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生物_外星人的臉

讀《地球守護者》(註1)這本書描述外星人長相,
類似電影【E.T.外星人】(註2)裡的模樣,大腦大眼珠,沒鼻樑....
然而,我怎麼覺得這五官好像地球的象龜(註3)。
直至今日,外星人話題仍是人們偶爾被提出,
地球上仍是沒有任何先進國家,肯證實他們外貌就是長這樣。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加拉帕戈斯象龟(註3)

此書作者是催眠師,用催眠方式讓"受採訪者"說出與外星人接觸的經驗,
不管發生時間點是現世或過去世(受採訪者上輩子就是外星人),
而這本書便是一篇篇訪問對答輯錄。
不經讓我感覺:
「催眠?它不只可以取出回憶,它還能栽種記憶,
 怎麼確保受訪者所述一切,是自己的?還是被刻意植入?」


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註4)便有相似情節,
假如說當時他遇到外星人,沒拿陀螺起來擲,看轉不轉,怎知正確?
當然這不過電影,想像成分居多。
像我從前看的AKBingo節目中的催眠(註5),也可能是戲劇效果。
然而,同樣是政府不認證、科學不背書的推測,
你可以說:「催眠在取出回憶」;
我便能說:「催眠在栽種記憶」,不是嗎?哈哈。


同是無限幻想空間,我個人對於外星人的容貌,
會覺得如【星際大戰】(註6)裡的"人物",千奇百怪,
地球的生物都可以如此多元,而宇宙這般浩瀚廣袤,自是相貌萬千。
寶傑(註7),你怎麼看?哈哈。



---------------------------------------------------------------------------------------------------------------------
註1:《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ISBN:9789868601888


註3:相片來自:加拉帕戈斯象龟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藝術_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國中時,我曾閃過一念:英文有書寫體和印刷體,中文有嗎?
我忘記是在哪個視頻,得知此說:
「中國歷代書法的特色是,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查(網路)資料,這是清朝梁巘<評書帖>(註1)上所言,
這篇文章<書法的韻法意態-唐祥明老師提供>(註2)有好的繪述。

讀完,我的理解是:
晉尚韻,從寫字的實用性,走向美觀。晉是走向藝術的起點,基準點。

唐朝尚法,寫字規矩,型態像是楷書。
(這不意指唐朝書法楷書是主流,或唐朝沒行書等等,這裡僅是描述型態而已。)

宋朝尚意,寫字信手浪漫,型態像是行書。
我喜歡北宋蘇東坡提出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註3),
翻成白話:
「我的書法本無固定章法,信手一來便點、畫,懶得去推敲琢磨(以推敲琢磨為煩)。」

元、明尚態,則是唐宋、行草的綜合與復興。


後來,我還聽過另一說:
清朝阮元的「北碑南帖」(註4)。時間自東晉分流,
東晉、南朝一脈稱「南帖派」、北方一脈稱「北碑派」,各自發展。
這裡作些補充,
「碑」是指字體從石碑拓下來,如褚逐良<聖教序>;
「帖」則是字體從字帖臨摹而來,如王羲之<蘭亭序>,
摹,是練習紙擱在帖上,照著描;臨,則是帖置於旁,看著模仿。

北方字剛健古拙,走篆、隸書風;南方字較柔美娟秀,走楷、行、草風。
這跟梁巘<評書帖>同樣有參考價值。


至於<評書帖>、<北碑南帖論>兩篇古文,我讀後人解釋就好,不細究,哈哈。
回到原問:英文書寫、印刷之分,中文有嗎?
我猜<北碑南帖論>稍稍一點點貼近書寫、印刷之別吧。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韻文_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我非常喜歡的詩句,
然而,近日我和朋友聊天聊到此詩,
我竟然把作者王昌齡(註1),說成是張九齡,
以猜數字來說,1A0B,
好笑的是,我連帶把詩的背景故事也說錯,糗!哈哈。


查了正史的舊唐書(註2),我很詫異,王昌齡的描述僅僅五十一字。
非正史的唐才子傳(註3),兩百多字仍不多,多在他文筆、作品上著墨。
兩篇讀完,對此人一生定調在〝不護細行,屢見貶斥〞。

不說自明,他會到揚州任江寧縣丞,又是貶職之故。
寫的這首<芙蓉樓送辛漸>(註4,有兩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目的是藉由託辛漸的傳話:
「假如你回洛陽時遇到我的親友問我的近況,
 你就告訴他們,我在這操持高尚,冰清玉潔。
 (從前的不矜小節,不守禮規全改了)」,
來自陳其品格清白,和不願親友掛念的體貼。

我之所以喜愛這首,
便是用「冰心(心若懷冰之變句)」和「玉壺」組成的形象,
表達「冰清玉潔」,意境很美。
 

除這首,我還熟悉王昌齡的另兩詩。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出塞>之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樣,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風俗-農曆七月不是鬼月

高雄正信佛青會在2013.8.7發表這篇文章:佛教沒有「鬼月」的說法 (註1)

摘節重點如下:
一.農曆七月,對佛教而言是吉祥月,對風水而言(朱元璋明白這一點),同是吉祥月。
二.七月是鬼月,是朱元璋的謊言。
  朱元璋深信風水之說,不願百姓用"七月的大吉日",與皇家爭權。

然而,按維基條目:農曆七月(註2)的說法:
此「七月」為七個月,而非商曆七月,
乃規範周朝封建體制下,天子、諸侯及士大夫等階級之停葬時間。
而且依《明實錄》和夏燮的《明通鑑》,明朝皇帝葬時幾乎不在七月。

因此,講朱元璋「不願百姓用"七月的大吉日",與皇家爭權」很可能是錯的
另一方面,依維基說明,
似乎直至宋朝,並無「七月是鬼月」之說。此說乃明朝之後所設,非恆理。
同時,查無任何典故出處,及合理的理由可以支持它。

照盂蘭盆經而言,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註3),
也是佛教佛歡喜日(許多弟子在結夏安居結束後證悟),七月並無不祥之意。
身為佛教徒,既知道真相,便該忠於所學,
相信並宣傳此正確概念,不願再以訛傳訛。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釐清,七月十五日這天也是道教的中元節,
網路有人說:佛教的「盂蘭盆會」是為了吸引信徒而抄襲道教所辦。
既然要論「抄襲」,就牽涉到「誰先誰後」的問題了。

先說道教,中元是三元節之一,而三元是為了拜三官。
「三官」的信仰,
起源於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註4),興盛於魏晉南北朝。
受到「三會日」(1/7,7/7,10/5)祭拜習慣的影響(註5),
約在六朝末年到初唐時,逐漸確定在「三元日」(1/15,7/15,10/15)個別祭祀,
唐代是三官三元結合的定型期(註6)。

此事的經典依據,百度百科的「三官大帝」條目說:
三官三元的出自於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可惜我沒找到。
然而,卻看到一本成書時間約在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
疑似能證實我之上述的出處:《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綠經》(註7),裡有提三官三元:
三元者,謂上、中、下也。一者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主錄。
 二者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主錄。三者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主錄。

再來看中國佛教的盂蘭盆會的起始時間,
盂蘭盆經譯於「西晉」(註8),而中國第一次盂蘭盆會在南朝梁,真正流行民間在初唐。


比對一下,
若以整體佛教來看,不分印度、中國,
佛陀在世時,就已經有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加上當時沒道教,自然沒「抄襲」可能。

若以中土的佛教而言,按維基的說法(註9):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
 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
 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及各地巫覡宗教如中國巫覡宗教、
 日本神道教、朝鮮巫教、琉球神道結合,構成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應當是佛教的盂蘭盆在前,道教的中元在後。

而且,道教明明老早前是在三會日的7/7祭神或拜地官,
但基於什麼理由更動到7/15,至今未明。巧的是,這天正好是佛教的盂蘭盆會。
如果所謂的道教徒反過來質問:佛教學我在7/15舉辦法會。
我不得不說,這還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呀~
 
 
 
---------
註1:原文:
佛教向來沒有「鬼月」的說法;反而認為農曆七月其實是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和教孝月。

下述一則新聞報導,介紹了學者對「鬼月」由來的考究,應有助於匡正鬼月的迷思。
--------------------------------------------------------------------

七月不是鬼月是大吉月」這是亞洲大學台灣民俗文物館,館長朱界陽以及副館長顏榮豐的研究。文章中提到。,當初朱元璋篤信風水之說,也深知7月就是吉祥月,但他卻想「獨享」這段吉時,因此,派人在民間散佈謠言「7月是鬼月,天將降禍」,還派人假扮道士四俗稱鬼月的農曆7月已經到來,民眾總認這段時間諸事不宜,小心為妙!但台灣民俗專家卻反擊,「7月不是鬼月,而是吉祥月」,一切誤會都是起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謊言,讓鬼月一說意外流傳至今。

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表示處賣符,招搖撞騙,沒想到意外讓「鬼月」流傳至今,因為台灣人是明朝時移民來的,是華人世界唯一完整保留明朝7月是鬼月習俗的族群,可說「唬弄台灣人600多年」。

顏榮豐還提出另一項根據,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7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就拿前句來看,古代帝王往生後常延至7月才下葬的原因就在於,7月是申月,取其「田地中,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所以「申」代表大吉之月,而不是鬼月。


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地理之說,其深知七月(申月)為大吉之月(明朝皇帝除沿古來天子七月葬之俗外,另亦多數選擇農曆七月登基),帝殿(陵)擇正子午(南北),為避庶民得到「天時」與「地利」而與皇家爭權,因此對外散播七月是鬼月的不祥之月來愚民,並頒「皇曆」,即農民曆,將甚多大吉之時、日改為大凶、大耗之日,以為皇家所用,而庶民則依所頒皇曆作息。


註2:
(1)維基條目:農曆七月
(2)從鬼節到鬼月──農曆七月的演變

註3:法鼓山:盂蘭盆會與餓鬼
在中國,《佛祖統紀》(一二六九年成立)卷三七提到:
「梁武帝於大同四年(五三八),行幸同泰寺,並設立盂蘭盆齋。」
此雖被視為盂蘭盆會之始,但至初唐時期,
盂蘭盆會佛事才普及於民間,成為習俗而一般化。

(1)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2)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
(3)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於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
 給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
 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
 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
(4)三官信仰興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宋猶存其餘緒。
 現存《太上靈寶上元天官消愆滅罪懺》《中元地官消愆滅罪懺》
 《下元水官消愆滅罪懺》,即出之唐宋間。

註5:
(1)道教齋期:三會日是哪三天?
 正月七日,天曹遷賞會;七月七日,地府度生會;十月五日,水府建生會
 五斗米道在三會日,即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或十五日)下會,
 要舉行祭祀

註6:
 後來它和「三會日」繼續搭配發展,到了六朝末年和唐朝初年,
 終於逐漸確定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祭祀三官大帝的節日,
 之後演變而成為上元、中元、下元,所以唐代是三官三元結合的定型期。
 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
 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
 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註7: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十天靈官、神仙兵馬,與無鞅數眾上聖高尊、妙行真人,
 同下人間,考定罪福。七月十五日為中元,九地靈官、神仙兵馬,
 與無鞅數眾名山洞府、神仙兵馬同下人間,校錄罪福。
 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水府靈官同下人間,校定罪福。
 三元者,謂上、中、下也。一者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主錄。
 二者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主錄。三者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主錄。

註8: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註9:維基: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華人)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藝術_Steve McCurry攝影構圖九大技巧

出處影片(中文字幕):https://www.facebook.com/S3D.VFX/videos/847980288571402/


對於喜歡攝影的人,這個Steve McCurry的短片所講的九個技巧,很受用。

第一.三分法則
(1)將主題放在九宮格的(4個中任1個)交點上

(2)沿著線,放重要元件


第二.用自然的線,引導觀賞者的目光


第三.對角線。對角線可以產生很棒的動感



第四.框景。使用窗戶、門等自然框架



第五.背景。在主題物與背景之間,找到(強烈)對比


第六.填滿構圖。盡量貼近主題物(近距離拍攝,纖細拍攝)

第七.主眼置中。將主眼放在影像的中央,會有眼睛追你的感覺


第八.圖案與重複。
(1)圖案在美學上很悅目

(2)但當圖案中斷,效果最好


第九.對稱。對稱也很賞心悅目


Steve McCurry說所有規則都可以打破,重點是,盡情享受攝影的快樂。

Bodhi:
以上這九個技巧,沒先天限制,可預設,方便易為的有:
(一)九宮格
(二)自然線or(三)對角線 (拍照一定找得到線條)
(六)近拍
(七)主眼置中 (人物照時)
每次拍照,可以用到。

而得依情況而定:
(四)框架
(五)與背景有強烈對比
(八)重複圖案
(九)對稱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外地-(西班牙)【走遍歐洲:雄偉的馬德里】


在查 西班牙 馬德里省 埃爾埃斯科里亞爾( El Escorial)的修道院時,
(算是腓力二世的"皇宮"),
發現了這個部落格(註1),照片好多~ 真棒。

這篇貼文中,有提到「台灣的"旅遊搞笑節目"」。
我很懷疑,他是不是在指食尚玩家,哈哈。
錯把Don Juan稱唐先生。
事實上,Don = Mr., Juan= John。
由於早期翻譯錯誤,Don Juan本不該翻譯成唐璜,而翻譯成 約翰先生才是。
那麼John會譯音成約翰,則是因拉丁文 i 如果在母音前,要寫成  j 。
John的拉丁文是Johannes,再把 j 念成 i ,就很像約翰的音了。


在這修道院裡葬了5個世紀的西班牙26位國王及皇后。
包含:
(1)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腓力二世...
(2)西班牙波旁王朝(目前):腓力五世....
 


--------
註解:


參考資料:
1. http://hansfcaliu.blogspot.tw/2007/10/es-doa-sabina.html

2. 為什麼John中文要叫約翰呢?
 「約翰」這個名字,在英文叫John約翰或強,德文Johan約翰,
 法文Jean尚,義大利文Giovanni喬凡尼,西班牙文Juan胡安或璜,
 俄文Ivan伊凡,荷蘭文Jan 堅,希臘文Ioannes伊奧安,愛爾蘭Sean西恩。
 其實都是同一個名字,
 因為適應不同語文的發音有不同拼法,所以也有不同中譯。
3.維基英文版較為豐富:El_Escorial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札記-心理-戲劇裡,壞人殺好人前的自白

自我國小三年級時,我內心就有個疑問卻從未問人,
為什麼影視作品中,
壞人在殺好人之前,都會告訴他如何詭計陷害,將來龍去脈自白得一清二楚?
接著,突然情勢大逆轉(有些是好人的"圈套"),這些話轉而變成了呈堂證供。


我想,可能基於底下幾個理由吧:
第一、戲劇需求
像謎題揭曉一樣,告訴觀眾得具體且詳情,此非關犯罪,而是巧智的藝術。

第二、凌遲羞辱
絕對不是基於同情,同情他不明不白死去,好可憐。
而是僅讓對方一死,太便宜了!
得叫人痛不欲生,苦悲得面目猙獰,才能滿足私慾仇恨的快感。

第三,驕滿炫耀
說出來,圖加害人"佩服" 高超的陰謀詭計,
對方越是詫異驚恐,心態越是洋洋自意,而死亡是最佳的詠讚。


雖說"壞人濫殺好人"令人可瞋,好人的替天行道之英雄主義,又叫人喜悅在哪?
最經典的戲劇橋段是【康熙帝國】中,
康熙在登基六十年的千叟宴上講的那番話,
他一一唱名被他誅殺的死敵,如鰲拜、吳三桂、鄭經...等人。
沒有這些人,就沒有今日的豐功偉業,
別死得安寧,下輩子再來對付我(康熙)吧(讓康熙成長)。
戲劇裡的康熙,一付相信下世仍是邪不勝正,十足霸氣的模樣。

然而,這不過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的基調,
權力爭霸,利益搶奪經美化過後,壞人自白的凱旋變奏曲吧。



-----------------
參考資料:康熙王朝:第46集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動物_鱟(音:厚)

前幾天跟朋友吃飯,
聊到小三通破壞了金門海洋生態,特別是鱟的生存。
而鱟,我們只知道牠是有名的活化石,
在地球存在時間,遠超過人類。其餘的,便不太知曉。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回家接著搜尋相關資訊。

鱟,音ㄏㄡ\(厚),
根據維基(註1),已在地球生存5億年,確實比人早出現。
而且其血液有兩個特點(註2),
一,含銅離子,呈藍色;
二,現在科技,可以從中提煉出特殊的「變形細胞溶解物」,
  能快又準地檢測人體有無細菌感染,
  或者運用到製藥跟食品工業,是否毒素汙染。

站在這角度上,牠對人類的貢獻厥功至偉。
 
 
2014年秋,我去日本長崎縣佐世保的海洋生物館,
就曾拍攝過牠( カブトガニ,註3),如下圖。
然而,好玩的是,
時至今日,我才把「鱟」這字,跟牠的外型連接上。哈哈。



 
 
---------------
 
內文:據《inhabitat》報導,鱟的血液有兩大特點,其中一個是含有銅離子,所以血液為藍色的;第二是從血液中可以提煉出特殊的「變形細胞溶解物」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也可用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檢測是否有毒素污染。而
 

札記-人際-加倍奉還

去年很紅的日劇【半澤直樹】,
他的經典台詞是「以牙還牙,加倍奉還」
(やられたらやり返す、倍返しだ!)
 
戲中主角-半澤直樹,
憑藉著百折不饒、鍥而不捨的毅力,終將所受的陷害、冤屈,一一昭雪,
並狠狠地報復了所有王金平院長說的"逆增上緣"。嘻嘻。
 
 
主題同是「加倍奉還」,我從前讀過另一類型的故事。
有一富翁,以十萬一幅,重金徵才畫他肖像。
最後應徵上的是位貧窮且默默無聞,畫技奇高的年輕畫家。
一個月後,作品完成,
富翁看完,非常滿意且極度讚賞,立即付年輕畫家一萬元。
畫家說:「不對,金額僅只十分之一。」
富翁說:「我肖像,你還能賣誰?
     而且一萬元對你經濟狀況已是鉅款,夠你改善生活。」
畫家說:「沒十萬,我不賣。」
富翁說:「年輕人,你別太貪。」
畫家說:「你現在不買,日後我一定讓你用十倍價買回去!」
富翁大笑:「不,就一萬。要賣不賣,隨便你~」
畫家聽完轉身走人。
 
十年過去,這名年輕畫家名滿天下,回國開畫展。
這時富翁早忘了他,不過是趕時下流行,而來看展覽。

展場裡,富翁見著一幅畫,名「賊」,就是當年肖像畫。
富翁頓時想起往事,臉紅耳赤,
漸漸地旁人也發現畫的是站在畫作前的富翁,開始竊竊私語,
富翁更感羞愧無顏。立時尋到畫家,商量可不可以買下那幅畫。

畫家說:「我曾說,我一定要你用十倍的價錢買回。」
富翁只能乖乖地照辦。
 
  
報復的故事,不管是以牙還牙(吃半斤還八兩),抑是加倍奉還。
我個人較喜歡這種靠實力折服,而不是仗蠻力(武力)強壓。
就像狗咬人,人犯不著回咬,人須得文明點,可以...嘿嘿嘿,哈哈。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札記-京劇-【四郎探母】典故閒聊


好喜歡聽【四郎探母】這一橋段-【坐宮】。
而四郎的故事原型,並不出自楊家將,
而是(契丹)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重臣(漢臣)-韓延徽。
建議遼太祖實行"一國兩制(胡漢分制)"的人,就是他。
這即是中國這片土地,第一回實施"一國兩制"。
 
遼國皇系姓:耶律,后系姓:蕭。
所以宋史上,說到遼的后,不是蕭太后、便是蕭皇后。
金庸的《天龍八部》的喬峰,原名蕭峰,
後封為南院大王。設定他姓蕭,我想便是依據此(后姓)。
 
有趣的是,其實一開始后系並非姓蕭,是姓述律。
可查維基條目:述律平。她是耶律阿保機的皇后。
 
改姓蕭的原因是,耶律阿保機非常崇拜漢高祖劉邦,常以劉邦自居,
如此,輔佐他的妻子便可比成蕭何,因此賜姓蕭。
那為什麼,他自己不乾脆改姓劉呢?
他牛嚕~牛的人可以隨便改人家姓嚕~哈哈哈哈哈。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化學_氧氣燒完,水位上升?

關於「點燃蠟燭,倒扣杯子將其罩住,
置入水中,造成水位上升」的實驗。

我國小受的教育,指出這是因為氧氣佔空氣的20%,
密閉杯子同樣如此。是故,燃燒會消耗氧氣,
等氧氣耗完燃燒結束,水位上升遞補空間。

然而,燃燒消耗的氧氣體積(莫耳數),
與產生的二氧化碳的體積幾乎一樣(註1),
(另有人說二氧化碳產生體積是氧氣的一半)(註2)。
從這,便會可發現不合理,且與實際實驗數據不同。
(此化學作用也會產生水,
不過這裡討論的是空氣佔的體積,故忽略不計。)


事實上,水位上升,
存在另個重要理由:氣體的熱漲冷縮(註3)。
而整個燃燒流程應該是
步驟一:(正在燃燒時)
氧氣燃燒,產生熱漲(壓力),有些二氧化碳,
從杯子邊緣排出,所以燃燒時可以看到冒泡。

步驟二:(燃燒結束)
熄滅後,氣體開始冷卻,產生冷縮(壓力降低),
水位上升,平衡杯內氣體壓力。



-------------
參考資料:
註1:蠟燭燃燒,造成杯子內水上升的實驗真相
註2:物理教學示範實驗教室
註3:五年級上學期自然課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札記-經濟-索羅斯的反射理論

喬治·索羅斯(大家熟知的金融巨鱷)
一開始志願是當個哲學家。
原本是計畫先到華爾街賺一筆錢,來完成這個夢想。
沒想到發現自己的哲學觀,用在賺錢會如此有效。
而他最有名、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莫過於「反射理論」。
 
第一 :「投資者」與「金融市場」是相互影響(反射性)。
投資者根據自己的新資訊→預測市場動向→投資市場→
市場反射出新型態(投資者的心)→新資訊→
投資者根據自己的新資訊→....
 
第二 :投資者所謂的新資訊,偏見居多!
索羅斯認為:市場總是錯的(價格無法貼近真實價值)。


用這套理論宏觀「投資者」和「金融市場」這兩個,
與「真實價值」的偏離狀況。
然而這僅是第一部曲,接下來,便是找時間點下手,
也就是第二部曲,找出「羊群效應」之發生。
 
「羊群效應」又稱「從眾效應」。
投資市場有句話:「如果連住你家附近的大媽,
都知道要該投資某支股票,代表那支已經沒投資利潤了。」
所以,別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別一味盲從。
索羅斯便是在抓準這時機點,
痛出殺手鐧的第三部曲-「叢林法則」。
 
不需要抓住所有弱者(盲從、沒有判斷力的投資者),
只要逮到後面那票無法脫身的就夠了,這就是叢林法則。
(這算坑殺散戶嗎 XD)
而索羅斯從這些人身上賺錢,從不曾覺得愧疚。
因為他認為:
唯有淘汰這些弱者,讓剩下的能警惕,乃至變強者,
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才能更茁壯。



-------------
2. http://wiki.mbalib.com/wiki/%E7%B4%A2%E7%BD%97%E6%96%AF%E7%9A%84%E5%8F%8D%E5%B0%84%E7%90%86%E8%AE%BA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札記-藝術-蘭亭序


無關風月,我題序等妳回.....

我從前蠻愛聽周杰倫的【蘭亭序】,
跟著哼哼唱唱,卻從未讀過歌詞,
今日找來看,發覺...無法了知語境意境,我聽歌就好。
哈哈。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相傳,唐太宗十分愛王羲之的字,死後帶著<蘭亭序>陪葬。
另存在一說法,<蘭亭序>並不在唐太宗的昭陵,
而是後被武則天奪走,隨她長眠景陵。
景陵沒被挖掘、盜墓過,<蘭亭序>是否在那,仍未證實。
(1949年後,中國曾經想開挖,最終被周恩來下令阻止)
來自 北京故宮


唐太宗得<蘭亭序>之經過,網路有很多版本,內容不盡相同,
而我所聽聞到的故事稱「蕭翼賺蘭亭」(註2),手段有些骯髒。


<蘭亭序>傳到王羲之的七代孫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和尚。
太宗曉得後,召辯才入京面晤,但辯才推說遺失。
因此,太宗便派大臣蕭翼(註3)當臥底,
親近辯才,慢慢熟混使令失戒心,找機會"拿"。

有日,蕭翼捧出許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到辯才住錫處炫耀。
辯才被蕭翼激(將)到,說:「你的東西好雖好,但不如<蘭亭序>的字好看。」
語畢,辯才便將藏匿隱密的<蘭亭序>,持給蕭翼看。
此時,蕭翼臉色丕變,嚴肅地對辯才言:
「我奉大唐天子令,現在收購你的<蘭亭序>。聖旨在此。」
辯才惱恨到不行,但也不得不乖乖交出,上呈太宗。

大部分的版本寫:「趁辯才外出,蕭翼盜竊。」
然而不論如何,太宗手下都是強取巧奪!
後來,由於這故事太廣為人知,
便被畫成畫-「蕭翼賺蘭亭圖」(閻立本)。(註4)
來自 台北故宮


這讓我聯想到另一個故事-阿凡提借鍋(註5),也這調調。
阿凡提到地主家借鍋,歸還時,鍋內擱一口小鍋。
地主問怎有小鍋,
阿凡提答:「原鍋在家中生了一小鍋,所以兩個一起歸還。」
地主心嘲笑他笨,高興地收下。

很快,阿凡提又借走地主家最大的鍋,久久不還。
地主去要,阿凡提說那口鍋死了。
地主怒問:「鍋怎麼會死?」
阿凡提回應:「鍋都能生子,又何況死?」
地主很生氣,可是莫可奈何。

據說中國孩子,會稱讚阿凡提的巧智。
不過,美國孩子卻認為:「阿凡提與地主,欺詐、貪婪。」
此種「聰明」確實不怎光彩,哪值傳頌呢?


<蘭亭序>中談到「流觴曲水」之遊戲(註6),
按考據,這便是日本風俗-女兒節的由來(註7)。
我好奇的是,明明中國是漂酒杯,日本是浮娃娃。
似乎兩者間有差距吧~會不會是場誤會,傳到日本,其實變迴轉壽司啦,哈哈。(開玩笑的)



------------------------------------------------------------------------------------------------------------
註1:維基條目:蘭亭序

註2:「蕭翼賺蘭亭圖」故事出處

註3:維基條目:蕭翼

註4:「蕭翼賺蘭亭圖」(閻立本)

註5:孟天宇:「美國孩子眼中的阿凡提」

註6:維基條目:流觴曲水

註7:雛祭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札記-科學-氣象預報在古代

上週我瞧見同事在看yahoo氣象,
我對他說:
「在古代,這些(報氣象很準)氣象預報員,都是神等級的巫師。」
從前民智未開,黎民百姓認為有個神明執掌著天氣,
我們必須透由神明代理人(媒介)知道祂們的心思。
而今科學昌明,讓我們已具"氣象是自然定律"的常識,不迷信~呼呼。
 
順便分享個故事,發生地點是美國,
有一土木工程師,家旁邊住的是印地安巫師,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想試試巫師真的能知神意。
當早上上班出門遇到他鄰居時,他問:「今天天氣怎樣?」
巫師回他:「午後有雨吧~」
果然,當日下午降雨。
 
他不信,認為是巧合,但隔天又問,又中;連著好幾天,都準確預測~

他漸漸相信鄰居能通神,也習慣天天問他氣象。
直到某天,他鄰居突然回答:「不知道。」
他十分驚恐,
問是不是將發生什麼大事了(地球毀滅或怎麼了),
他鄰居淡淡地回他:「收音機壞了,沒收聽到預報。」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札記-企管-威爾‧羅傑斯現象

我同學問我:你們公司拆成兩間公司後,
原本不是虧損,為什麼現在情況兩邊都有成長阿?

我回家想想,或許是威爾‧羅傑斯現象吧。
舉個例子來說:
營業中心A有汽車業務員甲、乙、丙;
營業中心B有汽車業務員丁、戊、己;
甲平均一個月賣1輛車;
乙平均一個月賣2輛車;
丙平均一個月賣3輛車;
丁平均一個月賣4輛車;
戊平均一個月賣5輛車;
己平均一個月賣6輛車;
請問要如何讓營業中心A、B銷售量增加呢?
答:把丁調去A
營業中心A,原本平均業績是(1+2+3)/3=2,
丁加入後變成(1+2+3+4)/4 = 2.5 增加0.5;
 
營業中心B,原本平均業績是(4+5+6)/3=5,
丁離開後變成(5+6)/2 = 5.5 增加0.5
雖說總數沒增加,但兩邊的帳目變漂亮了。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_Rogers_phenomenon
2.Rolf Dobelli《行為的藝術》 Page 045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札記-科學-梅雨季的白蟻

某夜晚,忽然間好多白蟻闖進屋內,
它們(趨光性)不停來回飛撞電燈泡。
姊夫在燈下擺著一桶水,小外甥女開始抓白蟻,
一隻隻丟到水中,我笑了。

先談為什麼這季節會有白蟻?
專家解釋(註1),當濕度大於85%以上,
溫度在攝氏21.7度到29.4度,
這兩個條件都符合下,就容易有這種白蟻群飛的情況,
加上正值白蟻繁殖的季節,4月~6月和9月~10月(註2),
學名上這叫「婚飛」。

經驗跟聽聞讓我以為當白蟻出現,便意味著快要下雨。
後來查證,事實不然。
根據實驗(註3),
白蟻有高達六成至七成以上的機率,
是在完全不可能會下雨的傍晚開始飛出。
因此,當初有這樣的錯誤聯想,是遭遇巧合之故。


再談燈下放一桶水做什麼?
此舉是為了"環境整潔",方便清除白蟻。
利用白蟻的趨光性,它們看見水裡的燈光就會飛入水中,
而翅膀沾濕後的白蟻,就飛不起來了。(註4)

這便是我為何笑的原因,
外甥女阿~白蟻會自己下水,
不是要你一隻隻抓,放進去沾濕的。哈哈。


另外,WIKI上白蟻的軼事挺有趣的,可以參考看看。



--------------
註1:午後雷陣雨濕度大、溫度低 大溪出現白蟻「婚飛」

註2:白蟻<大水蟻>的繁殖期~何時?

註3:雨天有白蟻,純屬巧合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4060181-1.aspx
http://www.ant-home.idv.tw/888/h/h31.htm

註4:
連結1(下雨天才出現白蟻的概念有錯):
http://msttokimo.pixnet.net/blog/post/12135808-%E7%9F%A5%E8%AD%98%E5%88%86%E4%BA%AB~%E7%82%BA%E4%BB%80%E9%BA%BC%E4%B8%8B%E9%9B%A8%E6%9C%83%E5%87%BA%E7%8F%BE%E9%A3%9B%E8%9F%BB%E3%84%8B%3F%3F
連結2: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51907865

註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8%9F%BB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古籍_《墨子》31<明鬼下>:得璣無小,滅宗無大

原文出處:《墨子》31<明鬼下>

@題解
一.鬼神的實有
二.為說明鬼神確實存在,文中引用了大量前代典籍中有關鬼神的記載
三.墨子勸人信鬼,相信鬼神的賞善罰惡,
  而且祭祀活動也是聯絡人民感情的一種方式
此文原本三篇,目前僅剩下篇。


@喜歡的句子及名句
1. 古聖王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後人者此也。
這句話我覺得很有趣。

2. 禽艾之道之曰:『得璣無小,滅宗無大』。
 則此言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


@主要段義
1.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聖王既沒...
 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
大意:天下之所以亂,是因為人們不信鬼神能賞賢罰惡
文一起頭,開宗明義。

2. 今執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既以鬼神有無之別,以為不可不察已。」
大意:鬼神可以為天下興利除害

3. 今執無鬼者言曰:「夫天下之為聞見鬼神之物者...
 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大意:引春秋所記載杜伯之事,說明有鬼神
後面四段,則提到鄭穆公、燕簡公、𥙐觀辜、中里徼的事,說明有鬼神。
之後結語的大意是:鬼神無所不在

4.今執無鬼者曰:「夫眾人耳目之請...若無鬼神,彼豈有所延年壽哉!」
共七段,大意:夏商周書都有記載鬼神實有

5. 是故子墨子曰:「嘗若鬼神之能賞賢如罰暴也...明有一人畏上誅罰,是以天下治。
大意:強調鬼神的賞善罰惡可以使天下治

6. 故鬼神之明,不可為幽閒廣澤...堅甲利兵者,此也
大意:即使是富貴強暴之人,鬼神也能對他們加以懲罰

7.且不惟此為然。昔者殷王紂...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
跟6同,大意:鬼神的懲罰,無可抵禦

8. 今執無鬼者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子乎?...則此豈非天下利事也哉!
大意:祭祀鬼神之利。如有鬼神,享受祭祀的是往生眷屬;
   即便沒鬼神,透過祭祀活動,也可以團結鄉里。

9.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聖王之道也」。
大意:結語:鬼對天下興利除害的重要性


@難句及註解
1. 天下失義,諸侯力正
(1)正=征

2. 夫天下之為聞見鬼神之物者,不可勝計也,亦孰為聞見鬼神有無之物哉?
(1)有無之物,應該是偏義複詞,
 像是 "有無消息嗎",其實在問,有消息嗎。

3. 鬼神之誅,若此之憯遫也
(1)憯遫(念ㄘㄢ\/ ㄙㄨ\) ,憯=竟然,遫=速。竟然這麼快

4.固嘗從事於厲,祩子杖揖出與言
(1)厲:諸侯的祠廟
(2)祩子=祝史

5. 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
(1)"由謙"和"猶謙"都是錯字,應更正為"欲兼"

6. 泏洫𢵣羊而漉其血
(1)泏洫(念ㄔㄨ \ ㄒㄩ\)=臿血
(2)𢵣(念ㄐㄧㄥ\/)=剄
(3)漉(念ㄌㄨ\),錯字,應該是灑

7. 羊起而觸之,折其腳,祧,神之而槁之
(1)祧(念ㄊ一ㄠ),錯字,應該是跳

8. 菆位(念ㄓㄡ)=叢祠

9. 有恐後世子孫不能敬莙(ㄨㄟ)以取羊
(1)羊=祥
(2)敬鬼神而取吉祥

10. 矧隹人面
(1)矧(念ㄕㄣ\/),況且
(2)隹=惟,念法也相同

11. 隹天下之合,下土之葆
(1)隹=惟,念法也相同
(2)葆=保
(3)符合天下的人,他就可以保住國家

12. 是以莫放幽閒,擬乎鬼神之明顯,明有一人畏上誅罰
這是多出來的句子

13. 祥上帝伐元山帝行
假裝上帝,做毀敗上帝的行為

14. 生列兕虎,指畫殺人,人民之眾兆億,侯盈厥澤陵,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誅。
列=裂;指畫=用手比劃;侯=維,語助詞;圉=禦

15.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楚毒無罪,刲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咷無告也
播棄=拋棄;楚毒=焚炙,炮烙之刑;刲剔=剖開;庶舊=故舊;無告=無處告狀

16. 若使鬼神請亡
(1)請亡=誠無
(2)整段意思:若鬼神真的沒有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古籍_《墨子》02<修身>:功成名遂

原文出處:《墨子》修身第二
註釋參考張生龍《新譯墨子讀本》

@題解
是本身要加強道德學識的修為,以及自身素養。
言行一致,特別是實踐。


@喜歡的句子及名句
1.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
 殺傷人之孩(核),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2. 功成名遂。
這句成語出自這

3.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意思是:
說多做少,再怎麼辯,沒人會聽;作多卻自誇,雖勞累,但不可以取。
聰明的人心裡明白不多說,出力多者不自誇,這樣名譽才能滿天下。


@主要段義
1. 君子戰雖有勇... 無務博聞。(無務=談不上)
大意:君子修行,從最根本的東西入手

2. 是故先王...無所依矣
大意:不可有害人之心

3.志不彊者...未嘗有也。
大意:心志要強,言語講信,而言行一致。


@難句及註釋
1.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
 殺傷人之孩(核),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1)譖慝(念ㄗㄢ\ ㄊㄜ\)=讒慝,讒=讒言,慝=邪惡
(2)批扞(念ㄆ一 ㄏㄢ\),批=擊,扞=擾
(3)孩,應該是"核",意念
(4)詆訐=攻擊人陰私
(5)整段話翻譯:讒害誹謗之言不入于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于口,
 傷害人的念頭不存于心,這樣,即使遇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

2. 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
(1)情,應該錯字,改成:惰

古籍_《墨子》01<親士>: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

原文出處:《墨子》親士

@題解
「士」,這裡指道德水平較高,理論修養較深的知識階層。
<親士>與<尚賢>的概念是一致的。


@喜歡的句子及名句
1. 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

2.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
 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
 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
 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3.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段義
最重要的段落是
1. 今有五錐,.....故曰:「太盛難守也。」
大意:(1)不能鋒芒太露,(2)告誡君王要保護賢臣

2. 故雖有賢君...蓋非兼王之道也。
大意:廣納賢才,兼收並蓄

3.是故天地...則不能流國矣。
大意:君王要虛懷若谷。


@艱澀句及註釋
1. 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 :躬自厚,薄責於人。

2. 偪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
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1)弗弗=咈咈,敢發表不同意見
 (2)詻詻(ㄜ\)=諤諤,直言敢諫
 (3)延延,長的意思,反覆辯論,爭議不休
 (4)支苟,可能是錯字,應該是致敬
 (5)焉=才

3. 喑(念一ㄣ)=啞,唫(念一ㄣ/)=噤

4.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1)歸=饋

5. 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火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求雨。

6.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這句非常難)
(1)"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是誤倒句,要換成
夫惡有同方不取者乎?取同而已。
(2)整句意思:聖人哪有對自己同道的人不取的道理,
    但光取同道,也不符合兼收並蓄、廣納人才的道理。

7. 墝埆(念ㄑㄧㄠ ㄑㄩㄝ\),土地貧瘠。

古籍_《新譯墨子讀本》的導讀

對張生龍《新譯墨子讀本》的導讀篇,我作了以下摘要;

按<魯問>的說法,<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
<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方面是墨家的思想核心。
他們是相互聯繫,互相為用的。
1. <兼愛>是墨家的人性;
2. <非攻>是墨家的軍事思想;
3. <尚賢>、<尚同>是政治思想;
4. <節用>、<節葬>是經濟思想;
5. <非樂>是文化思想
6. <非命>、<天志>、<明鬼>是哲學思想。
貫穿其中的功利主義。墨家弟子根據國情,選擇一、兩方面在該國宣講。

<兼愛>:是一種泛愛,要求人無條件地愛一切人(無親疏之別)。

<非攻>:反對大國對弱小國的兼併戰爭,不嗜殺。
戰爭就是要殺人,殺人是一種不義的行為,就是犯罪。

<尚同>:統一天下的是非標準,以便統一天下的行動。
是非賞罰由天子出,曾摨上下協調,臻於大治。

<尚賢>:是為政之本,一定要打破等級制度,不能用人唯親。

<節用>:這是站在國家政府角度說。「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
做到「用才不費,民德不勞」而「興利多」,
換言之,根據國家固有的財力,盡量做到節省開支

<天志>:天有意志,之善惡,能賞罰。而這跟<非命>有矛盾。
作者認為:
「墨子想用<非命>,來促進人們積極從事,自強不息;
想借<天志>來自神其說,強調自己學說(順天命)的權威性,迫使人接受其主張。」
後來董仲舒「天人合一」之說,和《太平經》尊天傳道,都是攝取此思想。

<明鬼>:明鬼和尊天,差不多是同一件事,
不同的是,天只有一個,鬼無處不在。
對於鬼神的賞善罰暴,俗稱報應,限縮在一個範圍內。
例如:疾病,不能歸於鬼神。戰爭勝負,不能歸因鬼神。仍重人事。

<非樂>:反對提倡音樂活動,禁止作樂。
站在國計民生現實考量,
有人從事音樂活動,就代表減少人去從事男耕女織,將不利經濟。

<節葬>:包含兩方面,
一。反對厚葬,提倡薄葬。
二。反對久喪,即反對守喪太久,而主張節哀。
從本文可知,當時社會厚葬成風,尤其政治者侈靡驚人。

<非命>:反對相信命運(宿命),沒有人注定只做能某件事。
任人事,不聽天命,人定勝天。(因此墨子不反對有天命)。
例如:天下治亂(大治或大亂),全在人事,並無命運。

<城守>等篇,記載許多有關軍事的器械,軍器的建規格尺寸、裝配方法等。
不確定是否為墨子所造,但至少可知,他對這些器械的構造、性能瞭若指掌。

雖然極力宣揚兼愛非攻,但是萬不得已要打戰,則特別要求軍紀嚴密,罪不輕赦。

<墨辯>當中,涉及幾何、光學、力學等很多自然科學知識。


我個人觀點:
(1)<尚同>、<尚賢>、<天制>、<節用>與政治有關。
(2)我不是很認同<非樂>。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新教_貴格會

不管居住在台灣的城市抑是鄉村,
我想每個人都曾遇過兩個年輕人著白襯衫、打領帶、西裝褲,
或騎或牽腳踏車在路上,主動搭訕,
說:How do you do,你今天好嗎?我們是誰誰誰,
你想認識主耶穌嗎?我們的教會在附近,
想認識你,可以留下你的聯絡方式嗎?
 
他們便是摩門教的傳教士,
講話很有教養(清教徒的行為規範非常嚴格,註1),
這應該是多數台灣人對"清教徒"的形象吧~
然而,我心中的清教徒則長這樣。















這相片無人不曉吧!
它正是"桂格"的商標(註2),一位老先生穿著傳統清教徒服裝。
從桂格官網的FAQ(註2)第二問答可知,
它並非摩門教,而屬於另一個教脈-貴格會。
貴格、桂格兩者英文字(Quaker)相同,唯譯字不同。

有趣的是,這題問題另提到:
這老者是虛構人物,不是William_Penn。
為何特別澄清呢?
看一下Wiki的William_Penn照片便能理解。
我個人覺得完全是同一人,哈哈。



















跟摩門教相同,貴格會也來台灣傳福音。
我現住處附近,就有他們的教會-慈光堂。

















他們的官網(註4)有說明貴格會名號之緣起,
下文是我的節錄:
一六四七年創始人喬治‧福克斯開始外出傳道,
 所傳的內容包括:
 1. 真正的基督徒乃是打開心門接納耶穌者。
  因為他知道在教會裡的不全是基督徒,
  乃是打開心門接納耶穌的人才是基督徒。
 2. 人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不論社會地位、階級都是罪人 。
 3. 基督徒每一句話都是實在的,反對假冒偽善。
 4. 唯有耶穌才能拯救社會,並且告訴人們:
 「你在社會上如果有影響力,則更當做個誠實人」。
 
福克斯因傳揚上述四大內容,於一六五0年被捉在法官面前受審時,
法官本尼特要他發誓不再擅自傳道並收回他所傳的,
他告訴法官:「你若知道上帝的公義,就應當戰戰兢兢(QUAKER)。」
法官反唇相譏說:「那麼你就是顫抖者(QUAKER)」,
因此有QUAKER(音即「貴格」)之小名傳了出來,
人們便稱福克斯及他的同道為貴格會(原為恥笑後來卻成為尊敬) 的會友。
  
 
再說說William_Penn(註5),他在宗教與政治有傑出貢獻。
他是貴格會的早期成員,賓州政府的創立者和費城的建立者。
他推崇宗教自由及民主,他所創建的賓夕法尼亞政府體制(註6),
如立法權歸於賓州這殖民地的居民所有(民主原則);
死刑只嚴格限制在刑事案件,包括謀殺罪、叛國罪等(人道主義)等;
信仰自由是絕對。這些後來成為美國憲法的靈感來源。
 

我跟貴格會毫無淵源,
恰巧一次機緣認識,又發現附近有他們教堂,這才好玩寫下這篇。
 
 
 
----------
註1: 傳教士之規範

註2: 照片出處,這網頁講述桂格成立之由來。

註3: 桂格官網FAQ

註4: 貴格會之緣起

註5: Wiki條目:William Penn

註6: 十七世紀末賓州政府組織
附帶提:賓州當時是單一議會,跟美國憲法雙議會不同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化學_西班牙蒼蠅

高中時代,我鄰座的同學超級愛聊男女性事,
應了錢鍾書先生的話(註1):
「一個十八九歲沒有女朋友的男孩子,
 往往心裡藏的女人抵得上皇帝三十六宮的數目,
 心裡的汙穢有時過於公共廁所。
 同時他對戀愛抱有崇高的觀念,
 他希望找一個女人能跟自己心靈契合,
 有親密而純潔的關係,把生理衝動推隔得遠遠的,
 裹上重重文飾,不許它露出本來面目。」

 
某天,他突然問我:「噓~你聽過西班牙蒼蠅嗎?」
我說:「沒有。」
他眉飛色舞,嘴角上揚,我感覺他心中的魔鬼在跳舞。
他放低音量,娓娓道來那是一種藥,他打算拿來如何如何。
簡單兩結論,
一。他認為那是迷姦藥品;二。他在意淫(預謀犯罪)。
 
 
基於好奇心,
我大學時問過幾人,全都沒聽過這玩意,
所以大學的朋友比較正派嗎?哈哈。
到當兵,我問一位弟兄,他愛吹噓自己是夜店咖,
其實,我們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言多浮誇。
但我仍是想問他,並同時告訴聽聞經過。
他說他從未聽過,
相同功能用FM2就好,之後他就開始吹牛皮。
我懶得提他說過什麼了,哈哈。
 
 
後來,我偶然讀書讀到「西班牙蒼蠅」(註2),勾起這段回憶。
書中言,它正確名稱是「芫菁素 cantharidin」,C10H12O4,
早期(西元前一世紀就有例子)人類拿來當春藥用(註3),
事實上那是個誤會,會充血是發炎,而不是亢奮。
而且它有劇毒,會致命。目前被用在治療癌症(註4)。

書(註2)上還說,它之所以臭名遠播,
是因為義大利情人卡莎若瓦(Gianconni Jacopo Casanova 1725-98)
(註5)的怪招,並非確有成功案例。
 
 
 
------
註1:《人、獸、鬼》三聯書局 Page62

註2:《蘇老師 掰化學》天下雜誌 Page 182

註3: 維基百科條目:斑蝥

註4: 百度百科:斑蝥素

註5: 維基百科條目:賈科莫·卡薩諾瓦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中史-(秦朝)李開元《秦謎》

李開元先生的《秦謎》,
採偵探小說的模式,於秦朝的考古資料仍是匱乏之現時,
大膽假設,合理推導,一個個解開秦朝歷史的謎團。
(目前文獻證據仍嫌不足,不敢言是真正求證)
這其中有些亦是我的從前讀秦史的迷惑,
我蠻推薦讀此書,下面,是我摘擷書中重要謎題之解析。


一。秦始皇贏政是呂不韋之子嗎?
答:否。
理由一:刻玉符(法律認證),
安國君立贏子異為子,有證明文書(玉符),有正本副本,
正本存在秦政府檔案室,副本則有子異持有。
同樣,贏子異之子,
贏政(後來的秦始皇)一定有,才能從趙國回秦國。

理由二,醫學。
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至大期時,生子政。」
大期,根據左傳,僖公十七年的注疏:「十月而產,婦人大期。」
所以,贏政,必然是贏子異之子。
為何司馬遷又在前面寫得很曖昧,
因為列傳的題材,來是民間的街談巷議。
而後,司馬遷也用"大期"二字,來破除謠傳。
(目前種種考據,秦始皇本紀的說法,比較靠譜。)

再說,商鞅變法後,秦國法律森嚴,國君繼承問題豈能馬虎,
贏子異來趙作質(子),身邊必隨行有秦朝醫官。若有問題,定會察覺。

理由三,樊噲後代繼承爵位的事(Page 35),
由於漢朝承襲秦朝法律,
從此事可見秦朝對於繼承血統(爵位),相當嚴苛。
因此,秦始皇不可能為呂不韋之子。
 
 
二,秦始皇之弟成蟜,
為何少年(15歲)能攻下韓國城池,而後叛逃?

推測理由是,成蟜之母,夏姬,是贏子異歸國後,生母做主而娶。
(妻子由母系挑,這是傳統。)
既名為夏姬,很可能是韓國人,夏在韓國境內。
如此,成蟜為了在宮廷內鬥脫穎而出,韓國外戚必會與予適當幫助。
 
附帶而提,贏子異,後來認楚國人的華陽夫人為母,
而封為太子的繼承人,改名為子楚。(奇貨可居的故事)
由於母親楚國籍,叫子楚便理所當然。
之後為了避名諱,後稱楚國為荊國。
 
從此可知,秦始皇父親當秦王時,
宮廷外戚有三股勢力,
楚國勢力-華陽夫人、昌平君(名字是熊啟,秦始皇祖母的姪子)
韓國勢力-贏子異生母、夏姬(成蟜的母親)
趙國勢力-趙姬(贏政的母親)、呂不韋
 
成蟜很可能是後來繼承王位失敗,逃亡韓國。
而驅趕者,作者推測是趙國勢力,趙姬利用(面首)嫪毐。
 
為什麼呢?
第一,依秦國法律,有軍功才能封侯。
但是史冊卻沒指出嫪毐是建何功勳而致之,極大機會是由於此事。
第二,此事不怎光彩,秦始皇刻意抹去。
而後的嫪毐叛亂,也是很詭異,等到秦王離開咸陽才叛變,
違反"擒賊先擒王"的原則,料想,也是為了消滅韓國勢力。
 
不幸的是,楚國勢力借題發揮,
消滅趙國勢力-嫪毐,趙姬(軟禁),呂不韋...
讓昌平君(楚國人)當上秦國右相(有古兵器證明)。
 
 
三,歷史怎沒記載,始皇后是誰?
為何太子扶蘇一接"賜死的聖旨",就自殺?

 
根據秦國傳統,秦王的結婚年齡在23歲。
而秦王政23歲時,秦宮廷的外戚勢力只剩楚一支力量。
始皇后(Page 222),極高機率是
由他的祖母-華陽夫人所指定,肯定是楚國人。
(太太由母系挑,這是傳統。)
而到秦王政這一代,秦楚已締結了21世的姻親。
(宋朝出土的詛楚文可證明)
 
後來,秦王政決定要滅六國統一天下,最大的阻力,必然是楚國。
秦楚兩國都是外族(西戎、南蠻),
向來被所謂的中原漢族所排擠、瞧不起。秦晉之好,只是權宜之策。
漢族骨子裡不想與蠻族親,而秦、楚自然相濡以沫。
這21世,不是秦國王子娶楚國公主,就是楚國王子娶秦國公主。
血濃於水,可以想像秦王政為了統一大業,所承受的壓力。
 
楚國在秦勢力太龐大,攘外必先安內,
出征楚國,必先翦除國內楚國的外戚勢力(根本除不盡)。
於是,始皇后之名於秦國史一筆抹去(身亡與否,無人知曉),
昌平君遭遣等等等。
始皇后之子扶蘇,雖貴為太子,但身上流有楚國的血。
推想秦王政不願讓與楚有血緣的貴族攀附他,
因此刻意冷落他,消滅一切統一之障礙。
 
太子扶蘇心裡也明白他的身分尷尬,
才造就他被矯旨賜死,卻不抗拒、查證的行徑。
 
 
其實這也解釋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為何當時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Page 283),
亦有一說「秦滅六國,楚最無辜」。
 
秦楚這麼樣的親,卻被除之而後快,
楚國情何以堪!怎樣都不能接受!
縱然只剩三家,也要滅掉秦國。
 
同時,當陳勝吳廣以楚國名義揭竿而起,
所推出的精神領袖是秦朝太子扶蘇、楚國名將項燕。
怎麼會有人舉秦朝太子,又要推翻秦朝呢?
恰恰是因為扶蘇有楚國的血統,引起楚國人的同情呀。
 
 
四、胡亥為何接受趙高的「指鹿為馬」?
贏政的母親(趙姬)雖然被軟禁,
不過,一來,畢竟是母子連心,
二來,對外族而言,養面首(男人)不是奇怪之事。
一段日子後,兒子思母,最終會見面,罪過得到寬恕。

這時候,根據傳統,太太由母系挑(提第三次),
趙姬會找娘家趙國之女,許配作贏政之妃,
胡亥,猜想便是這個趙國女之子。
並且陪伴胡亥長大的寺人,
最好的便是找有母親感覺的的趙國人,這才選上趙高。
因此,胡亥與趙高的情誼很深,總是相信趙高。

有句成語「邯鄲學步」,
講的是趙國人的舉止很美,興許是七國中最美的。
這不單區別出胡漢之貌,且彰顯秦室內廷的秦趙之別。
在這種情境下,趙高一舉一動有理由成為胡亥的學習榜樣。

當趙高在指鹿為馬時,胡亥內心或許生疑,
然而,認為趙國文化高的心態驅使下,最終接受趙高所言。
 
   
五、書中附帶提的事件,
(1)只有焚書沒有坑儒(Page 203)
(2)春申君的通姦是假。(Page 105)
(3)貴族其實是國與國之間的潤滑劑(Page 301)


參考資料:
罗辑思维 秦始皇在隐瞒什么?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札記-風俗-蘆洲李氏古蹟抓周

當初,
我是由於馬英九總統著作《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而到新北市蘆洲,走訪馬所說的台灣典範之一:
李友邦將軍,他的故居-蘆洲李氏古蹟。
(李將軍終被國民黨所誅,典範又如何?(註1))
 
去的那天,正在辦「抓周」,
還巧遇公司同事帶兒子參加。
後來向許主任提,
他第一句問我:你去抓周嗎?(我都幾歲了,還抓哩)
他又講那地方很無聊,他是為了女兒「抓周」才去的。
我從而猜想,「抓周」是李氏古蹟的常態性活動吧。
 
印象裡,
我是大學時讀顧炎武《日知錄》,得知「抓周」的由來。
上網查證(註2),出處竟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我以為我記錯,再搜尋《日知錄》才發現,
原來確實有寫,是顧炎武引《顏氏家訓》的話於書中,
請看《日知錄》.卷十三的第78段(註3)。
 
 
 
----
註1:自由時報:課綱記李友邦抗日 不寫遭國民黨槍斃

註2:「抓周」的由來為何?
 
註3:《日知錄》.卷十三
生日生日之禮,古人所無。《顏氏家訓》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因成宴會。自茲以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飲食之事。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嘗設齋講。自阮修容薨後,此事亦絕。」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百科_國語字辭典

今早朋友跟我聊他查的某中文詞彙,
我一聽,好像是跟方言有關,
當下想到我的《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便將電子檔分享給他。
我以為書本知識量(深度與廣度)往往優於網路,
若有書看,當盡量從書找會妥當些。
 
網路的好處,每每在於方便及快速,
多應付一般性,不深入之問題,單純作"工具書"看待便可。
 
如"常用詞彙",一般人只想知道什麼意思,怎麼用,
不在意、沒興趣其出處,就用教育部的網路國語辭典吧。
 
如是讀文言文而需查字辭,目的一樣是知其意、曉其用,
我則推薦漢典跟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的字典。
我相信,生活上,這三個已經非常夠用了,
不太可能用到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書。


我常用的網路字辭典:
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漢典(同義詞很多):http://www.zdic.net/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dictionary.pl?if=gb
中央研究院 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札記-哲思-道德勸說?

專案的SI(system integration),
叫我去跟SPEC(specification產品規劃)負責人道德勸說,
不要臨出貨不到一週,來個大幅變動,
說是有問題可提出,但事實是她說了算,沒得商量。哈哈。
 
基本上,從她講話的強硬語調,
便能感受到情緒冒火七竅生煙,我不信能改變什麼。
竟想抬出所謂的"邏輯、道理"來壓她氣焰,會適得其反,情形更僵吧。
這時,我較相信另一種可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反面)。
正如《顏氏家訓》<致序>(註1)的一段話:
「要禁阻小孩的過分調皮,師友的勸誡,不如僕人的指揮;
 要制止兄弟的鬩牆內鬨,講堯舜之道,不如妻子的勸導。」
找個與她親近的人談談吧,較為實際。
 
 
《孔子家語》的<觀周>(註2)有段孔子與老子的對話:
當孔子要離開周國,老子對孔子說:
「富者送別,會饋贈路費;仁者送別,會奉送吉言。
 我不是有錢人,不好意思,我今天就當一回仁者,送你幾句話吧。
 當今士大夫,聰明深察卻有性命之憂的,都是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人;
 知識廣博喜好辯論卻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愛揭發別人錯誤缺失的人。
 作為人子不要只想著自己,作為人臣要盡職全身。 」
孔子說:「謹遵教誨。」
因此,縱然知道自己的辦法比別人好,不需拿著去評判別人的不是而樹敵。
協同工作,往往多了要顧慮到他人感受(面子),
可能不採用最好辦法,而是"商量"出大家能接受的"適當",
想通就沒什麼好嘔氣的。
 
 
在黃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學案》<百源學案>(註3)
談到邵雍臨終與程頤的對話:
程頤:「自此之後要跟先生永別了,先生還有什麼要交代嗎? 」
邵雍張開雙手示意。
程頤:「先生的意思是? 」
邵雍:「務令寬展自己眼前的道路。
    路太窄,自己都無法站,更別說能走了? 」
邵先生的意思是說:凡事留餘地。
我的師長就是引這故事告誡我們,做人做事要給人餘地。
山水有相逢,春風入卷來。
很難說日後會是怎樣的情形,總是與人為善,減少爭鋒相對吧。



-------
註1:
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
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

註2:<觀周>第11翻譯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
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
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
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

註3:《宋元學案》<百源學案>,二程文集也有類似的話。
伊川問:「從此永訣,更有見告乎」先生舉兩手示之,
伊川曰:「何謂也?」
曰:「面前路徑須令寬。路窄,則自無著身處,況能使人行也!」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中史-(唐朝)文白對讀-舊唐書列傳136來俊臣

原文在維基文庫:卷186上 列傳第136: 酷吏上

本卷有11人,我只看完來俊臣的部分。
原本讀的目的是在找「請君入甕」的出處,
沒想到"狄仁傑被羅告"這段太生動,吸引我,便因而整個讀完。

起頭就說,
來俊臣是他父與友人妻通姦所產之子。
他父先是私通,而後對那友人騙財殺害奪妻,他才出世。
所以說,他來自門風敗壞的家庭。
成人後,以奸盜告密(誣告)發跡而謀業,受武則天賞識而當官。
犯在他手上的人,無論有罪沒罪,無一生還。
他所轄單位地處麗景門,侍禦史王弘義戲稱是「例竟門」。
只要來這的所有例子,皆是活到頭(竟)的人。

來俊臣與他的同黨寫書,教導如何構人入罪的SOP。
亦發明刑具,毫無人道地虐囚取供,
刑具可怕到只要囚犯見著,魂飛破膽,立即認罪。
很多人見來俊臣如此作為而飛黃騰達,紛紛仿效。
以至於告密之徒充滿道路,官員名流人人自危,
當官的逢上朝日,必會跟家人訣別:「我這一去,不知能否再見!」
以上是大致描述狄仁傑遭遇到怎樣的酷吏-來俊臣。


下面是在來俊臣列傳中,有關狄仁傑的原文:
『如意元年,地官尚書狄仁傑、益州長史任令暉、冬官尚書李遊道、秋官尚書袁智宏、
司賓卿崔神基、文昌左丞盧獻等六人,並為其羅告。
俊臣既以族人家為功,茍引之承反,乃奏請降敕,一問即承,同首例得減死。
及脅仁傑等反,
仁傑嘆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
其判官王德壽謂仁傑曰:「尚書事已爾,得減死。德壽今業已受驅策,
欲求少階級,憑尚書牽楊執柔,可乎?」
仁傑曰:「若之何?」
德壽曰:「尚書昔在春官時,執柔任某司員外,引之可也。」
仁傑曰:「皇天後土,遣狄仁傑行此事!」以頭觸柱,血流被面,德壽懼而止焉。

仁傑既承反,有司但待報行刑,不復嚴備。

仁傑得憑守者求筆硯,拆被頭帛書之,敘冤苦,置於綿衣,
遣謂德壽曰:「時方熱,請付家人去其綿。」
德壽不復疑矣,家人得衣中書,仁傑子光遠持之稱變,得召見。
則天覽之愕然,召問俊臣曰:「卿言仁傑等承反,今子弟訟冤,何故也?」
俊臣曰:「此等何能自伏其罪!臣寢處甚安,亦不去其巾帶。」
則天令通事舍人周綝視之。俊臣遽令獄卒令假仁傑等巾帶,行立於西,命綝視之。
綝懼俊臣,莫敢西顧,但視東唯諾而已。
俊臣令綝少留,附進狀,乃令判官妄為仁傑等作謝死表,代署而進之。
鳳閣侍郎樂思晦男年八九歲,其家已族,宜隸於司農,上變,得召見,
言「俊臣苛毒,願陛下假條反狀以付之,無大小皆如狀矣。」
則天意少解,乃召見仁傑曰:「卿承反何也?」
仁傑等曰:「不承反,臣已死於枷棒矣。」
則天曰:「何謂作謝死表?」仁傑曰:「無。」
因以表示之,乃知其代署,遂出此六家。』

我初初讀時,困躓幾個詞彙,後來看文言文才明白。
1.「羅告」,等同「羅列罪狀提告」
2.「俊臣既以族人家為功」,意思是株連殺人為功勞,
 我誤以為以他家人為榮, 但上下意難接,哈哈。
3. 「茍引之承反」,承認造反。而在這之下的反,都是造反。
 由於這個反,我不曉得要解釋成造反,導致全文越看越迷糊。
 一解開這字,後面文意就越讀越明白。
4.巾帶,我猜是男子束髮的冠帶,這是漢胡之別。


接著,我要本著我想法,對這段文言的故事做一點點改寫:
狄仁傑與五位同仁,被來俊臣誣陷謀反。
來俊臣向來以大肆株連殺戮作KPI,
首先讓這六人認罪,才能牽連到他們同僚、下屬等等。
而祭出的方法是,
若六人一審認罪,便請旨按自首情況辦理,免除死刑。
反正他們縱使沒極刑,終不可能活著出獄。

在此交換條件的前提下,
當來俊臣審問狄仁傑除外的五人,一問便承認造反。
來俊臣告知狄仁傑:「五人已服罪,你呢?」
狄仁傑感嘆說:
「周朝新朝新氣象,前朝餘孽,本難逃一死,
 我甘願(為唐朝)殉國,當然(為唐朝)有不臣之心。」
來俊臣十分滿意這答案,
他令部下王德壽負責之後問案,試圖多多殃及些"同夥"來。

王德壽對狄仁傑:
「尚書,你的刑責確定了,不會判死。
 而我現在朝中任職,想升官,
 想透過你這事去牽扯楊執柔,可以嗎?」
狄仁傑:「這是要我做?」
王德壽:
「你在禮部任官時,楊執柔曾是你部下,
 依這層關係來說謀反他有一份。
 (這事被我揭發,我就能升官了)」
狄仁傑:「這是我狄仁傑幹的事嗎!」
語畢暴走,以頭撞柱,血流滿面。

王德壽見狀心想:
「可憐的老人,精神崩潰。
 想也是,一生名節,毀於一旦。
 算了,不要再刺激他。免得出事惹麻煩。」

狄仁傑既已承認謀反,便開始服刑,不再嚴厲監管。
狄仁傑跟守衛借到筆硯,
書寫冤屈在纏頭的布巾,後將此布巾藏棉衣中。
有天,他對王德壽說:
「天熱了,幫我把棉衣交給我家人,抽去裡面的棉絮。」
王德壽可能見狄仁傑蓬頭垢髮邋遢樣,心生同情,照辦。

狄家人得到衣內書信,上呈武則天皇帝。
武則天吃驚,召見來俊臣來問:
「你說狄仁傑承認謀反,為什麼讓他兒子來訴冤?」
來俊臣:
「如是有冤,為什麼要承認謀反?」
(用問句回答問句,兜圈構成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甲說:承認有罪,為什麼要喊冤?
 乙說:既然有冤,為什麼承認有罪?)

來俊臣又說:
「狄仁傑在牢裡吃好穿好,這巾帶(訴狀),不可能是他的。
 陛下可差人去看他巾帶在不在。」

武則天派周綝核實此事,
而來俊臣趁周綝沒到前,令獄卒借巾帶給這六人戴上,
(怕節外生枝,六人皆給)命他們站西側,等候周綝。
周綝來後,屈於來俊臣淫威,不敢向西看,望東唯唯諾諾。

來俊臣說六人有狀轉呈皇上,請周綝稍待片刻。
接著,來俊臣唆使判官為六人寫謝死狀,偽裝署名後交周綝。

有一八九歲孩童(樂思晦的兒子),被來俊臣誅夷全家,
假借在朝廷當雜役的機會,舉報有人謀反,得以見到武則天。
為什麼他舉報就能見皇上呢?
一來,小孩通常不會說謊;
二來,小屁孩年紀小小就學人告謀逆,蠻使人好奇的。
   
武則天:「孩子,要告誰顛覆政府?」
孩童答:「來俊臣,他心狠手辣,善於誣陷別人。
     假如陛下虛列某大臣的幾項罪名,讓他查,
     結果他定能湊齊人證物證,使所有罪名成立。」

雖說答非所問,但武則天知這孩子是為報家仇而來,不計較。
且由此事,武則天對狄仁傑謀反案,稍知怎回事,
感到釋懷,便提訊狄仁傑。

武則天問:「你為什麼承認謀反?」
狄仁傑答:「若不這樣說,臣早已死於刑求。」

武則天問:「既然想活下,為何又寫謝死狀求死?」
狄仁傑答:「臣沒寫過。」

武則天拿謝死狀給狄仁傑看,
對了對筆跡證實是有人代簽,終於六人無罪釋放。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化學_喝小蘇打水解殘餘農藥?

先明講,下面這段關於蘇打水的資訊是錯,免得有人誤解。
 
有一天,我買水果,聽到店員跟顧客說:
「你可以喝蘇打水(碳酸水)中和吃下的殘留農藥,
 外國人就這麼做,吃水果完,泡杯蘇打水喝。
 參考看看吧。若你不相信我說的,你可以上網查,
 網路可證明...。」
 
 
我頭次耳聞,喝碳酸水可中和吃下去的農藥!
到底靠不靠譜,我當然得網路搜尋一番,
但結果是至今沒看見一則支持店員說詞。
 
經常聽到的是用小蘇打水(碳酸氫鈉,弱鹼性)洗蔬果,
中和掉農藥的酸性,而已故的林杰樑醫師則是建議,
與其用小蘇打水除農藥,事後再用清水漂洗,
不如直接用清水。(註一)
 
 
再談談是市面的蘇打水,它是把二氧化碳加壓入水,
飲用的好處是喝下的舒服的口感,
及入口產生的二氧化碳,帶走體熱,產生清涼。
店員說的"泡",應該是拿小蘇粉(碳酸氫鈉)泡水,
同樣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目的非解熱,
我查到的,它主要拿來中和胃酸。(註二)
不過,我所學的是拿氫氧化鎂和氫氧化鋁當制酸劑。
 
 
我偏向相信人心善良,
所以,我猜我沒來前,存在一段問答。它是這樣的:
顧客問:「怎樣去除水果的殘餘農藥?」
店員答:「用小蘇打水清洗...你也可以喝蘇打水...」

這才帶出了有爭議的聯想。
 
 
 
------
註一:http://www.ttv.com.tw/lohas/green17775.htm

註二: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B9D%C5%A5%A4%A3%B6%EE%BB%A1&pid=3030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札記-讀書-為何作筆記

越老記憶越差,是這樣嗎?我不曉得。

但是,依我為例,
聽的故事、讀的文章、經歷的事件多了,
加上作的夢,那些真實生活鮮有吻合的境界等等...
累積的資訊量比五年前、十年前龐大,
我現在光孰真孰假,誰是誰非,(來源)都已經搞亂了,何況記憶?
我懷疑五年前、十年前的我,接受目前的狀況,能記得更多嗎?

苦思許久,我得到一個結論:與其討論記憶,不如討論資訊處理
讓記憶的量減低到最少,其餘的,架構到自己的知識網絡,方便釐清。


一開始的「降低記憶量」和「建立知識網絡」,我只做一半。
我十分喜歡記概念性與系統性的文字,而不知不覺忘了細節。
或者這算是,中華文化風氣下,教育出的"好簡"習性。

然而,當一天別人問我為什麼這樣說?能舉個例子嗎?
我就發覺自己有許多認為理所當然,卻解釋不出的知識缺口(淡忘掉了)
此時才深深體察,細節仍是剛需!
不僅要「建立知識網絡」,還要加掛其網絡的「佐證知識庫」,方便查詢。

構架出思考的主軸、主架構是首要之務,絕不是唯一任務。
例如,我一直勸我母親,找一本從學佛貫穿到成佛都會用到的書。
在這個架構上,作筆記豐富細節,會比較有意義。


一生的資訊相當龐大,讀的文字訊息,電視電影的影像傳播,
再加上身邊朋友或生命過客,說過的言語,
有時突如其來竄來的念頭,已經搞不清楚是自己,還是別人的。
乃至錯亂到本來想把當初認為不對的事作反例的,
因日子一久變為直覺,或者當成衡量的標準。

所以越年長,我越覺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讀書的勤勞,是包含Input跟Output,
Output就是在於記筆記的概念系統化、細節豐富化,必得養成習慣。

語文_Everyone的台語

聊天群組裡,我偶爾會說:「大雞早、大雞好」(台語)。
聽得懂台語的人會知道我在說:「大家好」。
我這樣拼音,除了戲謔,還有一小小理由是
我不太相信"EveryOne"的台語文字是"大家"。


很久之前,
我就知道班固(漢書作者)之妹,班昭,叫曹大家("家"通"姑")。
而台語的「大家」,便是普通話的婆婆,舅姑(公公婆婆)的姑。
至於公公,台語念「大官」。媳婦,台語念「新婦」。
會台語的人,一聽馬上就明白我在說什麼。
因此,EveryOne的台語文字,我覺得不太可能用"大家"這詞彙。

後來,我也在網路上查證。
果然,EveryOne的台語文字應寫成「逐个」。



-------------
參考資料: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札記-旅遊-想到日本騎腳踏車

昨天與朋友吃飯,談到去日本騎腳踏車,
我想起2013年曾考慮去廣島的尾道市騎腳踏車。
然而,路程要數日,因此等日後安排某一年的春天專門為此而去。
為什麼要挑春天呢?
因為我喜愛日本春秋二季的自然之景,春櫻與秋楓,
只是日本各地有櫻,但不保證有楓。沒種楓樹之地,則是賞櫻葉轉紅。

我是從下面這網站得知廣島縣尾道市有此頗佳的單車路線。
尾道旅遊協會


前去尾道市,從台灣飛往日本,可考慮從關西機場進入,或搭華航直航廣島的班機。

2013年,我當時用的是,JR西日本山陽線4日套票,要價2萬日幣。
自2015年,JR出新的山陽山陰套票(山陽&山陰區域鐵路周遊券
日期從4日展延到7日,區域從山陽擴充到山陽山陰,
價錢從2萬變1萬9千(在台灣買,1萬9;在日本買,2萬)。
因此,我推薦這張交通套票。JR佛心來的,哈哈。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札記-醫健-<駁正十大致癌食物>之說

前些日子,我母親跟我提到某某食物是十大致癌食物之一,
似曾相識,好像在google+跟facebook有看人貼文過,
但重複事物多了,假如我全聽的話,那就什麼別吃了,
是故,我不太以為然。


後經一查,網路不止有<十大致癌食物(排行)>,
也有<駁斥十大致癌食物是謠言>(註1)的文章。

向來,我看待這類事,
只採信國家或有信譽的科學單位(包含刊物)公布的資訊。
我沒這方面能力、專業,一件件鑑別真偽,
唯能靠信任的機構或(權威)人物。
而他們沒出面說的事物,我便維持保留、不予置評之態度,聽聽就算。
這是我目前想到最好的辦法。



------------------------
註1:<駁斥十大致癌食物是謠言>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戲劇_台灣政治模仿秀

就像外界盛傳的那樣吧,
【瘋狂大悶鍋】是應九合一大選而出現,選完一個月後便無聲無息地停播。
或許是受某些同學喜歡嘻笑怒罵的方式,聊政治話題、臧否政壇人物的影響,
全民亂講系列,
從【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到【瘋狂大悶鍋】,
我偶爾就會看一下。
它們的政治模仿,配合時事的嘲諷、挖苦,確實帶給我生活某個程度的歡樂,
【瘋狂大悶鍋】的消失,便覺得生活少了一項消遣。


現今台灣,不管是民選中央、地方首長、或政務官、或事務官,
公開場合可以評頭論足、直接模仿,甚至惡搞,
象徵言論自由成熟,可入先進民主國家之列。
換作是古代,這可是要殺頭的。

像是《史記》<滑稽列傳>的淳于髡,
要諫言楚王,得拐個彎用鳥諷喻王無作為,
使王說了那名句: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東方曼倩(東方朔)也是箇中高手,
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秉著高超學識涵養,得到漢武帝之寵愛,
隱世於朝廷,仕途平順(事實上,平順是指沒升官,哈哈)。
縱然他傑出卻從不卡位,威脅到同僚的升遷,但他的同僚仍要問難他:
「你不是很有學問,也算積極事主,
 為何幾十年晉升不了,東方先生,你有事嗎?」
他便講一大篇道理,意思是:
「假如還需要我這種大咖出手、受重用,代表這個國家真的很有事。」
所以張潮的《幽夢影》說:
「入世須學東方曼倩,出世須學佛印了元。」
當官能當到一直留在原職(hold住),且不被罷官,拿捏非常不容易,哈哈。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三國時代的簡雍。
某年蜀國乾旱,劉備下令禁止釀酒(糧食要留著吃,不能拿去做酒),
執法卻嚴格到,只要百姓家中有釀酒器具,便等同釀酒之罪。
有一天,劉備與簡雍出遊,簡雍看到一對男女,
便向劉備說:「快抓住他們,他們要行淫。」
劉備說:「你怎麼知道。」
簡雍答:
 「那對男女身上有行淫的"器具(器官)"呀,有釀酒器具的人,不也治(釀酒)罪了?」
劉備大笑,因此免除了有釀酒器具人的罪。

簡雍這些人物的說話藝術,能做到:
「說你錯,我不會讓你難堪,反而說得讓你覺得很舒服,乃至甘願糾正。」
在那個面對皇帝、同僚,一旦說錯便可能招殺身之禍的年代,
一方面輔弼君王,一方面又能持盈保泰,不得不使人佩服。
 
 
慶幸台灣言論自由開放了,不用再指桑罵槐,能直接挑明,
國家時政可隨人民評論,公眾人物可任百姓月旦。
特別是針對性很高的政治模仿,就如此應時對景地出現了。
開始時間應該在80年代末的解嚴後(1987),而開濫觴者是鄧志鴻先生。
不過,起先倒不是為政治,是為娛樂,
鄧先生在【康熙來了】受訪時說:"他跟胡瓜在秀場主持,
遇到表演影歌星遲到,他才模仿俞國華來墊場"。
陸陸續續表演,頗受歡迎。
到了92年,他的政治模仿登上電視台(台視),向全國人民,
連笑帶諷地言人之所不敢言,展現另類的公民「言論權」,
同時也為在他那白色恐怖受難的父親,宣洩忿忿不平之氣。
畢竟此時電視不再站在政府一方,一昧地扮演黨國教育、政令宣導的角色了。


不知道是巧合,抑是真有牽連。
美國在80年代末(1988)發生了好色客雜誌訴法威爾案,
美國最高法院認定這種對公眾人物的模仿嘲弄,
且大眾知道這是惡搞並不相信其真實性,
是符合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言論自由:
「對公眾人物的蓄意造成情緒困擾的行為,不得判以罰金。」
這不就跟台灣可以政治模仿秀一樣了嗎?哈哈。

雖然我不是法律系出身,但我想,在我印象之中,
學校老師教過的釋憲文第509條(及刑法第三百十一條)
應該可等同台灣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保證政治模仿秀的合法吧: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說到這個,讓我想起了馮光遠與金溥聰的訴訟,
馮光遠一審無罪,同事說:「那是因為馮說的是事實。」
同事說法,是依據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前段規定: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

然而,讀一下判決就知道,依舊是根據刑法第三百十一條,
以善意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不罰。


我覺得,政治模仿也好,婉君言論也罷。
政治人物應當展現氣度與雅量,不要動不動就說要採取法律行動。
有9.2%的喜歡,便會有...的沒意見和厭惡,反之亦然。
前美國總統雷根,是歷任總統中深受愛戴者之一,
面對有人要槍殺他,急救手術後,他仍舊對前來的妻子開玩笑:
「親愛的,我忘了躲子彈。
看待打擊,不就得幽默以對嗎?哈哈。



------------------------------------------------------------------------------------------------------------
參考資料:
1.《史記》列傳66<滑稽列傳>
2.《三國志》蜀志8<簡雍傳>
3. 維基條目:解嚴
4. 維基條目:俞國華
5. 維基條目:鄧志鴻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札記-哲思-可憐的老佃農夫婦

從前一對貧窮的老佃農夫婦,
偶然機會,在荒郊野外發現一塊適合栽種的空地,
觀察幾年,確定是沒人的,就終止租約,改到那農作。
事實上,那是城裡一位富翁的土地,他田產太多,無暇顧及而已。
 
有一日,這富翁的手下夥計,經過那塊地,
發現到有人耕作,便回去稟報富翁。
富翁隨著夥計前往,在一距離外觀看,
大致知道情況後,對夥計說:「等作物成熟時再來。」
 
待到秋收,富翁帶著官員,來找正準備收成的老農夫婦,
對他們說:「土地是我的,上面的一切都是我的。」
 
老夫婦倆戚戚哀怨為什麼早不來晚不來,
苦苦哀求能不能到收穫完再取回土地。
但富翁說不行,一切依法(理)處理。


老佃農阿老佃農,你並非窮於農事,而是窮於無知,
才會挑錯土地,沒想過侵占又如何呢?
最終,在奮鬥已然有結果時,卻被人便宜佔盡。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札記-哲思-勵志故事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描述一個老人與一大魚搏鬥,
堅持至最後才將一巨大魚骨架拉上岸來,
感覺沒實質收穫(至多說精神上獲得)的奮戰,這被稱作勵志故事。
而賭徒在賭場,不停地計算,努力地拚鬥,最終身無分文,卻被視為不可取的壞榜樣。
以意志的專注、末了的結果論之,沒有差別,但給人的觀感卻天差地別。


孟子說:「
 雞一啼便起床,勤快行善事的,是大舜一類人;
 雞一啼便起床,勤快謀私利的,是暴匪一類人。
 想知道大舜與暴匪的分別,
 他們其它地方沒什麼不一樣(其它都一樣),只是謀私利或行善事之間有區別。」
由此可知,同是勤勉貌,得依行善謀私來定奪臧否,
而行善謀私,又得問「誠於中,形於外」的動機。

兩故事,人們之所以覺得前者優於後者,
是因為人們認為前者努力的動機,是為自我實現(自我成就),
而後者努力的動機,是為利益享樂。
可是得要進一步問:「所謂的『他們的動機』,是誰說了算?」


以第一個故事-《老人與海》而言,
我們先接受它屬「勵志」,因為它是暢銷故事,動機肯定是好的,
即使老人是個魯蛇(loser),事情有多小、多荒謬,
他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會被視為擇善固執。
假設沒讀過《老人與海》,這事發生在我們身旁人,
我們也許會制止他,並勸他:「大哥,釣魚而已,需要玩這麼大嗎?」。
而他說:「我在完成自我實現。」,你聽了會猶疑嗎?
或者可以換個事件來思考,
若有人不停練跑,想跑得跟高鐵一樣快,我們還是覺得很勵志嗎?

因此,一個勤勞的人,
若是人們"強烈相信他發心在做一件很美好或很偉大的事",
無論勝率多渺茫,都可以被美化,月暈效應。
如果阿甘來練跑追高鐵,或許就轉變得正面、勵志了~


同理再看第二個故事,
人們(應該說華人)已根深蒂固地認定賭博偏邪惡面,
就算再多麼勤勉,辯稱跟愛德華.索普幹相同事,
在驗證自己的數學理論,總讓人有說不出的怪異。
賭輸,無法引發同情。賭贏,仍不可效法。


主角的孳孳不懈、不易成功的事件,是勵志故事必備的元素,
然而,故事被視成勵志與否,與其說是主角的動機,不如說是聽聞者的相信。
英雄可以被我們意念被塑造。
幹蠢事,包裝得好(別人能被說服),也可以拿出來炫耀。

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假如某人很認真在幹亟不可能之事,被我阻止了,
這世界會不會因而少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勵志故事呢?



------------------------------------------------------------------------------------------------------
參考資料:
2. 《孟子.盡心》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5. 愛德華·索普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札記-哲思-我妹說:生死有命

我善意提醒我妹,每隔一年至兩年,至少健康檢查一次。
她答我:「只要活得不愧於人,生死有命。」
接著,她又說了一些抱怨跟令我覺得消極的話~

明明是叫她留意健康,這與愧不愧對人有何干係?
好似生病也是定數一樣,
那麼,命註定長壽的人吞食氰化物,是否身體機能就不會敗壞嗎?
孔子說過(出自《韓詩外傳.卷一》),
有三種死法,不能說是命(運)使然,是咎由自取。
「其中一個,就是起居沒調理、飲食沒節制、操勞過度的病死。」
因此,自己不注意健康,別怪到命運上面去。


*****
命數
我對於她的「生死有命」,很有意見。
我知道「死生有命」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不可否認的,子夏這句話的「命」有定數之意,
但讀讀上下文:
「生死有定數,
 然而君子對事要兢兢業業而不犯過失,對人要恭恭敬敬而有禮貌....」
就可以感受處世積極之旨趣。

同樣的,在《論語.雍也》,
孔子握住生病中冉伯牛的手,說:
「是命該如此嗎?為什麼這個人(這麼好的人)會得這種病?
 為什麼這個人(這麼好的人)會得這種病!」,
孔子有曾這種對命數的哀嘆,
但是,縱觀孔子的一生棲棲惶惶,宣揚理念於列國之間,
這又是何等勤勉不倦,哪來消極呢?
而在《論語.述而》裡,
我們也能看到孔子說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在在證明孔子身教、言教的孳孳向上。


*****
天命
命」此字,在儒家思想,亦有另一層涵義,
就是天命、天理、為人之道,而人當為的,就是順應天命。

引孟子的話(出自《孟子.盡心》)來說:
「充分發揮心念,就能知曉人的本性。能知本性,便可得知天命。  
 保持靈明心念、涵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侍奉天命(或稱順應天命)。  
 短命或長壽都一樣,一心一意地修養以等待命數,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
(我非常喜歡原文的「夭壽不二」)

為何我要引用孟子的話呢?
這是因為我妹說「無愧於人」,
讓我想起一樣是孟子所說的話(出自《孟子.盡心》),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君子三種快樂之一。」
但這不與孟子對命的態度有所衝突,
他居易俟(天)命的盡心盡力,值得我們學習。



---------------------
參考資料:

1. 《韓詩外傳.卷一》:『
哀公問孔子曰:「有智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處不理,飲食不節,勞過者,病共殺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慾不厭,求索不止者,刑共殺之。少以敵眾,弱以侮強,忿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詩》云:「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2. 《論語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3. 《論語.雍也第六》:『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 《論語.雍也第七》:『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 《論語.雍也第七》:『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 《孟子.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7.《韓詩外傳今註今譯》(​​漢)韓嬰.賴炎元註譯 商務書局 Page 006

8.《孟子今註今譯》史次耘註譯 商務書局 Page 346

9.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Page 243

網路資訊
11. http://ctext.org/text.pl?node=39647&if=gb&show=parallel
12.韓詩外傳.卷一 : http://ctext.org/han-shi-wai-zhuan/juan-yi/zh
13.論語顏淵:http://ctext.org/analects/yan-yuan/zh
14.論語.雍也:http://ctext.org/analects/yong-ye/zh
15.論語.述而:http://ctext.org/analects/shu-er/zh
16.孟子.盡心:http://ctext.org/mengzi/jin-xin-i/zh
17.羅光全書:http://lib.fju.edu.tw/lokaung/lokaung.htm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中史-(民國)半山

之前看書(陳柔縉《總統的親戚》)讀到 "半山"這名詞,
今日查,原來維基有講解:維基條目:半山仔


中日戰爭(二戰)後,國民黨為了控制台灣,
專門招攬半山背景的人,
從政(當政府要員)、商(行兩岸貿易)兩方面雙管齊下。
現今中共,找台灣買辦、任用一些台灣人當政協的統戰手段,也頗像這意趣。
至於是那些人,我就不方便明說了,哈哈。


我打算,若有閒暇,就去蘆洲的李氏古宅看看,
其實很早就想去了,只因太忙,但願能快快成行。

李氏古宅的主人,已故的李友邦將軍
便是「半山」人物的代表之一,
馬英九先生曾經在他著作的《原鄉精神》,拿李將軍作例子,
說李將軍雖生於日治時代,但身為一個台灣人,秉持中國人的民族意識,
進入黃埔軍校、投身抗日作戰,足作為台灣、大陸本一家的思想之典範。
這暗指著:台灣人要拋棄省籍情節,多向他學習。中國跟台灣終須統一。


去年的課綱微調,好像就把這主張放進教科書,
對此,李筱峰教授提出反駁:
為何不提李將軍被蔣中正槍斃的事實呢?為何只提國民黨好的一面?
 
半山,說穿了,不過是政府統治的棋子。
今日祖厝的留存,
不像是因為政府對台灣歷史的使命感(台北古蹟很容易自燃),
比較像是政治考量。哈哈。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風俗_墓旁的松柏

高中課文<丘遲與陳伯之書>有一句「松柏不翦」,
以松柏象徵先人的墳塋(古人在墓地周圍種松與柏,因此舉此表徵),
這引起我的興趣,為何要種這兩種樹,不種其它?
 
 
《周禮》<春官宗伯上.冢人>:「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
而周禮注疏(卷21)說明,「種樹及丘封」的目的是「別尊卑」,
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
且提到,《春秋緯》:
「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
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不過,鄭玄(注者)並不引述《春秋緯》,採納漢律上的說法。
因此,我們可以猜想,
有樹、有封土(墳丘)是漢朝前既有之習慣,卻不見得,得種幾棵及需種松柏。
(全文可參考這網址:http://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647)
反倒是《禮記》<喪大記>有說:
「君松槨,大夫柏槨,士雜木槨。」,特定人的套棺得用松柏。
 
附帶而提,封土,根據文獻,從春秋晚期才有,而考古證據指出商、周時代就有了。
 
 
南朝梁有本書叫《述異記》,提到一種傳說中的動物:蝹(讀暈),
它出沒於土中,吃死人的腦,它的天敵是松柏,松柏會穿它頭使其亡。
所以,古人才在墳墓種松柏以防制它。
三國曹丕《列異傳》、 宋朝李石《續博物誌》卷6,亦有此說。

《述異記》,我是由《呂思勉讀史札記》得知的,
內頭援引句子是寫「松柏」,而非「柏木」,
康熙字典的蝹之解釋,也是寫「松柏」。
然而,我手上《述異記》的版本,寫的竟是「柏木」,
是故,我想「松柏」才是正確的!
 
 
依目前我所讀的資料,
我猜測,之所以會種松柏,很可能是來自《述異記》之說吧。



--------------------------
一。參考書籍
1. 叶学明.黄景略《中国历代帝王陵墓》(pdf)
2.《周禮今註今譯》林尹註譯.台灣商務書局(pdf)
3.《呂思勉讀史札記》Page 1442
4.《 述異記》(卷下)任昉撰.中华书局(pdf)
5. 張明東《商周墓葬比較研究》
 晚商墓葬之上是否有封土存在?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殷墟王陵區最早的兩位發掘者——
 梁思永和高去尋先生都認為侯家莊西北岡大墓之上是有封土的。


二。參考網頁:
1. 關於帝王陵墓的封土與樹
(內文引用錯誤,不是博物誌,而是續博物誌;不是禮記,是周禮)
http://www.e3ol.com/culture/html/2011-4/18850/18850_2011412_3.shtml

2. 周禮注疏:http://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647
文為:
別尊卑也。王公曰丘,諸臣曰封。《漢律》曰:「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別,彼列反。

【疏】「以爵」至「樹數」○釋曰:此文自王已下皆有,而云爵等為丘封之度,則天子亦是爵號也。雖云度與樹數,天子已下無差次之文。○注 「別尊」至「有差」○釋曰:云「別尊卑」,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故云別尊卑也。鄭知「王公曰丘,諸臣曰封」者,此無正文。《爾雅》云,土之高者曰丘。高丘曰阜,是自然之物,故屬之王公也。聚土曰封,人所造,故屬之諸臣。若然,則公中可以兼五等也。鄭引《漢律》者,《周禮》丘封高下樹木之數無文,以漢法況之也。若然,案《春秋緯》云:「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鄭不引之者,以《春秋緯》或說異代,多與《周禮》乖,故不引,或鄭所不見也。《王制》云「庶人不封不樹」,而《春秋緯》云「庶人樹以楊柳」者,以庶人禮所不製,故樹楊柳也。
 
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注疏卷二十~卷二十一,Page 148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4736&page=148

4. 續博物誌卷六:蝹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3663

5. 辭海查"蝹"
http://ctext.org/dictionary.pl?if=gb&char=%E8%9D%B9

三。補充說明:牽涉到禮俗,我歸在第五類。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植物_香蕉

《不能不知的1000個最基本的文化常識》這本書講,
香蕉的原產地是厄瓜多(赤道)。
然而,維基百科並不是這樣寫,
它說:香蕉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這跟書出入甚大。
由於手邊資料太少,我無以判定事實真相,
通常遭遇這情況,我會姑且先以維基說法為主。

再者,從維基,我順便得知,
原來香蕉是食用植物產值的第四大,前三名分別是稻、麥、玉米。
而厄瓜多與香蕉的關連是: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香蕉出口國。


我看一些影片,蕉農在收割,都是在香蕉仍綠之時。
國中理化(化學)有教過,我有查網路(註1)再次確認,
農民採收後會用乙烯作最後階段的催熟,乙烯對人體無害。

由於香蕉是熱帶水果,
不適合冷藏,須置於常溫,不這麼做,則香蕉易黑。


還有一個許多人都有的疑惑,香蕉與芭蕉怎麼分?
網路謠傳,看棱線區別,此與事實不符(註2)。
正確的方式應是從,形、色、香、柄來區分,細節如下:
(此資料來自註2網站)
形:芭蕉外形短粗,兩頭尖尖,香蕉則較細長
色:芭蕉顏色黃裏帶紅;香蕉顏色呈金黃色

棱:兩者都以4棱為主,香蕉熟透後沒有棱

柄:芭蕉柄不但不長,而且還略短于香蕉

價:香蕉2.8元/斤,芭蕉2.5元/斤

味:香蕉的香氣更濃,肉質更細膩

功:兩者都有潤腸通便功效,老人更宜吃芭蕉



---------

註1:香蕉催熟使用益收生長素正確嗎?

註2:香蕉、芭蕉是傻傻分不清楚? 網上傳的並不準確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札記-藝術-武則天妝?是花鈿吧

這是我在臉書第二次看到,所謂的"武則天妝",
哦(ㄜ)~~其實不能這樣稱呼呀,它有自己的名字,花鈿(發音:電)。

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百度百科的說明,照片上面也有:
百度百科項目:花鈿
百度百科項目:壽陽妝
 
而且百度講的出處(傳說),
與我14、15年前所觀看台北故宮的紀錄片所述一致,
南朝的某位公主,一日飄謝花瓣沾粘她正額,染出了印記。
宮中女子皆覺印美,競相仿效,造成風潮。
因此,花鈿這種美妝,非常可能不是源自唐朝,更別提是"武則天妝"呀。



參考資料:
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P.319:靨子
2. 唐代女子如何化妝呢?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札記-企管-難事交鈍人?

甲、乙、丙是同事,甲乙兩人在對話。
 
甲問乙:「為什麼老闆派 丙 解那難題,
 依他能力...不太可能在限期內完成,要為難他嗎?」
乙答:「當然不是,但老闆也知道他搞不定的機率很高。」
 
甲又說:「明明知道,還將事交他?不解。」
乙答:「老闆會先highlight有解不掉的風險,
可是仍要對上面有交代,不能被看成是放棄,
因此老闆才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指定丙操辦。」
 
甲:「你既沒回答我問題,同時該難題似乎也沒解。」
乙答:「有阿,剛剛我說了:
『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才指定丙操辦』。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戰國時代有個將軍(田忌)跟人賽馬,
孫子教他用下等馬對敵手上等馬,
用上等馬對敵手中等馬,用中等馬對敵手下等馬,
便可三戰二勝,也就是只要願意輸一場,就能贏。
同理,為了讓帳面上好看,令中上等人解中、下等問題,
派他去看該題,反正,縱然叫最厲害的人去看,也不見得在期限內解掉。」

 
(以上故事,純屬杜撰 XD)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讀書_余秋雨<讀書建議>

參考出處:
1. 博客來精選文章:余秋雨<讀書建議>
2. 凌健評論余秋雨<讀書建議>


余秋雨<讀書建議>的重點有:
一。青年人的閱讀
1. 盡早把閱讀當作一件人生大事:
最佳讀書狀態大多產生在中年以後取決於青年時期的準備

2. 閱讀能擺脫平庸,鍛鑄自身生命的質量
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
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意的豐富。

3. 要把閱讀範圍延伸到專業之外

4. 先讀名著墊底
(1)名著是時間和空間篩選的結果
(2)名著因被很多人反覆閱讀,已成為當代社會詞語的前提性素材 ,
 如果不了解名著,就會在文化溝通中產生嚴重障礙。
(3)第一流的作品由於邏輯比較清晰、表述比較果斷、個性比較鮮明、形態比較優美,
 即使讀起來費點力,因你內心深知其足可一以當十,也會感到值得。
(4)讀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讀。這就是非專業閱讀的瀟灑之處。
 這麼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為你與它沒有緣分,或許說暫時無緣。
(5)名著是基礎,但不是封閉我們的城堡

5. 選幾部名著之名家為偶像

6. 青年人應立足於個人靜讀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一個善於吸收的觀眾,總喜歡獨個兒靜靜地走一會,
慢慢體味著一個個鏡頭、一 句句台詞,
咀嚼著藝術家埋藏其間的良苦用心,
而不會像有些青年那樣,還沒有出電影院的門就熱烈談論開來了。
在很多情況下,青年人競爭式的談論很可能是一種耗散,
面對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這樣。

7. 別怕讀了就忘
書中真正深切觸動你的內容 ,想丟也丟不掉,對此你要有更多的灑脫和自信。
記不住當然是大量的,但記不住的內容又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真實的遺忘 ,一部分是無形的沈潛。
蘇轍曾說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翻譯成現代口語,大致意思是:
早年讀書似乎沒有深刻理解的地方,
在晚年審察事物時卻發揮了奇特的功效。這便是記憶的沈潛。

8. 有空到書店走走,看看文化前延

二.成年人的閱讀
1. 保持閱讀快樂
閱讀的快樂,不是分雅俗,不是求別人認同,
而是對閱讀這件事的最高肯定。
閱讀的快樂原則,也就是閱讀的自願原則和有效原則。

2. 跳躍的閱讀,放任自流,擺脫慣性,移位觀望

3. 放幾本老書牽頭式的重溫

4. 不要抵拒最新名著
成年人讀書,應該提防的不是不適應,
恰恰是對不適應所採取的那種嗤之以鼻、義憤填膺的態度。
這種態度會給你帶來很大的不快樂,也會使你的精神園地越變越狹小。

人間的快樂,莫過於對世界萬事萬物的顧盼和容納,對自己襟懷耳目的開拓和舒展。
這兒正用得著王羲之〈蘭亭序〉裡的那幾句話: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 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 也。」

這也可以說是成年人閱讀心態的極致。


5.建立個人藏書室,捐棄失去效用的書籍
●個人藏書室使你長年流動的文化思緒獲得固定,
使你埋藏心底的知識結構變得可觸可摸,
也使你在閱讀上的重溫和開拓,方便得唾手可得。

個人藏書室包含著一種濃郁的對流氣氛,
一面是文化風景,一面是你自己。
這種濃郁氣氛,即使是電腦網絡、信息高速公路也無法完全代替。

●把那些明明對我已失去效用的東西繼續陳列在那裡,
天天暴露它們的落伍 和無效,也是對它們的不厚道。

6. 把閱讀的興趣讓朋友們分享

7. 寫些東西吧
寫和讀的關係,是一種天然的吐納關係。
只納不吐,不僅消化不良,而且必然會產生惡性的壅阻。
我們也許都見過一些成天讀書卻從來不說什麼、不寫什麼 、也不想什麼的讀書人,
他們淡然的風度不無可喜,但畢竟並不是什麼隱士遺民 ,
長久的無效難道就不會導致無聊?
吸收了那麼多東西,總需要有所運動、有所傾吐。
談話是一種傾吐,而寫作,則是一種更深入、更系統的傾吐。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札記-文學-好文章就好背

大學國文老師(余文)教我們一個道理:
古今中文的名篇,最大的特性就是「朗朗上口,記誦容易」。
推薦從國語日報《古今文選》的前四輯讀起,
千萬別小瞧國語日報,輕視它是國中小學生的讀物,
而它教的恰是最基礎、最該懂、最滋潤文學素質成長的養分。

舉個例子來說(老師這個例子太特別了,烙下印象)
汪精衛寫的<國父遺囑>,
他與國父孫中山共事多年,明悉心思,
(國父的左膀右臂,一老一少,老的是胡漢民,少的是汪精衛)
在2月24日國父不能話語,顧命之際,
短暫會晤中,國父僅稍稍示意,便能知其遺志,
加上他學問扎實,將總理遺囑寫得流暢而要言不煩。
我們念個幾回,就能默書。

反觀<先總統蔣公遺囑>,應該出自蔣宋美齡或秦孝儀,
與汪精衛的文筆不可同日而語,念起來不通順(嗑嗑巴巴),遑論背誦呢?