:不管操作幾次,要傳的紙一直留在原地,沒過去阿。
 
 
 
--------------------
註1:
(1)百度百科:美杜莎 (希腊神话蛇发女妖)
根據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4.770)所述,
美杜莎原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因為與海神波塞冬私自約會
(也有一些版本稱因美杜莎自恃長得美麗,
 竟然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來,而被雅典娜詛咒),
雅典娜一怒之下將美杜莎的頭髮變成毒蛇,而且給她施以詛咒,
任何直望美杜莎雙眼的人都會變成石像,因此成了面目醜陋的怪物。

更為廣泛流傳的傳說是波塞冬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
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廟裡給強奸了,而這激怒了雅典娜。雅典娜不能懲罰波塞冬,
於是便把美杜莎變成了可怕的蛇發女妖。讓任何看到她眼睛的男人都會立即變成石頭。
因此美杜莎一詞有“極度醜怪的女子”之名。

(2)閒話美術史 | 狂野的海神與四處逃散的仙女們(三)


註2:維基百科:美杜莎
還有一種說法是美杜莎擁有傾國傾城的美貌...畢竟波塞頓是宙斯的哥哥,而不好說什麼。

註3:
(1)維基百科:神譜
第211行至第336行是紐克斯和蓬托斯的譜系。
紐克斯的譜系中包括了命運三女神、不和女神、誓言女神等等。
蓬托斯生有涅柔斯,涅柔斯生有眾海洋神女。
蓬托斯的譜系中還有蛇髮女妖梅杜莎、三頭巨人革律翁、
地獄犬刻耳柏羅斯、水蛇許德拉、怪物奇美拉、斯芬克斯、拉冬等等,
並穿插了關於他們結局的神話。

(2)
刻託給福耳庫斯生下了面孔迷人的格賴埃姐妹,她們一生下就頭髮灰白。
不死的神靈和大地上的人類都叫她們格賴埃。
好們是衣著華麗的彭菲瑞多和袍色桔紅的厄倪俄。刻托和福耳庫斯還生了戈耳戈
戈耳戈居住在光榮大洋俄刻阿諾斯的彼岩——
嗓音清晰的赫斯佩里得斯姊妹也住在這裡——與黑夜之地相接的地方。
她們是斯忒諾、歐律阿勒和命運悲慘的墨杜薩
墨杜薩是會死的凡人,斯忒諾和歐律阿勒則常生不死。
黑髮波塞頓曾和墨杜薩躺在一塊鮮花盛開的草地上睡覺。
珀爾塞斯砍掉她蛇髮的頭顱後,從她的軀幹裡生出了高大的克律薩俄耳和神馬佩伽索斯。

(3)扒扒古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 作者:盈盈一水方
分析希臘版、羅馬版的美杜莎之差異

註4:維基百科:珀耳修斯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札記-邏輯-現象與問題

這兩三週,辦公室裡的某同事(用A代稱),
天天都在做相同一件事:測機台的錄影功能。

早上一來,檢查經過一晚後機台有沒有當掉,有就回報。
上班時間,繼續放著錄,便做其它事,上網,跟同事閒聊。
過程中,出現停頓等問題,回報。
下班前,再檢查一次運作是否正常,沒錯誤,擺著接著錄。
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除了回報,A有作何處理嗎?沒有,數日以來,我沒見過他排除任何疑難。
A回報的人是名主管,常問他的是:你怎麼複製。
有那麼一回,那主管跟他說:「你(工程師)要做點跟測試單位不同的事。」
還有一回,一個同事對他說:「你可以晚點走嗎?我要你的神之手,幫我抓問題。」

我跟我同學說了這事,我同學問我:「他真的是工程師嗎?」
我答:「真的是」。我明白這令人有些詫異與遺憾。


有人可能會認為:「好歹他能發現問題。」
我則認為:
「恐怕沒這麼樂觀。用英文解釋比較簡單,
 工程師要發現的"問題",是root cause,而不是problem。
 否則,跟一般使用者,有啥兩樣。
 因此我的認定上,
 他是發現"現象(Symptoms)",而不知實際問題(root cause)出在哪。」

依我工作經驗,對R&R(role and responsibility)的理解,
測試單位負責「找到(錯誤)現象」,而工程師則負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換言之,工程師的任務是,
從測試單位提供的「現象」,找出錯誤的根本原因,並修正它。

"發現現象"和"發現問題"的差別,
又好比中醫裡面的"證"、"症"(也有說病、證、症;註)。
出現某一"症",不一定就代表有什麼病,可能會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謬誤。
一定得綜合所有資訊,再下判斷,準確地找出"證"才是。
 
 
 
----------------
註:
(1)【中醫基礎理論】~~病﹑證﹑症 by 小沈
『症』﹐中醫學名詞中﹐代表疾病發作時﹐所呈現的『病徵』﹔
例如喉嚨痛﹑流鼻水﹑腰背酸痛…等等『個別的病徵』。
例如感冒會喉嚨痛﹐得了咽喉癌也會喉嚨痛﹐
你不能說有了『喉嚨痛』的症狀﹐就一定是感冒﹑或是咽喉癌吧?
所以個別的病徵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它只是單一的診斷資料之一而已﹐
還需要整合全部資訊後﹐才能正確診斷。英文翻譯為 『Symptoms』

『證』﹐中醫學名詞中﹐代表在中醫學的辨證基礎上﹐疾病產生的『原因』。
同一種『證』的病人﹐不一定會有同一種病徵﹔
例如糖尿病患﹐未必每個人都會有白內障﹐在不同病程中﹐
有人已經有了下肢水腫﹑有的人卻還沒出現﹐而出現白內障或下肢水腫﹐
都是同一個『證』﹑也就是『同樣的致病原因』﹕
糖尿病所引起的。英文翻譯為『Pattern』﹑『Syndroms』。

『病』﹐中醫學名詞中﹐代表『一組特別的病徵』﹐有相當程度會同時出現﹐
所以冠上特別的名詞﹐以茲區別﹔同一種『病』的病人﹐
不一定是同一種原因造成的﹐這就是中西醫學在診斷與治療方針不同所在。
英文翻譯為『Disease』。

例如﹐某個人得了感冒﹐這個名稱『感冒』﹐就是屬於『病』的定義。
他會有發熱﹑畏寒﹑無汗﹑咳嗽﹑氣喘﹑流鼻水…的現象﹐這叫作『症』﹐
中醫的分析﹐另外有脈浮緊﹑舌苔白薄﹐這些也是『症』的病理表徵範圍。
而我們根據中醫的診斷原則﹐判斷他是『太陽傷寒』﹐
或是稱之為『表實傷寒』﹐這就是『證』的範圍。
(2)證與症 - 中醫- 香港中醫綜合中心
“證”,是指證候,這是中醫學的專用名詞
即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也就是說當疾病發展到某一階段而出現的一組症狀群,
如病人的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少氣懶言,食慾不振,
脈虛細無力等一組症狀,中醫辨證就認為屬於氣虛證。

那麼,什麼是“症”呢?症,即症狀,包括病狀與體徵兩部分。
病症就是病人的主觀感覺
是病人前來就診時自己所能感覺到的痛苦,
如頭痛、頭暈、發熱、咳嗽等等,同時也是迫使病人來前看病的原因;
體徵就是醫生診察出的客觀表現,如面紅目赤、脈數等。

“病”,是指疾病
即機體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下,所發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總過程
包括疾病的初期階段、發展變化階段和後期階段,直到痊癒或死亡的全過程。
病,就是指具體的疾病,也就是現代醫學中常說的病名。
如感冒、痢疾、胸痺(冠心病)、膽結石等。

札記-兩性-形容對方的趣言

不管在影視作品,或現實生活中,
男女之間,總有一些詼諧好玩的比喻、肉麻當有趣的甜言蜜語。

很久以前,李立群在談話型節目,談到這個。
他說,在台灣,男會對女說:「你是我的心肝寶貝。」
而東北人則說:「你是我的主心骨(脊髓骨),」喻依不同,表達同一層意思。


有一個台灣的偶像劇,我早就忘記劇名。
裡頭女配角對男配角說:「你要當我的"神燈巨人"」,
台灣電影【總舖師】也有類似用語:「呼喚獸」,在講同件事-隨傳隨到。
可是,阿拉丁神燈裡的神燈巨人,不是要摩擦之後,才會出現嗎?
我還真想過這事,結論是不可細考,認真,你就輸了。

照這一套邏輯,也能將其它故事套用進來。
比如:The Wizard of Oz,
譯為《綠野仙蹤》。(這個翻譯很神奇,怎麼會想到這麼炫的書名)
桃樂蒂除了狗以外,有三個小夥伴,
分別是追求"頭腦"的稻草人,追求"心"的機器人,追求"勇氣"的獅子。
簡單說就是智仁勇。引這三個人物就能這麼說:
A:「我女朋友經常嫌棄我,讓我覺得好像桃樂蒂的小夥伴。」
B:「怎麼說?」
A:「當...,她嫌我不夠man,就像《綠野仙蹤》的獅子;
   當...,她嫌我不夠體貼,就像《綠野仙蹤》的機器人;
   當...,她嫌我不夠了解她,就像《綠野仙蹤》的稻草人。
   我出言反駁,她說Toto,不要吵。」

同樣地,也可以拿《西遊記》的(主要)師徒四人來入句。
像唐僧般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或如周星馳電影唐僧形象:囉哩囉嗦。
像孫悟空似的魯莽衝動;像豬八戒的好吃懶做;像沙悟淨的耍自閉...。
總而言之,創意無限。我最近還聽到一句:
「高情商的男友,會讓女有耳朵得糖尿病呀(甜言蜜語灌迷湯)。」,真好玩呀~



----------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札記-讀書-什麼叫作人成熟了?

今天聽到萬維剛解釋:
什麼叫作人成熟了?就是對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比較高。

聽完,我眼睛為之一亮。這不我自學生時,由來已久的理念:
Open Mind,包容接納(不見得得認同)一切意見及可能。

讀書為了什麼?
我從來只為滿足好奇心,為從不同角度(可能性)去看待事物,
並非真有什麼實用功圖,哈哈。
或許真有一天不知名的情況,真為會用著,但我不敢保證。
至少見多識廣,不會狹隘心胸,不至於大驚小怪,較有可能處理得宜吧。


或有人說:「難道看得越多,選項多、想法多,不會造成困擾?」
確實,人有「選擇恐懼」(註1),
看的多、路多又廣,走哪條都行,不免會有茫然或難以割捨,
但其實,一般人不管選什麼,極少有極端的對與錯。
擇一而行,不須過於擔憂。

對我而言,多選項時,我依然走習慣的那條,
並保留行其它路的可能性(作備案),避免將來不測時,心不慌亂。
我總認為單一選項比多重選項的風險更大。
如果走到"沒他不行"這一田地,才真是困死自己,
人說:「離不開的天堂,就是地獄。」,不慣性思維,也是種成熟吧!


同理,看待別人也一樣,
縱然看不懂別人為何這樣(無違法之虞)、事情怎會朝那方向發展。
我會想,或許他不過是另一輪的:"擇一而行",或許,他脫離慣性了吧!



--------------------------------------------------
2019.03.05 更新
--------------------------------------------------
註1:
1. 得到-心理-為什麼會有選擇恐懼?

2. 得到-心理-三個方法幫你克服選擇恐懼症

3. 得到-心理-大腦要節能,決定才會錯
 我們會做出不理性的決定,可能是因為大腦需要節能。
 為了把消耗的能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大腦只能犧牲準確度。
 先把選項裡不好的排除掉,把選項減少到你可以控制的數量,比如說​​3個。
 科學證明,這樣做的確對做決定有幫助。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札記-人物-(周遭)我對一個離職同事的印象

上班日的某天下午,我走到窗前,看看戶外的天氣。
正當轉身回去,發現窗旁的座位是空的,
一個認識又不太熟悉的H同事,無聲無息地離職了。


據說,H在公司待很久了,
而我第一個做的健康手環專案,就是跟他合作的。
在他剛剛承接這案子的某部份時,他曾私下不滿地跟我們說:
「我都做這麼久了(65年次),居然做這個,希望這是我最後一次學新的東西。」
聽得我很是訝異,這就是他留給我第一個深印象。

案子進行中,我跟H很多工作要協作,
雖說H負責那一塊,是剛學,但我比他更不懂,就是得請教他。
有一回,我到他座位找他,發現桌上擺著攤開的日文課本,
旁邊有白紙,有好幾句手寫的日文,看似他在作日文練習題。
等了一會,沒見人我就走了。
有趣的是,我第二個案子,換作另一個人,R同事負責這部分。(H交接給R)
某天,我同樣有事找R,巧合的是,他也在上班時間作習題,
差別的是,R是英文習題。

這兩個人交接工作,也很神奇。
第二案子沿用原架構,H的程式出了幾次問題,造成我的程式跟著錯誤,
我問R怎麼辦,R常會建議我一個不可行的方法去做。
再問他,他會說沒辦法,就置之不理。
我只好去問H,他大都給我一個含糊的線索。但比起R,算不錯了。
某同事曾跟我講過:「問H問題,他只會說忘記了。」
這樣說起來,H對我還不錯,哈哈。


在我們公司,多數人上班滿八小時就走,所以早來意謂早走。
H習慣早到公司,下午五點會去健身房運動。
我有時候上午八點半到,會看到他在準備泡咖啡。
他桌上、櫃上有咖啡豆罐、研磨機、過濾紙、水壺等林林總總的器材。
他是早上、午休完各一杯。
我怎麼知道的?因為只會在這兩個時間點,飄咖啡香。
窗前平台,常會擺滿他用過的咖啡過濾紙。
我雖然好奇,但不曾問過他不丟掉、要曬的原因。


在他離職前四個月左右吧,
我那天想知中午外出吃飯要不要帶傘,又走去H那看天氣。
一位S同事,正巧也走來。
S:「雲不多,不會下雨。」
我:「是阿,順便考你,氣象局怎麼定義陰天?」
S:「不知道。」
我:「如果雲布滿天的90%以上,則稱陰天。」
H在座位上聽到笑了。起身說:「當RD懂那麼多其他事幹嘛。」
我笑而不答,這即是我與他的最後一次談話。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札記-哲思-"酸葡萄"、"甜檸檬"的反思

我很訝異,不曉得被我提過多少次的比喻:"酸葡萄"、"甜檸檬",
我竟從未為其寫成一篇文章。
昨天跟朋友聊天又提到,看來,這是該把這想法寫下的時候了。
不過希望之後少提點,別落入語言重複症,能說的事畢竟很多,哈哈。


"酸葡萄"來自《伊索寓言》裡的<狐狸與葡萄>,
講的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有人會問,這必然嗎?倒也不是,人也有「得不到的,最美」的心態,
我讀過一篇文章<你為什麼忘不掉初戀?>(註1),
內容指出:由於“蔡戈尼克效應”,人難以忘懷、掛念不能擁有的人事物。
不過,這跟我今天所講的無關,就不多作解釋了。

與"酸葡萄"相對的是"甜檸檬",故事與概念很簡單。
有一個果農,有人推薦他栽檸檬,
這是他頭一回知道檸檬,不知道味道如何。
他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開花結果,便摘一顆嚐鮮,卻發現是酸的!
不願承認這結局,直說甜美。
這比喻:凡自己流汗、辛苦付出所得,不論結果多慘,都是美好的。
此即是IKEA的DIY家具,一直有市場的原因。

《大學》也講過類似的話:「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白話意思是,兒子終究是自己生的,定比別人的強;
而自個種的稻子,怎麼看,都比別人的小株。
有人可能會說:「感覺怪怪的,全是自己種,為何檸檬是優,稻子卻是劣?」
應該把稻子看成收成、收入,才容易明白。
就像現代人,總是嫌棄自己的薪水比別人少,不是嗎?
因此後面這一句,比較貼近"酸葡萄"心態。
那麼,我又是如何用"酸葡萄"、"甜檸檬"看待我周遭之事呢?


我是這麼思維的。
當我不喜歡的人作成某件好事、善果,我內心興不起隨喜的心。
便自問:「假如這件事,是我完成的,我也認為是一件好事?」
如果是,這便是我酸葡萄心態,該把情緒拉回,將注意力放在"事"上。
相反地,
當我做成了作成某件好事、善果,我內心洋洋得意時。
便自問:「假如這件事,是我不喜歡的人完成的,我也認為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這便是我甜檸檬心態,該把情緒拉回,將注意力放在"事"上。

那對於壞事呢?仍是同套邏輯。
將自己惡習擱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如兒子或女兒、丈夫或妻子。
便自問「倘若是他們做,你是否厭惡?」,如果是,就該改了。
相反地,
當別人惡習、謬誤,觸及你的"底線",怒不可遏,
便自問「倘若是自己為之,你自覺是否應該原諒?」,如果是,就不該太苛責別人。

簡單歸納一下,
別人做對的事,會生酸葡萄,就想像是自己所行,是否也是大善?
自己碩對的事,會生甜檸檬,就想像是討厭的人所為,是否也是大善?
自己做錯的事,不知是否原諒,就想像是摯愛親眷做,是否仍是大惡?
別人做錯的事,不知能否海涵,就想像自己所肇,是否仍是大惡(大惡不赦)?

這樣做的目的,並非把我自己變成沒有情緒,而是盡可能防止情緒走向極端。



----------
註1:❤得到-心理-你為什麼忘不掉初戀?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札記-讀書-人從自己的見聞找比喻


圖片是拉菲爾所畫的<雅典學院>(註1)的一小部分,
左邊是柏拉圖,右邊是亞里斯多德。
這兩個人象徵西方兩種精神的激辯,
指天的柏拉圖,代表唯理論、理性(有名的洞穴論);指地的亞里斯多德,代表經驗論。


英國哲學家培根(註2),曾經用一個很妙的比喻,
來說明唯理論與經驗論兩者結合,才是最完美、正確的。
比喻是這麼說的,
螞蟻,只會收集、搬運東西,將它們疊在,卻沒有產出。(經驗論)
蜘蛛,不見收集,蜘蛛絲從己產出,卻能構成蜘蛛網。(唯理論)
蜜蜂,能採集花粉,生產蜂蜜。(唯理論加經驗論)
說起來雖美,可是他終其一生,並沒有辦到所言。


有人引培根這個比喻來談讀書,
螞蟻是,看很多書,卻沒有自己見解的人,
蜘蛛是,有很多主見,卻不符人類文明知識的人。
蜜蜂是,既讀書,又能立足於文明知識,作一番新見解的人。
這說法讓人感覺,很像「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味道。

而英國的柯勒律治則是將讀書人分成四類(註3)。
第一種是海綿型,
 他可以把他所看到的全部都吸收,
 然後可以幾乎照原樣的把它又吐出來,收多少吸多少吐出多少來;
第二種是沙漏型,
 就是一無所獲,看書可以什麼都得不到,只為了消遣消磨時間;
第三是濾袋型,
 過濾紙過濾袋的這種類型只留下書裡面的這個糟粕,
 他所看到的這個糟糕的部份被他保留了,精華部份都漏掉了;
第四是大寶石型,
 這種讀者是很稀少、很了不起、難得的,
 他們讀書不但是自己能夠得到好處,並且能夠把這個好處傳播出來使別人也受惠。


兩個人所說,皆不無道理。
但一個是用有生命的螞蟻、蜘蛛、蜜蜂;
另一個是用無生命的海綿、沙漏、濾袋、寶石。

到底是「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或是「格物致知」哪個對。多數人拿不定主意。
但可以知道的,人肯定是依據自己的見聞,找出例子。
如同上述的螞蟻、蜘蛛、蜜蜂、海綿、沙漏、濾袋、寶石,便是如此。

就像我常舉「羊跪乳、鴉反哺」為例,這兩種動物絕非基於孝道。
小羊跪,是為了讓乳汁到第四個胃,保存養分。(註4)
烏鴉反哺,科學證明,那是同類(同儕)協助。(註5)
因此,猜測古代某個人基於孝道,將其投射到羊、鴉身上。
充其量,只能說他拿見聞當成比喻。



----------------------
註1:圖片來源:維基:雅典學院 (畫作)

註2:維基百科:培根

註3:
(1)維基百科:柯勒律治
(2)書角:李敖讀書法

註4:羔羊跪乳非孝順 原來這樣喝才能保存養分 !

註5:烏鴉反哺衹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札記-中史-(北宋)米芾學寫字

雖然我知道米芾號稱「米顛」,顛就是瘋子,
(註1:米顛拜石的故事很有名)
但是,下面這故事是講他小時候怎麼學寫字的,十分有啟發性,
我情願它是真的。他小時候還沒瘋,是到長大才瘋,哈哈。
 
文章摘錄來自《明倫月刊293期》(註2)-伴你成長:
米芾小時候,他曾經跟村裡的一位私塾老師學寫字,
 老師拿出一本字帖,說:『你天天照著字帖寫,寫好後送來給我批閱。』
 就這樣,米芾學了三年的字,不知寫了多少張紙,
 但寫的字仍是平平常常,引來老師不斷的責備,只好先回家休息。 
 米芾一直不放棄,總想學好字。
 
 有一天,村裏來了一位要進京趕考的秀才,聽說字寫得很好,
 於是急忙跑去討教,秀才看他小小年紀卻這樣好學,就答應試試看。
 結果米芾照著以前的方法,臨著字帖寫了一大疊的紙給秀才看,
 誰知秀才隨便翻一翻,就把它放在一邊,說:
 『要我教你寫字有個條件,那就是要用我的紙才行。』
 
 米芾覺得好奇怪,但心想:反正紙也貴不到那裏去,就滿口答應了,
 誰知秀才笑了笑說:『我的紙一張要賣五兩銀子哦!』
 米芾簡直嚇呆了,但為了寫好字,他還是想辦法籌到五兩銀子買了一張紙。
 
 米芾拿到紙,左看右看,覺得和普通紙實在沒什麼兩樣,
 可是他十分珍惜,不敢輕易下筆寫字,
 只在那裏認真地研究字帖,用手在桌上畫來畫去,
 想著每一個字一撇、一捺,一橫一豎…等寫法,
 直到把字帖上的字牢牢地印在心底,卻仍然不敢動手。
 
 這時,秀才回來了,看到米芾坐在桌前,握著筆發愣,
 紙上卻一個字也沒有,便問:『怎麼不寫呢?』
 米芾嚇了一跳,如夢初醒般說:『紙太貴了,我怕浪費!』
 秀才哈哈大笑說:『你現在寫個字看看!』
 奇怪的是,米芾寫出來的字,
 竟然和字帖上的字幾乎一模一樣,二人看了都十分高興。
 
 秀才問米芾:『你說,現在為什麼字能寫得這麼漂亮呢?』

 米芾想一想,說:
 『以前因為我沒有用心,雖然寫得多,仍然寫不好,
  這次因為紙貴,我怕浪費,先把字研究得很徹底再寫!』
 『對呀!學寫字不只是需要用毛筆,還要用心,這就是寫字的竅門。』
 秀才終於揭曉了謎底,
 米芾也就是秉持著這得來不易的經驗,成就了他在書畫上的美名。
 
聽完是不是躍躍欲試,想找最貴的紙來練習呢...
那最貴的紙該去買呢?
拿出你的台幣千元鈔,在上面寫就好了。
如果再跟人說,被檢舉,還會罰五倍喔(註3),寫一張就變成六千元了。
字會不會變好,我是不知道,但很快就可以跟米芾一樣瘋。


----------
註1:米顛拜石
(1)拜石為兄的潔癖米瘋子
(2)裝瘋賣傻的米芾

註2:明倫月刊293期:伴你成長

註3:
(1)跟著黃律師學法趣
(2)妨害國幣懲治條例
第五條(故意損毀幣券罪)
故意損毀幣券,致不堪行使者,處所損毀幣額五倍以下罰金。

藝術_黃金比例的圖畫,白銀比例的紙張


很多人都見過這上圖,這是達文西畫的維特魯威人。
他是根據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所留下的比例學說(註1)所繪,
聽說這是人體最完美的比例。隨便舉其中一條件:
頭部應為身高的八分之一(俗稱的八頭身),陰部應該位於身高的一半之處。
幹嘛探詢這個呢?
我想是古時人們相信,
世界必定存在所有人皆愛的"黃金比例",而且號稱在久遠久遠已經找到。
究竟誰發現的,目前不可考,有一派人說是畢達哥拉斯。(註2)

黃金比例的公式為 a:b = (a+b):a a/b就是我們要求的值
a/b = (a+b)/a →設 a/b= x
x= 1+ 1/x →同乘x →x^2 - x - 1 = 0 求x 利用公式 x = (-b +-√( b^2-4ac)) / 2a取正值
x= (1+√5)/2
最終會得到1:1.618(近似值)

別問我當初是怎麼導出來的(想出來的),我想像不到阿~~
維基條目:黃金比例(註2)裡說:
黃金分割奇妙之處,在於其倒數為自身減1,
即:1.618...的倒數為0.618... = 1.618... - 1,並時常被稱為「黃金比例共軛」
這我在上面的算式 x = 1+ 1/x,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另有人說,黃金比例來自費氏函數(註3),
我相信學過編輯程式者,對這個肯定不陌生。
遞迴作業,不是出河内塔,就是出費氏函數:F(n) = F(n-1)+f(n-2)數列
簡單說,系數就由之前的兩數相加。
數列為: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舉幾例, 5 = 3+2;8=5+3;13= 8+5; 21=13+8....

那它與黃金比例的關係呢?
相鄰兩個數字(大除小)相除,故1, 2/1, 3/2, 5/3, 8/5, 13/8, 21/13, 會越來越接近 1.618
普遍而言,黃金比例由於美觀,多用於建築物或藝術品等。


*****
我們常見的(比例),除了黃金比例,另有白銀比例。
 a:b = (2a+b):a 它的差別是 黃金是 (a+b):a 它是 (2a+b):a
計算與黃金比例類似,得出 1+√2,約為2.4142(近似值)

如黃金比例有費氏函數,白銀比例也有佩爾數(數列,註4)。
它的數列公式是F(n) = 2F(n-1)+f(n-2)
亦即,系數為之前第一數數乘2,加上之前第二個數。
數列為:0, 1, 2, 5, 12, 29, 70, 169, 408, 985, 2378……
舉幾例,2=1*2+0;5=2*2+1;12=5*2+2;29=12*2+5.....
相鄰兩個數字(大除小)相除,就是白銀比例。
即2/1, 5/2, 12/5, 29/12, 70/29....


通常我們會說A、B、C系列的紙張為白銀比例(註5)的白銀長方形。
A系列紙張有A0、A1、A2、A3、A4....
沒錯,這個A4就是辦公司見到的那款A4紙。
然而,依據ISO216,A系列紙真的不是白銀比例(1+√2),
只是我們稱呼習慣的緣故,也就通用了

ISO216定義A系列紙(註6)為:
每一次矩形最長邊的對折(不是對角線),後來圖形的長寬比要跟原圖形的一樣



例如 a是長,b是寬,則a:b = b:(1/2)a
a:b = 2b:a 求 a/b的值
將a/b設為x → x = 2/x x^2 = 2取正值
→x= √2 約為1.4142(近似值)

因此A系列紙比例為√2,而白銀比例是 1+√2,兩者相差1。
或許也能說A系列紙與佩爾數(減1)有關吧。


又,ISO216定義A0紙的面積為1平方米,
推導一下,可得寬跟長則為841mm×1189mm。
A1是A0的對折,面積為A0的1/2,長和寬就...自己算吧。總之,以此類推。

那常用的B系列紙呢?
長寬比例也是跟A系列一樣,√2。
其面積編號相同與編號前一號的A系列紙張的幾何平均。
例如,B1是A1和A0的幾何平均。
透由這點,就可以知道面積及長度和寬度了。 
 
 
---------
註1:
(1)圖片出處:維基百科:維特魯威人
(2)視學素養學習網:達文西

註2:維基百科:黃金比例

註3:費波那契數列

註4:佩爾數

註5:維基條目:白銀比例:紙張大小及白銀長方形

註6:圖形出處:維基條目:ISO_216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經濟_銀行準備多少錢

銀行的主要業務,其中有兩項是存款以及貸款。
我想作一個假設,
假如銀行就只能「存款」和「放貸」這兩件,
那麼,銀行在"極其理想"的狀態下,能放債多少錢呢?
(這裡的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不可能發生)


首先考慮國家規定的"存款準備金比率",
所謂存款準備金比率,依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註1):
 為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銀行機構不能將吸納的存款,全部用於發放貸款或者是進行炒股票等金融投資,
 必須保留一定的資金存放在銀行內(如美國)或繳存在中央銀行(如臺灣)
 以備客戶提款的需要,這部分的存款就叫做存款準備金
 而存款準備金與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
比率各各國家規定不同,有些國家甚至沒規定。

為了方便計算,
我們就設定存款準備金比率是10%,而有個A客戶存入100元。
接下來就開始來算了。

100元,必須留在銀行10元,可以放貸90元給同樣銀行客戶B。
現在B的戶頭有90元,必須留90*10%給B提用;
再拿出90*90%,放貸給同樣銀行客戶C;以此類推找出規律。

90+90*0.9+90*0.9*0.9+90*0.9*0.9*0.9....
=90 (1+0.9^1+0.9^2+0.9^3+......)

(1+0.9^1+0.9^2+0.9^3+......)用等比級數和的公式(註2),
和為1/(1-0.9)= 10,所以總和90*10=900元。這是極其理想狀況下。

假如,我們考慮低於10元,就借不出去。
大約0.9^21就借不出去,即90(1+0.9^1+0.9^2+0.9^3+......+0.9^20)
用1-x^n = (1-x)(1+x^1+x^2+...x^(n-1))求值,約90*9,所以是810。
當然,最低借出門檻能再調高。


我看網路上有人用大陸的存款準備金比率,20%來計算(註3)。
也是以100元計算,可以放貸到360元。(如果不設定借出下限來算,400元)
我算出來是8.1倍,他算出來是3.6倍(應是實務計算),
就以3.6倍,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吧。


-----------
註1:存款準備金比率

註2:等比數列
-1<q<1則




註3:金融危機蒸發的錢到哪去了?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中史-(清朝)雍正奪嫡?

有朋友最近在看清朝劇,便問我關於「雍正篡位的真實性」?
好幾年來,我聽過很多人:媒體、同事、朋友都會聊到這事,
因此便蒐集、整理資料,從中將合邏輯、最能說服我的其中一套說辭留下。

由於它的要點、時間序、人物繁瑣,要精準記在腦海不容易。
唯能靠筆記分點整理,疑問分類存儲。
待日後用到(例如:出現新證據),再拿出重讀,判斷是否需要修正。
 
像這樣突然問我這樣專業的單一歷史案件,我能說個概廓就不錯了。
是故,我那天只告訴我這位朋友,
注意雍正六年(1728年)發生的政治鬧劇,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分析「雍正是否篡位」這事,我認為張延先生《清史十五講》(註1)整理得最好。
以下是秉持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自他的論述中整理出來的要點。
第一部分.史料的共通事實
第二部分.主張雍正非正常即位的質疑
第三部分.主張雍正是正常即位的理由
第四部分.事件中關連家眷之處置
第五部分.為何國人盡知


*****
關於雍正繼位,比對《清聖祖實錄》和雍正《大義覺迷錄》的陳述類似。
○11月13日(1722)11月9日(日期都是用陰曆),
 康熙染風寒,暢春園養病,命雍親王(後來雍正)赴齋所,準備代行15日冬至祭祀。

○11月13日
 丑時,康熙病危,急召齋所雍親王入見。
 寅時,雍親王未到,皇3、7、8、9、10、12、13子
    和步軍統領隆科多到御榻前。
    上諭讓胤禛繼位。皇15、16、17、20子在寢宮外等候。
 巳時,雍親王趕到。父子談論病情,這天,雍親王3次進見請安。
 戌時,康熙駕崩,隆科多宣讀遺詔。讓雍親王繼承大統。
    雍正"聞之驚慟,昏撲於地"。
 皇城九門戒嚴二十天後,雍正即位。
此時各種關於矯詔傳言傳播開來,乃至遠播海外。
朝鮮使臣回國說:好像矯詔是真的。


*****
認為雍正是不正常即位,持的質疑:
不能解釋的疑團一:八人同受遺詔。
此說出自雍正《大義覺迷錄》(雍正7年9月成書),在此之前並無此說法。

1.
(1)雍正說:八人同受遺詔是事實,不然想奪權篡位的皇8、9子怎會認我這個皇帝。
(2)雍正又說:皇8、9子在皇考升遐那日,不認我這個皇帝,對我非常不尊重。
→說法矛盾

2.康熙61年11月13日,天壇到暢春園,雍正花了五小時。雍正這段期間做了什麼?
→交代不清

3.康熙61年11月13日,
(1)康熙只跟雍正談論病情
(2)雍正當天三次請安
(3)八人知道知道遺詔內容
(4)當康熙駕崩,雍正知道自己是繼承人,驚訝到昏倒。
雍正有那麼多機會((1)、(2)、(3))知道自己是繼承人,卻有(4)的結果。
→不合常理

4. 為什麼隆科多當時在場?(有人說康熙並不欣賞他)
→目前沒答案

5. 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
 雍正一即位,馬上殺了在康熙晚年經常為康熙傳旨的近侍趙昌,
 並下令收回康熙所有的硃批。為什麼?
→目前沒答案


不能解釋的疑團二:住所與墓陵
1.雍正為何捨棄康熙喜歡的暢春園,而建圓明園?
→目前沒答案

2. 雍正即位這13年來,為何不去熱河避暑山莊?(清朝皇帝只有他這樣)
→目前沒答案

3. 在他之前的清朝皇帝,順治、康熙,都葬於京東馬蘭峪,他卻葬於京西易縣?
 (乾隆於是建立隔代間葬兩陵的規定,有了清東陵、清西陵之分)
→目前沒答案
以上3項,讓人懷疑雍正內心有愧。


不能解釋的疑團三:自卑產生的陰謀
傳言,雍正母親烏雅氏,出生不好,
是良妃衛氏(皇8子)之婢妾,康熙偶見幸之,才有了雍正。
烏雅氏在雍正出生隔年方冊封為"德嬪",
而雍正一出生就被貴妃佟佳氏領養,自小籠罩在自卑的陰影下,
因此,雍正的慾望比任何人更加膨脹,也習於隱忍,並將精力擺在孝悌上。
在諸子爭位中,康熙對雍正表現出的孝順,另眼相看,
雍正代替康熙參與大祭達22次。
康熙晚年經常臨幸雍正花園,才與孫弘曆(乾隆)有接觸機會。

雖說如此,在軍事上,康熙中意皇14子,雍正從未受重用。
康熙57年(1718)破格任命皇14子為撫遠大將軍,
用正黃旗,稱大將軍王,率師西征。
康熙60年(1721),皇14子在京停留5個月,
試探和平解決的途徑,讓戰事必將在隔年10末結束。
人們推測,接下來,就是冊封皇14子為太子。
雍正趕在那之前,令負責暢春園的親信隆科多,下他弒父奪權的毒手。
→動機論,很難有答案


能解釋的疑團一:遺詔
1.改詔:根據民間傳說,雍正與隆科多將遺詔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
 (高陽《乾隆韻事》採用此說)
→錯誤
 清朝詔書,向來漢滿兩種文本。滿文便無法有這樣的更改。
 而且要改漢文遺詔也很難,清朝稱皇子,都是寫皇長子、皇十四子。
 若真的將「十」改成「于」,則會變成,「傳位皇于四子」,於理不通。

2. 矯詔:根據民間說法,康熙臨終前,降旨召皇十四子回京繼位。
 隆科多將此詔書隱藏不發,另擬一道聖旨(所謂的"矯詔"),召雍親王到御榻前。
 此時,康熙無奈,再找皇十四子已經來不及,只能把皇位傳給雍親王。
→錯誤
 清朝下旨有固定流程:內閣承辦、撰寫詔書→轉兵部→驛站→西線。
 隆科多既非內閣、也非兵部。無法從中動手。



能解釋的疑團二:毒死康熙

仍是流傳民間很廣的說法,康熙原本已經痊癒,雍正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完就死了。
→錯誤
 康熙從不喝參湯,也不贊成喝參湯。
 69歲高齡,久病之身,完全可能因為感冒已發的其他病症,突然不治身亡。
 雖說如此,但也可以反駁說:縱然康熙不喝參湯,可是雍正可能強灌。


*****
認為雍正是正常即位,持的論調
1. 康熙突然病危,一言而定大計
 可能本來要傳位14皇子,但傳詔、來京需要28天,
 國不可一日無君,故傳位雍正。

2. 康熙喜歡皇孫弘曆(後來的乾隆)
 支持的證據(1):乾隆經常說,皇孫輩中,康熙特別眷愛他。

 支持的證據(2):朝鮮《李朝實錄》:
 「康熙去世後,赴朝頒發訃告的清使"譯舌"說:康熙帝在暢春園病劇,
  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嗣皇,
  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這一重大決定,並不見於官書,主要顧及雍正的顏面。
 
 也有人對此提出反駁,康熙最喜歡的皇孫,是廢太子胤礽之第二子弘皙
 根據朝鮮國使臣指康熙曾說過:"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
 或云太子之子甚賢,故不忍立他子"。弘皙與康熙的親密關係,且賢名傳諸異國。
 成年的弘皙應該更勝於童稚的弘曆。


*****
關於逼母
史料證實(皇太后懿旨),
雍正即位後,尊生母烏雅氏為皇太后,烏雅氏表現十分反常,
拒絕接受,並說要殉康熙而去。(人殉制度在康熙12年終止,註2)
雍正登基後,依例向皇太后行禮,卻遭烏雅氏拒絕,使登基大典幾乎無法開場。
其後不到半年,烏雅氏崩逝。
人們揣測:
「原本要傳位皇14子(也是烏雅氏所生),卻被雍正奪了,
 變亂臣賊子的皇太后,豈能甘心受封。」
又說:
「烏雅氏的猝死,是雍正囚禁皇14子允禵,不讓見烏雅氏,因而撞鐵柱而死。」

雍正的辯駁:
1. 繼位
 允禵"庸劣狂愚,無才無識",派他西征,只是用他皇子之名坐鎮,並非讓他指揮。
 而且哪有人會把接班人驅趕至遠方的道理。
2. 和母親的關係
 自己40年來備盡孝心,深得母愛,宮中諸母妃均羨慕:「母后有此孝順之子」。
3. 不讓允禵見母后?
 曾奏請太后朝見允禵,太后不允,說:
 「我只知皇帝是我親子,允禵不過與其他阿哥一般耳」
4. 母后(烏雅氏)之死
 太后素有痰疾,皇考大事"悲痛不釋於懷",致使舊疾復發而死亡。


*****
關於屠弟
1. 康熙皇14子(胤禵;胤禎)
 (1)有學者考據,皇14子原名胤禵,後改名胤禎。
 出師西征時,就是叫胤禵。雍正即位後,又改回允禵。
 (雍正即位,避皇諱,改康熙諸皇子的名中的"胤"為"允")。
 由於雍正名胤禛,皇14子為胤禎,寫法相近,讀法相同,
 加上一個是皇4子,一個是皇14子,都有4,給人許多想像空間。
(2)康熙駕崩隔日,雍正下詔允禵回京奔喪。
 如果不讓允禵奔喪或殺了允禵,都會讓人以為雍正得位不正。
 因此,這是必然的政治舉措。
 然而,允禵到達城下,命"行文禮部,詢問進見儀註",
 此時皇帝已是雍正,卻還挑釁,因此"舉朝無不駭異"。
(3)拜謁父親康熙的靈柩時,鬧事咆哮(與拉錫起衝突),
 於是雍正以守陵為名,將允禵囚禁在遵化景陵,同時網織允禵罪名,翦除允禵黨羽。
(4)雍正元年5月23日,仁壽皇太后烏雅氏逝世,
 允禵奉召來京奔喪,雍正以"惟欲安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封允禵為郡王。
 然而,這對一個囚在皇陵的活死人,並沒有多大意義。

2. 康熙皇8子(允祀)、皇9子(允禟)
(1)雍正朝伊始,封皇8子為和碩廉親王,與皇13子,隆科多、馬齊總理事務。
 皇8子的福晉(夫人):「恐今日封王,明日不能保首領耳」本能認為是陷阱。
 又,允禵回京,改派皇9子到西寧軍前。
 如此動作,雍正很可能是為了穩定政局,不見得是陰謀。
 只是,雍正與皇8子集團(八爺黨)積怨已深,反對新皇,持續內鬥。
(2)雍正四年(1726),
 正月,將康熙皇8子等人交付諸王大臣庭訊,消籍除爵。
 三月,皇8子(允祀)、皇9子(允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
 五月,發布允祀等人罪狀,將允祀黨人殺得殺、囚的囚。
 八月,允禟病故。
 九月,初五,允祀病重,十日身亡。
 現存李紱密折,詳述皇9子允禟患病死於獄中的經過。
 "時值酷暑,牆高房小,胤禟鐵鎖在身,手足拘禁,
  時常昏迷,用冷水噴漬,逾時方醒。"
因此,病與殺,並無差別。推測,皇8子允祀處境也類似。
 
 
*****
雍正六年的政治鬧劇
雍正六年(1728),當時對傳位知情的人,不是被剷除,就是伏法。
包含皇8、9、10、14子,前功臣隆科多,年羹堯等。
民間卻出現一個張倬(真名張熙),寫信勸岳鍾麒造反,
本的理由就是雍正篡位、殺父、逼母、屠弟等等。

雍正為此大張旗鼓(也可以說小題大作),展開偵訊調查,
原來,張熙是受到曾靜的影響,曾靜又受到已故的呂留良的影響,
而呂留良有"華夷之辨"的主張。

雍正為此興文字獄,治呂留良子孫、學生謀反罪,
並親自撰寫了《大義覺迷錄》發布全國(雍正七年),
書中對那些人提出的質疑,一一解釋。
而且把此事件定調成"反異族統治"的杜撰史實,煽動策反。

結果造成了一段本來多數老百姓聞所未聞的秘史,變成家喻戶曉的談資,
朝野、全國鄉鎮都知道原來有雍正篡位、種種無德的說法。
而《大義覺迷錄》的文字爆發出更多的質疑,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觀感。

翌年(雍正八年),雍正身體狀況直直落。



---------------
註1:《清史十五講》第四講

註2:
(1)死因不明的雍正帝生母──孝恭皇后
(2)揭秘:朱元璋為何恢復人殉?康熙又為何禁止之

註3:百度:愛新覺羅·胤禟

參考資料:康熙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